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底盘布置篇

合集下载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_人机校核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_人机校核

整车集成篇第二章人机校核2.1人体乘坐舒适性2.1.1 人体姿态角度Ramsis 里面的二维人体模型是95%SAE 人体,图1 RAMSIS 默认舒适角度Ramsis 中的靠背角调节角度是5° -40°,躯干角是60° -130°,膝盖角是80° -180°,踝角是87° -135°,基本上能够反映大部分人体常规姿态。

而实际在汽车设计当中,人体有一个设计舒 适角度,见表1和图2示意。

当然,设计值并非一成不变的,对于微型车以及后排乘客而言,某些角度是能够在上述舒适角 度范围之外的,特别是臀部角度以及后排乘客的踝角。

比如还有一种设计,根据车型种类来定义人体角度,见表2。

表2根据车型定义人体舒适角度范围臀部角度膝关节紧凑型轿车90° -95°115° -120°小型轿车95°125°舒适角度 最佳角度20°VA1V30° 25° 95°VA2V110° 95° 95°VA3V135° 125° 85°VA4V110° 87°25°VA5V60° 80°VA6V165°170°VA7V190°其默认最舒适角度如下图1所示:表1舒适角度-------- 夷士三陛 ------ 吴邱咫图2人体姿态角度示意在实际的人机校核当中,一般根据上述经验角度来验证人体姿态的舒适性,如果超出了舒适范围,则在有足够布置空间的状态下,考虑适当调整人体。

2.1.2座椅使用舒适性一般座椅的设计H点位置与人体的H点轨迹是一致的,因此首先可以查看座椅行程轨迹的可行性。

一般情况下,汽车设计当中驾驶员座椅主要考虑5%女性一95%男性之间所有的人体情况。

吉利自由舰维修手册(底盘部分)

吉利自由舰维修手册(底盘部分)

目 录第一篇 发动机第一章 发动机总成 (1)第一节 常规检查 (1)第二节 更换驱动皮带 (4)第三节 调整气门间隙 (5)第二章 发动机机械 (9)第一节 发动机部件 (9)第二节 发动机部件更换 (12)第三节 更换正时皮带 (16)第四节 更换凸轮轴 (21)第五节 更换气缸盖垫片 (27)第六节 更换机油泵油封 (32)第七节 更换发动机后油封 (33)第三章 润滑系统 (34)第一节 更换机油压力表传感器 (34)第二节 更换机油泵总成 (35)第三节 更换机油滤清器 (37)第四节 更换起动机 (38)第五节 更换发电机 (39)第四章 燃油系统 (40)第一节 检查燃油系统压力 (40)第二节 检查燃油泵 (41)第三节 更换燃油喷油器 (42)第四节 更换燃油泵 (44)第五节 燃油排放控制系统 (46)第六节 更换碳罐 (47)第五章 排气系统 (49)第六章 检查冷却系统 (51)第一节 系统检查 (51)第二节 更换水泵、节温器和散热器 (53)第七章 离合器 (55)第一节 更换离合器 (56)第八章 手动变速传动桥总成 (58)第一节 更换手动变速传动桥 (59)第二节 更换车速传感器 (60)第三节 更换变速器壳体油封 (61)第四节 更换传动桥壳体油封 (62)第九章 发动机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63)第一节 概述 (63)第二节 发动机常见综合故障的判断及排除 (63)第三节 发动机异响的判断及排除 (75)第十章 发动机控制系统 (77)第一节 系统简介 (77)第二节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78)第二篇 底盘第一章变速操纵装置 (81)第一节 变速操纵装置 (81)第二节 拉杆式变速操纵装置 (81)第三节 拉索变式速操纵装置 (83)第二章加速踏板装置 (86)第一节 加速踏板装置 (86)第三章 离合器操纵系统 (87)第一节 离合器操纵装系统 (87)第二节 离合器钢索操纵机构 (87)第三节 离合器液压操纵机构 (90)第四章 传动轴 (93)第一节 传动轴 (93)第五章 前悬架系统 (98)第一节 前悬架系统 (98)第二节 前悬架 (100)第三节 前轮定位 (101)第四节 前支柱总成 (102)第五节 下摆臂总成 (105)第六节 前稳定杆及连接杆总成 (108)第六章 后悬架系统 (111)第一节 后悬架系统 (111)第二节 后轮定位 (112)第三节 后悬架 (113)第四节 左、右后支柱总成 (114)第五节 后稳定杆总成、支承杆组件 (116)第六节 左、右纵拉力杆总成 (118)第七节 1号摆臂总成 (119)第八节 2号摆臂总成 (120)第七章 车轮 (121)第一节 检查轮胎 (121)第二节 更换车轮 (121)第八章 动力转向系统 (123)第一节 动力转向系统 (123)第二节 转向传动及操纵装置 (125)第三节 转向管路装置 (128)第四节 动力转向器固定装置 (131)第九章 制动系统 (134)第一节 制动系统 (134)第二节 制动液 (135)第三节 制动踏板 (136)第四节 真空助力器带制动主缸总成 (138)第五节 前制动器总成 (139)第六节 后制动器 (142)第七节 制动管路装置 (146)第八节 驻车制动系统 (151)第三篇 电气设备第一章 概述 (152)第二章汽车的起动、供电系统 (156)第一节 起动系统 (156)第二节 充电系统 (159)第三章 组合仪表系统 (166)第一节 组合仪表电路原理图及多针插件端子布置 (166)第二节 故障症状表及解决步骤 (169)第三节 组合仪表 (182)第四章 刮水器和洗涤器系统 (188)第一节 刮水器和洗涤器系统检查 (188)第二节 更换与调整 (191)第五章 灯光系统 (193)第一节 灯光系统概述 (193)第二节 灯光系统故障检查 (196)第三节 前大灯的更换 (206)第四节 前雾灯的更换 (210)第五节 后组合灯的更换 (211)第六节 高位制动灯更换 (213)第七节 室内顶灯更换 (214)第八节 后排阅读灯更换 (215)第九节 牌照灯更换 (215)第六章 音响系统 (216)第一节 音响系统概述 (216)第二节 音响系统插件端子布置 (220)第三节 音响系统检查 (221)第四节 音响和可视系统更换 (236)第七章 安全气囊系统 (240)第一节 安全气囊系统概述 (240)第二节 故障排除 (249)第三节 拆卸与安装 (263)第八章 MK-20 ABS系统 (273)第一节 ABS故障诊断 (273)第二节 ABS故障检查 (277)第三节 拆卸与安装 (293)第四篇 空调内饰第一章 空调系统 (298)第一节 制冷系统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298)第二节 暖风系统 (300)第三节 空调控制系统 (303)第四节 服务警告、服务注意 (305)第五节 制冷系统服务程序 (306)第六节 基本系统 (309)第七节 空调系统的故障及检修 (314)第二章 内外饰及附件 (319)第二节 配置索引 (319)(一) 外饰及附件前部 (319)(二) 外饰及附件后部 (320)(三) 前部内饰 (321)(四) 后部内饰 (322)第二节 内外饰及附件的拆除与安装 (323)(一) 前保险杠 (323)(二) 发动机盖 (325)(三) 外后视镜 (327)(四) 行李箱盖 (328)(五) 后保险杠 (330)(六) 坐椅的拆装与调整 (332)(七) 座椅安全带 (336)(八) 仪表板和副仪表板 (340)(九) A柱内饰及前门槛 (345)(十) B柱内饰 (346)(十一)C柱内饰及后门槛 (347)(十二)顶盖内饰 (348)(十三)地毯和隔热垫 (349)(十四)行李箱内饰 (350)(十五)发动机罩内装饰 (351)(十六)车门 (352)第五篇 车身第一章 概述 (362)第一节 车身结构 (362)第二章 车身修理 (372)第一节 车身的损坏形式和修理要求 (372)第二节 车身钣金修理的典型工艺 (375)第三节 车身损坏的修复 (375)第四节 CK-1车身的特点与构成 (380)第五节 车身修复后的涂装工艺 (386)第六节 CK-1车身主要维修数据 (388)第二篇 底盘第一章 变速操纵装置第一节 变速操纵装置变速操纵装置描述本车配备有拉杆式和钢索式2种变速操纵装置,分别用于1.3L 和1.5L 排量的发动机车型,其档位均为:5前进档 + 1倒档。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间隙面差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间隙面差

整车集成篇第一章 DTS1.1 间隙及面差定义1.1.1 间隙、面差定义的意义及基本要求1.1.1.1 意义对整车进行外表面及表面的间隙面差定义,从而通过对整车外观间隙、面差的控制,使得整车能够实现预期的外观要求。

1.1.1.2 基本要求间隙、面差定义主要依据竞品车间隙面差测量、现有车型数据库积累,并充分对比市场上竞争车型的间隙、面差水平结合我们自身的工艺制造能力进行制定。

1)整车的间隙、面差应能在竞品车中处于领先水平并考虑实际的制造工艺要求;2)间隙、面差定义应符合工程要求并能在后期的数据设计阶段中体现;3)间隙面差定义文件中对应位置处的间隙面差定义应有断面简图,以表明该处的结构。

1.1.2 整车间隙、面差的定义1.1.2.1 相关输入及流程为了保证后期产品质量,并满足工艺及外观要求对整车的间隙、面差进行定义。

整车间隙面差定义开始于造型设计阶段,根据新产品的造型输入,并对比竞品车、结合公司工艺制造水平进行整车间隙面差定义。

需要的相关输入如下:1)车型效果图(第二版)。

该效果图要分缝明确,以根据分缝形式及位置进行间隙、面差定义。

2)车型CAS数据(第一版)。

、外CAS都要分缝明确。

3)竞品车间隙及面差分析报告。

应包括竞品车车身表面及饰表面主要断面及搭接处的间隙、面差统计及分析。

该报告可以作为新车型间隙、面差定义的参考。

间隙、面差定义流程如下:通过上述输入,科室完成的间隙面差的定义,并需要与相关部门一起对定义进行评审。

评审通过的定义需要在CAS及A面中体现。

后期三维数据的制作、工程车制造生产均要以此为标准。

间隙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见图1-1。

评审材料为PPT格式,实例见附录A-1。

图1-1 整车减息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图1.1.2.2 间隙、面差定义容主要包括饰表面及车身表面两大部分的间隙、面差定义。

1.1.2.2.1饰表面间隙、面差定义由于饰件普遍采用塑料成型,其尺寸、形状等受模具、塑料件本身材料特性、外界气候条件影响比较大。

!整车技术部底盘动力布置设计指南

!整车技术部底盘动力布置设计指南

目录 I目 录第1章 动力总成布置 (1)1.1动力总成布置简介 (1)1.1.1简述 (1)1.1.2布置目的和适用范围 (1)1.2动力总成的布置 (1)1.2.1 常见的布置形式 (1)1.2.2布置形式的选择 (3)1.2.3布置要求 (3)1.3布置过程 (10)1.3.1 按全新车型开发来布置 (10)1.3.2 按换动力总成项目来布置 (11)1.3.3 流程图 (15)第2章 转向系统布置 (16)2.1 简述 (16)2.2 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16)2.2.1转向系的基本形式 (16)2.2.2 电动转向系统 (16)2.2.3 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 (19)2.3、布置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19)2.4、布置设计过程 (19)2.4.1转向梯形的确定 (19)2.4.2前轴内外转向轮的最大转角确定 (20)2.4.3确定转向机输出轴线的位置,中间轴两端万象节中心位置 (21)2.4.4转向管柱与周围配合件间隙检查 (24)2.4.5 转向管柱的人机工程 (26)2.4.6 转向管柱的固定 (26)2.4.7 动力转向储液罐的布置 (27)2.4.8 动力转向管路的布置 (31)第3章 制动系统布置 (35)3.1综述 (35)3.2布置过程 (35)目录 II3.2.1布置原则 (35)3.2.2制动器的布置形式 (35)3.3设计输入: (38)3.3.1制动器的参数 (38)3.3.2轮胎、轮辋的数模和规格,轮辋的偏置距。

(38)3.4. 布置过程 (39)3.4.1盘式制动器的布置 (40)3.4.2鼓式制动器的布置 (50)3.5 驻车制动布置 (53)3.5.1驻车制动的形式 (53)3.5.2满足要求 (57)3.5.3布置过程 (57)第4章 传动轴的布置 (59)4.1概述 (59)4.2布置流程 (59)4.2.1布置原则 (59)4.2.2布置形式 (59)4.2.3布置步骤 (60)4.2.4校核 (63)第5章 悬置系统布置 (73)5.1 概述 (73)5.2、悬置系统功能介绍 (73)5.2.1 悬置总成的功用 (73)5.3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方法 (73)5.3.1设计需解决的问题 (73)5.3.2主要设计参数的决定因素和最优化的目标 (74)5.3.3 满足的工作环境 (74)5.3.4 发动机动力总成设计的基本步骤 (74)5.3.5 设计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还应注意的其它几个因素 (75)5.4、悬置系统的布置 (75)5.4.1悬置系统布置的要求及依据 (75)5.4.2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布置图举例 (77)5.4.3悬置与周边间隙布置举例 (79)目录 III5.5、组成悬置元件的材料及性能要求 (81)5.5.1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的种类 (81)5.5.2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支架的材料 (81)第6章 冷却系统布置 (82)6.1概述 (82)6.2 散热器的布置 (82)6.3风扇相对散热器的布置 (82)6.4散热器、风扇集成模块的布置 (83)6.5 膨胀箱(冷却液罐)的布置 (85)6.6 管路的布置 (85)第7章 燃油系统布置 (87)7.1燃油系统布置目的 (87)7.2适用范围 (87)7.3燃油系统组成 (87)7.4燃油供给系统的布置 (87)7.4.1燃油箱的基本知识及一般的布置原则 (87)7.4.2燃油滤清器的基本知识及一般的布置原则 (88)7.4.3油管的基本知识及一般的布置原则 (88)7.5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布置 (89)7.5.1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组成: (89)7.5.2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89)7.5.3:碳罐布置的一般原则 (89)第8章 进气系统布置 (90)8.1进气系统简介 (90)8.1.1 进气系统空气滤清器总成的功用 (90)8.1.2涡轮增压、中冷技术简介 (90)8.1.3 适用范围 (91)8.1.4 空气滤清器总成结构图、爆炸图 (91)8.2进气系统的设计、布置 (92)8.2.1设计原则 (92)8.2.2 环境条件(需要满足的工作温度) (92)8.2.3基本设计要求 (92)8.2.4 空滤总成零件设计 (93)目录 IV8.2.5 参数设计计算 (94)第9章 排气系统布置 (96)9.1概述 (96)9.2排气系统基本组成结构: (96)9.3布置原则及间隙要求 (96)9.3.1布置原则 (96)9.3.2周边间隙要求 (97)9.4试验验证 (97)9.4.1温度场试验 (97)9.4.2排气背压 (98)9.4.3排气功率损失 (98)9.4.4排气噪声 (99)第10章 电器系统布置 (100)10.1概述 (100)10.2空调管路及冷凝器 (100)10.3 灯具与喇叭 (102)10.4 线束、蓄电池及电器盒 (103)第11章 选换档机构布置 (106)11.1简述: (106)11.2布置校核目的: (106)11.3方便性校核 (106)第12章 离合操纵机构设计布置指南 (111)12.1离合操纵机构概述: (111)12.1.1机械式操纵机构 (111)12.1.2 液压式操纵机构 (112)12.2离合操纵机构的基本要求: (113)12.3离合操纵机构的设计计算 (113)12.4离合操纵机构布置校核 (114)12.4.1 离合踏板的布置校核 (114)12.4.2 离合拉线的布置校核 (117)第13章 A柱盲区校核指南 (120)13.1 概论 (120)13.1.1指南的主要目的 (120)目录 V13.1.2 指南的相关内容 (120)13.2 A柱盲区校核 (120)13.2.1 A柱盲区校核引用的法规标准和要求 (120)13.2.2 A柱盲区校核解析 (121)第14章 内外后视镜校核指南 (123)14.1 概论 (123)14.1.1 指南的主要目的 (123)14.1.2 指南的相关内容 (123)14.2 内外后视镜校核 (123)14.2.1 内外后视镜校核引用的法规标准和要求 (123)14.2.2 内外后视镜校核解析: (126)14.2.3 內后视镜后方视野的校核: (127)第15章发盖及后备门开启角度分析 (129)15.1 概论 (129)15.1.1 指南的主要目的 (129)15.1.2 指南的相关内容 (129)15.2 发盖及后备门开启角度分析 (129)15.2.1 发盖开启设计角度详解 (129)15.2.2 后备门启设计角度详解: (131)第16章驾驶员眼椭圆位置确定规范 (132)16.1 概论 (132)16.1.1 指南的主要目的 (132)16.1.2 指南的相关内容 (132)16.2 驾驶员眼椭圆位置确定规范 (132)16.2.1 驾驶员眼椭圆的定义 (132)16.2.2 驾驶员眼椭圆的意义 (132)16.2.3 驾驶员眼椭圆引用的SAE法规标准和要求 (132)16.2.4 驾驶员眼椭圆位置确定过程解析 (133)第17章 前方视野校核 (138)17.1概论 (138)17.1.1指南的主要目的 (138)17.1.2 指南的校核内容 (138)17.2 前方视野校核 (138)目录 VI17.2.1 前方视野校核引用的法规标准和要求 (138)17.2.2 前方视野校核解析 (139)第18章 组合仪表视野校核指南 (143)18.1 概论 (143)18.1.1指南的主要目的 (143)18.1.2 组合仪表盲区校核的重要作用 (143)18.2 组合仪表盲区校核 (143)18.2.1 组合仪表盲区校核引用的法规标准和要求 (143)18.2.2 组合仪表盲区校核过程 (143)18.2.3 流程图 (146)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1第1章 动力总成布置1.1动力总成布置简介1.1.1简述动力总成为发动机和变速箱(含离合器)的合称,发动机主要用于给整车提供动力,俗称汽车的“心脏”,变速箱的主要功能是:改变速比,实现倒车,设置空挡使车辆平稳起步、怠速。

吉利远景资料SL-1整车部09.3.31(8747410)

吉利远景资料SL-1整车部09.3.31(8747410)

SL-1项目概述 基本目标市场
•国内:中国大陆; •出口:中东、北非、东南亚与东欧。
设计原则
•SL-1是在吉利远景车平台的基础上,局部重新造型设计,稳重 而不失时尚,兼顾家用和商用。 •调整设计内容包括:内饰更改颜色纹理,调整线束系统; •除上述变更设计内容外,其余部分完全沿用FC-1; •第一阶段上市车型其仪表台和内饰配置与现生产FC-1一致; •整车其他技术参数与FC-1保持一致。
制动助力
前悬架型式 后悬架型式 子 午 胎
真空助力/盘式制动
麦弗逊式前独立悬架 纵向摆臂抗扭梁式复合后悬架
6
悬架
规格
充气 压力 kPa
195/60/R15
205/55/R16
7 8
轮胎
210 断开式 球笼三叉轴式等速万向节
驱动轴 压缩机型式
涡旋式或斜盘式压缩机 W 4200 R134a 15×6J L 16×6.5J 50 承载式全金属车身 吉利汽车研究院
L/100km ≤11 ≤7.0
综合油耗
4 平顺 性 可靠 性 最低舒适界限TCD 平均首次故障里程 5 平均故障间隔里程 有效度 h km km %
7.5
≥0.8 ≥10000 ≥4000 ﹥95 吉利汽车研究院
Geely Automobile Institute
注:参考状态(整车整备质量下,前轴加载100kg,后轴加载220kg)。
SL-1开发目的 SL-1为了满足FC平台产品的扩展及日趋竞争激烈的 消费者市场,在远景轿车平台基础上进行局部设计改动 的新车型。同时为提升吉利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充分发 挥上海基地的地域优势和产能优势,改善上海基地后续 车型少的局面,增强吉利集团整体竞争能力。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车身系统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车身系统

总布置篇第四章车身系统4.1 整车断面断面的作用:构建车身主体框架结构;定义整车各主要总成部件的配合形式;定义主要的配合尺寸;分析造型的工程可行性;指导详细三维数据的设计;反应整车构件刚度分布状况,定义各部分构件的力学特性指标;形成技术积累,缩短整车开发周期并提高整车研发质量;整车断面:如下图所示4.1.1 发盖-前保 HOOD-FRT BUMPER截面位置:Y=0平面需要表达的信息:发盖关闭时,锁、锁扣的啮合状态;锁、锁扣的安装结构;发盖与前保的间隙平度;发盖内板与前保的间隙、密封;发动机罩二次打开的手部空间,参见总布置设计指南;前保外表面到前横梁的距离 A>65mm;前横梁到空调冷凝器的距离 B>20mm;空调冷凝器到散热器的距离 C>10mm;发动机总成到冷却风扇的距离 D>35mm;图示:CE-1NL-1 GC-14.1.2 发盖-前组合灯 HOOD-HEAD LAMP截面位置:过前组合灯上一点且平行于Y基准平面需体现的零部件:前组合灯、发盖、前保及其他相关零部件需要表达的信息:前组合灯与周围件的间隙、平度;组合灯的固定点;组合灯与上隔栅的装配可行性;换灯的空间图示:CE-1GC-1NL-24.1.3 发盖-前围 HOOD-COWL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需体现的零部件:发盖外板、前风挡、通风盖板、前围板及其他相关零部件需要表达的信息:前风挡玻璃倾角;前风挡与前围板上部的配合及密封;发盖运动过程中与通风盖板、前风挡的间隙;发动机总成和前围板之间的间距 A;机盖与机舱刚性零部件的距离B。

参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发盖打开时保证在5%女性手控范围以下并且满足95%男性头部活动线路的要求,具体校核方法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图示:CE-1NL-1GC-14.1.4 前风挡-顶盖 FRT WINDSCREEN-ROOF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需体现的零部件:顶盖、顶盖前横梁、前阅读灯、前风挡、前风挡密封条、顶棚及其他相关零部件需要表达的信息:前风挡与顶盖的搭接及密封;顶盖前横梁与顶盖的搭接;前阅读灯的布置(人机及照射范围);顶棚的布置;内后视镜的布置(视野校核)图示:CE-1内后视镜装在前风挡上FC-1 内后视镜装在顶盖前横梁上(非天窗版) FC-1 内后视镜装在顶盖前横梁上(天窗版)NL-2内后视镜装在前风挡上4.1.5 顶盖-后风挡 ROOF-RR WINDSCREEN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需体现的零部件:顶盖、顶盖后横梁、后风挡、顶棚及其他相关零部件需要表达的信息:后风挡与顶盖的搭接及密封;顶盖后横梁与顶盖的搭接;顶棚的布置;图示:CE-2GC-14.1.6 后风挡-行李箱盖 RR WINDSCREEN-TAILGATE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需体现的零部件:行李箱盖、密封条、后风挡、后风挡下横梁及其他相关零部件需要表达的信息:后风挡玻璃倾角;后风挡与后风挡下横梁的搭接关系;行李箱盖与后风窗下横梁的密封;行李箱盖开启过程中与后风挡的间隙;高位制动灯的布置。

(吉利)整车部设计介绍及说明间隙面差

(吉利)整车部设计介绍及说明间隙面差

整车集成篇第一章 DTS1.1 间隙及面差定义1.1.1 间隙、面差定义的意义及基本要求1.1.1.1 意义对整车进行外表面及内表面的间隙面差定义,从而通过对整车外观间隙、面差的控制,使得整车能够实现预期的外观要求。

1.1.1.2 基本要求间隙、面差定义主要依据竞品车间隙面差测量、现有车型数据库积累,并充分对比市场上竞争车型的间隙、面差水平结合我们自身的工艺制造能力进行制定。

1)整车的间隙、面差应能在竞品车中处于领先水平并考虑实际的制造工艺要求;2)间隙、面差定义应符合工程要求并能在后期的数据设计阶段中体现;3)间隙面差定义文件中对应位置处的间隙面差定义应有断面简图,以表明该处的结构。

1.1.2 整车间隙、面差的定义1.1.2.1 相关输入及流程为了保证后期产品质量,并满足工艺及外观要求对整车的间隙、面差进行定义。

整车间隙面差定义开始于造型设计阶段,根据新产品的造型输入,并对比竞品车、结合公司工艺制造水平进行整车间隙面差定义。

需要的相关输入如下:1)车型效果图(第二版)。

该效果图要分缝明确,以根据分缝形式及位置进行间隙、面差定义。

2)车型CAS数据(第一版)。

内、外CAS都要分缝明确。

3)竞品车间隙及面差分析报告。

应包括竞品车车身表面及内饰表面主要断面及搭接处的间隙、面差统计及分析。

该报告可以作为新车型间隙、面差定义的参考。

间隙、面差定义流程如下:通过上述输入,科室内完成的间隙面差的定义,并需要与相关部门一起对定义进行评审。

评审通过的定义需要在CAS及A面中体现。

后期三维数据的制作、工程车制造生产均要以此为标准。

间隙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见图1-1。

评审材料为PPT格式,实例见附录A-1。

图1-1 整车减息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图1.1.2.2 间隙、面差定义内容主要包括内饰表面及车身表面两大部分的间隙、面差定义。

1.1.2.2.1内饰表面间隙、面差定义由于内饰件普遍采用塑料成型,其尺寸、形状等受模具、塑料件本身材料特性、外界气候条件影响比较大。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间隙面差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间隙面差

整车集成篇第一章 DTS1.1 间隙及面差定义1.1.1 间隙、面差定义的意义及基本要求1.1.1.1 意义对整车进行外表面及内表面的间隙面差定义,从而通过对整车外观间隙、面差的控制,使得整车能够实现预期的外观要求。

1.1.1.2 基本要求间隙、面差定义主要依据竞品车间隙面差测量、现有车型数据库积累,并充分对比市场上竞争车型的间隙、面差水平结合我们自身的工艺制造能力进行制定。

1)整车的间隙、面差应能在竞品车中处于领先水平并考虑实际的制造工艺要求;2)间隙、面差定义应符合工程要求并能在后期的数据设计阶段中体现;3)间隙面差定义文件中对应位置处的间隙面差定义应有断面简图,以表明该处的结构。

1.1.2 整车间隙、面差的定义1.1.2.1 相关输入及流程为了保证后期产品质量,并满足工艺及外观要求对整车的间隙、面差进行定义。

整车间隙面差定义开始于造型设计阶段,根据新产品的造型输入,并对比竞品车、结合公司工艺制造水平进行整车间隙面差定义。

需要的相关输入如下:1)车型效果图(第二版)。

该效果图要分缝明确,以根据分缝形式及位置进行间隙、面差定义。

2)车型CAS数据(第一版)。

内、外CAS都要分缝明确。

3)竞品车间隙及面差分析报告。

应包括竞品车车身表面及内饰表面主要断面及搭接处的间隙、面差统计及分析。

该报告可以作为新车型间隙、面差定义的参考。

间隙、面差定义流程如下:通过上述输入,科室内完成的间隙面差的定义,并需要与相关部门一起对定义进行评审。

评审通过的定义需要在CAS及A面中体现。

后期三维数据的制作、工程车制造生产均要以此为标准。

间隙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见图1-1。

评审材料为PPT格式,实例见附录A-1。

图1-1 整车减息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图1.1.2.2 间隙、面差定义内容主要包括内饰表面及车身表面两大部分的间隙、面差定义。

1.1.2.2.1内饰表面间隙、面差定义由于内饰件普遍采用塑料成型,其尺寸、形状等受模具、塑料件本身材料特性、外界气候条件影响比较大。

汽车底盘介绍

汽车底盘介绍
吉利汽车研究院
Geely Automobile Institute
10
六、悬架
1、作用 舒适性
将车轮所受的各种力和力矩传递给车架和车身,并 能吸收、缓和路面传来的振动和冲击,减少驾驶室 内噪声,增加乘员的舒适性,以及保持汽车良好的 操作性和平稳的行驶性。 能配合汽车的运动产生适当的反应,当汽车在不同 路况作加速、制动、转向等运动时,能提供足够的 安全性,保证操纵不失控。 车轮定位是悬挂系统中 重要的一环。正确的车轮定位,不仅能减少轮胎的 磨损,延长零部件使用寿命,还能确保汽车直线行 驶的稳定性.
后轮定位
后轮前束 车轮定位的作用是使汽车保持稳定的直线行驶和转向轻 便,并减少汽车在行驶中轮胎和转向机件的磨损。
28
吉利汽车研究院
Geely Automobile Institute
六、悬架
主销 主销后倾角 主销内倾角
29
吉利汽车研究院
Geely Automobile Institute
六、悬架
九、整车调校流程
确定设计目标及对标车 初步确定硬点 建立样车悬架系统仿真模型 硬点及衬套灵敏度分析
悬架K&C特性优化
调整硬点 坐标及衬 套刚度 建立样车的整车模型 整车性能仿真

完善ADAMS模型,确定最终 硬点,设计冻结

是否满足 设计目标
六、悬架
2、分类
非独立悬架 独立悬架
独立悬架的车轴分成两段,每只车轮 用螺旋弹簧独立地安装在车架(或车 身)下面,当一边车轮发生跳动时, 另一边车轮不受波及,汽车的平稳性 和舒适性好。但这种悬架构造较复杂 ,承载力小。现代轿车前后悬架大都 采用了独立悬架,并已成为一种发展 趋势。
15

汽车底盘总布置

汽车底盘总布置

1.2
设计原则、目标 (1) 汽车的选型应根据汽车型谱、市场需求、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的产品发展规划进行。
(2)选型应在对同类型产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使用调查、生产工艺调查、样车结构分析与性 能分析及全面的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3)应从已有的基础出发,对原有车型和引进的样车进行分析比较,继承优点,消除缺陷,采用 已有且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与结构,开发新车型。 (4)涉及应遵守有关标准、规范、法规、法律,不得侵犯他人专利。 (5)力求零件标准化、部件通用化、产品系列化。
由此,汽车具备系统的属性,对环境表现出整体性、一辆子系统属性匹配协调的汽车所具备的功能 大于组成它的各子系统功能纯粹的、简单的总和、反之,如果子系统的属性因无序而相互干扰,即便是 个体性能优良的子系统,其功能也会因相互扼制而抵消,功率循环、轴转向等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 系统论所揭示的系统整体性和系统功能的等级性必然会映射到设计任务中来、用整体性来解释汽车 设计的终极目标是整车性能的综合优化,道理是十分显然的、汽车设计任务的等级形态表现为:上位设 计任务是确定下位设计任务要实现的目标,下位设计是实现上位设计功能的手段、上、下位体系可从总 体设计逐级分至零件设计,总体设计无疑处于这种体系的最上位,设计子系统的全部活动必须在总体设 计构建的框架内进行、子系统设计固然重要,但统揽全局、设计子系统组合和相互作用体系规则的总体 设计对汽车的性能和质量的影响更加广泛、更为深刻。
2.3 车头、驾驶室的型式
车头、驾驶室的型式是汽车的最主要的型式之一。其选择主要决定于用户的要求、安全性、维修保 养的方便性和生产条件等因素。车头的型式如长头、平头、凸头等都各有其优缺点。 车头、驾驶室与发动机,前轴(前轮胎)的布置位置,也可组成不同的布置结构,形成不同风格的整 车外形,使轴荷分配、轴距、转弯直径等发生变化。对使用、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整车部设计手册-总布置图

整车部设计手册-总布置图

第一章整车集成1.1 总布置图绘制1.1.1 意义根据新产品规划和概念设计确定车身总布置方案,然后再绘制总布置草图,然后开始进一步的造型设计。

其中整车总布置草图的绘制对后期的开发设计起到依据和指导作用。

1.1.2 总布置草图的绘制1.1.2.1 第一版总布置图-概念草图1.1.2.1.1 相关输入及流程为了给造型提供工程依据和下一步设计提供指导,绘制出总布置概念草图。

总布置草图的绘制开始于项目预研阶段,根据新产品的规划,对竞品车进行扫描分析,根据发动机舱初步布置数据得出初步的整车限制尺寸和人机工程目标;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并根据现有产品尽可能的考虑通用化的前提下确定车身总布置方案。

总布置概念草图的绘制时间及相关流程见图1-1所示。

图1-1 总布置草图绘制时间及流程1.1.2.1.2 总布置草图内容草图阶段的总布置图,主要是对造型的输入,体现总布置的基本硬点参数,其中最重要的是H 点的位置,H点是整车的设计参考点,必须在早期准确地确定,一旦更改将对整个前期的布置设计及项目进度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草图阶段的总布置图中,主要体现如下内容: 1、H 点坐标,人机内部空间等相关参数;2、整车外廓尺寸,包括长、宽、高、轮距、轴距、前悬、后悬;3、法规要求及设计目标;4、COP 零件的状态; 5.三种载荷状态的地面线; 6、各种限制面;7、其他,如车门形式、玻璃曲率等。

1.1.2.1.3 绘制概念草图步骤在绘制概念草图之前,是在已经了解项目定位、对项目有了初步策划方案,并且对竞品车或对标车进行了大量分析的前提下开始绘制。

通常,概念草图的绘制需要如下步骤:(1)首先建立车身坐标系,“国标”定义的“整车坐标系”。

通过空载或设计载荷时车轮中心(左、右前轮和左、右后轮)及地板门槛纵平面来确定整车坐标系。

然后摆放车姿,如图1-2所示。

图1-2(2)确定踏板和踵点位置,如图1-3所示。

图1-3后踵点(3)先确定前排H 点位置,再确定后排H 点位置,如图1-4所示。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间隙面差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间隙面差

整车集成篇第一章 DTS1.1 间隙及面差定义1.1.1 间隙、面差定义的意义及基本要求1.1.1.1 意义对整车进行外表面及内表面的间隙面差定义,从而通过对整车外观间隙、面差的控制,使得整车能够实现预期的外观要求。

1.1.1.2 基本要求间隙、面差定义主要依据竞品车间隙面差测量、现有车型数据库积累,并充分对比市场上竞争车型的间隙、面差水平结合我们自身的工艺制造能力进行制定。

1)整车的间隙、面差应能在竞品车中处于领先水平并考虑实际的制造工艺要求;2)间隙、面差定义应符合工程要求并能在后期的数据设计阶段中体现;3)间隙面差定义文件中对应位置处的间隙面差定义应有断面简图,以表明该处的结构。

1.1.2 整车间隙、面差的定义1.1.2.1 相关输入及流程为了保证后期产品质量,并满足工艺及外观要求对整车的间隙、面差进行定义。

整车间隙面差定义开始于造型设计阶段,根据新产品的造型输入,并对比竞品车、结合公司工艺制造水平进行整车间隙面差定义。

需要的相关输入如下:1)车型效果图(第二版)。

该效果图要分缝明确,以根据分缝形式及位置进行间隙、面差定义。

2)车型CAS数据(第一版)。

内、外CAS都要分缝明确。

3)竞品车间隙及面差分析报告。

应包括竞品车车身表面及内饰表面主要断面及搭接处的间隙、面差统计及分析。

该报告可以作为新车型间隙、面差定义的参考。

间隙、面差定义流程如下:通过上述输入,科室内完成的间隙面差的定义,并需要与相关部门一起对定义进行评审。

评审通过的定义需要在CAS及A面中体现。

后期三维数据的制作、工程车制造生产均要以此为标准。

间隙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见图1-1。

评审材料为PPT格式,实例见附录A-1。

图1-1 整车减息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图1.1.2.2 间隙、面差定义内容主要包括内饰表面及车身表面两大部分的间隙、面差定义。

1.1.2.2.1内饰表面间隙、面差定义由于内饰件普遍采用塑料成型,其尺寸、形状等受模具、塑料件本身材料特性、外界气候条件影响比较大。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底盘布置篇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底盘布置篇

总布置篇第×章底盘布置底盘布置是下车身布置的重要环节, 也是平台选择的首要任务。

在项目策划初期就要进行底盘的布置, 为底盘设计提供输入。

1.1 悬架结构型式和特点汽车悬架按导向机构形式可分为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两大类。

独立悬架的车轮通过各自的悬架和车架(或车身)相连, 非独立悬架的左、右车辆装在一根整体轴上, 再通过其悬架与车架(或车身)相连。

图1 非独立悬架与独立悬架示意图1.1.1 独立悬架重要用于轿车上, 在部分轻型客、货车和越野车, 以及一些高档大客车上也有采用。

独立悬架与非独立悬架相比有以下优点: 由于采用断开式车轴, 可以减少发动机及整车底板高度;独立悬架孕育车轮有较大跳动空间, 并且弹簧可以设计得比较软, 平顺性好;独立悬架能提供保证汽车行驶性能的多种设计方案;簧载质量小, 轮胎接地性好。

但结构复杂、成本高。

独立悬架有以下几种型式:1.1.1.1 纵臂扭力梁式是左、右车轮通过单纵臂与车架(车身)铰接, 并用一根扭转梁连接起来的悬架型式(如图2所示)。

图2 扭力梁式独立悬架根据扭转梁配置位置又可分为(如图所示)三种型式。

图3 扭力梁式独立悬架的三种布置形式汽车侧倾时, 除扭转梁外, 有的纵臂也会产生扭转变形, 起到横向稳定杆作用。

若还需更大的悬架侧倾叫刚度, 仍可布置横向稳定杆。

这种悬架重要优点是: 车轮运动特性比较好, 左、右车轮在等幅正向或反向跳动时, 车轮外倾角、前束及轮距无变化, 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

但这种悬架在侧向力作用时, 呈过多转向趋势。

此外, 扭转梁因强度关系, 允许承受的载荷受到限制, 扭转梁式结构简朴、成本低, 在一些前置前驱汽车的后悬架上应用得比较多。

1.1.1.2 双横臂式是用上、下横臂分别将左、右车轮与车架(或车身)连接起来的悬架型式(图4)。

上、下横臂一般作成A字型或类似A字型结构。

这种悬架实质上是一种在横向平面内运动, 上、下臂不等长的四连杆机构。

吉利第二代新能源底盘解析

吉利第二代新能源底盘解析

吉利第二代新能源底盘解析RE500底盘起源首先这款底盘是比较新的。

2019年12月13日,在第十六届广州车展上,吉利商用车旗下的远程汽车正式发布了品牌首款增程式轻卡产品RE500。

抓关键字,2019年12月,轻卡,增程式。

2019年12月。

发布时间说明这是一款新的底盘。

这个“新”有两面性。

一方面代表着新的工艺,新的技术,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它还是有待改进提高的。

轻卡。

按照最初的设想,这款底盘主要是设计为城市物流的轻卡。

轻卡是这一两年流行的房车改造底盘,满足C照可以驾驶。

增程式。

增程式说明这是一款新能源车,上绿牌。

底盘的26度电(25.9kwh)可以行驶60~80公里。

电力低时增程器开始工作,利用汽油开始发电充电。

更多关于增程式的资料,在另一篇文章给大家介绍。

RE500型号的含义RE500拆开两部分RE,500RE,代表了增程式。

新能源车的大类大概有如下几种,纯电动,BEV (Blade Electric Vehicle),混合动力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和增程式REEV(Range Extended Electric Vehicle)。

这里稍微说一下一下混合动力和增程式的区别。

混合动力是有两套动力系统的。

而增程式只有一套电力动力系统。

增程式携带的汽油并不直接驱动车子行驶,而是用来发电,再由电力动力系统驱动车子。

500,代表了整车的续航能力。

首先,底盘电池有26度电。

60L油箱,使用92#汽油。

每1L汽油可以产生约3度(kwh)的电力。

所以总电量达到206度。

续航约为500公里。

如果都是纯燃油补充电力,每百公里的成本约为80元。

RE500房车底盘优势比较突出的优势给大家列3点。

1.政策支持。

C照,绿牌,国六排放,不限指标,免购置税。

C照就能驾驶,满足大部分车友的条件。

绿牌和国六排放,保证在各个城市通行。

现在越来越多的充电设备充电更方便。

能充上电则行驶更经济。

绿牌免去指标的烦恼。

整车部设计手册、总部置篇-动力部分

整车部设计手册、总部置篇-动力部分

整车部设计手册、总布置篇第一章动力部分1.吉利发动机及变速器型式(种类)目前吉利的发动机包括3G10、MR479Q,MR479QA, 4G18(4G15),4G24(4G20)、柴油机4D20,纵置发动机4G24改进型。

其中3G10、MR479Q,MR479QA、4G24为前排气汽油发动机,4G18(4G15)为后排气汽油发动机。

4G13,4G13T后排气增压型发动机。

匹配的变速器JL-5S109,JL-S118,S170B,S160G、CVT, QR631D、6MT-1等。

1.1.1 动力总成的布置发动机进行布置时,要首先充分考虑发动机及变速器允许的最大布置倾斜角度(变速器的布置角度通常可以根据悬置安置面与坐标系XY面成0度时测得,或者根据输入轴与输出轴线生成平面与整6MT-1 V5A14G24 MR479Q车坐标系的XY面的角度),在角度允许的范围内(询问主管工程师),合理调整,以达到尽量大的油底壳最小离地间隙,传动轴角度在空、半、满载均≤4.5deg要求之内,以及周边零部件的通用化。

对于动力总成布置时通常要求空载状态下,油底壳(变速器壳体)离地间隙要求170mm以上,如果油底壳离地间隙太小,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就无法对发动机油底壳形成有效的保护。

通常在满载条件下,城市工况,轿车的最小离地间隙要求大于125mm以上,并且需要加装发动机底部护板。

对于更换动力总成的布置时,应先对动力总成的主要外廓尺寸进行比较,如压缩机位置、动力转向泵位置及变速器部分的选换档摇臂位置、原悬置安装点位置等,并询问动力总成的质量变化,这样可以初步判断以便校核中重点的考虑检查。

油底壳离地间隙检查传动轴角度检查由于动力总成是通过悬置连接在车身或副车架上,而悬置系统一般为弹性体(橡胶或液压形式),在发动机各种工况运行时均会有一定的运动量。

所以在布置动力总成时要充分考虑与周边不动件的间隙(如与车身纵梁一般间隙要求15mm以上),当然间隙值的定义与悬置的型式存在一定关系,通常来说,根据橡胶悬置特性,在动力总成的高度方向要求留20mm以上间隙,侧边以及前后方向的间隙通常根据动力部门提供的特性值增加一些余量进行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布置篇第×章底盘布置底盘布置是下车身布置的重要环节,也是平台选择的首要任务。

在项目策划初期就要进行底盘的布置,为底盘设计提供输入。

1.1 悬架结构型式和特点汽车悬架按导向机构形式可分为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两大类。

独立悬架的车轮通过各自的悬架和车架(或车身)相连,非独立悬架的左、右车辆装在一根整体轴上,再通过其悬架与车架(或车身)相连。

图1 非独立悬架与独立悬架示意图1.1.1 独立悬架主要用于轿车上,在部分轻型客、货车和越野车,以及一些高档大客车上也有采用。

独立悬架与非独立悬架相比有以下优点:由于采用断开式车轴,可以降低发动机及整车底板高度;独立悬架孕育车轮有较大跳动空间,而且弹簧可以设计得比较软,平顺性好;独立悬架能提供保证汽车行驶性能的多种设计方案;簧载质量小,轮胎接地性好。

但结构复杂、成本高。

独立悬架有以下几种型式:1.1.1.1 纵臂扭力梁式是左、右车轮通过单纵臂与车架(车身)铰接,并用一根扭转梁连接起来的悬架型式(如图2所示)。

图2 扭力梁式独立悬架根据扭转梁配置位置又可分为(如图所示)三种型式。

图3 扭力梁式独立悬架的三种布置形式汽车侧倾时,除扭转梁外,有的纵臂也会产生扭转变形,起到横向稳定杆作用。

若还需更大的悬架侧倾叫刚度,仍可布置横向稳定杆。

这种悬架主要优点是:车轮运动特性比较好,左、右车轮在等幅正向或反向跳动时,车轮外倾角、前束及轮距无变化,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

但这种悬架在侧向力作用时,呈过多转向趋势。

另外,扭转梁因强度关系,允许承受的载荷受到限制,扭转梁式结构简单、成本低,在一些前置前驱汽车的后悬架上应用得比较多。

1.1.1.2 双横臂式是用上、下横臂分别将左、右车轮与车架(或车身)连接起来的悬架型式(图4)。

上、下横臂一般作成A字型或类似A字型结构。

这种悬架实质上是一种在横向平面内运动,上、下臂不等长的四连杆机构。

这种悬架主要优点是设定前轮定位参数的变化及侧倾中心位置的自由度大,若很好的设定汽车顺从转向特性,可以得到最佳的操纵性和平顺性;发动机罩高度低、干摩擦小。

但其结构复杂、造价高。

双横臂式悬架的弹性元件一般都是螺旋弹簧,但是在一些驾驶员座椅布置在上横臂上方的轻型客、货汽车上,为了降低悬架空间尺寸,采用了横置钢板弹簧或扭杆弹簧结构(图5)图5 双横臂式独立悬架1.1.1.3 多连杆式用多根拉杆(4~5根)代替双横臂式悬架上、下两个A型横臂的悬架结构(图6)。

图6 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结构和双横臂式悬架没有很大区别,但结构种类比较多,几乎每个车型都不相同。

多杆式悬架主要优点是,利用多杆控制车轮的空间运动轨迹,以便更好地控制车轮定位参数变化规律,得到更为满意的汽车顺从转向特性,最大限度满足汽车操纵性和平顺性要求。

缺点是零件数量多、结构复杂、要求精度高。

多杆式悬架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悬架结构。

1.1.1.3 麦弗逊式(滑柱连杆式)是用减振器作滑动立柱并与下摆臂组成的悬架型式(图7)图7 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它可看成是上摆臂等效无限长的双横臂式独立悬架。

这种悬架主要优点是:增加了左、右两轮之间的空间,这对前置前驱汽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由于减振器在车厢上的安装点位置较高,制造中容易保证主销定位角的位置精度。

与双横臂式悬架相比,设定前轮定位参数的自由度小,用于前轮时,发动机罩偏高。

另外,由于滑柱中摩擦组里较大,影响汽车平顺性。

为减少作用于滑柱的附加弯矩产生的摩擦,通常设计成螺旋弹簧和滑柱的中心线而偏离一个角度(图8)为减少摩擦也有将减振器导向座和活塞的摩擦表面用减磨材料制成。

图 8 麦弗逊式悬架(螺旋弹簧偏置)1-螺旋弹簧中心线 2-螺旋弹簧 3-滑柱 4-滑柱中心线 5-轮胎接地点1.1.2 非独立悬架-四连杆式非独立悬架主要用于货车和客车的前、后悬架,在轿车中仅用于后悬架。

非独立悬架,尤其是以钢板弹簧为弹性元件并兼作导向装置的,结构简单、使用可靠、制造方便,当车轮上下跳动时,车轮定位参数变化小、轮胎磨损小。

主要缺点是簧下质量大,车轮接地性和乘坐舒适性不好,用于转向轮式,因陀螺效应易使车轮产生摆振现象。

四连杆式非独立悬架是用四根(也有三根或五根的)推力杆控制车桥位置的非独立悬架(图10)。

多用于轿车后悬架和客车、载货车的空气弹簧悬架。

为了克服钢板弹簧悬架缺点,用螺旋弹簧或空气弹簧代替钢板弹簧。

但由于这些弹性元件只能承受垂直力,为了传递除垂直力之外的力和力矩,采用了推力杆结构。

图10 四连杆式非独立悬架四连杆式悬架与钢板弹簧式悬架相比,弹簧可以设计的比较软。

另外,由于这种悬架可以提供多方案设计的可能性,合理布置悬架导向杆系,能够获得满意的操纵性。

缺点是零部件数量多,成本高。

1.2 悬架布置1.2.1 悬架硬点初步设计悬架硬点在逆向设计中尤为重要,通过扫描数据获得悬架的初步硬点位置是进行底盘布置的基础。

需要从点云获得底盘涉及到的硬点见图11、图12图11 前悬架硬点位置稳定杆连接杆上球头点稳定杆连接杆下球头点左驱动轴内球笼绞接点右驱动轴内球笼绞接点左前轮心左驱动轴外球笼绞接点转向拉杆/转向节球绞中心摆臂球销中心点转向拉杆/转向器球绞中心图12 后悬架硬点位置因悬架硬点较多,本篇以转向拉杆/转向器球绞中心点作为实例介绍硬点选取,其它硬点获取方式基本相同对于底盘点云的扫描要求如下:1、需要扫描空载、半载、满载三种载荷状态下的悬架的状态2、三种状态车身作为基准,从而能看出硬点变化3、对于单个零部件需要扫描其运动部分至少三个状态4、点云不出现重印5、主要轮廓表现清晰6、点云扫描密度均匀图13 从点云中取初步硬点从点云中获取硬点步骤如下:1、选取三个状态点云,分别做出其中心线2、通过中线求出其交点即为转向拉杆/转向器球绞中心点1.2.2 悬架运动分析及参数分析分析过程见运动分析校核报告1.2.2.1 前束及前束的变化汽车的前束角是汽车纵向中心平面与车轮中心平面和地面的交线之间的夹角。

如果车轮的前部靠近汽车纵向中心平面,则前束为正值(前束角);反之则为负值(后束角)。

总前束角是左、有车轮前束角之和。

实际上多用前束值,即左、右车轮轮辋边缘后部间距大于前部的余量,以便指在空载时车轮停在直线行驶位置的状态下,在车轮中心高度上测量。

在汽车行驶中保持前束不变非常重要,换言之,设计上希望在车轮上下跳动过程中,前束不变。

这比在汽车静止时有一个正确的前束更为重要。

车轮上跳及车轮下落时的前束变化对车辆的直行稳定性、车辆的稳态响应(不足转向、过多转向)特性有很大的影响,是汽车悬架的重要设计参数之一。

侧倾时的前束变化也称为侧倾转向。

对于汽车前轮,车轮上跳时的前束值多设计成零至弱负前束。

设计值取在零附近是为了控制直行时由路面的凸凹引起的前束变化,确保良好的直行稳定性。

另外,取弱负前束变化是为了使车辆获得弱的不足转向特性,以使装载质量变化引起车高变化时也能保持不足转向。

与上跳行程相对应的前束变化最好呈直线,但受悬架、转向结构型式所限,实际呈曲线变化为多(图14)图14 前束变化前束变化的较理想设计特性值为:前轮上跳是,为零至负前束(-0.5°/50mm)(即弱负前束变化),后轮上跳时,正前束(0.3°/50mm)(即弱正前束变化)。

1.2.2.2 外倾变化车轮上跳及车轮回落时的外倾变化与前束变化一样对车辆直行稳定性、车辆的稳态响应特性等有很大影响。

由于轮胎与路面之间有相对的外倾角,路面对车轮作用有外倾推力,该力与侧偏角产生的侧向力汇合而成为车辆转向所需的横向力(图15)。

因此,在考虑外倾变化与车辆特性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对地面的外倾变化。

图15有外倾角的侧偏轮胎上的力对于外倾变化,不同悬架结构有较大差异.一般上跳时,对车身的外倾变化为-2°~+0.5°/50mm较为适宜。

1.2.2.3转向主销的内倾角及偏移距转向主销倾角是指从车辆正面看在转向轮上转向主销轴线与铅垂直线的夹角,转向主销偏移距是指从转向轮接地点A到转向主销轴与路面的交点B之间左、右方向的距离(图16) 。

图16转向主销内倾角及偏移距在实际设计中,转向主销内倾角及偏移距大小主要受到结构的限制。

大致的范围为:转向主销倾角7°~13°。

希望取较小的数值;转向主销偏移距-10~30mm,希望取较小的数值,特别是在FF 车中,多设定零至负值。

1.2.2.4 主销后倾角及后倾拖距主销后倾角是指从车辆侧面看,转向主销轴与错垂线的倾角;后倾拖距是指在转向轮上,轮胎接地点中心A和转向主销轴与地面交点B之间的距离(图17)图17 主销后倾角与后倾拖距主销后倾角对转向时的车轮外倾变化影响较大。

假若主销后倾角设计较大,则外侧转向轮的外倾角会向负方向变化(图18)。

因此,当前轮主销后倾角较大时,需增加前轮转向所必需的横向力,以抵消外倾推力。

这样车辆的不足转向特性较弱。

最大横向加速度会增大。

轿车的主销后倾角一般为:前置前驱动车0~3°;前置后驱动车3~10°。

图18 转向时的外倾角变化若后倾拖距较大,有利于提高转向轮的回正能力和直行稳定性,但转动转向盘时的转向力及保持力会加大,因此,对于无助力装置的手动转向,后倾拖距的设计应有一定限度。

轿车的后倾拖距一般为0~30mm。

1.2.2.4 轮距变化这里所说的轮距变化是指图19所示的随着车轮的上下跳动轮胎接地点产生的横向位移。

从减少轮胎磨损等因素考虑,轮距最好不发生变化。

然而,在一般的独立悬架系统中,由于结构上的原因,轮距不变是不可能的。

这样,为了使轮距变化尽可能小,悬架控制臂的长度、相对位置等都需仔细考虑。

轿车的轮距变化应在-5mm/50mm~5mm/50mm(单轮)范围内。

1.3 转向系统布置转向系统布置包括转向管柱、转向机、中间轴的布置,布置过程中需要校核各转向系统的运动空间,校核装配与转向管柱上各零部件的布置空间等1.3.1 转向系统布置需考虑的因素人机工程(方向盘中心点及转向管柱布置角度的确定、视野);碰撞安全(点火锁位置、中间轴压溃距离);转向性能;转向与踏板布置关系;转向管柱与仪表台横梁关系;前围板的设计可行性;1.3.2 转向系统的布置思路确定方向盘中心点位置及转向管柱角度;校核视野;校核在正面碰撞时,点火锁、组合开关的影响;确定转向机位置、布置中间轴及优化;踏板操纵校核及踏板布置优化;1.3.3 确定方向盘中心点及转向管柱角度1.3.3.1 参考质量目标车方向盘中心点初定为HL-1方向盘中心点(图20)图20 质量目标车方向盘中心点对比1.3.3.2 安全分析(图21)图21 安全分析转向管柱对碰撞的影响1.3.3.3 转向系统的布置要求转向系统的布置主要在于硬点的布置(图22),其硬点要满足如下要求:1、转向机构的夹角均要大于150°;2、转向机构的夹角差不大于2°;3、中间轴长度大于240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