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批判吸收各家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真善美的辩证关系。从内容方面说,美既不是单纯的自然,也不是纯粹的主观意识,美是显现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真善的统一体,即人在实践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体。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求真向善的活动。求真,即合规律性的活动;向善,即合目的性的活动。所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美与真、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内容看,美是真和善的辩证统一;从形式看,美也是真和善的辩证统一。

1、美与真

什么是真呢?真不是客观精神,也不是主观意识(真理),而是真实存在着的客观物质及其运动,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外部现实世界。真也不单指外部现实世界的本质规律,应指由本质与现象、规律和结构、形式统一组成的客观物质世界。当外部现实世界作为真实的存在,并且按照自身的规律永不停息地运动时,它只是真,还不成其为美。美与真的关系表现为:

①美以真为基础,真是美的前提。

真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和意识的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它是美的基础和前提。这是因为:

其一、美必须把自然界作为自己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历史,就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过程。美虽然是历史的产物,但必须以自然界的现实存在为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就失去了对象,也就无法展开。人虽是大自然的骄子,人也从自然中来。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实践、创造、审美的对象。离开自然界,人既不能生活,也不能创造。作为人类第一历史活动的物质生产,是以自然界为对象的。狩猎,是对自然界自然物的直接获取。劳动工具的制造,首先是利用自然界的天然石块。即使现代的大工业生产,也同样离不开自然界。它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对自然的加工和创造。钢铁的冶炼,煤炭的开采,水电站的兴修,其活动对象都要依赖于自然界。现实美的创造如此,艺术美的创造也不例外。人类童年的神话艺术,就是借助想象和幻想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所以,无论是现实美的创造,还是艺术美的创造,都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活动,而是依赖于自然界,根据自然的客观规律以改造自然的物质

活动。只有依赖自然,符合客观规律,人类才能创造历史,创造美。

其二、美必须依赖自然的客观物质而成为感性形式的存在。

美虽不是自然界客观物质的属性,但必须依赖于客观物质的属性而存在。离开了物质,美也就无所附丽。客观物质的存在,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任何审美对象,首先是某种物质对象。先有太阳、月亮、高山、大海的物质性存在,然后人们与之发生审美关系,才有太阳的火红,月亮的皎洁,高山的雄伟,大海的壮阔。如果抽掉了日、月、山、海的物质性存在,这些美就无从谈起了。美不是虚无飘渺的幻想,而是实际存在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具体形象。美一旦失去了具体事物的物质属性,其客观性、形象性也就自行消失了。艺术也是如此。艺术作为艺术家审美心理的物态化,尽管是艺术家能动创造的产物,但仍不能脱离开物质形态。一方面,它源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真,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它还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和形式,如果艺术失去了语言、色彩、声音、形体等借以传达艺术信息的物质媒介,艺术美更无从谈起。所以,美不就是客观物质的自然属性,也不等于自然规律,却必须依存于客观物质的自然属性,符合自然规律,在此意义上说,真是美的基础和前提。

②真的不一定是美,但美的必须是真。

美虽以真为前提,真却不等于美。美学史上美在真,真即美的看法,强调了美对真的依赖性,美与真的相似性,却没有看到美与真的相异性。从美与真的联系看,美必须以真为基础前提,美的必须是真的;但不能反过来说,真的就是美的。美与真的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从历史角度看,真在美之前,就已同宇宙一起存在;美在真之后,经由人类社会实践才得以产生。

外部世界作为一种真实存在,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按照自身的自然规律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这时的自然界,只是作为真而存在,还不成其为美。美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它的出现远比自然的真要晚得多。只有被人类实践征服改造的自然,人化的自然,才有美的存在。

其二、从性质上看,只有符合人的目的,符合“美的规律”的真,才有可能是美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类的劳动产品,是有目的活动的结晶。美必须经过劳动创造,必须是劳动的产品。但是,并非一切劳动创造的产

品都是美的。只有那些符合人的目的,符合“美的规律”的产品,以感性形式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产品,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才有可能成为美的。而那种与人的意识和目的相悖,使人的本质力量被否定的产品,如残品、次品、废品,却引不起人们的美感,不能成为美的对象。但是,它仍是一种物质存在,是一种真实的东西。所以,真的东西要成为美,还必须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否则,虽是真的,也不是美的。也可以这样说,真成为美,必须经过善的中介,在内容上自然规律符合主体目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然形式符合主体尺度。没有与善结合的真,就不是美。这样看来,狄德罗把美仅仅看作真或善的形式的观点,黑格尔把美看作真(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都把美看作是单纯的形式,并没有在内容上说清美与真的关系。

2、美与善

什么是善呢?善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也不是人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而是主体实践活动的功利目的和现实要求及其实现,即现实性对目的性的肯定。换言之,善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本质力量的肯定性实现,是现实对主体所具有的功利性质。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主体实践的功利要求,可理解为实践的需要、目的和尺度;二是主体实践的外部现实性,可理解为实践活动及其产品的目的实现。主体实践的这种善,是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统一,决不是个人狭隘的实践要求和现实性,而是人类普遍的实践要求和现实性。主体实践作为善而存在的时候,它还只是善而不是美。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表现在:

①善是美的前提,美的根底里潜伏着功用。

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实现人的愿望,满足人的需要。人们最早以为美的东西,实际都是有用的东西。虽然后来审美逐渐脱离了实用功利,但在其根底里,仍然潜伏着功用。我们说善是美的前提,是因为:其一、美不是善,但美必须以善作为存在的前提。

自然界的真,必须通过主体实践的改造,使之满足人的需要,从而实现人的目的,成为符合目的性的自然,才有可能成为美。原来与人相对立的自然界,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得以认识和改造,逐渐变得对人有利有益,即从“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这就是善。古人以“羊大为美”,其原因就在于羊的直接功利性——羊的肥胖硕大总是同味道的甘美联系在一起的。美丽的城市雕塑、园林景观,总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