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文化作业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聚落文化

旅游文化——聚落文化

自然条件影响大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军事
中国聚落的发展路径:
村落
城市

中国城市的发展路径:
乡村 集市
集镇
城市
文化名城
文化名城的含义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文化名城的特点
• 地处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 •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 • 具有较长久的
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
(1)蕴含丰富的内涵 (2)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融互摄 (3)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爱国情操
“古镇文化”是城镇在形成发展中所特有的 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人文资源、工 艺建筑、历史底蕴、景观形象等的沉积、积累, 这种个性和特色源于历史与传统、文化与自然。
第三节 中国古镇文化
二、 中国特色古镇 周庄:周庄是中国江南一个具有9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千
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 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第二节 特色古村落的基本类型
优美环境类古村落
分布在较偏僻地区的古村落,道路崎
古老性
独特性
岖,交通不便,但却具有秀丽宜人的自
03
然风光、奇异的地方景观和风俗。
科学性
丽江古城民居
贵州镇山古村
中国最美六大古镇之一——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
中国最美六大古镇之一——丽江大研镇
第二节 特色古村落的基本类型
聚落文化是指聚落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人们生产、 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出现的人们改造环境和适应环境的产 物。这种产物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其中物质的聚 落文化包括聚落建筑和聚落环境,而精神的聚落文化则 是由聚落成员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聚落风俗组成的。

《乡村聚落作业设计方案》

《乡村聚落作业设计方案》

《乡村聚落》作业设计方案《村落聚落》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村落聚落的观点和特点,认识村落聚落在中国村落发展中的重要性;2. 掌握村落聚落的分类和演变过程,了解村落聚落的历史渊源;3. 能够分析村落聚落的优势和问题,思考如何增进村落聚落的可持续发展;4. 提高学生的实地调研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村落聚落的观点和特点;2. 村落聚落的分类和演变过程;3. 村落聚落的优势和问题;4. 村落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通过PPT讲解村落聚落的观点、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村落聚落的演变过程;2. 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村落聚落进行实地调研,让学生亲身感受村落聚落的生活和发展现状;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村落聚落的优势和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4. 案例分析:结合国内外村落聚落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各种村落聚落的发展模式和经验。

四、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介绍村落聚落的观点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村落聚落在中国村落发展中的重要性;2. 第二课时:讲解村落聚落的分类和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村落聚落的历史渊源;3. 第三课时: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村落聚落进行实地调研,让学生亲身感受村落聚落的生活和发展现状;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村落聚落的优势和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5. 第五课时:结合国内外村落聚落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各种村落聚落的发展模式和经验。

五、作业要求:1. 撰写村落聚落调研报告,包括调研目标、调研方法、调研结果和建议;2. 小组讨论村落聚落的优势和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3. 分析国内外村落聚落的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六、评判方式:1. 调研报告占总成绩的50%,主要评判调研的深度和广度;2.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占总成绩的50%,主要评判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参考资料:1. 《村落振兴战略规划》;2. 《村落建设与发展》杂志;3. 《中国村落发展报告》。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导学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导学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类型及特点。

2、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能举例说明环境对聚落形态、规模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聚落的类型及特点。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并能分析实际案例。

三、知识梳理(一)聚落的概念与类型1、聚落的概念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包括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2、乡村聚落(1)类型:包括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

(2)特点:规模较小,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如耕作、放牧、捕鱼等。

3、城市聚落(1)特点:规模较大,人口密集,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如工业、服务业等。

(2)城市的功能:具有多种功能,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

(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1)有利条件: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

(2)不利条件:地形崎岖、气候恶劣、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

2、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1)平原地区:聚落一般呈团块状,规模较大。

(2)山区:聚落一般沿河谷或山麓分布,呈条带状。

3、环境对聚落规模的影响(1)耕地多、资源丰富的地区:聚落规模较大。

(2)耕地少、资源匮乏的地区:聚落规模较小。

4、环境对聚落建筑风格的影响(1)寒冷地区:房屋墙体厚实,窗户较小,屋内有取暖设备。

(2)炎热地区:房屋墙体单薄,窗户较大,屋顶坡度较大。

(3)降水多的地区: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

(4)降水少的地区:屋顶多为平顶。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1、文化遗产的类型包括历史名城、古镇、古村落、古代建筑等。

2、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1)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

3、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传统聚落文化的试题探究----以川西林盘为例

传统聚落文化的试题探究----以川西林盘为例

传统聚落文化的试题探究 ---- 以川西林盘为例黄婷慧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 832000一、命题意图:试题以四川省成都地区典型的原生态居住模式——川西林盘为背景材料,考察了地质作用、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传统农业文化的衰落与新时代发展等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探究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素养的要求。

试题设问既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注重探究能力考核,较好的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二、原创试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试题材料一川西林盘指在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

随田散居是其最适用居住方式,林盘之间以田为界,农业耕作上分散劳作为主,经济有效。

左图为成都平原的地形图,右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图材料二近年来,传统林盘正快速减少,住户也大幅减少,许多传统林盘成为空心林盘。

2018 年起成都市“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至 2022 年将完成1000 个川西林盘的保护修护,致力将林盘打造成四川省又一旅游名片。

下图为成都市林盘和特色镇规划设计方案(图源自红星新闻)1.2.试从地质作用分析成都平原形成的原因?(4 分)1.2.简析成都平原内部形成随田散居方式的原因?(6 分)1.2.试推测传统林盘快速减少的原因?(6 分)1.2.作为新的旅游名片,简析不同林盘可采取的旅游特色功能模式(6 分)三、参考答案:1.2.内力作用使岩块断裂下陷,后经河流冲积形成。

1.2.河流水系发达、水源充足;河网密布、不适合发展大规模团块状聚落;土地湿软不利天健长距离运输生产工具;夏季气候湿热历史上、散居便于通风散热;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3.农村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新修住房破坏林盘结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挤压林盘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人口流失严重;生活习俗的改变。

【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专题练习(及答案)

【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绥化)下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中,属于意大利的是A. 平遥古城B. 丽江古城C. 皖南古村落D. 威尼斯城【答案】 D【解析】【分析】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都属于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和意大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搜集相关资料解答即可。

2.我国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 16万(2010年数据),其人口密度约为()A. 643.3人/平方千米B. 0.001 6平方千米/人C. 0.064人D. 15.54平方千米/人【答案】 A【解析】【分析】解: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通过公式计算可知台湾的人口密度是23160000/36000= 643.3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A【点评】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是中国第一大岛,主要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主要地形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交界处,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

它的主要工业类型为进口加工出口型工业。

3.我国有许多古聚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下列位于安徽省的是()A. 皖南古村落B. 滇西丽江古城C. 粤开平碉楼与村落D. 晋中平遥古城【答案】 A【解析】【分析】解:皖是安徽省的简称,滇是云南省的简称,粤是广东省的简称,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3类,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云南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北京长城、甘肃敦煌莫高窟、福建土楼等。

4.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最有可能形成聚落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 C【解析】【分析】解: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学生对“聚落”这一地理概念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关于不同聚落文化及特点的资料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及背后的人类活动、文化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二、作业内容作业一:了解全球各地的聚落特点。

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源,收集关于全球至少五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聚落实例,并总结每个聚落的主要特点和形成的地理文化因素。

作业二:分组设计调查问卷。

每四人为一小组,每组针对所选的一个聚落实例设计一个关于居民生活方式、活动偏好以及当地生态环境对聚落形成的影响等方面的调查问卷。

作业三:分析不同文化与聚落关系。

学生在查阅资料后,从人类活动、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特定聚落的形态特点,形成文字性材料,内容不少于300字。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应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获取工具(如图书馆、互联网等)搜集资料。

2. 调查问卷设计需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和合理性,确保能全面反映所研究聚落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状态。

3. 文字性材料需结构清晰,内容详实,能体现出对聚落与文化关系的深刻理解。

4.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至教师邮箱或课堂作业平台。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资料的丰富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调查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及问题多样性;文字性材料的逻辑性和深度。

2. 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逐一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反馈和改进建议。

3. 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并鼓励学生在校内或校外的地理竞赛中参加。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批改作业后,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的点评,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2. 学生应结合教师的反馈意见,对自身的作业进行反思和修正,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学习和研究能力。

3.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各自的作业经验和心得,共同进步。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学生对世界聚落类型及其特点的理解。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50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50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盐城)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读下列四幅聚落景观图,完成小题。

(1)下列聚落与分布匹配正确的一组是()A. 蒙古包﹣青藏高原B. 竹楼﹣西双版纳C. 窑洞﹣云贵高原D. 冰屋﹣东北平原(2)目前,图中窑洞分布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 水土流失B. 湿地破坏C. 森林砍伐D. 河流污染【答案】(1)B(2)A【解析】【分析】(1)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竹楼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冰屋是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传统民居。

故选:B(2)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黄土高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故选:A【点评】(1)我国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2)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

2.留尼汪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读下面相关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岛屿城市分布主要特点是()A. 在岛上均匀分布公路B. 沿海、沿交通线分布C. 沿河、沿海分布D. 沿交通线、沿河分布(2)该岛对外的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是()A. 公路运输、海洋运输B. 铁路运输、航空运输C. 海洋运输、航空运输D.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3)下列有关该岛发展经济的做法,不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是()A. 广泛种植温带水果B. 大力发展热带海洋旅游业C. 加大对西部班瑚礁景区的合理开发D. 大力发展服务业【答案】(1)B(2)C(3)A【解析】【分析】(1)由图示信息可知,留尼汪岛上的城市分布沿海、沿交通线分布,故选B。

(2)岛屿被海洋所包围,因此该岛对外的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海洋运输、航空运输,故选C。

(3)由图示及题干信息可知,留尼汪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不适宜广泛种植温带水果;留尼汪岛可加大对西部珊瑚礁景区的合理开发,大力发展热带海洋旅游业、服务业,故选A。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长沙)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当地民居多为人字型屋顶,窗户较小的木屋,该民居结构主要功能是A. 防御风沙B. 防御台风C. 防御风雪D. 防御地震【答案】 C【解析】【分析】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每到冬季,这里就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厚厚的积雪,构成童话般的冰雪梦境。

当地人将粗大笔直的红松整木两端挖槽,相互嵌扣,木头之间的缝隙用泥巴粘合,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以便于防御风雪。

故选:C。

【点评】考查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要理解记忆。

2.我国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 16万(2010年数据),其人口密度约为()A. 643.3人/平方千米B. 0.001 6平方千米/人C. 0.064人D. 15.54平方千米/人【答案】 A【解析】【分析】解: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通过公式计算可知台湾的人口密度是23160000/36000= 643.3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A【点评】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是中国第一大岛,主要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主要地形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交界处,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

它的主要工业类型为进口加工出口型工业。

3.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语言依次分别是()A. 英语、汉语B. 汉语、法语C. 汉语、英语D. 汉语、日语【答案】 C【解析】【分析】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二(英语广泛度第一,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故答案为:C【点评】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形成原因。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聚落空间布局的基本特点,认识不同类型聚落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

并培养学生对人类聚居地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初步认识,以及分析聚落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同时,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聚落的定义和分类,以及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

难点则在于分析聚落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要解决这些难点,需要学生具备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为保证教学效果,需准备以下教学材料:地理教材、多媒体课件(包括地图、图片等)、教具(如沙盘模型、挂图等);并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聚落相关知识,准备好笔记工具;同时,教师应事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案例和实地照片,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教师还应准备好相应的提问问题及思考题目,以供课堂互动和课后思考之用。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 展示多样聚落图片,如不同国家的建筑群、农村景象、现代城市、古镇等,引发学生对聚落形态的好奇与思考。

2. 简述人类对聚居地的重要性及人类在地球上创造的聚落之美,提出今天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探索和了解聚落的特点与类型。

二、理论导引,认识聚落1. 定义聚落: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确聚落的概念,即人类为满足生活需求而形成的居住地。

2. 聚落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聚落,如城市、乡村、集镇等,并解释其特点与分布的地理因素。

三、课堂互动,讨论交流1. 小组合作探究:每组选取一种特定类型的聚落(如中国传统的乡村或现代的商业性城市),分析其聚居形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原因。

2. 组内分享: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分析结果,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学生对聚落类型的理解和认知。

3. 交流拓展:提问学生对其他国家的典型聚落的了解与思考,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面,同时激发他们对外国文化的好奇心。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习题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习题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知识点一.聚落与环境
1. 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 ) C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上图中,与乡村聚落相比,城市聚落的特征是 ( C )
A. 居民房屋更稀疏
B. 人口稀疏,环境清新
C. 交通便捷,道路四通八达 D. 农林牧等产业发达
③高出水面,防潮防洪
④通风干燥,蛇蝎难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 图中“吊脚楼”可能出现在 ( A )
A. 湖南省
B. 黑龙江省
C. 山西省
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9. 上图是翁丁老寨火灾前的照片,观察照片。“翁丁”在佤语 中的意思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其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融
为一体。下列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 A. 当地森林茂密,房屋为全木结构 D B. 当地降水充沛,屋顶陡峭便于雨水排泄 C. 当地空气湿度大,双层结构利于防潮
【题9解析】从题干资料得知,翁丁老寨传统民居位于云南省 西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森林茂密,当地人们就地取材, 房屋为全木结构;当地降水充沛,屋顶陡峭便于雨水排泄,空 气湿度大,双层结构利于防潮;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 窗户较大便于通风散热。 故选D。
10. 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传统民居与其优 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
A. ①土楼——坚固、防御性强 B. ②高脚屋——凉爽又防潮 C. ③冰屋——御寒、防风 D. ④蒙古包——防晒又凉快
【题10解析】土楼外侧门小、窗户高说明比较注重防御功能, A正确;高脚屋具有凉爽、防潮的优点,B正确;冰屋具有御寒 防风的作用,C正确;蒙古包具有便于拆卸的作用,适宜游牧 民族的需要,D错误。故选D。

《世界的聚落》 作业设计方案

《世界的聚落》 作业设计方案

《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够:1、了解世界不同地区聚落的形态、类型和特点。

2、分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4、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全球视野。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巩固1、请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世界聚落的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填空:(1)聚落分为()和()两大类。

(2)乡村聚落有()、()、()、()等不同类型。

(3)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等工作。

2、观看一段关于世界聚落的纪录片,回答以下问题:(1)片中介绍了哪些具有特色的聚落?(2)这些聚落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有何特点?(二)实践探究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如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探究该地区聚落的特点。

要求:(1)收集该地区不同聚落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2)分析这些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源等)的关系。

2、绘制地图每个小组根据探究结果,绘制一幅该地区聚落分布的简单地图,并在地图上标注出主要聚落的位置和特点。

(三)拓展延伸1、假设你是一位建筑师,要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如热带雨林、沙漠、高山等)中设计一个聚落,请画出你的设计图,并说明设计的理念和考虑的因素。

2、比较自己所在城市或乡村与其他地区聚落的差异,写一篇短文,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四)创意表达1、制作一份关于世界聚落的手抄报,要求包含以下内容:(1)至少介绍三个不同地区的聚落。

(2)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聚落的特色。

(3)表达自己对不同聚落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2、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聚落,用模型材料(如纸板、泡沫板等)制作一个该聚落的模型。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填空、问答、短文写作等。

2、实践作业:绘制地图、设计图、制作手抄报和模型。

四、作业评价1、知识掌握:通过填空、问答等书面作业,评价学生对世界聚落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探究能力:根据小组探究活动的表现,包括资料收集、分析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宗教 聚落 教案及课后习题

七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宗教 聚落 教案及课后习题

世界的语言一、世界的主要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二、主要语言的分布主要语言主要分布地区汉语中国、亚洲东南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欧洲的西部(英国)、北美洲(美国、加拿大)、亚洲南部(印度)、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非洲部分地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原因:历史上,英国的殖民地遍及全球)法语法国,此外,在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及非洲一些国家也流行国际上的重要语言俄语俄罗斯及其相邻的一些国家国际上的重要语言西班牙语西班牙及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国际上的重要语言,取代了拉丁美洲当地的语言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国际上的重要语言一、宗教概述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一直流传到现在。

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是不信教的或是无神论者,还有不到一半的人是信仰宗教的。

有宗教信仰的人称为教徒。

二、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它们的传播范围很广,对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1. 三大宗教的特征与分布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主要分布地区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部发源地亚洲的西部(巴勒斯阿拉伯半岛古印度坦地区)信徒称谓教士、修女穆斯林和尚、尼姑宗教经典圣经古兰经各种佛经,如金刚经主要特点信仰人数最多第二大宗教第三大宗教诞生时间公元1世纪公元7世纪公元前6世纪2. 三大宗教建筑景观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图示标志性建筑教堂清真寺佛寺、庙宇、庵院圆顶的尖塔红墙黄瓦的庙宇建筑特点高耸的尖塔(顶部有一个十字架)一、聚落的概念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二、聚落的分类聚落一般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型。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聚落形态与特点。

2. 掌握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

3. 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1. 视频观摩与阅读学生需完成世界不同地区聚落形成与发展相关的视频观看(如,长江流域、亚马逊河流域等聚落发展的记录片),同时阅读地理课本中关于聚落部分的内容。

2. 聚落案例分析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聚落(如日本的稻田村落或印度的恒河沿岸村落),通过地图、图片和网络资源,分析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经济活动、文化特色等。

3. 绘制聚落地图绘制一幅简要的聚落地图,标注出该聚落的地理位置、主要建筑、交通线路等,并简述其地理特点。

4. 小组讨论与报告分组讨论所选聚落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其文化和社会发展,每组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聚落概况、影响分析以及个人见解。

三、作业要求1. 视频观摩要认真观看,记录关键信息。

2. 案例分析需详实准确,通过至少三个不同来源的资料进行验证。

3. 绘制地图时需注意比例尺和图例的准确性,地理信息要完整。

4. 小组讨论要积极参与,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5.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内容准确性、分析深度、地图绘制质量、报告的条理性及创新性等。

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进行评价,给出分数及建议。

3. 同伴互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4. 课堂讨论:选取部分优秀作业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聚落地理的理解。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给出具体指导建议,并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反馈。

2. 学生自评:学生自我评价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3. 家长反馈: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了解孩子对聚落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补充说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地理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重点习题练习复习课件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地理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重点习题练习复习课件

A.亚马孙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撒哈拉沙漠
D.南极大陆
【解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地形、气候、河流、资 源等。读图可知该城市主要沿河流两岸呈东西向带状分布,说 明城市的形成发展主要受河流因素的影响。
4.下列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 B )
【解析】亚马孙平原由于气候湿热,人口稀少,聚落也稀疏; 撒哈拉沙漠地区由于气候极端干旱,聚落稀少;南极大陆由于 气候极端严寒,目前无人定居;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适 宜,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所以聚落密集。
楼或竹楼
多雨
物、养牲畜,上
层住人
西亚热带沙漠地
白天炎热,昼夜 温差大,终年高
墙厚、窗小、隔
区的房屋
温干燥
热性能好
❶误认为平原地区的聚落一定非常稠密 并不是所有的平原地区聚落都密集,如世界最大 的亚马孙平原,就因为过于湿热而人口稀少,聚 落规模也很小,甚至有的地方没有聚落。
❷聚落的形态 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聚落沿着河流、 山麓、谷地等呈条带状。
1.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形式的聚落 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D.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 等生活和文化设施不如乡村聚落丰富
图4-3-3所示是某地景观图。据图回答2、3题。
2.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作用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和民俗等信息, 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2)保护 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世界上许多聚 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的聚落》 学习任务单

《世界的聚落》 学习任务单

《世界的聚落》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包括城市和乡村。

2、理解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差异,包括人口规模、建筑特点、生产活动等方面。

3、认识世界各地不同聚落的特色,分析其形成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原因。

4、探讨聚落的发展变化以及面临的问题,如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和乡村空心化现象。

5、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树立保护和传承聚落文化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1、城市和乡村聚落的特点和差异。

2、不同地区聚落特色的形成原因。

3、聚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学习难点1、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利弊,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四、学习方法1、观察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观察不同聚落的外观和特点。

2、比较法:对比城市和乡村聚落,分析其异同。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深入研究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五、学习资源1、教材:《地理》相关章节。

2、网络资源:搜索有关世界聚落的图片、文章、纪录片等。

3、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到附近的乡村或城市进行实地观察。

六、学习过程(一)预习阶段1、阅读教材中关于聚落的内容,初步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利用网络搜索一些世界著名聚落的图片,如意大利的威尼斯、中国的丽江古城等,思考它们的特点。

(二)课堂学习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城市和乡村的图片,提问学生这些地方的名称和特点,引出聚落的概念。

2、知识讲解(1)聚落的定义和类型讲解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城市和乡村聚落的特点对比城市和乡村在人口规模、建筑密度、交通方式、生产活动等方面的差异。

(3)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举例说明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选址、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如寒冷地区的房屋保暖性好,炎热地区的房屋通风性强。

3、小组讨论(1)讨论自己所在地区的聚落特点,分析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探讨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包括好处和问题。

4、案例分析以某个具体的聚落为例,如云南的元阳梯田,分析其形成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原因,以及如何保护和发展这种特色聚落。

《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

《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

《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与目标:《世界的聚落》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探索世界各地不同聚落文化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学生将能够了解不同聚落的文化特点、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历史背景,从而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1.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探索不同聚落的文化特点- 第二单元:了解不同聚落的社会结构- 第三单元:进修不同聚落的生活方式- 第四单元:探讨不同聚落的历史背景2.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不同聚落的文化特点、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历史背景。

- 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不同聚落的风土人情。

- 教室演讲:鼓励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聚落,进行相关主题的教室演讲,分享给同砚们。

三、作业设计:1. 小组项目: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的聚落,进行深入钻研,并准备一个关于该聚落的展示。

展示内容包括该聚落的文化特点、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历史背景。

每个小组需要在教室上进行展示,并回答其他同砚提出的问题。

2. 个人钻研报告:每位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聚落,进行钻研并撰写一份钻研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该聚落的文化特点、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历史背景。

学生需要在报告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3. 跨文化交流体验:学生选择一个不同于自己文化背景的聚落,进行一次跨文化交流体验。

学生需要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撰写一份反思报告。

四、评估方式:1. 小组项目:根据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表现进行评分,包括内容的准确性、深度和逻辑性等方面。

2. 个人钻研报告:评分标准包括钻研报告的结构、内容的丰富度和奇特性等方面。

3. 跨文化交流体验:评分标准包括反思报告的深度、见解和体验的真实性等方面。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表现、教室讨论和互动以及跨文化交流体验的反思报告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又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城墙,还有辛亥革命纪念园等近代文化遗产,左图为河南省地形图,右图为清
明上河图(虹桥局部)。
(1)说出促进北宋都城东京形成与发 展的有利条件。
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平坦 水源充足
气候适宜 交通便利
B (2)保护开封古城,我们应该 ( )
①保持古城格局和原有风貌 ②拆除古城的老旧建筑 ③合理发展旅游业 ④着重发展重工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探究聚落——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如果让你选择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 件的地方才够理想?甲乙丙三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 由。
应该选乙。
理由: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靠近海洋,交通便利
——探究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
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
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融为 一体,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如果不加以保护 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换回的损失。
资料二:近年来,丽江旅游业发展很快,在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的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古朴被打破,当地传统的 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受到冲击,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1.丽江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 题?
2.如果你去丽江旅游,作为一名旅游者,你 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呢?
课堂检测
1.适合人类居住的聚落地区是(B )
A.气候寒冷的北极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街巷空间图
天井关村的巷道是一种封闭、狭长的带状空间,从形态上看它比街道更窄,而且出于 防卫与安静的考虑,界定巷道的界面一般都是建筑的不开窗的山墙与后墙,这样巷道空间 就呈现出一种极其狭窄与封闭的带状空间形式。
天井关传统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
城规101 周圣柯 201011002101
1 天井关聚落的选址
天井关位于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内,位于晋城市南部 A、基本要求 1)利于生产 2)安全功能 3)容纳功能
B、风水理论 古代相地有如下几点: 1)山环水抱必有气、环山聚气、气遇水则界、水流徐徐则气聚、曲水收气; 2)河右为吉,河左为凶(人面向水流方向,左手为河左,右手为河右); 3)气圃于形:房子的选址、朝向、出入口设置,要求与环境协调,符合通风、采光、 人群流向的要求,并符合审美需求。
D、院落的形式:院落为“四大八小” 的形式,即:正房、两间厢房、倒座 共有四间大房称为“四大”,八间耳 房称为“八小”。有一些住宅由于地 段的限制,厢房的进深很小,所以四 个角的厦房仅有四间,被称为“四大 四小”。这样院落形成一个大院落和 四个小院落,当地人也称为“四和 头”。
“四大八小”
(2)院的拓展 A、串联连接的前后进院 基本四合院单元按一定的等级序列纵列多进院落, 其内部联系多通过厅堂完成,附属用房也常规则布 置于纵轴一侧,保持严整的合院格局。第一进院正 房为接待和礼仪的厅房,也称过厅,后壁正中有门 通往后院。第二进院厢房两层,正房为三层或两层, 形成前厅后楼的格局。整个院落的入口设在前院, 倒座的一层空出一部分做门厅,从院落看,倒座的 当心间是门厅的入口。 以过厅连接的前后进院是一次规划建成的,而 两个独立的四合院串联而成的前后进院则不一定一 次建成,可以分开建设,也可以一次建设。前院与 后院有单独的出入口,前后进院中间以一条狭长的 巷道连接。天井关村老院和新院,就是采用这种方 式连接的。
2 天井关聚落的选址特点
1)“负阴抱阳”——两座山的庇护 整个聚落位于山脊上,常年风很大, 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在山脊上有两个土 丘,分别叫老虎谷堆和擎天顶,所以聚落 主要分布在两座小山的南面。 2)生产的需求——脊上建屋,沟里种田 3)交通要道——运输业很发达
4)军事要塞——“一夫当官,万夫莫开”
并联式 在天井关村有一处院落是这种形式——阁老院。为左右连接的东西两个院,对外设有 一个两院共用的大门,于西院的西北角处,从过厅旁两边的侧门进入东院,东院没有单独 的出入口,同时两院的上房、下房的屋顶是一个整体,体现出并联合院组合一种内在关系 的整体性。
5 街巷要素
5.1 天井关聚落的道路结构 道路是构成聚落的骨架,聚落的空间结构往往由道路结构组成。天井关村的街巷 决两定了整个聚落的形态结构。 天井关村的街巷系统可分为个层次,包括街 巷与巷道两种形式。街巷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体现了村落的空间肌理。街巷较宽, 是聚落中最公共的场所,既起到交通联系的作 用,又可以容纳许多人在其中进行一些交往活 动。而巷道较窄,主要起分散人流作用。巷道 是街巷与宅院的中介联系,它将若干的院落串 联起来并导向街道。巷道的两侧主要是宅院的 入口和院墙。在尺度上小巷也要比街道更狭窄 曲折,故而在空间性质上巷较街更具有内向性 和领域性。其相对应活动的人群主要来自巷内 的左邻右舍,人的行为也多是贴近日常生活, 更具私密性的活动。
边界图
3.3空间格局的“点”、“线”、“面” a.聚落环境“点”的组织 b.聚落环境“线”的组织 c.聚落环境“面”的组织
“点”关系图
“线”关系图
“面”关系图
4 天井关聚落民居建筑分析
天井关的传统院落多分布于主街巷两侧,近30 座,这些院落保持了村落明清、民国等不 同时期民居的传统风貌,其中清代建筑约有8031m2,民国时期约有3688m2。这些古院 落布局井然有序,与街巷相映成趣,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4.1 院的原型及院的拓展 (1)院的原型 天井关院落原型的特点: A、院落的朝向:天井关民居的轴线垂直于街巷,主街巷为南北向,次街巷为东西 向,所以大部分的民居轴线都是东西向的,少数民居轴线是南北向的。 B、院落的大小:院落的比例接近1:1,院落的主轴边长约22 米,院落的次轴边长 约18 米。 C、院落的构成:院落由正房、厢房、倒座和厦房构成。正房为三开间,两层,底 层一明两暗(当心间开门,左右次间为槛窗)。东西厢房也是三开间,一明两暗。倒座 与正房相对,三开间。厢房与倒座都是两层。厦房为正房、厢房和倒座两侧的耳房,也 为两层。
5)水口的营建——“阁”
地形地势图
3 天井关聚落的空间限定
3.1 天井关聚落空间要素的构成 村落形态结构的空间形态要素主要包含两大类别的要素—自然环境和建设环境。 自然环境是村落选址建设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包括水系、山脉、田地、林地、 植被等要素;而建设环境是指非自然形成的人造环境,包括建筑、院落、街巷、广 场、景观、服务设施等要素。天井关村空间形态要素的构成。 天井关村空间形态要素 自然环境:风水河、林地、丘陵区、植被、农田 建设环境:外部网络—道路、街市、村落边界. 内部街坊—街巷—巷道、铺地、绿化、建筑外墙. 建筑结构—屋顶、梁架、基础二 维护—墙、门、隔断、屋顶 装饰—胜刻、图案、窗格、匠硕. 院落—屋顶、梁架、基础
串联式
B、并联连接的左右进 院 四合院单元横向形 成并联式序列,每个院 落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活 体系,有单独出入口, 或仅有一个院落有出入 口,且两院之间又有横 向联系。一般在厅堂前 的夹道处设置侧门,与 邻户相通,且各院一般 又有共同外院与外部街 道相连。这种院落构成 形式,使各户既相对独 立,又便于彼此交往。
道路骨架
5.2 街巷的节点空间 街巷大都不是孤立的,总会有支路与之交汇,构成 多级道路网络。街巷的交叉,势必会产生街巷网络中的 节点——交叉口。一个聚落,不是各种建筑简单的总和, 同时也是它们在空间中的结构关系。而村落中的节点空 间正是各种结构关系的连接点。
(1)“T”字型 (2)“十”字型 (3)“Y”字形 (4)端部节点
巷道空间比较
5.3 街巷的空间构成特色 (1)非直线型的街巷空间 当我们漫步天井关古村落中,我没并没感到单调,反而每走一遍都有新的体验,新 的认识。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街巷空间时而宽时而窄并具有一些小的转折造成的。街巷 的空间宽窄变化给人心理上留下的印象远比单纯立面的变化要深刻;空间的转折则强迫 人们改变行进的路线与方向。这些都是我国传统聚落中形成标志性与识别性的重要手段。 (2)狭长的带状空间 天井关村街巷空间的空间感极具个性。 从街巷中某一固定的空间看,这种个性集中 表现为窄巷高墙所给人的特殊感受。天井关 村主街巷的高宽比约2﹕1~1.3﹕1,加上空 间界面封闭,使得空间有很强的围合感,对 居住的村民来说有更多的安全聚落的界定主要包括自然要素限定和人为 地理限定两类。前者常以大自然的群山、 林地或河水为界;后者常以沟渠、道路、 墙(围墙、城墙)形成边界,或以树、塔、 庙等标。 志物作为起点,成为划分空间的界定标志。 可以看到,天井关村的建设虽无城墙的限 定,但村落基地周边的自然地貌无形的限 定了村落的大致边界(图3-9),而水口、水 渠等显性建成物也基本成了确定村落在各 个方向的发展界限。 另外,天井关村的整体空间形态呈 南北向长,东西向窄的形态,这主要是 受自然地貌的限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