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孤独者》——魏连殳的孤独

合集下载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摘要:
一、鲁迅作品《孤独者》简介
二、孤独者的形象描绘
三、孤独者的悲剧命运
四、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反映和批判
正文:
鲁迅作品《孤独者》通过一个看似古怪的历史教员魏连殳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孤独者。

魏连殳身世凄凉,性格孤僻,行为古怪,常常让人感到难以理解。

他在社会中格格不入,饱受歧视和排挤,最终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作品中,魏连殳的孤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人际关系极差,与家人、亲戚、朋友都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甚至被当作一个“怪物”来看待;其次,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但无力改变,只能选择逃避,这让他更加孤独;最后,他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身患重病,生活困苦,最终病逝在寒夜里。

《孤独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悲剧。

在鲁迅的笔下,魏连殳的孤独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作品通过魏连殳的形象,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期许。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读完《孤独者》这篇小说,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孤独的深沉。

故事中的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异类”,他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

他有着先进的思想,却不被世俗所理解和接纳。

他的孤独并非是主动选择的,而是被社会的冷漠和偏见所逼迫。

他的遭遇让我深感痛心,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在现实中被误解、被排斥的灵魂。

魏连殳曾经是一个充满理想和热情的人,他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这个世界,去对抗那些陈旧的观念和制度。

然而,他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他人的冷嘲热讽和排挤。

他的孤独,是因为他的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这种孤独,不是简单的无人陪伴,而是心灵的无处安放,是灵魂的无处栖息。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感到孤独。

有时,孤独是因为身处陌生的环境,周围没有熟悉的面孔和声音;有时,孤独是因为内心的想法无人能懂,无法找到共鸣的伙伴;有时,孤独是因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独自一人艰难前行。

但魏连殳的孤独,却是一种深深的绝望。

他被社会的枷锁束缚,被人们的无知和愚昧伤害,最终只能在孤独中走向毁灭。

文中对魏连殳的描写细腻而深刻,让我仿佛能触摸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的迷茫和无奈,他的话语中隐藏的悲愤和不甘,都让我感同身受。

他的孤独不是一种表面的情绪,而是深入骨髓的绝望。

这种绝望,让他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期待。

与此同时,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有着各自的孤独。

比如那些围绕在魏连殳身边的人,他们虽然身处人群之中,却也有着自己无法言说的痛苦和寂寞。

他们的孤独或许不如魏连殳那般深刻和绝望,但同样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奈。

这让我不禁思考,孤独究竟是什么?是一种心理状态,还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个人的性格所致,还是环境的压迫造成?或许,孤独是一种复杂的交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感到孤独。

有时候,我们努力去融入一个群体,却发现自己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其中;有时候,我们试图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却发现没有人能够理解。

略说魏连殳的“孤独”

略说魏连殳的“孤独”

略说魏连殳的“孤独”※※郜元宝鲁迅小说《孤独者》主人公魏连殳的故事很简单,他正是鲁迅《呐喊·自序》所谓“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

魏家先前境况尚可,但魏连殳父母死后,只剩下他跟很早守寡的祖母相依为命,后来甚至只能依靠祖母做针线活来维持生计。

在祖母操持下(大概总还有一点家底吧),魏连殳进了“洋学堂”,毕业后在离家一百多里的S城中学当历史教员,因常写文章,“发些没有顾忌的议论”,触犯了S城的人,被校长辞退,丢掉饭碗 。

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之际,他只好放弃原则,做了军阀杜师长的顾问。

从世俗眼光看,他获得了再度风光。

但在他自己,这毕竟是违心之举,必须整天做不愿做的事,整天跟心里不喜欢的各色人等虚与委蛇,还要不断忍受内心的自我谴责。

这就造成极大的精神苦闷,很快就生病去世了。

按照他“从堂兄弟”(同一曾祖不同祖父的同辈男子互称,简称“从兄弟”)的说法,“正在年富力强,前程无限的时候,竟遽尔‘作古’了”。

正如题目所示,魏连殳的精神苦闷主要是“孤独”。

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首先,可以从魏连殳跟“故乡”的关系来理解他的“孤独”。

魏连殳的故乡“寒石山”是个封闭落后的山村。

小说的时间背景已经是1920年代,但“寒石山却连小学也没有”,“全山村中,只有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所以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

所谓“异类”,就是小说另一处所说的“‘吃洋教’的‘新党’”,当时专门用来骂那些不参加科举考试而去“学洋务”的人,因为他们“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呐喊·自序》)。

在辛亥革命前,“未庄”的无业游民阿Q骂魏连殳这些“异类”是“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向“深恶而痛绝之”。

在不知道是辛亥之前抑或之后的《祝福》中,鲁四老爷对这样的“新党”,哪怕是本家侄儿,也要当面指桑骂槐地加以攻击,所谓“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鲁迅《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形象三、魏连殳的个性特点四、魏连殳的孤独与悲哀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鲁迅先生的《孤独者》是一部描绘社会底层人物生存状态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摘抄其中一段描写魏连殳的文字,来分析魏连殳的形象特点以及他所体现的孤独与悲哀。

二、鲁迅《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形象在《孤独者》中,魏连殳是一个有着独特个性的人物。

他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堂去做历史教员;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

这些特点都显示出魏连殳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

三、魏连殳的个性特点1.矛盾:魏连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他在学术上专攻动物学,却选择在中学堂教授历史,表现出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现实的妥协。

2.敏感:魏连殳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看似冷漠,实则内心敏感,对他人的评价十分在意。

3.善良:他虽然主张家庭应该破坏,但却始终按时寄薪水给祖母,体现出他内心深处的善良。

4.孤独:魏连殳喜欢管别人的闲事,这反映出他渴望与人交流、摆脱孤独的心理。

四、魏连殳的孤独与悲哀魏连殳的孤独与悲哀主要体现在他流下泪来的那一刻。

他突然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在深夜的旷野中嗥叫。

这种模样是他在面对孤独和悲哀时,无法承受的压力和痛苦的宣泄。

五、结论通过分析鲁迅《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充满矛盾、敏感、善良而又孤独的人物。

他的悲哀和孤独反映出社会底层人物在面对现实压力时所表现出的无奈和挣扎。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孤独者》读后感一《孤独者》是鲁迅先生笔下一篇深刻揭示人性、社会与孤独主题的力作,它像一座冷峻的冰山,在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着汹涌澎湃的情感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

文中的魏连殳是一个极具个性和深度的孤独者形象。

他接受过新思想的洗礼,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

在那个封建礼教依然根深蒂固的社会环境中,他显得格格不入。

他对传统的家族观念、社会习俗持有批判态度,这种态度使他在周围人眼中成为了一个异类。

他不遵循传统的行为方式,例如他对祖母丧事的办理,就与周围人的期待大相径庭。

他以一种看似冷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丧事的繁文缛节,这其实是他对封建礼教虚伪面的一种反抗。

然而,他的这种反抗并没有得到理解,反而招来了更多的误解和非议。

魏连殳的孤独是多层面的。

一方面,他在思想上与周围的人存在巨大的鸿沟。

他所追求的自由、平等、独立的思想,在封建保守的人群中找不到共鸣。

他就像一个在黑暗中独自呐喊的人,声音被无尽的沉默所吞噬。

另一方面,他在生活中也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亲人的离去、朋友的稀少,让他独自面对生活的压力。

他虽然外表坚强,内心却渴望着理解和关爱,但周围的人却无法给予他这些。

从社会层面来看,《孤独者》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的黑暗与沉闷。

旧的封建势力依然强大,新的思想虽然在萌芽,但却受到重重压制。

魏连殳这样的知识分子,试图在这种环境中坚守自己的理想,却被社会无情地打击。

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实现理想的土壤,反而用冷漠和偏见将他们逼向绝境。

魏连殳的命运是那个时代许多进步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在孤独中挣扎,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痛苦不堪。

《孤独者》让我们看到了孤独的力量和悲哀。

魏连殳的孤独既是他的精神特质,也是社会强加给他的枷锁。

他在孤独中坚持自我,却又被孤独所毁灭。

这篇作品警示我们,社会的进步需要包容不同的思想,需要打破封建的藩篱,为那些有理想的人创造一个能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否则,人性将在孤独和压抑中被扭曲。

《孤独者》读后感二《孤独者》是一部震撼心灵的作品,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塑造了魏连殳这一孤独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现了在新旧交替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以及人性在孤独中的挣扎与变形。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用7篇)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用7篇)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7篇)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7篇) 读完⼀本经典名著后,⼤家⼼中⼀定是萌⽣了不少⼼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呢?下⾯是⼩编整理的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1 魏连⽎在世俗⼈的眼⾥是⼀个不被理解的⼈,是孤独的。

就连⾃⼰的本家看来,他仿佛也是⼀个外国⼈⼀般。

他的⾏为:所学的明明是动物学,却去做历史教员;对⼈爱理不理,却常喜欢管别⼈的闲事;不重视家庭,却极孝顺祖母。

在别⼈眼⾥是古怪的。

以⾄于在他祖母的葬礼上,他们都要严阵以待的对付他。

因为他是“吃洋教”的新党,向来就不讲什么道理。

他这样的命运其实是当时五四时期启蒙者的普遍命运——不被世⼈理解。

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礼上,⽤嚎啕⼤哭来哀悼⾃⼰的祖母,哀悼像他⾃⼰⼀样不被理解的孤独者。

这哭声⾥透着凄凉,悲哀,⽆奈,愤怒。

其实他早已看明⽩了,像他这样的⼈,是亲⼿造成孤独,⼜放在嘴⾥去咀嚼的⼈。

所以他对别⼈总是冷冷的,淡淡的,因为他对着个世界是有些绝望的。

然⽽,他⼜不是彻底地绝望。

他把希望寄托在孩⼦们的⾝上,就算是看到房东⼜脏⼜丑的孩⼦时,他的眼⾥也会出现平时少见的欢喜。

在他看来,孩⼦是天真的,是没有⼤⼈⾝上的陋习的,是中国的希望。

但最后,他的这⼀点希望也随之破灭了。

接踵⽽来的失业,让他不得不开始逐渐向现实低头,甚⾄愿意去⼲“钞写”这样的活,此时的他还想活下去,为⾃⼰活下去。

但是⽣活的残酷,却不给他机会,使他连写信的邮票都买不起。

他⼀点点的被逼是“死”了,终究向现实低了头,得了⼀个杜师长顾问的职位。

⼀个在别⼈眼⾥是前途⽆量的职位。

但他知道此时⾃⼰已经死了,在别⼈眼⾥所谓的成功,在他看来他是彻底地失败了。

活着的只是⼀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风光的背后有着⽆奈和悲伤。

其实魏连⽎就是五四时期启蒙者的缩影,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梦想想改造这个社会。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读完《孤独者》,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棉花,堵得慌,又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我的心上轻轻揉捏,那滋味儿,不好受。

故事里的魏连殳,是个孤独到骨子里的人。

他就像黑暗中独自前行的独行者,周围是无尽的冷漠和疏离。

他的孤独,不是那种自怨自艾的矫情,而是一种深深的、无人能懂的绝望。

想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那是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我因为工作的缘故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周围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

小镇不大,街道狭窄而陈旧,房屋低矮且有些破败。

白天的时候,街上还算有点人气,小商贩的吆喝声,邻里之间的闲聊声,还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小镇独特的交响曲。

但一到晚上,整个小镇就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寂静得让人害怕。

我住在一间简陋的出租屋里,房间不大,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几乎就是全部的家当。

晚上,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呼呼的风声,心里莫名地感到孤独。

那种孤独,就像是无数只小虫子在心头爬来爬去,痒痒的,却挠不到。

为了打发时间,我开始在小镇上四处溜达。

我试图和当地人交流,希望能融入他们的生活。

可是,他们看我的眼神总是带着几分好奇和疏离,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闯入他们世界的陌生人。

有一次,我在街边的一个小茶馆里坐下,想要喝杯茶,感受一下当地的氛围。

茶馆里的人不少,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

我试图加入他们的谈话,可是每当我开口,他们的笑容就会变得有些僵硬,话题也会戛然而止。

那一刻,我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是个局外人,那种被排斥的感觉,真的不好受。

我还记得有一天,下着蒙蒙细雨。

我一个人走在小镇的石板路上,雨水打湿了我的衣裳和头发。

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只有我孤独的身影。

我看着那些紧闭的门窗,听着雨滴打在屋檐上的声音,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悲伤。

我在想,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为什么要承受这样的孤独。

就像魏连殳一样,他试图反抗这个世界的冷漠和不公,却最终被现实击得粉碎。

呐喊孤独者读后感

呐喊孤独者读后感

呐喊孤独者读后感篇一《呐喊孤独者读后感》读了《呐喊》中的《孤独者》,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魏连殳,这孤独的家伙,一开始就给我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他就像个异类,在那个社会里特立独行。

也许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个怪胎,可我却觉得他挺可怜的。

他被周围的人排斥、误解,那种孤独感,谁能懂?我觉得吧,他可能太执着于自己的想法了,不愿意随波逐流。

这在当时那个社会,能行吗?也许他应该稍微妥协一点,说不定日子能好过点。

可我又一想,要是他妥协了,那不就不是他了吗?想想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有那种孤独的感觉。

比如说在学校里,大家都在嘻嘻哈哈地打闹,可我就是融不进去,那种感觉真的不好受。

我觉得魏连殳可能也是这样,想找个人倾诉,却发现没人能懂他。

这社会咋就这么容不下与众不同的人呢?难道大家都得一个样儿才行?我就不信这个邪!魏连殳的遭遇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我能坚持自我吗?我觉得我可能没他那么勇敢。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里一会儿同情魏连殳,一会儿又觉得他太固执。

这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孤独者》真的让我想了好多好多。

篇二《呐喊孤独者读后感》《孤独者》?读完之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魏连殳这家伙,到底是咋回事儿?他孤独,他挣扎,他反抗,可最后又妥协,这一系列的操作,真让我看得云里雾里的。

我在想,他是不是一开始就选错了路?非要和那个社会对着干,能有好果子吃吗?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他的坚持,是他的骨气。

可骨气能当饭吃吗?我觉得他可能有点太轴了,不懂得变通。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人人都变通,都随大流,那这个世界还有啥意思?不就成了一潭死水了吗?那到底是该坚持自我,还是随波逐流呢?这可真是个难题!我自己有时候也会面临这样的选择。

比如说,大家都在抄作业,我要不要抄?抄吧,心里过不去;不抄吧,又怕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孤立。

这时候,我多希望能有个人给我指条明路啊!魏连殳最后还是妥协了,这让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儿。

孤独者鲁迅先生原文解析

孤独者鲁迅先生原文解析

孤独者鲁迅先生原文解析
孤独者鲁迅先生原文解析如下:
《孤独者》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魏连殳的一生。

魏连殳是一个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他曾经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无奈,让他逐渐陷入了孤独和迷茫之中。

小说的开头,鲁迅先生通过魏连殳的朋友叙述了他的不幸遭遇。

魏连殳因为不愿意迎合世俗,失去了工作,又因为生病而失去了亲人。

他的朋友在叙述中提到,魏连殳是一个性格独特、思想独立的人,但他的孤独和不幸却让人感到心痛。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鲁迅先生通过魏连殳的自述,展现了他人生的起伏和心路历程。

魏连殳曾经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在这样的困境中,魏连殳遇到了一位老祖母。

这位老祖母虽然贫穷,但她的善良和乐观给了魏连殳一些启示。

她告诉魏连殳:“世上本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让魏连殳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现实仍然残酷。

魏连殳最终因为贫困和疾病的折磨,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离世让人们感到惋惜和悲痛,同时也展现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

通过《孤独者》这篇小说,鲁迅先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新思想的探索。

他通过魏连殳的人生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黑暗面。

同时,他也通过魏连殳的孤独和迷茫,表达了对新思想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总之,《孤独者》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小说,它以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
《孤独者》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我”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魏连殳的故事。

以下是对《孤独者》的赏析:
1. 主题:《孤独者》的主题是孤独和异化。

小说通过描写魏连殳的孤独和异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扭曲。

在小说中,魏连殳是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无法得到理解和认同。

他的孤独和异化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同时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反思。

2.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独特。

魏连殳是一个孤独而又倔强的知识分子,他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却无法在现实中实现。

他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坚持和勇气。

3. 艺术特色:鲁迅的小说艺术特色独特,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揭示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在《孤独者》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孤独和压抑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孤独者》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小说,它通过对孤独和
异化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坚持和勇气。

这部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鲁迅孤独者全文和分析孤独者分析小说以死亡为开场—叙述者“我”与魏连殳的认识“以送殓始,以送殓终”,暗示着小说人物“死亡轮回”的命运,也注定了小说将以死亡结尾。

“我”第一次见到魏连殳是在他祖母的葬礼上,是带着想看看这“吃洋教”的“新党”怎样在传统的葬礼仪式上翻新花样的心理。

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很爽气地答应了族长们提出的三大照旧条件。

更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当大殓完毕后,“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并且,“这模样,是老例上所没有的。

”人们一向认为只有遵循前人留下来的规矩,才合乎礼,殊不知那些只会照搬古例,并不发自内心去悲伤逝者的的人所遵循的“礼”,只不过礼俗,是肉体上机械的行动,表面上对逝者的敷衍而已。

而魏连殳这种老例上所没有的行为,才更体现他内心里精神上对祖母逝去的真正的悲痛,这种看上去是反礼教的行为,才更体现了魏连殳的真孝。

缅怀逝者,我们要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还要发自肺腑,这才是对逝者的尊重。

按照规矩来,满脸泪水,内心却丝毫没有悲伤,这种虚伪的所谓的礼教,不要也罢。

魏连殳是一个异类,在洋学堂上过学,有一份薪水不错的职业,对人总是爱理不理,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喜欢发表议论,不仅篇幅多,而且往往颇奇警。

这样一个让人眼红的异类,与整个社会的“多数”是绝对对不相容的,所以,大家背后针对他,校长也因为流言蜚语把他解聘了。

为生活所迫,嗜书如命的他,也只能把书拿来卖;并且这样骄傲的一个人,最后却需要拜托人帮他讨工作,这样的社会是何等的残酷,“多数”对一个异端残酷的驱逐,一步一步地剥夺他的一切。

“我”同情魏连殳,仍和他来往,为他的工作奔走,然而这都成了“我”的罪状。

报纸上开始有文章攻击“我”了,自然是不指名的,措辞很巧妙,但一看就是“我”在挑剔学潮,所以我只能关起门来,躲着。

这样的社会的“多数”都希望某个比他们好的人变成弱者,并且为这一希望努力着,而当事情如他们所愿后,他们却仍不愿放过他,不愿有人帮助他,只有等到盖棺定论,这些“多数”才会松一口气。

鲁迅《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形象分析

鲁迅《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形象分析

鲁迅《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形象分析作者:蒋智娟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9期内容摘要:在《孤独者》中,魏连殳从孤独的战斗却为人不解甚至被人攻击,到保持本心,身体上奉行之前所憎恶的一切获得众人的追捧,他的前后形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虽苟活下来,魏连殳内心却始终排斥这样的生活方式,这使得他以死来作出最后的反抗。

本文将结合《孤独者》及鲁迅的其它文本,具体分析魏连殳前后形象的转变,挖掘在他以死作结的悲剧中所蕴含的复杂原因。

关键词:《孤独者》魏连殳形象转变悲剧不管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里面的夏瑜,还是《长明灯》中的疯子,这些人物总是以启蒙庸众,反抗黑暗的形象出现,又都以失败告终。

鲁迅在文本中多次揭示了这些战士的坚决,又以极具讽刺的结果消解了他们的努力。

启蒙的艰难,让鲁迅在呐喊后终于陷入彷徨。

在小说中,魏连殳以一种更为决绝的姿态——并未作出主动启蒙庸众的行为:不同于之前文本中的启蒙者,没有像狂人一样在吃人与被吃中揭示封建礼教的恐怖,也没有同夏瑜一样为了启蒙大众而牺牲自己,更不用说像疯子一般反抗着封建观念,魏连殳只是坚持要为不愿他活的人们活下去这一愿望,结果仍然失败了。

“在《孤独者》以后,鲁迅的小说中就不再写孤独的个人了,魏连殳之死似乎结束了从‘狂人’开始的孤独个人的谱系”[1]。

《孤独者》给这些精神的战士形象画下了句号,而这些战士以失败告终的结局也透露出鲁迅对于启蒙本身的担忧与失望。

一.“异样”的捣乱者到失败1.“异样”的存在在不算长的篇幅里,承载了魏连殳形象转变的全过程。

小说开始,魏连殳就是“异样”的存在。

“我”在S城时,“就时时听到人们提起他的名字,都说他很有些古怪”[2],学的是动物学却教历史,不爱理人却又爱管闲事……;甚至是连殳本家亲戚,“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3],对于整个山村的人来说,“只有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所以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4]……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多次出现“异样”一词,用以形容魏连殳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

孤独者读后感50字

孤独者读后感50字

孤独者读后感50字《孤独者读后感50字》篇一读完《孤独者》,我心里五味杂陈。

鲁迅笔下的魏连殳,就像黑暗中的独狼,他的孤独让我既同情又觉得有一丝活该。

魏连殳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在那个传统的社会里,他的思想就像一把锐利的剑,试图划破沉闷的天空。

他留着新式的头发,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喜爱,不像旁人那般古板。

他对旧传统是不屑的,比如丧葬习俗,在他看来那些繁文缛节简直是荒谬至极。

这就像在一潭死水里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我觉得他的孤独,一部分是社会造成的。

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他,把他当作一个怪人。

就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你做了一件稍微与众不同的事,别人就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

那些人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说他“异端”,这就像无数根细小的针,慢慢刺向他的灵魂。

但他自己也有问题。

他太孤傲了,不屑于去和别人解释或者沟通。

也许他觉得和那些人解释是一种掉价的行为。

他就像一只刺猬,竖起浑身的刺,把想要靠近他的人都吓跑了。

这时候我就想,他活该孤独啊。

可是回过头来想想,在那样一个压抑的社会环境下,他要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他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挣扎着却找不到出口。

当他最后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时,我心里特别难受。

他的孤独到了极致,变成了一种绝望。

我不禁想问,这个社会为什么就容不下一个有点不一样的人呢?他就像一颗流星,在黑暗的天空中划过一道短暂而绚烂的痕迹,然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让我想到,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把别人逼向孤独的帮凶呢?这是一个很沉重的问题,我想了很久,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孤独者读后感50字》篇二《孤独者》读完,我像被什么击中了似的。

魏连殳的孤独不是简单的没人陪,那是灵魂找不到同类的绝望,真扎心。

魏连殳在文中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走在一条荒无人烟的道路上。

他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就像黑暗中的人看到了一丝曙光。

他相信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是正确的,可周围的人却把他当成了洪水猛兽。

他的亲族们,那些所谓的亲戚,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对他百般刁难,这就像一群饿狼,看到弱者就想扑上去撕咬一番。

鲁迅的孤独者6句主要内容

鲁迅的孤独者6句主要内容

鲁迅的孤独者主要内容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魏连殳被众人视为异端,并在祖母大殓时受到众人联手的压制和逼迫,他是孤独的。

第二部分,他傲世蔑俗、孑然独立,却有着一副同情弱者、希望未来的热心肠。

可是,当他对儿童的希望被唆使儿童贪占抢夺的现实击碎后,他陷入了茫然失望的孤独。

第三部分,失业和众人的歧视将他推向更凄凉的孤独。

而他谈祖母,谈“独头茧”似的人生态度时,显露出他内心深处更沉重更顽固的孤独。

第四部分,为活下去,他走上了一条违背意愿的路,而新的一切连同自己的选择都令人反感、令人憎恶,于是他仍然孤独,而且是一种带着绝望的痛苦和报复的快意的孤独。

第五部分,他入俗玩世,胡闹自戕,作践别人,毁掉自己,是一种更惨痛、更绝望、更彻底的孤独。

死亡结束了他孤独的一生。

鲁迅孤独者赏析及主题思想

鲁迅孤独者赏析及主题思想

鲁迅孤独者赏析及主题思想(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鲁迅孤独者赏析及主题思想【导语】:鲁迅孤独者主题思想当整个世界都陷入深眠的时候,唯一醒着的人就会成为孤独者。

呐喊孤独者读后感

呐喊孤独者读后感

呐喊孤独者读后感这孤独者魏连殳啊,可真是个怪人,怪得让人心疼。

他就像一只独自在黑暗里游荡的狼,看着周围的人,心里有千言万语,可又觉得说出来也是白搭。

他接受过新思想,可却被困在一个满是旧规矩的世界里,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就像是把一个现代人扔回了古代,处处都别扭。

我感觉他的孤独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

周围的人都觉得他不合群,其实他只是不想同流合污罢了。

他对那些虚伪的人情世故看得太透,所以不屑于去迎合。

比如说那些所谓的亲戚朋友,平常的时候好像和他有点关系,可一旦涉及到利益或者是他做出了不符合他们想法的事,就都开始对他指指点点,甚至落井下石。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的那些“塑料友情”或者“假亲戚”,表面上热乎,实际上凉薄得很。

魏连殳的反抗也很无奈。

他想抗争这个不合理的世界,可是他的力量又那么渺小。

他最后那种看似妥协的堕落,其实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呐喊。

他把自己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报复这个世界。

就好比一个一直坚守善良的人,被伤害得太深之后,开始用恶的手段去对待周围的一切,这种转变让人觉得悲哀又震撼。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觉得自己有时候也有点像魏连殳,当然没有他那么极端。

在生活里,我们也会有不被理解的时候,有那种和周围环境不合拍的孤独感。

比如说我有时候喜欢看一些小众的书或者电影,身边的人都不理解,觉得我在浪费时间,那时候就感觉自己像个孤独者。

不过我可不会像魏连殳那样走向极端,我想还是要在坚持自己和融入社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鲁迅真的是厉害,他写的这个孤独者,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压抑,还有孤独者内心的挣扎。

这篇文章就像一把小钩子,勾住了我的心,让我想了又想,还时不时地拿自己的生活去和魏连殳的遭遇对照对照。

[考试]魏连殳形象分析

[考试]魏连殳形象分析

魏连殳形象分析作者:灿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无疑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人赋予的,更多的是自我设下的牢笼,渴望挣脱又无法挣脱。

整篇文章色调阴郁,沉闷,甚至说有些灰暗。

开篇就谈到送敛,凄凉之感略见一斑。

加之秋末冬初的季节,名为“寒石山”的村子,彻骨的寒冷不禁扑面而来来。

文章一开始,魏连殳便以一种怪异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

他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堂做了历史教员;对人爱理不理,却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以领薪水却已订立积极给他祖母,一日也不拖延。

人们所说的古怪,正是对魏连殳的不理解,也正是他孤独的一个原因。

就拿家庭来说,魏连殳说家庭应该被破坏,此处的家庭真的是我们所理解的家庭吗?如果是的话,那为什么他还要给祖母寄钱,为什么还要回来来为祖母送葬,为什么在后文中会出现对孩子们那么富有温情的画面。

所以这里所说的“家庭应该被破坏”并非我们所理解的那样。

魏连殳是一个除外游过学的人,他接受到了新的思想与观念,他对中国旧的封建家庭制度肯定是不满的,所以他说的“家庭应该被破坏”绝非让我们妻离子散,六亲不认,相反地他对陌生的孩子都能那么喜爱与焦虑。

足以看出他是一个渴望家庭温暖的人,他真正想打破的只是封建家庭的旧制度。

然而并没有人理解他,走进他。

他被人视为异类,视为谈资,视为可供围观的事物,他怎能不孤独。

魏连殳对于如何置办祖母的葬礼可谓是百依百顺,这未免让村子里的人有些“失望”,然而在大家即将怏怏而去之时,他竟落下泪来,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好觉,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把他比喻成一头在深夜的旷野中长嚎的狼,更显现出他的孤独。

他的哭不仅仅是对祖母的敬爱,更多的是对祖母一生孤独的哀怜,及对自身命运的哭诉。

他和祖母一样,都把自己裹在了亲手造的独头茧里,他们无法挣脱。

没有人是生来孤独的,也没有人乐于孤独,魏连殳也一样。

他经历了太多的世态炎凉,他知道大人世界的可怕与冷漠,于是他转而把自身的温情与爱拖入到孩子身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孤独者》——魏连殳的孤独
浅谈《孤独者》——魏连殳的孤独
孤独,是一个带有太多情绪的词语。

对于这样一个词语,有着许许多多不一样的解释,至于孤独的原因更是数不胜数了。

可以是独处造成的,也可以是内心世界得不到共鸣而产生的。

鲁迅先生将魏连殳塑造成为一个孤独者的形象,笔者忍不住对魏连殳的孤独产生了想研究的心情,他的孤独是如何产生的,于是笔者怀着探究的心情再次仔细的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孤独者》,得出结论如下: 在成长上,魏连殳是个人人都觉得古怪的人。

他从小就走了一条和村里人不一样的路,“全山村中,只有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所以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他至小没有得到亲情的关爱,“所谓他的家属者,其实就只有一个这祖母,雇一名女工简单地过活;他幼小失了父母,就由这祖母抚养成人的。

”尽管有着这样一位祖母抚养着、管理着,爱护着,但是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祖母’,“虽然无论我怎样高兴地在她面前玩笑,叫她,也不能引她欢笑,常使我觉得冷冷地,和别人的祖母有些不同。

”这些让他从小就树立了孤僻、不懂得和人交流的性格,所以他“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

他的本家也只有在看上房屋财产的时候才会找到他,说着一些好听的话,觊觎着他的那些身外之物。

这些淡薄的情感更是使得连殳的内心里缺少温暖和关爱,孤独,必然是免不了的了。

在工作上,连殳是接受过新思想的年青人,他有着自己的观点
和抱负,有着自己的坚持和理想,“他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

”可是却因为这个而遭受到了小报上的匿名攻击、学界上关于他的流言,最后被校长辞退,沦落到售卖藏书的境地。

他的客厅愈发的荒凉,家里的器具所余无几,没有人向他伸出援手,单单一个“我”,作为他的希望,却因为“愿意我活几天的,自己就活不下去。

”迫于无奈没办法给他提供帮助。

连殳是个没有自己家庭的人,他
的生活重心可以说很大程度都是存在于他的理想上。

但是残酷的事实让他的理想破灭得十分琐碎,悲哀的时代磨灭了他自己的价值,颠覆了他的世界。

他自身的理想道路是孤独的,没有依靠,没有寄托。

他亲眼看着自己亲手毁掉理想,满目疮痍的心,空落落的没有港湾可以停靠。

在生活上,他有爱心、善良,他善待仆人、孩子,在祖母死后他将家里的器具赠送给生前服侍过的女工,甚至连房子也无期的借给她居住,对孩子更是一改平时见谁都冷冰冰的态度,无条件的给房东家的孩子买他们想要的东西。

可是这些人并没有因为这些事就念着他的好。

当他丢掉了工作落魄的时候,受过他好的孩子们开始躲着他、嫌弃他。

周遭的人更是忘了他。

并且作为一个单身的大龄青年,在那个姨太太可以几房娶的年代,也是为外界所不齿和不容的。

甚至租房子,“他的妻子大概死了三四年了罢,没有续娶。

——否则,便要不肯将余屋租给我似的单身人。

”他这个单身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同情,反而受到来自各个地方的歧视。

他心底是孤独的,他寄希望于那些孩子,可是那些孩子却仇视着他。

当希望毁灭、愿望落空的
时候,他更显得孤立无援了。

在思想上,当被生活所迫的他亲自推翻自己的思想,躬行自己以前所摒弃的一切时,周围的人趋奉他、颂扬他,于是他写信告诉“我”,“我现在已经‘好’。

了”,实质上从那时候起,连殳就已经被生活、被孤独给闷死在了他的信念里。

他在胜利中咀嚼着自己的失败,在人群中反复体味着孤独。

他流水似的花钱,对以前深爱着的孩子提出磕头的要求,咳血也不请医生,肆意的糟蹋自己和别人,企图用这种混乱不堪的生活麻木自己的思维,结束自己这孤独的一生。

人们奉承他,却不知道他不想要这奉承;人们褒奖他,却不知道他怨恨这褒奖;人们祈求他,却不知道他鄙视这祈求。

他没办法去怜悯别人,因为他最同情的人是他自己~“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人的一生。

”这是他祖母一生的缩影,也是他自己的缩影。

鲁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笔者想,孤独者魏连殳十分恰好的证明了他的这一观点。

“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地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

”笔者想,这笑,是笑他自身的失败,更是笑他自身的“我还得活几天~”,这孤独者,已经看遍了世间,挣扎着出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嚎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