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之濡脉的介绍
中医理论图形集锦,看懂的基本算入门了!
中医理论图形集锦,看懂的基本算入门了!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中医脉象口诀
中医脉象口诀中医脉象口诀一、脉象的基本概念⒈脉象的定义:脉搏通过动脉血管时所产生的跳动感受和听诊时所听到的声音和节律。
⒉脉象的分类:脉搏的节律、脉搏的速度、脉搏的力度、脉搏的形态以及脉与舌苔的关系等。
二、脉象的主要分类⒈脉搏的节律:(1) 弦脉:脉搏有力而舒张缓慢。
(2) 洪脉:脉搏有力而紧张、疾促。
(3) 细脉:脉搏细弱而长,与气虚有关。
(4) 涩脉:脉搏有力而不畅通,与血瘀有关。
(5) 代脉:脉搏有力而缓慢,与气阻有关。
(6) 痿脉:脉搏微弱而阻滞,与阳虚有关。
⒉脉搏的速度:(1) 阳脉:脉搏快速,与阳热有关。
(2) 阴脉:脉搏缓慢,与阴虚有关。
⒊脉搏的力度:(1) 濡脉:脉搏强有力、滑利。
(2) 滑脉:脉搏强有力、濡润。
(3) 长脉:脉搏强有力、延长。
(4) 虚脉:脉搏弱无力。
(5) 实脉:脉搏强有力。
⒋脉搏的形态:(1) 弦脉:脉搏如弓弦紧绷。
(2) 洪脉:脉搏宽而有力。
(3) 细脉:脉搏细弱而无力。
(4) 缓脉:脉搏弱而有规律。
(5) 涩脉:脉搏有力而不畅通。
(6) 弱脉:脉搏微弱。
(7) 虚脉:脉搏细软而欠钩。
⒌脉与舌苔的关系:(1) 平脉:脉搏正常,舌苔正常。
(2) 舌红脉细:脉搏细,舌苔红绛。
(3) 舌红脉洪:脉搏有力,舌苔红绛。
(4) 舌淡脉涩:脉搏涩滞,舌苔淡白。
三、脉搏特点与病症对应关系根据脉搏的特点可以判断患者的病症,下面是常见的脉搏特点与病症对应关系的总结:⒈弦脉:肝病、脾病等。
⒉洪脉:高热、急性感染、过度劳累等。
⒊细脉:气血不足、阳痿、冠心病等。
⒋涩脉:血瘀、妇科病、不孕症等。
⒌代脉:胸闷、气阻等。
⒍痿脉:阳虚、肾虚、阳痿、早泄等。
⒎阳脉:感冒、发烧、感染等。
⒏阴脉:阴虚、血虚、心神不宁等。
⒐濡脉:阳虚、气虚等。
⒑滑脉:脾胃虚弱、化湿等。
1⒈长脉:血压升高、感冒等。
1⒉虚脉:气血不足、阴虚等。
1⒊实脉:感染、炎症等。
1⒋弱脉:阳虚、衰弱等。
1⒌平脉:脉搏正常、健康。
附件:暂无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中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和诊断—8.4.4常见脉象-弦紧濡缓
8.4.4常见脉象-弦紧濡缓同学们好,下面我们学习按脉的紧张度分类的4种脉象,脉紧张度高的弦脉、紧脉和脉紧张度低的濡脉、缓脉。
(七)弦脉和濡脉我们先来学习这一对脉象,弦脉和濡脉。
13弦脉【脉象特征】首先来学习,紧张度增高的脉象:弦脉。
弦脉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脉象。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弦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
所以古人形容为“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
如何理解“挺然于指下”呢?正常柔和的脉象,当脉象搏动的时候,手指下能感受到脉搏,当脉搏没有跳的时候,正常是感受不到脉管的形状的。
但是,弦脉,脉道较硬,失去了柔和的特征。
当脉象搏动时,手指下能感受到脉搏,而当脉搏没有跳的时候,手指下就能清晰的感受到脉管的形状。
这就叫“挺然于指下”。
这就是弦脉的特征。
弦脉的弦硬程度随病情轻重而不同,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至如按刀刃。
无论是琴弦、弓弦、还是刀刃,都说明了脉管紧张度增高,脉管硬化。
【临床意义】弦脉在临床意义上,主要见于肝胆病、疼痛、或痰饮等病变。
弦脉,又称为肝脉。
因为肝主筋,脉道的柔软、弦硬的程度,与筋的迟缓和强劲之性相同。
中医认为,肝体阴而用阳,所以肝阴易不足,肝气,肝阳容易亢盛。
就像树木,水少(阴虚),而太阳大(阳亢),树枝就会干枯,失去弹性。
因此,只要肝有病变,无论寒热之邪、痰饮内停、情志郁结、疼痛等等,都可以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血敛束不伸,脉管失去柔和之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就会表现弦硬的特征。
并且随着邪气的性质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弦脉。
比如感受寒邪,会表现为弦紧脉;感受热邪,会表现为弦数脉;感受痰饮之邪,会表现出弦滑脉。
因此,弦脉在病变的意义上面,主要是与肝病有关。
所以我们称弦脉为肝脉。
【十脉九弦】古人说,“十脉九弦”。
说明弦脉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一种脉象。
这是因为,不仅肝病,可以见到弦脉,在正常人中,也可以见到弦脉。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三、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中医脉诊】二十八脉象
【中医脉诊】二十八脉象【前言】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脉动应指(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
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脉象歌诀】浮沉迟数洪微细,散虚实滑涩长短;弦芤疾缓革牢弱,濡伏动促结代疾。
【注解】1、浮脉:轻触也感到动弹觉的脉搏。
浮脉的部位表浅、浮在皮肤上,手指轻按即可摸到搏动,重按稍减,但不空泛无力。
总之,浮脉是脉搏动的部位浅显,有的甚至看得到搏动,摸到浮脉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与外邪相争斗,将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象显浮而有力。
如果表证脉现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这样的表证就叫表虚证。
若久病见脉浮而无力,摇摇晃晃的,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
2、沉脉: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
沉脉主里证。
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沉脉须与近似脉伏脉相区别,沉脉与伏脉都位于皮下深部,需重按触及,但沉脉部位近于筋骨,在肌肉中部,跳动均匀,而伏脉必须推筋着骨始得。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脉诊步骤歌诀: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什么是“首分浮沉”?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
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
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什么是“二辨虚实”?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
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什么是“三去长短”?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什么是“四算疾迟”?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什么是“五察脉形”?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
中医28种脉象 每种脉象各有什么特征
中医28种脉象每种脉象各有什么特征
中医望闻问切中通过把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症,从而进行更为详细地对症下药。
中医中有28种常见的脉象,这些脉象具体有哪些表现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浮脉:脉象轻浮,若稍微用力按脉则会显得力度不足。
洪脉:脉象显得很宽广阔大,有力度,但是来时强去时弱。
濡脉:脉象表现的轻浮而无力,细软。
散脉:散漫轻浮,好像无根的浮萍,脉力显得力度不均匀。
芤脉:轻浮而阔大,但是显得很空。
革脉:脉象轻浮但是对按脉的指腹又有搏击的力度,表现出中间空两边硬,类似一面鼓。
以上几种脉象都是轻取即得。
沉脉:沉为重,沉脉的脉象表现就是轻按很难感受得到,需要用点力气才能感受到腕上的脉搏情况。
伏脉:伏就好比潜伏,伏脉比之沉脉又更难把到,需要重按到筋骨才可能获得脉象。
弱脉:脉象沉细而又软弱无力,如果不重按也很难探出脉象。
牢脉:这种脉象表现为沉而实,须得重按才能获得,脉搏扎实而广大,同时韵律悠长。
以上几种脉象的共同特征是重按始得。
迟脉:迟也就是缓、慢的意思,迟脉的表现为迟缓,一个呼吸的时间脉搏跳动此处不足4次的,便是迟脉。
缓脉:缓脉相对于迟脉而言又稍微快了点,每个呼吸间有四次跳动,但是脉搏依然是缓慢无力的。
涩脉:涩,为艰涩,涩脉的具体表现是脉搏迟滞,不顺畅。
结脉:脉象的表象依然是缓慢,同时会出现不规律的停止,停止的次数也无法确定。
以上几种脉象的共同特征就是脉搏少而迟缓,不规律。
数脉:数脉的表象特征是脉搏。
脉浮紧、脉浮数、脉濡数各是什麽意思
脉浮紧、脉浮数、脉濡数各是什麽意思展开全文浮是深度,紧是力度。
浮脉:浮在皮肤,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
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脉浮数,脉滑数,脉滑说脉搏的都是什么意思?脉浮,是表示轻按就能摸到脉的跳动,一般是表症的脉,数,则是表示脉跳动快速,一般是热症的脉,浮数,则一般情况下是表热症,脉滑,这个不太容易理解,脉经上有说到滑"如滚珠",你可以把大豆放几十粒到盘子里,摸豆来理解,其实脉像来说要多摸才能理解,滑脉一盘怀有小孩的都有这个脉像.你可以试试.其实,脉像最主要的就是浮沉,迟数,虚实,六种,其他诸脉都是这六种主脉的变化或综合.脉浮数为什么宜麻黄汤来自匿名用户的提问最佳答案由提问者推荐《伤寒论?太阳篇》第52条说:“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条经文乍看是不无疑问的。
因为一般来说,脉数为热,浮数者为表热,似应采用辛凉的法治,若用麻黄汤之辛温法,似乎是不适宜的。
从《伤寒论》注家的意见来看,方有执认为“浮与上同(即与第51条脉浮者相同),而此多数,数者,伤寒之欲传也”。
柯韵伯认为“数者,急也,即紧也”。
黄坤载亦云:“脉数即浮紧之变文,紧则必不迟缓,亦可言数,是伤寒之脉,当以麻黄汤发汗也。
”《医宗金鉴》注云:“今脉浮与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皆伤寒无汗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以用麻黄汤汗之……”注家之见颇多,此不赘举,就从上述而论,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一是见脉浮数者,不是发汗之列,故不必议麻黄汤之可与不可与。
一是见浮数者,还当问其证情若何,如系表证俱在,仍宜麻黄汤以发之。
我们认为,方氏之见与经旨更相近,他所提出的“浮与上同”,这足见没有孤立地看问题,联系到了浮脉主表,表证俱在,浮数者当然也可以用麻黄汤。
中医诊脉
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
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
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
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
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
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
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
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号脉方法1、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3、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
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
●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
●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
●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
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
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
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中医脉象之濡脉的介绍
中医脉象之濡脉的介绍濡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它是浮、细、无力几种条件的综合体,所以古人有“水上浮沤”等形容,但这种规定到《脉经》才明确起来,博粹堂中医介绍。
《脉经》以前,它可能就只是无力的意思,如《内经》说春脉软弱招招,长夏脉软弱等等。
仲景“辨脉法”中说:“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
”东方肝脉“微弦濡弱”。
“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等等。
而且与弱脉非常接近。
从濡、弱两字的字义来讲都表示柔弱无力而小。
在《内经》上濡书作软。
《脉经》书作软,又说“软一作濡”。
《千金方》作软、《干金翼方》作濡。
以后历代脉书就绝大多数书作濡了。
这个字体作软,《玉篇》说:“柔也。
”《广雅·释注》说:“弱也。
”《国策·楚策》:“郑卫者,楚之软国。
”《汉书·司马迁传》:“仆虽怯软。
”软音软柔也。
俗作软亦见于《玉篇》,《史记·货殖传》:“妻子软弱。
”《汉书·贾谊传》:“坐罢软不胜任者不日罢软,日下官不职。
”罢软是柔懦的意思。
濡音儒、濡音媛,濡水即软水段玉裁说:“濡乃软之伪。
”软水名,在辽西,《宋史》始易为滦,即今河北境内之滦河。
此字初作软,后有软,软等而软、濡双声,软软叠韵,形、音、义皆得相通。
后世脉书虽然多用濡字,但具体脉形之解释一般是用《脉经》软脉的说解,《脉经》说:“软脉极软而浮细。
”下又有夹行小字说:“一日按之无有,举之有余。
一日细小而软。
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
”《脉经》之说成为濡脉的准则。
例如《脉诀刊误》说:“极软而浮细,轻手乃得,不任寻按。
”李时珍《濒湖脉学》说:“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如水上浮沤。
”《四言举要》说:“浮小为濡,绵浮水面。
”《通雅-脉考》说:“濡者细软而浮。
”《医宗说约》说:“濡,浮细无力也,轻手乍见,重手却去,如线之浮水中。
”《诊家正眼》说:“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脉法统宗》说:“襦脉极软面浮细,如绵在水中,轻手则得,重手按之随手而没,与软同义”。
看图学脉诊,基础篇(濡脉)
看图学脉诊,基础篇(濡脉)我们这篇我们来讨论濡脉。
这也是一个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的脉象。
指的当然是脉的濡弱之气。
这个脉归属于脉气。
而非脉形状。
故而浮可见濡弱,沉可见濡弱。
脉大也可濡弱,脉小也可濡弱。
不要被传统的脉诊书上所说的“濡脉浮细如毛飘水”这个说法迷惑了。
我们在理解脉象上,需要根据脉形态和脉气,来推测身体的状态。
通常,我的做法是把脉的状态理解为身体的状态。
濡脉具体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应该是松软乏力但是又没有完全空虚无物的一个状态。
其弥散如蒸汽,有时候甚至连脉管的边界都很难感觉得到;其蓬松如棉花,软趴趴缺乏抵抗力。
其气如蒸汽弥散,外泄收敛无力其气如蓬松棉花,正气不足,营养缺乏这种脉像的理解,我们可以用滑脉相对来看。
滑脉如珠,是营养的凝聚。
濡脉正好相反,弥散蓬松而聚集不足,表示的是营养不足,正气不足。
其人就会疲倦、容易累、容易着凉感冒、经常动不动就流涕咳嗽发烧;代表的是气机开泄,收敛无力。
其人就会汗出、怕风。
整个机体状态是不但营养不足,并且输送来的营养还不能有效地被收敛应用。
临床常见的濡脉情况依据个人经验有以下几种:大而濡弱《金匮要略》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脉大而濡,就是典型的虚劳证兼太阳中风证。
这个时候就用桂枝汤。
当然,汗出怕风,三部脉浮缓而濡弱,或者寸脉浮缓而濡弱,也一样是桂枝汤。
记得以前看过的一个病人。
汗出怕风、咳嗽。
疲倦。
三部脉大而濡弱。
我开了桂枝汤,其中桂枝、白芍各15克。
患者喝药3副以后复诊,病情变化不大。
打脉三部仍是濡大,仍是怕风出汗。
我觉得奇怪,这么明确典型的桂枝汤证,怎么会没有效果呢?患者体型比较大,是不是药量太轻了。
于是,我一狠心,把药量加大,桂枝和白芍都加到45克,患者症状马上明显好转,复诊后打脉,脉象已经不大不濡,变为中取得脉,微弦而略细。
芍药酸而能收敛,丰腴多汁而能营润,合桂枝甘辛温,化为营养能量。
桂枝将这收敛的气和营养的气打到器官组织,马上就能令机体状态发生改变。
脉学课第六十一节,濡脉之一
脉学课第六十一节,濡脉之一濡脉之一濡脉的本质妇女的濡脉皮肤的脉象濡弱细微的区别濡脉不经折腾濡脉丹田髓海暗已亏好,我们开始讲课了。
这个濡脉。
濡脉属阴,即是软字。
其实濡脉就是软脉,他的本质就是软。
除了这个软字之外,其他的(特点)都是软这个特点演变出来的。
比如说濡脉极软而浮细。
有的人说濡脉必须得浮细,不浮细就不是濡脉。
其实不一定。
他的本质就是软,极软,非常之软,因为他软。
所以他气不是很足,软就是气不是很强(不结实,软不拉踏),气血不是很足,因为气血不足,所以容易招湿气。
但是呢,他这个不足,他不是弱脉,也不是微脉,也不是虚脉,他就是软。
所以说他要浮细,他不会沉细。
沉细变成弱脉了。
所以说他这种气不足,他没有不足到弱脉那种程度。
所以他要浮起来(尚有能力浮起来),但是他毕竟不足,所以才软。
但实际上,他就是指软,浮细可以不用要。
有的人,你摸着他的脉(不管浮沉还是中取),软的时候,他就是兼有濡象。
那种浮细的濡脉,往往见于妇女,弱不经风的妇女,天天宅着那种妇女,一般都是月经不调,或者是血液里面有风有热,如果给她吃药的话。
她往往是会发荨麻疹之类的东西。
她的血液当中的,这些东西(风热)会表出来。
但是她又不想表出来,她觉得不美啊。
她这个天天擦化妆品,天天抹这个抹那个,她非得把这荨麻疹给憋回去,憋到这个脉里面。
所以长期以后,她这个脉就弱了,就软了(只有脉象变弱变软,气血才能刚刚好,既不显得虚的要命,又刚刚好,不让里面的风热等邪气,表现出来而变成荨麻疹,多么完美,又多么可怕,多么可怜呢)。
但是她毕竟很年轻,她没有变成沉脉,没变弱脉,没变虚脉,没变沉细(只是变软了)。
变浮细了(虽然软,但是还具有能浮起来的能力,不至于马上变成沉脉,变成纯阴脉,虽然有点力量浮起来,但是是软的,细的,如果脉不软不细,力量足,一定会把血液里面的邪气发出来,现在是软细,虽然浮,却不足以发出来,我说的很绕口,但是没办法)。
一摸脉,他那个脉就很细很软很浮。
脉濡弱诊断详述
脉濡弱诊断详述
*导读:脉濡弱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脉濡弱浮泛于皮肤之上,脉力较弱,一般多在3—4脉力单位,
脉体较细,比正常脉有时细到一倍,正常脉体的宽度皆为两格,而濡脉宽度,在起波基底仅为一格,脉率无特殊情况不数。
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可诊断为濡脉。
濡脉浮泛于皮肤之上,脉力较弱,一般多在3—4脉力单位,脉
体较细,比正常脉有时细到一倍,正常脉体的宽度皆为两格,而濡脉宽度,在起波基底仅为一格,脉率无特殊情况不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
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脉濡弱湿伤气血之候,濡主外伤暑湿,故濡脉偏浮。
内伤虚劳,亡血伤阴,阴失潜敛,虚阳上泛,而脉亦偏浮。
暑湿为外邪,机体为抗御暑湿,而气血奔集于表而脉偏浮。
阴血两伤,无以维阳,而虚阳不敛,脉亦现浮。
所以应该保持血气平衡,远离湿气,以
求阴血平衡。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脉濡弱的诊断,脉濡弱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脉濡弱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中医脉学-2
中医脉学-2中医脉学-2二十一、散脉(一)脉学三字诀脉象歌散脉浮,真散漫,至不齐,勿重按。
主病歌散脉见,元气散,病危急,莫轻看,心中烦,或自汗,两尺散,魂应断。
分部主病歌左寸散,心气虚,常怔忡,汗淋漓;左关散,饮外溢,四肢肿,阴阳离;左尺散,雷火熄,急症逢,病属危;右寸散,肺气虚,自汗多,语言微;右关散,胻胕肿,不思食,水蠱证;右尺散,魂欲断,久病见,医必难。
(二)各论脉象散即涣散之意。
散脉之象为散大无边,浮取即有,不任重按,至数不齐,无一定规律。
如《濒湖脉学》中曰:“大而散,有表无里,涣漫不收,无统记,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
”《脉理求真》中曰:“散则举之散漫,按之无有,或如吹毛,或如散叶,或如悬壅,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然,来去不明,根蒂无有。
”《四诊抉微》中曰:“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又曰:“散脉者,举之浮散,按之则无,去来不明,漫无根蒂。
”《脉诀刊误》中曰:“是散漫无统记。
无拘束之义,指下见得来动,一二至中又至一至,更不曾来往整齐,或动来即动去,或来至多去至少,或去至多来至少,是觧散不收聚。
”陈修园曰:“浮而不聚不散,按之散而不聚,来去不明。
”《诊家正眼》中亦曰:“散脉散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之绝矣。
” 相类脉 (1)濡脉:浮而柔细,按之即无。
如《脉经》中曰:“濡软脉即软而浮细。
”唯散脉浮而散乱,不任重按,无根底,至数不齐,来去不分明,以此为别。
(2)虚脉:举按皆迟大而无力,似空非空。
如《四诊抉微》中曰:“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手寻按几不可见。
”《脉理求真》中曰:“虚脉……,不似……散脉之散漫无根,重按久按,绝不可得也。
”《四诊抉微》中曰:“散脉者……,不似虚脉之重按虽虚,而不至于散漫也。
” (3)芤脉:浮大中空而软,如按葱管。
如《四诊抉微》中曰:“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散脉浮大而散,举之散漫,按之全无,以此为别。
传出家中密脉
传出家中密脉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有道云笔记
有道云笔记气脉第三讲濡脉【定义与形象】濡脉,是一种极柔软而软浮的脉象,如水中漂浮棉絮之状。
又好像是水上的浮泡一样,轻软圆滑。
【近似脉鉴别】洪脉:洪脉是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
虚脉:虚脉指下不明显,隐隐豁豁然空洞,迟大而软,按之无力。
弱脉: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则无。
微脉:微脉指下按之微弱欲绝。
如羮上之肥。
【文献选录】《温病条辨》:“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这是讲濡脉主湿的典型脉证。
湿蕴不化,气分不畅,或早期气分不足等,都能出现濡脉。
【濡脉主病】寸濡为心肺阳气不足,阳虚所以自汗多。
关濡是脾胃阳虚、中阳不足,但是若属阳虚,一定要有虚的舌象及气不足的一系列症状。
尺部见濡脉,是精血不足,下元阳虚气弱。
【濡脉兼脉】1.濡兼滑(1)濡兼滑,中取带弦,按之弦细而沉取有力者。
濡为湿阻、气机不畅,滑属痰,弦细主阴伤肝经郁热,沉取有力为实邪,是有余之象。
当泄热、化痰湿,兼和阴分治之。
(2)濡兼滑,按之带弦,沉取力弱者。
濡滑者为湿郁之象,按之带弦乃阴不足而肝经郁热,沉取力弱多为虚象。
当以理气解郁,少佐养血。
(3)濡兼滑,按之细弱无力者。
濡滑乃湿痰之象,按之细弱无力是阴不足,阳气也虚。
当以益气补阴同时进行。
(4)濡兼滑,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
此脉是以正气不足为主,湿郁次之,当先以益气为治,俟气足则湿邪可自化。
2.濡兼弦(1)濡兼弦,按之细滑而较有力者。
濡为湿邪,弦则主痛,又主木郁,按之细滑乃血虚痰浊之象。
脉来较有力,说明不一定是虚证,不可专用补剂。
(2)濡兼弦,按之细数而沉取滑实者。
濡弦之脉乃湿郁之象,按之细数是阴虚血少之脉,滑是有余之象。
此时不可用甘温补药。
(3)濡兼弦,按之细数而沉取无力者。
濡兼弦是血少湿阻之象,按之细数是阴伤热增,沉取无力说明正气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脉象之濡脉的介绍
濡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它是浮、细、无力几种条件的综合体,所以古人有“水上浮沤”等形容,但这种规定到《脉经》才明确起来,博粹堂中医介绍。
《脉经》以前,它可能就只是无力的意思,如《内经》说春脉软弱招招,长夏脉软弱等等。
仲景“辨脉法”中说:“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
”东方肝脉“微弦濡弱”。
“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等等。
而且与弱脉非常接近。
从濡、弱两字的字义来讲都表示柔弱无力而小。
在《内经》上濡书作软。
《脉经》书作软,又说“软一作濡”。
《千金方》作软、《干金翼方》作濡。
以后历代脉书就绝大多数书作濡了。
这个字体作软,《玉篇》说:“柔也。
”《广雅·释注》说:“弱也。
”《国策·楚策》:“郑卫者,楚之软国。
”《汉书·司马迁传》:“仆虽怯软。
”软音软柔也。
俗作软亦见于《玉篇》,《史记·货殖传》:“妻子软弱。
”《汉书·贾谊传》:“坐罢软不胜任者不日罢软,日下官不职。
”罢软是柔懦的意思。
濡音儒、濡音媛,濡水即软水段玉裁说:“濡乃软之伪。
”软水名,在辽西,《宋史》始易为滦,即今河北境内之滦河。
此字初作软,后有软,软等而软、濡双声,软软叠韵,形、音、义皆得相通。
后世脉书虽然多用濡字,但具体脉形之解释一般是用《脉经》软脉的说解,《脉经》说:“软脉极软而浮细。
”下又有夹行小字说:“一日按之无有,举之有余。
一日细小而软。
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
”《脉经》之说成为濡脉的准则。
例如《脉诀刊误》说:“极软而浮细,轻手乃得,不任寻按。
”李时珍《濒湖脉学》说:“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如水上浮沤。
”《四言举要》说:“浮小为濡,绵浮水面。
”《通雅-脉考》说:“濡者细软而浮。
”《医宗说约》说:“濡,浮细无力也,轻手乍见,重手却去,如线之浮水中。
”《诊家正眼》说:“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脉法统宗》说:“襦脉极软面浮细,如绵在水中,轻手则得,重手按之随手而没,与软同义”。
以上各书都或繁或简,或用比喻说明了濡脉的形状。
本来从字义上讲就是软,不应当有浮,细等条件,但馓为一个专业用名它在“约定俗成”之中具有了这种解释,这是专业性质的“诘训”如按一般字义解释虽合于字书,但对于脉学专业来说却成为“穿凿附会”。
另外弱与濡在字义上亦是相通的。
但在论脉时却不可,道理亦是一样。
《脉经》以前的濡脉大抵是概念性的。
只要柔软无力就是濡,这对后世仍有影响,例如《脉语》就说:“软亦作襦,脉来按之无力,如水上之浮帛日濡。
”陈士铎《脉诀阐微》说:“软脉不能刚健之状,明是力之不胜耳。
”但这只是极个别说法,不是主流。
关于脉形的客观化形象的喻解,濡脉自《脉经》提出“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以后,《诊家枢要》说:“如绵絮之浮水中。
”《外科精义》说:“如帛在水中。
”《脉诀刊误》说:“帛漫在水,虚浮见于水面,若用指按之,则随手面软散,不与手应。
”《濒湖脉学》说:“如水上浮沤。
”《四言举要》说:“绵浮水面。
”《医宗说约》说:“如线之浮水中。
”《诊宗三昧》说:“如絮浮术面。
”《三指禅》说:“平沙而雨霏千点,襦脉按须轻,萍浮水面生。
”《医醇剩义》说:“如水漂绵。
”《诊脉三十二辨》说:“如水面浮绵。
”这些说法都有助于理解濡脉和供体会指感时的参考,说明孺脉是浮而无力,具有轻柔细小的特点,但诸说除《医宗说约》之如线之浮水中以外,似乎对于襦脉的细小这个条件从客观感觉的
描述与比喻上都嫌有些不足。
历代诸家亦有对濡脉提出一些不够恰当准确或失误之说,如《脉诀》说:“襦者阴也。
指下寻之似有,冉冉还来,按之依前却去日濡。
”这很不诸楚。
《脉诀刊误》及《濒湖脉学》都作,分析批判,刘复真之说与《丹溪手镜》、《沈氏尊生书》等书都提到“迟”这个条件当然是不对的。
《医学心悟》提到沉当然亦是错误的。
其他如《诊家直诀》的短、散,《医悟》的“豁然”亦都无当于实际,徒然造成概念上的混乱。
《察病指南》将濡脉说成是:“按之似有,举之全无,(一云按之似无,举之全无,力援软而浮细。
一云按之不见,轻手乃得)不能隐指。
”依违两可,实不足为训关于濡脉还有几个有关的问题需要分析一下,一是与软同义问题,这个问题前面从字的形音义上讲是相通而同义的。
《脉经》、《千金方》作耍或敬,而《千金翼方》却作濡,《察病指南》说濡脉:“即黄帝所谓软脉,《集韵》濡软二字同呼同用。
”《外科精义》虽然用软馓为脉名,但附注即是濡脉。
用软作脉名当然是名实一致,而用濡作为脉名,它的解释亦主要是个软字故尔后来陈士铎《脉诀阐微》既列出濡又列出软,当然是既是不解古义而盲目复古,又蛇足可笑。
一是《脉语》、《诊宗三昧》、《脉理求真》等书提到“虚”这个条件,这是不合适的。
因为一个字有一般的训释,但在某些专业或特定的条件下就应有所区分,而不能做为一般字义来使用。
在脉学上虚已经有了浮软大(无力)的条件,这就是虚的专业洲诂,在脉学中它不能再做为一般性的虚弱无力虚软无力等解释来使用,要使用就会造成混淆和错误,古今脉书对虚、弱、微等脉都有将它们做为一般训释来使用之弊。
比如略滑、略紧等往往说成微滑、微紧这就与微脉有相混之嫌了。
专业范畴的训诂解释是很重要的,必须注意这一点。
一是脉的有力无力问题,本来襦就是软,就是无力,但后来濡有了自己的训释和界限(浮细无力)就不能再做为一般的无力来使用了,这亦和有力这个条件与弦、实、革、牢等脉均有关而没有一个恰好相适应的脉名来表达一样,所以李时珍在二十七脉之外叉别出有力无力两个条件,做为若干有关脉象的—部分条件和对某些脉象如浮沉迟数等脉的修饰。
一是襦弱一主阴虚,一主阳虚的问题。
《医学探骊》说:“濡与弱对,以部位言,濡脉极其柔软,《脉经》谓如水面浮绵,水上浮沤,不过是极力形容其脉之濡象耳。
脉来无力即濡,但比浮部非因病其脉浮出,乃因素体瘦弱,脉早巳行于浮部,濡脉浮取即得,按之中部似有似无,沉取不见。
”所谓濡脉只是个细,无力的脉,浮是由于体瘦的关系这可能是濡弱两脉形成的关键和解释之一。
弱脉除见于沉部外条件亦是细面无力,弱脉则是由于病体体胖故尔脉沉,濡和弱只反应了虚证而瘦人阴虚、胖人阳虚,于是相同的脉在瘦人则是濡脉主阴虚,在胖人则是弱脉,主阳虚。
这个划分亦是自《脉经》以来才划出来的,在早期是并不如此的,《伤寒论》中就有“浮弱”的脉,那时还将这些字(脉名)作为一般性的概念来使用,是与后世脉法不同的。
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经验体会,拟订襦脉的传统形式的脉象指标为:
1、濡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
2、濡脉综合了浮、细、无力的几种条件而成。
3、由于濡脉具有浮细,无力的条件,其指感是轻、软、小,故有绵浮水而,水上浮沤,如线之浮水中的形象描述,可供理解参考。
4、襦脉可以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如濡缓、濡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