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冲阳穴位位置图_按摩冲阳穴的作用与好处

合集下载

按摩穴位助降血压

按摩穴位助降血压

按摩穴位助降血压血压平稳的重要性人体中稳定的血压可以有效延缓靶器官损害,改善身体中出现的不适症状,如果人身体中的血压出现异常波动现象,那么靶器官就会随之受到影响,当血压较低的情况,身体脏器供血能力下降,身体器官各项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在患者出现血压不平稳后,血管会发生痉挛、过度扩张现象,此时患者就会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应症。

因此要充分保证身体中血压平稳,从根本上解决造成的各种并发症。

通常来说要保证自身拥有一个稳定的情绪,使自己的血压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合适的状态。

除此之外,因为人的身体中自带血压调节器,即内关穴、太冲穴等穴位,因此还可以借助中医按摩形式,以按摩的形式调节血压,可以有效的缓解血压不平稳的现象。

常见的按摩穴位包括哪些呢?高血压调节除了使用药物之外,还可以通过按摩相应的穴位来实现降血压的目标。

因为人的身体本身就是在带药物的宝库,尤其是中医药理论就为人体提供了很大的宝藏,即人体的穴位,只要将穴位充分利用起来,就可以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那么在临床中常见的降血压穴位包括哪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穴位都有哪些吧。

第一,太冲合谷穴。

太冲合谷穴是太冲穴和合谷穴的合称,分布与人体中的左右。

其中合谷穴位置在人的左手和右手各一个,太冲穴位置分别在人的左脚和右脚,这四个穴位共同称之为四关穴。

该穴位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调节身体中气的稳定运转,还能调节身体中的气机。

这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被称之为开四关,帮助身体打开气血运转的关。

人体中的气血运行至一定的关口时,需要被打开,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开关灯一样,将身体中关键、重要的开关顺利打开,调节全身的功能。

通常情况下,太冲合谷穴对于调节高血压有着重要的功效,第二,冲阳穴位于哪里呢?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下这个穴位吧。

冲阳穴又被称之为会原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

位于足背最高的位置,我们每个人足背都可以摸到一个脉搏跳动的地方,也就是足背动脉,在中医中,又称之为趺阳脉,正好在我们脚背上最高的一点,趾长伸肌腱外侧。

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足三里穴的作用与功效

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足三里穴的作用与功效

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足三里穴的作用与功效温馨提醒:本站发布的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足三里穴的作用与功效仅供参考,若按摩、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专业医师。

足三里穴位位置标准定位: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3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

正坐或仰卧取穴。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以本人手四指相并,食指上缘置于犊鼻处,中指中节水平直下4横指(一夫法)处取穴。

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足三里怎么找正坐屈膝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

或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

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

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

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穴位解剖足三里穴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足三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长伸肌→小腿骨间膜。

有胫前动、静脉。

分布着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进入胫骨前肌及其深面的长伸肌。

支配胫骨前肌和长、趾长伸肌。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分支,深层正当腓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

胆结石的中医穴位按摩方法指导

胆结石的中医穴位按摩方法指导

胆结石的中医穴位按摩方法指导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病人常常会感到剧痛和不适。

中医认为,通过按摩适当的穴位,可以缓解胆结石带来的疼痛和不适。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穴位按摩方法来帮助缓解胆结石症状。

1. 冲阳穴(足太阳膀胱经)冲阳穴位于小腿外侧,距膝盖下缘4横指处。

通过按压冲阳穴,可以疏通胆经,缓解胆结石症状。

具体的按摩方法为:a. 坐于椅子上,将右脚置于左膝盖上。

b. 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轻轻按压冲阳穴,以适度的力度进行按摩。

c. 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2. 大敦穴(足阳明胃经)大敦穴位于足背部,当第一跖骨腹侧横纹的前方凹陷处。

按摩大敦穴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排除胆结石。

按摩方法如下:a. 双脚平躺,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腿的大腿上。

b. 用手的拇指,轻轻按压大敦穴,以适度的力度进行按摩。

c. 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3. 曲池穴(足少阳胆经)曲池穴位于胸侧,第四肋骨下前方中点。

通过按摩曲池穴,可以缓解胸闷、胁肋胀痛等症状。

按摩方法如下:a. 站立或坐在椅子上,将手掌放在胸前,中指正好指向曲池穴。

b. 用中指的指腹,轻轻按压曲池穴,以适度的力度进行按摩。

c. 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4. 太冲穴(足太阳膀胱经)太冲穴位于足底部,当足趾第一关节上方深点的隆起处。

按摩太冲穴可以舒缓胆结石引起的腹胀和消化不良。

按摩方法如下:a. 坐于椅子上,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大腿上。

b. 用手的拇指,轻轻按压太冲穴,以适度的力度进行按摩。

c. 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这些中医穴位按摩方法可以缓解胆结石的症状,但并不代表完全治愈。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存在,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在按摩穴位时,要注意力度和频率,以避免过度按摩导致不适。

如果在按摩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按摩并就医。

总而言之,胆结石的中医穴位按摩方法是一种辅助缓解疼痛和不适的方法,但并非单一治疗方案。

中医穴位详解:冲阳穴

中医穴位详解:冲阳穴

中医穴位详解:冲阳穴
主治: ①下肢痿痹、踝关节病、垂足等下肢、踝 关节疾患。
中医穴位详解:冲阳穴
主治: ②头痛,眩晕。
中医穴位详解:冲阳穴
主治: ③癫狂。
中医穴位详解:冲阳穴
主治: ④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中医穴位详解:冲阳穴
主治: 指压解溪穴,对于脚腕扭伤等脚部疾病非 常有效,解溪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 要穴位之一
中医穴位详解:冲阳穴
主治:
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 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 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计算器关 税税率对联大全快递网点DNS服务器信用 卡进度旅游景点格式转换衣服尺码亲属关 系银行卡归属图书大全音乐专辑电影大全 古籍大全银行网点军事百科武器大全日出 日落民间谚语摩尔斯电码进程
中医穴位详解:冲阳穴
解析: (3)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物质为 地部经水,从本穴经过而无大的变化,故 为胃经经穴。
中医穴位详解:冲阳穴
解析:
(4)本穴属火。属火,指穴内气血物质运 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胃经地 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 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 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中医穴位详解:冲阳穴
意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流四方。
中医穴位详解:冲阳穴
运行: 经水散流足背各部,气化之气循胃经上行 天部。
中医穴位详解:冲阳穴
气血: 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地部经水,小部分为经 水气化之气。
中医穴位详解:冲阳穴
附注: 足阳明经所行为“经”,经穴,属火。
中医穴位详解:冲阳穴
功能: 分流胃经经水。
中医穴位详解:冲阳穴
配伍: 配大椎穴、丰隆穴治癫狂痫。

手部穴位的保健作用

手部穴位的保健作用

部分常用穴位手部穴位的保健作用。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横纹中,仰掌握拳时中指尖所指处。

按摩此处可以治疗癫痫、呕吐、口臭、呃逆、口舌生疮等。

鱼际穴:位于第一掌骨中点,按摩此穴可理气、清肺利咽喉,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性扁桃体炎、小儿疳积及咳嗽、咳血、头痛、胸痛等。

少府穴:握拳小指尖下即是。

可以治疗心痛、心烦、心悸、遗尿、小便不利等。

小指上的穴位少冲小指桡侧,去指甲角0.1寸许,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

少泽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汁少、昏迷、热病。

十宣穴之一指尖去指甲0.1寸许,主治昏迷、昏厥、中暑、热病、小儿惊厥,小肠穴小指尺侧边缘,从指尖到指跟,主治小便赤涩、水泻、尿闭、口舌糜烂。

四横纹之一疳积、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气血不和、咳喘、口唇破裂。

肾顶小手指末端出,主治自汗盗汗、解颅。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泻、遗尿、咳喘、小便短赤不利。

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穴位为合谷穴,看过小说的人又称虎口.合谷穴位置可以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脚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穴位是什么分别是行间,太冲,中封……都是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

其实还有一个不知道算不算——大敦:足大趾末节外侧,距指甲角0.1寸行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中封: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一说“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头痛按哪个穴位?头痛按摩天柱穴和太冲穴可疏经活络,头痛症状减轻或消失。

天柱穴:后发际5分,第一颈椎棘突下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指按法:坐姿,两手交叉拇指分别按住穴位处。

先按右穴,然后按左穴,头部向左稍倾,呼气并数1、2,渐渐用力,数3时强按穴位,吸气并数4、5、6,身体放松,头部恢复原位。

注意:头部向一方倾斜时,指按另一方的穴位。

胃经

胃经

胃经足阳明胃经胃经:即足阳明胃经,人体十二经脉之一。

简称胃经。

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

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进入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内承浆穴(任脉)处,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着下颌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前发际至额(头维),到达前额会于(神庭穴)。

经络分支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会大椎,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脏。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经乳头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入小腹两侧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

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胫部分支:从膝下3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进入第三足趾外侧端。

足背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胃经运行胃经起于迎香,往上走到山根,山根就是鼻根部,此部位对观察小儿脾胃病较有用。

若小儿的山根色青,提示小儿食积肠胃,易发腹泻或腹痛。

胃经接着沿鼻外侧(承泣)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

我们在临床治疗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青年人,嘴唇周围会长很多小痤疮,这就与胃内火气大,此处的经气不通畅有关。

胃经接下来分为两支,分支上行循颊车,上耳前,循发际,至额颅。

看图就可以知道中医为什么对发生在这个区域的疼痛,要通过调理胃气来治疗的原因了。

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入缺盆,属胃络脾。

足阳明胃经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阳明胃经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阳明胃经高清版人体穴位图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端(会迎喷鼻穴),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穴),向下沿鼻外侧(承泣穴.四白穴),进入上齿槽中(巨髎穴),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穴)围绕口唇(会人中穴),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穴);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穴),再沿下颌角(颊车穴),上耳前(下关穴),经颧弓上(会上关穴.悬厘穴.颔厌穴),沿发际(头维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穴).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穴),沿喉咙(水突穴.气舍穴,一说会大椎穴),进入缺盆穴(锁骨上窝部),经由过程膈肌,属于胃(会上脘穴.中脘穴),络于脾.外行的骨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汇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尾(厉兑).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尾.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尾,接足太阴脾经.本经一侧45穴(阁下两侧共90穴),个中15穴散布于下肢的前外正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体系.神经体系.呼吸体系.轮回体系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由部位之病症.足阳明胃经穴位: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1) 承泣穴ST1 Chéng qì[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剖解] 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配伍] 配太阳治目赫肿痛,配阳白治口眼歪斜.[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迟缓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附注] 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2) 四白穴ST2 Sì bái[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剖解] 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主治] 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配伍] 配阳白,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攒竹治眼睑(目闰)动.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成深刺.(3) 巨髎穴ST3 Jù 1iáo[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剖解] 浅层为上唇方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鼻衄,齿痛,唇颊肿.[配伍] 合营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附注] 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4) 地仓穴ST4 Dì cāng[定位] 在面部,吵嘴外侧,上直对瞳孔.[剖解] 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肌神经的末支.[主治] 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配伍] 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附注] 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5) 大迎穴ST5 Dà yíng[定位] 鄙人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剖解] 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 [主治] 口歪,口噤,颊肿,齿痛.[配伍] 配颊车治齿痛.[刺灸法] 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6) 颊车穴ST6 Jiá chē[定位] 在脸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品味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剖解] 鄙人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主治] 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配伍] 配地仓治口眼歪斜.[刺灸法] 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7) 下关穴ST7 Xià guān[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剖解] 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肇端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合法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主治] 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配伍] 配翳风治耳疾.[刺灸法] 直刺0.5~l寸.[附注] 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8) 头维穴ST8 Tóu wéi[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剖解] 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耳额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颖支.[主治] 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目闰)动.[配伍] 合营谷治头痛;配太冲治目眩.[刺灸法] 平刺0.5~l寸.[附注] (l)足阳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2)《甲乙》禁不成灸.(9) 人迎穴ST9 Rén yíng[定位] 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剖解] 有颈阔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不合处,有颈前浅静脉,外为颈内静脉;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颈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主治] 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配伍] 配大椎.太冲治高血压.[刺灸法] 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附注] (l)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2)《甲乙》:禁不成灸.(10) 水突穴ST10 Shǔi tū[定位] 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剖解] 有颈阔肌,在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配伍] 配天突治咳嗽.气喘.[刺灸法] 直刺0.3~0.8寸.(11) 气舍穴ST11 Qì shě[定位] 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剖解] 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肇端部;有颈前浅静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舌下神经的分支.[主治] 咽喉肿病,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配伍] 配水突治瘿瘤.[刺灸法] 直刺0.3~0.5寸.[附注] 本经气舍至乳根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不成深刺.(12) 缺盆穴ST12 Qūe pén[定位] 在锁骨上窝中心,距前正中线4寸.[剖解] 在锁骨上窝之中点,有颈阔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颈横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深层合法肩丛的锁骨上部.[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配伍] 配肺俞治咳嗽.[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附注] 《图翼》:妊妇禁针.(13) 气户穴ST13 Qì hù[定位]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剖解] 在锁骨下方,胸大肌肇端部,深层上方的锁骨下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外上方为锁骨下静脉;为锁骨上神经,胸前神经分支散布处.[主治] 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胸痛.[配伍] 配肺俞治咳喘.[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14) 库房穴ST14 Kù fáng[定位]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剖解] 在第一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减及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主治] 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配伍] 配屋翳治胸肋胀痛.[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15) 屋翳穴ST15 Wū yì[定位] 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剖解] 在第二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表里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主治] 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乳痈.[配伍] 配天宗治乳痈.[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16) 膺窗穴ST16 Yìng chuāng[定位] 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剖解] 第三肋间隙,有胸大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支.[主治] 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配伍] 配屋翳治乳痈.[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17) 乳中穴ST17 Rǔ zhōng[定位]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心,距前正中线4寸.[附注] 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标记.(18) 乳根穴ST18 Rǔ gēn[定位]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剖解] 在第五肋间隙,胸大肌下部,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主治] 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痈,乳汁少.[配伍] 配少泽.膻中治乳痈;配少泽.足三里治乳少.[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19) 不容穴ST19 Bù róng[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剖解]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探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主治] 吐逆,胃病,食欲不振,腹胀.[配伍] 配中脘治胃病.[刺灸法] 直刺0.5~0.8寸.(20) 承满穴ST20 Chéng mǎn[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剖解]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散布;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主治] 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刺灸法] 直刺0.8~l寸.(21) 梁门穴ST21 Liáng mén[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剖解]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肝下缘,胃幽门部). [主治] 胃痛,吐逆,食欲不振,腹胀,泄泻.[配伍 ] 配梁丘.中脘.足三里治胃痛.[刺灸法] 直刺0.8~1.2寸.(22) 关门穴ST22 Guān mén[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剖解]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主治] 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配伍] 配足三里.水分治肠鸣腹泻.[刺灸法] 直刺0.8~1.2寸.(23) 太乙穴ST23 Tài yǐ[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剖解]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其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主治] 胃病,心烦,癫狂.[配伍] 配中脘治胃痛.[刺灸法] 直刺0.8~1.2寸.(24) 滑肉门穴ST24 Huá ròu mén[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剖解]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主治] 胃痛,吐逆,癫狂.[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刺灸法] 直刺0.8~1.2寸.(25) 天枢穴ST25 Tiān shū[定位] 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剖解]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气海治绕脐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便秘.泄泻.[刺灸法] 直刺 l~1.5寸.[附注] (l)大肠的募穴;(2)《令媛》妊妇不成灸.(26) 外陵穴ST26 Wài líng[定位] 鄙人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剖解]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布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主治] 腹痛,疝气,痛经.[配伍] 配子宫.三阴交治痛经.[刺灸法] 直刺 l~l.5寸.(27) 大巨穴ST27 Dà jù[定位] 鄙人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剖解]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主治] 小腹胀满,小便晦气,疝气,遗精,早泄.[配伍] 配中极.次髎治小便晦气.[刺灸法] 直刺 l~1.5寸.(28) 水道穴ST28 Shuǐ Dào[定位] 鄙人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剖解]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主治] 小腹胀满,小便晦气,痛经,不孕,疝气.[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治痛经.不孕.[刺灸法] 直刺 l~1.5寸.(29) 归来穴ST29 Guī lái[定位] 鄙人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剖解] 在腹直肌外缘,有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主治] 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配三阴交.中极治月经不调.[刺灸法] 直刺 l~l.5寸.(30) 气冲穴ST30 Qì chōng[定位]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剖解]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内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外壁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 肠鸣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萎,阴肿.[配伍] 配气海治肠鸣腹痛.[刺灸法] 直刺0.5~l寸.[附注] 冲脉所起.31) 髀关穴ST31 Bì guān[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剖解] 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主治] 腰痛膝冷,痿痹,腹痛.[配伍] 配伏免治痿痹.[刺灸法] 直刺 l~2寸.(32) 伏兔穴 S T32 Fú tù[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剖解]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主治] 腰痛膝冷,下肢麻木,疝气,脚气.[配伍] 配髀关.阳陵泉治下肢痿痹.[刺灸法] 直刺 l~2寸.(33) 阴市穴ST33 Yīn shì[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剖解]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主治] 腿膝痿痹,屈伸晦气.疝气,腹胀腹痛.[配伍] 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腿膝痿痹.[刺灸法] 直刺 l~l.5寸.(34) 梁丘穴ST34 Liáng Qīu[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剖解]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主治]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血尿.[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刺灸法] 直刺 l~1.2寸.[附注] 足阳明经郄穴.(35) 犊鼻穴ST35 Dú bí[定位]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剖解] 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主治] 膝痛,下肢麻木,屈伸晦气,脚气.[配伍] 配阳陵泉.足三里治膝痛.[刺灸法] 向后内斜刺0.5~l寸.(36) 足三里穴ST36 Zú sān lǐ[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剖解] 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散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主治] 胃痛,吐逆,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内关治吐逆;配气海治腹胀;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刺灸法] 直刺1~2寸.[附注] (l)足阳明经所工资“合”. (2)本穴有强健感化,为保健要穴.(3)参考材料:a.据报导,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不雅察发明胃弛缓时针刺使压缩加强,胃重要时变成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b.据报导,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本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敏捷升高.c.据报导:针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发明裂解素(主如果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长,人增长17.85单位,兔增长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长最显.d.据报导: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疗养素明显增长,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加强其免疫才能.(37) 上巨虚穴ST37 Shàng Jù Xù[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剖解] 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配伍] 配足三里.气海治便秘.泄泻.[刺灸法] 直刺 l~2寸.[附注] 大肠经下合穴.(38) 条口穴ST38 Tiáo Kǒu[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剖解] 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主治] 脘腹痛苦悲伤,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臂痛.[刺灸法] 直刺 l~1.5寸.(39) 下巨虚穴ST39 Xià Jù Xù[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剖解] 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胫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主治] 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配伍] 配天枢.气海治腹痛.[刺灸法] 直刺l~1.5寸.[附注] 小肠经下合穴.(40) 丰隆穴ST40 Fēng lóng[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剖解] 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主治] 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吐逆,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风池治眩晕;配膻中.肺俞治痰多咳嗽.[刺灸法] 直刺 l~1.5寸.[附注] 足阳明经络穴.(41) 解溪穴ST41 Jiě Xī[定位] 在足背与小腿接壤处的横纹中心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剖解] 在拇长伸肌膜与趾长伸肌胫之间;有胫前动.静脉;浅部当腓浅神经,深层当腓深神经.[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配伍] 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痿痹.[刺灸法] 直刺0.5~l寸.[附注] 足阳明经所行动“经”.(42) 冲阳穴ST42 Chōng Yáng[定位]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剖解]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主治] 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病,足痿无力.[配伍] 配大椎.丰隆治癫狂痫.[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附注] 足阳明经所过为“原”.(43) 陷谷穴ST43 Xiàn gǔ[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跖骨联合部前方凹陷处.[剖解] 有第二跖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主治] 面貌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配伍] 陷谷.上星.囟会.前顶.公孙.治卒面肿.[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附注] 足阳明经所注为“输”.(44) 内庭穴ST44 Nèi tíng[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跖骨联合部前方凹陷处.[剖解] 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腓浅神经足背支.[主治] 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配伍] 合营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附注] 足阳明经所溜为“荥”.(45) 厉兑穴ST45 Lì duì[定位] 在足第2趾小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剖解] 有趾背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支.[主治] 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配伍] 配内关.神门治多梦.[刺灸法] 浅刺0.1寸.[附注] 足阳明经所出为“井”.足阳明胃经是有关于消化体系平常重要的穴位.是从头部开端,经颈项.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平常长的经脉.消化体系有障碍时,会消失疲惫.身材倦怠.缺少元气等症状.皮肤没有光泽,显黑.黄.嘴唇轻易决裂,有纵形皱纹,唇边轻易溃烂.发声无力,发音隐约.精力不振,迟疑不决,怏怏不乐,经常忧?,是以加倍重消化体系的累赘.有喜吃甜食的偏向.此外,对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若要长久保持统一姿态,则会坐立难安,无法镇静下来.因为胃经的平常,经常被原因不明的头痛所忧?.消失前头部和眼睛的痛苦悲伤.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状.脚部认为衰弱.麻木.消失以上所述的症状,请刺激位于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会有明显的改良.胃经是平常长的经脉,但重要的穴位有四十五个.。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及穴位图胃经共四十五穴,原穴为冲阳穴,络穴为足太阴脾经之公孙穴。

阳明象征阳气极盛的经絡,故在适应力量上,对里热和实症就容易发挥它的特点。

起自眼球正下方之承泣穴,目眶下缘为四白穴(疗穴),直下行至嘴角之地仓穴(疗穴),再下行后交至咬肌前缘之大迎穴,咬肌凸起为颊车穴(疗穴),再沿下颔耳前上行至顴骨弓下凹窝內是下关穴(疗穴),至额角尖角处发际之头维穴(疗穴)。

脉行返地仓、大迎穴间,下行经结喉旁、劲动脉后之人迎穴,经水突、气舍,至锁骨上缘中点,下对乳头中线之缺盆穴,再下行经气戶、库房、屋翳、膺窗至乳中穴,再偏外由乳中线(离任脉中线四寸)下行,至不容穴脉向中线减两寸,经承满穴,循脉下行齐任脉中脘穴为梁门穴(疗穴),下行经关门、太乙、滑肉门穴,至齐脐为天枢穴(功穴),天枢穴下为外陵穴,下二寸为大巨穴(疗穴),再下一寸(关元旁)是水道穴(疗穴),经归来穴至腹股沟上气冲穴,经大腿根部是髀关穴(疗穴),大腿中伏兔穴,至膝蓋外线上三寸之阴市穴,上二寸为梁丘穴,下行至膝蓋下外缘凹窝之犊鼻穴,犊鼻下三寸为足三里穴(合穴),犊鼻下六寸为上巨虚穴,下八寸为条口穴,下九寸为下巨虛穴,经外踝上八寸之丰隆穴(疗穴),下至脚弯前正位两筋中凹窝中之解蹊穴(经穴),再由第二、三趾前行,至足背高骨(最高处)之冲阳穴(原穴),至第二、三蹠骨之间为陷谷穴(俞穴),第二、三蹠骨之缝为內庭穴,止至于第二趾外侧末端之历兑穴(井穴)。

承泣穴ST1(足阳明胃经)承泣【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主治】目赤肿痛,夜盲,迎风流泪,眼睑润动,口眼歪斜,近视。

【刺灸法】先固定眼球,沿缘缓慢直刺0.5-0.8 寸,不宜提插,以免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attachimg]45701[/attachimg]承泣(Chéngqì,ST 1)阳蹻、任脉、足阳明之会【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正坐,两目直视,瞳孔之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解剖】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功能】散风清热,明目止泪【主治】①目疾,眼目赤痛、迎风流泪、夜盲、眼睑润动;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配伍】配太阳治目赫肿痛,配阳白治口眼歪斜【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倪海厦人纪之针灸 19 足阳明胃经经穴

倪海厦人纪之针灸 19 足阳明胃经经穴

倪海厦人纪之针灸 19 足阳明胃经经穴倪海厦人纪之针灸(19)足阳明胃经经穴倪海厦人纪之针灸(19)大肠经走完了以后,进入了足阳明,足阳明是胃经。

阳经又重复了,任何的阳经从四肢末梢,井荣俞经合,就是金水木火土,膝盖以下。

胃经从头上,一路下去,到脚趾头,是相当大的经络。

手上的阳经由四肢往身上走,脚上的阳经是身上往四肢末梢走。

我这样讲还不懂,你就按穴道走向,就是气血走向。

大肠完了以后,气血就进入头维,阳明胃经的第一个大穴。

头维呢?头发拉起来,发际这边,正好在转角的地方。

头型是这样子,这个在转角的地方,有一个凹洞,这个穴道,跟本神在同一条线。

这个位置看你头的大小来决定。

不能说三寸,有人三寸还没有到发际。

如果说你按照发际来找,并不好找,用指感来找,正好在凹角的地方进去,你用摸就可以摸到一个凹洞。

这穴很少下针,你也可以下针,但要知道这个位置是头维。

你仔细摸,讲话时会有脉在动。

你就去摸骨缝,这个穴道很大。

全身最小的穴道是八髎,其它穴道都蛮大的,血海更大。

我们偶尔会用到。

《内经》里面说:“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为黄肠。

我们有五味,酸味入肝。

我们讲的味道是天然的原味,比如说柠檬是酸的,这是天然的酸很好,入肝经。

这酸是碱性的,是好的。

食物坏掉也是酸的,就是毒,同样是酸味,一个是坏的,身体会排斥,一个是好的会吸收。

仓廪之官管仓库,东西进来不好就把你排掉。

当胃一吃到是不好的东西,就开始反胃、恶心想吐。

苦味入心,心是红色。

脾胃是黄色,所以胃又叫黄肠;大肠是白肠。

甜味的东西都可入脾胃,像麦芽糖,蔗糖是甜的,是天然的糖,会入脾胃。

现在市面上的糖是人工糖,会造成负担,身体排不掉。

我们所谓常人,正常人他的脉息是一息四至。

所谓一息四至的定义是,我是摸脉的医生,我的一呼一吸,病人脉跳四下,四至到五至都可以,因为中间会停一下嘛。

医生吸吐要正常,不能说吸吐之间,速度像狗在喘气,也不能像道家打坐,吐气吐一分钟,这样脉都会不准。

冲阳穴

冲阳穴

冲阳穴
别名:趺阳,会原,会骨,会屈
位置:《甲乙经》: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

取法:在足背最高点,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解剖:在拇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布有来自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

作用:理气和胃,补益气血,润养经筋,宁神通络。

主治:头痛,牙痛,面肿,口眼喎斜,胃痛,腹胀,不嗜食,足痿无力,足跗肿痛,癫狂,痫证。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附注:本穴是足阳明胃经原穴。

足阳明胃经---循行及45腧穴功效

足阳明胃经---循行及45腧穴功效

足阳明胃经---循行及45腧穴功效胃,在内经里说,“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和脾经相表里,属土,中医对一个人病情轻重的预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此人是否有胃气,所谓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这个人病后经调理胃口慢慢恢复,说明预后良好,否则就需要审视调理的方法是否正确了。

判断一个病人的胃气有无,可以在胃经脚上的冲阳穴位及人迎穴位置按,按在穴位上.病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才算有胃气呢?有脉动就说明有胃气。

现代人胃病的人很多,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十人九胃,主要是跟人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环境所致的。

人生病,一是实邪,二是虚邪,实邪就是有实体的东西,比如吃的坏了的东西就是实邪,虚邪也包括两种,一种是我们常说的六淫,如风寒暑湿燥火,一种是因情志引起的,比如因肝气横逆犯胃引起的胃病.我们看一个人得了胃病,要判断是哪一种邪气引发的,如果只针对胃来治胃病,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胃病是反复治反复发,治不好的。

胃和脾一样在色为黄,所以很人有胃病的人,脸色会出现黄色,胃在中医也称为黄肠。

如果辨症准确,胃病其实很好治,象我们针灸取穴,有尺泽,内关,足三里,中脘,梁丘,内庭,公孙,阳陵泉,太冲,胃俞,。

包括中脘附近的上脘,建里,下脘,都可以调理胃病,而且效果很好,我们有一个著名的小梅花灸,即在中脘及其上下左右各一寸的地方隔姜灸,另外有一个大梅花灸,中脘,神阙,天枢,关元,是治疗肠胃疾病非常好的方法。

足阳明胃经自头部的头维穴开始,到足二指的厉兑穴,一共四十五个穴道,循行时间为早7-9点,循行方向自头走足。

胃经的五腧穴,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分属金,水,木、火、土性。

承泣、四白、巨髎穴——妇科保健、眼睛保健、牙痛承泣在在眼睛下方、眼框骨头上面一点,很好找,但一般不下针,会按摩,眼保健操里会按摩到这个穴位,承泣是足阳明、阳蹻、任脉交会穴,所以按摩这个穴位,对妇女月经,乳房,妇科疾病都有保健作用。

四白在当眼正视时,瞳孔往下直线,承泣下面骨头约五分左右能摸到一个小坑,就是四白。

第四节足阳明胃经

第四节足阳明胃经
下肢痿痹,脚气。
应用:腹痛、泄泻配天枢、大肠俞。 便秘配支沟、天枢。 肠痈配阑尾穴。
操作:按摩 备考:大肠下合穴。《灵枢·本输》指出: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大肠、小肠 下合穴均在胃经上。
16、下巨虚 Xiajuxu ST38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髌骨下缘下9寸,胫骨 前缘外1横指。
取法:上巨虚下3寸。 作用:通降腑气,通经行气 主治: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泄泻,痢疾,
痿痹,目赤,胃热谵语。
应用: 头痛、眩晕配承光。(《资生经》) 腹胀配血海、商丘。(《资生经》) 小儿麻痹后遗症(足下垂)配足三里、阳陵 泉。
操作:按摩 备考:五输穴之一:经穴。
19、内庭 Neiting ST44
定位: 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法: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作用:健脾和胃,清泻胃火。 主治: 齿痛,口歪,喉痹,鼻衄,腹胀腹痛,胃痛
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 外侧端。
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 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 胃经位于胆经前 ▪ 三指距离到经中 ▪ 口腔糜乱牙肿痛 ▪ 口干口臭腹胀痛 ▪ 体热打嗝喜食冷 ▪ 大便干燥且不通
一、主要病候
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及膝髌等本 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症。 二、主治概要 ▪ 脾胃疾病: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痢 疾。 ▪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口眼歪斜,齿痛,面 痛,牙关紧闭。 ▪ 外经病:乳痈,膝痛,下肢痿痹,脚气。
第 四 章
足 阳 明 胃 经
4.1 胃
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
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
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
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

保健之足底按摩【附足底穴位图】

保健之足底按摩【附足底穴位图】

脚底穴位图方法:自購足底穴位圖一張。

泡一盆熱水,水溫在60℃左右。

把腳在熱水中泡5-10分鐘後用毛巾搽干。

從足底穴位圖找出找出胃部﹑甲狀腺﹑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區,在每個部位按上1-2分鐘,左右腳各按3次。

按摩甲狀腺及其他上述反射區乃是非常有效的消脂法,因為甲狀腺主要功能乃治療肥胖症及情緒不安等症狀;而按摩胃部可以減少食慾;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區則是幫助增加免疫力及排毒功能。

連續做完一個星期之後,因為人體的整體的循環轉好了的關係,身體會覺得比以前輕快,皮膚也會變得漂亮而有光澤。

有时间多按摩按摩哦,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腳板底是人體所有身體器官的反射區。

一般來說,腳底按摩乃是全身的保健護理,因此傳統的腳底按摩也都是為了治病,殊不知減肥也能以腳底按摩來達到目的。

涌泉穴取穴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人体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详见此足底穴位图解相关图示)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大敦穴取穴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人体的足部,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详见此脚底穴位图相关图示)主治疾病:此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

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

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太冲穴取穴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

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详见此脚底穴位图相关图示)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

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太白穴取穴法: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冲阳的位置及功能主治

冲阳的位置及功能主治

冲阳的位置及功能主治位置冲阳穴位于人体身体的关元位置,位于腹部,正好在脐下三寸的位置。

功能主治冲阳是人体经络中的一个重要穴位,在中医中具有丰富的功能主治,如下所示:1.补益元气:冲阳穴是维持人体元气的重要穴位之一。

通过刺激冲阳穴,可以促进元气的生成和激活,有助于恢复人体的机能和提升体力。

2.温阳壮阳:冲阳穴被认为是调节人体阳气的重要穴位之一。

通过刺激冲阳穴,可以调节阳气的运行和循环,达到温阳壮阳的效果。

对于阳气亏损、阳痿、阳道不固等人群来说,刺激冲阳穴可以起到积极的调理作用。

3.调节经脉:冲阳穴是腹股沟部位的重要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经脉。

通过刺激冲阳穴,可以促进经脉的畅通,疏通气血运行,提高人体的身体机能。

4.缓解腹痛:冲阳穴位于腹部,通过刺激冲阳穴,可以缓解腹部疼痛的症状。

对于腹绞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痛,刺激冲阳穴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5.调节内分泌:冲阳穴位于腹部,可以通过刺激冲阳穴,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对于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等问题,刺激冲阳穴可以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

6.强化免疫力:冲阳穴也可以对人体的免疫系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通过刺激冲阳穴,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提高抵抗力,预防感染和疾病。

7.缓解压力:冲阳穴是人体身体的关元位置,通过刺激冲阳穴,可以缓解人体的压力和疲劳,提高人体的精神状态,增强抗压能力。

注意事项在刺激冲阳穴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您应该选择专业的中医师进行刺激冲阳穴,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刺激冲阳穴的方式多样,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应由专业人士指导。

3.刺激冲阳穴的力度应适中,切忌过度刺激。

4.对于具有特殊身体条件、疾病史或孕妇等人群,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刺激冲阳穴。

5.刺激冲阳穴时,应注意局部卫生和消毒,以防止感染。

小结冲阳穴位于人体腹部的关元位置,具有丰富的功能主治。

刺激冲阳穴可以补益元气、温阳壮阳、调节经脉、缓解腹痛、调节内分泌、强化免疫力和缓解压力等。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及穴位功能(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及穴位功能(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及穴位功能(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及穴位功能(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2016-5-16 11:55:30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三、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

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

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

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足阳明胃经分支: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

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胫部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阳明胃经冲阳穴位位置图_按摩冲阳穴的作用与好处
冲阳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穴位。

清热穴位之冲阳穴的具体内容:一、取穴定位
1、定位: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足阳明胃经的原穴。

2、取穴:正坐垂或仰卧位,距陷谷穴3寸,当足背动脉搏动处取穴。

二、功效主治1、功用:清热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2、主治病症:(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口眼歪斜,癫狂痫,面神经麻痹,眩晕;(2)、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痉挛,胃炎;(3)、运动系统疾病:足痿无力,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4)、其它:牙痛。

三、刺灸方法1、刺法:避开动脉,直刺0.2--0.3寸,局部酸痛。

2、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四、临床运用:癫证1、主穴:水沟、心俞、神门、内关、太冲、丰隆。

2、配穴:肝郁气滞者,配行间、期门、膻中;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哭笑无常者,配间使、百会;纳呆者,配三阴交、中脘、
足三里。

3、方解: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心藏神,心经原穴神门与心之背俞穴心俞相配,可调养心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理气活血,调理心神,与肝经原穴太冲相配,厥阴同气相求,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宁心化痰;治疗癫证不离化痰,故用丰隆健脾化痰,诸穴相配,可达疏肝、健脾、宁心、定癫之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