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作业.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作业
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小数)
题目:
1. 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
A. 经验符号
B. 非形式化
C. 实践活动
D. 逻辑和推理
2. 下列不属于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有()。
A. 代数初步知识
B. 概率知识
C. 几何初步知识
D. 量与计量知识
3. 以功利为价值取向的数学教育价值追求可以称之为()。
A. 大众化
B. 形式化
C. 算法化
D. 公理化
4. 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社会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以及()等。
A. 学生的需要观
B. 国家的需要观
C. 生活的需要观
D. 儿童的发展观
5. 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性学习”和()两类。
A. 发现学习
B. 知识学习
C. 技能学习
D. 问题解决学习
6. 下列不属于知识学习某一阶段是()。
A. 选择阶段
B. 领会阶段
C. 问题阶段
D. 习得阶段
7. 从数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操作”与()等三类。
A. 逆运算
B. 数量关系
C. 解题思路
D. 策略
8. 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
A. 大众化
B. 公理化
C. 逻辑化
D. 算法化
9. 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再认识包含要形成“儿童数学观”、“现实数学观”以及()。
A. 科学数学观
B. 抽象数学观
C. 形式数学观
D. 生活数学观
10. 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
A. 语言表述阶段
B. 理解结构阶段
C. 学会解题阶段
D. 符号运算阶段
11. ()不是数学学习评价原则。
A. 评价目的应具有发展性
B. 评价应突出教学内容
C. 评价过程具有整体性
D.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2. 所谓现实数学情境,就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
A. 生活情境
B. 生动情境
C. 数学学习
D. 课堂讨论
13. 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可以使教师对本单元的教学有一个整体规划和安排,从而把各单元教学形成前后一致的、()体系。
A. 可操作的
B. 易于理解的
C. 完整的
D. 易于实践的
14. 数学建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要用到许多技巧包括()、解释、分析和综合、计算等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A. 翻译
B. 观察
C. 实践
D. 理论
15. 数学教育论文写作选题应注意观点新、视角新、例证新、()。
A. 写作新
B. 结构新
C. 选才新
D. 方法新
16.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本质,是对()的理性认识。
A. 数学知识
B. 数学规律
C. 数学技能
D. 数学思考
17. 教学导入情境必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着学生的注意指向。
A. 理解问题
B. 解决问题
C. 积极参与
D. 认真解题
18. 数学教学的主动性原则的基本标志是独立思考和()。
A. 认真听讲
B. 多做练习
C. 智力参与
D. 按时学习
19. 备课是教师充分学习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
A. 熟悉习题
B. 加强练习
C. 了解学生
D. 注意衔接
20. 模仿学习就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去进行学习,它直接依赖于()。
A. 教师的示范
B. 同伴的交流
C. 学生的探索
D. 多做习题
21、通过课程内容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哪些策略?
22、新修订《课标》关于估算教学的要求包括哪些?
23、自然数教学目标包括哪些,谈谈你的教学建议?
24、通过学习,你认为“图形的认识”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25、“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学生存在哪些常见错误与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完成《体积与体积单位》新课教学后,教师布置以下练习:
在括号里镇上适当的单位.
(1)粉笔盒的体积约是1()
(2)橡皮的体积约是10( )
(3)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4)一张课桌的桌面大小约是50( )
结果发现一部分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粉笔盒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橡皮的体积约是10立方分米、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立方分米、一张课桌的桌面大小约是50立方分米。
问题:请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并给出教学建议以避免这样错误的产生。
27、阅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环节一:看一看,初步感知“面在体上”,认识三角形
师:我这里有一块积木,你能看到这块积木上面的面吗?怎样才能看到这个面?
(学生动手自主操作,想出不同的方法)
生1:我把这块积木放在地上就看见了。
生2:我把这块积木转一下就看见了。
生3:我站高一些就看见了上面的面。
师:如果这块积木不能转动,你们前面说的方法就不行了,这时该怎么办?
生4:(边操作边讲解)拿着这块积木往我们小组准备的沙土里一摁,大家看到了。
(师出示三角形图,贴在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