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
专业名称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代码 530201 学校名称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代码 1、3915 学校举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学校所在地内蒙古自治区(省份)、乌海市(地市)、填表日期 2011 年 1、0 月 1、0 日
目录
一、专业建设基础 (1)
(一)、建设背景 (1)
(二)、专业现状 (2)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3)
(一)、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发展总体目标。

(3)
(二)、人才培养目标 (5)
三、专业建设内容 (5)
(一)、校企合作对接工作 (5)
(二)、师资队伍建设 (6)
1、专业带头人培养 (6)
2、骨干教师培养 (6)
3、企业外聘教师资源库建设 (7)
(三)、教学条件建设 (8)
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8)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8)
(四)、教学建设 (9)
1 教学模式改革 (9)
2、开发体现“工学结合”、“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11)
3、核心课程建设 (13)
4、教材建设 (14)
5、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14)
6、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5)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5)
(六)、教学团队建设 (15)
四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及专业项目建设绩效指标 (17)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考核指标 (17)
(二)、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指标 (18)
(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考核指标 (19)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建设考核指标 (20)
五、建设经费预算及年度执行计划 (21)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建设部门: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负责人:王贤纲
杨成刚(君正化工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项目组成员:张艳君、张海玲、徐红霞、阎碧莹、孙微微、魏凤琴、王林、肖飞(广纳集团、高级工程师)、王利民(天信煤焦化有限公司、工程师)、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建设背景
盐化工、氯碱化工、煤化工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及乌海支柱产业之一。

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纲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支持大型聚氯乙烯和焦炭企业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以乌海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焦化、聚氯乙烯生产加工基地,”在乌海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提出“打造自治区西部精细化工城。

着力促进煤焦化、氯碱化工产业融合互促,产业链相互衔接。

”乌海市以氯碱化工来发展石油化工的替代产品,不断延伸煤化工的产业链条,使氯碱化工成为了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乌海地区PVC年产量已达28.5万吨,产能
达到110万吨;预计2010年产量达到200万吨;在乌海市远景规划中,PVC年产量将达到300万吨。

乌海市及周边地区氯碱工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迫切需要高校及时地、源源不断地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

乌海化工产业的结构调整及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仅以乌海市为例,乌海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PVC、烧碱项目二期工程开始投产。

内蒙古宜化公司二期扩建工程年产烧碱18万吨、PVC20万吨项目试车成功;君正化工有限公司年产75万吨PVC、60万吨烧碱项目,君正二期工程年产30万PVC项目已经投产。

据统计,全市化工行业从业人员30000人,其中受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比例平均不足25%,数量明显不足。

随着内蒙古西部经济的发展,以及乌海及乌海周边化工企业的改扩建,十二五期间,乌海及周边对化工企业的人才需求数将达到3万人,3~5年内,还将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化工专业方面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

(二)、专业现状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创办于2004年,现有在校生195人。

2009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2010年应用化工实践教学团队获得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1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带头人王贤纲获得自治区教坛新秀奖。

本专业在与上市公司君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神华乌海煤焦化有限公司、乌海化工等企业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

以“职业技能模块化教学”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素质课程、技能课程、拓展课程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校内专业教师13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3人,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40%;硕士8人,在读博士1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8人,教师平均年龄37岁;专业教师中10人具有“双师”素质,其中4人获得分析工技师职业资格证书,9人获得分析工考评员资格证,“双师”教师比例85%。

1名教师来自企业,具有多年的实践
工作经验。

除校内专业教师外,还聘用了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10人作为兼职教师。

该专业已建有功能较完备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教学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有无机化学实训室、分析工实训室、有机化工实训室、物理化学实训室、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仿真实训室六个大型实训室,拥有气相色谱仪、COD、BOD等大型仪器设备,满足学生的校内实训;校外以技术装备一流、管理一流的大型化工企业为依托,加强与企业的耦合,满足学生实境训教的需求。

目前化工人才需求旺盛,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高。

乌海市“十一五”重点发展产业中,化工是重点扶持发展的制造业之一,随着PVC、氯碱化工项目的建设、开发,乌海市化学工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氯碱化工项目的带动,一批新项目、新企业相继诞生,蕴藏着较大的人才需求。

从近两年化工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本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专业教师参与了乌海君正化工二期生产调试到职工培训的全过程。

与乌海市建委合作,开展天然气综合利用研究与改造工程。

累计为乌海周边化工企业培训员工1100人次;组织技能鉴定2500余人次;积极协助政府制定了乌海能源科技行业技术发展规划;为乌海市政府提出节能减排工作的初步方案等。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发展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贴近,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经过两年的努力,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在办学思想、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全区一流、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

其中具体目标包括:
1.对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进行改选。

召开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细则》、《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企业教育学生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保障推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师主动服务企业,吸引行业企业主动联系学院,参与专业建设。

2.深化“校企共育、教训融合”的教学模式总体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确立本专业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训计划、考核方案、共同规范教学文件、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考核与评价学生、共同建设实训教学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讲练结合,将课堂设置在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借助实际生产设备讲解教学内容,采用教师讲课、学生动手训练、教师技术指导,再进行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方法,不断重复教-学-做-讲-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岗位职业技能。

参照施工员分析工、总控工等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健全“双证书”制度,培养化工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推进项目教学模式。

3.建设“化工仿真工厂”及乌海分析测试平台实训实习基地,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使生产性实训占实训总学时的比例达60%。

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建设、共同管理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保障实训基地可持续运行。

4.引入化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构建以乌海化工产业支撑产品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依托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
9门课程标准。

建设工学结合优质课程8门,其中,新建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和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4部。

5.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制度。

到2012年本专业专任教师达
15人,2年建设期内,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常年聘请兼职教师15人。

打造优秀教学团队1个,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

6.建立以化工企业、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通过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

(二)、人才培养目标
1、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具备化学分析检验技能;化工工艺操作、控制技能;化工设备的使用及维护能力。

重点让学生掌握化工分析检测、基本的化工生产安全知识、化工单元操作知识、化工工艺过程及控制、化工生产工艺及技术管理、化工设备结构及使用维护等专业知识。

2、素质目标
有较好的数据处理和总结归纳能力;具有较强的观察力、逻辑判断力、社交能力、紧急应变能力等能力;具有严谨、细致、良好的职业素质与团队精神。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校企合作对接工作
制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专业教师联系企业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双师指导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校企考核评价办法”、“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规程”等相应的制度和办法。

定期走访企业,在用工需求、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及时便利服务;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为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调整提供信息。

继续完善学院与化工企业共建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专业教师、专业学生对化工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源的服务。

(二)、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应用化工专业建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建设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组成的,适应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采取出国培训、国内进修、企业挂职、骨干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企业专家和岗位能手兼职等手段,到2013年,具有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兼职教师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以上。

1、专业带头人培养
聘任企业专业带头人2人,自主培养专业带头人3人。

激励专业带头人参与行业、企业工作,掌握行业最新发展状况,把握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认识,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专业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带领团队积极进行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改革,整合各方面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2、骨干教师培养
骨干教师培养采取选派教师到君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到高校进修,参加技术、技能培训等措施,努力提高专业教师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及课程建设的能力。

积极培养6名骨干教师,使其能够胜任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任务。

并能在专业教学、产学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3、企业外聘教师资源库建设
建立外聘教师资源库,探索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互相交流的机制和办法,聘任相关企业9名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实训环节课程的指导老师,是学生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并且这些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进行对口交流,使得专业教师能够了解、熟悉、掌握企业实际需要。

表1 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内容及进度
(三)、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建设、共同管理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保障实训基地可持续运行。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实训,创新教学形态。

同时兼顾高聚物生产技术、煤炭深加工与利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专业教学和技能鉴定需要。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现有实验实训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相关实验实训室,拓宽实验实训室的功能,加大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管路拆转实训室、煤质分析实训室、化工操作实训室实训室,营造职业氛围,使之成为集教学、实训、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由于学院位于蒙陕宁交界处,化工企业密集,我专业在为企业输送人才、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一些化工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以上市公司君正化工为代表5家企业已经成为我们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企各自利用自身优势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发展格局,保证了学生顶岗实习,且基本超过7个月。


岗期间,学生既是员工又是学生,因为是拿薪实习,所以学生必须按企业要求规范自己。

作为未毕业的学生,同时也要接受学校的管理,执行学校企业共同制定的学生业务学习、业务考核等管理措施及考核办法。

同时为进一步拓宽合作范围,计划在13年将再建立5家左右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为工学交替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表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四)、教学建设
1 、教学模式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就必须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改革的切入点,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作为重点,抓好教学、实训、实习三个环节。

结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特点,探索实践“校企共育、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校内学习。

第一至第四学期,以化工企业工作任务组织“理实一体”教学内容,“化学分析检测操作”、“化工单元操作”、“典型化工产品生产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在校内实训室开展,使教、学、做有机统一。

(2)、工厂教学。

第五学期,在君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工厂现场教学。

聘请企业岗位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组成“双师”课程组,共同承担教学工作,实行校企共管、共育,由企业对学生素质及
技能进行综合评价。

工厂现场教学结束后,课程考核与“中央控制操作工”、“分析工”、“三废处理工”等职业岗位技能鉴定合并进行,将课程学习与职业鉴定相统一。

(3)、企业实习。

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阶段。

通过双向选择,学生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并由企业给出毕业鉴定,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实现零距离上岗的职业目标。

2、开发体现“工学结合”、“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聚氯乙烯生产过程、核心岗位要求为依据,以满足职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根本,专业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行业企业调研:通过对乌海氯碱化工、煤焦化等企业的调研,了解掌握并预测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企业岗位设置及变化等情况。

以乌海君正化工为例,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央控制室操作员、现场巡检工、化验室化学分析、物理检验、质量控制等岗位。

(2)、工作任务分析:召开专业建设校企研讨会,企业专家、岗位技术人员就专业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标准、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形成对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工作范畴的归纳总结,确定行动领域。

(3)、学习领域确定:骨干教师和聘请的企业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共同研讨,分析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即在行动领域确定后,确定基于氯碱化工生产过程的学习领域(见表3 )。

表3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领域分析
(4)、课程体系构建:以专业骨干教师为主,将学习领域从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方法、考核等方面逐一细化扩展,设置课程建设标准,提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议。

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见图4)。

3、核心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邀请乌海君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技术专家、岗位操作骨干,与专业教师共同根据职业任务要求及职业工种标准,贯彻实施培养模式创新。

结合聚氯乙烯企业生产和设备大型化、自动化的特点,以及不适
宜在校内完成的生产性实训教学要求,改革为“理实一体”类课程、现场教学类课程、岗位操作类课程。

(2)、制定核心课程的教学标准,设计教学内容,编写实训指导手册,组织教师开发多媒体课件。

加强专业课程的网络化建设,争取专业核心课程上网,进入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校内外学生、企业职工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

(3)、将学生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

积极开展校企文化的融合,将企业精神、职业素养等企业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教材建设
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要求,由企业专家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课程建设组,确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手段,与乌海相关化工企业等企业合作,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使之符合新的课程体系。

按“双主编”制共同开发特色鲜明、体现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教材。

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及动画等教学素材,录制典型生产过程及现场操作录像,作为立体化教材的组成部分和教学资源库内容。

编写应用化工技术专业6本项目(任务)、教学专用校本教材,参与编写国家规划教材2部,三年内争取出版4部。

5、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1)、建设思路
由专业教师、企业及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共同建设,本着共建、共管、共用的原则,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设包括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境、网络课程、培训项目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

(2)、建设内容
(1)、相关职业标准,职业技能等级应知、应会的要求;(2)、合作企业的生产流程、装备和产品技术标准、网站资源;(3)、典型生产过程视频资料,学生实习及操作录像;(4)、项目教学项目、任务、典型工艺及设备的相关动画;
(5)、电子讲义、电子课件、习题库及教学设计文件等;
(6)、相关专业网站网址链接等。

6、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真实任务驱动,实施课程教学
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中,考虑岗位工作的需求,采用以真实案例、企业工艺方案调整实例、工艺操作故障处理、典型质量问题分析等为主的方法,专兼职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2)、项目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基于工作过程,全面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组织形式。

按企业化验室标准配置实训和检测工位,按照企业化验室实际检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岗位检测项目,并按照职业标准进行考核,实现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接轨。

7、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以完成工艺设计、项目报告、资料查询、图表编制、模拟处理等工作任务为标准的考核方式,建立学校与企业、课堂与实训基地、过程与期末、课程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全方位考核评价体系。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DCS仿真实训室的建设,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两年内有针对与企业共同申请科研开发课题1项;培训企业员工300
人次。

利用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考核,三年内培训鉴定中、高级职业工种500人次。

(六)、教学团队建设
制订有利于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一方面对团队负责人和成员给予物质、职称评聘、外出培训、人才选拔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通过树立典型、全力营造团队建设的浓郁氛围,使团队成员有自豪感和荣誉感,在团队内部形成互相学习、崇尚创新、团结和谐的良好气氛。

不断补充教学团队成员特别是企业兼职人员,促进团队成员合理有序流动,使团队成员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

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学历进修、技能培训、挂职锻炼、参加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等形式,促使团队成员在理论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同时,以课程建设项目、生产科研项目及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提升团队的协作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对企业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培训,通过“专兼互培”提高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确保教学质量提升,保证教学效果。

四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及专业项目建设绩效指标(一)、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考核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