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第二语言习得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重视幼儿生活中的第二语言习得当代学前教育06.03幼儿语言的语言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学得和习得。

语言学家认为,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习得是3-6岁幼儿获得母语的主要方式,也是幼儿在家或在幼儿园同时获得两种语言的主要方式。

语言是在不断的听说、模仿、使用中丰富和提高的,特别是幼儿英语学习。

如果没有一个连续的、经常的语言环境刺激,幼儿很快遗忘自己接触过的英语学习的内容。

在幼儿园,幼儿从早上入园到晚上离园,几乎10个小时生活在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一起学习、游戏和生活,可以说是为幼儿英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场所。

但反观目前部分幼儿园的英语教育,不难发现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心的问题:1.幼儿园英语教学以集体活动为主,很多教师重视课堂上的全英文教学,忽视了生活中语言环境的作用。

2.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内容不能紧密联系幼儿生活。

3.幼儿园英语教育重视物质环境的创设,忽视了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

4.部分幼儿家庭不能提供双语交流与学习环境。

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这样说:“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和使用外语,学外语就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泡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

学生必须潜到水里面去,并感到得其所哉,这样他最后才能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

“幼儿学习英语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在生活中的模仿和运用才能真正的获得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氛围,提供一个幼儿想说、敢说、爱说的英语环境,让幼儿沉浸其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与用英语的能力。

一.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英语习得培养幼儿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学习的关键一点在于经常使用,在使用中达到脱口而出,成为一种能力。

又玩儿愿意日生活的的各个环节只要善于利用,就可以成为幼儿学习英语的最佳课堂,幼儿可以在教师反复说、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受到影响,自然习得。

幼儿不用刻意去学,天天听好几遍。

这些需要在专门的教学中学上很长的时间的大量词汇、句子,就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听熟了,记住了,并学会使用。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1.习得与学习: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区别:A.目的性: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B.环境: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C.注意点: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却经常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学习途径:习得的方法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材和大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语言规则。

E.时间: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很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很少,但学习效果通常不佳。

F.有无意识: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3、语言习得机制:它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与智力无关。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

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4、中介语:1969年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也有别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

5、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以待定的参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mother tongue)。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3、第二语言习得: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也称之为:第二语言习得。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作为外语)来学习目的语。

也称之为:外语习得。

4、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Chomsky (1965)认为,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是一种“潜在的”而不是一种“明晰的”语言知识。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语言能力。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母语者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由于各种非语言因素,不可能生成上面的句子。

母语者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所生成的语言仅仅是整个话语的一部分,而且这些实际生成的话语有些可能是不合语法的。

也就是说,这些实际运用的话语并不一定能够反映那种理想的语言能力。

5、corder和selinker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Corder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对语言教学、习得过程研究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Corder的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待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看法和态度。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理论假设的提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这在当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跨学科:1.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构成了心理语言学;2. L2习得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3. L2习得与心理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的认知视角;4. L2习得与心理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上述四个学科(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学、SLA)共同的研究领域。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作者:马倩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第03期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儿童或成人习得母语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外语学习一般是由第二语言习得而来。

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非母语。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起点,英语教师应重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以下简称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为此,笔者梳理了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的重要理论,并通过分析和总结,探讨语言输入和输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而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相关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1.输入假说及互动假设克拉申(Krashen)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接受和理解输入信息,从目前的i水平提高至“i+1”水平,以此遵循自然习得的顺序。

朗格(Long)认为,说话人是通过修饰交际模式,如解释、重复、减速或与第二语言说话人合作来保证思想交流。

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交际调整提高理解,理解导致习得。

2.最近发展区理论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入,也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出,在社会互动中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因受到互动过程的调节而改变。

维果茨基(Vygotsky)认为,儿童的认知有两个发展水平,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ZPD)就是指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龄人合作达到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在二语习得领域,最近发展区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合作式学习是如何促进语言学习的。

二、教学实践与第二语言习得1.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克拉申主张,学习者应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大量阅读和倾听各种语言输入材料,这是促进语言习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向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输入方法,其中之一是基于内容(content-based)的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发掘可以让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和调动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言习得活动中。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

第一阶段: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儿童在习得母语时,总是经历一个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这一规律同样适合于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的只要一天,有的则要半年或更久。

Krashen认为“沉默期”是使习得者建立语言能力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时期。

在沉默期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听”来提高语言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来发展语言能力。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刚从沉默期走出来的孩子,刚刚学会开始应用第二语言,但是错误非常多,不习惯第二语言的规则。

语法干扰期是掌握语言的必经阶段。

孩子尝试着把语言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创造出大量的表达方式(其中有很多错误)。

这是儿童掌握语法规则,建立语感的必然方式。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孩子可以讲英语了,家长就认为完成了英语学习任务,其实这只是证明日常口语学习部分达到了一个水平,但是掌握的不全面。

许多中国孩子进入美国课堂学习时发现课本看不懂,学科词汇听不懂。

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掌握学术英语知识。

而这方面知识对于孩子的学科应用水平和日后的工作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好学术语言可以为孩子搭建另一片广阔天地,可以让中国孩子更深入的理解异国文化,可以训练孩子的多元学科思维,也可以使孩子更快融入国际交流,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国际人!作为家长要暗示孩子继续探索学习,鼓励他们多了解学科知识,让他们对学术英语感兴趣。

第四阶段:学习曲线上升期达到英语学习一个阶段后孩子的提高水平趋于缓慢,多数家长这时看不到孩子有明显进步就会施加很大压力给他们,担心孩子英语水平下降。

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焦虑学习中出现的曲线期,这是每个学习者遵循的自然规律,只要坚持不懈,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会突破平缓期,继续提高英文水平。

教育技巧第一阶段: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发现:儿童在习得母语时,要经历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基础教育参考·2019/03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儿童或成人习得母语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外语学习一般是由第二语言习得而来。

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非母语。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起点,英语教师应重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以下简称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为此,笔者梳理了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的重要理论,并通过分析和总结,探讨语言输入和输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而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相关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1.输入假说及互动假设克拉申(Krashen )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接受和理解输入信息,从目前的i 水平提高至“i+1”水平,以此遵循自然习得的顺序。

朗格(Long )认为,说话人是通过修饰交际模式,如解释、重复、减速或与第二语言说话人合作来保证思想交流。

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交际调整提高理解,理解导致习得。

2.最近发展区理论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入,也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出,在社会互动中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因受到互动过程的调节而改变。

维果茨基(Vygotsky )认为,儿童的认知有两个发展水平,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ZPD )就是指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龄人合作达到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在二语习得领域,最近发展区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合作式学习是如何促进语言学习的。

二、教学实践与第二语言习得1.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克拉申主张,学习者应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大量阅读和倾听各种语言输入材料,这是促进语言习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向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输入方法,其中之一是基于内容(content-based )的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发掘可以让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和调动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言习得活动中。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学习(learning)指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 获得第二语言。大多数成人第二语言学习 者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第二语言的。(有 意识,显性知识)
-
5
四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 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 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 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 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
7
六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Leabharlann ompetence)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 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应 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隐性语言知识-对句子合法性的直觉判断) 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
-
10
第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 研究概述
-
1
主要内容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3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和发展的简要回

-
2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母语与目的语 母语通常是只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本族语。一般情况下,通常是儿童出生 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常被称为第一语 言。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 语言。它强调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 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
3
二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 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 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 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
4
三 习得与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母语习得理论(Theories of Acquisition of the Maternal Language) 关于儿童对母语,主要就是口语中的听与说的能力之获得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伦”与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的基础就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与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就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与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与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

斯金纳在她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就是一种思维现象,而就是一种行为。

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

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

如果反应就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她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

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与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

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与心理特点。

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就是声音的刺激与反应,而且把语言与思维(思想)等同起来。

布龙菲尔德的公式S(实际刺激)—r(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 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

行为主义语言观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就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就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

代表人物就是乔姆斯基与马克奈尔(D、McNeil)。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论文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论文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人们刚刚出生时的语言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只会哭、笑或者保持沉默。

四、五年之后,人们就学会了母语的全部基本语法和音位结构,并能在许多语境中用它来交际。

人是怎样学会他们的第一语言的呢?各个语言学习流派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如行为主义就认为人通过不断的模仿来学习语言的。

而先天论则认为人一出生就具有天生的,遗传的语言习得能力。

这种能力常被称为语言习得机制。

据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从一出生就含有普遍语法的原则,而且一切语言到要遵守这些原则。

随着儿童的成长,普遍语法原则也在慢慢发挥它的作用。

因此,儿童在出生后几年中的某个时间,在某智力发展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已经建立起语言形式的最完整的系统。

即母语不必正式学习,儿童通过积极地与母语环境接触即可习得。

一切正常的儿童不用正式学习就能成功的习得母语,但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人们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水平就大不相同,即使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超过第一语言的学习。

如果只是需要模仿或是天生语言习得机制可以起作用的话,为什么第二语言的习得会如此另人困惑呢?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母语习得的过程到底有何区别呢?这些问题已探讨多年,也有涌现不同解释,如对比分析理论、语误分析理论,语境论等,但至今还未彻底解决。

因为篇幅有限,在此仅就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来探讨这个问题。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有正负迁移之分。

正迁移(积极迁移)有助于另一种学习的理解和掌握。

如:你来帮助我。

Y ou come to help me .反之,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导致错误和困难发生,就是负迁移(消极迁移)。

行为主义心理学试图用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差别的大小来解释不同第二语言学习者能达到的不同水平。

如果第二语言与母语的差别越大,讲这种母语的人学习这种第二语言就越困难,母语对学习第二语言的“干扰”也就越大。

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研究——基于少儿第二语言学习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研究——基于少儿第二语言学习分析
他们 的 内在 动 机 中 的 兴 趣 , 而 形 成 一 个 良性 的 循 环 。另 从
态 度往 往 是 开放 的 、 合 的 , 意 无 意 识 地 进 人 一 个 新 的环 融 愿 的 动 机 中 轻松 地 习 得 第 二 语 言 。 1 2 生 理 因素 . 首 先 , 们 必 须 对 世 界 少 儿 汉 语 教 学 中 “ 儿 ” 一 名 我 少 这
现 代 商 贸工 业
No 2 2 0 . 0, 0 9
M o en B s e rd d s y d r ui s T a eI u t n s n r
20 0 9年 第 2 O期
第 - — 习得教 学研 究 ■ 语 一 口 ● 一 - ▲
基 于少儿 第 二语 言学 习分 析
口舌 能 准 确 地 模 仿 多 种 声 音 , 语 音 的把 握 对 少 儿 是汉 语 作 为 第 二 语 言 的 特 殊 学 习 群 体 , 们 特 点 上 的 细 微 差 别 , 他
独 具 , 们 只有 充 分 了解 他们 与 其 他 教 学 对 象 的 差 异 , 有 我 才 可 能 更 好 地 从 总 体 上 把 握 少 儿 汉 语 教 学 的 规 律 , 全 面 地 并 认 识 世 界 少 儿 汉 语 教 学 在 整 个 世 界 汉 语 教 学 领 域 中 的地 位 最 为 纯 正 , 为 第 二 语 言 的 学 习奠 定 了 基 础 。 这
理因索及学习策略 四个方 面来 揭示 少 儿学 习第 二语言 的特 中 , 绵会 很 快 的 把 水 吸 进 自 己 的 体 内 。幼 儿 的 大 脑 就 象 海
点与优势 。
海 绵 , 们 的 “ 作 ” 是 以 吸 收 的 方 式 在 环 境 中 学 习 。 从 他 工 就

第二语言习得概

第二语言习得概

一、名词解释1、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里语法,这种语法是一种“隐形的”而不是一种“显性的”语言知识。

2、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3、前系统偏误:学习者还没有意识到目的语的特点的规则时发生的偏误,是凌乱无序的,学习者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这种特定的规则形式。

4、系统偏误: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规则,但这些规则往往是错误的,而且也不能纠正错的规则。

5、后系统偏误:学习者了解正确的规则,但在运用时出现了偏误。

6、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僵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所谓的“回退”现象。

7、习得的知识:指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自然的交际,通过有意义的交际,学习者接触的是“可理解输入”。

8、学习的知识:指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二语言的形式特征上,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的知识。

9、沉默期:主要指习得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

在此期间,幼儿通过听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进行加工和整理。

经过这段沉默期后,幼儿似乎下意识地习得了输入的语言。

10、社会距离:指学习者与目的文化群体相互接触的程度而言的11、“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同化策略”、“保留策略”、“适应策略”三种。

12、“同化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3、“适应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一方面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4、“文化休克”:学习者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精神紊乱、压抑、恐惧等。

15、“刺激贫乏论”: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
8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1 研究对象不同 2 目的不同 3 方法不同
.
9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1 研究目的不同 2 研究范0
.
3
二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 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 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 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
4
三 习得与学习
习得(acquisition)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informal learning),儿童大多是通过这 种方式来获得母语的。(下意识,隐性知 识)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 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 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
7
六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 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应 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隐性语言知识-对句子合法性的直觉判断)
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 理解与生成过程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 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 在课堂学习的。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环 境而言的。
.
6
五 自然地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 第二语言习得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 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 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习得过程、影响因素、习得策略以及习得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第一语言习得,即母语习得,通常是在儿童早期自然发生的过程,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已经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通过对比这两种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并为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包括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和个体差异。

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习得的共同点和差异,包括习得速度、习得顺序、习得策略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两种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如环境因素、个体差异、学习动机等,并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在不同类型的语言习得中发挥作用。

本文将对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对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建议。

通过比较两种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习得的特点和规律,为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方法。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能力,为语言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第一语言习得概述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开始到青春期之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掌握母语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相互交织的复杂过程,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生理方面,儿童的大脑在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学习语言的潜能。

随着儿童的成长,大脑的语言区逐渐发育成熟,为语言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

心理方面,儿童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通过模仿、试错和实践,逐渐掌握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儿童的认知发展也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支持,他们通过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活动,理解和运用语言。

社会和文化因素在第一语言习得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一、引言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和掌握除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科。

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掌握一门第二语言不仅能够拓宽交流渠道,还能增加个人的文化视野和职业发展机会。

在这篇复习资料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重要内容。

二、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

通过不断的刺激反应强化过程,学习者逐渐养成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

例如,反复练习某个语法结构或单词,在得到正确的反馈和强化后,就能熟练掌握。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

认为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归纳和推理来学习语言。

他们会主动构建语言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关注语言学习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实现的。

学习者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逐渐发展语言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一)语言输入丰富、准确、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这包括听、读等多种形式的输入。

例如,听英语广播、阅读英语书籍等。

(二)语言输出学习者不仅要接受输入,还需要有机会进行语言输出,如说、写。

通过输出,学习者能够检验自己的语言知识,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三)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推动学习者积极投入学习。

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对语言本身的兴趣;也可以是外在的,如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得工作机会。

(四)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

学习者要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和运用合适的策略。

四、第二语言习得的阶段(一)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通常对第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基本语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接触,但使用能力有限。

(二)中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掌握更多的语法和词汇,但在表达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错误。

(三)高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较为流利和准确地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达到较高水平。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为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语言学习行为,应用语言学家提出了很多语言习得理论,并从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语言习得作出详细阐述。

其中影响最深的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an D. 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认知理论。

本文对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传统意义上讲,第二语言习得分为两大流派:行为主义学说( behaviorism) 和固有观念学说(innatism) 。

前者认为学习者与其周围环境的交流导致语言习得的产生;后者强调人的内在的和先天的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人与生俱来具备一种语言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2vice) ,使得人们去自由地习得语言。

从20 世纪70年代起,克拉申便专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于80 年代初发表其两大专著:《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1981) 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2) ;同时于1982年与特雷尔(T. Terrell) 合作出版了《自然途径》(The Natural Approach) 一书。

在这三部著作中,克拉申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由以下五个假设组成: ①习得- 学得差异假设(acquisition2learninghypothesis) ; ②监检假设(monitor hypothesis) ; ③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 ④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 ⑤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2filterhypothesis) [1 ] 。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之一,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是每一位从事英语教育的教师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而二语习得理论,作为揭示和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应用。

1.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1.1 二语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一语言习得是儿童在母语环境中自然而然习得的语言能力,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指儿童或成人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力。

第一语言习得是以交流为目的的无意识过程,而第二语言习得则常常是有意识的学习和运用过程。

1.2 二语习得理论的代表人物在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中,有两位重要的理论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和劳尔·卡尔普(Ralph Cauldwell)。

克拉申提出了“输入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发展性假设”等一系列理论,侧重强调了输入和语言环境对于习得的重要性。

卡尔普则强调了习得与学习的区别,以及情感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2. 二语习得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2.1 创造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提供丰富、自然的语言输入对于小学生的英语习得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故事书、游戏等方式创造一个富有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的英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机会。

2.2 注重情感与习得的结合在卡尔普的理论中,情感因素被认为是影响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积极性和自信心。

通过赞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并促进他们的英语习得。

3. 二语习得理论的应用3.1 个性化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是二语习得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种应用。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语言得理论
1.1. 自然得理论
自然得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得过程类似于儿童研究母语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暴露于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交流和接受反馈来培养语言能力。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来获得正确的语言输入。

1.2.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得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语言得的重要性,尤其是与社区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合作。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得需要通过参与实际的交流和语言应用来获得。

2. 心理得理论
2.1. 认知心理理论
认知心理理论认为,语言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它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机制和处理过程,如记忆、注意力、推理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个体可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2.2.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社会性。

它认为语言得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研究。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对于语言得至关重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解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设计。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填空判断20分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5.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9.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原则和参数是普遍语法的核心概念。

14.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判断)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焦虑是一种现实焦虑,也是一种状态焦虑。

所谓现实焦虑是指处于该现实情况下,任何人都会自然产生的焦虑;而状态焦虑是焦虑的暂时被动状态,它随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表现出对当时情境的忧虑和担心。

17.(判断)失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如不小心把“小张”说成了“小王”,是偶然发生的,和语言能力无关。

儿童词汇的发展及第二语言词汇的习得知识交流

儿童词汇的发展及第二语言词汇的习得知识交流

儿童词汇的发展及第二语言词汇的习得儿童词汇的发展及第二语言词汇的习得易江菊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建筑材料。

儿童词汇的丰富程度,反映了儿童言语发展的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因此儿童词汇的发展状况,也是其智力发展的标志之一。

随着与成人交往的不断加深,以及实践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幼儿的词汇逐步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长、词类范围的扩大、词汇内容的丰富与深化以及积极词汇的增加等发面。

一、儿童词汇数量的增长儿童的词汇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其中,3~4岁幼儿词汇量的年增长率尤为最高。

关于词汇量发展的研究,由于国内外研究者所用的指标、研究取样以及地域、时代背景的差异,所得的结果不尽相同。

(见表1-1)1表1-1 儿童词汇数量比较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词汇量发展有三大趋势:1、3~6岁儿童的词汇量是以逐年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发展着的;2、3~6岁儿童的词汇量的增长率呈逐步递减趋势;3、3~4岁和4~5岁是词汇量飞跃发展的时期。

2二、儿童词类范围的扩大词汇量是从数量方面来说明儿童词汇发展的水平,而词类范围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儿童词汇的质量。

按照词的抽象概括程度,词有实虚之分,按其词义又可分10类。

儿童对虚词的理解程度,更能反映其词汇发展的水平,也能说明其智力发展相对达到较高的水平。

有关幼儿词类的研究(朱曼殊等,1979;彭祖智,1984;史慧中,1990)表明,儿童掌握各类词的顺序为:儿童最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先和大量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儿童掌握较晚,它们在儿童词汇中的比例也较小。

(见表2-1)3表2-1 3~6岁儿童各种词类变化比例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p:205.三、儿童词汇内容的丰富与深化国内外有关研究(艾利康宁,1958;朱曼殊等,1986;史慧中,1989)表明,幼儿词汇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