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与教学论则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学科。

为了培养优秀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以期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参考。

一、专业背景1.学科介绍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重要分支,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它既关注教学活动的内涵与外延,又关注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与效率。

2.专业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学科理论基础,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a)必修课程-教育哲学与人类学-课程理论基础-教学设计与评价-课程开发与管理-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教学b)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设计-专业发展与实践-学习理论与教学策略-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心理学2.实践环节a)教学实习在相关学校或培训机构进行教学实习,学生需要实践运用所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理论,了解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改进方案。

b)毕业论文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的课题,进行独立的研究,并撰写一篇毕业论文。

论文需包含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展示学生对该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

三、评估体系1.学期评估学期评估以课程任务、课程笔记和小作业等形式进行,旨在检测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理解的掌握程度。

2.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包括学年论文、学位论文、教学设计实训和课程设计实训等。

学生需要通过这些考核,展示他们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效果1.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的教学工作、教育研究、教材与教辅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2.继续深造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发展该领域学术。

五、总结课程与教学论是培养优秀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学科,本文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102)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责任感;2.掌握广博和扎实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基础知识,了解课程与教学论最新研究成果,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能用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文献和学术交流;3.具有广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2.文科课程与教学论3.理科课程与教学论三、修业年限博士生修业年限为3-6年,基本学制为3年。

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的硕士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

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毕业的条件为:博士生在读期间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成绩优异;答辩前至少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公开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

四、培养方式1.本专业博士研究生采取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式培养。

课程学习旨在拓宽学术视野、掌握学科前沿和熟悉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体现研究生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本专业成立博士生培养总指导小组,设组长1名,负责本专业建设的全面工作和重大问题的决策。

按研究方向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设组长1名。

导师为博士生指导小组第一负责人,负责博士生培养的全面工作。

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3.博士生入学一个月内,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制定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4.博士生在第二学期期末需进行资格考试。

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采取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方式,由指导小组确定考试范围和内容,主要考查专业知识扩展情况和专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为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思想上进、功底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其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学校实践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大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研究方向1.教学原理2.课程原理3.小学学科教学原理(语文、数学)4. 教师教育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为2-3年,总学分为37至39学分。

系统学习时间约占总课时的60%,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时间约占40%,教学实习和调查研究各占4周。

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即可毕业。

四、课程设置(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23学分)(三)任意选修课程五、教学实践硕士生进行教学实践必须面向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的工作。

教学实践的形式是:讲授本、专科生课程若干或某个专题,协助主讲教师辅导或答疑,学科教学论理科方向可安排实验教学。

教学实验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时间为四周左右,应至少完成8个课时的教学工作量,成绩合格者2学分。

六、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形式有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参加学术会议等。

一般安排在三、四、五学期,累计时间为四周左右。

调研工作前,导师应指导硕士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后,硕士生应写出调查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5篇课程论文(理科教学论文向2篇),2篇学年论文。

其中应至少有2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最迟应在第4学期初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引言: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英语教育一直是各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是培养高级英语教育专家和研究者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的意义、目标以及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意义与目标:1. 深入研究英语教育理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旨在通过系统研究英语教育理论,培养高水平的英语教育研究者,为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 推动教学实践创新:通过对英语课程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博士生可以提出创新的教学策略,改进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培养的研究者可以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1. 英语课程设计与评价:研究者可以探索开发适合不同学习者的英语课程,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结构的设计等,并通过评价方法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评估。

2. 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研究者可以研究不同的英语教学方法和策略,如任务型教学、沟通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探索其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3. 学习者特点与个性化教学:研究者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了解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并提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4. 跨文化交际与国际视野:研究者可以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在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综述,分析已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和方法。

2. 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验证研究假设,为英语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3. 教学实践与行动研究:通过参与真实教学实践,并结合反思和改进,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附件2:
西南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
专业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代码040102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2013 年 6 月 6 日
修订日期:年月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主文献研读、学术活动等必修环节)
1.平台课就是指涵盖本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或相近二级学科群共有的基础性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

2.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应在专业必修课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学科。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五、学科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
六、论文选题查新及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与论文进展检查的基本要求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八、毕业及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九、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十、主文献研读书目(列出本学科专业的必读文献,不够可另附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身心健康,立志为课程与教学的学术发展与改革事业作贡献。

(2)熟悉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具有博雅教育的理想与学术批判精神,具有先进的课程观、教师观与儿童观,具有理解儿童、教育儿童与发展自我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观摩、参与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3)学会运用现代技术和外语开展研究与教学的技能,形成课程开发与有效教学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一)培养方式研究生入学后,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和意愿,选择两位能起到学术支持作用的副导师,组成导师组,联合负责研究生的培养。

导师负主要责任,副导师除学术支持外,在研究生是否进入博士论文阶段、论文是否可以答辩等重大问题需要表决时,副导师有独立投票权。

积极推进与国际上知名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

(二)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最长不应超过六年。

三、研究方向1. 语文课程与教学2. 数学课程与教学3. 课程与教学4.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5. 学习科学研究6. 科学教育7. 科学教师专业发展8. 化学课程研制与评价9. 科学能力发展及测评10. 物理课程与教学11、生物学课程与教学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一)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

博士研究生需至少修满15学分。

公共选修课不作修读规定(其学分不计入15学分之内)。

博士研究生课程类别和学分要求详见下表。

(二)课程设置五、科研成果要求(一)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SSCI、A&HCI收录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2.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文科一级学科权威期刊(附件一)发表1篇学术论文;3.本人为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CSSCI收录期刊(含扩展版)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

学校课程与教学-教育博士

学校课程与教学-教育博士

河南师范大学学校课程与教学专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171)2018年8月为有效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宽广的教育专业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胜任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实际工作。

二、招生对象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收对象是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

三、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教育博士培养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四年。

我校教育博士按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全日制博士生原则上在学制内必须脱产学习。

非全日制博士生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第一学年课程学习期间和第四学年第一学期论文撰写期间必须脱产学习。

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综合考试、实践环节、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与论文答辩等环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小组集体指导。

四、课程设置和教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应符合教育发展对专业化管理者和决策者、专家型教师及教育家培养的总体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水平;课程结构应体现综合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采用模块课程和学分制;课程教学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专题研讨、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及教育调查等方法,并加强课前自学、课后作业和网上辅导等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总量应不少于23学分。

课程安排如下:(一)公共课(5学分)(二)教育理论(不少于8学分)(三)教育研究方法(不少于4学分)(四)教育实践研究(不少于6学分)五、综合考试(中期考核)课程学习阶段完成后,博士研究生需在入学后的第五学期初之前参加院系所组织的中期考核以及相应的综合考试。

教育博士培养方案

教育博士培养方案

教育博士培养方案1. 目标教育博士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高水平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在教育领域开展独立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2. 实施步骤2.1 选拔合适的学生教育博士培养方案的第一步是选拔合适的学生。

学生应具备以下条件:•具备较高的学术能力和潜力,表现出对教育领域的浓厚兴趣和热情;•拥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并具备较强的学术背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选拔过程可以包括面试、学术论文评审和综合测评等环节,以确保选拔到具备潜力和适合教育博士培养的学生。

2.2 设计个性化培养计划根据学生的背景和研究方向,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学习:学生需要修读一定的教育学科相关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等,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研究方向的需要来确定。

•学术研究:学生需要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

学生可以选择加入导师的研究团队或者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但必须在指导下进行。

•学术交流: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研讨会等。

通过与其他学者的交流和讨论,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教学实践:学生需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如助教、实习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2.3 导师指导和评估每个学生都应指定一位导师进行指导和评估。

导师应具备丰富的教育研究经验和良好的指导能力。

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导师应与学生一起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并定期评估和调整计划。

•学术指导:导师应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论文写作等方面。

•学术评估:导师应定期评估学生的学术表现,包括论文评审、学术报告等。

评估结果将作为学生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

2.4 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学生在培养期间需要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

学位论文应具备以下特点:•独立性:学位论文应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课程要求: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首先需要明确课程要求。

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提供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

专业课程需要根据学生的研究领域设置,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自己感兴趣和正在研究的学科领域。

公共课程则涵盖了跨学科的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2.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选择适当的研究生导师非常重要。

导师应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研究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也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研究项目的指引、建议和反馈,并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困难。

3.研究项目: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进行研究项目。

学校应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研究课题,并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支持。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并撰写学术论文和报告。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

4.学术交流: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学生可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会和研究生论坛,主动与其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术讲座和导师学生座谈,为学生提供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的机会。

5.科研道德:培养博士研究生还应注重科研道德的培养。

学校可以设置科研道德课程,教授学生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

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科研诚信监管机制,及时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并为学生提供举报渠道和保护机制。

2023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3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3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3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一、培养目标
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卓越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人才。

博士研究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科研伦理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科研项目策划和组织能力。

通过培养,博士研究生应能够在科学研究中发挥领导作用,推动学科发展,服务社会进步。

二、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注重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平衡。

专业核心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选修课程则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

此外,培养方案还应包括跨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实践能力。

三、科研实践
科研实践是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培养方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与同行交流研究成果,提升学术影响力。

四、个性化培养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注重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研究方向,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发挥其潜力,培养出具有独特研究视角和成果的博士研究生。

五、考核与评估
培养方案应设立严格的考核与评估机制,对博士研究生的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考核结果将作为学生毕业和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

同时,培养方案还应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机制,激励博士研究生取得优异成果。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第1篇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基础、独立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博士研究生。

通过严格的专业课程学习、科研项目训练及学术交流,使研究生在所学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二、培养要求1. 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2. 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性解决学术和实际问题;3.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交流能力;4. 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三、课程设置1. 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2. 专业课程:涵盖本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研究方法及前沿动态;3. 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实验方法、学术研讨等,拓宽学术视野。

四、科研训练1. 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2. 定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3. 申请并承担校级、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4. 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达到高水平学术论文标准。

五、培养过程1. 第一阶段(第一年):基础课程学习、确定研究方向、开展课题研究;2. 第二阶段(第二年):专业课程学习、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学术交流;3. 第三阶段(第三年):深化课题研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申请科研项目;4. 第四阶段(第四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论文答辩、总结学术成果。

六、考核评价1. 课程考核:采用考试、论文、报告等形式,评估研究生课程学习成果;2. 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3.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评估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4. 毕业评价: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培养质量。

七、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指导作用;2. 完善科研条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资源;3.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研究生与国际一流学术水平接轨;4. 注重研究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5. 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一、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学术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使其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卓越的研究能力,能在教育领域中从事高层次学术研究、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1. 学术研究能力博士研究生应具备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并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

学生在研究课题选择和研究方向确定方面,应经过导师指导和专家评审。

2. 学位课程要求博士研究生应完成一定的学位课程学习,并通过各门学位课程的考核。

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3. 学术论文要求博士研究生应在培养期间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并通过学术论文答辩。

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要求:(1) 逻辑清晰,观点明晰,结构完整。

论文应有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结果分析、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2) 研究方法论述准确,数据处理合理可行,实证研究结果可信度高;(3) 参考文献丰富,引用规范,不少于50篇。

4. 科研和学术实践要求在培养期间,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并在学术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还应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于相关学术期刊。

5. 学位论文和答辩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计划并通过学术论文答辩后,应按要求编写学位论文,并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内容严谨、有深度,并能对相关领域做出新的学术贡献。

三、培养时间与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时间一般为3-4年,学分要求一般为不少于30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应根据不同学校和研究生教育机构的规定执行。

四、培养管理博士研究生培养应加强学生的个人导师制,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并协助学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学术评审制度和学术道德规范,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进行指导和监督。

2024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发展与教育专业领域培养计划

2024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发展与教育专业领域培养计划

2024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发展与教育专业领域培养计划2024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发展与教育专业领域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高水平研究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学生发展和教育领域中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以下是该计划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培养目标:1. 培养学生对学生发展理论和教育政策的深刻理解,形成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和教学设计的能力,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合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与教育机构、师生家长等相关方进行合作。

4. 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学生发展与教育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培养内容:1. 学生发展理论与实践:学习和掌握学生发展的最新理论,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并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

2. 教育政策与改革:研究国内外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和改革实践,了解政策对学生发展和教育的影响,并探索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3.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问卷设计、访谈技巧、数据收集与分析等,能够独立进行研究项目。

4. 教学设计与评估:学习和掌握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评估等,能够设计和评估学生发展和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

5. 实践与实习:参与学生发展和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学校实习、社会实践等,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经验。

该研究生培养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发展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将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研究项目,同时参与学生发展和教育实践项目,提升综合能力和实践经验。

通过该计划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将具备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设计的能力,为学生发展和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做出贡献。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引言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针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学术研究者。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博士研究生是高水平科研人才的主要来源,其培养目标主要包括:1. 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2. 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3. 具备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4. 具备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意识。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该具备以下一些要求:1. 系统而完备的学术课程安排,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学术活动等;2. 扎实的科研能力培养,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参与和学术论文发表等;3. 导师团队的组建和指导机制,保证博士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学术指导和支持;4. 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平台,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合作意识。

二、培养计划和周期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合理的安排。

一般而言,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周期为3-4年。

具体培养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课程:博士生在培养期间应完成一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术课程的安排应该具备系统性和渐进性,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学术需求。

2. 科研训练: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应深入参与科研项目,进行科研训练和实践,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应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发表,提高科研水平。

3. 学术交流:博士生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包括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和学术研讨等,增强学生的学术氛围和研究动力。

4. 导师指导: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和支持至关重要,应制定明确的导师指导制度,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学术指导和支持。

三、培养评估和质量保障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评估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培养评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成绩评估:对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成绩进行评估,包括学术课程成绩和学术论文发表等。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基础理论)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专业教学和教育科学的能力,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教育科研与教学理论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具有比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课程和教学论发展的动向和趋势;2、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3、具有相关的学科知识,能够承担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4、在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中,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学术对话的能力、科研合作的精神;5、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课程与教学论基本理论2、课程与教学管理三、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一般为三年。

课程学习时间和毕业(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原则上各占一半。

对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学校允许其提取毕业;对于完不成学业,没有达到学校培养要求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大类。

学位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3个学期,总学分不低于37分(含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具体课程结构及学分配置如下:1、学位课程(23学分)(1)公共课程:8学分(2)基础理论课程:6学分(3)专业课程:9学分2、非学位课程(10学分)(1)专业选修课程:6学分(2)跨专业选修课程:2学分(3)公共选修课程: 2学分3、学术活动(2学分)(1)科研成果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其他成果 1学分(2)学术报告至少听6次、公开做1次学术报告 1学分4、实践活动(2学分)(1)教学实践不少于36学时 1学分(2)社会实践答辩前至少完成1篇社会实践报告 1学分5、补修课程(不计学分)本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2-3门,每门课程不少于54学时,不计学分。

教育博士培养方案(二)

教育博士培养方案(二)

教育博士培养方案(二)教育博士培养方案1. 目标•培养具备深厚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博士人才。

•培养具备系统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育人才。

•培养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领军人才。

2. 培养内容•学术课程阶段–提供广泛而深入的学科知识,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设计等。

–强调研究方法和科学实证,培养学术研究能力。

–强化学术交流与写作能力。

•实践教学阶段–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如教学实习、校外实践等。

–提供教育管理和领导能力的培养,包括教育政策分析、教育项目管理等。

–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研究生导师制度–每位学生配备专职导师,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

–导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职业发展建议。

–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学术互动和学术合作关系。

3. 培养模式•全日制模式–学生全职参与学习和研究,完成课程和实践要求。

–学生可利用校内资源和平台,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学术型企业合作模式–学生在合作企业获得实践机会,结合实际问题开展学术研究。

–学生与企业导师共同参与项目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

•兼职培养模式–学生或在职教师参与培养,根据个人时间灵活安排学习进度。

–学生利用工作实践进行研究,提升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

4. 培养评价•学术表现评价–学术课程阶段:学生论文、报告、学术演讲等评价。

–研究课题:学术论文质量、学术发表情况、学术活动参与等评价。

•实践表现评价–实践教学阶段:实习、项目报告、实践总结等评价。

–教育实践成果:教育项目管理、领导能力发展等评价。

•导师评价–导师对学生学术研究和实践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5. 奖励与补助•优秀研究生奖学金–针对学术和实践表现出色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

•研究项目资助–学生参与教育科研项目可获得经费支持。

•专业实践支持–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可得到必要支持和补助。

以上是针对教育博士培养方案的一份相关方案资料,旨在培养具备深厚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博士人才。

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40101,授教育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2.使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3.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教育基本理论2.教育研究方法论3.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三、学习年限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1.博士生必须修完规定课程,按期完成课程所要求的相关文献研究和课程论文。

2.博士生修完规定课程并全部合格,可申请进入中期考核。

博士生中期考核的核心内容是综合考试,其他还包括学术活动情况、论文发表情况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由研究所给出学生综合成绩。

综合考试由研究所组织教师命题,考试内容应涵盖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前沿动态。

未通过综合考试者视为中期考核未通过。

博士生只有在通过中期考核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开题撰写阶段。

未通过中期考核的博士生半年后方可再次申请进行中期考核。

第二次未通过中期考核或四年内未通过中期考核且无特殊理由者,将被中止学业。

3.博士生通过中期考核后进入开题环节时,须提交文献综述报告和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报告中博士生应阅读大量中外文献,相关文献的阅读量不少于80篇(部),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应占1/3。

博士生应对所读的重要文献加以分析和综合归类,阐述其主要理论、观点和方法,指出现有研究已经解决的问题、所做出的贡献和不足之处,由此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开题报告未获通过者,可在半年内再次开题;再次开题仍未获通过者,将被中止培养。

开题报告获通过后最少1.5年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术型学术型)))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术型学术型)))培养方案
4.(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年版。 (J. S. Bruner,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1963.)
5. (美)丹尼尔·坦纳等著,崔允漷等译:《学校课程史》,教育科学出版 社 2006 年版。(The History of School Curriculum, 1990.)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 学 开课 任课教
代码
类别 分 时间 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学必 2
外国语
位修 4
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 读
共选 1 课修
当代教育问题研究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学 必
Education Issues
位修

3


教育研究项目设计 科研论文写作
2.(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 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J. F. Herbart, Allgemeine Pdagogik aus dem Zwek der Erziehung, 1806.)
3.(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 版。(J.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916.)
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站在学科的前沿,具有开创性,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
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创造性的见解。 (二)论文开题 在中期考核结束后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论证会。研究生必须撰写完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身心健康,立志为课程与教学的学术发展与改革事业作贡献。

(2)熟悉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具有博雅教育的理想与学术批判精神,具有先进的课程观、教师观与儿童观,具有理解儿童、教育儿童与发展自我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观摩、参与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3)学会运用现代技术和外语开展研究与教学的技能,形成课程开发与有效教学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
研究生入学后,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和意愿,选择两位能起到学术支持作用的副导师,组成导师组,联合负责研究生的培养。

导师负主要责任,副导师除学术支持外,在研究生是否进入博士论文阶段、论文是否可以答辩等重大问题需要表决时,副导师有独立投票权。

积极推进与国际上知名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

(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最长不应超过六年。

三、研究方向
1. 语文课程与教学
2. 数学课程与教学
3. 课程与教学
4.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5. 学习科学研究
6. 科学教育
7. 科学教师专业发展
8. 化学课程研制与评价
9. 科学能力发展及测评
10. 物理课程与教学
11、生物学课程与教学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

博士研究生需至少修满15学分。

公共选修课不作修读规定(其学分不计入15学分之内)。

博士研究生课程类别和学分要求详见下表。

(二)课程设置
五、科研成果要求
(一)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SSCI、A&HCI收录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
2.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文科一级学科权威期刊(附件一)发表1篇学术论文;
3.本人为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CSSCI收录期刊(含扩展版)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

(化学:须满足以上1、2、3或以下条件之一:本人为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CSSCI收录期刊(含扩展版)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且本人为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公开发表独著、主编或副主编形式出版的学术专著1册。


(二)留学博士研究生科研成果要求:留学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须达到以下要求:以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或以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在A&HCI、SSCI、SCI收录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

六、培养环节考核
博士研究生培养环节考核分为年度报告、研究生伦理与学术规范、资格考试、论文开题、科研成果要求等。

(1)年度报告。

每学年末,博士研究生向导师组汇报一年来的学习与科研进展,院系、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2)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考核。

博士研究生应该掌握其研究领域涉及的基本文献,第一学年结束时递交一份至少20页的专题文献评析报告,由导师组组织考核。

(3)开题报告审核。

博士研究生第一学年需要修满规定课程学分,需完成学位论文开题工作。

第三学期末需递交一份至少40页的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由导师组审核,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

(4)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修满本专业规定的学分后,方可申请参加资格考试。

(5)答辩资格审核。

秋季毕业生须在每年4月10日前,春季毕业生须在每年10月31日前进行论文答辩资格审核。

具体审核日期以通知为准。

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资格审核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及学分的审核、科研成果的审核、学术活动参加情况的审核等。

七、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站在学科的前沿,具有开创性,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创造性的见解。

(二)论文开题
在中期考核结束后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论证会。

研究生必须撰写完整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研究和撰写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内容框架、撰写计划、核心观点和创新环节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

(三)论文撰写
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组作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博士研究生必须保证投入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少于2年,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四)论文评阅和答辩
本专业实行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制度(正式答辩前三个月)。

在预答辩合格或通过修改合格后方可申请正式答辩。

在举行答辩会前,必须通过“双盲”评定和评阅。

“双盲”评定和评阅合格方可举行正式答辩会。

八、基本文献阅读书目
以下参考书目仅列外国教育名著,由导师根据学生研究方向、学生基础和学位论文再定参考文献。

学生精读书目不少于20本,其中原版文献至少6本。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mow, 197
2.)
2.(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J. F. Herbart, Allgemeine Pdagogik aus dem Zwek der Erziehung, 1806.)
3.(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J.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916.)
4.(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J. S. Bruner,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1963.)
5.(美)丹尼尔·坦纳等著,崔允漷等译:《学校课程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The History of School Curriculum, 1990.)
6.(美)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W. Wiersma,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1995.)
7.(美)韦拉维尔等著、邓赐平等译:《认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Cognitive Development,2001)
8.(美)鲍里奇等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主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三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美)派纳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1995.)
11.(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校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