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热剂

合集下载

清热剂

清热剂

思考题:
(1)凉血以止血。本方证之出血,是由于热入血分,迫血 妄行。热不祛则血不止。叶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 须凉血散血”。而丹皮、赤芍具有活血散瘀之功,同时又 有清热凉血之用。二药符合“凉血散血”的宗旨,故用之。 (2)消瘀以止血。本方证热迫血妄行致络破血溢,“离经 之血便是瘀”。二药可以活血散瘀。(3)防血瘀。血性属 温,得寒则凝,方中药物皆为寒凉之品,恐瘀血又生,故 配伍丹皮、赤芍凉血散瘀。
黄连解毒汤
本分所指的“毒”含义如何?
针对病因“火毒”而言 针对病症“阳毒”而言
黄连解毒汤主治病机分析
口干咽燥
气分热毒 三 焦 实 热 火 毒 证

大热烦燥 错语不眠
吐血、衄血、发斑 痈疡疔毒
血分热毒

热壅肌肉
热毒下利(痢)
火毒炽盛
湿热痢、疫毒痢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4小时后患儿腹泻1次, 为黑褐色粘液便,恶臭。 次晨神志渐清,面带痛苦表情,但腹部仍坚硬 拒按 ,脉仍大而数。仍用原方加麦冬9克,大 青叶15克,水煎分服。服后大便2次 ,量多。 神志转清,腹部变软而平坦,舌质红,脉数, 右侧肢体活动欠佳。 改予竹叶石膏汤加减,以 清余热。连服4剂。肢体活动自如,痊愈出院。 迄 今已5年,患儿发育良好,无任何后遗证。
甘草
竹叶
清热除烦
人参
佐使

人参 益气 麦冬
生津
粳米 甘平养胃 甘草
和中 调和诸药
麦冬
竹叶石膏汤配伍特点
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扶正祛邪兼顾
生石膏 竹叶+人参 麦冬
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且去知母之咸寒,加竹叶之甘凉, 尤于胃虚有热者,为有当耳。” (《伤寒贯珠集》)

第4章清热剂

第4章清热剂
入里
温病邪热
阳 →热蒸肌肉→壮热面赤
明 →热伤津液→烦渴引饮

分 →迫津外泄→汗 自 出 热
盛 →热胜于经→脉象洪大
辛甘大寒 君 石膏
清热除烦 清

苦寒质润 臣 知母

清热养阴

炙草 益胃生津

以免寒凉
粳米 伤 中
方剂学
【配伍特点】清热与生津相配,以清 热为主。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阳明气分热盛 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身大热, 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 点。
佐 半夏 — 和胃降逆
甘草
使 粳米
益胃生津 调和诸药
方剂学
【配伍特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 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正如 《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 清补之方。”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热病后期,余热 未清,气阴耗伤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 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方剂学
四、注意 1.要辨别里热所在部位。 2.辨别热证真假,勿为假象迷惑。 3.辨别热证的虚实。 4.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5.对于热邪炽盛,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 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药,或采用凉药 热服法。
方剂学
第 节 清气分热
1.适应证:适用于热在气分证。症见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饮 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2.组方特点: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与 苦寒质润的知母等为主组方。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 分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 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 证要点。
方剂学
【类方鉴别】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
组 成

清热剂方剂学

清热剂方剂学

昏狂谵语
热扰神明
热 在
上:吐、衄

出血
下:便、尿 热伤血络

外:斑疹紫黑
犀角地黄汤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解 君 犀角
清心解毒,凉血消斑
臣 生地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佐 丹皮、赤芍
凉血、活血散瘀
犀角地黄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
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清热剂



热 高热,汗出, 寒
亢 脉洪大



石膏 竹叶 银翘



热 邪
口渴


生 津 知母 止 麦冬

清气分热
白 虎 汤 Ⅰ类
《伤寒论》
清气分热
证治分析
大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石膏
温伤 病 寒 大汗 气阳 分 明 大渴 实经
清 热
知母

津 粳米
热 热 脉洪大
甘草
清热透热 生津除烦
清热养阴
白虎汤
用药分析
石膏 清热泻火,透热解肌
清热剂方剂学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清热剂
1、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 剂,统称清热剂。
清热剂
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清热剂
2、适应病证
里热证
清热剂
3、分类
清气分热 --热在气分证 清热凉血 --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 清热解毒 --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清脏腑热 --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 清虚热 --阴虚发热证中以虚热内扰为主要病机者

第四章 清热剂

第四章  清热剂

清营汤《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g)生地黄五钱(15 g)元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 30g) 五钱( g)
参三钱(9 g)竹叶心一钱(3 g)麦冬三钱(9g)丹参二钱(6g)黄 三钱( g) 一钱( g) 三钱(9g) 二钱(6g) 一钱五分(5g) 三钱(9g) 二钱,连心用(6g) 连一钱五分(5g)银花三钱(9g)连翘二钱,连心用(6g) 用法】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用法】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现 代用法;作汤剂,水牛角镑片先煎,后下余药). 代用法;作汤剂,水牛角镑片先煎,后下余药).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 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 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 脉细数,舌绛而干. 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白虎汤《伤寒论》 伤寒论》
【组成】石膏一斤,碎(50g)知母六两(18 g) 甘草二两, 组成】 一斤, 50g) 六两( g) 二两,
粳米六合(9 g) 六合( 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 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 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第一节 清气分热
清气分热剂,适用于热在气分证. 清气分热剂,适用于热在气分证.症见身热 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 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 脉数有力等.此时当用清热生津法治之, 脉数有力等.此时当用清热生津法治之,常用辛 甘大寒的石膏与苦寒质润的知母等为主组方. 甘大寒的石膏与苦寒质润的知母等为主组方.由 于里热炽盛易伤津耗气, 于里热炽盛易伤津耗气,因此应在清泄里热的同 适当配入养阴生津的药物,如天花粉,石斛, 时,适当配入养阴生津的药物,如天花粉,石斛, 芦根等;或配入补气药,如人参,炙甘草等. 芦根等;或配入补气药,如人参,炙甘草等.若 兼夹热结,肝风,湿郁等证,需与泻下,熄风, 兼夹热结,肝风,湿郁等证,需与泻下,熄风, 化湿诸法配合使用.代表方如白虎汤 白虎汤, 化湿诸法配合使用.代表方如白虎汤,竹叶石膏 汤.

第四章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

特点
炮制特点: 胆草、栀子、当归、生地四药酒炒,黄芩炒。
配伍特点: 泻中有补 ,清利并用
运用 1、辨证要点:
胁痛、口苦、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附 方:
1、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白虎汤加人参三两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汗、吐、下后, 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或白虎汤证见背微 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以及暑热 病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
2、白虎加苍术汤
组成:白虎汤加苍术三两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
清营汤--病机与证候分析
热初入营 身热夜甚,口不渴
热 邪
热扰心神 神烦少寐,时有谵语 清 透

轻伤血络 斑疹隐隐
营热
入 营 分
气热未尽 口渴 营热阴伤 舌绛而干,脉细数
解养 毒阴
阴阳失和 目常喜开或喜闭
君: 犀角(水牛角)——清营凉血解毒,兼散瘀
臣: 生地——清营凉血滋阴 玄参——滋阴清热解毒 麦冬——养阴生津清热
清营凉血解毒 养阴
佐: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透热转气”
黄连——清心泄火解毒
竹叶心——清心除烦
丹参——凉血活血散瘀,防热与血结。
此三味共助君药清心解毒凉血。
特点
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透热转气。 透热转气,凉而不郁。
透热转气:指温热病邪初入营分,在 清营解毒的同时,配以清气分之品, 将营分的邪热向外透发,使之从气分 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方与清营汤在主治证候、功用、配伍特点方 面的比较。
运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辨证要点: 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

方剂课件第四章 清热剂

方剂课件第四章 清热剂
甚则目不能开 邪热内盛—舌燥口渴 侵犯肺系—咽喉不利 风热上壅、发于肌表—恶寒发热、舌红苔黄
普济消毒饮--功用及组成
清疏 热风 解散 毒邪
君 黄芩、黄连
臣 牛蒡子、薄荷、连翘、僵蚕
白虎汤
《伤寒论》
温伤 病寒 气阳 分明 实经 热热
白虎汤--证治分析
大热
石膏
大汗
知母
清热生津
大渴
粳米
脉洪大
甘草
白虎汤--方义分析
石膏—辛甘大寒、清热除烦 知母—苦寒质润、清热养阴 甘草 益胃护津, 粳米 防寒凉伤中
白虎汤--使用注意
1、关于用法:米熟汤成,温服。 2、石膏辛甘大寒,质重气轻,用于清热宜生用、
犀角地黄汤
《备急干金要方》
犀角地黄汤--病机与证候分析
主治:热入血分证。即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 中提出的“耗血动血”之证。“入血就恐耗血 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 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蓄血瘀热—善忘如狂、自觉腹满、大便色黑
犀角地黄汤--治法与方义分析
黄连—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 黄芩—清肺热泻上焦之火 黄柏—泻下焦之火 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
1.辨证要点 本方泻火解毒之力颇强, 临证运用以热毒壅盛,大热烦躁、口燥 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其它各症如错语不眠,吐衄发斑,痈肿 疔毒等兼具其一即可,不必悉俱。 2.使用注意 本方组成为大苦大寒之剂, 久服、多服易伤脾胃阳气,非实热火盛 者不宜使用;又因本方偏于苦燥,可伤 阴液,故阴虚火旺者宜慎用,如必须使 用,应佐以滋阴之品。
黄连解毒汤
方出《肘后备急方》, 名见《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黄连解毒汤--病机与证候分析

清热剂 清分析课件

清热剂 清分析课件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病证解析】
心胸烦热、面赤

心火循经上炎

经 口舌生疮



热 口渴,意欲冷饮―火热内灼,阴液被耗 证
盛 ,

小便赤涩刺痛―心热下移小肠


舌红,脉数―均为内热之象

【配伍意义】
清利 心水
木通―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
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


养阴 通 竹叶―清心除烦,淡渗利窍,
【病证解析】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
肝 胆
耳聋、耳肿
肝胆实火上炎
实 火
阴肿、阴痒、阴汗
湿 热
小便淋浊、妇女带下黄臭
肝胆湿热下注
证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火盛及湿热之象
【配伍意义】
龙胆草―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 君
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 臣
清 清 泽泻、木通、车前子―渗湿泄热
泻利
肝 肝 当归、生地―养血滋阴
【功用】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病证解析】
温病热毒灼伤津液----大热烦渴,舌绛唇焦;

疫热 热扰清窍----可见头痛如劈,谵语神昏;
毒 ,
热陷血分,迫血妄行----发斑、吐衄;
气 热陷厥阴,引动肝风----抽搐;

两 热深厥亦深----肢厥。
燔 证
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
----分别示病情重、中、轻之不同。
第四章 清热剂
【概念】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立法依据: “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适应范围】 里热证。

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

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

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第四章清热剂一、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立论依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清法”:清法是通过清除火热之邪,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分类及适应证:里热证有外感六淫,入里化热和内伤七情,五志化火之分。

病邪传变、病情变化,多不相同,且患者体质各异,因此清热剂可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气分热,清营凉血,这个实际上都是根据卫气营血,这种病机和治法体系来的。

清气分热更多反应了经热的特点,散漫的,明显发热升高的这类特点。

清热解毒-针对热毒的一些特点,包括外科疮疡肿毒方面热毒的治法,和一些原则。

清脏腑热-邪在不同脏腑,根据脏腑治法,脏腑病机体系,出现的这个热证。

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方剂。

这里很多体现了脏腑局部的热,有郁热这个特点。

清热祛暑-清虚热-是一种阴不足而阳亢这个虚热,但热病后期一些虚热也包括在内。

而且重点方是用的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汤现在热病后期虚热也用。

阴虚内热也用。

适应证:温→热→火→毒,热在气分、营分、血分。

热在某一脏腑。

虚热。

广泛用治外感温病,热入气分,高热烦渴,脏腑诸热证;湿温暑温初起及湿蒸热蕴诸证;温邪入营,气血两燔证;热入营血,斑疹吐衄;火毒疮疡,痈疽疖疔,肺痈肠痈,瘰疬流痰,痔漏,癌肿,耳、鼻、喉、眼火毒为患;暑热烦渴,暑湿吐泻;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

三、清热剂的应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而且是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应表里双解。

四、清热剂的注意事项:1.首先要辨清热的性质。

辨清病位:表→里辨清病性:实热→虚热辨清热的阶段、程度:卫→气→营→血分2.应明辨“热证”的真假。

(1)真寒假热——温里(2)真热假寒——清热3.注意病者体质:阴虚之人当清中护阴,阳虚之人清法不可太过。

中医方剂学第4章清热剂

中医方剂学第4章清热剂
第四章 清热剂
一、概念
药物:清热药物为主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治证:里热证。
—— “八法”中的“清
法”
二、立法依据:“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三、清热剂的运用原则
一般用于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 盛尚未结实,若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应 表里双解。
四、分类及代表方 1.清气分热—气分热证(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2.清营凉血—营血热证(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火热毒盛证(黄连解毒汤、凉膈散、
犀角地黄汤
主治
• 证候特点: 1、神志症状:身热、神昏、谵语 2、瘀血: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
易解 3、出血:吐、衄、便、尿各部出血,斑色紫

• 热入血分之各种出血症 吐血— 黄芩、石膏、白芨、三七 衄血— 黄芩、 栀子、侧柏叶、白茅根 便血— 地榆、槐花 尿血— 白茅根、小蓟 皮下出血(紫癜)—紫草、仙鹤草、旱
白虎汤
现代运用
• 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 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 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 气分热盛者。具有解热、消炎、镇静等作 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石膏和知母,尤 其是石膏。
白虎汤
使用注意
a.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解表为主,兼清泄里热) b.脉见浮细或沉者;(正气亏虚较重) c.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当归补血汤证) d.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清营汤 《温病条辨》
• 1.清营汤“透热转气”法在方中的体现 • 2.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的区别 • 3.本方为何用丹参?
清营汤
组成
犀角三钱 生地黄五钱 元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银花三钱 黄连一钱五 连翘二钱(连心用)

清热剂

清热剂
以局部红肿火焮痛,甚则伴有身热凛寒, 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仙方活命饮
加减变化
根据部位 加引经药
头: 川芎 胸: 瓜蒌 上肢:姜黄
颈: 桔梗 胁: 柴胡 下肢:牛膝
加清热解毒药 五味消毒饮
根据脓成、未成加减
仙方活命饮
第四节 清脏腑热
清热剂
组方规律

热阴
腑 功
+ +能
盛伤 失

肺--咳、喘、痰 宣降肺气药
吴鞠通(《温病条辨》)
清营凉血
清 营 汤 Ⅰ类
《温病条辨》
清营凉血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身热夜甚,口不渴
热入营分


轻伤血络

口渴
气热未尽

舌绛而干,脉细数
营热阴伤

清透 热热 解养 毒阴
清营汤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解
君 犀角
清营凉血,泻火解毒
臣 生地、玄参、麦冬
柯韵伯: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 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 外之能。
张锡纯:“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 之性……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 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
白虎汤
用药分析
知母 清热生津止渴 其作用有二: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
以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 。
• 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 为清热生津止渴的常用配伍组合。
木通
水 养臣
竹叶

佐使
生甘草梢
导赤散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心经火热证的常用方,又是体
现清热利水养阴治法的基础方。 临证以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

方剂学10清热剂

方剂学10清热剂
舌绛脉数
2、热甚蓄血瘀血证—身热 斑疹紫黑, 漱 水不欲咽,心胸烦疼,大便色黑易解, 舌绛脉细数。
3、热扰心营神志证—身热烦躁,甚谵语 昏狂,舌绛脉数。
归纳: ①总的病机 ②临床要点
2019/9/18
方剂学
三、方解
1、作用特点—重在凉血清解,佐以散瘀
2、配伍
水牛角 清心凉血,泻火解毒 生地 清热凉血,滋阴生津 赤芍 活血祛瘀,助生地凉血 丹皮 凉血散瘀,清血中之热
知母
清热益气
清气分热 养阴和胃 专于清补 热在气分
清热生津 专于清
伤寒、温病、暑病余邪未尽,气津两伤
症见身热,汗出,呕逆欲吐,舌红少苔,脉虚数。
热盛伤津
症见2019大/9/18热、大汗、大渴、苔方剂黄学 燥、脉洪大。
清营汤《温病条辨》
一、组成:关于犀角—现以水牛角代之,多开浓缩粉。
二、主治—邪热初入营分热证 1、病机:邪热传营、耗伤营阴、扰及心神。 2、主症: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 隐、舌绛而干、脉象细数。 3、关于口渴与否。
方剂学
三、主治:三焦火毒热盛之证。
火热毒盛,充斥三焦 大热烦躁 小便短赤
心火炽盛,内扰神明 错语不眠
血为热迫,随火上逆 吐衄
热伤血络,外溢肌肤 发斑
火毒壅于肌肉
疮疡肿毒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019/9/18
方剂学
四、应用: 1、辨证要点:大热烦躁,口干咽燥,尿赤,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中病即止。 3、阴虚火旺者禁用。 4、现代用于败血病,脓毒血症,肺炎,泌尿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白虎汤
《伤寒论》
《温热经纬》“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气 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清热剂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立法依据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素问·五常政大论》“治温以清”、“治热以寒”;《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的原则而立法。

本类方剂的治疗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分类:里热证1、清气分热: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的作用。

代表方剂:白虎汤2、清营凉血:具有清营凉血的作用。

代表方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3、清热解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4、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的作用。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5、祛暑清热:具有清解暑热的作用,代表方剂:清暑益气汤6、清虚热:具有滋阴清热,养阴透热作用。

代表方剂:青蒿鳖甲汤注意事项1、应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2、热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发汗以解热;热邪入里,大便已结者,宜通便以泻热,均非清热剂所宜。

3、甘寒清热药多滋腻,易碍消化,宜配健脾化湿药同用;苦寒清热药多性燥,易耗伤阴液,宜配养阴药同用。

4、凡适用本类方剂时,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体质强弱,投以适当的药量。

因热邪虽易伤津,但寒凉之品用之过早或过量,宜可产生恋邪不解,或损伤脾胃之弊。

5、屡用清热剂,热仍不退者,即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应考虑改用滋阴补水之剂,使阴复而热退。

6、若热邪之炽盛,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姜汁或凉药热服。

(反佐法)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组成:石膏碎一斤50克、知母18克、甘草二两6克、粳米9克用法: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清热生津主治:气分热盛证。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病因病机:本方证为伤寒邪传阳明经,由寒化热,或温邪传入气分所致。

方解:石膏(辛甘大寒):清热除烦——君知母(苦寒而质润):清热滋阴——臣粳米:益胃和中——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使病因病机:伤寒-化热-阳明经温邪-气分运用:1、辨证要点: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

2、随证加减: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加羚羊角、水牛角。

兼阳明腑实,加大黄、芒硝。

烦渴引饮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3、使用注意:以下情况不可误用。

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血虚发热。

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4、现代运用: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流脑、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属气分热盛者。

第二节清营凉血清营汤《温病条辨》组成:竹叶一钱、犀角三钱30克、生地15克、银花三钱、连翘二钱、玄参三钱、丹参二钱、麦冬三钱、黄连一钱五分用法:犀角磨汁另炖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目喜开或喜闭病机: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

方解:犀角:清营解毒---君生地、玄参、麦冬:清热养阴生津--臣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透热转气--佐丹参:凉血活血--佐黄连:清心泻火,引药入心经--佐使运用:1、辨证要点: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2、随证加减:舌干较甚,去黄连。

热陷心包,配用安宫牛黄丸。

营热动风,配用紫雪,或配加羚羊角,钩藤,地龙。

气分热盛,重用银、翘、竹叶、黄连、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兰根、贯众。

3、使用注意:原书云:“苔白滑者,不可与也。

”苔白滑,为有湿邪,本方中有滋阴之品,可助湿。

4、现代运用:多用于乙脑、流脑、败血症等属热入营分者。

透热转气:用于治疗温热病邪初传营分的治法,在轻营解毒药中配伍清气分热的药物,如银花,连翘,竹叶,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银花连翘竹叶的配伍意义:清热解毒,透热转气犀角地黄汤《小品方》组成:犀角、生地黄、芍药、丹皮用法:犀角磨汁另炖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热入血分证病机:病机:热毒炽盛于血分症状特点:神志症状:心主血,主神明,热入血分,必然扰乱心神。

出血:热邪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出现各种出血症状。

瘀血:邪热耗伤血中津液,血液粘稠,运行不畅,聚而为瘀。

方解:犀角:清心凉血解毒--君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臣芍药、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佐使运用:1、辨证要点: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

2、随证加减:热入血分之各种出血证:吐血——黄芩、石膏、白及、三七衄血——黄芩、栀子、侧柏叶、白茅根便血——地榆、槐花尿血——白茅根,小蓟皮下出血(紫癜)——紫草、仙鹤草、旱莲草、茜草、大枣3、使用注意: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4、现代运用:多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DIC、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于血分热盛者。

亦有人用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上消化道出血。

第三节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组成:黄连黄芩(酒炒)牛蒡子甘草桔梗板蓝根芦根马勃连翘玄参升麻柴胡陈皮薄荷僵蚕用法:水煎服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主治:大头瘟方解:黄芩、黄连(酒炒、重用):清泻上焦热毒--君牛蒡子、薄荷(少量)疏散上部风热连翘、僵蚕--臣陈皮:理气疏壅散结玄参、马勃、板蓝根助清热解毒--佐甘草、桔梗:清利咽喉升麻、柴胡:①疏散风热②载药上行③火郁发之--佐使配伍特点:清疏并用,升降同施运用:1、辨证要点:头面红肿焮痛、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

2、随证加减:腮腺炎并发睾丸炎:加川楝子肿痛明显:加青黛、丹皮、赤芍,并用青黛外敷兼便秘:加大黄(热甚,无便秘亦可用)。

3、现代运用: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属于风热邪毒为患。

1、黄芩、黄连配伍意义:风热毒邪壅与上焦,重用酒黄芩,酒黄连,清热泻火解毒,以祛上焦热毒。

2、生麻、柴胡的配伍意义:热毒病位在上,病势向外,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富有火郁发之之意。

第五节清脏腑热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生地、木通、甘草梢用法:入竹叶同煎功用:清心利水养阴主治:1、心经有热(心火上炎):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口舌生疮舌红,脉数。

2、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

病机:心与小肠有热方解:生地:凉血滋阴木通:清心泻火,利水通淋---君竹叶:清心除烦,引热下行--臣生甘草梢:①清热解毒②直达茎中而止淋③调和诸药-----佐使运用:1、辨证要点: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

2、随证加减:心热:加黄连;阴虚甚:加麦冬;小便淋沥作痛:加萹蓄、瞿麦、滑石;血淋: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小便不利:加车前子、赤茯苓。

3、现代运用: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啼等属心经有热者;急性泌尿系感染属下焦湿热者。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组成: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当归(酒炒)、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甘草用法:水煎服,也可用作丸剂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下焦湿热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

2、肝经湿热下注证。

病机:肝胆实火上炎或肝经湿热下注方解:龙胆草: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君黄芩、栀子:清热燥湿——助龙胆草清火泻湿热车前子、木通、泽泻:清热渗湿利尿--臣当归、生地:养血益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佐柴胡:①疏肝解郁;②引诸药入肝经甘草:护胃安中,调和诸药——佐配伍特点:泻中有补-当归生地;清利并用-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子、木通、泽泻;降中有升-柴胡运用:1、辨证要点:胁痛、口苦、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为清肝经实火的代表方、常用方。

2、随证加减:头痛头晕:加钩藤、菊花、夏枯草(清肝);出血:黄芩、生地重用,加止血药(血证宜从肝治);目赤肿痛:加菊花、蝉蜕、木贼;湿盛热轻,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苡仁;玉茎生疮,阴囊肿痛,便毒悬痈,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当归生地柴胡配伍意义:肝为藏血之脏,肝经实火本易伤阴,且所用苦燥渗利之药,更伤其阴,故佐以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祛邪而不伤正,肝喜调达而恶抑郁,火热内郁而是用大量苦寒降泄之品,恐肝胆之气被遏,故采用柴胡舒畅肝胆,且与黄芩相合,既解肝胆之热,又曾清上之力,清胃散《脾胃论》组成:当归、黄连、生地、丹皮、升麻功用:清胃凉血主治:胃火上攻症病机:《脾胃论》言本方病机为“阳明经中热盛”,阳明热盛循经上攻。

方解:黄连:清胃泻火—君升麻:清热解毒、疏散郁热、引经—臣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丹皮:清热凉血—臣当归:养血活血——助消肿止痛—佐运用:1、辨证要点: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2、随证加减:胃热甚:加石膏、大黄;口臭:加芳化药(藿香、佩兰、砂仁);牙痛冷热皆加重:加细辛、白芷;牙龈溃烂:加芳化、淡渗药(藿香、砂仁、车前、木通、滑石)3、现代运用: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属胃火上攻者。

4、使用注意:风寒及肾虚牙痛不宜使用。

5、升麻的用量:升麻在方中用量重,但其必借黄连的苦寒泻火于下,不致助火上炎。

陈士铎:“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难于解。

所以必须多用。

升麻多用,是为了清泻胃中火热而设,但无黄连恐升散太过,故为臣药。

黄连升麻配伍意义:黄连大黄大寒,清泻胃火,升麻辛甘微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苦降与升散并用,黄连得升麻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二无升焰之虞。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组成:黄芩、炙甘草、肉桂、大黄、槟榔、木香、当归、芍药、黄连功用: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主治:湿热痢疾病机: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调湿热蓄积,气机阻滞-腹痛、里急后重,脉弦数气血瘀滞,血肉腐败-下痢脓血,赤白相兼湿热佐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湿热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方解: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君——针对湿热之邪芍药:养血和营,又可缓急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和血—臣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行气大黄:泻热除积通因通用——佐肉桂配伍意义肉桂(少量):湿热所致的脓血相兼,治疗当热者寒之而用寒药。

但一队寒凉之品,可能会导致血行不畅,为了迅速排除积滞,加入少量温药。

肉桂,温而行之,能入血分,可协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制约芩、连苦寒之性,防止呕逆拒药。

为佐助和反佐之用。

且肉桂与大黄配伍,效果更妙,大黄得肉桂,行血之力更著;肉桂得大黄,无助火之忌。

甘草:与芍药配伍缓急止痛,又可调和诸药。

—佐使配伍特点: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

寒热共投,重在“热者寒之”。

运用:1、辨证要点:便脓血,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赤白相兼,苔腻微黄,脉弦数。

2、随证加减:白多赤少:加厚朴、砂仁、车前、泽泻;赤多白少:去肉桂、当归,加丹皮、地榆、白头翁;热盛津伤,去肉桂,加乌梅;兼食积,苔腻脉滑,热重者,加白头翁、银花。

3、使用注意: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白头翁汤《伤寒论》组成: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热毒痢疾病机:热毒深陷于血分,下注大肠方解: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君黄连:清热燥湿—“治痢之最”黄柏:清热燥湿厚肠—臣秦皮:清热解毒,收涩止痢—佐运用:1、辨证要点: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