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百年兴山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鹤岗百年兴山篇

2017年08月01日10:34:07

冯来元张祥臣于淼

兴山的历史渊源——鹤岗煤田发祥地,先有兴山,然后有鹤岗

鹤岗地区,早在商代时期属于肃慎,已有先民居住。到清朝时期,满人一直把东北当做祖宗发祥之地,是国家的龙脉,朝廷一直对东北采取封禁政策。咸丰十年(1860年),由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也乘机作乱,朝廷开禁。闯关东大潮一浪高过一浪。那么,真的有龙吗?100年前,也就是民国六年(1917年),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一条黑龙腾空而起,这不是一般的龙,这条龙就是煤炭,这条龙就是兴山。

在鹤岗通往萝北的公路上,有一个公路和铁路立体交叉,老百姓俗称“洋灰洞子”,再向前行1公里是石头河,这条路呈东西走向,现在叫南翼路,石头河是由北向南流,与公路相垂直,上面的桥叫做南翼大桥。就在这南翼路北,石头河以西,老称谓叫南二槽,为什么叫这个怪怪的名,这是因为煤层开采形成的概念,南二槽就是兴山矿区最初开采时所取的煤层编号,即南部第二层煤,东北煤矿历来习惯把煤层的层也叫做槽。这种称谓延续至今。一直以来,鹤岗煤田没有煤层统一编号,直到上世纪70年代鹤岗矿务局的科技人员对整个鹤岗煤田进行了统一编号工作,从此整个鹤岗矿区开始用新的统一编号。但是,鹤岗有一个习惯,地面上的地名往往根据煤炭开采过程而取,所以南二槽这个名字始终延续下来,一直至今。也好,不忘历史,承前启后。根据鹤岗煤田地质构造所划分的区域,以石头河断层为界,东部属于东山煤田范围,后来建设东山竖井(新一煤矿),将石头河东部煤田全部化为新一煤矿开采范围,此处又有了一个南翼的称谓。而石头河西部一直属于兴山煤田范围,向北直至北大岭一带。

就在这个方圆大约1平方公里的地方,100年前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历史大事,使这个地球上出现了一座举世闻名的大煤矿。100年前从这里挖出了第一块优质煤炭,点燃了星星之火,不久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松花江以北茫茫黑夜,温暖了一片广袤北满大地。这里就是鹤岗煤田发祥地。由此而产生了兴山矿和兴山区乃至鹤岗矿务局、鹤岗市。后来鹤岗的行政区划变化多次,这地面曾划归为东山区,也曾化为西山区,不过这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此处开发肇始是兴山,那时候只有兴山,还没有东山和向阳两区。当年这里属兴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兴山”这两个字就是从这里产生的,鹤岗市建市初期就叫兴山市。可见“兴山”这两个字有多么重要。

鹤岗煤田发祥地位置图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煤炭的国家,当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利用煤炭的国家。这可以上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煤炭开采量虽然不是很大,但是,煤炭已经成为重要的能源之一。在这数千年的茫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青铜器和铁器,这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毛主席诗词鉴赏——《贺新郎·读史》:“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不过几千寒热”说的就是人类从青铜器到铁器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需要很高的热能,这燃料就是煤。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用煤炭冶炼青铜器和铁器,煤炭的利用价值早已被历代王朝所认识。古人把煤炭称作石涅或石墨,唐宋时期称为石炭,至今宁夏还有个煤矿叫做石炭井,笔者曾在那里工作5年。到了明朝始称煤炭,明朝科学家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一书,系统的记载了我国古代煤炭的开采技术,包括地质、开拓、采煤、支护、通风、提升以及瓦斯排放等技术,说明当时的采煤业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了。明代有一位爱国者于谦写过一首关于煤炭的诗:“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真正利用现代科技开采煤炭,应该是上世纪初的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煤炭事业有了大规模的发展,至今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我们国家一次能源结构比例中煤炭仍占70%以上,这种比例决定着煤炭作为国家基础能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鹤岗作家桑俊杰在一篇作品中说:“煤炭作为能源对国家的贡献,远远大于包括石油在内的其它能源。所以当年毛主席对煤矿的评价是:矿工特别能战斗!并且煤炭行业是一个需要劳动者奉献力量和汗水,甚至生命的行业。”

还有一首赞美煤炭的诗:“在地层的深处埋藏了数万年数亿年,那些侏罗纪里森林湖泊动物的血肉,终于凝结成了黑色的石头。黑色的味道黑色的肌肤。……你渗入现代文明的血液里,总会温暖人们的记忆……在绚丽的风景中傲然站立。”煤炭,看似其貌不扬,却能忠心耿耿地为人类服务,甚至不惜粉身碎骨,它燃烧自己照亮和温暖他人。

民国初年,1918年张作霖成为东北巡阅使,开始掌控东北三省和内外蒙一部分。张作霖出身贫寒,他比较体恤老百姓,那时东北人的生活普遍优于关内各省,于是迎来了第二次闯关东大潮。在此应该简单说说张作霖,直到今天很多文献和口碑资料都说张作霖是土匪出身,这是历史的误会。张作霖自幼家贫,但他北人南相,一双狐眼,聪明过人。他也并非大字不识,而是上过三个月的学,就是这三个月的学历使他学到了《三字经》、《百家姓》以及部分四书五经,不是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吗?张作霖是这句话的实践者。他长大成人之后曾做过兽医,那时候土匪横行,张作霖在他老丈人的帮助下成立一个地方民间武装保险队,维护四邻八村的治安。也是他绝顶聪明,找到了一个机会被朝廷招安,他当上了管带(相当于现在的营长),从此他凭自己的敢打敢拼的劲头和睿智的头脑,利用各种关系步步走上东北王的宝座。当时,闯关东的人没有不称赞张作霖的。土匪都是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杀人越货,这些事张作霖没干过,他根本不是土匪出身。

在这第二次闯关东大潮中鹤岗及其周边的人逐渐增多,以种地为主,兼有渔猎,采伐木材,淘金等等。在闯关东的茫茫人海中,有一位来自山东鲁西南的曹凤阳,他人高马大,是个典型的山东大汉,为人慷慨爽快,几年前孤身一人从山东经过直隶,闯山海关,一步一步走来,边走边给地主干活挣点工钱养活自己,逐步适应了关外的生活,最后落脚在鹤立岗(鹤岗旧称谓)。他选择住在鹿迹山屯,屯子并算大,人家也不集中,稀稀拉拉,也就是几十户而已,住房都是泥草房,也有半地下的马架子。这在当时已是较有名的大屯子了。曹凤阳为人仗义,具有山东大汉的性格,人缘很好。他在这里看到这黑土地欣喜无比,那时候官方疏于管理,开荒种地很正常,甚至可以“跑马占荒”,谁占就是谁的。曹凤阳在石头河沿岸开荒种地,从南部的南二槽开始向北断断续续,看到哪里土地肥沃,就在那里开荒,一直开到现在的北大岭一带。那时候的兴山人家很少,没有人和他争夺地盘,他开的荒地到底有多少,谁也无法说清,如果划成分的话他肯定是地主。他种地,不用施肥,那庄家就长得茁壮无比,他在山东哪里见过这么好的土地。他也学会了种罂粟(俗称大烟),那时候种这玩意随便,并不犯法。他具有山东大汉的勤劳朴实的特点,到冬季也不“猫冬”,而是上山打猎,他有一杆单打一老套筒猎枪,打一枪上一发子弹,子弹里没有弹丸,而是枪沙,打出去是一片,可以打黑瞎子、野猪、狍子、鹿,也能打野鸡野鸭,那时没有野生动物保护之说,山上的各种野生动物比人多,如同鄂伦春一首民歌所唱“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呀打不尽”。“十步之泽,必有芳草”,民国三年(1914年)春,曹凤阳在石头河一带刨地种大烟的时候,一镐下去,非同小可,震得他双手发麻,他用手把扒拉一下土层,看到黑乎乎的,于是,他又挥动镢头,再刨几下,刨出一块黑色石头,他不知何物。虽然他老家是山东,山东也是煤的故乡,至今还有兖州、枣庄等大煤矿。但是,曹凤阳出身农家,在老家农村只烧柴草,从未烧过煤,也根本没有见过煤。不过,他也曾听说过和想象过煤炭的长相。他觉得这是不是在老家山东人们常说的煤炭?

曹凤阳拿着这块黑石头左思右想,虽然没有肯定这到底是煤炭还是其他什么东西,但他心中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件宝物,带回家数日,与屯子里的乡亲们谈论。有人建议说是在鹤立镇有一位沈老爷见多识广,应该请他看看这东西到底是何物。于是,曹凤阳手持黑石头来到鹤立镇,来见沈老爷。

如果说鹤岗发现煤苗得益于一位山东人,那么,鹤岗煤矿的开发得益于一位湖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