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蕴含真善美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相 比是正确的、合理的发展 观,它在真的基础上实现 了善,在善的基础上实现了美 ,是真 、善、美的高度统
一
.
是人类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结果。
一
[ 关键词] 学 展 : ; ; 科发 观真善 美 真善美及其统一
造活动中产生的。人类对真善美及其统一的追求使永无止境的历史 过程 。从认识与 实践 发展 的内在逻辑上说 ,真善美之 间的统一使逐 级上升 的过程 ,在真 善美之 间存 在着纵 向过 渡 的发展 关系 :第 一, 人们首先达到真 ,即正确把 握 自己和周围环境 的本质 、规律 。真理 所包含 的对象和环境 的客观 内容及其规律 ,不仅是主体 活动 的对象 且是主体活动 的前提 条件 ,只有尊重和服从这种前提 条件 ,人的 有 目的的 活动才 能成功 ,否则就会失败 。第二 ,在真 的前提 条件下 创造善、实现善。人类追求真,获得对事物正确的认识的目的是为 了更进一步的实现价值,使世界符合人的发展,否则追求真理,获 得真理便没了意义。 马克思说: 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 “ 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生产,并且懂得怎 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Ⅲ但必须指 出的是人 的需 ” 要及需要 的满足程度并 不是 随心所欲 的,而是总为社会实践和历史 发展所制约,人类在满足 自己需要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 尊重自然真的前提条件下创造善、实现善. 善使一种合规律的利益. 它 以真为前提 。 第三 , 美是在真和善 的基础上 的更高境界 。 美 以真 “ 为前提, 又超越了真, 美也以善为前提,但又超越了善” , ’ 由真到 美到善的追求,如此依次上升、过渡和不断循环,使真理与价值之 间不 同水平的价值之间 ,在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中一 次次地达到具体 方面群众的利益,充分反映和谐社会中极其重要的制度公正原则。 4实现社会公正。 .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社会公正的 个重要方面就是法制公正。在法治社会,公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和 自由不受非法剥夺;国家机关的任何职权都处在法律的有效监督和 制约之下;各社会主体依照法定的规则和程序行使政治权力:各种 错综复杂 、流动 不居 的利益 关系都通过具有普遍性 、稳定性 、强制 性的法律规范予以有效地调整;各种社会资源和利益都通过法律机 制予以公正、合理分配。用法治来调控社会,能以较少的社会代价 换取社会应有的秩序、自由、公正、平等以及利益归属的均衡和效 益的最大化。完善民主法治的制度建设,才能保证社会安定有序, 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基础, 建设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
真善美的统一与分离
真善美的统一与分离人类对于真善美一直以来都有着追求和追寻的需求,这三个概念似乎承载着人类对于世界的美好期望和对自身的目标追求。
然而,真善美之间的关系却既有统一又有分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讨论真善美的统一与分离,探索这其中的深度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真善美之间的统一。
事实上,真理、善行和美好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在人们的日常言行中,无论是在个体行为还是社会共同价值观中,真善美往往交织于一体。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中带有真实、善良和美丽的元素,往往能够给他人以良好的印象,进而建立起互信和友好。
在社会中,真实的信息传播、善良的行为举止和美好的环境经营都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因此,真善美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对于一种真正幸福的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真善美之间又会有一定的分离。
这种分离多半来自于价值观、利益冲突或者是先天和后天条件的不同。
首先,不同的价值观对于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存在差异。
比如,对于一个宗教信徒来说,真理往往与宗教教义一致,善行则是依循宗教教规的行为,而美好则体现在神圣仪式中。
然而,在一个非宗教信仰的人眼中,真理可能是通过科学和理性的方法得到的,善行可以是利他主义和慈善行为,美好则是审美上的追求。
这种不同的真善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分离。
其次,利益冲突也可能导致真善美的分离。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时候个体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可能会不择手段地去追求所谓的真善美。
比如,某些商人为了赚取利润,可能会忽略真实性,使用虚假广告手段欺骗消费者;政府部门出于利益考虑,可能会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
这种追逐利益的行为往往导致真善美的分离,从而破坏了社会的道德和美好环境。
然而,在真善美的分离中也存在一种追求统一的力量。
人们意识到将真善美统一起来是实现个体幸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因此,不论是个体还是社会组织,都需要进行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真、善、美的意识。
在个体层面,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实现,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与道德规范和美好价值观保持一致。
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真善美之间关系的思想
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真善美之间关系的思想作者:周德海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3期摘要:科学与真、善、美之间的关系,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在科学中直接蕴涵着真、善、美的内容。
但是,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中,科学之真,即由科学的概念体系所表征的实在的外在世界,是科学家运用他们的思维理智地构造出来的;科学与道德,即科学与善分属于两个不同领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间接的;科学与美的关系,包括在哲学信仰和科学认识论两个方面之中。
在爱因斯坦评价科学理论的标准中,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美学标准”。
关键词:爱因斯坦;科学思想;真善关;评论中图分类号:B0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4)03-0042-07科学与真、善、美之间的关系,是学术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尽管不同研究者的选题角度不同,论证思路不同,但是,他们的一个基本观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在科学中直接蕴涵或包含着真、善、美的内容。
比如,有学者认为:“科学蕴涵真善美的统一”;有学者提出:科学“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统一体”;等等。
由于这些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都程度不同地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言论作为他们的论据,似乎爱因斯坦也认为在科学中直接包含着真、善、美的内容。
然而在爱因斯坦看来,上述那种观点,仅仅停留在朴素实在论的水平之上。
因此,通过对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真、善、美的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克服学术界关于科学与真、善、美之间关系的研究存在的片面性和表面化的缺陷,而且也能深化我们对科学与真、善、美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中,科学中的“真”是科学家运用思维进行理智构造的结果在国内学术界,一种普遍性的观点认为,科学探索最直接的目标是求“真”,所谓“求‘真’”就是对真理的追求,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在科学理论中包含着真理性的内容。
例如,程民治在《真善美三位一体是物理科学信念的灵魂》一文中认为,“科学探索的第一目标是‘求真”’,“就是探求科学真理”,因而在科学中直接包含着真或真理;李醒民在《科学: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统一体》一文中谈到“科学之真”时说:“科学之真或科学的真理性是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科学真理是科学客观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本体实在的相关面相的图说”;而阎平在《科学蕴涵真善美的统一》一文中认为:“科学最直接、具体的目标是对真理的追求。
关于简析马克思主义学说“真、善、美”的统一
关于简析马克思主义学说“真、善、美”的统一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以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理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善、美”的统一,是迄今人类对“真、善、美”最全面、最深刻的把握,我们要在变化发展的现实环境下,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恩主义。
在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中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学说。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真善美;统一时代的变迁。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空前的危机,使得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面临新问题.使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一代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
甚至有人将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同宣传“假、恶、丑”等同起来.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确性、实践性。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真”的学说,而且还是“善”的学说、“美”的学说.是“真、善、美”统一的学说。
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准确地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真、善、美”统一的学说,还要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武器。
因为它揭示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
认识发展的规律。
是“真”的学说什么是“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达到实质的统一时就是“真”.不管是满足自己的需求、社会的需要,还是理性思考的本身要求,归根到底,只要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对“真”的追求。
就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不是高深莫测的“玄”学.也不是佛学中的“空”学,它是朴实的真理,是“真”的学说。
邓小平晚年曾发表了一个非常意味深长的结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
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
很朴实的道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真”的学说。
是因为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l9世纪中叶。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已经引起思想家们的关注和研究。
在马克思之前的西方的空想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潮,已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
科学: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统一体
~
修 正 和更 新 。作 为 研究 活动 的科 学 和 作 为 社 会 建 制 的科 学 是 人 的一 种社 会 活 动— — 以 自然 研 究 为 主 的智 力 探 索过 程 之 活 动 和 以职业 的形 式 出现 的社 会 建 制 之 活 动 。 l 尽 管 现 今 还 没 有 ”2 J
二 十多 年 前 , 在 讨 论 科 学 的本 性 时 曾经 我 这样 写道 : 如 果 要 用 最 少 的 言 词 来 概 括 科 学 “ 的 本质 的 话 , 么 用 ‘ 、 、 ’ 字 就 最 简 那 真 善 美 三 美 底 蕴 。为此 , 拟 事 先 对 本 文 涉 及 的 几 个 主 我 要 概 念 加 以 界 定 。科 学 的 定 义 是 : 科 学 是 人 “ 运 用 实证 、 理性 和臻 美 诸 方 法 , 自然 以及 社 会 就
却 是 毫 无 异议 的 。
部, 它们 也 构 成科 学 活 动 的格 局 , 为一 套 成 具有 感 情 情 调 的 约 束 科 学 家的价 值 和 规 范
的 综 合 。 在 这 种 意 义 上 也 许 可 以 说 , 代 现
至 于 真 、 、 , 梅 里 亚 姆 一 韦 伯 斯 特 学 善 美 《 院 词 典 》 如 下 解 释 的 。真 (ne : 实 际 的事 是 tJ ) 与
44 9
S ca oi
。 s 4 , 。v 2 20 1 0
内涵 却 相 当丰 富— — 它 涉 及 美 的 客 观 方 面 和 主
艰辛 和坚忍 的 工作 的动 力 源 泉 [ 。 j
, 锱 。诸 Βιβλιοθήκη 。 观 方 面 , 及 感 性 美 和 理 性 美 。在 《 代 汉 语 涉 现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维度真善美及其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维度:真\善\美及其统一作者:邓志平来源:《桂海论丛》2010年第04期摘要: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科学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科学发展观蕴涵三个维度:真、善、美。
“真”即科学性,包括规律、真理、方法三个层次;“善”是核心,其内涵是以人为本和与民共享;“美”是目标,体现的是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
“真”是基础、“善”是本质、“美”是目的,真、善、美辩证地统一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真;善;美中图分类号: A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1494(2010)04-0060-04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提出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这一科学发展观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又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发展的最终价值追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因此,科学发展观蕴涵三个维度:真、善、美。
“真”即科学性,包括规律、真理、方法三个层次;“善”是核心,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和与民共享;“美”是目标,包括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
一、真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发展观。
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真、本真、求真。
科学发展观内蕴着“真”,它是我们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突破。
规律是事物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
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
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摘要】本文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的角度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
科学角度认为真善美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探究其规律和属性。
伦理学角度认为真善美是道德准则,关乎人类行为和选择的伦理规范。
美学角度则从艺术、审美和感知的角度理解真善美,强调其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综合解读真善美可看作是完美的整体,三者互相交融,相辅相成。
真、善、美在人类社会中共同存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人类追求的精神追求。
结论指出真善美应当被综合考量,并在实际生活中互相补充和促进,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科学、伦理学、美学、真善美、辩证关系、综合解读、互补关系、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真善美是人类长久以来追求的理想境界,它们是三个不可分割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的角度来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一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科学角度探究真善美的本质,伦理学角度关注真善美的道德层面,美学角度回归真善美的审美价值,而真善美的综合解读和互补关系则展示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理想。
在探讨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时,我们不仅应该关注其各自的内在特质,更要关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补。
真实的科学研究必须是真实的、善良的、美好的,伦理学的探索也需要基于科学的真实性和美学的审美价值,而美学的追求也要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
真善美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
通过科学、伦理学和美学的综合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真善美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探讨中,我们还需继续深化对真善美的理解,不断探索其更深层次的内涵,使之成为指导我们行为和思考的重要原则。
真善美的辩证关系将继续引领我们追求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科学角度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在科学领域中,真、善、美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不同方面进行全面观察和分析。
物理教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物理教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康德认为,人不仅追求真和善,而且还追求美。
人的行为不仅受认识支配,受道德规范约束,而且受审美情感的影响。
只有当人们把美作为目的和理想来追求的时候,才可以在真与善,认识与道德,现实世界与理想境界之间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
因此,物理教学要培养理想的美的生命,和谐健全的人格,必须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一、物理教学中美与真的关系物理知识的真是美的基础,没有真就没有美,因为美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神秘的东西,它离不开物质的结构与运动。
凡是美的事物,总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趋势,因此,美体现着真,包含着真。
物理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富有生气和充满魅力的领域,然而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不可捉摸,望而却步,甚至认为物理学仅是一堆呆板的公式。
学生的畏学情绪,厌学情绪,跟整个物理教学环节中忽视日常对科学美的揭示不无关系。
因为美与真一旦分离,物理学会变得索然无味,缺乏生气。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物理教学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应不断展现物理学的美学特征,诱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物理学中显见的或隐含的科学美,启发学生将自然美与物理规律美对照和联系,使学生把对自然、对艺术的审美热情推广和扩展到物理学科中去,逐步树立审美情趣,以提高审美热情和能力,使学生能以探索宇宙奥秘的态势,居高临下,俯视物理学科。
如果学生达到这种境界,他们会充分体验到辉煌的物理大厦具有如同诗一般的简洁、对称与和谐之美,由此激发他们学好物理的热情,调动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
对科学美的认知,可以激发物理学家科学创造的强烈美感与激情,同样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物理学的美感与激情,产生积极联想和深刻理解。
对科学美的认知是诱导学生学好物理学的桥梁。
将美育融汇到物理教学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再也不是一堆死气沉沉的公式,而是一串串令人赞美的珍珠了。
这样,就可达到以美启真的效果。
对科学美的认识本身也有助于完善和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操作能力,尤其对培养学生具有扩散性思维的想象能力作用更显著。
科学认识旨趣的全面而深刻阐释——兼评汪信砚教授的《科学真善美的统一》
2011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总第193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3科学认识旨趣的全面而深刻阐释———兼评汪信砚教授的《科学:真善美的统一》陈新汉(上海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44)[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9-0030-05一我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伊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认识论方面,认为既然由实践建构的体现“为我而存在的关系”①的为我之物是真善美的统一,那么这种真善美的统一就首先必须在指导实践的认识活动中得到贯彻,这就是说,认识活动是与真、善、美相对应的认知、评价和审美的统一,即认识活动中具有真善美相统一的机制。
于是,我的第一部认识论专著的题目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真善美》。
正是出于自己的这种学术兴趣,20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虽然与汪信砚教授的交往是近十年的事,但他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和《哲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的关于认识论方面的文章早已使我对他心仪已久。
尽管如此,在仔细地阅读了汪信砚教授的专著《科学:真善美的统一》后,仍然使我眼前一亮,更深化了对他的学术思想深刻性的理解。
实施宣传文化系统的“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为集中展示“四个一批”人才的优秀成果,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四个一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决定编辑出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文库》,汪信砚教授的《科学:真善美的统一》正是其中的一本,由此可见此专著的份量。
本专著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科学价值论”,下篇为“科学美学”。
如作者本人所说,其实“科学美学”“可视为“科学价值论”中的一个专题的展开”。
因此,本文以上篇为主评述科学认识活动中的真善美,在评述科学的美时则以下篇“科学美学”为主。
传统认识论即前苏联和我国建国后一个时期在大学讲坛上讲授的哲学认识论,把认识活动仅仅理解为揭示客体的本质和规律。
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体现真善美2篇
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体现真善美 (3)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体现真善美 (3)精选2篇(一)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要从中体会到它所体现的真善美的精神内涵。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
首先,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真。
科学是追求真理的工具,而科学发展观则更注重的是真理的实践应用。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实事求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客观条件制定合理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只有通过真实的分析、正确的认识,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
在实践中,我们要注意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平凡的事物中寻找真理,从真实的数据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其次,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善。
善是指对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发展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初衷和根本目标,注重解决摆在人民群众面前的紧迫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福利水平。
在实践中,我们要注重人民利益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倾听人民心声,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和幸福。
最后,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美。
这里的美是指社会的和谐美、自然的美、人的美。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推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环保协调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尊严。
只有通过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建设美好的社会。
总之,科学发展观体现的真善美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追求真、善、美,坚持实事求是,服务人民群众,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体现真善美 (3)精选2篇(二)学习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深深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并从中受益匪浅。
试论科学技术领域真、善、美的辩证统一
者认为 , 学探索 真 , 科 道德研究善 , 艺术追求美 , 、 民的思想感情 , 真 反映社会生活 的真实本质。第 二种
善、 美分 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各种专 业考察 的不 同现象, 隔行 如 隔 观点看到真、 、 善 美三者之 中两者 之间的统一性 , 这
山, 彼此不相干 。二 是部分相通说 。有 的只强调 真 是符合实 际的 , 比完全割裂三 者之 间联 系的观点 也
在远古时代自科学不断产生科学技术领域不断扩大科技成果及然科学与生产技术基本是融合在一起的那些真实其功能不断增加人们的审美对象和审美能力不断反映自然规律的原始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不断改善从而使科学原始艺术相互结合共同初步改善了原始社会的人技术领域真善美的辩证统一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和类的生活条件培育了同甘共苦互相友爱等善良的更充分的体现
维普资讯
唐 国琪 / 试 论 科学 技术 领域 真 、 、 的辩证 统 一 善 美
美的统一。因为正确反 映 自然规律 的科学 真理 民谋利益的善 良、 改善、 完善 ; 其主要 特点是思想 言 善 、
行与人民利益相符合 ; 其主要功能是给人民以福利 , 和真实技术 , 进一步提高 了人类创造美的能力 , 扩展 培育了人类善 良的品质 , 改善 反映人类对善 的崇 尚。所谓美 , 是指 在认识世界 和 了人类欣赏美 的对象 , 1 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能满 足人 民愉悦需 求 的美丽 、 美 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 的条件 。例如 ,9世纪工业革
所谓真 , 是指正确反 映客观实 际及其 规律的真
理, 而且也要为善求美 , 即为 了善 良崇 高的 目的, 研 理 、 、 真诚 真情 ; 主要特点是 主观意识与客观情况 其
美学的统一
论真、善、美的理想 分享到: 收藏本文 现实,理想,以及为我之物 理想和现实是一对互相联系着的范畴。为要说明理想这一概念,便必须了解什么是现实。黑格尔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它作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并不是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无条件地现实的,现实性和必然性不可分割:现实的东西一定是合乎规律的,而合乎规律的东西一定要成为现实。一个鸡蛋作为现实的事物,是合乎规律地产生出来的,它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鸡蛋里面包含着胚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条件的改变,胚胎合乎规律地发展成为一只小鸡,原来的鸡蛋便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一个鸡蛋是如此,其他事物也一样。资本主义社会是合乎规律地代替封建社会而产生的,所以当时它的存在是合理的。但资本主义社会又包含着自己的否定性,即社会化的生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同时发展着自己固有的矛盾,社会生产力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增长,合乎规律地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崩溃,社会主义理想成为现实。所以,应当把现实看作是合乎规律地变化发展的过程。只有把握了现实发展的必然规律,才能真正认识现实事物有其存在的理由,并从处于胚...... (本文共计8页)
欢迎61159277[退出]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吾喜客栈
我的空间
充值中心
我的购物袋 吾喜首页吾喜特刊吾喜教育吾喜文学吾喜健康免费杂志购买阅读卡团体订阅新手指南下载安装阅读器搜索
kIndex
rev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09期 作者:陈新汉;选择字号 大
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求真、向善、爱美是人类的天性。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人们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真善美的探讨和追求。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人类价值体系的中心内容。因而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价值观念转变,价值体系重构的今天,探讨真善美问题的重大意义便不言而喻了。真善美问题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真善美的发生问题,即真善美是怎样产生的;二是真善美的本质问题,即究竟什么是真善美;三是真善美能否统一及如何统一的问题。真善美的本质问题,又包括对真善美共同本质的探讨和对真善美各自特殊本质的探讨。对真善美的发生和本质及其统一问题的研究,构成了对真善美问题的哲学探讨的基本内容。本文主要就真善美统一问题发表一些见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善美是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的统一;真善美具有主观和客观双重属性的根源在于人类活动;真善美既不是人们主观随意的虚构,也不是与人无关的客观的存在,而是在人类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是主客体统一的具体表现。它揭示了真善美的共同本质。真善美作为哲学范畴,既不等同于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又不等同于科......(本文共计4页)
浅论科学发展观体现真善美
浅论科学发展观体现真善美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佳境界,也是衡量发展观的重要标准和尺度。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理论。
本文将从多方面多角度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内蕴着真善美,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理论。
标签:科学发展观;真善美;科学理论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精辟表述和严格规定更是不断深入人心。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符合人类发展的潮流,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
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科学发展观,我们发现,它内在地蕴含着真善美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真”,体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创新认识;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善”,体现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美”,体现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世界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一、求真:追求发展的合规律性“真”,即规律性。
求真,就是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发展规律的一种理性意识和追求。
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真”,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探索、新认识、新实践。
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
但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
经济增长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也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顺应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实质上就是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式,创造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科学技术活动中真善美的价值融合
科学技术活动中真善美的价值融合一、科学技术活动蕴涵的真善美及其要义真善美内在地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真善美也是人类天生的追求和美好的理想。
科学技术活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形式,必然也蕴涵着真善美的因子,并遵循着真善美的价值取向,追求着真善美的价值融合。
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本质属性与自然规律的理性反映,人类求真的实践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类实践合规律性的理论保证”,而人类科学技术活动的根本是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和客观真理,简言之,科学技术活动的本质就在于求真。
一般地说,科技工作者获得真理这一科学知识,必经三个阶段,一是科学事实,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收集感性材料,进行整理筛选;二是科学定律,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得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三是科学假设,当新发现的事实不能用原有的理论来说明时,就需要提出假说,提出的假说通过实践检验,被证实或证伪,被修正或被新的假说所取代。
假说只有经受实践的检验,具备解释性和预见性,才可能转化为科学理论。
自然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不是僵化、抽象、静止的,也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于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于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的。
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科技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
科学探索中常会犯错误,也常有失败,但总要力求获得符合实际的答案,科技工作者的个人得失必须服从对真理的追求,不唯书,不唯上,只求真。
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逻辑自洽,提供经验证据,而不是怀疑一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科技工作者必须勇于提出新问题,对新问题作出分析,探索解决的路子。
口] 与真不同。
善反映的是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则表现为主体对科学技术及其成果的评价。
科学技术活动主体探索世界、揭示规律的种种求真行为,归根结底是将科技成果应用于造福人类。
从这种意义上说,善是求真的最终目的,是科技工作者应有的科学良心。
科技工作者也是社会的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必然要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和社会舆论的监督,科技成果的应用究竟对社会产生怎样的作用,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取向从中起着主导作用。
【推荐下载】浅论科学技术与真善美
浅论科学技术与真善美科学与科学的技术作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历史过程中,所显现的人类智慧的产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浅论科学技术与真善美。
也就是说,离开了这一前提就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更不会有人类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同样也不会有人化(人工)的自然与原生自然的共存。
就此而言,作为人类智慧产物的现代科技,其目的是为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发展得更顺利,且是可持续的发展。
就具体的现实世界而言,科学与科学的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实际表现,却并未达到应有的理想目的。
反之,却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以及社会生活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生活的无序,各种社会犯罪率的上升和宗教极端组织的暴力恐怖主义。
科学与科学的技术本应该给人类创造快乐,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下解放出来,可事实却是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劳工就业的权利;科学与科学的技术本应该给人类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把人类从愚昧与野蛮中解放出来,可事实却是用最先进的高科技制造毁灭性的杀人武器;科学与科学的技术本应该为人类创造出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与轻松愉快的生活,使人类向着更加和谐与美好的社会发展,可事实却是使人变成了机器人而倍感实际生活的紧张和压力。
生活的一切都围绕本能的物欲和情欲而展开,不是离原始越来越远,反而是越来越展现出比原始更丑陋的现代原始(伦理的无序、理性精神的隐去、诚信的缺失、道德的堕落)。
因此,对现代科学与科学技术的把握和理解及其与真善美的关系,就不能停留在抽象的议论和赞美上,而是应该与人类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刻反思科学与科学技术的过去与现在,展望科学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未来,使科学与科学的技术实实在在地展现出其应有的最具普遍性真善美的本质。
科学与真理 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及其过程的结果,是社会生产方式由手工的小生产向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发展,进而真正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使其更加有利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现自然的人化的必然要求。
阎平:科学蕴涵真善美的统一
阎平:科学蕴涵真善美的统一编者按:本文提出了一个颇有价值的论题,值得注意。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就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人化自然”等重要思想,其实给“科学蕴含着真、善、美的统一”开了先声。
所谓大工业是一本打开了人类心理的书,人类心理凝缩了大工业、科学的结晶——随时代而不断变换、丰富的“看色彩的眼睛”、“听音乐的耳朵”等,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已成为中心议题。
遗憾的是,它开始只限于艺术美领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再度兴起的“美学热”时,才进入科技世界。
科技美学的讨论,使真、美的统一得到了阐释。
然而,真善的统一尚未深入学界视野。
在一般人看来,善如何能与真相连接而贯通呢?确实,科学上的真如何会得到善的支持而实现,始终是没有确切的令人信服的解答。
再无私无畏的勇士如果没有相当的科学素养,怎能攻克“相对论”或“哥德巴赫猜想”等重大科学难题?反过来说,科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的人,也不必是德高望众者。
其实,只要转换视角,不是从单个主体而是从人类群体来看,合目的的善与真的亲和关系便凸显出来:它体现为人类历史从未断绝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换言之,“知其不知而为之”的“道德力量”。
即使是个体,如皮亚杰所说“行为是有目的的动作”,亦可作如是观。
因此,真、善、美内在地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中,也内在地统一于科学中。
当然,其统一样态有主体实践与客体成果的差异:在前者真成了善的内容,在后者善成了真的内容,而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即真与善的统一便构成了美——像马克思所说的自由创造力量。
鉴于本文初步提出了这个哲学界尚未深究的问题,特缀数语,以飨读者。
科学不是外在的天外来物,它是人类的创造。
这创造中凝聚了人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以及自由的美的创造,因而科学理所当然地蕴涵着真善美的统一。
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哲学工作者及成果,虽然有一些,但总感意犹未尽,这里拟稍作展开,一个一个地分开谈,以求教于同仁。
一科学最直接、具体的目标是对真理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蕴涵真善美的统一闫平编者按本文提出了一个颇有价值的论题,值得注意。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就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人化自然”等重要思想,其实给“科学蕴含着真、善、美的统一”开了先声。
所谓大工业是一本打开了人类心理的书,人类心理凝缩了大工业、科学的结晶——随时代而不断变换、丰富的“看色彩的眼睛”、“听音乐的耳朵”等,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已成为中心议题。
遗憾的是,它开始只限于艺术美领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再度兴起的“美学热”时,才进入科技世界。
科技美学的讨论,使真、美的统一得到了阐释。
然而,真善的统一尚未深入学界视野。
在一般人看来,善如何能与真相连接而贯通呢?确实,科学上的真如何会得到善的支持而实现,始终是没有确切的令人信服的解答。
再无私无畏的勇士如果没有相当的科学素养,怎能攻克“相对论”或“哥德巴赫猜想”等重大科学难题?反过来说,科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的人,也不必是德高望众者。
其实,只要转换视角,不是从单个主体而是从人类群体来看,合目的的善与真的亲和关系便凸显出来:它体现为人类历史从未断绝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换言之,“知其不知而为之”的“道德力量”。
即使是个体,如皮亚杰所说“行为是有目的的动作”,亦可作如是观。
因此,真、善、美内在地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中,也内在地统一于科学中。
当然,其统一样态有主体实践与客体成果的差异:在前者真成了善的内容,在后者善成了真的内容,而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即真与善的统一便构成了美——像马克思所说的自由创造力量。
鉴于本文初步提出了这个哲学界尚未深究的问题,特缀数语,以飨读者。
科学不是外在的天外来物,它是人类的创造。
这创造中凝聚了人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以及自由的美的创造,因而科学理所当然地蕴涵着真善美的统一。
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哲学工作者及成果,虽然有一些,但总感意犹未尽,这里拟稍作展开,一个一个地分开谈,以求教于同仁。
一科学最直接、具体的目标是对真理的追求。
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检验是否一致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这一点已被众多的科学工作者接受,即使是一些在哲学上未受过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系统训练的人,也在有意无意中使用这一标准。
这可以说是科学真理性判定中的最高标准。
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能冲破宗教迷信的束缚取得巨大的成就,与这一标准的逐步确立有很大关系。
一些在哲学上持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观点的思想家否定客观物质对象的存在,或认为我们不可能有对经验之外任何对象的知识,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也没有否定科学知识应该是主观与研究对象(或经验)的符合、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真理标准在上面的叙述中虽然清楚明白,但在实际的科学判定中远没有这样简单。
在科学判定的实践检验中,实践结果是否符合理论预期的目标,这对理论认识的科学性、合理性至关重要。
在具体的实践检验中,对实践过程的设计、实践结果的分析概括是非常复杂的。
实验设计的背景理论选择有客观要求,但难以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
经验事实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则是主观的。
对同一客观事件,可以因为认识条件设置得合理而描述为精确的科学事实,也可以因为认识条件设置得不合理而描述为粗糙的甚至是歪曲的事实。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为地设置障碍造成对事实的虚假描述。
客观事件本身不存在正确和错误的区别,但经验事实的主观提取却存在着可错性甚至人为的虚假性。
有人把科学事实区分为事实Ⅰ和事实Ⅱ。
事实Ⅰ指客体与仪器等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如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象等。
它既与客体的本性有关,也与人所设置的认识条件有关;同一客观事件在不同仪器上的显示可以是不同的。
事实Ⅱ指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它既与客体的本性、仪器的性能有关,还与人用以描述事实的概念系统有关;同一事件在不同的概念系统中所作出的描述可以是不同的。
这样区分对我们正确理解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帮助。
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在真实的科学判定中我们还常常利用理论和逻辑分析来帮助我们克服上述容易出现的不足和失误。
这可以说是实践检验标准的延伸。
我们承认理论和逻辑分析,并没有否认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因为理论和逻辑本身也是前人实践的结晶。
人的一生要面临许多真假是非的判断,需要判断的命题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判断要求不同的判断方法。
如对“放在我面前的这只桃子很甜”这个命题的判断,最简单准确,我们又很乐于使用的方法是洗干净后吃下去。
这里任何理论分析和逻辑推导都显得笨拙和多余。
还有一类命题的判断方法就不同了,比如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就需要与上面所说的“吃”完全不同的方法。
哥德巴赫猜想的具体内容是“每个大偶数是两个素数之和”。
我们不可能将无数个偶数都检验一遍。
一个桃子吃得下,无数个偶数我们花多大力气也“吃”不完,这里需要侧重于理论分析和逻辑证明的方法。
我们说到了真理判断中的两种标准,一种是直接的实践检验,一种是作为过去实践检验结果的理论、逻辑判断。
后一种方法也可以表述为新的假说、理论不应与过去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结论或逻辑分析相矛盾。
在现实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复杂判断,在证明过程中受到自然本身或人为因素的干扰,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一些人被伪科学的表演所迷惑,判断方法的失误、判断标准的简单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复杂的是非判断中,我们应该把实践检验与理论和逻辑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
科学史上有过不少实践检验与理论和逻辑分析之间相互帮助的例子。
比如门捷列也夫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根据逻辑推理预见到“亚铝”(后来为镓)的存在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1875年,一位法国化学家布阿博郎发现了“镓”,这种元素的物理和化学属性与门捷列也夫预见的亚铝基本符合,只是比重有较大的出入。
在重新检查了实验后,发现原来镓的纯度有问题,净化后再次测定后的比重就与理论预见一致。
如果说门捷列也夫的理论和推论,尤其是对理论内在一致性的要求在纠正具体某一次实践活动的不精确中起到了重大作用,那么后来的再一次精确实验,对进一步验证理论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面所说的是在真正的科学探索过程中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补充。
科学判定中,理论命题通常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称命题,它们的完全被证实是非常困难的。
现代科学研究中认识对象向微观和宇观领域的扩展,更加大了检验的困难。
现代科学假说的验证在许多情况下是对其推论的验证。
由结论的真,我们很难保证前提的真。
在判断性实验的争论中,我们看到由推论的假也无法肯定前提的假。
而且,我们也无法肯定一个在当前条件下无法检验的理论,在将来也不能被检验。
二从大的方面看,应该把认识的主体,即理论的发现者和宣扬者也纳入考察之中,而不是仅仅把目光局限在理论及其认识对象的范围之内;应该把理论建立的过程纳入检验之中,而不是仅仅考察认识的结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目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这种致命的盲目性从老年人传给年青人,而今天连累了整个一代。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190页)我们会发现,目光的扩展,道德标准的引入,会大大加强科学判定的能力。
伦理学的研究尽管众说纷纭,但仍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下面的分析中我们仅仅提出在科学中引入道德标准的可能性以及一些有针对性的具体标准。
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是真与假,而道德评价的标准是善与恶,两者之间怎样一致起来呢?这里我们首先要回答的是道德评价是否具有合理有效性的问题。
在传统的经验论中,人们没有怀疑在道德领域内建立真理性认识的可能性。
一些受现代经验论影响的伦理学家认为,善恶、好坏等价值陈述与评价的句子是不可证实的,不具有认知性质和可检验的认识论意义,因而对于善恶的认知是不可能的。
现代伦理学的许多流派对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作出了回答,争论仍在继续。
针对我们所面对的问题,至少可以说道德评价与经验事实评价并非完全没有重合之处。
在道德评价所涉及的现象中有许多是可以用经验事实加以评价判定的,或者说是可以分清是非的(这一点在科学与伪科学的判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作为真理标准补充的道德标准主要涉及到如何对待大众利益、遵守职业道德的内容,这些是可以在人的伦理实践中得到反映的。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扩展了实践检验的内容和范围。
需要回答的另一个问题是道德标准作为真理标准的补充是否具有客观普遍性。
道德与个人的经历、目标、情感、动机等相关,对同一个道德行为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判断。
现代非理性主义不但对科学、理性的地位提出新的看法,而且从伦理学角度提出普遍的“伦理原则”、“善良意志”应该让位于“个人意志”、“生命存在”、“心理情绪”等。
其实仔细分析会发现,不管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伦理学,还是现代意义上的本体化或非理性化了的个人本位主义,严肃的伦理学流派大都不否认个体行为的价值和责任,绝不会允许打着实现个人意志的旗号行不负社会责任之实。
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观点,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表达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必然形成一些为全社会大多数成员接受的共同、稳定的原则和规范。
在科学评价中,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会遵守一些共同的标准,有些标准是最基本的。
但在对传统真理标准的分析中我们却可看到,经验事实的收集可能出现失误,被大多数人视为经典、作为判定新的假说科学性标准的理论也可能被取代,就连科学检验本身都可以是一个当下难以完成的虚拟条件。
科技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但仍然有许多需要共同遵守的伦理原则。
在具体的科学判定中,我们应强调哪些道德标准呢?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科技工作者的内在要求,也是科技工作者一项起码的道德要求。
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中应该坦然面对各种审查和批评,在经验事实的搜集、整理中尽量坚持公开性、可重复性;虽然理论发现过程、方法不宜公开,但至少检验过程或结果应尽量公开、尽可能重复,为社会的监督提供方便。
科学家在从事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时一定要遵守严格的规定,要对它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全面、科学的估计,以衡量利弊、谨慎取舍,而不能盲目冲动、急于拍板。
当新的科学假说与正统的理论发生冲突时,首先应当怀疑假说。
如果有新的事实不断支持新假说,这只能说预示了理论的突破。
科学家的良知会告诉他们,对这一问题仅能在一定的学术范围内进行探讨,而不允许随意扩大实验和传播范围。
如果一种所谓的“科技革命”连检验的公开性、可重复性都达不到,或者当下就根本无法检验,它的传播范围应是很有限的,可信度也是很低的,可能被证伪。
康德从哲学人类学角度讲实践理性在先、思辨理性在后,后者是在前者的约束之后形成的,这一看法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有很大意义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道德行为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历史性,严肃的科学工作者都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行为使之更加符合自己所理解的道德要求。
三真理的美学标准是爱因斯坦首先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