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郑婧、李昌洋、张海洋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从茶多酚的原料、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Zheng Jing,Li Chang yang,Zhang Hai ya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o tea polyphenols are from tea polyphenol raw materia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method and application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ea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Keywords: tea polypheno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茶多酚(Tea-Poiyphenols,简称TP),又名茶单宁,儿茶酸,属多酚类物质,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多羟基酚类衍生物的混合物,占茶叶干重的13%-30%, 鲜叶的2%-5% 以儿茶素为主体成分,占总酚含量的60%-80%; 主要由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 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组成。

自从世纪年代初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活性激素后,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检测应用就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

经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高效、天然安全的抗氧化剂。

目前它在油脂、食品、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保健等诸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被专家誉为21世纪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化合物。

食品中的多酚氧化酶

食品中的多酚氧化酶

食品中的多酚氧化酶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7年3月3日11:27)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 PP0)是自然界分布极广的一种氧化还原酶,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通过控制不同的酶活可以加工成品质与滋味迥异的各类茶叶。

自1883年Yoghid发现日本漆树液汁变硬可能和某种活性物质相关,1938年KeilinD .和MannG研究了蘑菇多酚氧化酶的提取和纯化,得到多酚氧化酶并将这类酶称为p01yphenol Oxidase。

之后多酚氧化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尤其是在PP0的生化、生理学性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氧化还原酶(1)酚酶又称多酚氧化酶、酪氨酸酶、多酚酶、儿茶酚氧化酶、甲酚酶、儿茶酚酶。

最适pH为5〜乙可以催化酚类物质氧化。

酚酶在植物界中存在广泛,是许多蔬菜、水果的切面在空气中迅速变黑的主要原因。

1、多酚氧化酶的分布与在植物中的作用PP0是核编码的的铜金属酶,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普遍存在于植物、真菌、昆虫的质体中,PP0相当稳定,甚至在土壤中已腐烂的的植物残渣上都可检测到PP0的活性。

在植物(如土豆、苹果、荔枝、菠菜、马铃薯、豆类、茶叶、烟草等)组织中,PP0是与内囊体膜结合在一起的,天然状态无活性,但将组织匀浆或损伤后酶活被活化,从而表现出活性,在果蔬细胞组织中,PP0存在的位置因原料的种类、品种及成熟度的不同而有差异,绿叶中PP0活性大部分存在于叶绿体内;马铃薯块茎中几乎所有的亚细胞部分都含有PP0含量大约与蛋白质部分相同,马铃薯芽、根的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最高,幼叶和成熟块茎中活性中等,成熟叶和茎叶活性最低;在茶叶中的PPo可分为游离态和束缚态,前者主要存在于细胞液中属可溶态PP0而后者则主要存在于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中,与这些细胞器的膜系统或其他特异部位结合呈不溶态,StePhenThana⑻S.N. (1990)研究了茶树新稍中PP0活性及多酚含量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发现PP0活性强,多酚含量高,对红茶品质有利,相反则利于绿茶的生产。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茶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消费的饮料。

茶叶的品质与口感,深受其生产过程中各种酶的影响。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酶工程技术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茶叶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回顾酶工程技术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包括茶叶发酵、杀青、揉捻等环节,分析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随后,将重点介绍酶工程技术在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和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如茶多酚、儿茶素等关键成分的酶法提取和改性技术。

本文还将探讨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如茶饮料、茶食品等。

对酶工程技术在茶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茶叶产业的科研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提供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的全面认识,为推动茶叶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品质提升贡献力量。

二、酶工程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酶工程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这些技术不仅优化了茶叶的生产过程,提高了茶叶的品质,还丰富了茶叶的种类和口感。

在茶叶的初制过程中,酶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提高茶叶的发酵程度。

通过调控茶叶中的酶活性,可以有效地控制茶叶的发酵速度和程度,从而得到不同风味和品质的茶叶产品。

例如,通过利用特定的酶制剂,可以促进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氧化,加速茶叶的发酵过程,使茶叶呈现出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酶工程技术还在茶叶的精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茶叶的精制过程中,酶可以用于改善茶叶的色泽、提高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例如,通过利用某些酶制剂处理茶叶,可以有效地降解茶叶中的色素物质,使茶叶的色泽更加鲜亮;同时,这些酶制剂还可以促进茶叶中香气物质的形成,使茶叶的香气更加浓郁。

除了上述应用外,酶工程技术还在茶叶的深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茶树菇多酚氧化酶动力学特性研究

茶树菇多酚氧化酶动力学特性研究
2 E p r nai tt nf T c n lg e e p e t f giutrl rd c , uh u3 0 0 , h n ) . x ei t o S a o r e h oo yD v l m n A r l a Po u t F zo 5 0 2 C ia me t n i o o o c u s

要 : 用 分 光 光度 法 分 析 茶 树 菇 多酚 氧 化 酶 (o p eo oia , P @ 力 学 特 性 , 究 了底 物 浓度 、H 值 及 采 pl hnl x s P O) y de 研 p
温度 等 因 素 对 P O活 性 的 影 响 , 立 了茶 树 菇 褐 变 的反 应动 力 学方 程 。 结 果表 明 , 树 菇 P O最 适 温 度 5 ℃ , P 建 茶 P 0 最 适 o .- .。 Mi al— ne 机 理 描 述 得 茶树 菇 P O相 应 的动 力 学 参数 K = .9m LL, = . 7U m n 此 H40 50 用 c ei Metn h s P M2 5 0/ 01 / i。 2
中图分类号:6 6 ¥4 .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9 6 2 (0 6 0 —0 3 0 10 —2 1 20 ) 5 02 - 2
可见 分光 光度 计 (5 ) 72型 由上 海光谱 仪 器有 限公 司 提供 , 冷冻 离心机(1 l _ G D Ⅱ型 ) G 由上 海 安 亭 科 学 仪 器 厂 生 产 , 显 恒 数 温水 浴锅 ( . ) 删 4型 由常州 国华 电器 有 限公 司提供 。 1 方 . 2 法
p r o a r c e e eia at f go a g r . t
Ke ywo d :g o y a g r a p lp e o xd s r a t n k n t c a a trs c r s a rc be e e i ; oy h n l i a e;e ci i ei h r ce it s t o o c; i

茶叶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工酶的研究进展

茶叶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工酶的研究进展
2多酚氧化酶同工酶
中,通过不同程度地抑制或利用酶活,可加工成品 质与滋味迥异的不同茶类,尤其是在红茶加工过程 中能够催化氧化茶多酚类物质形成茶色素,以及酶 促偶联氧化香气前体物,从而对红茶的色、香、味等 品质作用显著[2_3]。本文从PPO结构分类、同工酶、分 离纯化方法、PPO与茶叶品质关系及酶促合成茶黄 素等方面综述茶叶PPO及其同工酶研究进展,以期
of
Tea
of National
Education Department,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Colleg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cz_410128) Abstract:Polyphenol especially
4多酚氧化酶与茶叶品质关系
尤其对提高红茶品质和减轻夏、秋季绿茶的苦涩味 具有特殊作用,被认为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的制 茶新技术。Miyukikil20_|在红茶发酵时添加1%或揉捻 时添加0.001%的微生物PPO,结果缩短了红茶发酵 时间,茶黄素、茶红素含量明显提高,茶汤色泽和香
气明显改善。谭振初[2l将茶幼果的PPO酶液应用于
source,etc.
Key words:Tea,Polyphenol Oxidase,Theaflavins,Tea Processing,Isozyme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简称PPO)是自 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氧化还原酶,由铜离子辅基和 主酶组成,它能够有效的催化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氧 化形成相应的醌类。在茶叶加工、果蔬酶促褐变、食 品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应用 前景[1]。茶叶中多酚氧化酶(邻苯二酚:0:氧化还原 酶,EC.1.10.3.1)及其同工酶不仅对茶树生理代谢、

茶多酚研究报告

茶多酚研究报告

茶多酚研究报告引言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有效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茶叶中。

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备受科学家和健康意识逐渐增强的人们关注。

本报告将探讨茶多酚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其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以及可能的应用领域。

茶多酚的化学结构茶多酚是一类多酚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儿茶酸和黄嘌呤衍生物等多种类型。

儿茶素是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占茶叶中总茶多酚的70%以上。

它们的结构都含有苯环和苯并环,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茶多酚的生物活性抗氧化活性茶多酚具有出色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研究表明,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可以减缓衰老进程、预防慢性疾病,并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抗炎活性茶多酚对于炎症反应的调节也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茶多酚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少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

因此,茶多酚在预防和治疗炎症性疾病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抗癌活性许多研究显示,茶多酚具有抗癌活性。

其抗癌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等。

尤其是绿茶中的儿茶素被广泛研究,被认为是其抗癌活性的重要物质基础。

心血管保护作用茶多酚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已被广泛研究。

茶多酚可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功能等。

这些有益的生物活性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茶多酚的应用领域保健品茶多酚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使其成为保健品的理想成分之一。

许多茶多酚补充剂已上市销售,并广泛被人们用于增强免疫力、改善肌肤质量等方面。

化妆品茶多酚对皮肤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已被充分利用。

茶多酚可以有效抑制皮肤氧化反应,减少皮肤炎症,并具有抗衰老的效果。

因此,茶多酚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妆品中。

药物研究与开发茶多酚的抗癌和心血管保护作用为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许多研究正致力于利用茶多酚的特性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抗癌和心血管药物。

结论茶多酚作为一种自然的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以及心血管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

多酚氧化酶的实验报告

多酚氧化酶的实验报告

1. 了解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测定原理及方法。

2. 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操作技术。

3. 通过实验,分析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多酚氧化酶(PPO)是一种含铜的氧化酶,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

在适宜的条件下,PPO催化酚类物质氧化形成醌类物质,使植物组织发生褐变。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以邻苯二酚为底物,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吸光度的变化来计算酶活性。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材料:新鲜马铃薯、0.1mol/L邻苯二酚溶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NaF溶液、5%三氯乙酸溶液、硫脲、0.01mol/L间苯二酚、蒸馏水。

2. 仪器:分光光度计、匀浆机、离心机、恒温水浴、移液器、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酶液的制备:取新鲜马铃薯150g,洗净后切块,加入150mL NaF溶液,匀浆后用四层纱布过滤。

取滤液50mL,于3500r/min离心5-10min,取上清液。

2. 酶活性测定: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B、C。

向A、B、C三管中加入0.1mol/L邻苯二酚溶液1mL、pH6.8磷酸盐缓冲液2mL,向A、B管中加入酶液0.5mL,C管不加。

将三管置于恒温水浴中,在反应时间分别为0、10、20、30、40、50min时,取出A、B、C三管,分别加入5%三氯乙酸溶液1mL,摇匀后于41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3. 数据处理:以邻苯二酚为标准曲线,计算酶活性。

五、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的绘制:以邻苯二酚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酶活性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计算不同反应时间下的酶活性。

3.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分析:通过实验,分析温度、pH、底物浓度、酶浓度等对酶活性的影响。

1. 成功掌握了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原理及操作技术。

2. 通过实验,分析了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依据。

七、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温度对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

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多酚氧化酶(PPO)在植物组织中的作用及其活性测定的原理。

2. 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PPO活性的操作技术。

3. 分析不同条件下PPO活性的变化,如pH值、温度等。

二、实验原理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氧化酶,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

它能够催化酚类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醌类物质,进而引起植物组织的褐变。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PPO的活性,通过测量反应体系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变化来反映酶的活性。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马铃薯、茶叶、茶叶提取物等。

2. 试剂:0.03M磷酸缓冲液(pH 6.0)、0.01mol/L邻苯二酚溶液、5%三氯乙酸溶液、0.01mol/L的间苯二酚溶液、0.01mol/L的NaF溶液、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硫脲等。

四、实验步骤1. 酶提取:取一定量的马铃薯或茶叶,加入适量磷酸缓冲液(pH 6.0),用匀浆机充分匀浆,过滤,收集滤液。

2. 酶活性测定:取适量酶液,加入0.01mol/L邻苯二酚溶液,在41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3. 酶活性计算:根据吸光度变化计算酶活性,公式如下:\[ 酶活性 = \frac{ΔA}{Δt} \times V_{底物} \]其中,ΔA为吸光度变化,Δt为反应时间,V_{底物}为底物体积。

4. 影响因素实验:分别考察pH值、温度、底物浓度等因素对PPO活性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酶活性测定: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得到不同样品的酶活性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样品的酶活性| 样品 | 酶活性(U/mg) || -------- | -------------- || 马铃薯 | 1.23 || 茶叶 | 0.98 || 茶叶提取物 | 1.57 |从表1可以看出,茶叶提取物的酶活性最高,马铃薯次之,茶叶最低。

2. 影响因素实验:(1)pH值:在pH 4.0~7.0范围内,PPO活性随pH值升高而增加,在pH 6.0时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下降。

茶多酚氧化酶酶学性质研究

茶多酚氧化酶酶学性质研究

V 13 . O . 4 NO 1
Fe b. 2o 8 o
文章编号 :10 .0 22 0 ) 10 8 .3 0 71 3 (0 80 .0 40
茶 多酚 氧 化 酶 酶 学 性 质 研 究
赵 淑娟 ,王坤 波 ,傅 冬 和 ,李 园 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雷玉 国 ,李
( 湖南农业 大学 a园艺园林 学院 ;b . .茶学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 ,湖南 长 沙 402) 1 1 8
点 .掌握 多 酚氧化 酶 的特性 ,可 以为红 茶加 工过程
中控制适度发酵及提高茶黄素的含量提供理论依
据 ,丰富 茶 叶加 工及 生 物化学 理论 .
氧化酶的作用 主要是促使儿茶素类物质氧化成邻
醌进 而形 成茶 黄素 等 氧化 聚合 物 【.伴 随着儿 茶 素 2 J
f a t n t d wi o i mmo i m u f t .S e to h t mee t o s a p id i h x e i n o su y t e r ci a e t s l a o h d n u s lae p c r p o o t rme h d wa p l n t e e p rme tt t d h e c a a t r f P O o t a u h a r p rp h r c e s o P f m e ,s c sp o e H, p i m e r ot mu t mp r t r n n i i r . e r s lss o d t a e e au e a d i h b t s Th e u t h we h twh n o
s d u s l t , c se n , e z i cd a d c n a ca i r n i io s o P f o t a Dif r n u sr t sh d o i m u f e L— y t ie b n o c a i i n mi cd we e i h b t r fP O m e . fe e t b ta e a i n r s

茶树菇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研究

茶树菇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研究
4 1 0 n m @ 所 测 得的 吸 光度 结果 ,画 出p H 吸 光 度 曲线 ,见 图2 :
大大降低其营养价值和商业价值 ,而多酚氧化酶正是引起酶促褐 变的主要酶类。因此我们研究了茶树菇中多酚氧化酶的作用条件 以及抑制剂对该酶抑制效果,可作为茶树菇加工和贮藏过程 中提 高感官质量的参考依据 。本试验通过分光光度法研究茶树菇 中多 酚氧化酶的活性 ,以磷酸盐作为缓冲液,提取茶树菇中多酚氧化 酶的粗酶液 ,以邻苯二酚为底物,研究了多酚氧化酶作用的最适 条件以及一些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为5 . 0 0 。在p H < 5 . 0 0 时,随着p H 值的降低 ,酶活力也逐渐降低 ,
表 现 为体 系反 应 速 度逐 渐 慢 。当p H < 3 . 0 0 时 ,活性 显 著 被 抑制 。 当p H > 7 . 0 0 时 ,随着 p H 值 的 增 大 , 酶 活 力 逐 渐 减 小 。 当 p H > 8 . 0 0 时 ,酶活 力 得到 了 显著 的抑 制 。 综 上 所 述 ,可 知 茶树 菇 中 P P O的最 适 p H 值为5 . 0 0 。在 p H 值
碎 ,将菇酱转入离心瓶 中,在3 0 0 0 f mi n 下离, t  ̄ , 1 0 mi n ,用滤纸过 滤 ,取上清液于5 0 0 m L 容量瓶 中,用缓冲液定容至刻度 ,即得粗
酶 液 ,储 存于 2 ℃的 冰箱 中备用 。 ( 2)多 酚 氧 化 酶 ( P P O) 活 性 测 定 。取 l m l 浓度为0 . 1 m o l / L 邻
健食疗于一身的纯天然无公害保健食用菌,其味美 、柄脆 、香浓 纯正 ,为宾馆 、家庭宴席高级保健食品。但是 ,茶树菇在采收、
加 工 和 贮藏 过 程 中容 易发 生褐 变 ,尤 其 是受 机 械伤 后 褐变 迅速 ,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功能性食品》课程论文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学生姓名:***学号:***********任课教师:***所在学院:食品学院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2014年10月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以儿茶素为主要成分的多分类化合物的总称。

它目前尚不能人工合成,是一种多功能、高效的抗氧剂,正是它的一些药理和保健特性,使得它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

本论文通过对前人一些资料的整理,从多方面介绍了茶多酚,并对茶多酚的提取和研究进展做了探讨。

关键词:茶多酚功能提取方法应用1.茶多酚简介1.1.定义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

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

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1.2.理化性质1.2.1.稳定性在 pH 4-8 稳定。

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2]。

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1.2.2.物理性质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3];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1.2.3.化学性质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4],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 —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多酚氧化酶的性质及其在茶叶加工中的研究进展

多酚氧化酶的性质及其在茶叶加工中的研究进展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 )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真菌体内,属于氧化还原酶,在广义上根据催化底物酚羟基数量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1]:单酚氧化酶(酪氨酸酶,EC 1.14.18.1)、双酚氧化酶(儿茶酚氧化酶,EC 1.10.3.1)和漆酶(EC 1.10.3.2)。

植物中的PPO 主要是儿茶酚氧化酶,能够在有氧条件下催化多酚类物质生成对应的醌类。

PPO 在茶叶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不同加工工序或工艺抑制或提升PPO 活性,可制备出风味迥异的各类茶。

本文对多酚氧化酶的性质及其在茶叶加工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入研究和应用多酚氧化酶提供参考。

多酚氧化酶的性质及其在茶叶加工中的研究进展邹纯,尹军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8摘要:多酚氧化酶是茶叶加工中一类重要的氧化还原酶。

文章归纳了多酚氧化酶的结构性质和酶学性质,重点阐述了其在红茶、绿茶、乌龙茶和黑茶加工中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入研究和应用多酚氧化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酚氧化酶;茶叶加工;结构性质;酶学性质;应用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2002094)、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610212018014)。

作者简介:邹纯,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深加工与多元化利用研究。

*通讯作者,E-mail :*****************。

The Properties of Polyphenol Oxidase and ItsResearch Progress in Tea ProcessingZOU Chun,YIN Junfeng *Tea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 310008,ChinaAbstract:Polyphenol oxidase is an important oxidoreductase in tea processing.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tructural and enzymatic properties of polyphenol oxidase,emphasized its research status in the processing of black tea,green tea,oolong tea and dark tea,and prospected it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depth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olyphenol oxidase.Keywords:polyphenol oxidase,tea processing,structural properties,enzymatic properties,application一、PPO 的结构与性质1.PPO 的结构(1)蛋白结构植物PPO 通常先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其典型结构主要分为3个部分:N-末端转移肽、中间铜离子结合区、C-末端疏水区(图1)[2]。

多酚氧化酶酶学特性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多酚氧化酶酶学特性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Ab t a t P lp e o x d s i e y e it i a iu y e f r i a d v g t b e p a t ,a t i e u a s r c oy h n l i a e w d l x s n v r st p so u t n e ea l ln s c i t r g l - o s o f vy t n o h c lyn n i ot n o e i r i a d v g tb e p o e sn ,p e e v t n a d p o e sn f i fw i h p a i g a mp r tr l n fu t n e e a l r c s i g r s r a i n r c si g o o a o
1 4 p 值 . H
性形式是含铜 的酶单体的寡聚体 , 因此含 c 的化 u 合物对源于小麦等的 P O也有激活效应 _ 。 P 】
此外 , 金属 离 子能 以不 同的 方式 与底 物 、 的 活 酶 性 产 物和 酶本 身产 生 极 强 的亲 和力 , 而 导致 酶 活 从 性 的改变 。C n 和 N 能 对 酶 活性 产 生抑 制 作 用 , a a
致 , 试 范 围体 系 p 接 近 中性 时 ,P 受 H P O催 化 活 性 间存在 一定 相关 性 ¨ 。
最 强 。不 同真菌果 实 中 P O的活 性变 化均 与 p 之 P H 1 5 储 放 条件 .
嘉等 _研究了香菇 P O基于不 同底物 的 K 6 P m值 , 其
1 影响酶活 的主导 因素
1 1 来 源 .
不 同来源的 P O对于专一性底物 的亲和力存 P 在很大差别 , 部分原 因在于同空间因子相关的酶蛋
状态下 , 细胞 内多酚氧化酶与细胞器内膜结合 , 活性 很低 , 但遭遇外界逆境时,P P O可以增加植物体对病 原体的抗 性…。然而 当组 织完整性破坏 或膜受到

多酚氧化酶的研究现状2

多酚氧化酶的研究现状2

多酚氧化酶的研究现状(2) 多酚氧化酶的研究现状六、PPO的分离纯化PPO通常以不溶状态存在,为使其以可溶形式从完整细胞或组织结构中释放出来,并保持其活性和稳定性,通常要进行充分的细胞破碎,释放出细胞的内含物,经匀浆提取后可得粗酶制剂。

为了减少对细胞活动的影响,需尽量去模拟细胞体内的环境,如适宜的pH(5.6)、温度(37℃)等。

如茶叶中存在大量的多酚类物质,因此在该酶的分离提纯过程中要加入多酚吸附剂,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PVP)等以清除多酚。

多酚氧化酶的分离提纯方法有冷丙酮法和匀浆法二种方法。

须海荣 [23]研究指出:冷丙酮法效果较差,酶活较低,可能跟丙酮引起酶蛋白不可逆变性有关,但其操作相对而言较为方便。

随着酶提取技术的发展,匀浆法逐步得以完善,首先它在酶的提取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酶的活性,其次能去除多酚氧化酶提取中的一些杂蛋白以及过氧化物酶等一些酶蛋白的影响。

再采取硫酸铵分级沉淀,凝胶色谱等技术,以达到纯化目的。

七、应用前景调节PPO表达是未来研究热点,一方面因为受伤或衰老会导致黑色素的形成,负调节PPO能大量提高作物的质量;另一方面PPO的过度表达能减少害虫对作物的侵害,或通过影响植物蛋白形成抗营养机制,或在毛状体渗出液中通过它启动聚合作用捕获昆虫。

因此负调节PPO表达或调节PPO使其过度表达在生产及应用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前景及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BhattacharyaM, Luo Q, and Corke, H. Time-dependent changes in dough color in hexaploid wheat landraces differing inpolyphenol oxidasea-ctivity[J].J.Agric. Food Chem,1999,(47).李荣林,方辉遂.一个世纪以来对多酚氧化酶研究的进展[J].福建茶叶,1997,(4).谢春艳,宾金华,陈兆平.多酚氧化酶及其生理功能[J].生物学通报.1999,34(6).Steffens, J.C.,Hare,l andHunt,M.D. Polyphenol oxidase. Pagesin:Genetic Engineering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sm[J].Plenum Press:New york, 1994.Whitaker, J.R., and Lee,C.Y. Recent advances in chemistry of enzymatic browning: an overview. Enzymatic browning and ItsPrevention[J].C.Y.Lee and J.R.Whitaker, eds.ACS:washing,DC,1995.Newman, S. D,Eannetta,N. T.,Yu,H., Prince, et aanizaation of the tomato polyphenol oxidase gene family[J].Plant Mol.1992,(21).Thygesen, P.W.,Dry, I.B., and Robinson, S. P. Polyphenol oxidase in Potato.A multigene family that exhibits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patterns[J].PlantPhysio.l 1995,(109).Cary,J.W.,Lax,A.R., and Flurkey,W.H. Cloning andcharacterization of cDNAs coding forVicia faba polyphenoloxidase[J].PlantMo.l Bio.l 1992,(20).Okot-Kotber,M.A.,Liavoga,A.,Yong,K. J,et al. Activity and inhibition ofpolyphenoloxidase in extracts of bran and othermilling fractions from a variety ofwheat cultivars[J].CrealChem. 2001,(78).孙淑声,等.无机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贺立红.高等植物中的多酚氧化酶[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37(4).[12]Yu H, Kowalski S P,Steffens J C .Comparison of polyphenol oxidase expressioning and dular trichomes of solanum and lycopersicon species[J].Plant Physiol,1992,100(4).[13] Duffey S,Felton G .Enzymatic antinutritive defenses of the tomato plant against insects .In Hedin P(ed) .Natutally Ocurring Pest Bioregulators.Washington D C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1.[14]Thipyapong P ,Joel D M ,Steffens J C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d turn over of the tomato polyphenol oxidase gene family during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J].PlantPhysiol,1997,13(3).[15] ZawistowskiJ,Biliaderis CG,Eskin NAM. polyphenol oxidase. In:Robinson DS, Skin NAME (eds). Oxidative Enzymes in Foods.London: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91.[16]钟瑾,萧伟祥,萧慧.红茶色素形成机理和制取[J].茶叶科学,1997,17(1).[17]李荣林,等.多酚氧化酶固定化技术[J].茶叶科学,1997,17(S1).[18]李荣林.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化学性质研究[J].茶叶,1998,24(1).[19]王守生.茶树多酚氧化酶活性比色测定中抑制剂的选择和应用[J].茶叶通讯,1996,(1).[20]Wrigley, C. W. Single-seed identification ofwheat varieties: use of grain hardness testing, electrophoretic analysis and a rapid testpaper for phenol reaction[J]. Sc.i Food Agric. 1976,(27).[21]Kruger, J.E. Changes in the polyphenol oxidases ofwheatduring kernel growth andmaturation[J].erealChem. 1976,(53).[22]Anderson, J.V. and C.F.Morris.An improved whole-seed assay for screen-ingwheatgermplasm for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J].Crop Sc.i 2001,(41).[23]须海荣.浙江12个茶树良种酯酶同工酶谱聚类分析[J].茶叶科学,1988,8(2).。

福云6号茶叶茶多酚氧化酶特性的研究

福云6号茶叶茶多酚氧化酶特性的研究

取 5 茶 鲜 叶 , 人 0 5g聚 乙 0g 加 .
研 究茶 树 叶片 中多 酚氧化 酶 活性及 不 同 因素对 多酚氧 化酶 活性 的影 响 , 利 于提 高活 性 , 强茶 树 有 增 体 内氧 化还 原 的酶 促 反应 和碳 氮 代 谢 , 而 影 响次 进
烯 吡咯烷 酮及 少 量 石 英 砂 , 2倍 量 ( :V:1: 于 W 2 预 冷 的 0 0 o LP ) . 1m l B缓 冲液 ( H值 7 2 中 , / p . ) 将 样 品磨 碎 , 4层纱 布 过滤 ,00 0 rmi、 用 1 0 / n 4℃ 冷冻
抑 制 率 可 达 10 。 0% 关 键 词 : ; 云 6号 ;多 酚 氧化 酶 ; 性 茶 福 特
中 图 分 类 号 : 5 1 11 ¥ 7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10 ( 0 8 0 0 1 0 10 3 2 2 0 ) 1— 2 3— 3
茶 的多 酚氧化 酶 (P 邻 苯 二 酚 : P O, 氧化 还 原 酶 ,
E .1 0 .1 是 茶 叶 中一 类 重要 的末 端 氧 化 .C .1 .3 )
技 术参 考 。
1 材 料与 方法
1 1 材料 与设备 .
酶类 , 论在茶 树 生 理代 谢 还 是 在 茶 叶加 工 中 多 酚 无
类物 质 的氧化 变化 都起 着重 要作 用 。对 于茶 叶多 酚 氧 化 酶 研 究 最 多 的 是 有 关 它 的 性 质 J 细 胞 定 、 位 以 及 有 关 茶 树 的 品 种 鉴 定 “ 、 理 遗 生
生物质 的合 成 , 改善 无 机 营 养 和有 机 营养 的相 互 协
调, 促进 茶 树 正 常 生 长 发 育 , 而 达 到 增 加 茶 叶 产 从 量、 改善 茶 叶 品质 的 目的。 本研 究采 用 红绿茶 兼用 品种福 云 6号新鲜 茶 叶 为试 验材 料 , 对其 P O进 行 部 分 分 离 , 研 究该 酶 P 并 酶 促反应 的最 适底 物 浓度 、 最适 反应 温度 、 最适 反 应 p H值 及 其热稳 定性 , 比较 几 种常 见抑 制剂 对该 酶 的

多酚氧化酶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多酚氧化酶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多酚氧化酶的制备与性质研究10级生物工程(2)第二组1002012025姜文能 1002012022鲍仕伟 1002012011杜敏 1002012002张强 1002012039肖辉摘要: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自然界中分布极广的一种金属蛋白酶,普遍存在于植物、真菌、昆虫的质体中,甚至在土壤中腐烂的植物残渣上都可以检测到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关键字:多酚氧化酶系统、提取、性质研究多酚氧化酶的简介多酚氧化酶是一种蛋白体,在茶树生命活动和茶叶加工过程中参与一系列由酶促活动而引起的化学变化,故又被称为生物催化剂。

茶叶中的酶较为复杂,种类很多,包括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裂解酶、磷酸化酶、移换酶和同工异构酶等几大类。

酶蛋白具有一般蛋白质的特性,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有易变性失活的特点。

各类酶均有其活性的最适温度范围,一般在30C~50℃范围内酶活性最强。

酶若失活、变性,则就丧失了催化能力。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如多酚氧化酶,只能使茶多酚物质氧化,聚合成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蛋白酶只能促使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茶叶加工就是利用酶具有的这种特性,用技术手段钝化或激发酶的活性,使其沿着茶类所需的要求发生酶促反应而获得各类茶特有的色香味。

如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杀青就是利用高温钝化酶的活性,在短时间内制止由酶引起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形成绿叶绿汤的品质特点。

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发酵就是激化酶的活性,促使茶多酚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氧化产物,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

多酚氧化酶的共同特征是能够通过分子氧氧化酚或多酚形成对应的醌。

在广义上,多酚氧化酶可分为三大类:单酚单氧化酶(酪氨酸酶tyrosinase,EC.1.14.18.1)、双酚氧化酶(儿茶酚氧化酶catechol oxidse,EC.1.10.3.2)和漆酶(laccase,EC.1.10.3.1)。

茶树及其绿茶加工中酶的研究进展

茶树及其绿茶加工中酶的研究进展

(. ,对 焦 化 没 食 子 酸 和 儿 茶 酚 的亲 合 力 很 强 , 以及 受 氢 化 65 )
钾 、二 乙基 硫 代 氨 基 甲酸 钠 ,_ 氨 酸 、2 巯 基 乙醇 、抗 坏 血 L胱 一 酸 的抑 制 呈 现 不 同 的强 度 。 近 年 来 ,赵 东 E] 人 采 用n s C l等 4 et R P
制造 中 对 多 酚 类 物 质 的氧 化 变 化 、茶 叶 品 质 的 形 成 均 起 关 键
作 用 ,因 而 早 在 本 世 纪 初 便 成 为 茶 叶研 究 的 热 门 领 域 。屠 幼 英 等 通 过 对 不 同茶 树 品 种 的P 0 性 研 究 发 现 ,P O 性 的 P活 P活 大 小 与 茶 类 的 适 制 性 有 关 , 同一 品种 的不 同部 位 其 活 力 也 有 差 异 ,其 根 系 的 酶 活 力 强 于 地 上 部分 器 官 ,新 梢 中 酶 活 力 以 嫩 茎最 强 。罗 军 武 等 一 用 正 常 栽 培 条件 ,不 同 抗 寒 性 品种 选 的 成 熟 叶 片 为 材 料 ,对 其 保 护 酶 类 超 氧 化 物 歧 化 酶 (O ) S D、 过 氧化 氢酶 (A ) C T 、过 氧 化物 酶 (O )活 性 以 及 可 溶 性 蛋 白 PD
地 阐述 了茶 树 生 理 、遗传 中 各 种 酶 的 研 究 进 展 以及 绿 茶 加 工 中这 几 种酶 的变 化 规 律 和 对成 茶 品 质 的 影 响 。
1 茶树 生理 、遗 传 中 酶 的 研 究进 展 多 酚 氧 化 酶 (P )和 过 氧 化 物 酶 (O )是 茶 树 中两 种 PO PD 极 为 重 要 的 氧 化 酶 。 由 于 它们 在 茶 树 生理 代 谢 过 程 以及 茶 叶

勐库大叶种茶树多酚氧化酶粗酶的酶学性质

勐库大叶种茶树多酚氧化酶粗酶的酶学性质

勐库大叶种茶树多酚氧化酶粗酶的酶学性质伍梦瑶;黄莹捷;姚燕妮;黄友谊【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年(卷),期】2017(043)005【摘要】以云南大叶种代表性品种勐库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对以硫酸铵沉淀制备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粗酶进行部分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勐库大叶种PPO最适反应pH为4.4,最适反应温度为37℃,对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有催化活性,而对间苯二酚、对苯二酚基本无催化活性.以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为底物时,勐库大叶种PPO的米氏常数(Km)分别为4.2 mmol/L和36.5 mmol/L,最大单位酶活力(Vmax)值分别为2000 U/mL和5000 U/mL,且对焦性没食子酸的催化效果优于邻苯二酚.抑制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亚硫酸钠、抗坏血酸和L-半胱氨酸对勐库大叶种PPO的抑制效果均随抑制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其中亚硫酸钠的抑制作用最强.在终浓度为0~10.00 mmol/L范围内,除Na+对勐库大叶种PPO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K+、Cu2+和Mg2+对勐库大叶种PPO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不同来源的茶树PPO酶学性质有着明显的区别,可能与品种适制性有直接的联系.【总页数】10页(P579-588)【作者】伍梦瑶;黄莹捷;姚燕妮;黄友谊【作者单位】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茶学系,武汉430000;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茶学系,武汉430000;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茶学系,武汉430000;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茶学系,武汉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1.1【相关文献】1.不同反应条件对勐库大叶种多酚氧化酶合成茶黄素的影响 [J], 黄莹捷;伍梦瑶;姚燕妮;黄友谊2.浅述云南勐库大叶种白茶加工工艺 [J], 王艳艳3.添加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对大叶种红茶品质的影响 [J], 仝佳音; 杨毅坚; 杨方慧; 张艳梅; 尹蓉; 宁功伟4.都匀毛尖茶多酚氧化酶粗酶的酶学性质 [J], 姚玉仙;张明泽;刘丽萍;徐波5.勐库大叶种茶无性系栽培技术 [J], 晋文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O 是一种质体酶,存在于光合植物叶绿体类 囊体以及非光合植物的质体类囊体中,如根细胞质 体、表皮细胞质体、胚轴细胞质体、顶端组织细胞质 体等。 在光合组织部位中,PPO 定位于叶绿体类囊 体膜上; 在非光合组织部位中,PPO 定位于各种质 体的囊泡中[17]。 但具有质体的组织细胞也可能不存 在 PPO,或者无 PPO 活性,例如在 C4 植物叶中,只 在叶肉组织中探测到 PPO 活性,维管束鞘细胞尽管 叶绿体丰富,却检测不到 PPO 活性[18,19]。 3 多酚氧化酶酶源及其同工酶
收稿日期:2012 - 03 - 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1161)。 作者简介:陈东生(1985- ),男,河南郑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茶及植物功能成分化学。 鄢通讯作者:larkin-liu@
18
茶叶通讯
第 39 卷
酶和漆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儿茶酚氧化酶则主 要分布在植物中。酪氨酸酶活性中心有 2 个 Cu2+,与 周围 N 原子和 O 原子形成 3 种不同的状态[10],催化 氧化过程分两步:首先使单酚及其衍生物邻位羟基 化,生成邻二酚及其衍生物;二是氧化邻二酚及其 衍生物生成相应的醌。 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主要表 现在使底物生成自由基和酶分子中 Cu2+的协同传递 电子和价态变化[7~11]。 漆酶的催化底物范围很广,可 以催化单酚、三酚、邻酚和对位二酚。 此外,漆酶还 可催化氧化维生素 C、对苯二胺等[12,13]。 酪氨酸酶和 漆酶工程菌已得到成功构建并表达[14,15]。
Abstract: Polyphenol oxidase (PPO) is prevalent in tea plants(camellia sinensis), especially as the key enzyme during the black tea production. PPO oxidizes catechins into theaflavins, which are the essensial quality components of black tea and have a decisive effect on the color, aroma and flavor of black tea. Key words: Black Tea,Theaflavins,Polyphenol Oxidase
多酚氧化酶是一类末端氧化酶,酶分子由主酶 和金属辅基组成[1]。 多酚氧化酶在自然界中分布极 广,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能够催化氧化多酚类物 质生成醌,在茶树生理代谢及茶叶加工等过程中对 产品品质形成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也是植物叶子、 果实等褐变的主要作用酶类 。 [2~4] 茶树多酚氧化酶 (Polyphenol Oxidase, PPO)的研究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5]。 茶树 PPO 分子量大小为 144000±16000, 最佳底物为邻苯二酚,适宜的 pH 范围为 5~7,最适 pH 值为 5.7(以邻苯二酚为底物)[6]。 多酚氧化酶以其 在红茶加工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
竹尾忠一研究红茶制造中 PPO 的活性变化后 发现鲜叶中 PPO 活性在茶叶萎凋过程中逐渐增加, 酶活性随萎凋温度提高而有较快增长。 不论轻萎凋 或重萎凋,PPO 活性均有快速增加[16]。 但另有研究表 明 PPO 活性随茶鲜叶的失水而活性降低,适当补充 水分后,PPO 活性又得到恢复。 刘仲华等研究发现, PPO 活性随萎凋过程中茶叶失水而提高,含水量为 65%左右时活性达到顶峰, 但进一步过度萎凋使 PPO 活性降低。 总之,萎凋过程中 PPO 活性的提高 有重要的意义,是红茶制作工序中的关键步骤[40]。
Tanaka T. 等研究多种供试材料后发现这些材 料匀浆液均可氧化 EC 和 EGC 形成茶黄素,其中枇 杷、日本梨和蓝梅合成茶黄素的能力比茶叶强[20]。 吴 红梅用不同材料和不同方法提取 PPO 并制取茶色 素发现,茶、苹果、梨的 PPO 制取茶色素效果为佳[21]。 李适用毛栓菌 PPO 氧化儿茶素,产物中酯型茶黄素 比例较高[22]。 赵淑娟进行微生物菌种筛选后得到一 株产 PPO 菌株, 对其进行发酵试验测得其酶活为 256U/mL[23遍分布于植物体各器官和组织内。 其含量和活性随 植物体的生长而不断变化,分子量大小也因植物种 类不同,同一种植物的部位不同、同一部位的多基 因家族的控制成员不同而不同,且受植物生长条件 的影响,具有空间和时间特异性。
按溶解状态茶叶 PPO 分为游离态和束缚态两 大类。 前者主要存在于细胞液中,为可溶态;后者较 前者多而且主要存在于叶绿体、 线粒体等细胞器 中,并与这些细胞器膜特异结合,为不溶态[16]。 2 多酚氧化酶的细胞学定位
PPO 作为红茶发酵中的关键酶,对茶叶品质的 形成至关重要,对茶叶适制性有很大的影响。 茶叶 中 PPO 含量高、活性大,有利于红茶品质形成与积 累,适制红茶;反之则适制绿茶。 红茶在发酵过程中 利用茶叶自身酶系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红茶 特有的色、香、味。 绿茶加工需要杀青,要高温使 PPO 迅速失活, 失去酶促氧化功能以生产优质绿 茶;而在红茶加工中则需要 PPO 充分发挥其酶促氧 化功能, 催化儿茶素类物质氧化形成茶色素类物 质。 儿茶素类底物氧化触发了一些香气前体物质的 偶联氧化,生成各种各样的香气成分,从而形成红 茶特有的品质。
Research Progress on Polyphenol Oxidase of Tea Plant
CHEN Dong-sheng, WANG Kun-bo, HUANG Jian-an, LIU Zhong-hua*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or Utilization of Functional Ingredients From Botanicals,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Tea Scienc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第 39 卷第 2 期 第2021期2 年 6 月
茶叶通讯
TEA COMMUNICATION
Vol.39,No.2 June,2012
茶树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
陈东生 王坤波 黄建安 刘仲华 *
(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8)
摘 要: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酶,是红茶制作中品质形成的关键酶类。 多酚氧化酶可催化氧化儿茶素类物质形成茶黄素类(TFs)色素,而后者对红茶色、香、味等品质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关键词:红茶;茶黄素;多酚氧化酶
与其他真核基因不同,已克隆的番茄、蚕豆、烟 草、甘蔗、杏、美洲商陆、葡萄、日本梨、桃等的 PPO 基因均不含内含子[32]。 陈忠正等以英红 9 号茶叶为 材料,克隆得到 PPO 基因全长序列,发现茶树 PPO 基因也没有内含子[36]。 郝欣以福鼎大白等茶叶为材 料, 分别从基因组 DNA 和 RNA 入手, 克隆得到 PPO 基因全长序列, 两种产物的核酸序列一致,同 样说明茶树 PPO 基因不含内含子[37]。 但研究发现香 蕉、菠萝等 PPO 基因中有小片段内含子[38,39]。 6 多酚氧化酶的生理功能 6.1 多酚氧化酶与红茶品质的关系
茶叶 PPO 同工酶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
代。 Buzun 等通过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分离出了 6 种 PPO 组分,并测算出其分子量[24]。 安徽农学院从 福鼎大白茶等材料中分离出 PPO 同工酶 6~7 条,它 们均可促进邻苯二酚氧化,对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 子酸酯、邻苯二酚氧化最为显著[25]。 刘仲华等从茶鲜 叶中分离得到六条同工酶带,按照迁移率由小到大 排列依次为 PPO1~PPO6,其中 PPO2、PPO4、PPO6 对多 酚类敏感性较强, 而 PPO1、PPO3、PPO5 对多酚类敏 感性不强。 在催化儿茶素氧化聚合形成茶黄素(TFs) 的过程中, 各同工酶所起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 PPO1、PPO3、PPO5、PPO2、PPO4、PPO6。 PPO1 不仅热稳 定性好,也成为最终唯一残留的 PPO 组分 。 [26] 葛超 等研究发现不同品种梨的 PPO 同工酶的带数、迁移 率和区带染色情况也存在差异[27]。 王坤波研究发现 不同来源 PPO 同工酶的酶带相似, 但酶带数目、Rf 值及分子量均有差异:梨有 11 条同工酶带,苹果 4 条,茶叶 5 条,蘑菇 5 条,而漆酶只有 1 条。 酶带 Rf 值集中在 0.40~0.70; 茶叶 PPO 同工酶的相对分子 量大于 94kDa。 并分析比较得出不同来源 PPO 合成 茶黄素能力由大到小为:梨 PPO,茶叶 PPO,微生物 PPO,苹果 PPO,漆酶 PPO,蘑菇 PPO。 在所有供试梨 品种中,丰水梨 PPO 同工酶谱带最多,酶活性最大, 合成茶黄素的能力最强[28]。 4 多酚氧化酶的蛋白质结构
现有研究表明 PPO 定位于质体膜上。 PPO 首先 在细胞质中合成含有转运肽(导肽)的前体肽,导肽 引导 PPO 进入质体后被切除,PPO 成为有活性的成 熟蛋白[2]。 导肽通常位于 N 末端,含有 80~90 个氨基 酸, 蛋白酶切割的位点一般是丙氨酸-丝氨酸或丙 氨酸-丙氨酸之间[29]。 导肽 N 端含大量的亲水性氨 基酸残基,C 端约有 50%疏水氨基酸残基[30]。 在 PPO 的 C 端非编码区还含有一些糖类,可能对维持 PPO 的正确构象起作用。 植物 PPO 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功能活性部位都有两个富含组氨酸(His)的铜离子结 合区 (CuA 和 CuB),CuA 区和 CuB 区各有 3 个保守 的 His, 通过配位键形成特定的空间三维结构 。 [15] Klabunde 对成熟 PPO 进行晶体衍射研究印证了铜 离子与组氨酸共价结合, 其中 H88、H109、H218 与 CuA 共价结合,CuB 与 H240、H244、H274 共价结合[31]。 5 多酚氧化酶的基因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