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35年英、法对德政策的分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1935年英、法对德政策的分歧
1935年,为了对付来自德国的挑战,英、法两国采取了不同的对德政策。

由于对德政策的分歧,英、法在如何处理意大利对外侵略的问题上互不配合,有名无实的对意制裁又把意大利赶入了德国怀抱.使欧洲局势更加恶化,并最终把世界再次推入大战的深渊。

标签:英法对德政策;分歧;英德海军协定;法苏互助条约

1933年10月,德国公开宣布退出“国联”和裁军会议后,法国在1934年巴尔都担任外交部长的几个月时间内,明确表示法国“拒绝使德国重新武装合法化”,将“用自己的手段来保障安全”。

这个手段就是大力推行通过结盟而限制德国向外扩张的政策,一方面加强法国与东部盟国的联盟,另一方面保持法国同英国和意大利的联系,与此同时恢复一次大战前的法俄联盟战略。

尽管巴尔都于1934年10月遇刺身亡,但他所推行的在欧洲结盟的政策在1935年上半年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阻止德国侵占奥地利,1935年1月,法国外长赖伐尔在罗马与墨索里尼签订协定,法国支持意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亚,意大利则同意在反对德国侵占奥地利问题上与法国采取一致行动,这样,双方在各自关心的问题上达成了谅解。

紧接着,6月,法国参谋长甘末林也访问了意大利,就保护奥地利免遭德国军事进攻的军事合作问题与意军总参谋长巴多利奥进行会谈并拟订了双方军事合作计划,规定:在德国对奥地利采取军事行动时,双方将紧密合作,共同反对德国。

届时。

“法国派一个军去意大利东部,在左翼同意大利人共守一条战线,在右翼同南斯拉夫共守一条战线;意大利同样派一个军到贝尔福地区,这个军在法德战线充当盟军的右翼,保护将要驻在该军后方、准备对德国南部采取行动的意大利空军部队。

与此同时,英、法两国于2月3日也在伦敦发表了联合声明,表明了两国在尊重奥地利独立和维护欧洲和平问题上的合作立场。

3月16日,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关于对德军备限制的条款,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拥有36个师50万人的陆军。

对此,法国深感不安,在法国的倡议下,英、法、意三国首脑召开会议,重申了维护奥地利独立和反对可能危及欧洲和平的单方面撕毁和约行动的共同立场,从而结成了旨在防止德国扩张的“斯特莱沙阵线”。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安全,防止来自德国的进攻,早在1934年5月,法国外交部长巴尔都就向苏联建议,希望通过谈判签订一项包括德、苏、波、捷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在内的“东方洛迦诺公约”,同时法、苏两国签订一项互助条约,以借此建立法苏联盟共同防范德国。

巴尔都遇刺身亡后,继任的赖伐尔虽然对苏联怀有敌意,但为了在国内捞取政治资本,面对德、波拒绝而使东方洛迦诺公约签署无望的现实,仍然摆出了愿与苏联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的姿态,企图以此做幻影威胁德国。

经双方努力,法国与苏联在1935年5月2日签订了互助条约,从而摆出了对德国形成东西两线夹击的架势。

法国通过上述一系列外交努力,使其在欧洲的地位明显增强。

这与英国实行的欧洲均势外交政策大相径庭,因此,在德国公开毁约扩军而导致法国进一步倾向加强与意大利和苏联结盟时,英国最关心的不是如何制裁德国,而是急于消除法国的外交成就可能对欧洲均势所造成的破坏。


在法国在欧洲的地位明显增强和德国日益加快重整军备步伐的情况下,英国统治者深感一战后实力的下降削弱了自己与德国抗衡的能力,因此,在德国毁约扩军面前,英国不赞成法国通过结盟以遏制德国的政策,而主张在对德让步的前提下,通过谈判的方式安抚德国并与之达成和解,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英国在一战后所拥有的优势,同时以此平衡法国通过结盟政策而在欧洲所取得的优势地位。

早在1934年11月,希特勒就通过英国驻德大使菲普斯表示德国对英国没有敌意,德国愿意将自己的海军力量限制在英国的35%的比例上。

英国得知后,从1935年1月便开始加紧筹备与德国进行海军谈判。

3月16日,希特勒在宣布德国重新武装的同时发表了他的著名的“和平演说”,英国对此“和平善意”信以为真,并未因德国的公开扩军行动而改变其加强与德国交往的政策。

经过权衡利弊,英国认为:“出于自身利益,我们应该在希特勒的这个提议还有效的时候接受它……如果我们现在拒绝接受这项提议作为谈判的目标,希特勒将收回这项提议,而且德国将寻机建造高于35%的水平的海军。

”因此,“德国的提议对我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利益……没有哪个政府愿意仅仅是因为这样做可能会与法国关于2月3日声明的解释相矛盾而去冒失去协定的危险”①。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英国政府继续让外交大臣西蒙和国联事务大臣艾登于3月下旬访问德国,西蒙在与希特勒的会谈中不但未对德国宣布重新武装提出责问,反而建议“德国代表最好到伦敦来,进行一次初步讨论,以期最近某个时期达成一项海军协定”。

5月23日,英国外交大臣西蒙在给驻德大使菲普斯的电报中明确写道:“既然希特勒发表了他的演说,我们急于尽可能地推进英德海军谈判。

”①《法苏互助条约》签订后,6月4日,英国便开始与德国进行谈判,6月18日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

英国认为这一协定是平衡法国结盟政策的有效措施,艾登在日后访问意大利时直言不讳地对墨索里尼说道,正是法国的对德政策直接导致了英德海军协定的签订。

英国外交部常务次长范西塔特的私人秘书诺顿也坦率地宣称,希望《英德海军协定》与《法苏互助条约》互相抵消②。


就在英法两国努力推行不同对德政策的时候,意大利法西斯加快了准备进攻阿比西尼亚的步伐,对此,英、法两国从各自的战略利益出发,虽然都表现出纵容让步的共性,但它们的真实目的却有所不同。

法国为了联合意大利共同对付德国而全力支持意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亚,而英国则企图通过笼络意大利,借以壮大自己的声势,以此增强自己与德国讨价还价的资本,而不是真正要与意大利结成同盟去对付德国的对外扩张。

正如英国驻德大使菲普斯所说:“我担心如果我们对意大利的反对过于激烈,我们可能看到阿道夫·希特勒将作为墨索里尼最好的朋友出现,从而使意大利可能会冒险背着我们与德国达成谅解。

”③如果意大利
投入德国怀抱,就会增加自己与德国谈判的困难。

因此,英国采取了既不正面阻止意大利的对外侵略扩张,又企图维护国联权威的相互矛盾的态度。

在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的问题上,由于法国对《英德海军协定》的强烈不满,法国朝野对意大利采取了非常明朗的支持和纵容态度。

在意大利武装侵略阿比西尼亚前夕,巴黎《回声报》的报道明确写道,鉴于英国已经“背叛了国联原则”,再没有任何理由主张法国应在将来以国联原则的名义去反对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亚的野心。

英法两国互相猜疑,互相推卸责任,谁也不肯在阻止意大利向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上率先迈出步伐,终于使意大利走上了用武力向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英、法的软弱无力及其对意大利侵略行为的纵容,使希特勒受到了很大鼓舞,他看到了“西方政府业已证明自己是软弱无力和优柔寡断的……希特勒由此得出结论,英国或法国都不愿冒险行事并要避免任何危机”。

1936年3月,德国公然破坏《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把军队开进莱因兰。

莱因兰事件发生后,法国顾忌自己实力弱,认为如果没有盟国的支援,法国不能单独与德国作战。

然而,由于已经失去了意大利这个盟友,而对苏联又因极不信任而未与之建立真正的同盟,在此情况下,法国只有依赖英国了。

但是,当时“英法关系也决不是人们所希望或者欧洲形势所需要的那种真心实意的关系,英德海军协定的插曲仍在巴黎作祟,而在伦敦的保守党人圈子中对于法国和苏联签订条约并无好感”。

在得不到英国支持的情况下,法国没有任何作为,眼睁睁看着希特勒毁约行动得以成功。

从此,法国就只有紧跟英国大力推行对德国法西斯妥协让步的绥靖政策了,企图以此换回英国对自己的支持,但是,这样一来的恶果,却是希特勒在绥靖政策的纵容下,终于挑起新一次的世界大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