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互作5.ppt

合集下载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ppt(共34张PPT)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ppt(共34张PPT)

请同学们联系染色体、DNA、基因、性状的关系,
请同学们联系染色体、DNA、基因、性状的关系,
想一想以上现象对生物的遗传有什么意义?
使传种接代正常,使染色体数目能稳定地遗传 下去。
假设父母双方各有一对染色体

精子

受精卵
卵细胞
填写 生殖 过程 中染 色体 数目 的变 化


对 母 23 对
条) ( 46 条)
先天性愚型
病因: 缺少一条X染色体
症状:
常见于女性。身体矮小; 肘外翻;显蹼颈。性腺发 育不良,乳房不发育, 故无生育能力。30%伴 有先天性心脏病。
性腺发育不良
病因:
肌肉萎缩、无力而导致 行走困难
症状:
双侧腓肠肌呈假性 肥大。多于4岁~5岁 发病,20岁以前死亡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唇裂
唇裂俗称兔唇,是颌面部常见的先天发育 畸形。唇裂的发生是由于胚胎早期胎儿口 腔唇部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正常组织发育 受阻所致。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 素关系最为密切。①唇裂患儿的父母或亲 属中有相似的畸形。②妊娠期母体营养和 钙、磷、维生素等缺乏,母体受到外伤或 病毒感染均可致婴儿唇裂。③某些药物可 通过胎盘进入胚胎而致畸形。如抗恶性肿 瘤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④内分泌因素,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可致畸形。
6、下列关于人体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常的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6条 B肌肉细胞有23对染色体,即表示有23对基因 C人体正常的体细胞中有一对性染色体
D控制同一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精子
受精卵

23 条 卵细胞
23 对 ( 46 条)
新个体(体细胞)
23 对

遗传学的三大定律ppt课件

遗传学的三大定律ppt课件

表2-6 太阳红玉米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个例子说明环境的变化可引起表型的变化, 甚至可使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也发生变化。
❖ 1. 表型模写:有时,基因型改变,表型随着 改变,环境改变,有时表型也随着改变,环 境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有时与由某基因 引起的表型变化很相似,这叫表型模写。
❖ 注意:模写的表型性状是不能遗传的。
2.3. 1.4 一因多效
2.3.2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 1.基因互作 ❖ 2.互补基因 ❖ 3.抑制基因 ❖ 4.上位效应 ❖ 5.叠加效应(加性效应)
2.3.2.1 基因互作
❖ 不同对的 两个基因相互 作用出现了新 的性状,叫基 因互作。在F2 出现9:3:3: 1。
2.3.2.2 互补基因
❖ 几个 等位基因 同时存在 才出现某 一性状, 其中任何 一个发生 突变都有 表现为另 一相同的 突变性状。 在F2出现9: 7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
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
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
的比例。
互补基因:发生互补作用的基因。
❖ 图 染色体复制后含有两条纵向并列的染 色单体
2.4.1.2 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的 行为
❖ 像细菌、蓝藻等原核类生物,体细胞和 生殖细胞不分,细胞的分裂就是个体的 增殖。而高等生物是通过单个细胞即合 子(zygote)的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细胞 分裂发育而成的具有亿万个细胞组成的 个体,譬如说人就是通过单个细胞即受 精 卵 的 细 胞 分 裂 发 育 而 成 的 具 有 1014 个 细胞组成的。
复等位基因在生物中是比较广泛地存在的,如人类的 ABO血型遗传,就是复等位基因遗传现象的典型例子。

基因的互作

基因的互作
答案:不能。果蝇中,雄性中只有XBY个体,雌性中 有XBXB和XBXb个体,雌雄果蝇的两种亲本组合中均会 出现XBY的雄性个体。
(二)基因在常染色体上:1、这种致死情况与性别 无关,后代雌雄个体数为1:1,一般常见的是显性纯
合致死。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的表现型 及比例为:2:1,而隐性纯合致死(例如白化苗)后
-、g对g- 是显性.如:Gg是雄株.g g-是两性植株. g- g-
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Gg和GG 能杂交并产生雄株
【答案】 D
B.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
C.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
D.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 例高于杂合子
2.在一个品种的兔子中,复等位基因控制皮毛的颜色并具
三:基因致死
1904年,法国遗传学家L.Cuenot在小鼠中发现 黄色皮毛的品种不能真实遗传。黄色小鼠与黄色 小鼠交配,其后代总是出现黑色小鼠,而且黄色、 黑色的比率往往是2∶1,而不是3∶1。通过研究 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纯合的黄色个体在胚 胎发育过程中死亡了。基因致死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合子致死,合子含隐性或显性致死基因并 在纯合状态下有致死效应。另一种是配子致死, 配子含有隐性或显性致死基因时有致死效应。
例:棕色鸟与棕色鸟杂交,子代有23只白色, 2交6,只其褐后色代,中53白只色棕个色体。所棕占色比鸟例和白色5鸟0杂%
如柴茉莉红花品系和白花品杂交,F1代即不是红花,也不是白花, 而是粉红色花,F1自交产生的F2代有三种表型,红花,粉红花和白 花,其比例为1:2:1。
另如,红白金鱼草的花色(红花、白花、粉红)也是不完全显性 ;金鱼中的透明金鱼(TT) × 普通金鱼(tt)→ F1 半透明(五花 鱼)F1自交→F2 1/4透明金鱼 、2/4半透明、 1/4普通金鱼。

遗传专题2-基因互作-含解析

遗传专题2-基因互作-含解析

遗传专题二基因互作基因互作:两对独立遗传的的非等位基因在表达时,有时会因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使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偏离正常分离比,称为基因互作。

基因互作的各种类型中,杂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虽然偏离正常的孟德尔遗传,但基因的传递规律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解题策略:先分析各种性状所对应的基因型,再进行推理判断。

例.小鼠毛皮中黑色素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显性基因R、C(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都存在时,才能产生黑色素,如图所示。

棕色个体甲和白色个体乙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F2中有棕色、白色、黑色个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推出各种性状所对应的基因型。

白色:,棕色,黑色∶。

(2)甲和乙的基因型为:,F2中黑色:棕色:白色= 。

(3)F2中棕色个体和白色个体杂交得到足够多的F3个体,F3中(填“会”或者“不会”)出现黑色个体,原因是。

(4)F2中黑色个体自由交配,则F3中白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解:(1)抓住物质加工的过程,分类讨论性状和基因型的关系。

双显C R ,单显C rr,单显cc R ,双隐ccrr。

根据题目的图示可知C R 有基因C 可将白色素前体物加工为棕色素,有R 能将棕色素加工为黑色素,故C R 性状为黑色。

C rr能将白色素前体物加工为棕色素,但由于没有R ,不能将棕色素加工为黑色素,故C rr为棕色。

cc R 缺乏C 故不能将白色素前体物加工为棕色素,没有棕色素R 发挥不了作用,故cc R 性状为白色。

同理ccrr为白色。

故白色:cc R 、ccrr,棕色:C rr,黑色:C R 。

(2)画出遗传图解根据遗传图解写出基因型正推逆推各个个体基因型P 棕色甲×白色乙棕色甲×白色乙棕色甲×白色乙↓ C rr↓cc R 、ccrr C C rr↓cc R RF1 黑色黑色C R 黑色C c R r ↓↓↓F2 黑色棕色白色黑色棕色白色黑色棕色白色C R C rr cc R 、ccrr C R C rr cc R 、ccrr9 3 4(3)F2中棕色个体C rr和白色个体cc R 、ccrr杂交,其中组合C rr×cc R 后代中会出现CcRr,表现为黑色。

基因互作

基因互作
女性为隐性。 绵羊角:有角雄性为显性
雌性为隐性
从性遗传
类型
范例
基因型
从性显性 人类早秃
b+b+
b+b
bb
从性显性 绵羊长角
h+h+
h+h
hh
表型 ♀♂ 正常 正常 正常 早秃 早秃 早秃
有角 无角 无角
有角 有角 无角
(二)致死基因 当其发挥作用时导致个体死亡的基因。
隐性致死基因: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能 使个体死亡。
A
IAIA,IAi
A
β(抗B) A抗原
B
IBIB,IBi
B
α(抗A)
B抗原
AB
IAIB
AB
-
A、B抗原
O
ii
-
αβ(抗A抗B)无相应产物
下图为某一家族的族谱。在一次实验中,将不同家族成员的 血浆和血球两两混合配对,以测试血液凝固情况,若凝固为 (p),不凝固为(a),空白表示试验中未测试该组合。族 谱中成员1的表型为AB型Rh阴性,成员2的表型为B型Rh阳性
( LMLM ) M × N( LNLN )
( LMLN )MN × MN
M MN N 1: 2 : 1
4.镶嵌显性(mosaic dominance) 双亲的性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不同部位表 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
5.从性显性
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因受到性激素 的作用,基因在不同性别中表达不同。 如:人的早秃基因:男性为显性,
一因多效 :一个基因影响许多性状的 发育往往是多个性状同时表现出来。
3.表现度与外显率
表现度(expressivity):指一定的基因型 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 表型表现程度的差异。

基因互作PPT教案

基因互作PPT教案

部分
病例为死胎或在新生儿期即死亡,多数患者的
父母为正常发育,可能是自发性基因突变的结果。)
第7页/共36页
7
不完全显性
红花(R1R1)对白花 (R2R2)是不完全显性, 则(R1R2)的表现型为 粉花,这是不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又叫半显性。
第8页/共36页
8
共显性与复等位基因
共显性
复等位基因

重叠作用是指不同对基因互作时,显性基因对表
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即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时,
就表现相同的表现型。这类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称为重叠基因。
• 如果杂交涉及两对重叠基因,F2产生15∶1的分离比例。
第19页/共36页
18
三角形蒴果示范
第20页/共36页
19
显性上位作用(12:3:1)
• 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而且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 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基因互作
知识体系
• 基因与性状
一因多效 多因一效
复等位基因
• 等位基因
致死基因(显性致死、隐性致死)
(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显隐性关系

• 非等位基因互作
互补作用(9:7) 重叠作用(15:1) 积加作用(9:6:1) 显性上位作用(12:3:1) 隐性上位作用(9:3:4) 抑制作用(13:3)
性基因携带者,即杂
合子和纯合子。致死
原理一般为该基因的
表达影响了必要的蛋
白质的合成。
第3页/共36页
3
显隐性关系相对性
1.完全显性
2. 不完全显性
3.共显性
4. 镶嵌显性
第4页/共36页
4

遗传专题2-基因互作-含解析

遗传专题2-基因互作-含解析

遗传专题二基因互作基因互作:两对独立遗传的的非等位基因在表达时,有时会因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使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偏离正常分离比,称为基因互作。

基因互作的各种类型中,杂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虽然偏离正常的孟德尔遗传,但基因的传递规律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解题策略:先分析各种性状所对应的基因型,再进行推理判断。

例.小鼠毛皮中黑色素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显性基因R、C(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都存在时,才能产生黑色素,如图所示。

棕色个体甲和白色个体乙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F2中有棕色、白色、黑色个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推出各种性状所对应的基因型。

白色:,棕色,黑色∶。

(2)甲和乙的基因型为:,F2中黑色:棕色:白色= 。

(3)F2中棕色个体和白色个体杂交得到足够多的F3个体,F3中(填“会”或者“不会”)出现黑色个体,原因是。

(4)F2中黑色个体自由交配,则F3中白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解:(1)抓住物质加工的过程,分类讨论性状和基因型的关系。

双显C R ,单显C rr,单显cc R ,双隐ccrr。

根据题目的图示可知C R 有基因C 可将白色素前体物加工为棕色素,有R 能将棕色素加工为黑色素,故C R 性状为黑色。

C rr能将白色素前体物加工为棕色素,但由于没有R ,不能将棕色素加工为黑色素,故C rr为棕色。

cc R 缺乏C 故不能将白色素前体物加工为棕色素,没有棕色素R 发挥不了作用,故cc R 性状为白色。

同理ccrr为白色。

故白色:cc R 、ccrr,棕色:C rr,黑色:C R 。

(2)画出遗传图解根据遗传图解写出基因型正推逆推各个个体基因型P 棕色甲×白色乙棕色甲×白色乙棕色甲×白色乙↓ C rr↓cc R 、ccrr C C rr↓cc R RF1 黑色黑色C R 黑色C c R r ↓↓↓F2 黑色棕色白色黑色棕色白色黑色棕色白色C R C rr cc R 、ccrr C R C rr cc R 、ccrr9 3 4(3)F2中棕色个体C rr和白色个体cc R 、ccrr杂交,其中组合C rr×cc R 后代中会出现CcRr,表现为黑色。

9331及其变式ppt课件

9331及其变式ppt课件

• C.白:粉:红,4:3 :9
• D.白:粉:红,6:1 :9
7
例•(2010·新课标)某种自花授粉植物的花色分为白色、红
色和紫色。现有4个纯合品种:1个紫色(紫)、1个红色
(红)、2个白色(白甲和白乙)。用这4个品种做杂交实验,
结果如下:
假设aa上位
•1:A紫AB×B 红A,AbFb1为A紫AB,bF2为3紫∶1红;
5
1、基因互作
• 4、A存在时,表现为性状1,A不存在时,B 存在,表现性状2,均不存在时,表现为性 状3(显性上位)。12:3:1
• 5、aa存在时,表现为性状1,存在A时,同 时存在B,表现为性状2,存在A但不存在B 时,表现为性状3(隐性上位)。9:3:4
• 6、某基因B的存在会抑制基因A的表达(抑 制作用)。 13:3
•根据杂交结果回答问题。 •(1)这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哪些遗传定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 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红色,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
叠加性,a、b和c决定白色。将粒色最浅和
最深的植株杂交得到F1。F1的自交后代中,
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表现型相同的概
率是
B
• A.1/64
B.6/64
• C.15/64
D.20/64
12
3、致死基因
• 由于致死基因的作用,使个体或配子死亡, 杂交后代偏离孟德尔比率。
81/256=(3/4)4
16
• 思考:另外,用“分离”的观点可以解决 很多的问题,比如:当两对等位基因自由 组合时,某一对显性表现非完全显性,而 是不完全显性?共显性?

基因互作及其与环境的关系ppt课件

基因互作及其与环境的关系ppt课件

在ABO血型系统中,有一种RH血型。1940年科学家发现人红细胞上的Rhesus(Rh)系 统的抗原。他们把恒河猴的红细胞注射给兔子,发现被免疫的兔子血清内含有一 种抗体,能凝集85%欧洲血统人的红细胞。这些被凝集的红细胞叫做“恒河猴阳 性”。Rh,是英文恒河猴(Rhesus monkeys)头两个子母。在临床上,凡带有D抗原 者称为Rh阳性,不带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第二节 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12
(3)镶嵌显性(嵌镶显性)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个体上双亲
性状在不同部位镶嵌存在的现象。异色瓢虫鞘翅色斑的遗传。
(4)共显性(并显性) 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的现象。AB血型;MN血型
的遗传。MN血型人体内无天然抗体,输血是不用考虑MN血型是 否一致。
B_I_,bbI_
bbii
具有B基因的萨卢基狗,其皮毛
呈黑色,但具有bb基因型时,狗
的皮毛呈褐色,含有I基因的均
呈白色。
显性上位作用
24
bbii
P1
褐色
BBII 白色
BbIi
F1
9B_I_ 3bbI_ 3B_ii 1bbii
F2
解释:由于I基因抑制了B或b的作用,使狗体内不能形 成色素而使狗的皮毛呈白色,只有那些带有ii基因的狗 才能产生色素而呈黑色或褐色。
1、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某一性状的不同 形态的基因。不同的等位基因产生例如发色或血型等遗传特征的变化。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遗传效应,可将等位基因区分为 不同的类别。在个体中,等位基因的某个形式(显性的)可以比其他形 式(隐性的)表达得多。等位基因是同一基因的另外“版本”。 2、非等位基因就是——可以是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 也可以是非同源染 色的的不同位置。例如,红花基因C和高茎基因D。

第01章-基因PPT课件

第01章-基因PPT课件
● 常见的上游启动子元件
3.增强子(enhancer) 是一种较短的DNA序列,能够被反式作用因子识别与结合。与增强子元件结合后能够增强邻近基因转 录。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100~-300 bp处
4. 反应元件 一类能介导基因对细胞外的某种信号产生反应的 特异的DNA序列 ●特点 具有较短的保守序列 通常位于启动子附近、启动子内或增强子区域
第二节 结构基因中贮存的遗传信息
一、 RNA的结构信息 二、 结构基因中贮存的蛋白质序列信息
●编码区 一个特定蛋白质多肽链的序列信息,也称 为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 功能 决定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
RNA 聚合酶
转录因子
启动子类型
启动子构成
含有该类启动子的基因
I
TFI
I
核心元件, 上游调控元件
rRNA
II
TFII
II
TATA盒(TATA box)、几个上游启动子元件和转录起始位点
5.poly(A)信号 II类基因除了调控转录起始的序列外,在结构 基因的3‘端下游还有加尾信号。由AATAAA序列和GT丰富区,或T丰富区组成。 作用: 终止mRNA转录和为其加上poly(A)尾
(三) 基因的基本结构特点 1.原核生物基因的基本结构 5′-启动子-结构基因-转录终止子-3 ′ ●操纵子(operon) 功能上相关联的数个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 由一套转录调控序列控制其转录,构成的基因 表达单位.
四、基因的结构特点
● 组成 一个编码特定多肽链的DNA序列+与蛋白质编码 无关的DNA序列(调控序列)
● 结构特点
1.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特点 结构基因在DNA上是连续的 2.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特点 结构基因在DNA上是不连续的(断裂基因)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基因与生物性状物体 的性状。
02 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影响生物体的表现型,如身 高、肤色、眼睛颜色等。
03 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影响生物体的 表现型,如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
05
基因工程和基因编辑
基因工程的定义和应用
基因工程的定义
基因工程是一种通过人工操作和 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来改变其 性状的技术。
基因工程的应用
基因工程在农业、医学、工业和 基础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 用,例如转基因作物、基因治疗 、基因检测和基因克隆等。
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的定义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能够精确地修改生物体基因组的工具,包括CRISPR-Cas9、 ZFNs和TALENs等。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生物学研究、疾病治疗、作物改良和动物育种 等领域,例如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抗病抗虫作物的培育以及动物模型的构建 等。
DNA的分子结构
双螺旋结构
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 组成,通过碱基配对形成 双螺旋结构。
碱基配对
A与T配对,G与C配对, 形成稳定的碱基对。
方向性
DNA的两条链方向相反, 一条链是5'到3'方向,另 一条链是3'到5'方向。
基因的组成和结构
基因定义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负责编码蛋白质或多肽。
基因结构
基因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组成。编码区包含有意义的核苷酸序列,负 责转录和翻译为蛋白质或多肽。非编码区则调控基因的表达。
基因复制
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亲代DNA的每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的一条链。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改变,可能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从而影响 生物体的表型。

《孟德尔,基因互作》课件

《孟德尔,基因互作》课件

基因互作的研究方法
遗传学方法:通过观察遗传现象,分析基因的相互作用
生物化学方法:通过分析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基因互作
细胞生物学方法:通过观察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研究基因互作
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分析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数据,研究基因互作
基因互作的意义和应用
基因互作是生物 体中基因之间的 相互作用,对生 物体的生长、发 育和功能具有重
生物技术:通过基因互作研究, 可以开发新的生物技术,推动 生物产业的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农业育种:基因互作研究在农业育种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 性和产量。
基因互作研究对人类来的影响和价值
农业改良:通过基因互作研究, 可以改良农作物,提高产量和 抗病能力
环境保护:通过基因互作研究, 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态环境
基因编辑:通过基因编辑技术, 可以治疗遗传性疾病,提高人 类健康水平
基因互作的概念
基因互作的分类
同源基因互作: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相互影响表达 异源基因互作:两个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相互影响表达 顺式作用:基因与基因之间通过物理接触或化学信号传递影响表达 反式作用:基因与基因之间通过转录因子或其他调控因子影响表达
基因互作的表现形式
基因互补:两个或多个基因共同作用,实现某一功能 基因互作:两个或多个基因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表达 基因调控:基因通过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实现功能 基因互作网络:多个基因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孟德尔定律: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学的两大基本规律,即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 尔第二定律。
遗传因子: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认为遗传因子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基因互作

基因互作

为决定控制人类ABO血型和MN血型的基 因在遗传上是否独立,可采用下列哪 种婚配所生子女的表观来判定: A.IAIALMLN×iiLNLN B.IAIBLMLN×iiLNLN C.IAIBLNLN×iiLMLN D.IAIBLMLN×iiLMLM
B A
AB
O B AB
在一个品种的兔子中,复等位基因控制皮毛的颜色并具有 如下的显隐性关系:C(深浅环纹 )>cch (栗色 ) > ch(喜马 拉雅色 )>c(白化 )。 一次在深浅环纹和喜马拉雅色兔子的交配后产生了50% 深浅环纹和50%喜马拉雅色的后代。以下哪组交 配会产 生这一结果 ?(2008IBO) I.Cch ×chc
不同基因 型之间的 交配数 相同基因 型之间的 交配数
假若小玉的父亲的血型为A型,母亲的是0型,小王的
血型可能是(2000) A.A或B型 B.A或0型 C.A或AB型 D.B或A型
请将有关系的二者连线(2001) a抗A抗体 b抗B抗体 c抗A和抗B抗体
d无抗A和抗B抗体
在ABO血型遗传中,后代可能出现三种血型的 双亲之一血型一定为(2003) A.O B.A C.B D.AB
南瓜的果形遗传
扁形 × 长形 AABB aabb 扁形 AaBb 互交 扁形 9A_B_ 9 : 球型 3A_bb 3 aaB_ 6 : 长形 1 aabb 1
3.重叠作用 不同对基因互作时,不同的显性基因对表现 型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 荠菜的果型
P
三角形 × 筒形 AABB ↓ aabb
P
F1 F2 白花
黄花 × 白花
KKdd ↓ kkDD
白花 KkDd

黄花 白花 白花

基因互作PPT课件

基因互作PPT课件
• 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或不同于两个亲本的新类型;
• F2则表现:
• 父本类型、中间类型(新类型)和母本三种类型,呈1:2:1的比例。
第10页/共37页
第11页/共37页
② 并显性(共显性)
• 指两纯合亲本的表型同时在子一代中表 现出来的现象。
• 两个纯合亲本杂交:
• F1代同时出现两个亲本的性状; • F2代表现为三种表现型,其比例为1:2:1。
二、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第8页/共37页
一、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1. 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① 不完全显性(半显性) ② 并显性(共显性) ③ 超显性 ④ 随所依据标准的不同显隐性关系
发生改变
第9页/共37页
① 不完全显性(半显性)
• 指杂合体的表型介于两纯合亲本之间的现象。 • 杂种F1表现:
第14页/共37页
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第15页/共37页
④ 标准不同显隐性关系不同
第16页/共37页
2.致死基因
• 致死基因:指可导致个体死亡的等位基因。
• 发现:1904年,鼠皮毛颜色杂交试验
黄鼠 × 黑鼠 ↓
黄黑 1 :1
黄鼠 × 黄鼠 ↓
黄黑 2 :1
Aya × Aya ↓
AyAy Aya aa (死亡) 黄 黑
2. Aa×Aa杂交产生3个后代,其中2个表型是A, 1个表型是a的概率?
3. Aa×aa杂交产生5个后代,其中3个是Aa, 2个是aa的概率?
第6页/共37页
四、适合度测验
• 实测值与理论值的符合程度。 • 卡平方(X )检验
2
O是实测值,E是理论值,Σ是总和
第7页/共37页
2.3 一、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孟德尔定律的扩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紫花 : 7白花
C 无色 无色的 色素元 中间产物
P 紫色素
香豌豆互补效应的生化机制
2.累加作用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 ,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两 种显性基因均不存在时又表现第三种性状 。
南瓜的果形遗传
扁形 × 长形
AABB aabb
扁形
AaBb
互交
扁形
球型
长形
9A_B_ 3A_bb 3 aaB_ 1 aabb
+
白色色素 Y
黄色
燕麦颖片颜色的遗传机制
5.隐性上位作用
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 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
P
黑色 × 白化
BBCC ↓ bbcc
F1
黑色 BbCc

F2 黑色 棕色 白化 白化
9B_C_ 3B_cc (3bbC_ 1bbcc)
9 :3 : 4
小鼠毛色的隐性上位效应
无色 色素元
起遮盖作用的基因称为上位基因;
被遮盖的基因为下位基因。
显性上位: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
P
黑颖 × 白颖
BBYY ↓ bbyy
F1
黑颖 BbYy

F2 黑颖 黑颖 黄颖 白颖
(9B_Y_ 3B_yy) 3bbY_ 1bbyy
12 : 3 : 1
燕麦颖片颜色的遗传
深色复盖浅色
B 白色色素 黑色
黑色
B 棕色的 中间产物
C 黑色素
隐性上位效应的生化机制
6.抑制作用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 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 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为抑制基因。
P
黄花 × 白花
KKdd ↓ kkDD
F1
白花 KkDd

F2 白花 黄花 白花 白花
9K_D_ 3K_dd 3kkD_ 1kkdd
相当于自由组合 比率
(9:3):3:1 9:3:(3:1) 9:(3:3:1) (9:3:3):1
测交比
2:1:1 1:1:2 1:3 3:1
9:(3:3):1
1:2:1
(9:3:1):3
3:1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在 控制某一性状表现上的各 种形式的相互作用。
基因互补
香豌豆花色的遗传:
X
(品系1) (品系2)
9/16 7/16
1.互补作用
香豌豆花色遗传
P 白花CCpp 白花ccPP
F1
紫花CcPp
C、P同时存在时, 才表现为紫色
F2 (9C_P_) (3C_pp + 3ccP_ + 1ccpp)
9:
6
:1
3.重叠作用
不同对基因互作时,不同的显性基因对表 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 荠菜的果型
P
三角形 × 筒形
AABB ↓ aabb
F1
三角形 AaBb

F2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筒形
(9A_B_ 3A_bb 3 aaB_) 1 aabb
15
:1
4.显性上位作用 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决定一 对性状,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 现有遮盖作用。
9 :3 :3 :1
( 白花:黄花= 13 : 3 )
报春花属花色的遗传
白色色素
D ↓抑制 K
黄色锦葵色素
抑制效应的生化机制
基因互作各种类型的比率列表如下:
基因互作 类型
显性上位
隐性上位
显性互补
重叠作用 累(积)
加作用 抑制作用
比率
:3:1 9:3:4 9:7 15:1 9:6:1 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