甘肃定西拍摄非遗图片四千余幅拯救失传的民间艺术
陇东皮影保护措施
陇东皮影保护措施1. 简介陇东皮影是中国传统的影戏艺术形式,它是通过在兽皮上雕刻人物造型,利用灯光透过兽皮投射在屏幕上,以此呈现出戏剧性的故事情节。
陇东皮影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对电子娱乐的竞争,陇东皮影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困境。
因此,本文将介绍陇东皮影保护的措施,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2. 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陇东皮影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物理保护、培训传承和社区推广等方面。
2.1 物理保护物理保护是保护陇东皮影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展示陈列陇东皮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温湿度控制:陇东皮影对温湿度的要求比较严格,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都会对兽皮造成损害。
因此,应确保展览场所的温湿度稳定,并定期监测和调整。
•光线控制:光线对于陇东皮影的展示非常重要,适当的光线能够突出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细腻的雕刻工艺。
因此,在展览场所应采取合适的措施,避免直射阳光和过强的照明灯光照射。
•气流控制:过大的空气流动会对陇东皮影造成破坏,尤其是在展览时。
因此,应控制展览场所的空气流动,并设立有效的防风措施。
2.2 培训传承陇东皮影的传承需要通过培训和传承来实现。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培训传承措施:•建立培训机构: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为有志于学习陇东皮影的人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
这些培训课程应涵盖陇东皮影的历史、制作工艺、演出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并配备有经验丰富的教师。
•传承师徒制:建立传承师徒制度,让有经验和技艺的陇东皮影艺人担任传统的师傅角色,向学习者传授陇东皮影的制作和表演技巧。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确保陇东皮影的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和弘扬。
•举办培训活动:定期举办陇东皮影的培训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这些培训活动可以包括专题讲座、工作坊和展演等形式,以不同的方式传播陇东皮影的知识和技艺。
2.3 社区推广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陇东皮影,需要通过社区推广来增加其影响力和认知度。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总了甘肃省传统文化的精华,旨在保护、传承和发展甘肃各民族传统文化。
该名录收录了甘肃省共有4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
1、杂剧:甘肃省白银市崆峒区“乔花家族杂剧”;
2、曲艺:甘肃省张掖市东乡族自治县“苗族陈歌”;
3、戏曲:甘肃省武威市“回鹘大戏”;
4、相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贵族相声”;
5、舞蹈:甘肃省定西市“羌族火舞”;
6、音乐:甘肃省庆阳市“蜀道曲”。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1、木雕:甘肃省定西市“西和木雕”;
2、刺绣:甘肃省天水市“秦族刺绣”;
3、编织:甘肃省平凉市“洮河织法”;
4、制陶:甘肃省定西市“曲折制陶”;
5、皮影:甘肃省庆阳市“北固金线皮影”;
6、烙饼: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贵族烙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式:
1、节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唢呐节”;
2、祭祀:甘肃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古大会”;
3、佛教:甘肃省嘉峪关市“普贤佛教”;
4、宗教:甘肃省酒泉市“锡伯宗教”;
5、其他:甘肃省定西市“移山祭”。
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几点设想
岷县清水铜锅文化遗产作文
岷县清水铜锅文化遗产作文甘肃有个清水村,祖上专业铸造钱币,所铸大铜锅一直是藏民族最爱,甘肃定西市岷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的洮河岸边,自古就是进藏入川的茶马古道旱码头。
在离县城半个多小时车程的清水乡清水村,有一项已经流传了五百多年的古老手艺。
这项古老工艺就是铜铝翻砂铸造工艺,据村民说,大概是在500年前,曾经从事过钱币铸造的先祖来到此处定居,并将这门手艺流传下来。
甘南藏区拉卜楞寺,这所寺庙大家应该都知道。
如今在拉卜楞寺有一口直径为4米的铜大锅,据说可以一次性做出200人的饭菜,这口大锅就是由清水村村民祖上铸造的。
按现在的工艺和做法,浇铸这样大的锅,需得几十个熔铜的炉子同时生火熔铜,同时浇铸,然而当时却是用一个叫释的土法熔炉一次熔铜,一次浇铸成型。
如今那口大锅成为拉卜楞寺的主要珍藏品,一般不会轻易示人。
铜铝翻砂工艺过程复杂,全部手工操作,工艺的传承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
清水乡清水村的铜铝翻砂铸造工艺作为最有特色的传统加工业,目前也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年轻人宁肯去南方打工也不愿意从事这项又脏又累的活计。
目前,全村200多户人家从事铸造工艺的仅有30多户。
清水铜铝铸造的产品很多,有大锅、火盆、大钟、香炉等,但最典型的制品要数铜大锅。
这种铜大锅全部销往青海、西藏、四川、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藏族牧民对铜大锅更是钟爱有加。
藏族牧民每家都有几口铜大锅,但不是用于做饭,而是用来装东西。
每一口锅在他们手里全部被擦得油光锃亮,里面装上酥油、炒面等日常用品,放在家里最显要的位置,不但是精美的装饰品,而且是财富与家境富裕的象征。
因此,铜铝铸造品上的图案种类虽然很多,但主要还是以藏族吉祥八宝纹样和中国传统的龙图形为主。
铜铝翻砂铸造工艺最重要的是翻砂模具的制作。
模具由红胶土、细颗粒砂、木炭水三种原料制成。
模具的里层当地人叫瓤子,外层叫皮子。
一般都是先做瓤子,再做皮子,然后在里子上刮出所铸器物的厚度,在皮子上雕刻图案,图案雕好后用木炭水涮光,晾干后备用。
兰州的传统文化PPT
跑旱船
旱船多在乡村农民家中表演,每逢农历春节,要从农历正月初一表演到农历二 月初二(龙抬头节),它表演的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旱船表 演人数一般有6-7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两人手拿 “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 一把桨,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 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伴奏乐器有:大锣、小锣、鼓、镲等,旱船便根 据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开场的一阵锣鼓音乐结束后,拿“连响”的表演者会 穿插表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员也会在每一段内容结束后的最后一个唱词附和着 伴唱,但锣鼓声仍不停止。耍旱船的时候还会在船身上系上好多的红头绳,一 些年长者会扯上几根系在小孩子脖子上,以求吉利,保佑孩子健健康康。
猜灯谜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 猜测,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 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 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有两万多人次参与。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 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 ・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跌而跃之,五剑常 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 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 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现如今, 踩高跷在我省的庆阳市以及兰州市的永登县、青城镇还有表演。
玉兔奔月_前途光明——《兔(突)飞猛进》板帘子(定西剪纸品类之一)创作手记
110玉兔奔月 前途光明——《兔(突)飞猛进》板帘子(定西剪纸品类之一)创作手记◆杨红( 甘肃 定西)今天召开的会议上,突然有人提到元月22日是春节,距离现在仅仅一个月多十天。
壬寅虎岁,疫情反反复复,大家每日不停地扫着场所码、健康码、核酸码、行程码……除了日常工作,我还要匆匆赶往高铁站、居民小区和各个路口值守,不是整日就是整夜,导致本职工作也不得不频频地加点加班。
同时出于文化担当、艺术使命和文艺良心,作为文艺人还需要挤时抽空去创作抗疫文艺作品,抵制谣言正视听,鼓劲加油提精神。
忙忙碌碌、慌慌乱乱中,一晃一年就只剩下40天了。
回首来日,说实在的,很多人都因疫灾长久居家已备受煎熬,恐慌、低落、消沉乃至闷郁。
不过,随着坚持第九版疫情防控方案,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进一步贯彻国家“新十条”等相关政策的严格执行及行程码的下线,人们开始振作了起来,开心地繁忙了起来,积极、向上再次洋溢在每个打拼者的脸上,信心满怀,斗志昂扬……2023癸卯兔年马上来临,从农历来看,首先2023癸卯兔年有闰二月,其次还是黑兔水年,更重要的2023癸卯兔年是双春年,就是说一年中有两个立春日。
第一个立春日是在农历的岁首正月十四日,而第二个立春日则是年末的腊月二十五日。
民间有“双春双喜”的说法,就是说双春年是比较吉利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年打两春,黄土变成金”的说法,意思是一年当中,由于正月立春即开年的冬天不冷,同时岁尾腊月又是立春,也意味着本年年终的冬天同样也是一个暖冬。
大家都知道一年两头年头岁尾是冬季,天寒气冷,如果一年两头不冷,则全年也就比较暖和了,由于全年的温度不是特别的低,所以很多农作物及牲畜兽禽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也就相对较少,出现冻害的现象也就相应减少,也就预示着丰收的年景。
如果仅仅是其中之一,其实也并不算少见,可是这三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 / 2艺林漫谈111个不一般加在一起,使得2023癸卯兔年的情况比较罕见。
浅析“岷县巴当舞”现状及保护传承
浅析“岷县巴当舞”现状及保护传承作者:罗小峰来源:《新一代》2013年第03期摘要:2011年,“岷县巴当舞”正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岷县也被甘肃省文化厅授予了“甘肃省民间艺术之乡”。
岷县民间文化遗产以其特有的魅力大放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也以一种传统舞蹈形式登上艺术舞台。
关键词:巴当舞;民间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243-01在岷县小寨、中寨、堡子等乡(镇)的部分村社,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村民集体舞蹈--巴当舞。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巴当舞是劳动人民长期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它不但保留了极其古老的原始美、野性美,而且富有舞蹈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充满了阳刚之气。
一、“岷县巴当舞”的历史渊源岷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是“中国当归之乡”和“中国花儿之乡”。
因商贸活跃,是甘肃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享有陇上“旱码头”的美称。
岷县除了“花儿”这朵艺术奇葩以外,还有一种古老的集体舞蹈--巴当舞。
但巴当舞流传年代已不能确切考证,我们只能从整个祭祀仪式过程来看到,其明显带有远祖农耕文明的痕迹,是先民们祭祀神灵最原始、最尊贵的礼仪。
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先民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岷县小寨、中寨、堡子等乡(镇)民间相传巴当舞应是羌藏文化的遗存,流传于明宣德年间,在“巴当舞”中,有“点大火”的场面,古笈上记载,“点大火”与“燧人上观星辰、下查五木,以为火也”有相同的渊源,反映了古羌人的遗风,这一点可以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得到应证。
“巴当舞”古称“播鼗武”。
“巴当”一词实为“播(鞉)鼗”一词的方言读音。
播,即用手摇。
鼗,即鼗鼓(手鼓),是原始社会先民们模仿声形音像而创造的一种乐器,用鹿皮或羊皮加工特制而成,直径30公分,厚度10公分,手柄长50公分。
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省会,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
在兰州,有许多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代表了兰州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您深入探讨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这些项目的价值和意义。
1. 铁娘子艺术在兰州,铁娘子艺术是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铁娘子是传统的西北民间艺术形式,通常由一群女性表演,她们通过打铁、乐器演奏、歌舞等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园的情感。
铁娘子艺术融合了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元素,展现出了兰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 黄河龙舟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黄河龙舟。
黄河龙舟赛是兰州地区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黄河龙舟赛中,参与者们齐心协力,在黄河上划龙舟,展现了团结合作与拼搏进取的精神。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是一种传统体育活动,更是兰州人民对黄河的敬畏和热爱的象征。
3. 甘肃民间音乐甘肃民间音乐也是兰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甘肃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包括丰富多样的曲艺、山歌、器乐等形式,传承了古老的音乐传统和民族文化。
这些音乐作品反映了兰州地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总结回顾通过对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项目不仅是兰州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铁娘子艺术、黄河龙舟和甘肃民间音乐等项目,展现了兰州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历史底蕴。
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有助于弘扬兰州的传统文化,更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了兰州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这些项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甘肃非遗手工艺及产品展览的影响分析
DOI:10.19551/ki.issn1672-9129.2021.03.119甘肃非遗手工艺及产品展览的影响分析党建昌(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㊀甘肃㊀定西㊀743000)摘要:在乡村振兴中甘肃甘肃非遗手工艺及产品始终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且经过生产线保护与传承得到有效发展,而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途径可以通过展示㊁展览的方式㊂为更好的的展示宣传㊁销售肃非遗手工艺及产品,可以通过专业会展活动与各种形式㊁渠道,真正做到 见人见物见生活 ,真正实现其价值㊂关键词:甘肃;非遗手工艺;产品;展览;影响分析中图分类号:J5-28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129(2021)03-0120-01㊀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作为一个重要类别,农业文明是其孕育的摇篮,能够为传承传统文化提供重要载体,也是组成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㊂在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非遗手工艺)能够有效的振兴乡村㊁促进经济发展㊂当前,甘肃省已经被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大约包括68项非遗项目,其中包括9项传统技艺㊂这些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多个乡村小镇中分布,可将甘肃省的乡村优秀文化㊁实践经验㊁匠心智慧凝聚起来,从而可以更好的振兴甘肃乡村文化[1]㊂1㊀国内非遗手工艺及产品展览的主要平台和途径由于展览内容以实物展示为主,还会涉及参展商㊁观众之间的商贸洽谈与信息交流,与非遗文化中的其他类别相比,如传统音乐㊁民宿等,传统手工艺存在许多实物产品㊁衍生品项目,比较适合参加战略㊂在现代专业展览中为更好的策划展会主题㊁宣传招展招商,就需要细分市场并采用专业化的手段,唯有此才能赢得更多观众㊁参展商来开展展览工作,并且为充分展现展品特色需积极的利用现代化的表现形式,确保更多的人去学习㊁关注㊁创新非遗手工艺及其产品与衍生品㊂基于此,各级非遗保护机构为更好的宣传非遗手工艺㊁提供更为广阔的销售平台来展示各种手工艺产品,完全可以借助展览㊁展演的方式,促使非遗文化能够真正走向大众㊁走向动态实践与开放㊂当前,国内已经举办了多个非遗专业展会,且许多已经得到国家的认可,且具备永久性展览场地,如中国北京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㊂2㊀甘肃非遗手工艺及产品的多样化展示2.1强化设计与展览非遗扶贫工坊产品㊂当前 非遗+扶贫 工作已经引起甘肃省的高度重视,对于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给予了大力支持,以此可以带动广大贫困群众㊁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㊂在脱贫攻坚项目库管理中各级非遗扶贫工坊引起高度正式,并获得政策上的支持㊂各级非遗保护中心需认真学习传统工艺,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 扶志 扶智 作用充分发挥出来㊂同时,为帮助广大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就需要积极的组织非遗扶贫工程积极的参与各种博览会㊁展销会,并让这些产品进入到本地景区㊁景点中㊂2.2公众号推送㊂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在2019年2月5日就推出了微信公众号,即 陇上非遗 ,可以通过微信来及时推送与非遗有关的活动㊁展览等,且介绍了相关保护政策㊁法规与非遗项目等㊂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可以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了解当地非遗活态传承与保护情况[2]㊂2.3直播带货㊂近年来,随着自媒体行业的发展,手机直播带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而网上直播平台能够创造一个新的渠道来更好的展示甘肃省非遗手工艺㊂如甘肃省妇联陇原巧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抖音官方,多次进行现场直播活动,向广大观众更为直观的展示一些非遗手工技艺,如景泰蓝掐丝珐琅画㊁剪纸技艺等,一边宣传非遗艺人的手工艺,一边展示㊁销售那些与市场需求相符的手工艺品;并且通过录制视频㊁网络直播等方式,在网络上指导大家如何制作手工艺㊂2.4非遗影像展㊂鉴于疫情下对于集聚性展览活动的限制,甘肃省在2020年积极的开展了 文化与自然遗产日 针对活动,联合 甘肃非遗影像展 来开展以 非遗传传承健康生活 为主题的活动,将各地区拍摄的优秀非遗影像视频作品收集起来,并集中展播在相关微信公众号与省级新媒体传播平台上,这对于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㊁保护非遗文化成果至关重要㊂3㊀通过展览提升甘肃省非遗手工艺影响的对策和建议3.1提供更为合理的参览支持㊂在西北地区的展会上,标准展位价格为数千元,企业是非遗项目参展主要放,很少有个体商户参展,究其原因就在于出于对经济方面的考量,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参展费用是一笔额外的费用,尽管对于传承人的传艺授徒㊁宣传活动政府会给予一定经济款补贴,但是参展费用较高㊂若政府能够适当的提高这一经济补贴,则势必能够鼓舞非遗手工艺传承人积极的进行创作㊂若传统手工艺项目存在特殊要求,则展览时需要提供专门的场地,如临夏砖雕制作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粉末比较大,对于环保㊁现场展示都不利㊂此时布展方如果能够提供一个特殊空间来展示技艺,则极易激发民众了解非遗文化的兴趣,也能够极大的提高产品销售量㊂3.2传统技艺文化底蕴的故事化呈现㊂在传统手工艺的背后,地域与历史文化浓厚,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㊁原始技艺,为这些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挖掘,采用故事化的展示方式,确保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示出甘肃非遗手工艺的形成过程与特点,促进其知名度的不断扩大㊂在展览展示过程中如果能够设置一个故事性的情境,则可以在特定环境下将非遗手工艺的形成过程展现出来,并采用一种更符合现代观众情感需求的方式来展示文化内涵,进而能够更好的传承与保护非遗手工艺,并最大限度的扩大传播效果㊁传播价值[3]㊂4㊀结语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非遗文化资源丰厚,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失衡,导致其始终处于经济欠发达区域㊂为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甘肃非遗手工艺项目㊁提高该项目知名度,就需要积极的参加各种形式的会展活动㊂参考文献:[1]叶淑媛.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方法与路径 以甘肃省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05):8-15+129.[2]施芸,冉自洁,刘彦池,范炜颖,杨嘉怡.非遗保护视域下濒危手工艺传承现状与创新性研究 以安康竹纱灯为个案[J].百花,2020(03):44-48.㊃021㊃。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家乡的风俗作文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家乡的风俗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我家乡有趣的风俗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家乡一些有趣的风俗习俗。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那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底蕴。
首先是春节的习俗,每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新年对联,门口撒上爆竹,家里铺上红地毯。
大人们会给孩子们发红包,里面有钱呢!过年的时候,我们还要穿新衣服,吃团年饭,真是热热闹闹的!其次是七夕节的风俗。
七夕这天,全村的女孩子都会穿上漂亮的服装,梳着羊角辫,在村口挂上各种杨柳编的挂件和荷包。
晚上,她们会齐聚在河边,唱歌跳舞,祈求良缘佳偶。
男孩子们则会准备好礼物,当着月亮的见证,向自己心仪的女孩子求爱,真浪漫!再说说村里的"射柳"习俗吧。
每年清明节前后,村里的男丁们就会组织射柳比赛。
他们用弓箭射柳枝顶端系着的鸡蛋,谁射下鸡蛋就算赢。
这需要熟练的射箭技巧和好的运气呢。
射柳不仅考验力量,也体现了人们祭祖、敬天的虔诚之心。
最有趣的是每年农历六月份的"夺桥"风俗。
当时,全村的未婚男女会在河边的木桥上Ethiopia对峙。
男孩子们要想方设法冲破女孩子们的阵线,夺过桥梁,而女孩子们则要拼命阻挡。
双方扭打成一团,弄得浑身是泥,既有竞技的激情,也透着点点羞涩的暧昧。
这种风俗寓意了男女之间的你追我赶,增进了感情,也庆祝了丰收的喜悦。
写到这里,我对家乡的风俗就先介绍这些啦。
虽然有些习俗看起来有点古怪,但都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们使我的家乡充满了活力和欢乐,让我永远记住了家的温暖!篇2家乡的风俗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家乡安定区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是一个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我们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从小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首先就是过年的习俗。
在安定,过年可是一件大事儿!大约从腊月二十几开始,家家户户就忙着打扫卫生、缝补被单、磨豆腐做豆渣儿等,准备年货。
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临夏是甘肃省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临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 河州贤孝:又称“河州调”,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地方传统说唱艺术,起源于清朝初年。
河州贤孝以叙事为主,唱词内容以劝世文和传统故事为主,有着严格的曲牌和演出程序。
2. 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是甘肃省保安族的传统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制作工艺。
保安腰刀制作技艺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技艺,包括锻、焊、砸、淬火、磨等20多道工序。
3. 临夏砖雕:临夏砖雕是甘肃省临夏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具有独特的雕刻工艺和烧制技术。
临夏砖雕的题材多样,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 回族花儿:花儿是甘肃省回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歌,具有高亢激越、节奏明快的音乐特点。
回族花儿包括山花儿和水花儿两种,具有丰富的唱词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5. 临夏木雕:临夏木雕是甘肃省临夏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具有独特的雕刻工艺和表现形式。
临夏木雕的题材多样,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临夏地区多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虹部落的土族盘绣
家庭文化C ivilization tour 文明之旅26院子里拉了几道麻绳,上面搭满了新娘的手艺,金边毡帽,绣花的腰带、枕头、头巾、荷包……婚礼上种种的喧嚣热闹都笼罩在这一片五彩斑斓之中。
土族女儿在婚礼上用这样的摆针线仪式来展现自己的针线女工,以此为婆家获得巧媳妇好福气的好口彩。
摆出来的新嫁衣包含了头饰、服装、鞋袜、佩戴饰物,是土族女孩从七八岁开始学习的手艺结晶,她们为之倾注了青春和心血。
在炫目的五光十色中,引人注目的是传统的土族花袖衫,一件彩虹袖的嫁衣可谓是土族盘绣技艺的集中体现。
土族盘绣是独具特色的土族刺绣艺术,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距离青海省会西宁市35公里,人口38万,是一个有土、回、藏、蒙等11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县,其中土族人口12万。
互助县位于祁连山麓南侧,据说土族最早的祖先是居住在辽东的鲜卑族慕容部,是以狩猎和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支鲜卑人逐渐向外扩张,在青藏高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建立了强大的吐谷浑王国,长达350年之久。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里是中国惟一的土族自治一千多年来,土族盘绣以母女相传为主,亦在姊妹、妯娌、婆媳间传承。
土族盘绣传承至今,其文化与艺术的价值不可低估。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彩虹部落的土族盘绣■ 文 江上月县,土族,这个古老而又传统的民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土族是个能歌善舞、酷爱美的民族。
在土族服饰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丽的算是土族花袖衫。
这是土族女人的传统服饰,土族语称作“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等七种色料的布或者丝绸制作成套袖,缝于长衫上。
由于土族女人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们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乡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乡”。
合同范本-非遗的扮靓特色文化大市 精品
非遗的扮靓特色文化大市2019年12月3日,承载着丰厚文化内涵的甘肃定西剪纸、通渭影子腔、岷县青苗会三个项目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数量位居全省之首,这是定西历次国家级推荐项目名录入选最多的一次。
至此,定西岷县二郎山花儿会等7项非遗项目成为“国”字号文化品牌,这标志着定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突出成果。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定西保留着独特的地域人文特征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是黄河上游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非遗”资源丰富。
近年来,定西将建设特色文化大市战略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制定了“非遗”的近、中、远期工作规划,开展了大量“非遗”普查、申报、保护与开发工作,“非遗”工作枝繁叶茂、累累硕果。
搜集整理建立完整“非遗”数据库近年来,对定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信息数据准确输入电子档案,并对现有电子档案资料进行了汇总整理,对原有资料的仔细查看和筛选。
针对市级名录文字资料不全、无经过归类的、完整的四级名录图片资料等问题,又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缺失资料,并结合采访采风活动,对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杂技、陇中民俗、民间医药等10大类别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进行了大量补充。
目前,已整理国家级(4项)、省级(34项)文字及图片资料,231项市级项目资料在进一步整理中。
非遗数据库现有文字资料245篇,图片1000余幅,影像资料8部。
抢救挖掘实施“一书一盘”工程为了做好濒危项目、稀缺资料的抢救、整理工作,定西认真实施非遗名录项目“一书一盘”工程。
2019年,市非遗中心组织专人,并特邀有关专家组成编辑组,开展定西一些重要、稀缺和濒危非遗项目文字图片资料的征集、挖掘和编撰工作,现已完成了《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等12册书籍的文字、图片资料的征集、书籍内容的编写和封面的装帧设计以及样稿的打印等各项前期工作。
甘肃定西安定区金代砖雕壁画墓发掘简报
甘肃定西安定区金代砖雕壁画墓发掘简报
黄飞翔;王山
【期刊名称】《文博》
【年(卷),期】2022()5
【摘要】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一处金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该墓葬为仿木结构单砖室墓,墓室下部砌筑须弥座结构,三壁中部砌筑歇山式门楼。
壁画及彩绘画像砖保存较好,出土少量陶器、瓷器等。
该墓的发现为甘肃东部地区宋、金、元时期墓葬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案例。
【总页数】9页(P15-22)
【作者】黄飞翔;王山
【作者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新安宋村北宋砖雕壁画墓测绘简报
2.山西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3.湖北谷城发掘北宋砖雕壁画墓
4.甘肃省定西市民房结构及抗震性能调查报告——以定西市安定区大坪村、合营村为例
5.河南安阳金代高僧砖雕壁画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3.11•【字号】定政发(2008〕5号•【施行日期】2008.03.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市政府2008年1月10日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是连接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岷县“二郎山花儿会”被入首批国家级名录。
2006年10月,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岷县“二郎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木版窗花年画”、“巴当舞”、“十八位湫神祭典”,定西“剪纸”,临洮县“拉扎节”,通渭小曲等八项被列入首批省级名录。
按照省文化厅《关于建立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通知》精神,市上在各县区认真普查、公布县级名录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论证和筛选,共确定了10大类51项有价值的项目。
各县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甘肃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6]48号)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切实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日,在第九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甘肃省定西市在该市安定区立交桥广场举办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暨定西市首届非遗摄影展.图为活动当日,民间老艺人表演.丁思摄
月日,在第九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甘肃省定西市在该市安定区立交桥广场举办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暨定西市首届非遗摄影展.图为展出地手工技艺类,吸引民众驻足观看.丁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中新网兰州月日电(记者丁思)甘肃省定西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主任杜建君日介绍,截至目前,该市已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条,开展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人生礼俗、岁时节令等项目调查项,拍摄各类照片多幅,征集实物多件,文字记录万字,录音小时,摄像小时,以保护当地逐渐失传地民间艺术瑰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月日,在第九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甘肃省定西市在该市安定区立交桥广场举办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暨定西市首届非遗摄影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据悉,此次活动是甘肃定西市首届非遗大型摄影展,共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杂技、陇中民俗、民间医药等个单元,展出摄影共余张,分别从不同地视角对全市非遗项目地存续、传承、保护、成果等方面地情况进行了全面地介绍和展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杜建君说,相对于其它文化,因为传承地特殊,保护地不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魁宝正面临着严峻地生存考验;特别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地农耕文化大背景,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在物质文明日益丰富地今天,与之相对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逝或者走出民众地视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杜建君介绍,为了搜集非遗,活动主办单位组织新闻媒体和该市摄影家协会相关人员先后次深入各县区和一些民俗民间文化活动现场开展了为期个月地采风采访活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杜建君说,希望通过此次举办非遗摄影展,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意识,存续全市文化多样性,维护文化安全,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保护文化遗产,让更多地人一起来了解和关注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现状与未来,唤醒民众地文化自觉和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意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据悉,定西市自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来,建立了市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案》,组织开展了全市性地非遗普查,收集整理了一大批、文字、视频和图谱资料,奠定了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地基础.自年开始,该市先后公布了批项市级非遗名录,名民间艺人成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同时,该市共有项非遗入选省级非遗名录,人成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项非遗入选国家级名录,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花儿入选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有多项非遗进入市、县级名录,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构建起了较为完整地名录保护体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本次摄影展活动由定西市委宣传部、定西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定西市文联主办,定西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定西市摄影家协会承办,定西市志峰商贸有限协办.本次活动结束后,主办单位还将择期组织摄影展进学校、进军营、进农村进行巡回展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据悉,月日,甘肃省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培训会暨文化资源普查平台上线仪式在兰州举行.甘肃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全面盘清甘肃文化资源家底,准确掌握甘肃文化资源状况,建立《甘肃省文化资源名录》和《甘肃省文化资源分类分级名录》,进一步做好甘肃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展示、传承创新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推进甘肃文化大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原标题:甘肃定西拍摄非遗四千余幅拯救失传地民间艺术)呙啊呚妹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