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香校本课程设计走近苏轼

合集下载

《苏东坡传》整体阅读方案.doc

《苏东坡传》整体阅读方案.doc

《苏东坡传》阅读活动设计一、活动目标:1、拓展课内知识在高二完成林语堂《苏东坡传》的阅读,实现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材中出现的苏东坡作品等课内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与理解苏东坡,读懂其人与其文。

2、提升阅读能力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方法,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可以帮助我们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的书。

3、探究人生意义通过阅读《苏东坡传》,引导学生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养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促使他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从而更好地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成长,不断走向成熟。

4、培养思辨品质通过整本书阅读,了解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同时,引进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开展比较阅读,理解为何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这样的形象,为何与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不一样,进而思考真实的苏东坡形象究竟该是怎样的,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二、活动准备(一)分析学情教情1、访谈调查。

(1)你读过哪些苏东坡的作品?称了解有关苏东坡的哪些东西?诸如诗词、文章、书画、生平等。

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的?教材、课外读物,还是百家讲坛,抑或影视作品(2)你了解林语堂吗?读过他哪些作品?(3)你现在一年大概阅读几部文学作品?主要阅读哪类书?影响你阅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没时间,不知阅读什么书,还是家长、老师反对,抑或觉得和考试联系不紧密?(4)你对以下几组对象的关联性有何看法?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阅读与成绩、阅读与人生。

(5)你父母反对你阅读吗?他们知道苏东坡吗?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苏东坡的?他们读过苏东坡的哪些作品?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吗?2、整理并分析学情教情。

(二)明确阅读意义1、打通课内外,以更宏大的视角审视教材中苏轼的作品把教材中收录的苏轼作品,诸如小学课文中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初中课文中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少I·I出猎》等、高中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放到苏轼整个生命历程,人生长河中去品读,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更全面、更透彻地形解苏轼这个人。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人生百味话苏轼》教案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人生百味话苏轼》教案

人生百味话苏轼——晴雨人生背后的乐观精神教学目标:1.通过初步认识苏轼的生平事迹,熟悉苏轼的主要作品,激发学生阅读苏轼诗词的兴趣,体会苏轼人格魅力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2.阅读苏轼的诗词,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他面对逆境时乐观、旷达的心胸。

课前准备:了解苏轼的背景、阅读苏轼的诗词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成就(3分钟)1.同学们,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咱们呀,就先来对一对!但愿人长久,欲把西湖比西子,卷地风来忽吹散。

2.刚才我们对的这些诗词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出自苏轼之手。

(贴板书:苏轼)3.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2人。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

4.关于苏轼有这样一段介绍,请你读一读。

谢谢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聊一聊苏轼,感受他晴雨人生背后的乐观精神。

(贴板书:人生百味话)一起读课题。

二、寻访足迹感受命运坎坷(5分钟)1.过渡: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位旷世奇才苏轼做到了。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学习单。

看苏轼的足迹都遍布哪里?阅读完学习单,让我们看着地图,一起来寻访苏轼的足迹,课件出示,听录音,教师点地图。

3.同学们,了解了苏轼的人生足迹,你感受到了什么?3人。

评价:他的生活是漂泊不定的。

评价:他屡遭被贬,仕途坎坷。

评价:捕捉到了这个小细节,不走运,倒霉。

(相机贴板书:漂泊坎坷不幸)三、诵读赏析领悟性格豁达(15+3+2=20分钟)学习《定风波》15分钟1.66岁的苏轼,在遥远得儋州被朝廷召回,他路过金山寺看到自己的画像,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教师读,你听出了什么?2人。

这首诗是苏轼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如果要问他一生的成就在哪里?就在——黄州惠州儋州。

2.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他在黄州写的一首词《定风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评价:大家读得很认真,还能用笔画出词的节奏,已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东坡传苏轼精神境界研讨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东坡传苏轼精神境界研讨课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传》苏轼精神境界研讨课学情分析:《书册阅读教学现场》之“《苏东坡传》”的教学,以新颖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全面的归纳了苏东坡生平与人物形象。

但仍有明显的不足,课堂容量大但过于浅显,只是对整本书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并没有学生的阅读问题,思维能力培养不足。

所在班级是高二学生,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应该是学习《苏东坡传》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另外,所教班级是理科班,语文基础不够好,对苏东坡本人很熟知也很感兴趣,但是学生对这本人物传记的热情度并不高,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用很多次的阅读活动来刺激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坚持读下去。

版本介绍:《苏东坡传》林语堂著述,张振玉翻译,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标:1、通过绘制苏东坡的人生轨迹,掌握读整本书的方法,并思考苏轼在黄州的“老练”涵义。

2、体会苏东坡自评功业涵义,理解苏东坡的处世哲学与人生境界。

3、联系现实,反观自身,思考苏轼的人格精神带给现代人的启示。

教学重点:用目录索引法来思考黄州时期命名为“老练”的原因教学难点:苏轼对功业的理解教学方法:着眼于导,落实于读、品、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安排1、课前三分钟的方式泛读《苏东坡传》。

2、画思维导图,介绍各自的读书方法。

3、概括我眼中的苏东坡和说明概括的依据,并进行统计。

教学现场一、课堂导入请齐声朗读这几首诗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山东省淄博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苏轼主题单元设计

山东省淄博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苏轼主题单元设计
1.积累诗词知识,感悟苏轼精神,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2.培养学生感悟诗词作品的能力,丰富思想,加强练笔,提高作文水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讨论、回答、朗诵,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协作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通过对苏词及其他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生存智慧。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 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 价。
1.了解苏轼的生平简历和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2.诵读苏轼的七首词,初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 10
word
3.通过课堂朗诵、讨论、回答,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协作竞争意识。
本专题问题设计
1.通过朗读,每首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为更好地传情达意,每首词各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3.这七首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共同点是什么?
苏轼,一个旷世奇才,士大夫心仪神往的人格典 X,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有 一派刚直不屈的执著风节、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和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 良心肠。苏轼的魅力是一个谜,是因为他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 可能性,所以能通过他这个载体可以窥视出中国浩瀚悠久的文化景象:因为他处在中国古
活动二: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让学生谈出每首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谈出每首词所抒发的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活动方案.doc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活动方案.doc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活动方案【设计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他没躲雨。

(小序中,词中可见。

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千年等一回——苏东坡在廉州》校本课程设计案例

《千年等一回——苏东坡在廉州》校本课程设计案例
1 .从 学 生 的 回 答 中 可 以 N-
种 说 法 呢 ? 史 实 和 传 说 各 自的
请 同学们认 真 思考 , 究 学 习 方 式 下 的 学 习 成 果 ,以 学 出 :让 学 生 在 课 外 获 取 知 识 是 一 魅 力 在 哪 里 ? 可 以 在 课 下 将 自 己 的 想 法 写 出 生 代 表 的发 言 作 为 评 价 小 组 学 习 个 很 值 得 借 鉴 的 做 法 。 效 果 的依 据 。 2 . 关 于 北 宋 历 史 纪年 的背 景 来 。
王 朝 危 机 四 伏 的 年 代 。 当 时 宋 王 到 的 资 料 中找 到 依 据 吗 ? 哪 组 同 请 各 组 都 展 示 一 下 给 你 们 留 下 最
朝 为 巩 固 自身 的 统 治 ,进 4 5 - 过 两 学 可 以 说 说 ? ( 学 生 顿 时 轻 松 起 深 印 象 的 事 物 ,并 和 大 家分 享 感 次 大 的改革 ,即所 谓 庆历 新政 和 来 ) 受。
熙 宁 变 法 , 熙 宁 变 法 也 就 是 我 们
生 :我 们 组 查 到 了关 于 这 种
第 1组 ( 投影“ 万 里 瞻 天 ”四 个大字, 图略 ) : 在 廉 州期 间 , 苏 东坡 心 情 很
常说 的王安 石 变法 。苏轼 直接 卷 说 法 的典故 。
入 了 围 绕 王 安 石 变 法 所 进 行 的 党

3 . 感悟 苏东坡 的豁 达 、 智 慧 可 以 说 是 他 仕 途 生 活 的 最 凝 练 的 是 自 己 , 知 道 自 己 错 改 了 王 安 石
概 括 。
【 评价 设计 】 采I RA , 组 派代 表
讲 故 事 的 方 式 检 测 自主 、 合作 、 探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第一篇: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的尝试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其实,我从高一就开展了专题阅读教学。

根据教材编排,开设了散文专题、小说专题、诗歌专题、戏剧专题,每个专题进行系统的阅读指导和写作训练。

例如,现代诗歌专题,我利用课前五分钟“每日一诗”配乐朗诵和教室后面的“语文园地”,发动学生找好诗,读好诗,写好诗。

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著名诗人的作品大多涉猎,还读了拜伦、雪莱、普希金、惠特曼、泰戈尔、波德莱尔等外国诗人的作品。

形成了评诗写诗的高潮,录制了几十首高水平的配乐朗诵,编辑了两本诗集,在《同学月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诗作,可谓硕果累累。

所以,在高三学完第五册文学评论单元和第六册唐诗宋词单元之后,做苏轼研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也是对高中三年语文学习水平的一个检测。

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1.确定选题确定选题首先要考虑选题的内容和价值。

在中国灿若群星的文化名人中,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各体中都取得巅峰成就与宗师地位的文化巨人,确实少见。

用林语堂的话说,是“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他的博大精深,他的丰富多彩,他的艰难坷坎,足以引发各种各样的论题。

其次要考虑教师的准备情况。

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指导学生研究。

在此之前,我在北师大攻读教育硕士期间,曾选修中文系硕士生导师赵仁〖HT5”,7〗王〖KG-*4〗圭先生的《宋词研究》,阅读了大量关于苏轼的研究论文和论著。

可以说,对苏轼比较熟悉。

所以,在指导学生写论文的过程中,比较游刃有余。

第三,要考虑学生实际。

要了解学生平时对这个专题接触的程度如何,学过什么内容,听过什么评论。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苏轼诗词并不多,但生活中苏轼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如电视节目中有星期日的《荧屏诗坛》“走进苏东坡”专题,澳门回归大型文艺晚会苏东坡的词被朗诵和演唱,报纸上有著名女作家方方的话:“如果我生活在苏轼的时代,我一定想方设法嫁给他。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新桥中学高一年级“走进苏轼”课题组走进苏轼,了解苏轼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苏轼的为人作品风格等.在学习中去鉴赏苏轼的文风,学习苏轼的人格。

在活动中逐步去树立自己良好的人生观。

同时研究苏轼还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

学生在研究中势必接触苏轼的大量作品其优美作品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引入学生习作让学生作文内容充实。

本课题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并且能够与常州地方及校本资源相结合,贴近学生学习实际、课程实际、地方资源,又能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品格修养;且相关任课教师、指导教师都一定的课题研究和方法指导经验;学校地理位置、重视程度和人文精神更是课题研究和实验的重要保障。

该项研究是探索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的一项探索性研究。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本课题的哲学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性传承是本课题的学科理论基础。

3、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是本课题的教学理论依据。

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

苏轼大家都知道,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的词人代表,也许,这些是大家所共同知道的常识,不过,对于苏轼这位伟大的词人来说,我想,这点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苏轼与常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的称号也是在常州得名。

大家都认为,这么一个伟大的文学巨匠,竟然与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不是常州人的他,却选择了常州做他的终老之地,常州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

这难道不是应该好好的更深的挖掘吗?!“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

”这是宋费补之对苏东坡与常州之缘最确切的概括!对于苏轼的书法,绘画等,也相当有名,但是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苏轼的书法,绘画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真正看到的东西却模模糊糊,对于苏轼的绘画或者说书法的特点更是不通了。

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素质、个性成长;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学生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本课题研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了解名人、了解自身,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本课题研究可以优化、整合学校相关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与能力。

悦读苏轼

悦读苏轼

“悦”读苏东坡诗歌导学案之意象预习案预习目标一、阅读苏东坡的生平,知人论世,全面了解苏东坡。

二、文本呈现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南来不觉岁峥嵘,坐拨寒灰听雨声。

遮眼文书元不读,伴人灯火亦多情。

嗟予潦倒无归日,今汝蹉跎已半生。

免使韩公悲世事,白头还对短灯檠。

心衰面改瘦峥嵘,相见惟应识旧声。

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

畏人默坐成痴钝,问旧惊呼半死生。

梦断酒醒山雨绝,笑看饥鼠上灯檠。

落第汝为中酒味,吟诗我作忍饥声。

便思绝粒真无策,苦说归田似不情。

腰下牛闲方解佩,洲中奴长足为生。

大弨一弛何缘彀,已觉翻翻不受檠。

思考:联系以前学过的苏东坡的诗,了解苏东坡豪诗歌中的情感我的理解课堂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读懂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情感2、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激情诵读。

诗歌欣赏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答:(1)、(2)、词作欣赏二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思考:这首诗如何写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词作欣赏三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独开迟”即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2024版苏轼《定风波》优秀全省一等奖公开课

2024版苏轼《定风波》优秀全省一等奖公开课
18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1/27
19
学生朗诵表演《定风波》
选定优秀学生代表进行朗诵表演,展现苏轼《定风波》的韵律之美和意境之深远。
配合背景音乐和舞美设计,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诗词的世界。
2024/1/27
通过朗诵表演,激发学生对苏轼词作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 趣。
7
《定风波》文本解读
题材背景
《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 写于他被贬黄州时期。通过对自 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在逆 境中的乐观旷达心态。
2024/1/27
意象分析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等句,通过生动的意象表 达出苏轼面对风雨的从容与豁达。
写作风格
苏轼以豪放洒脱的笔触,将自然景 象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独 特的艺术魅力。
14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
2024/1/27
15
苏轼生平事迹及成就概述
2024/1/27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 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他的生平事迹丰富,历经多次贬谪,但始终保持着乐观 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
8
苏轼其他相关作品赏析
2024/1/27
《念奴娇·赤壁怀古》
01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怀古,展现了苏轼的爱国情怀与豪放气概。
《江城子·密州出猎》
02
描写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苏轼的壮志豪情与报国之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03

王振香校本课程设计走近苏轼

王振香校本课程设计走近苏轼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网罗百代的通史名着..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7..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着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记六艺小学;记诸子兵术;记史记皇览;记诗赋..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7..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7文学影响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着作中;情况较为特别..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着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着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15顺义一中校本课程教案校本课程名称:走近苏轼。

千年东坡豪放情——以苏轼为例谈基于课程整合的专题性学习

千年东坡豪放情——以苏轼为例谈基于课程整合的专题性学习

千年东坡豪放情——以苏轼为例谈基于课程整合的专题性学习刘 舒 (山东省桓台县实验中学,山东 淄博 256400)【摘要】苏轼是北宋诗文大家,他虽屡遭贬谪,但他诗文中无不显示着他的乐观旷达,通过复习课本知识和课外延伸,以课程整合的形式,让学生对苏轼、对他的诗文有个整体与系统的了解、掌握,进而感悟他的豪放情怀。

【关键词】苏轼;贬谪;乐观;豪放【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逝世——是金人征服北宋的二十五年之前。

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当政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

这就是苏轼的一生。

鲁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总共选取了苏轼的四首词、一篇文,进入复习阶段,为了让学生对苏轼、对他的诗文有个整体与系统的了解、掌握,我讲了一堂名为《千年东坡豪放情》的公开课,教学目标是:1.复习苏轼的四首诗、一篇文,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轼“豪放”情怀。

我采用了“猜猜他是谁”的方式导入:1.他二十一岁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2.他生活在北宋,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画方面也极有造诣;3.“三苏”,说的就是他,以及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4.他不但能写“大江东去”,而且还能信手拈来“千里共婵娟”,又能“十年生死两茫茫”,还能“日啖荔枝三百颗”。

通过逐一的提示,答案也越来越清晰,学生大声说出这堂课上要讲的主人公——苏轼。

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轼的文学天才不容置疑。

还在年少时,苏轼便已“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不仅是文章,他的诗、词、书、画也极有名,大概都是在少年时代打下的基础。

仁宗嘉祐二年 (1057),他年仅二十岁,便于弟弟苏辙一起,考取了进士,可谓少年得志。

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那时的考试,为防徇私舞弊,都是无记名考试。

语文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的设计与思考——以苏轼作品专题课程设想为例

语文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的设计与思考——以苏轼作品专题课程设想为例

语文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的设计与思考——以苏轼作品专题课程设想为例王利娜;卢垚;胡志峰【摘要】中国古典文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资源.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将知识教学和古代文人阅历及思想的传承相结合,通过专题讲授实现人文知识、人生哲学的传承.以苏轼被贬谪期间的文学作品为例,针对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升的教育目标,尝试进行专题讲授的设计及思考.【期刊名称】《语文教学之友》【年(卷),期】2017(036)009【总页数】3页(P21-23)【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心理健康教育;苏轼作品;专题教学【作者】王利娜;卢垚;胡志峰【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即墨市市北中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重要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资源。

文学史中记载的苏轼,命运多舛,但人格上达观洒脱,其贬谪期间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在文言文教学篇目中所占比例很大。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推荐背诵的古诗文中,苏轼作品居宋人第一。

在推荐背诵的篇目中不仅有苏轼的诗、词作品,还有苏轼的散文,其文章表达的感情丰富,利于全方位、多层次的文言文教学。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具有极高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还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当遭受坎坷之时,仍然可以做到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

专题教授过程中,教师以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作为切入点,易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学生通过对苏轼贬谪期间作品的学习,在掌握原文大意的基础上,把握作品蕴含的情感转变和思想内涵,深刻地理解苏轼随缘自适的人生哲学。

基础阅读内容,包括苏轼的诗歌:《初到黄州》《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东坡八首》《寒食雨两首》《和秦太虚梅花》《送参寥师》。

词:《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临江仙·夜归临皋》《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满庭芳·三十三年》《满庭芳·蜗角虚名》《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东坡专题阅读”优秀课例

“苏东坡专题阅读”优秀课例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教学设想:本次赛课的主题是“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阅读教学”。

笔者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四方面:1.学习识记苏轼不同时期诗词。

2.感悟苏轼“儒、释、道”三种思想的辩证与统一。

3.掌握提升思维品质的阅读方法。

4.体会苏轼带给我们的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以“在《赤壁赋》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这一问题开头,过渡到“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碰撞”,并考虑在读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让读者与作者达到精神上的共鸣,从而引出“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明确读整本书就必须要进行“知人论世”,这样才能较全面地了解一个人。

教师帮助预设了一个情景剧,来明确“艺术即修行”这一观点,并设计了“为苏东坡纪念馆选址”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筛选、整理来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

然后再回扣“艺术即修行”这一主题。

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读书的目的是明辨是非、提高思辨能力、博古通今、联系实际。

最后展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名言,“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并送给大家一副对联作为结束。

课例实录(黑板上由学生提前画好一幅“北宋地形图”并标注好苏轼后半生流放的地名)(幻灯片展示:“千年诗酒飞鸿过,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专题阅读”)师(微笑):赤壁之下,突破重围,将“一蓑烟雨”换了“万顷清风”,亲朋离散,晚年漂泊,携“缥缈孤鸿”,淡然“吟啸徐行”,唱“明月大江”,从容走出政治的窄门,走向豪放、旷达,走向洒脱、睿智,走向诗和远方。

课前,我请咱们班的“灵魂画师”给我们画了一幅地图,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幅地图,一起走进苏轼,了解他传奇的一生。

首先看下今天的教学目标。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师:苏轼的作品非常多,这是他引以为傲的地方,同时也是让我们无所适从的地方,识记相关诗词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老师这里有三句诗,大家看还有没有印象?(幻灯片展示:尝遍世间血与泪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示三句诗句。

王春林2019.10.09当苏轼变成苏东坡

王春林2019.10.09当苏轼变成苏东坡

《当苏轼变成苏东坡——“走进苏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武威第六中学王春林【议题分析】群文阅读教学是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群文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实践,重在对群文的选择,重在对教学目标的确定,重在对群文阅读方法的尝试和总结。

新高考,不仅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老师为首席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主导,成为学习参与者,共同构建新型的师生合作共同体,更要求我们在课型上建构创新。

【学情分析】要对同一时期不同心境的作品做一个比较阅读,就要善于找到比较点,在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的讨论梳理中,拓展联系,比较异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但是学生对苏轼的诗词阅读面有限,鉴赏能力不足。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品质,调动学生深入文本,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和挑战。

【选文分析】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词人的八篇词作,其中就有苏轼在黄州创作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学生能感受到苏轼的豁达乐观,但是缺乏对黄州前中后期作品的横向的比较感知。

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的高峰时期,四分之一的词作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而且经典作品也十分的多,此时的词作不论豪放还是婉约,抒情还是写景,都可以用“前所未有”这一个词语来评价。

基于这样的阅读背景,我以苏轼在黄州的心境由人生困境走向超然为主旨,串联起黄州不同时期的三首作品,做一个比较联系,建立群文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对黄州的苏轼有更加丰满深刻的认知。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比较赏析三首词,掌握黄州期间苏轼的心境特点。

2、明确苏轼称谓变化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黄州期间苏轼的心境特点。

难点:明确苏轼称谓变化的含义。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设计导学案【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朗读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着。

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

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7]。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

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

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着作越来越多。

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

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

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7]。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

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7]
文学影响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

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着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

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着影响。

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着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1][5]
顺义一中校本课程教案
校本课程名称:走近苏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