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科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北京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北京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北京中考历史考试大纲标题:北京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解析一、引言历史学科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中考历史考试大纲是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总体要求和评价标准,旨在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考试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历史的主要事件、重要人物和基本线索,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责任感。

三、考试内容北京中考历史考试大纲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三个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至明清的历史演变,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等。

2. 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等。

3.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等。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北京中考历史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试卷由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

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简答题和论述题则重点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复习建议1. 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期复习、做笔记等。

3. 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能从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4. 关注时事热点,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六、结语北京中考历史考试大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研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争取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江苏中考历史各册复习提纲

江苏中考历史各册复习提纲

江苏中考历史各册复习提纲一、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1.人类的起源和石器时代a.人类的起源和出现b.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特征和差异c.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石斧文化、洞穴壁画等d.石器时代向金属时代的过渡2.农业革命与聚居生活的形成a.农业革命的意义和特征b.农业文明的出现和发展c.农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d.聚落的形成与发展3.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a.两河流域文明(古代苏美尔文明)b.埃及文明的产生与特点c.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d.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二、古代文明的交往与发展1.古代社会的分工与交流a.分工与交换的产生和发展b.丝绸之路的开设与影响c.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比2.文明古国的兴亡a.古代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中国等b.古代文明古国的兴衰原因c.古代文明古国的互动与影响3.古代留学生的交往与传播a.古代留学生的背景与目的b.留学生对本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c.古希腊人的游历与留学三、世界帝国的兴起与扩张1.希腊城邦的兴起与繁盛a.希腊城邦的起源和特点b.雅典和斯巴达的对比c.希腊城邦的政治、军事及文化贡献2.古罗马帝国的建立与巩固a.罗马城邦的发展与扩张b.共和政体的发展与困境c.奴隶制度、角斗士、建筑和道德哲学3.古印度的王国与帝国a.孔雀王朝的兴起和繁荣b.孔雀王朝的政治、军事及文化发展c.孔雀王朝的衰落和分裂四、文艺复兴与伊斯兰科学的传播1.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与影响a.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和特点b.文艺复兴运动对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影响c.文艺复兴对欧洲国家的影响和地位提升2.伊斯兰科学的传播与发展a.伊斯兰帝国的兴起与扩张b.伊斯兰科学的繁荣与贡献c.伊斯兰科学对欧洲的传播和影响3.环球交往的扩大与密切a.新航路的开辟与发现b.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流c.世界地理的认识与更新。

2024年中考历史全套总复习提纲(精品)

2024年中考历史全套总复习提纲(精品)

一、古代文明与各类文明的形成及其对世界的影响1.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人类起源与旧石器时代-农业文明的形成-古代河流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河流文明的成就与影响2.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流变-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汉之际的思想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分化与融合3.其他重要古代文明及其影响-希腊文明:-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希腊城邦文明-希腊哲学、艺术、科学的贡献-罗马文明:-洛马共和国与帝国-罗马法、罗马道及其他制度的影响-印度文明:-印度教与佛教的兴起及传播-婆罗门制度的特点-伊斯兰教文明:-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及传播-伊斯兰教对世界的影响4.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古代丝绸之路的建立与发展-中外文明交流的途径与方式-中西方文化互鉴的典型案例与特点-中外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二、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的兴起1.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起源与特点-封建社会的组织结构与等级体系-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与生产方式2.世界各地的封建社会与封建制度-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与封建制度-东亚封建社会与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兴衰与末代的消亡3.资本主义的兴起与社会变革-资本主义萌芽与商业革命-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4.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世界历史进程的转折-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传播与发展-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与启示三、近代以来的世界格局与中国的命运1.近代以来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变动-世界的两极格局与美苏冷战-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与发展-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的特点2.近代中国的发展与变革-晚清社会与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改造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国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发展中国家的支持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特点四、历史上的革命与社会进步1.近代世界革命的总派别与代表-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与古巴、越南的胜利2.中国近代革命与社会进步-辛亥革命与开创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尝试-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影响-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兴起-工业革命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其带来的问题与挑战4.科学哲学的发展与传播-人文主义道德观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哲学的发展与启示。

2024年中考历史科目考试大纲修订版

2024年中考历史科目考试大纲修订版

2024年中考历史科目考试大纲修订版一、关键信息1、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2、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总分设置3、考试内容比例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占比各个历史时期的占比4、题型设置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5、能力要求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二、考试范围11 中国古代史111 史前时期112 夏商周时期113 秦汉时期11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15 隋唐时期116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117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12 中国近代史121 鸦片战争122 太平天国运动123 洋务运动124 戊戌变法125 辛亥革命126 新文化运动127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28 抗日战争129 人民解放战争13 中国现代史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32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3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4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135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136 科技教育与文化14 世界古代史141 古代埃及142 古代两河流域143 古代印度144 古代希腊145 古代罗马15 世界近代史151 文艺复兴运动152 新航路开辟15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54 美国独立战争155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156 第一次工业革命157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58 第二次工业革命16 世界现代史161 第一次世界大战162 俄国十月革命163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64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165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66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167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168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169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1610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三、考试形式21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22 考试时间为X分钟。

23 试卷总分X分。

四、考试内容比例31 中国史约占X%,世界史约占X%。

32 中国古代史约占X%,中国近代史约占X%,中国现代史约占X%。

辽阳初三历史中考提纲

辽阳初三历史中考提纲

辽阳初三历史中考提纲
辽阳初三历史中考提纲
一、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成就
1. 古人类生产活动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3. 中国古代的科技、艺术、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二、近代中国的命运和振兴
1. 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变化
2. 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3. 近代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世界现代史和国际关系
1. 二战及其全球影响
2.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
3. 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的发展和演变
四、中华民族的现代化道路
1. 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
2.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发展
3.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历史学科的概念和方法
1. 历史学科的内涵和意义
2. 历史资料的获取和利用
3. 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流程
六、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产保护
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和价值
2. 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必要性
3.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未来
七、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价值观
1. 历史文化素养的内涵和意义
2. 历史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3. 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注意:以上提纲仅供参考,具体考试内容以当地教育部门规定为准。

初三中考历史全套复习考纲

初三中考历史全套复习考纲

初三中考历史全套复习考纲2015年初三中考历史全套复习考纲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第⼀单元中华⽂明的起源㈠炎帝和黄帝:距今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领。

后来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汉族的前⾝——华夏族。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裳、发明⾈车,还教⼈们挖井,为后世的⾐⾷住⾏奠定了基础。

后⼈尊称黄帝为“⼈⽂初祖”。

⾄今海外华⼈常⾃豪地称⾃⼰为“炎黄⼦孙”。

※孙中⼭先⽣曾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明。

唯有我先。

”————句中的轩辕就指的黄帝。

㈡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杰出部落联盟⾸领。

尧⽣活俭朴,克已爱民;舜宽厚待⼈,以⾝作则;禹率领⼈民治⽔、能与群众同⽢共苦、治⽔有功。

尧舜禹时期形成了⼀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领的⽅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第⼆单元国家的产⽣和社会变⾰——夏、商、周时期㈠夏朝的建⽴:⼤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1世纪),禹建⽴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个王朝(奴⾪制)。

夏朝的建⽴,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诞⽣。

㈡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演变:禹死后,启继承⽗位,成为夏朝第⼆代国王。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㈢西周分封制:①⽬的:周初为了巩固统治,实⾏分封制。

②内容:周天⼦把⼟地、平民、奴⾪,分给亲属、功⾂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的命令,向天⼦交纳贡品和镇守疆⼟,战时带兵作战。

③实质:巩固奴⾪制国家。

④作⽤: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个强盛的国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七⼀国”~西周分封制】※为了⽅便记忆,⼩明画了下⾯这张⽰意图,此⽰意图反映的内容是()㈣商鞅变法——(成语:⽴⽊为信)⑴观点:“治世不⼀道,便国不法古。

”~适应时代、创新精神。

(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创新精神)⑵背景: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耕,到战国时由于铁农具和⽜耕的推⼴。

全国初中历史考试大纲2024版

全国初中历史考试大纲2024版

全国初中历史考试大纲2024版一、考试性质与目标1、考试性质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历史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2、考试目标(1)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制度等。

(2)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线索和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构建历史知识的框架体系。

(3)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能够从不同类型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4)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5)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二、考试范围1、中国古代史(1)史前时期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知道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活;了解炎帝、黄帝的传说。

(2)夏商周时期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了解西周的分封制;知道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3)秦汉时期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知道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知道江南地区的开发。

(5)隋唐时期知道隋朝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了解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知道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了解唐与周边民族的交往。

(6)宋元时期知道北宋的建立和重文轻武政策;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科技文化成就。

(7)明清时期知道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了解清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知道郑和下西洋;了解闭关锁国政策。

2、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2024年全国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中考历史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与目标中考历史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历史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次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通过考试,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等六个板块。

(一)中国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到清朝的灭亡,包括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史实。

(二)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重点考查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近代化的进程等内容。

(三)中国现代史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涵盖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等重大历史事件和发展阶段。

(四)世界古代史主要包括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和罗马等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五)世界近代史自文艺复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涉及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等。

(六)世界现代史从俄国十月革命至今,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经济全球化、国际格局的演变等重要内容。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能够阅读和理解简单的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解释,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历史,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史料分析、比较研究、综合归纳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022年河北中考历史考纲

2022年河北中考历史考纲

2022年河北中考历史考纲
2022年河北中考历史考纲
2022年河北中考历史考纲
一、史前时期:
(1)知道北京人的生活与生产状况。

(2)了解远古时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3)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

二、夏商周时期: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

(2)知道司母戊鼎;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3)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4)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5)概述孔子的主要成就;知道“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三、秦汉时期:
(1)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

(2)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3)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5)知道《史记》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

中考历史考纲

中考历史考纲

考试目标与内容要求(一)目标要求《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出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

据此,湖南省初中毕业历史学业考试标准对考试内容作出如下相应层次的规定:识记要求记住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时间、地点、人物、文献、事件等要素,识别重要的图、像、画;凡《历史课程标准》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识记层次。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

凡《历史课程标准》中使用感受、体会、概述、归纳、理解、说明、阐明、认识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理解层次。

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凡《历史课程标准》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运用层次。

(二)内容要求中国历史部分单元知识内容目标要求识记理解运用中华文明的起源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炎帝、黄帝的传说√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商、西周的建立者√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战国七雄及形势图√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统一的时间、秦始皇像及秦朝疆域图√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的大一统√丝绸之路√政权分立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图√与民族融合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开发的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唐与吐蕃的交往史实√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雅克萨之战√清朝前期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疆域图√“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司母戊鼎图√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华佗、张仲景、李时珍所处朝代及主要医学成就√《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的作者及著作类别√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及图√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主张、教育成就及孔子像√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思想文化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时间√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的著名作者及其代表作√《史记》的作者和体例√古代书法、绘画、雕塑的主要成就√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图√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及圆明园残迹图√俄国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中日《马关系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近代化的起步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企业√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及其人物像√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和五四精神√中共“一大”√创建黄埔军校的重要人物√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和重要战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南昌起义的时间和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红军长征√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重庆谈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及示意图√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近代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的著名企业√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中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的出现√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的主要文艺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及开国大典图、毛泽东像√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严重失误√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建设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024年全国中考历史简答题大纲

2024年全国中考历史简答题大纲

2024年全国中考历史简答题大纲一、中国古代史1、先秦时期(1)简述夏商周的更替过程,包括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和影响。

(3)阐述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张。

2、秦汉时期(1)简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

(2)论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和作用。

(3)比较秦朝和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概述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2)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和表现。

(3)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4、隋唐时期(1)阐述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路线和作用。

(2)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及其对唐朝繁荣的影响。

(3)简述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和影响。

5、宋元时期(1)论述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2)简述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

(3)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6、明清时期(1)简述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

(2)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如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论述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二、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1)简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的原因。

(3)阐述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1)论述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简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3)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3、新文化运动至抗日战争(1)阐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简述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历史意义。

(3)分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成果和破裂的原因。

(4)论述抗日战争的经过、重要战役和胜利的意义。

4、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1)简述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和重大战役。

(2)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5、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1)阐述“一五计划”的实施背景、主要成就和意义。

(2)分析三大改造的内容、方式和意义。

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历史中考复习提纲一、古代中国史1.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特点及风俗习惯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与思想变革3.秦汉的政治制度、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5.唐朝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艺术及外交关系二、中世纪中国史1.宋代的农业发展、海外贸易活动及科技、文化成就2.元朝的政治制度、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3.明朝的农田水利、海外贸易、文化艺术及封建王朝的灭亡4.清朝的政治制度、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对国内外的动荡的回应三、现代中国史1.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2.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国内政治经济变动3.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变迁4.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5.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6.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演变四、世界历史1.世界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等)2.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与文化成就3.古罗马政治制度、农业技术与法律制度4.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及文艺复兴5.近代欧洲的宗教、启蒙思想与工业革命6.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与影响7.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比与冲突8.世界各大洲的国家独立及冷战后的国际体系五、历史相关事件与人物1.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社会事件3.鲁迅、梁启超、陈独秀等中国现代思想家与革命家5.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及其思想贡献,如亚里士多德、伏尔泰、孔子、马克思等六、历史方法与历史地理1.历史的研究方法与学科关系2.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与意义七、历史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对于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性2.历史的教训与启示3.历史的价值观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中考历史提纲2023

中考历史提纲2023

中考历史提纲2023 中考历史提纲2023第一部分:古代文明与帝国1.1 早期文明的形成1.1.1 人类的起源和迁移1.1.2 农业革命的影响1.1.3 早期文明的特点和贡献1.2 古代河流文明1.2.1 尼罗河文明1.2.2 库斯特河文明1.2.3 印度河文明1.2.4 黄河文明1.3 古代帝国的兴起1.3.1 古埃及帝国1.3.2 古巴比伦帝国1.3.3 古印度帝国1.3.4 古中国帝国1.4 帝国的衰落与分裂1.4.1 帝国敌对势力的崛起1.4.2 内部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影响1.4.3 帝国分裂和衰落的过程第二部分:中世纪的转折点2.1 罗马帝国的终结和封建社会2.1.1 西罗马帝国的瓦解2.1.2 封建制度的兴起和特点2.1.3 封建社会的特点和问题2.2 基督教的传播与中世纪欧洲社会2.2.1 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2.2.2 教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2.2.3 封建领主和教会的关系2.3 十字军东征与文艺复兴2.3.1 十字军东征的目的和影响2.3.2 文艺复兴的起源和特点2.3.3 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第三部分:近代国家的崛起与世界开拓3.1 近代欧洲国家的崛起3.1.1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险和殖民3.1.2 英法的保守和强大3.1.3 近代国家的特点和影响3.2 经济革命与工业革命3.2.1 商业革命的影响和特点3.2.2 工业革命的起源和发展3.2.3 工业革命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3.3 科技进步与探险精神3.3.1 科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3.3.2 汉斯赖-伽利略时期的科学家3.3.3 探险精神的影响和价值第四部分:现代化与世界大战4.1 资本主义的扩张与帝国主义4.1.1 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4.1.2 帝国主义的特点和原因4.1.3 帝国主义的后果和影响4.2 民族主义与近代亚非拉国家的崛起4.2.1 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4.2.2 非洲亚洲拉美国家的独立运动4.2.3 近代亚非拉国家的挑战和困境4.3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时期4.3.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结果4.3.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结果4.3.3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冲突第五部分:全球化与当代世界5.1 变革与全球化5.1.1 科技革命与信息社会的兴起5.1.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5.1.3 全球化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5.2 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5.2.1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目标5.2.2 政治经济改革的成就和问题5.2.3 当代中国在全球中的角色和影响5.3 当代世界的问题与挑战5.3.1 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紧迫性5.3.2 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的影响5.3.3 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挑战。

广东中考历史考纲

广东中考历史考纲

广东中考历史考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注:黑色字体是与往年一样的考点,红色字体是今年新增加的考点,蓝色字体是表述或考查角度变化的考点)1.北京人。

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3.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

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5.青铜工艺的成就。

6.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7.老子和孔子以及“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8.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陈胜、吴广起义。

10.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11.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2.司马迁和《史记》。

13.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14.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1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16.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

17.大运河的开通。

18.“贞观之治”。

19.隋唐科举制度。

20.唐朝经济繁荣。

21.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22.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23宋代的都市生活。

24.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25.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26.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7.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8.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9.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

30.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1.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32.明代科技成就和影响。

33.明清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1.林则徐虎门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5.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6.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7.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廊坊市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廊坊市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廊坊市中考历史考试大纲一、命题指导思想遵循教育部有关初中毕业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改变学生历史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二、命题原则1.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查,体现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2.符合学科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题型、题意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挥。

3.注重对学生分析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情境注重反映经济全球化、学习社会化等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充分体现学科的科学精神和人精神。

4.充分体现学科内综合,适度注意学科间相互渗透。

5.切实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三、能力考查目标1.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再认再现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2.材料处理: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图表信息,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3.历史阐释: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相关历史观点;初步掌握史论结合的基本方法。

4.字表达: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四、命题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及XXX版XX年级历史教科书。

五、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60分钟。

3.试题分值:满分50分。

4.试题结构:选择题占40%,非选择题占60%。

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共20题;非选择题含材料解析、问答题等。

5.试题易、中、难的比例为7∶2∶1,形成合理的区分度。

2022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考试大纲(完整版)

2022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考试大纲(完整版)

2022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考试大纲(完整版)学习板块学习主题考试内容与目标要求中国古代史1.中华文明的起源A.识记了解北京人的文化遗存;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了解黄帝的传说B.理解如何计算历史年代1.通过商鞅变法、统一国家的建立、“闭关锁国”等史实,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唐太宗等历史人物,考查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了解民族关系的发展.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4.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和思想文化对世界文明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A.识记夏朝建立的史实;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分封制;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B.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3.统一国家的建立A.识记秦兼并六国;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B.理解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C.运用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A.识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道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理解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A.识记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开元盛世B.理解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C.运用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发展的贡献6.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A.识记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B.理解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A.识记郑和下西洋;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B.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C.运用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8、思想文化A.识记知道孔子、“百家争鸣”;了解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9.科学技术A.识记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天工开物》B.理解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国近代史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A.识记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B.理解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C.运用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1.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为例,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深刻变化,民族危机加深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2.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实,知道救国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2.近代化的起步A.识记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武昌起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C.运用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新民主主义A.识记中共“一大”;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南昌革命的兴起起义;井冈山会师B.理解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

江西省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江西省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江西中考考纲解读(历史)江西中考历史学科《说明》是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的新要求编制的。

对《说明》进行研究解读,既能够对中考命题内容与要求有系统的认识与了解,将考点知识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去,以便学生和老师更好地应对中考,也能够使学生和老师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向社会发展。

考纲解读一、命题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当前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的新要求。

考纲解读二、目标能力与要求(一)关于学生根据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明》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时代的新精神和新要求,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初步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等。

(二)关于老师《说明》也相应地符合对教师“课程评价”的规定:“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消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三)知识能力级别要求说明1识记能够知道史实的基本情况,把握史实的内容,加以记忆。

如知道、了解、说出、列举、举例、复述、描述、识别、辨认等。

2理解能够把握史实的因果关系、性质、特征、意义、影响和史实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对所给史实进行解释、推断和区分等。

如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推断等。

3运用运用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初步分析和综合历史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总结、推广、论证及评述,完成历史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大纲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大纲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大纲一、中国古代历史1.夏、商、西周、东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国家和著名人物;3.秦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4.汉朝的政治制度、文化成就和对外交往;5.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的兴衰;6.晋朝及南北朝的历史演变;7.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8.宋朝的政治制度、科技进步和国内外交往;9.元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文化交流;10.明朝的政治制度、海外贸易和文化成就;11.清朝的政治制度、对外关系和科技发展;12.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

二、世界古代文明1.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2.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文明;3.印度河流域文明;4.黄河流域文明;5.古代希腊罗马文明;6.古代阿拉伯文明。

三、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2.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3.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4.古代艺术和建筑(如书法、绘画、雕塑、古代建筑等);5.古代科技和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四、近代中国的历史1.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2.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4.南京国民政府和北伐战争;5.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土地革命;6.中国抗日战争;8.文化大革命和开放;9.中国的现代科技和文化发展。

五、世界近现代历史1.二战和联合国的成立;2.冷战和中美关系的发展;3.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运动;4.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5.欧洲一体化和欧元的引入;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和科技的发展;7.当代国际热点问题和中国的对外关系。

以上是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的大纲,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中考历史备考资料(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形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的生活。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P22(七上)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其子启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王位世袭臸代替了禅让臸,“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禅让臸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举首领的臸度,开始于尧首领时。

王位世袭臸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代世袭王位(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是一种“家天下”的臸度。

2、为了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臸。

分封臸的主要内容是(1)周王的分封。

周王对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授民授疆土”,分封他们为诸侯;(2)诸侯的义务。

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要承担拱卫王室、朝觐、纳贡、服役等各种义务。

P283、知道商鞅变法的主要史实(识记)P42-44(七上)(1)目的: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其中比较彻底的。

(2)主要内容:(时间: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实行变法)①编臸户口,加强刑罚。

②奖励生产。

③奖励军功。

④承认土地私有。

⑤推行县臸。

⑥统一度量衡。

(3)历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加强,一跃而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各国通过变法,逐步确立起封建生产关系,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识记,理解,运用)P64-72(七上)⑴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建立。

①核心人物:秦王赢政②完成统一的时间:公元前221年③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咸阳,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

20XX年桂林市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20XX年桂林市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20XX年桂林市中考历史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考试要求1.考试命题要贯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素质教育导向的原则,反映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重点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常识,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文化素质的考查,即:基本的历史大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最基本线索。

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历史课程的人文关怀,体现学生应用历史基本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试题的命制体现人文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特点。

2.考试的基本能力要求:识记:再认、再现最重大的历史常识,包括最基本的历史大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结论、历史发展的最基本线索,以及一些重要的图、像,画。

学生只要具备了基本的历史素质,同时能对试题引用的问题情境有一定了解,就能够正确回答这一层次的问题,试题的答案一定在教材中。

这一能力要求是历史能力最基本的层次,在考试中占主要部分。

理解:是在识记基础上较高一级的能力层次。

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对一些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历史知识,能准确地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体验:是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场景中,亲身去体验历史、认识历史、描述真实的历史,以及感悟历史、评价历史、把握历史的真谛。

应用:这是历史学科考试的最高能力层次。

是要求学生在对基本历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基础上,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具备运用所学的基本历史知识去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要关心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三、考试范围及内容1.考试范围:以20XX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课程内容标准为考试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科考试大纲
2010年泰州市中考历史科考试大纲
一、命题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部有关初中毕业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改变学生历史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二、命题原则
1.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查,体现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2.符合学科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题型、题意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挥。

3.注重对学生分析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情境注重反映经济全球化、学习社会化等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充分体现学科的科学精神和人精神。

4.充分体现学科内综合,适度注意学科间相互渗透。

5.切实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
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三、能力考查目标
1.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再认再现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2.材料处理: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图表信息,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3.历史阐释: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相关历史观点;初步掌握史论结合的基本方法。

4.字表达: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四、命题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北师大版七一九年级历史教科书。

五、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60分钟。

3.试题分值:满分50分。

4.试题结构:选择题占40%,非选择题占60%。

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共20题;非选择题含材料解析、问答题等。

5.试题易、中、难的比例为7∶2∶1,形成合理的区分度。

6.考查的知识比例:七年级约占25%、八年级约占40%、九年级约占35%。

附:列入泰州市2010年初中历史考查知识范围的教材知识要点
七年级上册
第3课:人始祖
第6课:西周分封制(目的、内容、影响)
第8课: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第9、10课:甲骨孔子诸子百家的代表及主张
第13、14课:秦朝的统一(时间、意义)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及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第15-16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
“丝绸之路”
第17-18课:纸的发明与改进《史记》
第20-24课:赤壁之战北魏孝帝改革祖冲之王羲之七年级下册
第1-4课:隋的统一大运河开通的影响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度
第5-6课:松赞干布和成公主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
西行
第7-8课:唐朝的诗歌敦煌艺术
第10-13课:辽、宋、夏、金政权的建立交子
第14课:行省制度元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回族的形成
第15、16课: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宋词元曲
第18课:宰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八股取士
第19、20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尼布楚条约》清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第21-22课:长城《本草纲目》明清小说
第23-24课: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
八年级上册
第1、2课: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海国图志》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
新疆行省的设立
第3、4课: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第6、7课:洋务运动(口号、内容、评价)戊戌变法第8课: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第9课:新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影响
第13、14课: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北伐战争
第15课: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遵义会议
第17、20课:九一八事变《义勇军进行曲》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意义
第22、24课: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的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八年级下册
第1、2课: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的意义
第3课:1954年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方针
第4、5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的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6、7课: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革的危害
第9课: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11、14课: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局面的形成邓小平理论
第8、12课:两弹一星袁隆平 863计划
第13课:“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17-20课:伯利克里改革日本大化改新三大宗教
九年级上册
第1、2课:艺复兴(核心思想、实质、代表人物及作品)新航路的开辟
第3课:《权利法案》
第4课:《独立宣言》华盛顿
第5、6课:《人权宣言》《法典》拿破仑战争的影响第8课: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汽船与火车现代大工厂制度的出现
第11课:《共产党宣言》
第14-16课:俄国农奴制改革(人物、性质、影响)美国内战明治维新
第17、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爱迪生汽车和飞机垄断组织
第19、20课:同盟国与协约国的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2、23课: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及代表人物牛顿的力学理论体系
达尔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九年级下册
第1、2课:十月革命的性质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第3课:《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
第4-6课:世界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德国法斯西政权的建立三国轴心的形成
第7、8课:《慕尼黑协定》二战的全面爆发与扩大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影响
第10课: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第12、16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苏东剧变
第13课: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
第18、19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