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案例分析题目完整解析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分析题1学生小敏,小学六年级时从农村小学转学到某城镇一流中学。
上学第一天因为将字典放在课桌下面查生字,受到语文老师的批评。
从此看到语文老师就害怕,总担心老师会批评他。
他觉得过去学校的老师好,现在学校的老师都很凶。
现在学校的同学都很优秀,自己比不过他们。
一个学期下来,他只认识两个新同学,不敢与新同学玩。
他感到胸闷、憋得慌,要求回到原来的学校读书上学。
每天上学前他都说胃痛,不肯到学校。
经医生检查他的胃没有器质性问题,属于心理障碍。
第一学期,他陆陆续续到校不满50天。
父母出于各种原因考虑,还是希望他留在现在的学校上学。
第二学期开学后,第一天一切还比较正常,但第二天早上他就不愿进校门,勉强进入教室后哭了一天,中午饭吃不下,手冰凉。
第三天依然如故。
家长请求学校帮助。
问题:小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请尝试运用整合社会工作的治疗模式制订一个介入方案,帮助小敏这一类问题的学生走出困境。
小敏案介入方案一、主要问题小敏的学习、交际以及适应新环境面临困境,由于小敏从农村小学转学到某城镇一流中学,对新的学习环境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紧张和担心学习跟不上而产生心理障碍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小敏从小生活在农村,在农村上小学,之后转入某城镇一流中学,学习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产生的。
其一,在新环境里,由于受到老师的批评,小敏特别害怕老师,总担心老师会批评她,学校的老师对小敏缺少了解与关怀鼓励。
因此出现觉得现在的老师比较凶,过去学校的老师好。
其二,由于学习基础比现在的同学差,现在学校的同学都很优秀,总担心自己比不过他们,抗挫折能力较低,没有很清楚的认识这个问题,因而产生学习压力。
其三,由于学习成绩跟不上班上同学,因此可能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进而影响了与同学的交往,人际交往面非常窄,不敢与新同学玩,因此会产生孤独,不能融入新环境。
其四,由于难以融入新环境,人际关系不良,因此感到胸闷、憋得慌,从而想逃避现有环境,总希望能回到以前的学校进行学习,而父母针对这个问题没有同小敏沟通,没有给予小敏足够的情感支持与协调帮助。
社工实务案例分析
1、张女士文化水平不高,在一家大型超市做保洁工作,一天,她在四楼擦玻璃窗,不慎坠楼,从此失去双腿。
超市给了一笔数额不多不少的慰问补偿金。
丈夫对张女士很关心,为了多挣钱,又去兼职,家里孩子一个8岁,一个10岁,都很懂事,上学前后都会照顾妈妈。
张女士觉得自己是负担。
一天家里只有她一人,她一时想不开,便爬下床打开煤气自杀,幸好被邻居发现救了过来。
问题:1、请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对张女士的情况加以评估。
2、如果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你打算采取何种介入模式帮助张女士?“优势视角”: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
核心理念:相信人们天生具有一种能力,即通过利用他们自身的自然资源来改变自身的能力。
该视角着重于挖掘案主自身的优点,帮助案主认识其优势,从而达到解决案主外在或潜在的问题。
1、优势视角评估可以看四个方面,即环境的优势、环境的缺失、个人的缺失。
从案例看,张女士的家庭关系较为亲密,两个孩子与丈夫都很关心她,邻居与她们的关系也不错,平日会关照她。
而她自己上半身功能完好,头脑也无损,并且自身是一个勤恳的人。
这些是她个人与环境的优势。
从缺失看,环境层面是丈夫工作忙,两个孩子年幼,张女士平时缺乏照料;个人层面是张女士自己悲观、消极。
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让张女士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其信心,鼓励战胜自我。
2、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增能/使能模式帮助张女士,增能模式是把增能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
由于张女士目前自认没用,是个拖累,对自身有较多负性的评价与看法,增能模式有助她提升自信、自尊、激发潜能,从而改变其悲观、消极的态度,解决其问题。
在运用增能模式时,要注意运用充权技巧,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来激发张女士的改变动机,鼓励她反思,学习正面看待问题,并努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假如你在某一青少年福利机构实习,该机构专门服务于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4套(附答案)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4套(附答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题(一)第一题(20分)小安,男,26岁,大学三年级时因精神疾病退学。
退学后,小安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疗后出院。
小安的母亲提前退休后全身心地照顾他,但是小安的某些社会机能仍在慢慢退化。
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这让原本就内向的小安备受情绪困扰,更加沉默寡言,越来越没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门。
小安因为服药有副作用而偷偷藏药和减药。
社区也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
没多久,小安的精神疾病再次发作。
小安在3年内多次出人精神卫生中心,无奈之下,父母将其送人精神病院。
1年后,小安的病情稳定,经诊断可以出院。
他想回家,想接触社会、交朋友,想学点技能从事些简单的工作。
父母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准备搬到一个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社区居住。
自从小安患病以来,父母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很焦虑,对照料好小安既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
医院的社会工作者准备为小安出院回归社区提供服务,并联络了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
问题: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2.小安的需要及家人的需要分别是什么?3.整合小安及家人的需要,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思路,写出“出院计划"的内容。
第一题答题要点: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支持的不足有:(1)康复治疗的支持。
首先,小安的母亲虽然提前退休全身心照顾小安,可其父母对照料好小安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其次,小安家的社区内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并不能为其提供更好的治疗。
(2)社会交往的支持。
小安的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社区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
2.(1)小安的需要有:治疗康复需要;接受教育需要;职业发展需要;家庭生活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价值实现需要;恋爱婚姻需要。
(2)小安家人的需要有:接受社区照顾,社区为小安家人提供训练课程和有关照顾精神病人的技巧。
3.出院计划:(1)协助病人回家或转到社区服务机构;(2)给病人和家人进行辅导,包括照顾技巧上和心理上的辅导。
社会工作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男,35岁,单身,无子女,某私营企业员工。
因工作原因,甲长期加班,导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在一次体检中,甲被诊断为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长期透析治疗。
甲的医疗保险只能覆盖部分医疗费用,剩余费用需自付。
甲因医疗费用问题,向企业领导提出申请,希望企业能够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
然而,企业以甲的工作表现不佳为由,拒绝了甲的请求。
甲在寻求企业帮助无果后,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企业支付其因疾病导致的医疗费用及相应的经济补偿。
二、法律问题1. 企业是否应承担甲的医疗费用?2. 甲是否有权要求企业支付其因疾病导致的医疗费用及相应的经济补偿?3. 劳动仲裁委员会应如何处理此案?三、案例分析1. 企业是否应承担甲的医疗费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在本案中,甲所在企业未按照法律规定为甲缴纳社会保险费,导致甲的医疗费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甲有权要求企业承担其医疗费用。
2. 甲是否有权要求企业支付其因疾病导致的医疗费用及相应的经济补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社会工作师考试题案例分析
案例1:小亮今年读小学三年级,父母一年前因为感情破裂而离婚,小亮被判给母亲抚养。
母亲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小亮身上,所以对小亮的管教非常严厉,小亮稍微做错一点事情,张女士就对其严加斥责,渐渐地,对小亮的打骂成为家常便饭。
最近,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张女士面临下岗的威胁,而小亮的父亲则因为经商失败,开始拖延支付抚养费用。
学校班主任老师发现小亮在学校里也开始对同班同学使用暴力对待同班小朋友,并且经常撒谎、不交作业。
作为学校的社会工作者,班主任要求你为小亮提供服务。
问题1.结合案例说明儿童的需要有哪些?2.在上述案例中,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3.针对小亮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答题要点:1.儿童作为人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有着多维的需要,具体阐述如下:P107-109•⑴获得基本生活照顾和健康的需要。
家庭和社会应当满足小亮在成长过程中基本生活和养育方面的需要。
⑵获得良好家庭生活的需要。
家庭要给小亮提供良好的亲子关系和适当的管教环境。
⑶满足学习的需要。
受教育基本权利应当得到维护。
⑷满足娱乐与休闲的需要。
小亮文化娱乐的基本需要应当被加经考虑。
⑸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要。
家庭和学校应当培育小亮具有人际交往、生活技能、适应能力和学习正确的价值观等多种能力。
⑹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要。
家庭和学校应当协助小亮建立自我认同,增进自我成长,促进社会性发展。
⑺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要。
小亮的人身安全、个人权益应当受到保护。
本案例中,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可以从个体与环境(家庭、学校)方面加以分析:⑴如何改善小亮的自卑、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⑵如何修正小亮在校的不良学习行为,以及使用暴力对待同学的行为。
⑶如何改善离异家庭中小亮与母亲的关系,改善母亲对他的严格管教与打骂的情况;⑷如何改善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3.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策略:⑴社会工作者对小亮的情绪进行疏导,帮助小亮理解母亲对他的良苦用心,增强小亮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⑵社会工作者对小亮的在校行为进行修正,帮助他改正撒谎、不交作业的行为,并且改善其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⑶社会工作者与小亮的母亲进行沟通,教导其家庭养育技能,旨在能够让小亮的母亲认识到打骂的管教方式对小亮造成的身心危害,改正其打骂儿子的管教方式,缓解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⑷社会工作者与小亮的老师进行沟通,为他的不良行为能够得以修正争取老师的理解和帮助;⑸通过合理途径为小亮争取父亲的抚养费用,并且鼓励协助小亮母亲找到一份工作。
精编电大专科《社会工作概论》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6)
电大专科《社会工作概论》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6)盗传必究分析题1.材料:几天前,某城市郊区附近发生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一直缠绕着社会工作者晓丽。
惨不忍堵的爆炸现场,死难者血肉模糊的身体及其家属,让晓丽日夜不宁。
她深深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因为帮助死难者家属摆脱痛苦,不仅是机构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是对死难者灵魂的最好慰籍。
晓丽与其他工作人员合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制订了完整的工作方案。
她设法与死难者建立初步的关系,为困难的家庭提供物质帮助,调动社区社会的资源为案主服务。
她组织了儿次小组活动让这些家属相互见面,创造机会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倾听,以此缓解心中的痛楚。
她还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深入访谈,引导案主们根据新的情况调整生活方式,最终让他们能够自立、自强,摆脱阴影,充分发挥出各人的潜能,重新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
问题:围绕材料,试分析晓丽的助人方式所体现出的社会工作的特征。
答: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施与只是权宜之计,重点在于与案主一起工作,为案主提供充分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空间,引导案主,启发案主,但常常不直接为案主做决定。
这是社会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与此相关,社会工作还有一些其他特点。
(5分)(1)助人自助①助人自助不仅是社会工作显著的特点,也是社会工作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②社会工作的价值前提是:人类有自我改变和自我进步的能力,因而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案主能够依赖白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依赖别人的帮助。
③社会工作致力于帮入改善自我了解和与他人的关系,让他们调动自己和社区的资源解决个人问题。
社会工作不应该是单方而的给予和单纯的恩惠,应该注意调动案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社会工作鼓励案主积极参与,认清问题,找出症结所在,共同寻求解决的方案,最后与案主一同努力解决问题。
(5分)(2)尊重人,相信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
社会工作以其高尚的价值观而著称,社会工作者以其充满爱心的慈善行为为社会工作职业建立了崇高的职业声望。
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题及答案2017年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题及答案一、案例分析题1[简答题]【案例】:杨女士,35岁,因患有尿毒症需要不问断地去医院进行血液透析,费用特别高,杨女士因为生病,又无法从事正常的工作,只能在社区找到一个看门的工作,收入十分微薄。
杨女士的丈夫郭先生36岁,一年前在工地干活时受伤,治疗后右手经鉴定为4级残疾,无法继续之前的工作,并且工地也不给予工伤赔偿,郭先生因缺乏其他工作技能,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有丝毫的经济收入。
他们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儿子需要供养,家庭生活异常窘迫÷虽然他们一家被认定为低保户,每月可以拿到少量的低保金,但对于他们的家庭所需要的来讲远远不够。
对此,郭先生已多次向社区居委会请求给予帮助,但是没有任何回应。
问题:1.请运用优势视角的理论,分析郭先生一家的自身资源。
2.请运用系统理论分析郭先生一家的社会资源。
参考解析:【答案要点】1.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优势视角强调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的优点,运用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强调服务对象自我能力的提升。
从优势视角出发,郭先生一家的优势资源主要包括:(1)杨女士还比较年轻,尚有劳动能力,还可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来补贴家用。
(2)郭先生尚有年龄优势,虽然认定为四级残疾,但仅右手残疾,可以通过一些康复训练锻炼左手,重新恢复劳动能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找到适合的工作,来增加家庭收入。
(3)郭先生上初中的儿子可以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家务,给予他们精神支持。
2.运用系统理论分析郭先生一家社会资源:(1)系统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社会资源包括:1.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
法律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社区居民小区,居住着来自不同地区的居民,其中以年轻人和老年人居多。
小区内有一栋高层住宅楼,楼内居住着张先生和李女士两位邻居。
张先生和李女士因装修噪音问题产生纠纷,双方多次协商未果,矛盾日益激化。
社区调解员在了解情况后,决定介入调解,运用法律社会工作方法处理这一邻里纠纷。
二、案例分析1. 问题识别根据案例背景,我们可以识别出以下问题:(1)张先生和李女士因装修噪音问题产生纠纷,导致邻里关系紧张。
(2)双方多次协商未果,矛盾不断升级。
(3)社区调解员需要运用法律社会工作方法,化解邻里纠纷。
2. 法律社会工作方法(1)建立信任关系社区调解员首先与张先生和李女士进行沟通,了解双方的基本情况和诉求。
通过倾听、同理心等技巧,建立信任关系,使双方愿意接受调解。
(2)评估问题社区调解员对张先生和李女士的装修噪音问题进行评估,了解噪音来源、影响范围以及双方对噪音问题的容忍度。
(3)制定调解方案社区调解员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以下调解方案:①要求李女士在装修过程中采取降噪措施,如使用隔音材料、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
②要求张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噪音产生,如不在室内大声喧哗、不在深夜使用音响设备等。
③双方共同遵守小区管理规定,共同维护小区环境。
(4)实施调解社区调解员与张先生和李女士进行面对面调解,根据调解方案,引导双方达成共识。
在调解过程中,社区调解员运用法律知识,解释相关法律法规,使双方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5)调解结果经过多次调解,张先生和李女士最终达成以下共识:①李女士在装修过程中采取降噪措施,尽量减少噪音产生。
②张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噪音,共同维护小区环境。
③双方共同遵守小区管理规定,共同维护邻里关系。
3. 案例总结通过运用法律社会工作方法,社区调解员成功化解了张先生和李女士的邻里纠纷。
以下是案例总结:(1)建立信任关系,为调解工作奠定基础。
(2)评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调解方案。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题
二、案例分析题范例(过程型)接案
2、社工在接案阶段为小华服务的主要步骤 ( 5 )建立专业关系:与小华逐步建立专业关系,社工需要 注意运用同理心、真诚、温暖与尊重,并做到积极主动。 ( 6 )决定工作进程:根据小华的情况,做出终结服务、转 介,还是进入下一个服务阶段的决定。 ( 7 )签订初步协议:若机构与社工可以为小华提供进一步 服务,则社工与小华签订初步的服务协议。 接案的过程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和小华接案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注意:其一,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其二,权衡 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其三,决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其 四,保证小华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此段 “注意事项”如未提问,则不用写)
料);②家庭情况(收入、居住、健康);③角色和互动(夫妻 、父母、子女、兄弟姐妹);④家庭规则(分歧、冲突、权威) ;⑤沟通方式(期望、需要、情感);⑥家庭关系(次系统、分 工决策);( ① ②是静态,其余是动态) (2)社会环境——正式非正式:①社会支持系统 ;②物理环 境 ;③资源环境 ;④社会网络 ;⑤社会体制(层次比较乱)。
二、案例分析题范例(过程型)接案
答题要点(模式一):
如果小华是由学校老师转介而来,且其自身 并不愿意接受社工服务,那么他算是被动接 受服务的人,即非自愿性的服务对象。 这种特性往往会使得小华在接受服务时可能 存在或表现出某些抗拒情绪和行为。因此, 社工和小华可能不易建立专业关系,需进行 相当细致的工作,并需娴熟运用社工技巧。
二、案例分析题范例(过程型)接案
技巧: 该类型题目基本可套用架构,详见《社会工 作实务(中级)》教材。 拟定初次面谈纲要亦可单独考核。
二、案例分析题范例(过程型)接案
考核方式二: 在与小华服务的接案阶段中,社工的任务与 步骤有哪些?
社会工作概论案例分析题目完整解析.
社会工作概论案例分析题目完整解析1、案例介绍陈某,男,36岁,小学五年级时因被怀疑偷同学的东西,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回家后又不容分说被父亲打骂,自此心情一直很压抑,脾气也很古怪,有时遇到很小的事情表现出情绪暴躁,生怕自己受委屈吃亏。
28岁时经人介绍与梁某结婚。
几年后,因夫妻关系不好离异,离异是梁某主动提出来的,她说陈某疑心很重,老是怀疑周围的人看不起他,夫妻之间的几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常常被他错误理解认为是对他的侮辱,他往往大动干戈,动手打人,而且每次出手很重,几次把她打伤,亲戚朋友劝了若干次都不起作用,无法忍受,只得离婚。
离婚后留下儿子小文归父亲陈某抚养,这时的陈某没有固定的工作,靠用摩托车载客维持家庭生活,他自己省吃俭用,对儿子生活上很关心照顾,尤其对儿子的学习方面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当儿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常常毒打儿子,这使得儿子十分害怕父亲。
有一次邻居听到小文的哭叫声跑了过来,把孩子从拳打脚踢中拉了出来,孩子被打得浑身多处是伤,在邻居的劝说下才送往医院。
陈某一直不承认自己打儿子有什么过错,因此这种情形在未来还有可能发生。
2、案例分析陈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个人方面;二个是家庭方面;三个是生活方面。
产生个人方面问题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最初形成时,是来自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会慢慢地在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他对自己的认识的架构,也决定了他会有什么样的自尊系统。
在自尊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人建设的正性因素多一些,那就是高自尊体系,通俗地说,也就是一个自信的人;如果在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当中,别人给予的评价都比较低,负性的因素就会多,那就演变成低自尊体系,他就变成一个自卑的人。
两种不同自尊体系的人在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他们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在别人的评价中可能有正性的部分,也有负性的部分。
高自尊体系的人往往会选择接收别人对自己评价正性的部分,即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赞扬我;而低自尊的人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说我不好,会很敏感地捕捉到背后的意思,而且有意识地加工成不好的部分。
法律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援助工作在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法律援助中心面临着诸多困境,尤其在社区层面,问题更为突出。
本案例以某市社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例,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二、案例描述某市社区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2008年,主要负责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宣传等服务。
近年来,随着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援助中心的业务量逐年增加。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中心面临着以下困境:1. 人员短缺:中心现有工作人员5名,其中法律专业背景的仅有2名,且年龄偏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2. 经费不足:中心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少量社会捐赠,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此外,经费使用缺乏透明度,导致社会捐赠意愿降低。
3. 服务范围狭窄:中心主要针对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但服务范围局限于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缺乏对法律宣传、法治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4. 法律援助效果不明显:由于人员、经费等因素的限制,中心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时,成功率较低,且部分案件办理过程繁琐,导致当事人满意度不高。
三、案例分析(一)困境原因分析1. 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影响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
2. 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社会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和社区的法律援助工作相对滞后。
3. 法律援助队伍素质不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4. 社会认知度不高:社区居民对法律援助的认识不足,导致法律援助需求不高。
(二)对策建议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视力度,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积极争取政府拨款,同时拓宽社会捐赠渠道,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3. 加强队伍建设:招聘法律专业人才,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
社工案例分析题(共五篇)
社工案例分析题(共五篇)第一篇:社工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题(1)张华,女,44岁,有一个正在本地读大学一年级的女儿,丈夫在女儿幼年时就因病去世。
张华没有正式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靠做临时工作维持家庭生活,比如做保姆、街道清扫员、家政员等。
去年3月份,由于一次车祸,张华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住院没多长时间,她就因无力支付医药费出院。
至今她还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生活变迁,整日闷闷不乐,脾气也很暴躁,经常对女儿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不吃不喝,病情也没有好转。
后来在女儿的劝说下,她的情绪好一点,但她还是经常想到自己是个废人什么用处也没有了,有时甚至想自杀,但又觉得不能让女儿孤孤单单一个人在世上生活。
现在,她几乎不出门,不愿意和健全人说话,也不乐意和残疾人交往。
问题:1.请阐释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2.针对张华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答案:解析: 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1)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功能。
具体而言,残疾人社会工作是要通过处理残疾人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帮助残疾人克服在康复、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生活、社会权益、文化生活和环境方面遇到的障碍,让残疾人因把损伤带来的能力丧失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发挥潜能,有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2.社会工作者采取的介入策略:(1)社会工作者借助医疗科技的基本知识,帮助张华取得合适的医疗康复服务。
(2)对张华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勇敢接受现实。
(3)帮助张华进行生活自理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4)在张华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为其提供就业辅导,帮助她联系力所能及的工作。
(5)评估张华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取得社区的支持,解决其生活困难。
社工案例分析题
社工案例分析题社工案例分析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和实践技巧。
本文将结合一个真实的社工案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社会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案例背景:小明,一名15岁的初中生,因家庭贫困,父母离异,生活在奶奶家中。
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但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人交流。
老师发现小明的问题后,向学校社工求助。
问题分析:1. 家庭问题,小明的父母离异,生活在奶奶家中,缺乏父母关爱和家庭温暖,这可能是小明性格内向,情绪低落的主要原因。
2. 学校欺凌,小明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这导致他不愿意与人交流,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3. 心理问题,小明的情绪低落,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
解决方法:1. 家庭访谈,社工需要与小明的奶奶进行深入交谈,了解家庭情况,寻找解决家庭问题的方法,帮助小明获得更多的家庭关爱和支持。
2. 学校干预,社工需要与学校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制定针对小明的防欺凌计划,帮助小明融入学校集体,改善学校环境。
3. 心理疏导,社工需要引导小明进行心理测试,了解他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他重建自信,改善情绪问题。
案例分析结论:通过对小明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工作在解决个案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家庭、学校、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同时,也需要注重个案工作与系统工作的结合,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帮助小明全面成长,走出困境。
结语:社会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责任的工作,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和技巧,为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希望社会工作者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工作概论》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6)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工作概论》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6)分析题1. 材料:某天的清晨,有人在某市计划生育办公室门口发现了一名弃婴,经医院检查发现该婴儿为脑瘫儿。
问题:请你以一名儿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提供对该不幸儿童的救助方式,并对所提供的救助方式进行简要论述。
答:按照我国法律要求,这名婴儿的安置服务方案应包括下面的步骤、介入系统和介入活动:(1)报案并进行危机干预:向公安机关报案,登记。
对婴儿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看是否有生命危险。
(2)公告等候期的照顾: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应采用公告等方式寻找婴儿的亲生父母,公告期为60天。
期间,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婴儿的照顾问题作出具体细致的安排,避免出现意外。
具体活动包括:①协助公安机关,寻找婴儿的原生家庭;②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可以是像福利院一样的机构,也可以是个人,来提供暂时性的替代性照顾,保证婴儿的生命安全;③如果需要,应提供适当的医疗照顾,解决婴儿的生理病痛。
(3)婴儿的永久性安置: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将婴儿送回其亲生父母身边;一是将婴儿永久性地安置在儿童福利院中。
①送回父母身边:社会工作者需要按照法律程序,完成交接,同时需要对婴儿的父母进行评估。
首先,需要了解父母和婴儿分离的原因。
其次,需要决定婴儿的父母是否需要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或其他的干预。
一般说来,弃婴的父母都是有一些苦衷的,社会工作者需要耐心地了解和评估实情,为选择干预策略提供可靠资料,有针对性地提供亲子关系辅导。
第三,社会工作者需要安排跟进服务,促进婴儿和父母的良好依恋关系。
②儿童福利院安置:社会工作者需要按照法律程序,和儿童福利院一道完成婴儿的交接手续。
婴儿入院的当天或第二天,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婴儿的情绪等进行评估,判断婴儿是否需要情绪等方面的紧急适应训练,制定婴儿环境适应训练计划,帮助他尽快适应新环境。
(4)评估:在上述两种安置中,当完成了父母的亲子训练和福利院婴儿的适应训练之后,社会工作者即可对婴儿的安置进行评估。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课后习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答: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如下:(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
作为尊重人、关心人并致力于人的发展的社会工作与西方的文化传统及社会思想有关。
西方文化有崇尚个人价值的传统。
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写到自己的旗帜上。
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现代慈善活动和社会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①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接着在19世纪内,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促进了重大的社会转型,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②资本主义也剧烈地改变着城乡结构、阶级结构,制造着严重的社会对立,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
这种现象不符合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人士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使人们免于痛苦。
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2.试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
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如下:(1)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解决历史上积累的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形成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各种民生问题。
社会工作概论案例分析题目完整解析百度文库
社会工作概论案例分析题目完整解析1、案例介绍陈某,男,36岁,小学五年级时因被怀疑偷同学的东西,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回家后又不容分说被父亲打骂,自此心情一直很压抑,脾气也很古怪,有时遇到很小的事情表现出情绪暴躁,生怕自己受委屈吃亏。
28岁时经人介绍与梁某结婚。
几年后,因夫妻关系不好离异,离异是梁某主动提出来的,她说陈某疑心很重,老是怀疑周围的人看不起他,夫妻之间的几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常常被他错误理解认为是对他的侮辱,他往往大动干戈,动手打人,而且每次出手很重,几次把她打伤,亲戚朋友劝了若干次都不起作用,无法忍受,只得离婚。
离婚后留下儿子小文归父亲陈某抚养,这时的陈某没有固定的工作,靠用摩托车载客维持家庭生活,他自己省吃俭用,对儿子生活上很关心照顾,尤其对儿子的学习方面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当儿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常常毒打儿子,这使得儿子十分害怕父亲。
有一次邻居听到小文的哭叫声跑了过来,把孩子从拳打脚踢中拉了出来,孩子被打得浑身多处是伤,在邻居的劝说下才送往医院。
陈某一直不承认自己打儿子有什么过错,因此这种情形在未来还有可能发生。
2、案例分析陈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个人方面;二个是家庭方面;三个是生活方面。
产生个人方面问题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最初形成时,是来自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会慢慢地在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他对自己的认识的架构,也决定了他会有什么样的自尊系统。
在自尊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人建设的正性因素多一些,那就是高自尊体系,通俗地说,也就是一个自信的人;如果在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当中,别人给予的评价都比较低,负性的因素就会多,那就演变成低自尊体系,他就变成一个自卑的人。
两种不同自尊体系的人在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他们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在别人的评价中可能有正性的部分,也有负性的部分。
高自尊体系的人往往会选择接收别人对自己评价正性的部分,即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赞扬我;而低自尊的人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说我不好,会很敏感地捕捉到背后的意思,而且有意识地加工成不好的部分。
《社会工作概论》考试题型及例子解析
考试题型(闭卷考试)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5小题共20分)例子:1、案主自决案主自决是指社会工作者应尊重受助者有自我选择和决定的权利与需要。
二、简答题(每题4分,5小题共20分)例子:1、简述个案工作中的保密原则。
个案工作中的机密是信托秘密也是团体秘密,工作者必须保密。
有时为了给受助者更多更适当的服务,工作者会向督导咨询或透过个案研讨会来研商提供有效服务,它就成为一种专业的团体秘密。
社会工作者绝不能向不相干者提及或外泄案主资料。
三、论述题(每题15分,2小题共30分)例子:1、论述小组工作的过程?小组工作可以划分为计划阶段、开始阶段、中间阶段和结束阶段。
计划阶段需要完成确立小组目的、评估赞助机构、招募成员、组织小组、见面会、订立契约、准备小组进行所需的设备、确定经费安排和准备小组的书面计划等任务。
开始阶段包括小组最初的几次活动,需处理的内容有:介绍成员、澄清小组的目的和内容,讨论保密的原则,引导小组发展,建立契约等,第一次会面尤为重要。
中间阶段的工作就是工作者协助成员达成小组目的,工作者要准备小组聚会,为小组过程提供结构,使成员参与并增强能力,协助成员达成目标,处理非自愿与抗拒行为,监督和评估小组的进行。
结束阶段要设计内容帮助成员面对真实情境,透过各种方式演练帮助成员有所准备。
让成员讨论对小组结束的感受并未来做计划及其重要。
评估旨在证明小组工作的成效和价值,指引实务工作和研究治疗性元素,有成效评估和过程评估两种。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例子:(一)张某,女,1973年2月1日出生,高中文化程度,未婚,在其20岁到30岁之间曾去过广州,住过香港,呆过澳门,南方很多城市都走遍了,以前在那里过金丝鸟的生活,被人养着、宠着,对金钱的概念非常淡薄,花钱大手大脚。
在1993年8月12日至1994年8月11日因流氓罪被劳教一年,1998年在澳门和男朋友分手后,因为心情不好,在一个上海来的小姐妹的劝说下吸上了海洛因,前后吸掉一百多万,一直到2002年,开始用针管静脉注射,几次被公安机关处理。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小吴,女,23岁,2016年经学校介绍到厂里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小吴,女,23岁,2016年经学校介绍到厂里案例背景小吴在皮鞋厂做工。
刚进车间,他就觉得气味很重,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半年后,他感觉自己越来越虚弱,面部和手脚浮肿。
他以为是工作太累的缘故,继续坚持在车间作业,直到一个月后的一天,他突然晕倒,被人送进医院。
这次医疗费花了8000多元。
皮鞋厂也将他辞退。
小吴出院后一直在家待着,身体浮肿,无法干重活,情绪很差。
小吴的朋友向社工介绍了小吴的情况,希望社工能帮助小吴。
第一步:接案社工听了小吴朋友的介绍后,开始与小吴接触。
通过与小吴的会谈和对其朋友、邻居的访谈,社工了解了小吴的基本情况和求助的问题。
小吴家在农村,初中学历,23岁。
健康状况方面,进皮鞋厂之前,他身体健康,无大病记录;在皮鞋厂工作半年后,身体浮肿、虚弱,经医院确诊是职业中毒,但因无力支付医疗费,在没有完全康复的情况下便提前出院。
情绪状况方面,因为患病,他不能干体力活,因而很为生计发愁,常常觉得无助。
他想寻求帮助,却不知道该找谁,因此情绪低落,逐渐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经济状况方面,他家中有两亩地,经济来源主要靠打工和种地,家庭收入较低。
小吴求助的问题是希望身体能尽快康复。
在会谈中,社工抱以真诚、接纳、尊重、理解的态度与小吴交流,这让他从一开始面对陌生人的'局促、犹豫逐渐转为对社工的信任和倾诉。
他希望得到社工的帮助,双方建立了服务关系。
第二步:预估针对案主小吴的身体病痛问题,社工通过深入访谈,结合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将其问题成因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生理因素。
小吴在皮鞋厂工作患病后,得到了医院的初步治疗。
但他尚未完全康复就回到家中,后来也没有再做治疗或康复训练。
因家庭贫困,卫生条件较差,缺乏康复意识,小吴的身体一直没有康复。
二是心理因素。
病痛的折磨让小吴行动不便,自理能力下降,负面情绪越来越严重,这进一步导致其身体功能受损。
他对生活环境及家人有了更多的需求和依赖,但家人给予的支持很少,使他常常觉得无助,逐渐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社会工作概论案例分析
儿童社会工作W是一个8岁男孩,读小学二年级,父母在一年前离婚,他跟随父亲一同生活,偶尔回去母亲那里住上一段时间。
父亲觉得亏欠了孩子,总是尽量满足物质上的要求,希望以此弥补父母责任和亲职角色的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使W生活在纵容、顺从、娇惯的家庭环境中。
学校老师认为它顽劣异常,指出他经常作出一些危险性的动作,有暴力倾向。
三、儿童的心理社会问题儿童的心理社会问题主要有三类:行为、情绪和功能发育不足或迟缓,表现为情绪障碍、行为和学习的偏差。
行为问题包括违纪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如说谎、偷窃、攻击性行为、不听管教、偷窃、逃学、离家、捣乱和破坏性行为等;还包括人际交往问题:包括“难养儿”综合症、违拗、任性与暴怒等。
情绪障碍:如恐惧、焦虑、抑郁、强迫观念、疑病症等症状,精神障碍、神经性厌食、孤独症、抑郁症、分裂症等。
情绪问题,又称神经症问题。
功能发育迟缓。
分为:①生理功能紊乱,包括食欲异常、入睡困难、性困惑、遗尿症等。
②习惯性异常动作:包括躯体的大运动和局部的小动作,习惯性痉挛、吮指、啃指甲等。
③语言问题:包括说话迟、咬音不正、口吃等。
说话与语言发育障碍,在儿童中约占 1—5%,男女儿童的口吃各占4%与2%(大约在2—5岁),此外还有大约3—10%的儿童虽然智力正常,但阅读能力发展迟缓。
这类功能发育迟缓的情况通常男孩多于女孩。
2.影响儿童社会工作的因素政治因素。
建国以后,我国长期以来,在宏观政策层面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高度关注,使得我国儿童的生存状态大为改观,婴儿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国家为改善儿童的福利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了众多机构,从而确实保护了儿童的权益。
经济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儿童福利的改善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的建立,竞争日趋激烈,功利化的社会环境给儿童的健康成长蒙上了阴影,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使儿童社会工作受到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概论案例分析题目完整解析
1、案例介绍
陈某,男,36岁,小学五年级时因被怀疑偷同学的东西,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回家后又不容分说被父亲打骂,自此心情一直很压抑,脾气也很古怪,有时遇到很小的事情表现出情绪暴躁,生怕自己受委屈吃亏。
28岁时经人介绍与梁某结婚。
几年后,因夫妻关系不好离异,离异是梁某主动提出来的,她说陈某疑心很重,老是怀疑周围的人看不起他,夫妻之间的几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常常被他错误理解认为是对他的侮辱,他往往大动干戈,动手打人,而且每次出手很重,几次把她打伤,亲戚朋友劝了若干次都不起作用,无法忍受,只得离婚。
离婚后留下儿子小文归父亲陈某抚养,这时的陈某没有固定的工作,靠用摩托车载客维持家庭生活,他自己省吃俭用,对儿子生活上很关心照顾,尤其对儿子的学习方面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当儿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常常毒打儿子,这使得儿子十分害怕父亲。
有一次邻居听到小文的哭叫声跑了过来,把孩子从拳打脚踢中拉了出来,孩子被打得浑身多处是伤,在邻居的劝说下才送往医院。
陈某一直不承认自己打儿子有什么过错,因此这种情形在未来还有可能发生。
2、案例分析
陈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个是个人方面;二个是家庭方面;三个是生活方面。
产生个人方面问题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最初形成时,是来自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会慢慢地在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他对自己的认识的架构,也决定了他会有什么样的自尊系统。
在自尊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人建设的正性因素多一些,那就是高自尊体系,通俗地说,也就是一个自信的人;如果在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当中,别人给予的评价都比较低,负性的因素就会多,那就演变成低自尊体系,他就变成一个自卑的人。
两种不同自尊体系的人在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他们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在别人的评价中可能有正性的部分,也有负性的部分。
高自尊体系的人往往会选择接收别人对自己评价正性的部分,即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赞扬我;而低自尊的人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说我不好,会很敏感地捕捉到背后的意思,而且有意识地加工成不好的部分。
低自尊体系的人平时会很注意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一旦他发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够高,他的情绪立即就会受到影响,对自己产生否认,就会有自卑感,甚至把自责的情绪表现出来,觉得自己不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立的、平等的。
陈某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影响到他人格的不平等,首先,他已是一个低自尊体系的人,同时,他的社会角色又是一个相对的低社会身份。
来自两个方面的力量让他在日常生活中性格压抑、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且自尊较低。
产生家庭方面问题的原因,其实造成这方面的问题,说到底还是要归结到他扭曲的心理。
在生活中,夫妻之间的沟通是正常的,难免的,但是当其妻子本来说出不含复杂的话时,在陈某扭曲心理的折射下,常常就成了一种对他侮辱的话,由于多年扭曲的心理使他的脾气暴躁,所以他往往就大动干戈,动手他的妻子,在打他的妻子的过程中,会使他得到发泄,也会觉得解气,慢慢地他就有了一种把他的妻子幻想成一切侮辱过他的人,他要泄恨,渐渐地他忘记了分寸,出手很重,这样把他的妻子打伤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在打人时,心里只知道发泄,所以对于亲戚朋友的劝告也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在他对待其孩子的问题上,一个是在教养孩子方面缺乏能力与技巧,只会使用打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二个是他希望他的孩子成才。
由于他小时候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和他的低社会身份,他就更希望他的孩子比别人更加有出息,来弥补陈某人生的不足。
三个是才离婚,在情绪上还不适应。
产生生活方面问题的原因,陈某无固定工作,且收入较低。
3、解决方案
3.1 对于陈某个人方面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3.1.1建议陈某对自己的自尊体系进行评估。
评估自己是一个高自尊体系的人,还是一个低自尊体系的人,澄清以后就能明白问题的产生,并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一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3.1.2建议陈某澄清自己对投射性认同的态度,是不是容易产生投射性认同的人,当别人有投射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是投射,还是自己的观点,如果是投射,坚决不接受,因为那对自己是不利的。
如果能分得清楚,就会减少别人带来的心理负担。
3.1.3建议陈某在认知上,社会角色不同,有高低社会身份之分,但绝对不是和人格、道德品质相对应的,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不去认同别人的投射,别人是无法给你带来伤害的。
3.1.4建议陈某发泄负面情绪。
心里的委屈、愤怒、自责、悲伤等情绪都需要发泄掉,表达出来。
可以把这些说给身边自己信任的人,一方面是一个表达、发泄,另一个方面也是寻求支持的力量。
表达的时候,更多的不是这个事件本身,而是由于这个事件而产生的一些情绪和感受到的,可以通过言语、眼泪等表达出来,这才是能帮助到他的。
3.2 对于陈某家庭方面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3.2.1 建议陈某在处理前一段婚姻时有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以适应离婚后单身带孩子的生活。
3.2.2 建议陈某参加讲座或辅导,或与孩子的老师联系,学习合理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方法。
3.2.3 建议陈某要与其儿子的关系协调。
3 对于陈某生活方面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3.3.1 建议陈某察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看自己是否符合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
3.3.2 建议陈某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增强个人的就业能力,寻找稳定的工作。
4、理论依据
4.1 社会工作的含义
关于社会工作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代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类,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慈善事业。
第二类,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的,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包括对由于失业、贫困、疾病、年老、残疾、精神疾患、孤寡等各种原因而面临困难的众的扶助救济事业、调查活动、贫困预防工作等。
第三类,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所举办的专业服务。
4.2 可怕的不是投射,而是认同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包括对待事物的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观等。
而这些都来自于过去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在我们和别人相处当中,别人总是拿他过去积累的经验投射到我们身上。
本来是他自己的想法,他却会以为你也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