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聚落文化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说课稿5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聚落》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以及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聚落的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掌握聚落的分类,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培养保护环境、合理发展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讲解:详细讲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聚落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合理发展聚落,并展示讨论结果。
5.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环境、合理发展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概念:人口集中、设施配套的地区•分类:城市、乡村•形成原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保护环境、合理发展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成果等方面进行。
中国建筑史 第3章住宅与聚落
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 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 干阑在民间住宅中,以竹、木梁柱架 起房屋为主要特征。分布广,主要用于潮 湿的山区或水域。房屋一端搭在岸上,大 部架于水上,是金石比用时代的干阑式建 筑。
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 社会便使用。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木垒 墙壁的住宅,是民间的一种普遍做法,端 部开凹榫相叠。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通 常面阔和进深较小。
该地区山地又盛产硬木和竹林,硬木用 于建房,竹片则提供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 又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盛产水稻,从而糯 米、红糖是就地取材的最好凝固剂。这三种 建筑材料和砂石、石灰一起,构筑成丰富多 彩的各式土楼。
窑洞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 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窑洞前身是原始社会穴居中的横穴。 窑洞住宅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主要流行 于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吐鲁 番一带。
建筑特点:
1、其梁架正贴为抬梁式,次间和边贴为穿斗式,从而 大堂室内空间开敞,而其它梁架由于有多柱落地和 梁枋穿插,楼高但结构稳定。 2、楼上立柱和下层柱并不对齐。上层柱立于梁上,故 底层梁较大。为了打破后楼5开间的过于平直,将 正脊分为3段,端部轻巧起翘,加之灰瓦白墙,江 南地区的秀丽住宅风格尽显其中。
江苏吴县东山尊让堂横(上)、纵(下)剖面图
三、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西晋末年,由于中原的征战不断,黄河流 域的一部分汉人为了避免战乱而南徙渡江,来 到现江西、福建及 广东北部,为有别于当地原 有居民,被称之为“客家”,客家人在漫长的 历史过程中演绎出一部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文 化。福建的客家文化,集中在闽西,以长汀为 中心的地区。 “客家“二字所代表的大概就是那听不懂的 客家方言、看不够的客家土楼及数不清的客家 祠堂吧。
中图版中考地理复习 八年级上册 第3章 居民与聚落
起源地
分布地区
基督教 公元 1 世纪 _西_西亚亚__
_欧_欧洲洲__、美洲、非洲和 大洋洲
伊斯 公元 7 世纪初
兰教
_阿_阿拉拉伯伯__半岛 亚洲_西_西部部__和东南部、 非洲_北_北部部__和东部
公元前
佛教
_古_古印印度度__
6 世纪至前 5 世纪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第三节 聚落
知识点 1:城市和乡村★★
( D)
(2)该游客发现聚落里有好多古建筑,且有保护标志。你认为当地保护这
些古建筑的主要原因是
( D)
A.它能适应当地的环境
B.它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
C.它比现代建筑好看
D.它记录的信息有研究价值
⇨ 例1思路分析 第(1)题,由题目可知,“桃花源”描述的聚落类型是乡村,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人们从事的是农业生产活动。 第(2)题,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第3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种和人口 知识点 1:三大人种★★★
人种
主要特征
主要分布区
黄色 皮肤呈黄色,眼睛为褐色或黑褐色, 亚洲_东_东__部和_东_东南南
人种 鼻梁不高,嘴唇稍凸且厚度中等 部、美洲
_欧_欧__洲、西亚、中
肤色浅白,眼睛呈碧蓝色、褐色或浅
白色
亚、南亚以及非洲的
灰色、浅褐色,头发多为金黄色或棕
知识点 4: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
不利影响
措施
出现_住_住房房紧紧张张__、失业率增
人口增长过快
实行生育调控政策
加、交通拥挤、_环_环境境污污染染__等
人口停止增长, 引起_人_人口口老老龄龄化__和劳动力 采 取 鼓 励 生 育 政
聚落文化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宗族文化
理解古村落的意境文化
“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和风水观念
2、独特建筑类古村落
乡土建筑的布局结构、刻画装饰浸染传统文化
精神,最直接最村落
丽江古城民居
4、特色产品类古乡镇
山东潍坊 风筝 博物馆
(三)特色古村落的文化体验
宏村
西递
理解农耕文化的特定内涵
理解古民居文化的特定内涵
耕读文化: “耕”可致富,“读”可荣
安徽省 浙江省
江苏省
陕西省
(二)特色古村落的基本类型
1、历史文化遗迹类古村落 2、独特建筑类古村落 3、优美环境类古村落 4、特色产品类古乡镇
漠河
凤凰古城
1、历史文化遗迹类古村落
古村落在选址布局上,具有强烈宗族文化色彩
和耕读文化色彩,浓缩了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经典
遗存 。
安徽西递远眺
一、 聚落文化概述
二、 中国特色古村落
一、 聚落文化概述 聚落文化释义
本义是指村落,后来泛指人群聚居的地方 ,包括都市、城镇和乡村等。它是在一定地域 内发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是由共同成员 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
聚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聚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丽江
二、 中国特色古村落 (一)特色古村落的地域分布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世界各地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发展特点,掌握分析聚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聚落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准备准备阶段需收集世界各地典型聚落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地图、图表等教具。
同时,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聚落的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
此外,需确保教室配备有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会通过展示一系列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课的主题。
图片中,既有繁华的城市风光,又有宁静的乡村景色,使学生们初步感知聚落的多样性。
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期待深入了解关于“世界的聚落”的知识。
二、新课内容展示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教师将详细解释聚落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
随后,教师将介绍聚落的分类,包括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并简要阐述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世界主要聚落的介绍接下来,教师将详细介绍世界各地的主要聚落,包括各大城市和乡村的特色、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地图、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这些聚落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
3. 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将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关系。
三、互动探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学习。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学生对“聚落”这一地理概念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关于不同聚落文化及特点的资料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及背后的人类活动、文化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二、作业内容作业一:了解全球各地的聚落特点。
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源,收集关于全球至少五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聚落实例,并总结每个聚落的主要特点和形成的地理文化因素。
作业二:分组设计调查问卷。
每四人为一小组,每组针对所选的一个聚落实例设计一个关于居民生活方式、活动偏好以及当地生态环境对聚落形成的影响等方面的调查问卷。
作业三:分析不同文化与聚落关系。
学生在查阅资料后,从人类活动、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特定聚落的形态特点,形成文字性材料,内容不少于300字。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应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获取工具(如图书馆、互联网等)搜集资料。
2. 调查问卷设计需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和合理性,确保能全面反映所研究聚落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状态。
3. 文字性材料需结构清晰,内容详实,能体现出对聚落与文化关系的深刻理解。
4.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至教师邮箱或课堂作业平台。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资料的丰富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调查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及问题多样性;文字性材料的逻辑性和深度。
2. 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逐一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反馈和改进建议。
3. 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并鼓励学生在校内或校外的地理竞赛中参加。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批改作业后,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的点评,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2. 学生应结合教师的反馈意见,对自身的作业进行反思和修正,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学习和研究能力。
3.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各自的作业经验和心得,共同进步。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学生对世界聚落类型及其特点的理解。
聚落文化概述
《中国旅游文化》
乡村 ❖ 聚落 城镇
都市
《中国旅游文化》
二、聚落的主要类型
乡
城
城
村
市
镇
聚
聚
聚
落
落
落
《中国旅游文化》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 异
《中国旅游文化》
三、聚落的地域环境
河流
水源充足
降水丰富Biblioteka 地形平坦聚落土壤肥沃
交通便利
气候适宜
植被多样
地形
《中国旅游文化》
四、聚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1. 聚落文化的形成 ❖ 2. 聚落文化的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
1. 聚落文化的形成
穴居
逐水草而居 畜牧业、农业的起源
原始乡村聚落 农业生产 水平的提高
固定乡村聚落
避风躲雨、御寒免晒和逃避野兽 采集、渔猎生活
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
《中国旅游文化》
2. 聚落文化的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
五、聚落文化与旅游
❖ (一)聚落旅游文化的内涵 它不仅包括聚落建筑本身,还包含聚
《中国旅游文化》
半坡聚落遗址
河姆渡聚落遗址(干 栏建筑再现)
《中国旅游文化》
❖ 一、聚落的概念 ❖ “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
《汉书·沟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 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聚落是人类各 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 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 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落的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它 们共同组成了聚落景观体系。
《中国旅游文化》
(二)聚落旅游景观的特点 ❖ 1.地域性
《中国旅游文化》
2.观赏性
《中国旅游文化》
聚落(课件)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课件(中图版)
近年中考真题特训
1.(2022·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下列不能体现乡村与城市差异的是( )
A.生产方式
B.景观特色
C.规模大小
D.气候条件
2.(2021·重庆垫江·中考真题)“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
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歌词
聚落与环境 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气候影响聚落的分布:傣族竹楼适应湿热多雨的气候
聚落与环境 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西亚热带沙漠地区房屋墙壁厚,有利于隔热,窗小,有利于减小沙漠吹来的热风
聚落与环境 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窑洞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冬暖夏凉,通风良好,采光面好。
在古代,聚落还承担 着抵御野兽和其他部 落入侵的功能。 为了便于防卫,古代 雅典人特意将卫城建 在悬崖上。
4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 聚落的价值:
__传__统__聚_落___是先辈遭留给我们 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 产不但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经济、 文化和政治信息,也给现代人 创造了一个学习游览的场所。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 遗迹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 世界文化遗产:①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 世界文化遗产:②西班牙历史文化名城——托莱多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 世界文化遗产:③秘鲁马丘比丘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 世界文化遗产:③秘鲁马丘比丘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 世界文化遗产:④中国云南丽江古城
聚落与环境 2 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水源充足
第3章第四节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课件
第3章第四节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课件
一、聚落发展的概述
聚落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
从原始的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工业时代和现代社会,聚落的发展不断演进,不仅体现在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还表现在景观的变化上。
二、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的关系
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聚落的规模逐渐扩大,形态和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景观变化不仅反映了聚落发展的历程,还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三、聚落发展中的景观变化实例
1.乡村聚落的景观变化:从分散的农舍到集中的居民点,乡村聚落的景观变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2.城市聚落的景观变化:城市聚落的景观变化尤为显著,表现为建筑密度、道路网络、绿化覆盖等方面的变化。
从古代城市到现代大都市,城市聚落的景观变化不仅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揭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四、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的影响
1.环境impact: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包括土地资源利用、水资源分配、生态系统服务等。
2.社会文化影响: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如传统建筑风格的演变、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五、我国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的现状与展望
1.现状:我国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日趋明显,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景观变化尤为剧烈。
2.展望:未来,我国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文化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之,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考点梳理卷) 【难度分层单元卷】(中图北京版)(解析版)
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第三章世界的居民(考点梳理卷)第一节人口和人种(课本P47-57页)1、人口增长:人口数量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总数达到50亿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增长速度是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非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为国家或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
一般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但美国是发达国家中人口增长较快的,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是移民。
世界各大洲按照人口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排是: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欧洲。
3、人口分布(1)人口密度:定义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单位人/平方千米公式意义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程度。
(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特点半球世界上约90%的人口分布在北半球纬度北纬20°—北纬60°分布着世界上约80%的人口大洲世界上人口的70%分布在亚洲和欧洲(3)影响世界人口的分布的因素:影响因素分布特点自然气候世界上温带、亚热带以及热带的部分地区集中了世界绝大部分人口,寒带和干旱地区则人口稀少。
纬度北半球居住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0%,而20°N~60°N的纬度地带集中了世界80%左右的人口。
该地的人口总数(人)该地的面积(平方千米)因素地势世界人口高度集中于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约80%的世界人口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低山和丘陵。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示例二
教案:世界的聚落【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0-P65。
主要涉及到“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个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基本形态(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及其特点。
- 让学生掌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聚落的形态特点。
-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以及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聚落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豪感。
- 帮助学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形态:- 城市聚落:特点、功能、发展等。
- 乡村聚落:类型、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
-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2.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聚落(城市与乡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2. 新课内容呈现:- 讲解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概念、特点及其差异。
- 分析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重要性及保护措施。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不同聚落的形态特点及其成因。
- 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补充。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案例,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聚落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2. 收集家乡聚落的资料,分析其形态特点及保护措施。
3. 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其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此处可参照之前的教案反思部分,根据本次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调整。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如何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如何?(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旅游与中国文化之间相互制约。
3、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哪几类?有哪些特征?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聚落文化、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文学艺术、旅游文化等。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点。
4、试述旅游文化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
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文化刺激旅游动机,丰富旅游活动,并且产生教育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
(2)中国旅游业发展对中国旅游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1、以具体某一朝代为例,简述其主要文化容。
2、“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什么?“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主要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帝王的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可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
(1)褒扬类;(2)贬抑类;(3)同情类。
举例略。
4、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1)丰富的历史文化涵,使其极具历史吸引力;(2)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地位,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3)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其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聚落形态与特点。
2. 掌握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
3. 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1. 视频观摩与阅读学生需完成世界不同地区聚落形成与发展相关的视频观看(如,长江流域、亚马逊河流域等聚落发展的记录片),同时阅读地理课本中关于聚落部分的内容。
2. 聚落案例分析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聚落(如日本的稻田村落或印度的恒河沿岸村落),通过地图、图片和网络资源,分析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经济活动、文化特色等。
3. 绘制聚落地图绘制一幅简要的聚落地图,标注出该聚落的地理位置、主要建筑、交通线路等,并简述其地理特点。
4. 小组讨论与报告分组讨论所选聚落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其文化和社会发展,每组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聚落概况、影响分析以及个人见解。
三、作业要求1. 视频观摩要认真观看,记录关键信息。
2. 案例分析需详实准确,通过至少三个不同来源的资料进行验证。
3. 绘制地图时需注意比例尺和图例的准确性,地理信息要完整。
4. 小组讨论要积极参与,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5.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内容准确性、分析深度、地图绘制质量、报告的条理性及创新性等。
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进行评价,给出分数及建议。
3. 同伴互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4. 课堂讨论:选取部分优秀作业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聚落地理的理解。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给出具体指导建议,并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反馈。
2. 学生自评:学生自我评价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3. 家长反馈: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了解孩子对聚落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补充说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本节课的主题。
教材通过介绍聚落的定义、类型、分布和特点,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类型、分布和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聚落可能有接触,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探讨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定义、类型、分布和特点,分析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不同类型的聚落,尊重人类居住地的多样性,增强对地理环境的关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定义、类型、分布和特点。
2.难点: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定义和特点。
2.讲授新课:介绍聚落的类型、分布和特点,分析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4.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不同类型聚落的优缺点。
5.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定义:人口集中、住宅密集的地区2.类型:乡村聚落、城市聚落3.分布: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4.特点: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公布,37个:
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 滨、吉林、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 青岛、聊城、邹城、临淄、郑州、浚县、随 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海康、 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 巍山、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
浚县城在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东南,今属鹤壁市。古称黎,地处太行山东麓 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卫河斜贯境内。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是河南省 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浚县历史悠久,远在6000年前,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曾是大禹治 水“东过洛阳,至于大伾”的地方;曾修建了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 大石佛;曾是东汉运河、隋唐大运河的发源地和流经地……子贡、谢 偃、王梵志……一大批宛若星辰的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了铿锵的足音 和黄钟大吕式的宏文佳作,本土文化名人也层出不穷。 县城始建于明代,现存部分城垣.黎阳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 十分重要。古城采取了完善的军事防御措施,她西以卫河为池,南抱 浮丘于半。从西门向南沿山崖而筑,背山面水,地势险要,内稍平而 外陡峭,易守难攻。
汤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国群经之首《周易》的发 祥地,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乡。 汤阴县成功入选联合国地名 专家组中国分部命名的全国 10 余家 “ 千年古县 ” 名单, 并被正式列入中国地名遗产保护行列。这是安阳市继殷墟 申遗成功后的又一重大文化盛事。 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城北2公里处,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 载的第一座国家监狱,也是风靡全球的《周易》发祥地。 她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名扬海内外,“划地为牢”、 “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历史典故发生在这里,“逆境发 愤”、“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源公布,38个:
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 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 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 州、济南、安阳、南阳、商丘、襄樊、潮州、 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 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 什。
党家村瞭望楼 保护村庄用的, 村民轮流值班
党家村节孝碑,实际上是个贞洁牌坊
3.2
3.2.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含义和特点
什么是历史文化名城?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 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
地处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
6.南京
东吴、东晋和南朝 的宋、齐、梁、陈 均在此建都,称为 “六朝”古都。
7.杭州
五代时的吴越 国、南宋在此 建都。
8.郑州
夏、商朝曾在此 建都。
(2)风景名胜类历史文化名城
自然资源突出,知名度较高,自然 风光与名胜古迹融为一体的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游——扬州
扬州
湖北武汉
新疆喀什
喀什塔县石头城
甘肃张掖
张掖,别称甘州,西汉时设置郡,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 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 张掖历史悠 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风淳朴,水草丰美,素有“金 张掖”的美誉。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 西域”之意。战国时建立城邑,修筑长城,今张掖一带还留 有秦长城遗址。自汉唐以来,张掖就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 镇,古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之一,历代 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 张掖曾是北凉国的国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肃省省会和历朝 诸代设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锁钥"之称。
西藏拉萨
布达拉宫 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十七世纪 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 住息地和政教合一的中心。 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主楼十三层,高 115.7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组成。 白宫横贯两翼,为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地,有 各种殿堂长廊,摆设精美,布臵华丽,墙上绘有 与佛教有关的绘画,多出名家之手。 红宫居中,供奉佛像,松赞干布像,文成公 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像数千尊,以及历代达赖喇 嘛灵塔,黄金珍宝嵌间,配以彩色壁画,辉煌金 碧。 整个建筑群占地10余万平方米,房屋数千间, 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体现了西藏建筑工匠高超 技艺。
红河谷的原址— —江孜宗山遗址
江孜白居寺 海拔3900米,位于江孜县城东北隅,距拉萨 南约230公里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公里。 白居寺是汉语名称,藏语简称“班廓德庆”, 意为“吉祥轮大乐寺”。为喇嘛教噶举派寺庙, 由索朗· 惹丹贵帕巴所创建。 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礼,势均力敌 的情况下建立的。因此它能聚萨迦、格鲁、噶当 等各派和平共存于一寺。每个教派在此寺内都拥 有五六个“扎仓”(殿堂)。因而在西藏佛教史 上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 该寺现有16个扎仓。主寺有三层,殿内挂满 各种风格的“唐卡”,还有一尊近8米高的铜佛坐 像。大殿二层东厢殿内,供有文殊菩萨和泥塑罗 汉共20多尊,为明代艺术珍品。
乡村聚落 较自然 低 低 少、低 单一 疏远
城市聚落 人工化 高 高 多、高 多元化 紧密
功能 联系
生活水平
从事的主要工作
低
农业
高
工商业
形成的历史条件
分 布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与自然条件关系密 切 自然条件影响大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早期城市在农业发达地区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军事
影响因素
中国聚落的发展路径:
2.西安 周、秦、汉、隋、 唐等12个王朝在 此建都,历时千 余年。
城墙和护城河
西安城墙
3.北京
燕、辽、金、 元、明、清在 此建都。
4.洛阳
从西周开始到 后梁,有11个 王朝(有说9朝) 在此建都
龙门石窟
5.开封 战国时期的 魏国,五代 时期的后梁、 后晋、后汉、 后周以及北 宋和金七个 王朝曾先后 建国都于开 封,故称 “七朝都会”
张掖大佛寺
张掖丹霞地貌
张掖镇远楼
(4)特色风貌类历史文化名城
比较完整地保留某一时代或几个时期历 史风貌的城市,或具有特殊民族风貌的城市, 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具有明显的民 族特征和地区文化特色。
西藏江孜县
江孜宗山遗址 耸立在西藏江孜古城中央的悬崖峭壁上。 1904年, 为了抵抗英军的入侵,守山军民在山坡用大石块 砌筑起一圈高 5~8米、宽约4米的围墙,并沿墙 及前崖修筑了许多炮台,给英军以沉重打击。但 在持续的战火中,几乎被侵略者毁为废墟。现仅 存炮台遗迹、带弹孔的残坦断壁以及东部代本(藏 军指挥官)的一处住室。 1904年,英帝国主义侵略军600人占领岗巴宗,同 时从亚东向北入侵江孜,在宗山受到江孜军民的 拼死抵抗。江孜人民在宗山上筑起炮台,用土炮、 土枪、“古朵”、刀剑、梭标和弓箭与入侵之敌 展开了英勇的血战,战斗持续8个月之久。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
乡村
聚落
城市
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
聚落,规模较小 。
乡村的发展:
穴居:最早的人类为了避风躲雨、御寒免晒、 逃避野兽的袭击,凿木为巢或洞居穴隐。采 集和渔猎社会则多穴居和逐水草而居 半固定的原始棚舍:耕作方式落后,一旦地 力衰竭,村落就需搬迁到新的适合耕作的地 域。 逐渐定居、稳定:生产力水平提高,乡村聚 落的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
具有较长久的历史
3.2.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分布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审批,目前已公布 三批及19座增补城市,共计118座。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公布,24个: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 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 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 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
增补城市10个(2001-2007):
山海关区(秦皇岛)、凤凰县、濮 阳、安庆、泰安、海口、金华、绩溪、吐 鲁番、特克斯。 后又有无锡、南通、北海、宜兴、嘉 兴、中山、太原、蓬莱被增补为历史文化 名城。
3.2.3 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及其特色
(1)古都类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帝王居住过的城市,曾是国家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保留一定数量的历 史遗迹或革命文物,是我国悠久历史的缩影, 也是民族文化的橱窗。
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 寺院建筑,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与塔 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筑充分代表 了十三世纪末至十五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 院建筑的典型样式,也是其中唯一一座寺 塔都完整保存,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大型建 筑群。 白居寺被称为西藏塔王。这座寺庙以它巧 妙利用地形地貌的建筑布局、拥有宏伟别 致的“十万佛塔”和对西藏佛教各教派兼 容并蓄的气度为人仰慕,同时还以独具风 貌的建筑、雕塑、壁画艺术而享有盛名。
第3章 聚落旅游文化
第一节 聚落文化概述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第三节 中国特色古村落
3.1 聚落文化释义
3.1.1
聚落文化的含义
“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 如中国的《汉书· 沟洫志》的记载:“或久 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今泛指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3.1.2
聚落的分类
提升其价值,引起人们的重视。 提高知名度。 获得必要的保护和发展资金。 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 平。
七百年古村落陕西韩城党家村
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党家村住宅是一处规模较大, 保存完整的古村寨。村中有建于600年前100多套“四合院” 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风水塔、贞节牌坊、家祠、哨 楼等建筑以及祖谱、村史,被专家 称为东方人类传统民居 的活化石。村里全是青砖灰瓦的大房子,这些高大的门楼, 神态灵动的脊兽,雕刻精美的门墩、柱础和墀头,诉说着 党家村往昔的富足。党家村的民居建筑坚固,木框架结构, 一砖到顶,保存完整,现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