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人之性也
先秦孔孟儒家“食色观”选译及综述
先秦孔孟儒家“食、色”观选译及综述(原载《人文素质教育读本》第十五章: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家人文思想选粹),一、文献选译1、《论语》选《论语·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爱好色那样去爱好德行的人。
‛《论语·卫灵公》: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见到过像喜爱美色那样去喜好德行的人。
‛[简评]‚色‛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一个价值体系,孔子所说这句话可以有这样三种领会:1、对于一个正常的男人来讲,好色是一定要超过好德的;2、孔子所见到的男人都是好色超过好德的人;3、孔子本身大概也是一个好德不如好色的人。
《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
‛[简评]这段话是孔子对《诗经》的首篇《周南〃关睢》的评价,意思是说《关雎》所表达的男女之间的相爱相悦感情,可以快乐,可以哀怨,但无论快乐或哀怨,都不能过分。
‚不淫‛即‚不过分‛。
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与《诗〃大序》的‚发乎情,止乎礼义。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相互发明,都在强调情欲正当性的同时,指出还应有节制性。
《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应当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坚固,切忌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切戒好斗惹祸;到了老年的时候,血气已经衰退,切莫贪得无厌。
‛[评]孔子这段话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
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
2、《孟子》选《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於我也。
饮食男女 分析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男女:中国人的情感世界•男女之间的私欲,是瓦解整个传统家庭伦理的催化剂。
传统的中国男人和女人在走入现代之后,接受了新的思想的熏陶,就和传统产生了巨大的排斥。
二女儿最能体现这一点,她被父亲驱逐出厨房,从而逆反最为强烈,她的私生活最开放,也是三个女儿中最为接受现代熏陶的一个,最先提出要搬出去的。
保守和自我封闭的大女儿以及情窦初开尚未长大的三女儿看起来并不会立马离开家庭,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大女儿和三女儿却在她之前搬出了传统的家——都是因为男女关系。
现代男女的私生活,小家庭瓦解了曾经的大家庭。
而之后老父亲的再娶,这种“为老不尊”又彻底断送了整个传统。
但是,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也是千年道德伦理重压下的中国男人和女人的解放。
传统在解放里走向了消亡,但是精神却在解放里得到了继承。
最后老父亲终于默认了二女儿继承厨艺的事实,而最为开放的二女儿却买下了老宅,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这个充满深长意味的结局,也说明了这种传统内涵的继承和发扬。
旧有的大团圆的传统家庭瓦解了,新的小家庭却并没有失去这一一个大家庭应有的爱与亲情,父慈子孝,和和睦睦的精神反而又过去尴尬的形式变成了事实。
佳倩这样一个典型的现代女性,不仅能有成功事业,最终也成为了出色的贤妻良母,这就是传统在现代的新生和延续,这是导演李安的中庸式的平衡之美。
最后一场餐里,虽然形式上不完整了,大女儿和三女儿都不在,但是精神上却完整了——相比之前形式完整的一家人却隔阂深重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对比。
形式的毁灭和实质的重生为这个系列划上了温馨的句号。
饮食男女•角色1.朱爸爸•影片的开场是很独特的,在景别上采用一系列的特写,大特写的镜头,以叙事的手法表现父亲的洗、烹、切、炸等一系列的娴熟作菜手法,体现父亲做事利落,接着,镜头横摇,墙上的几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将朱师傅的辉煌职业历史及不俗身份不着痕迹地全然表现。
•在朱爸爸接到温师傅的电话匆匆赶到大饭店的厨房时,影片采用跟镜头,跟随着镜头的是厨房中各个厨师的尊重的问候,以及一句“你来我就放心了”,从周围角色的动作和语言上看出朱师傅是一个另人尊敬的大厨。
孟子告子上原文及翻译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上篇的原文及翻译如下:【一】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__也。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__。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__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__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__,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译文:告子说:“人的本性好比柜柳树,义理好比杯盘,把人的本性纳于仁义,正好比用柜柳树来制成杯盘。
”孟子说:“您是顺着柜柳树的本性来制成杯盘呢,还是毁伤柜柳树的本性来制成杯盘呢?如果要毁伤柜柳树的本性而后制成杯盘,那不也要毁伤人的本性然后纳之于仁义吗?率领天下的人来损害仁义的,一定是您这种学说吧!”【二】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
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
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
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
人之可以胁迫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三】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译文:告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
”孟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好比一切白色的东西叫做白吗?”告子答道:“正是。
”孟子问道:“白羽毛的白犹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犹如白玉的白吗?”告子答道:“正是。
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影评饮食男女,人之所大性。
看一部电影,读懂一种情怀。
李安极其艺术的手法把中国文化中的微妙滋味,拿捏地恰到好处,并通过一系列的小情节展现在观众眼前,他将中国人的幽默,中国人的自负,中国人的苦恼,中国人的解决浓缩在这部温情的电影中。
在看完影片之后,带给人很多的思考。
《饮食男女》主要讲老朱虽是台北最了不起的名厨,但妻子去世后便要肩负起抚养三个女儿的责任,惟她们性情各异,充满叛逆个性,有着自身的问题。
女儿们都逐渐长大了,老父亲也渐渐力不从心,不过他那一手炉火纯青的厨艺却依旧维系着全家的和睦。
吃晚饭也就成为全家团聚沟通的唯一时刻。
但每顿晚饭都充满了意外:闪电结婚,投资失败,未婚先孕,叙弦娶妻,使这个看似平静的家波澜不断,然而最终,最想搬出去的二女儿反而一个人留在旧居,继承着父亲的宿命,三个女儿和父亲,在各自的生活中,渐渐懂得了父爱和家庭。
这部电影中以插叙的手法向我们平铺了人物各自的故事,看似平淡不惊,实则风起云涌。
父女间的隔阂与矛盾,爱情与婚姻间的问题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父亲爱女儿,这是无须质疑的,父亲的爱挥洒在那些花一天功夫的菜中,融化在每一次为女儿洗衣中,还有那一声声”起床”的呼唤中…然而他的收获让人心寒:菜被女儿挑剔地指出他味觉退化,洗衣却被女儿责怪搞错了彼此的衣服,叫起床面对的却是扭身的背影或是针锋相对的拌嘴…不过我想,也许父亲的乐趣就在于此吧?花一天工夫做的菜也许只是女儿生活的作料,但是它让大家聚在一起,至于起床他更是享受那女儿沉睡的温馨,女儿一醒他就又变回了那个严肃木讷的父亲。
也许女儿对于父亲的爱也就在于那些挑剔与苛求中吧。
应学会珍惜家人的存在及享受生活。
新老思想的碰撞,个性上的对立和冲突,无意间滋生的误会,往往会成为父子或子女间难以逾越的鸿沟,逐渐的疏离冷漠,直到最后家里氛围的死气沉沉,当然,每个人都有保守自个小秘密的权利,但有时家人间需要的就是能敞开心扉的沟通和倾诉,想要和气恭敬的过一辈子,只会呈现出一种虚伪走表面功夫毫无意义的生活景象,很多时候只有在良性的吵闹与争辩声中,才能建立起一种能相互包容、理解和体谅的渠道,让大伙的关系变得更加的亲密和融洽。
子曰:食色性也。是什么意思?
子曰:食色性也。
是什么意思?语出《孟子》——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
义,外也,非内也。
’原来是孟子与告子辩论,“食色性也”这句话是只不过是告子的论点之一罢了,看来也不是孟子的观点。
那么我们平时经常引用这句话,并先说上“连圣人都说过”,岂不是大错特错了吗?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及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构成了为对人性的三种认识。
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这句话,是为了证明自己关于性无善无不善论的,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学,也就是主张食、色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在与孟子争辩时,其实孟子对告子的这句话并未持反对的态度,也就是说孟子虽然是持性善论,也是基本上同意告子的这种观点的,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呢?一、从下面的辩论可以看得出来,即孟子并没有在此批判食色二字,只是从外与内进行批驳;二、这还要从《孟子》这本书里面去找答案,这一个证明的过程甚是罗嗦,去找的过程,那真是累呀!翻了大半天的《孟子》,终于找到可以证明的句子,这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对话时所提到的,孟子一如既往地宣扬仁政思想,而齐宣王却如幼童般找出一些可笑的借口来拒绝实行仁政,如他提到他这个人“好货”又“好色”,而孟子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劝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从这可以看出孟子并不主张除去人的好货好色的私心。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又主张:“食、色,性也!”孟子也不主张去除人的好货好色之私心,可见平时人们在引用“食色性也”这句话是并不是多么太离谱的事情,但至少再不能说“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了,你可以说“我们的老祖先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就比较准确了。
三人有一贯的思想,这与他们同属儒家学派可能有关,据后人考证,告子当属于儒家弟子,他们三人都不约而同地尊重“人性”,他们身上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只可惜后人牵强附会,将好端端一锅味美鲜汤给弄馊了,比如宋儒理学家们,固然他们也有些许的贡献。
你应该知道的性爱小知识
你应该知道的性爱小知识作者:王旭昀来源:《家庭医学》2023年第21期《礼记》中记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古今中外学者一致认为,性是一种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能。
正如滕守尧所说:“在当今文明世界中,性欲不再仅仅是种族延续的神奇力量……对那些驾驭它的人来说,性欲永远是幸福的象征……是人类日常生活键盘上最强有力和丰富的音符。
”那么,你对性了解多少呢?性生活是一种高级的保健运动,适度而愉快的性生活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无弊。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愉快的性生活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肝气疏达,还可以调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活动,有助于气血的畅通,对工作、学习都大有裨益。
同时,愉快的性生活有助于促进夫妻感情升华,使得夫妻关系“阴阳协调”。
因此,古代性医学经典《素女经》一书有“性事应常行以导引”的记载。
现代医学将性爱的益处进行了总结。
(1)性生活可以抵抗消极情绪。
当愤怒、焦虑、紧张、忧伤等消极情绪产生时,性生活可使中枢神经系统释放出一种天然镇静剂内啡肽,让身体处于一种轻松有益的状态。
(2)性生活有助于促进睡眠,房事后往往更容易入睡。
(3)精液中有一種抗菌物质——精液胞浆素,能够杀灭女方阴道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致病菌,若长期不过性生活,妇女患妇科炎症的机会就增多。
(4)性生活有助于防止大脑功能退化,临床中我们发现,性生活积极的老人,精力更旺盛,记忆力也较强。
(5)适度的性生活可使男性的睾酮分泌量增多,不仅使性能力加强,而且由于睾酮对全身的作用,使人体的肌肉更发达,体重增加,提高了骨髓造血功能,减少体内脂肪的积存,从而能够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6)性生活有助于保护女性卵巢的功能,维持月经正常,还可推迟更年期。
(7)性生活能有效减少心脏病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研究证明,性生活使骨盆和四肢、关节、肌肉、脊柱更多的活动,促进了血液循环,增强了心脏功能和肺活量,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时间和地点的选择要在体力较佳、精神愉快的时候同房;地点的选择应安静,没有外界的干扰。
孔子说饮食男女
前言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说“食色,性也”,郦食其云:“民以食为天”,民间俗语则谓“人是铁,饭是钢”,均在强调饮食是生命第一需求,是生命的根本保障。
但医学上则有“病从口入”之语,认为饮食也是导致我们人体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那么,同一种饮食,既是我们生命的基本保障,又可能成为我们健康的杀手,其中的界限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我们的食物充足了、饮食精美了,我们的疾病却越来越多了?在这本书里,我们将进行系列饮食与健康、与疾病、与养生的话题,由此你将会了解到饮食在何种情况下会引起疾病,我们怎样吃饭,才能完成从吃得好变为吃得健康。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经文表达的是其关于疾病发生的观念,是“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过用,即超越常度过分使用。
这种疾病观同样也适合于对饮食导致疾病的认识,即当饮食在某方面存在太过时,它就会成为疾病发生的原因。
因此,《黄帝内经》又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养生的方法,是“饮食有节”,即有节制的吃饭,这其中包括饥饱的节制、寒温的适宜与五味的调和。
虽然我们大家都知道饮食应该五味调和,做到营养均衡,但实际生活中,就像每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表现一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喜爱的口味,喜欢吃的多吃,不喜欢吃的少吃是很多人的共通的生活习惯。
但是宋代养生家陈直说“爽口之物终必作疾,快心之事过必为殃”,即因为人有自己的饮食偏好,所以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最终导致疾病的因素,是你所喜欢的那种食物。
原因是什么呢?那么,不同的饮食偏好到底会不会给我们人体造成疾病呢?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用舌可以品尝出的味道,《内经》认为五味各有偏入的五脏,酸味喜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
为使脏气的长养均衡,饮食应五味调和,即每种味道的食物都要适度的摄入一些才行。
食色,性也
食色,性也作者:周永利来源:《中医健康养生》2017年第01期“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这两句话都在讲人的生命中,离不开两件大事:饮食和男女之事。
这是人的本能,即性。
《辞海》中对“性”注解:指事物所具有的特质;中国哲学概念,指人物的自然属性,通常指人性。
可见,古人并非谈性色变。
饮食是“民以食为天”的头等大事,而男女之事和饮食处于同等的地位。
交配权的血腥之争人类性活动的原始动因和其他动物一样:传宗接代。
为了应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就必须有强健的体魄,而强健的体魄来源于同种、同族最强大的遗传基因——DNA的延续。
人类为了传宗接代要进行残酷的交配权争斗。
作为改朝换代战争的胜利者,名正言顺地具有最优秀的遗传基因,所以,他们的代表——皇帝拥有三宫六院、妻妾成群的最高权力,其他追随者的交配权则依据权力的递减而依次递减。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人们的基本权利和根本利益就表现为传宗接代的权力。
和动物界雌性动物往往被动接受优秀遗传基因所不同的是,基于人类独特的意识性,人类无论男女都具有选择优秀遗传基因的主动性,最简单的标准就是“郎才女貌”。
男性的争斗一般是表面上真刀真枪的血腥征战,而女性为了获取强大的遗传基因,实现“母凭子贵”的目的,往往表现为类似《甄嬛传》中的后宫暗斗。
历史中多少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无不体现着交配权的血腥之争,表现出性爱的艰苦和神圣——痛并快乐着。
在动物界,发情期是指动物从开始发情,愿意接受交配到拒绝交配的特定时期。
一般脊椎动物,特别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在这个时期,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是固定的。
相对而言,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情期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了。
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的性活动已经挣脱了时间的限制,男女之间随时都会产生性要求。
即使女性会因为月经周期的变化,性欲出现强弱的变化,但不会像动物一样彻底消失。
特别是男性发情期的变化已不再受时间限制。
儒家廉政思想
儒家廉政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提到全球性威胁,人们很快就会想到恐怖主义、气候变暖、金融危机等等这样一些词汇,而在这个不断拉长的名单中,现在又多了一个“品种”——腐败。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将腐败定性为“全球性威胁”,他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缘起与贪婪和腐败有着直接的联系。
腐败是一个普遍现象,治理腐败也是个世界性难题。
尽管中国的反腐败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
在今年全国两会之前,温总理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就曾经指出:“贪污腐败问题可以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以至政权的巩固。
”在国务院8月27日召开的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温总理再次深刻指出:“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而孳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会改变,就会“人亡政息”,这是我们面临的极为严峻的重大考验。
”总理今年在两个重要公开场合,两次论述“腐败问题与执政党、政权的关系”,显示出中央高层对腐败问题危害性的清醒认识和在反腐败方面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强调加大反腐的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开放了制度反腐的空间,从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将党的廉政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在理念和现实上都有重大的意义,昭示着反腐倡廉的新时期、新阶段、新局面的到来。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体系,廉政思想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儒家廉政思想无论是作为一种政治道德,抑或是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无一不折射着儒家学者们杰出的治国感悟和政治智慧,具有法制所无法替代的功能。
在当前反腐败的新形势下,我们重温我国古代儒家的廉政文化, 对于增强各级干部的廉政意识,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有着不可忽略的重大意义,深入研究儒家廉政思想的深刻内涵,汲取其精华,对于我们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意义深远。
孔子养生保健十法
孔子养生保健十法(上)一、性生活养生——人之大欲,适可而行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砍存焉。
(一)欲不可禁,思无邪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南怀瑾先生解曰:“所谓饮食,等于民间生问题。
男女属于康乐问题。
”(《论语别裁》)《孟子》告之曰:“食色,性也。
”孔门大儒公开承认“性”的合理性在其当时是极难能可贵的。
人的性欲乃本性使然,是正常的生理需要,“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偏之谓疾”,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圣人不绝和合之道”。
南怀瑾先生更能通圣人之心:“读《诗经》的第一篇,大家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那么他(孔子)把文王——周朝所领导的帝王国度中,男女相爱的诗列作第一篇,为什么呢?人生:饮食男女。
形而下的开始,就是这个样子。
人一生来就要吃,长大了男人要女人,女人要男人,除了这个以外,几乎没有大事。
所以西方文化某些性心理学的观念,强调世界进步,乃至整部人类历史都是性心理推动的……譬如男女之爱,如果作学问的人,男女之爱都不能要,世界上没有这种人。
我所接近的,社会上普遍各界的人不少,例如出家的和尚、尼姑、神父、修女,各色各样都有,常常听他们诉说内心的痛苦。
我跟他讲,你是人,不是神,不是佛,人有人的问题,硬想用思想把它割断,是不可能的。
”孙思邈直曰:“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
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强抑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损一而当百也。
”又曰:“不可抑忍,久而不泻,至生痈疽。
”(《千金要方养性》)故性生活属正常生理要求,不可抑制,否则会导致生理及心理上的疾患。
孔子在整理《诗经》时,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置于卷首,圣人之意今人知否?《礼记礼运》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
”“性”之于人类,是一种天性的生理需求,是合理正当的行为。
《素女经》又明确指出,合理的性生活可“男(女)致不衰,去除百病。
食色,性也
食色,性也作者:贾子媛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31期摘要:《饮食男女》是李安担任导演的“父亲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该片讲述了生活在台北的老朱一家的生活点滴,利用老朱的厨师身份,导演将中华饮食文化浸透全片。
生活就像一桌饱含仪式感的家宴,老朱和三个女儿从中体味着酸甜苦辣,尝尽了人生百味,也引发着千万家庭的情感共鸣……本文将从女性角度、影片题目的寓意以及导演叙事风格来对影片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女性形象;家宴;新旧观念;叙事风格《饮食男女》作为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纵观全片,可以感知李安对于家庭题材影片的把握已经非常纯熟。
区别于《推手》的矛盾重重和《喜宴》的光怪陆离,厨师老朱和三个女儿的生活更贴近社会大众的家庭温度,尽管日子里掺杂着甜蜜与苦涩,但整个家庭的气氛还是维持着相对平和,像一杯久伴于餐桌旁的温吞水,真实感自然而然的随着故事的推进满溢出来。
这部影片带着台湾电影细腻的气质,将人物关系、情节起伏展现的丝丝入扣,在20多年后的今天,仍让人久久回味。
一、以女性的视角看待家庭与社会在《饮食男女》中,李安第一次以女性为中心,尝试用女性的视角来审视家庭和社会。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女性常常被传统观念视为男权的附庸品,不可与其等闲视之。
然而90年代的台湾,现代化发展速度较快,思想也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清晰的察觉和审视自己,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不可避免。
作为在影片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的二女儿,是新一代女性的模范。
她充分印证着闭月羞花的皮囊转瞬即逝,内柔外刚的性格熠熠生辉。
在职场上,她是果敢聪慧的女强人;在感情里,她是坚强洒脱的酷女孩;在家庭中,她是感性温柔的好女儿。
正是因为她无法被轻松定义,才如此令人着迷。
在影片的前半段,这个和父亲有着隔阂,和姐姐时常拌嘴的二女儿,一度想要逃离这个家,在亲情的衡量标准上,她看似过于冷漠,无法达标。
但是当姐姐和妹妹都因为爱情离开了家,她毅然决然的选择放弃出国工作的机会,留下来陪伴逐渐年迈的父亲,并最终买下了老房子。
明清同性恋小说的男风特质及文化蕴涵
另外,同性恋小说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隐晦语也清晰 展示出其男风特质。无论是指代同性恋者的老官、契父、 契兄、老斗、龙阳、娈童 ( 或狡童、顽童 )、小官 ( 或小朋友 )、 兔子、契弟、相公、男宠,还是指代同性恋现象或性行为 的分桃、断袖、翰林风、鸡奸等,都隐指男同性恋。明“天 然痴叟”的《石点头》( 又名《醒世第二奇书》) 第十四卷 “潘文子契合鸳鸯冢”中还详述了明代各地有关男风的十种 乡语:
周用斋汝砺 ( 万历五年进士 ),吴之昆山人,文名 籍甚,举南畿解元,久未第,馆于湖州南浔董宗伯家, 赋性朴茂,幼无二色。在塾稍久,辄告归。主人知其 不堪寂寞。又不敢强留。微及龙阳子都之说,即忿怒 变色,谓此禽兽盗丐所为,益生平未解男色也。主人 素稔其憨,乃令童子善淫者乘其醉纳其茎,梦中不觉 欢洽惊醒。其童愈奸之不休,益畅适称快。密问童子, 知出主人意,为大呼曰:‘龙山真圣人 !’数十声不绝。 明日,事传布,远近怪笑。龙山为主人别号。自是遂 溺于男宠。不问妍媸老少,必求通体。其后举丁丑进士, 竟以好外,嬴惫而殁。⑤ 这是明代士宦好男色的生动例证。明春宫画册《花营锦阵》 中有描绘男风的春宫画一幅,题为《翰林风 · 南国学士》, 后“翰林风”便成为明清士宦中男风现象的代名词。清代 北京劲吹狎相公之风,美貌伶旦成为士农工商各色人等趋 之若鹜的追捧对象,毕沅所狎伶人李桂官因被称为状元夫 人而艳名远播。《随园轶事》载袁枚“好男色,如桂官、华官、 曹玉田辈不一而足。而有名金凤者,其最昵爱也,先生出 门必与凤俱”⑥。著名画家郑板桥也曾坦陈自己“尤多余桃 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甚至“欲改律笞臀为笞背”⑦。由 于现实生活中男风盛行,同性恋题材自然也就男风当道了。 二是小说作者一般都为男性,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后宫、闺阁之事往往不为人知,女性间的同性恋生活尤其 隐秘,所以一般作者对此知之甚少;而且,男女授受不亲 必须严防死守,而女性间超越友谊的暧昧情事却常被忽略, 如《怜香伴》中崔笺云与曹语花、《聊斋志异 · 封三娘》中 封三娘与范十一娘的同性爱均寄居于一夫多妻的传统婚姻 模式中,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再则,封建男权社会中,男 人拥有绝对多数的社会资源和性资源,他们仍不满足,还 要占有男色,怨女旷妇在男人处找不到爱与性的出路,只 得转向同性寻找慰藉,于是后宫出现了“对食”( 汉代宫 女自相与为夫妇名对食 ) 现象,深宅中有了“磨镜”( 指女
老来有性益健康 维持性趣靠调养
70养 性夫妻之间2016.05老来有性益健康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礼记》中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意思是说,性生活和饮食一样,都是人类生存最基础、不可或缺的事。
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认为,一旦进入老年期,就应该清心寡欲,停止全部性活动才符合老人“规范”。
这种陈旧观念的影响所及,使许多老年夫妻避免性的接触,甚至忍受孤单的痛苦。
其实,人进入老年期后,虽说性器官会逐渐老化衰退,但性功能不会消失。
适当和谐的性生活对老年人来说有利于增强神经系统的免疫功能,消除孤独感,使其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从而延缓心理和生理上的衰老。
性功能与其它器官系统的生理一样,也有正常的衰退过程。
虽然衰退本身不是一种疾病,但由此引起的生理上的改变,可导致种种和疾病相似的后果,如阳痿等。
因此,不能简单地因为衰老正好与性功能的下降相一致,便把性功能障碍的原因归属于衰老;再则,精神因素也可能在同样程度上影响性功能和性行为。
医学研究认为,导致老年人性兴趣和性行为下降的潜在因素很多,大致可归纳为生理变化、医源性疾病(如心脏疾病、妇科疾病等)和精神因素(如对阳痿的恐惧、性欲降低的担心、吸引力缺乏感等)三个方面。
老年期的性反应并非两性与以往有什么截然不同,只是反应强度弱了,有“来慢去速”的趋势。
同时,单单心理刺激往往不够,需要直接的身体刺激来诱发。
老年女性性反应呈突然性改变,这一点同老年男性的逐渐改变是不同的。
有相当多的证据显示,性生活活跃的老年人不太可能患上老年痴呆症。
老年人过性生活时要做到:慢:表现在性爱动作要慢。
老年人性爱动作过快,可能会出现体力不支,造成性生活“半途而废”,甚至诱发眩晕、心慌等。
其次,老年人的性欲主要是接触欲。
因此,性爱应以爱抚为主,更要强调缓慢而充分的前戏,而不是尽维持性趣靠调养长东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71夫妻之间养 性2016.05快“入戏”。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南怀瑾老师讲述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南怀瑾老师讲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南怀瑾老师讲述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
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
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的问题。
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
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
有时候看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
以后引用文章,不要将错就错,一错再错。
*****读《诗经》的第一篇,大家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拿现在青年的口语来讲,“追!”追女人的诗。
或者说,孔子为什么这样无聊,把台北市西门町追女人那样的诗都拿出来,就像现在流行的恋爱歌“给我一杯爱的咖啡”什么的,这“一杯咖啡”实在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得曲折、含蓄。
由此我们看到孔子的思想,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迂夫子。
上次提到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一定要吃饭,一定要男女追求,不过不能乱,要有限度,要有礼制。
所以他认为正规的男女之爱,并不妨害风化,这也叫“为政”,正规的。
那么他把文王——周朝所领导的帝王国度中,男女相爱的诗列作第一篇,为什么呢?人生:饮食男女。
形而下的开始,就是这个样子。
人一生下来就是要吃,长大了男人要女人,女人要男人,除了这个以外,几乎没有大事。
所以西方文化某些性心理学的观念,强调世界进步,乃至整部人类历史,都是性心理推动的。
人不能没有思想,只要是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譬如男女之爱。
如果作学问的人,男女之爱都不能要,世界上没有这种人。
我所接近的,社会上普遍各界的人不少,例如出家的和尚、尼姑、神父、修女,各色各样都有,常常听他们诉说内心的痛苦。
我跟他讲,你是人,不是神,不是佛,人有人的问题,硬用思想把它切断,是不可能的。
人活着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思想,孔子的“思无邪”就是对此而言。
《饮食男女》,人之性也
《饮食男女》,人之性也【内容摘要】“我觉得从家庭里面你可以看到时间的过程,时间是给人感触最多、却是最难处理的主题,我的处理就是从家庭改变、刹那间戏剧性的那个点下手,去说一些我对人生、时间转变的看法。
”李安导演对于电影的理解可谓是对于时间的流逝中捕捉我们生活的精彩瞬间和命运的逆转或起伏,我们通过导演的电影可以对此有所感悟,有所认知,并也开始留意着生活中的细节,更加的热爱生活和发现生活的美和独特性。
【关键词】饮食男女中西方差异一、《饮食男女》故事梗概及创作背景介绍《饮食男女>是台湾导演李安拍摄的“My father knows best”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是《推手》和《喜宴》。
《饮食男女》取自孔夫子的一句名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李安导演的这部电影从这句切入,说的是人的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
这部电影反映了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故事的主人公老朱是台湾中国菜硕果仅存的大厨师,退休后和3个女儿住在一所老宅子里,大女儿家珍是一所中学的老处女教师,刻板保守,笃信基督教教义;老二家倩在一家航空公司做管理,独立刚强,性格耿直,从小有做菜的天赋,却和老爸不和,坚决不进自家厨房;小女儿家宁正上学,闲时在快餐店打工,乐观开朗,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
为了维系父女情感,父亲每个星期都要弄一大桌子菜让3个女儿回来吃,看着几个女儿的吃相老爸很满足。
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尽管老朱每天做出的美味佳肴堪称豪华的盛宴,但3个女儿还是各有心事,都不买老爸的帐,更戏剧化的是老朱也逐渐失去了厨师最重要的能力——味觉。
这看似幸福的一家人,却各有各的不幸。
直到有一天,一向最乖巧、不漏声色的小女儿宣布自己已经怀孕。
还没等父亲和两位姐姐回过味来,就跳上男友的摩托车飞奔而去。
然后是大女儿也闪电式的结了婚,而最初最想搬出去的二女儿反而一个人留下了,守护着旧居,而在影片的末尾也出乎剧中人和观众的是老朱竟然与自己女儿的同学重新成立了家庭,原来完整的一个家,像肥皂泡一样破碎了。
食与色之论
食与色之论几千年前,告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食色,性也。
”它指出食与色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如同物质与精神,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
而食又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唯有物质生活充足,人类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色,即精神。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没有高低之分。
孔子在《礼记》中说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
一个吃饭问题,一个性的问题。
这两类欲求是人类最大最本性,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欲求。
自古以来,食便为人民所重视。
从原始狩猎到种植作物,人类对“食”一步步走向完善。
袁隆平教授培育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证了人民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对个人、对社会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食”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追求“食”的质量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即不仅吃得饱,也要吃得好。
在这种呼声的推动下,各种新“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鲁菜,川菜,湘菜等等,极大的满足了人民的吃的需求,在中国的“食”的历史长河中也散发出熠熠光辉。
自从有了男女,就有了性。
性是人类得以繁衍、存续下去的基础和保障,是人类社会必须的一环。
在原始社会,性只是作为生育的一个本能,带有神圣而神秘的色彩。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认识思想的发展,“性”被赋予了更多更广的意义。
它不仅仅代表着社会的延续,更成为感情的依托和身心的享受,对整个人类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食与色本为人类正常的需求。
食为根本,色为提升。
毕竟人为有思想的动物,最大的特点在于思考,当物质上得到满足后,必然会寻求更高层次的享受,而色自然而然首当其冲。
作为人类几千年来传承的性,色作为物质的更高层次本是无可厚非。
然而,正如同战争必有战争,光明中必有黑暗。
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部分人所利用。
色本是在食满足时之后进一步的享受,而一些人为了“食”而去出卖性,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色”不顾他人利益,这都极大违背了传统伦理,也对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食作为民生之本,是个人所必须得,这不仅是个人的需求,更是国家社会的责任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男女》,人之性也
【内容摘要】“我觉得从家庭里面你可以看到时间的过程,时间是给人感触最多、却是最难处理的主题,我的处理就是从家庭改变、刹那间戏剧性的那个点下手,去说一些我对人生、时间转变的看法。
”李安导演对于电影的理解可谓是对于时间的流逝中捕捉我们生活的精彩瞬间和命运的逆转或起伏,我们通过导演的电影可以对此有所感悟,有所认知,并也开始留意着生活中的细节,更加的热爱生活和发现生活的美和独特性。
【关键词】饮食男女中西方差异
一、《饮食男女》故事梗概及创作背景介绍
《饮食男女>是台湾导演李安拍摄的“My father knows best”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是《推手》和《喜宴》。
《饮食男女》取自孔夫子的一句名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李安导演的这部电影从这句切入,说的是人的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
这部电影反映了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故事的主人公老朱是台湾中国菜硕果仅存的大厨师,退休后和3个女儿住在一所老宅子里,大女儿家珍是一所中学的老处女教师,刻板保守,笃信基督教教义;老二家倩在一家航空公司做管理,独立刚强,性格耿直,从小有做菜的天赋,却和老爸不和,坚决不进自家厨房;小女儿家宁正上学,闲时在快餐店打工,乐观开朗,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
为了维系父女情感,父亲每个星期都要弄一大桌子菜让3个女儿回来吃,看着几个女儿的吃相老爸很满足。
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尽管老朱每天做出的美味佳肴堪称豪华的盛宴,但3个女儿还是各有心事,都不买老爸的帐,更戏剧化的是老朱也逐渐失去了厨师最重要的能力——味觉。
这看似幸福的一家人,却各有各的不幸。
直到有一天,一向最乖巧、不漏声色的小女儿宣布自己已经怀孕。
还没等父亲和两位姐姐回过味来,就跳上男友的摩托车飞奔而去。
然后是大女儿也闪电式的结了婚,而最初最想搬出去的二女儿反而一个人留下了,守护着旧居,而在影片的末尾也出乎剧中人和观众的是老朱竟然与自己女儿的同学重新成立了家庭,原来完整的一个家,像肥皂泡一样破碎了。
李安前三部影片的故事意念,都是“使传统上以父亲为主的一个家庭关系,得以一个假象的平衡状态,历经危机和冲突之后,重新寻得一个新的平衡。
”在这个意义上,李安的三部影片都属于围绕中心冲突运转叙事的情节剧电影,戏剧性的情节放置成为其影片构架的重要支点,其影片叙事单元小而集中,场与场之间或段落之间的转换较明确,反映在影像上,李安的三部电影都选择性地创造了一个极有限也较封闭的时空。
李安导演加于这部电影的一个核心意念就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这个“家庭要散掉”的意念贯穿了“父亲三部曲”的始终。
《推手》中老人最后在狱中凄苦黯然的可怜形象,与他一开始在片中那副气定神闲的大师风范形成了极强烈的对照。
在经受了心灵的创痛之后,父子两代人认清了一个事实,原来的家没了,是片刻间对世事无常所生的幻灭感。
《喜宴》中则是一位时刻受到死亡威胁的父亲,早间在屋里的酣眠,午后在花园里沉睡,处处让人感到父亲的苍老。
时间流逝,一转眼儿子变成陌生人。
影片结尾处母亲的抽泣与父亲的叹息所传达出的又是无奈何苍凉。
在刹那间认清了一个事情之后,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而在《饮食男女》最后一场戏里当老父亲回到人去屋空的旧宅时,它营造的也是这样一种感慨。
冷清、寂寞的父亲,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家散掉了。
“我觉得从家庭里面你可以看到时间的过程,时间是给人感触最多、却是最难处理的主题,我的处理就是从家庭改变、刹那间戏剧性的那个点下手,去说一些我对人生、时间转变的看法。
”②李安导演对于电影的理解可谓是对于时间的流逝中捕捉我们生活的精彩瞬间和命运的逆转或起伏,我们通过导演的电影可以对此有所感悟,有所认知,并也开始留意着生活中的细节,更加的热爱生活和发现生活的美和独特性。
二、《饮食男女》中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分析
《饮食男女》中体现了于我认为最显著的主题是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譬如说老朱和其女儿的同学锦荣的老少恋。
即在普通的生活中体现了中国人传统崇尚的爱情——内敛而含蓄的,如开头老朱给锦荣打电话教她做菜,还跟锦荣的女儿珊珊达成“协议”每天去给其送便当,还不耐烦地每天陪着锦荣的母亲一起唠嗑等等,其实一开始的这些在观众的眼里其实只是以为是老朱对锦荣一家的照顾,但是待到最后老朱与锦荣的恋情浮出水面,这一切都是主创者给观众埋下的伏
笔。
老朱一直对女儿以及所有人隐瞒着他的爱情,但经过一次次的压抑,隐忍到最后老朱在家宴上的爆发“说了,只是不想委曲求全”。
在中国,我们理解的爱情是与生活交织的,人们尤其是传统的父辈,愿意隐忍退让,为了儿女的幸福而放弃许多东西,只愿平淡的选择结婚对象,而不是内心的感觉。
而我就西方人对爱情的认识来讲,他们更向往内心真正的想法,很热烈,很浪漫;但是并不牢靠,有时来之快,去之也快。
又比如家庭中父亲老朱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他每天精于做菜和菜谱的研究,保持着对健康和信仰的坚持与见解。
但是与他这个传统文化的代表相悖的是女儿们的生活:大女儿家珍虽然看上去老师这个职业以及平时的性格都比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但是电影里第一次家珍的出现就是她在公交车上听着圣歌,去教堂做礼拜,在饭桌前还要当着全家人的面做饭前祷告,所以在她后来的人物塑造中就已经为其奠定了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新形象;二女儿家倩工作在国际航空公司还是既年轻又事业有为的新新人类,为了自己的生活买房与父亲和姐妹分开,而且与自己的前男友保持着让人“瞠目结舌”的关系:既不在一起,也不相分离的太远等等,也在不同方面展现了不同于传统形象的新女性;而小女儿家宁更是“与众不同”,不仅在一家快餐店打工,不单单这样还跟好朋友的男朋友成为了一对之后未婚先孕,年纪最小的她竟然是最先离开了朱家大宅的人。
这几姐妹分别为了自己的幸福纷纷离开了家,她们追求的是个人利益以及各自的生存和发展,这其实就是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在本片中的体现。
另一个重要的点就是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的体现,譬如,在影片开头老朱伴随着中国古典音乐的欢快,温馨的节奏,在偌大的厨房中做着各式美味佳肴,且菜肴的色泽饱满,款式丰富,也让观影者体会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并且中国人喜欢吃团圆饭,也就是一大家子人聚在一个大桌子前吃饭,影片中共出现了6次团圆饭,也出现了六次不同的变故,桌前的人们发生着不同的事情,令《饮食男女》所讲故事更贴切题目。
三、关于影片中镜头,画面等细节分析:
影片的开篇描写的就是老朱准备一家人周末聚餐的戏,导演多采用特写镜头刻画老朱精湛的厨艺,同时采用了累积剪辑的方式,从不同侧面、不同景别、不同的角度来累积渲染老朱熟练高超的技艺和大厨的风范。
片头近四分钟的叙述时
间中,通过十几个蒙太奇镜头的组合和剪接来展现切、洗、炖、炒、炸、煎、酱、淹、蒸等中餐烹调技艺。
“以处处特写的夸张处理,将中国的烹调铭刻在西方观众的记忆里。
”这些场面的叙述客观上既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繁琐,也导致了叙事时间的延长。
这里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这场戏里的老朱家的庭院里有鸡笼以及他厨房中各类的刀具和墙上挂着昔日老朱作为大厨的各种荣誉,但是当老朱在作为客人来到昔日的朱家,结果庭院也不是当年的那个嘈杂的院落,老朱扭头注视了一下,也难掩心中的失落和惆怅。
同时还有个细节,老朱在影片的开头中,在进出家时都必须脱鞋,而当影片结尾时,老朱回到家倩的家中时,不仅老屋子的景象令老朱心生失落,就连自己坚持的脱鞋等小细节的“家规”都被改变了。
也在另一方面叙述了旧的家分离、解散,但是新的家庭秩序也在旧家的秩序下重塑。
我最喜欢的是最后的一次家庭聚会,一家九口人一起团圆的场面十分壮观。
导演采用广角镜头突出这种壮观和仪式感。
同时,配以三人一组的镜头,表现了一家人感情之间的融合。
并且在老朱宣布事情的时候,以餐桌的全景为叙述主体运用移动镜头,以餐厅的门和窗为表现衬体,配合着老朱的话语,也体现了家的意义和老朱所说的话寓意深远。
《饮食男女》用最平实的镜头和剪接为大家呈现了传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为中国电影的历史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陈宝旭编著《饮食男女》,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
2.刘鸽《〈饮食男女〉的视听语言分析》剑南文苑
3.段鸣鸣郭亮亮《“家庭三部曲”叙事时间》
4.陈林侠,《论当下电影的片头形态与叙事功能---以侯孝贤、李安和蔡明亮导演的台湾
电影为个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