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一、 SAH 辅助检查(一) CT1.CT 检查的优势CT 作为为 SAH 诊断的首选常规检查,其优点为快速、安全、敏感。
CT 检查可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否存在与发展程度,增强 CT 可明确某些病因,如动静脉的畸形或较大动脉瘤等。
CT 检查可了解脑脑室出血、脑积水情况,同时便于随访治疗效果,了解并发症。
多发性动脉瘤可借助 CT 判断具体出血部位。
2. 阳性率研究说明, SAH 发病 1 小时之 CT 检查阳性率大于 90% , 5 天后阳性率为 85% , 1 周后阳性率为 50% 。
2 周后阳性率低于 30% 。
3.SAHFisher 分级如 ppt4 图表显示的是 CT 影像特点与血管痉挛危险性关联的分级标准(1983) 。
SAHFisher 分级( 1983 )共分 4 级,当 CT 显示弥漫出血,未形成血块时,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较低,当 CT 显示较厚积血,垂直面厚度>1mm( 大脑纵裂、环池 ) 或水平面 ( 侧裂池、脚间池 ) 长 x 宽> 5x3mm 时,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较高。
当 CT 显示脑血肿或脑室出血,基底池无或少量出血时,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较低。
当 CT 阴性或 CT 显示弥漫出血但未形成血肿,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较低。
如 ppt4 图表显示,改良后的 Fisher 分级( 1997 )将发生血管痉挛危险分为 5 级。
CT 未见出血或仅脑室出血或脑实质出血,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3% 。
CT 仅见基底池出血,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 14% 。
CT 仅见周边脑池或侧裂池出血,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 38% 。
CT 显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实质血肿,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 57% 。
CT 显示基底池和周边脑池、侧裂池较厚积血,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 57% 。
(二)脑脊液脑脊液检查通常在疑似 SAH 患者 CT 检查阴性,且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神经内科考试题(含答案)
神经内科考试题(含答案)出科考试(神经内科)以下是神经内科出科考试的题目和选项。
1.紧张型头痛的性质是什么?2.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中,哪个部位发病率最高?3.脑出血最常见的动脉是哪个?4.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卧床休息至少多久?5.青壮年脑栓塞患者,栓子来源最多的原因是什么?6.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量、部位、并发症严重程度有关。
7.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发病机制是什么?8.脑出血病人的急性期处理,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9.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多位于哪里?10.腔隙性梗死病灶发病率最高的位置是哪里?11.偏头痛发作期治疗首选什么?12.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是什么?13.偏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是什么?14.下列哪项不是偏头痛的特征?15.蛛网膜下隙出血继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高峰是什么时候?16.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是什么?17.最常见的偏头痛是什么?18.脑梗死发病后24~48h,血压大于多少者宜给予降压药物治疗?19.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药物不包括哪个?20.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宜控制在多少?21.偏头痛预防的药物不包括下列哪个?22.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血管是哪个?23.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最威胁患者生命的是什么?以上是神经内科出科考试的题目和选项。
24、正确答案为B。
排列顺序为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颅内动脉瘤。
25、正确答案为C。
早期血糖控制在3.1~6.0mmol/L。
26、脑出血最确切的诊断依据是头颅CT或MRI。
27、脑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28、脑栓塞治疗的正确目标是控制脑水肿和治疗原发病。
29、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主要鉴别是出血的位置不同。
30、脑栓塞的临床表现应正确描述。
31、蛛网膜下隙出血常见的并发症不包括颅内感染。
32、偏头痛发病的特点不包括视力模糊。
33、脑出血患者CT图象在起病24~48小时后可见异常高密度影。
34、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不包括出现脑干症状。
神经病学题库第五讲脑血管疾病
神经病学题库(第五讲--脑血管疾病)————————————————————————————————作者: ————————————————————————————————日期:第五章脑血管疾病一、选择题【A型题】1.女患,62岁,晨起出现讲话不清,右侧肢体无力,2日后病情渐加重。
血压148/80mmHg,意识清,Broca失语,右侧偏瘫。
可完全排除的诊断是:A.脑栓塞B.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C.短暂脑缺血发作D.脑出血E.腔隙性梗死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可能出现的症状是:A.失写B.眩晕C.构音障碍D.复视E.交叉瘫3.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A.对侧上肢或下肢无力或轻偏瘫B.对侧偏身感觉障碍C.失语D.同侧单眼失明E.对侧偏瘫4.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A.眩晕B.耳鸣和耳聋C.跌倒发作D.吞咽困难E.复视5.患者60岁,突然不能说话,右侧肢体无力,约5~6分钟恢复,反复发作,发作后检查无神经系统体征。
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A.局灶性癫痫发作B.脑栓塞C.癔病发作D.颈内动脉系统TIAE.椎基底动脉系统TIA6.下列哪支血管闭塞最易导致偏瘫:A.小脑后下动脉B.大脑中动脉C.脊髓前动脉D.小脑下前动脉E.大脑前动脉7.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发生于下列哪支动脉:A.大脑前动脉B.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基底动脉D.大脑后动脉E.椎基底动脉8.患者58岁,突然右眼失明,左上肢无力,2日后视力略好转,但左侧肢瘫加重。
查体:血压140/90mmHg,意识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阻塞的血管是:A.右侧大脑中动脉皮质支B.右侧大脑中动脉深穿支C.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D.右侧大脑前动脉深穿支E.右侧颈内动脉9.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可以不出现临床症状,是由于:A.同侧颈外动脉未闭塞B.对侧颈内动脉未闭塞C.正常的脑底动脉环可迅速建立侧支循环D.双侧椎动脉未闭塞E.颅内血管变异10.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是:A.高血压B.脑动脉粥样硬化C.各种脑动脉炎D.血压偏低E.红细胞增多症11.脑梗死不应出现的症状、体征是:A.意识不清B.肢体瘫痪C.头痛D.癫痫发作E.脑膜刺激征12.大脑前动脉阻塞时出现尿失禁,是由于损害了:A.额极B.旁中央小叶C.胼胝体前4/5D.扣带回E.额叶底部13.患者发病后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最可能为下述哪条血管闭塞:A.大脑前动脉主干B.大脑中动脉主干C.大脑后动脉主干D.内听动脉E.椎基底动脉14.大脑中动脉皮质支闭塞引起对侧偏瘫的特点是:A.不伴脑神经瘫B.偏瘫以下肢为重C.均等性轻偏瘫D.偏瘫以上肢为重E.上下肢均为0级瘫15.导致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变闭塞血管是: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E.后交通动脉16.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不出现以下哪个症状?A.眩晕B.眼球运动障碍C.吞咽困难D.失语E.交叉性瘫痪17.64岁男患,高血压病史6年,晨起出现复视,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迟发型脑血管痉挛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ed te n1 E 一 )i bodw sdtr n d b ny el k di mu oob n sas( LS . n ohl 一 ( T 1 n l a e mi y ezm -n e m n sretasy E IA) i o e e i
TUNEL wa s d t bs r e t a o o i f tmp r lc re . T r a o a h ba ia u n wa s u e o o e v he p ptss o e o a o t x he a e fe c slr l me s me s r d t v l a e t e d g e fc r b a a o pa m. s ls T r a o h a ia re y i a u e o e au t h e r e o e e r lv s s s Re u t he a e f t e b slr a r n t
t oi et nit te c t n an . Svn dy f rte fs bodi et n h o t to w — jci no h i e a m ga ee as a e h rt l — jc o ,te cne f n o sr t i o n i n
ru P H E O组 、A + 慰 剂 组 。采 用 枕 大 池 2次 注 血 法 建 立 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 模 型 。注 血 后 7d取 血 , 用 酶 联 SH 安 采
免疫吸附法 ( LS ) E IA 检测测血浆中内皮 素一 ( T 1 含量 , 1 E 一) 原位 细胞凋亡检测法 ( U E ) T N L 检测颞 叶神经元凋 亡 情况 , 通过测定基底动 脉血管横截面积判断脑血管痉挛 情况。结果 实 验显示 S H后第 7dS H+r u P A A H EO 组基底动脉横截面积 比 S H组和 S H+安慰剂组相 比明显变 大 ( 0 0 ) 血浆 E 一 A A P< . 1 ; T1浓度 S H+r u P A H EO 组与 S H组和 S H+安慰剂组相比明显 减少 ( 0 0 ) T N L染 色显示 S H+r u P A A P< . 1 ; U E A H E O组皮 质神经元 凋 亡程度较 S H组和 S H+安慰剂组显著减轻 。结论 A A 早期 全身应用 r E O可 以有效预 防 S H后迟发型脑 Hu P A 血管痉挛 , 并有脑保 护作用 , 部分与 r u P H E O能抑制 E 一 T1的产生有关。
常见脑血管病临床及影像特点
【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炎 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 血液高凝状态 Moyamoya
【临床表现】
病史:高血压、糖尿病、 TIA或中风。
前驱症状: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等。
起病情况:相对缓慢,夜间醒来或清晨起来时发 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 于数日内达高峰,意识清楚,或轻度短暂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 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 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 管病,血液直接流入珠网膜下 腔,又称原发性SAH。
*病因
①先天性动脉瘤:最常见,约占50%以上; ②脑血管畸形:第二位,以动静脉型常见; 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梭形动脉瘤;
④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占 儿童SAH的20%; ⑤其他:如霉菌性动脉瘤、脑血管炎、血 液病。原因不明者占10%。
手术适应证
①脑出血病人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的体征;
*②小脑半球出血的血肿>15ml、蚓部血肿>6ml,血肿 破入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或急 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者;
③脑室出血致梗阻性脑积水;
④年轻患者脑叶或壳核中至大量出血(>40-50ml),或有 明确的血管病灶(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 瘤)。
粟粒状动脉瘤部位:壳核及内囊占70%, 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区各占10%
*临床表现
50-70岁,男性略多见。多有高血压病史。 起病急骤,活动中和情绪激动时发生。 发病时头痛、头晕、呕吐,可伴有意识障碍、大小便 失禁。 神经系统局灶体征依据出血量及部位不同
神经病精品科—神经病学脑血管病试题以及答案
1.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A. 对侧上肢或下肢无力或轻偏瘫B.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C. 失语D. 同侧单眼失明E. 对侧偏瘫2.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A. 眩晕B. 耳鸣和耳聋C. 跌倒发作D. 吞咽困难E. 复视3. 患者60岁,突然不能说话,右侧肢体无力,约5-6分钟恢复,反复发作,发作后检查无神经系统体征。
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A. 局灶性癫痫发作B. 脑栓塞C. 癔病发作D. 颈内动脉系统TIAE. 椎塞底动脉系统TIA4. 下列哪支血管闭塞最易导致偏瘫:A. 小脑后下动脉B. 大脑中动脉C. 脊髓前动脉D. 小脑下前动脉E. 大脑前动脉5.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发生于下列哪支动脉:A. 大脑前动脉B. 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 基底动脉D. 大脑后动脉E. 椎基底动脉6. 患者58岁,突然右眼失明,左上肢无力,2日后视力略好转,但左侧肢瘫加重。
查体:血压140/90mmHg,意识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阻塞的血管是:A. 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B. 右侧大脑中动脉深穿支C. 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D. 右侧大脑前动脉深穿支E. 右侧颈内动脉7. 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不出现以下哪个症状?A. 眩晕B. 眼球运动障碍C. 吞咽困难D. 失语E. 交叉性瘫痪8. 64岁男患,高血压病史6年,晨起出现复视,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查体:血压150/95 mmHg,左眼睑下垂,外斜位,向上、下和内活动受限,右侧偏瘫,住院2日无明显好转。
最可能的诊断是:A. 脑出血(基底节区)B.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C. 脑栓塞D.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E. 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9. 54岁女患,脑动脉硬化症病史3年,突感眩晕、呕吐、言语不清、查体: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言语含混,左眼裂小、瞳孔小、水平眼震、左面部及右半身痛觉减退,左侧指鼻试验不准。
最可能的诊断是:A. 左侧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B. 右侧小脑上动脉血栓形成C. 左侧小脑上动脉血栓形成D. 右侧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E. 左侧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10. 52岁,脑梗死后第3日出现意识不请,血压190/l00mmHg,左侧偏瘫,脑压280mmH2O,宜首选的治疗药物是:A. 降压药B. 扩张血管药C. 尿激酶静脉点滴D. 20%甘露醇静脉滴注E. 小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11.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列哪种情况不适于溶栓治疗:A. 发病6小时以内B. CT证实无出血灶C. 病人无出血素质D. 出凝血时间正常E. 头部CT出现低密度灶12. 52岁男患突发脑出血,头痛,呕吐,昏迷,血压200/120mmHg,应迅速采取的治疗是:A. 止血B. 降血压C. 降颅压D. 维持生命体征E. 防治血管痉挛13. 脑出血临床表现的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A. 多在65岁以上发病B. 均出现偏瘫C. 脑脊液均为血性D. 头部CT显示基底节区高密度病灶E. 均有脑膜刺激征14. 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血管是:A. 小脑齿状核动脉B. 基底动脉旁正中动脉C. 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D. 脉络膜前动脉E. 前交通动脉15. 58岁男患,高血压病史多年,演讲时突发头痛、呕吐、右侧偏瘫。
电针下关穴改善犬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机制
脑血管痉挛( cerebral vasospasm,CVS) 是动脉瘤 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在影像学上发生率约为 70% ,临床所见蛛网膜下腔出血后 2 周的发生率约 为 30% ~ 40%[1-2]。CVS 可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 缺血,造成 迟 发 性 的 缺 血 性 脑 损 伤,导 致 脑 组 织 梗 死,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对于蛛网膜下腔出 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 为与氧合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内皮素( ET) 、血块引 起的炎性反应、体内血管收缩舒张物质失衡、血管自 身调节功能的下降等有关。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发 现,针刺下 关 穴 可 使 颅 内 血 管 扩 张[3]。 因 此,本 研 究采用犬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探讨电针下关穴对 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1. 1. 1 动物与分组 成年雄性 Beagle 犬 20 只,体 质量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7 kg,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分 笼饲养 3 d,无异常后用于实验。将犬随机分为正常 组( 6 只) 、针刺下关穴组( 下关穴组,8 只) 、假针刺 组( 对照组,6 只) 。 1. 1. 2 试剂和仪器 狗乙酰胆碱酯酶( AchE) 酶联 免疫吸 附 试 剂 盒 ( Adlitteram Diagnostic Laboratories
[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秦亮甫名老中医工作室建 设项目;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基金资助项目( 2008J008A) [作者简介] 丁忱欢,女,医师,主要从事脑缺血性疾病的临 床与基础研究。 [通讯作者] 李鹤,副主任医师。 E-mail: lihe1972@ hotmail. com
TCD诊断快速入门
1。
TCD原理经颅多普勒检测得目标就是脑血管中流动得血细胞,将测得得多普勒频移自动换算成血流速度,以音频、视频(多普勒信号得振幅、频率、时间得三维显示)形式输出,来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改变、2、TCD诊断应综合分析脑动脉血流得方向与脑动脉血流动力参数才能更为准确。
2、1脑动脉解剖2、1。
1颈内动脉系统(脑前循环):颈总动脉分叉为颈外动脉(ECA)与颈内动脉(ICA),后者通过破裂孔入颅内,依次分出眼动脉(OA)、后交通动脉(PCOA)、大脑前动脉(ACA)与大脑中动脉(MCA),供应额叶、颞叶、顶叶与基底节等大脑半球前3/5部分得血流。
2.1。
2椎基底动脉系统(脑后循环):椎动脉(VA)由锁骨下动脉发出,通过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合成基底动脉(BA),至脑桥上缘水平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PCA),供应脑后部得2/5,包括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与部分间脑。
2、1。
3脑底动脉环(Willi’s环)就是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两个独立得供血系统之间最重要得侧支循环。
两侧大脑前动脉由一短得前交通动脉相连,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各由一后交通动脉相连,共同组成脑底动脉环、脑底动脉环得先天变异(48%~79%)可使侧支循环不能迅速有效得发挥作用就是脑梗塞发生得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Willis环最常见得异常为颈内动脉发出得后交通动脉细小及大脑后动脉由颈内动脉分出。
OA OA↑↑LICA→LCS→LACA ACOA←RACA←RCS←RICA↓↘↙↓LPCOA LMCA RMCARPCOALPCA←BA→RPCA↗↖LV ARV A2。
2脑动脉血流动力参数2、2、1血流速度2、1、1、1收缩期峰流速Vs2、1、1、2舒张期峰流速Vd 高颅压时受影响最明显2。
1、1。
3时间平均流速Vm代表搏动性血液供应得强度,生理意义最大2。
2、2脉动参数包括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评价动脉得顺应性,反映脑血管阻力得变化(经颅多普勒所探测到得某段脑动脉得脉动指数反映该段脑动脉远端得脑动脉阻力得变化)。
中国脑血管痉挛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痉挛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一、前言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是神经外科的常见临床问题,其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目前,a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但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尚未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邀请国内神经外科知名专家经数次讨论达成共识后,提出《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旨在促进国内神经外科医生对脑血管痉挛有更全面的认识,解决脑血管痉挛诊断、预防和治疗的规范化问题,以造福广大病人。
二、脑血管痉挛的定义及流行病学1.脑血管痉挛的定义:1927Moniz首次进行临床病人脑血管造影,1937年Dandy首次实施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1951年Ecker首次根据脑血管造影作出脑血管痉挛的诊断。
脑血管痉挛即“颅内动脉的持续性收缩状态”。
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如果仅在血管造影时发现血管处于痉挛状态,病人没有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称为无症状性血管痉挛;如果病人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则称为症状性血管痉挛,又称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ischemicneurologicaldeficit,DIND)。
2.脑血管痉挛的流行病学:SAH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差异,总体发病率大约为10/10万人/年左右。
由此推测。
中国每年大约有超过10万个新发病例。
SAH的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全部病例的85%,这些病例除发病后早期死亡者之外,大多数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
另有一些病例可能由其他少见原因导致,如脑血管畸形、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性病变、烟雾病、凝血机制障碍、肿瘤性出血、高血压、可卡因滥用等。
未破裂动脉瘤引起症状、部位动脉瘤临床特点、诊断标准、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预防
临床未破裂动脉瘤引起症状、部位动脉瘤临床特点、动脉瘤破裂诊断标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预防及脑积水处理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5%~10%。
颅内动脉瘤是SAH 最常见的病因,所占比例为85%。
未破裂动脉瘤引起常见症状及部位动脉瘤临床特点引起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眼部疼痛、眼睑下垂、视力障碍、复视、癫痫等,较小的UIA 大多无明显症状。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大脑后动脉P1 段动脉瘤以及小脑上动脉起始段动脉瘤靠近动眼神经,压迫动眼神经时可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小脑后下动脉瘤若压迫后组颅神经可出现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
瘤体较大的动脉瘤可引起占位效应,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类颅内高压症状。
巨大的床突旁动脉瘤,引起视力下降;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可引起海绵窦综合征;基底动脉瘤可能引起眩晕和脑干症状。
需要积极治疗情况及低危患者措施1)患者合并控制不达标的高血压、吸烟无法戒断、既往颅内其他动脉瘤破裂出血、多发动脉瘤、动脉瘤直径>5 mm、症状性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后循环或分叉部位、动脉瘤不规则如有子囊或多分叶状等情况,以上条件出现一项或多项,则动脉瘤患者有接受积极治疗的指征。
2)UIA 行颅内动脉瘤高分辨磁共振风险预测检查,若出现瘤壁强化,建议积极治疗。
3)对于低风险患者,推荐在患者确诊UIA 后定期进行动脉瘤复查,并且在随访中戒掉不良生活习惯,监测血压,避免不良情绪。
4)随访过程中动脉瘤增大,其破裂风险升高,应积极治疗;随访过程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加重,可考虑治疗。
5)合并多囊肾的UIA 患者,以及动脉瘤AR 或SR 值较大,此类动脉瘤患者治疗倾向高于随访观察;此外,建议UIA 患者戒除或限制饮酒。
5)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分析目前说法不一,低WSS、高OSI是动脉瘤破裂的血流动力特征。
对于UIA 患者,可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在出现以上特征时可倾向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发病率约为 2.0/10万人年,亦有报道为每年6-20/10万人。
还可见因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病原因凡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均能引起本病。
常见的病因有:1、颅内动脉瘤占50-85%,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处,以该环的前半部较多见;2、脑血管畸形主要是动静脉畸形,多见于青少年,占2%左右,动静脉畸形多位于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分布区;3、脑底异常血管网病(moyamoya病)约占1%;4、其他夹层动脉瘤、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结缔组织病、血液病、颅内肿瘤、凝血障碍性疾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部分患者出血原因不明,如:原发性中脑周围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大量饮酒、既往有动脉瘤破裂病史、动脉瘤体积较大、多发性动脉瘤等。
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动脉瘤体积更大,且更常出现多发性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机制动脉瘤是动脉壁因局部病变(可因薄弱或结构破坏)而向外膨出,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
动脉瘤的形成可能是由动脉壁先天性肌层缺陷或后天获得性内弹力层变性或两者联合作用导致。
所以动脉瘤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有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一级亲属中,约4%患有动脉瘤。
但颅内动脉瘤不完全是先天异常造成的,相当一部分是后天生活中发展而来的,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的弹性逐渐减弱,在血流冲击等因素下向外突出形成动脉瘤。
无论是动脉瘤破裂、动静脉畸形病变血管破裂还是血压突然增高使血管破裂其他情况,均导致血流入脑蛛网膜下腔,通过围绕在脑和脊髓周围的脑脊液迅速扩散,刺激脑膜,引起头痛和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改变 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研究 发现 : )痉挛动脉神 ( 1 经源性 N Sn O ) O (N S的免疫反应性消失 。()A 2 H后脑血管 的 S
挛的l床研究 中围综合临床 ,07 3 } 缶 20 . 2
(G R 、 白酪 氨酸 激酶(r )E F — T E F )蛋 P K ,G R P K能兴 奋细胞 外 信号 调节 激酶 1 (R 1 )而 E K /2参与缩血 管效 /2E K /2, R 1 应 ; 通过激活 R o ④ h A/R o h 激酶来促进氧合血红蛋 白的缩 血管作用 ;⑤ 通过激活有丝裂原活化蛋 白激酶家族成员 , 从而参与血管痉挛 。 研究发现 C S患者或者动物模型脑脊 V 液 中 E 一 水平升 高 , T1 氧合 血红蛋 白( y b可 以促进 内皮 o H) x 细胞合成 E 一 增加 , T1 缺血时星形 细胞可 以合成 E 一 ,A T 1S H 后蛛 网膜下腔炎性细胞浸润 也可能产生 E — 。同时 S TI AH 时血 管对 E — 的反应性增加 , Tl 导致血管张力增加 , 即使在
效的治疗 ,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rbavssam,vs ̄被认为是动脉瘤术后致死或者致残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 c erl aop s c ) e 本文就动脉瘤
术后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及 药物治疗做一综述。
。
【 关键词 】 S HC S A V 动脉瘤
1 溶 血 产 物 氧合 血 红 蛋 白与 C S V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1 0 0年 1 0月 上 第 2卷 第 2 期 8
0c o e 2 0 V0 . No28 tb r 01 1 2 .
l 8・ 9
J u n l fC ian_ io a ieeMe iieIfr to o r a hn a t n l o di Chn s dcn nomain
布洛芬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观察
( ± , /) x c s m
加用布洛芬 口服或鼻饲观察提 高治疗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效果 , 并 观Leabharlann 其不 良反应 , 现报告如下 。
1 资料 与方法
2 3 两组治疗后病情 比较 ,
治疗组和对 照组头痛持续 时间分 别
1 1 临床 资料 ,
20 0 3年 2月至 2 0 0 7年 2月在 我科 共收治 S H A 为 5 8± . , , ±39d 颅 内压恢复 时间分别 为 7 6± . , . 3 4d 8 1 . , , 4 2d
经 系统 检查 出现 新体征 ; T D测定 大脑 中动 脉 ( C ) 均血 3 讨 论 ③ C MA平 流速度 > 2 m s ; 1 0c / … ④颅脑 C T及脑 脊液检查 排 除再 出血和急 目前 研究认为免疫炎症反应在 S H后 D V A C S的发生 和维持
性脑积水 。
的严重并发症 , 死率及致残率高 。最大 限度 的清 除蛛 网膜下 其致
腔积血能有效预 防 S H后 D V A C S的发生 , 已得 到广泛 的应用 , 且 但对已发生 D V C S则效果 欠佳 。本 研究 在脑 脊液置 换 的基础 上
表 1 两组治 疗前后 平均血流速度变化 }较 B
中起 着重要作用 ] A 。S H能触 发大量 免疫 炎症 介质 的级联 反 其 C S如 组织 胺 、 缓激 肽、 白细 治疗组给予 口服或鼻饲 布洛芬 , 每次 0 4 . d每 日 应 , 中很多能诱发 D V , 5一羟 色胺 、
1 3 治疗方法 .
。病 理学检查显示 S H后 痉挛血 A 3次 , 疗程 2 , 周 发现消化道 出血者 即停 服 ; 照组给予 口或鼻饲 胞介 素 1和组 织坏死因子等 J 对 表 坏死 , 内皮下增 生 , 服安慰 剂。两组 患者均行 绝对 卧床 , 静 , 镇 止痛 , 脱水 降颅压 , 静 管的结构有明显改变 , 现为 内皮细胞 变性 , 滴法莫 替丁预防应激性溃疡及其他对症 支持 治疗 , 同时行腰椎穿 中膜增 厚 , 滑 肌 细胞 变 性 , 死 , 膜水 肿 及 炎 症 细胞 浸 润 平 坏 外 。故抗 炎在 S H后 D V A C S的治疗 中越 来越受 到重视 。布 洛 刺 置换脑 脊液 , 每次 置换量约 2 5~3 l 0 I ,每 日一次 至脑 脊液清 等 ] I l
塞来昔布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精品文档
塞来昔布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Prevention of Cerebral Vasospasmwith Celecoxib in A Rats of Delayed Subarachnoid HemorrhageGUANG Junrong TONG Haibo TANG Huoquan FAN Yimin LIUYaoting HAO Jiehe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elecoxib on cerebral vasospasm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MethodsThirty six Sprague-Dawley rats are randomly separatedinto control group,subarachnoid hemorrhage group(SAH) andSAH+Celecoxib group.There were twelve animals in each group. SAH were developed with two times injections of 0.3mL arterial blood into cisterna magna,and0.3mL saline was injectted in group NSby using samemethod.Rats in therapy group were lavaged with Celecoxib in thirty minutes after. blood injection first. We use the radial wall thickenss and cross-sectional lumen area after SAH seven days as parameters under light,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examination. Results(1)In the SAH+Celecoxibgroup ,the artery lumens dilated and the vessel wallthinned markedly than that of SAHgroup,but no significancecompare with control group.(2)Celecoxib treatment reduced ultrastructural and morphometric vasospastic changes.ConclusionThe study results prove that Celecoxib can prevent the cerebral vasospasm in rats model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 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 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达45%,如何有效防治是当今神经外科研究的热点。
MS—CTA容积重建技术评价兔脑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部 位动 脉瘤 均采 用翼 点 人路 。 1 5 统 计 学分 析 性别 比较 采用 四个 表 资料 的 y . 。检 验 , 龄 比较 采 用 均 数 比较 t 验 , 脉 瘤 的 组 成 比 年 检 动 较 、 n— s 分级 比较 、 AH 次 数 比较 采 用 行 列 表 Hu tHe s S
资 料的 。检 验 , 像 学 检 查 比较 采 用 四 个 表 资 料 的 影 。 验或 行列 表 资料 的 。 验 。 检 检
2 结 果
A组 、 B组 之 间性别 、 龄 组成 、 脉瘤 的组 成 、 年 动 术 前 Hu tHe s n- s 分级 以及 S AH 次 数 比较 均无显 著 性 差 异 ; 前影 像学 检查 比较 也无 显 著性 差异 。 术 出 院时按 GO S评 分 , 组 恢复 良好 者 5 A 9例 , 中残 5 , 残 2例 , 亡 2例 ; 2例 中 晚 期 手 术 患 者 按 例 重 死 5
中 国实 用 神 经 疾 病 杂 志 2 0 0 8年 7月 第 1 1卷 第 7期
C iee o r a o rci l ro sDsae u. 0 8 Vo. 1No 7 hn s u nl f at a v u iess 12 0 , 11 . J P c Ne J
・4 ・ 9
分 离 打开外 侧 裂释 放 脑脊 液 , 锐性 分 离外 侧 裂 可 以减 少 动脉 瘤接 受 的传 导 压力 , 降低 术 中 动脉 瘤 破 裂 的 机 会 。单 牵开 器 轻 轻 牵 开 额 叶 , 剖 视 交 叉 池 、 动脉 解 颈 池、 嗅池 、 间池 等基 底池 , 分 释放脑 脊 液 , 脑组 织 脚 充 让 回缩 , 以减 少对脑 组 织 的牵拉 压迫 , 避免 手 术导致 的脑 挫裂 伤 , 轻术后 脑 水肿 。对 于脑肿 胀 明显 的患 者 , 减 术 前可 行腰 穿 置管 , 开 硬膜 后 , 流 少 量脑 脊 液 , 打 引 以便 颅 内操作 。于动 脉瘤 两 端 各 游 离 一段 载瘤 动 脉 , 临 备 时阻 断用 。瘤 颈显 露后 , 临时 阻断载 瘤 动脉 , 迅速 显露 动脉瘤 体 和瘤 顶 , 灼烧 并夹 闭动 脉瘤 ; 于分 叶状 或较 对 大动脉 瘤 , 颈显 露 、 时 阻 断载 瘤 动脉 后 , 临 时夹 瘤 临 可 闭动脉 瘤 颈 , 以便 减少术 中出血 , 迅速 解 剖动 脉瘤 体和
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发生相关因素分析
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发生相关因素分析作者:徐秀丰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了解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分析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的发病原因,为临床治疗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提供病理依据。
方法对36例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患者实施颅脑CT观察及使用脱水剂,脑部细胞营养支持和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然后总结分析其发生的原因。
结果经过治疗,所有36例患者中,痊愈11例,好转17例,死亡8例。
结论红细胞诱发是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血红蛋白及血浆蛋白也是诱导迟发性水肿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迟发性水肿;红细胞;脑出血脑出血,病情急、发病急、死亡率十分高,为近些年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是脑血管病中非常严重的一种。
在脑出血后,发生迟发性水肿这事脑神经恶化的表现,因脑血肿组织的发展,并因损伤,最终可导致严重并发症,若在出血后的2周内进行检查,发现病灶未见加重,或者发现新出血病灶,且原发病灶水肿有扩大情况,即认定为迟发性水肿[1-2]。
临床的发病原因除了血肿的占位及其自身的扩大作用外,导致迟发性水肿发生的原因还与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浆蛋白的诱导有重大的关系。
本文对36例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患者进行了治疗分析,总结了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的原因,以期为临床治疗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降低脑出血的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人收集了我院自2006年1月——2010年8月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患者36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54-77岁,平均年龄66.7岁。
所有患者的GCS 评分为7-15分。
出血量20-30毫升者为18例,31-40毫升者12例,6例为大于40毫升的。
出血部位:28例为基底节区,8例为顶叶。
入院时意识清楚者仅为7例,其他均意识模糊。
临床表现症状为:出血症状缓解后再次加重;意识清醒的7例患者的意识情况逐渐加深,直至昏迷;同时出现出血损害大脑半球及脑干的症状表现。
塞来昔布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恤后迟发性脑恤管痉挛的防治
【 sr c 】Obe tv T n etaetee eto e cx n crba vssam o u aah o e r ae Me h d T iys Ab ta t j cie oivsgt h fc fC l oi o ee r aops fsbrcn i hmo h g. t o s h i i f e b l d r t r x
An Experm ent udy n e nt on r br l Vas pas ih Ce e- i al St o Pr ve i of Ce e a os m w t l c oxi i A b n Rat e a d s ofD l ye Subar hnoi e or ha ac dH m r ge
S rg e D we t aer d ml sp rt t c n o go p s b r h o e ora e g u ( A pau — a l r s r a o y e aa d i o o t l r u ,u aa n i h m r g o p S H)a d S H+ e c x ru .h r e y a n e n r c d h r n A C l oi g p e w r e b o T e e
GUANG u r n T Jnog ONG i o T Ha b ANG o u n F Hu q a AN i i L U a t g HAO i h Ym n I Y oi n Je e
Sh n iM e c lUnv r i Tay n 03 001, i a a x dia ie st y, iua 0 Ch n
组, 塞来 昔布治疗组 , 每组 1 。应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 鼠 S H模型 , 2只 A 治疗组第 1 次注血 3 rn后给予塞来昔布灌 0i a 胃, 利用 H E染色和透射 电镜分别观察各组处理后第 7 天基底动脉形态学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 ) 1经塞来昔布治疗后 , 治
西洛他唑与尼莫地平联合应用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
西洛他唑与尼莫地平联合应用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朱雪菲【摘要】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诊的60例SAH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1 mg/h持续泵入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50 mg,2次/d.所有患者疗程均为15 d.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意识变化以脑血管痉挛(GCS)、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VS、两组患者在出血后1 d中流速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治疗4、8、15 d后,观察组流速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洛他唑与尼莫地平联合用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SAH)疾病预防与治疗期间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血管痉挛与脑梗死灶出现率,优化预后效果,具有普及与应用价值.【期刊名称】《黑龙江科学》【年(卷),期】2017(008)020【总页数】2页(P42-43)【关键词】西洛他唑;尼莫地平;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作者】朱雪菲【作者单位】绥化市第一医院,黑龙江绥化15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5动脉瘤结构破损以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致使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一个或数个因素作用的结果[1]。
现阶段医学技术不算进步,对上述生理病理过程还没有可行的防治方案,“3H”方法与钙离子拮抗剂的应用可能会出现多种副作用,不利于长期治疗[2]。
我院采用了西洛他唑与尼莫地平联合给药方法,所取得的效果较为满意。
1.1 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诊的60例SAH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都进行头部CT检查,临床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发12 h内入院,所有患者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