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孤独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孤独者》——复仇的魏连殳,觉醒的鲁迅
1925年许广平曾在给鲁迅的信中写道:苦闷则总比爱人还来得亲密,总是时刻地不招即来,挥之不去。苦闷,成为二十年代人们生存着的一个普遍状态,尤其是那些富有革命新思想企图革命运动改造社会的觉醒者,那些曾经有心革命却被社会孤立,为庸众所不解最后堕落的孤独者,何戟独彷徨,鲁迅与小说的主人公魏连殳一起,成为绝望的孤独者,冷眼看世界,有着强烈的自我放逐以致自我戕害的倾向,但是魏连殳似乎成为假想的对象,代替沉默的鲁迅验证了一个彻底失败后的孤独者的最后境遇,同时成为了一份警戒,它告诫鲁迅,告诫那个年代与鲁迅一样沉默、尤感虚无的人们,必须摆脱魏连殳那样的身心双重残害,必须走出失败与死亡的局限,在现实生存中,超越自我,完成新生。而这也成为了沉默的第二次绝望的鲁迅走出低潮,走出绝望的决心。
小说的主人公,魏连殳,曾经是寒石山唯一一个出外游学的人,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被村里人看做是异类,小说一开头就说他见人爱理不理,但又喜欢管别人的闲事,最让人感到异样的是他特别喜欢发表评论,而且惊世骇俗,也就是有着自由独立思想和自由独立精神。然而五四落潮之后的他,经历了社会腐朽的难以改变,庸众愚钝的难以改造,希望最后沦为绝望,梦想最后沦为黑暗,抗争最后沦为堕落,又回到了原地。就如同《在酒楼上》中吕纬甫说的:“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魏连殳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心理下,回到S城参加祖母的葬礼,从此开始了一段自厌、自虐,自我精神生命的自戕,肉体生命自毁的道路,这条道路沿着自我的逐一失败最后通向彻底的毁灭。
然而魏连殳的自虐,是让活着的我看着失败的我慢慢死去,他不仅走向了对自我生命的背离,也实施了对整个生存世界的彻底否定——实际上是一种报复。自虐,既是生存又是死亡,是一种生存的死亡方式。生存,即背叛先前那个有意义的自我,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死亡,即精神的戕害,肉体的自毁,孤独地离开理想的世界,遁入身心虚无之中。这自虐中饱含这报复的成分,“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说明有很多人不愿意“我”活下去,而我偏要活下去,向他们证明企图杀死我的社会和人们根本无法杀死我,我依旧可以“风光”的生活在这世上,做杜师长的顾问,拿可观的薪水,随意糟蹋生命和钱财。这是报复,这是对与那些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的报复,是对造成那个有意义的魏连殳彻底失败的社会的报复。
小说中魏连殳的报复在以下几处表现尤甚:
魏连殳回S城,参加祖母的葬礼。由于他是异端人物,祖母死后,村里人都很紧张,怕他不按规矩办事,但没想到,他很爽快就答应了,他只说:都可以的。村里人,抱着病态心理,企图可以泄一泄气般的驳回魏连殳反对传统丧葬仪式的要求,企图让魏连殳的新思想新要求被群众打碎,被彻底否决,也就是企图看魏连殳的“好戏”。但是连殳让他们“失望”了,只一句“都可以的”,不仅使村里人失望,更是对他们畸形病态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报复。冷漠,是对他人的最强烈的回击,当人们企图你对之严厉声讨、强烈辩驳时,唯有冷漠才能打碎人们畸形病态的盼头,打碎他们的希望而让他们失望。然而连殳,毕竟是内心困苦的,对祖母感情也是非常深的,在所有人都以为连殳并不会在丧葬上哭泣的时候,连殳坐在草荐上还是失声痛哭了。“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文中提到,丧葬上大家都怏怏地,似乎想走散时,连殳沉思后便开始痛哭,哭,不仅为祖母,更是为自己。这一哭,实际上开始打开连殳的死亡进程,祖母是他一生最后的依托,最后的亲人,祖母一去,希望也殆尽。连殳从此开始放弃人生。
到小说的后半部分,魏连殳上任杜师长的顾问后,走上了彻底自虐的道路,是对自我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彻底的自毁,同时也开始了对周围人和环境实施报复性的蔑视。从前对房东的两个孩子,大良和二良是特别的喜欢,对他们有求必应,“那房主的孩子们, 总是互相争吵,打翻碗碟, 硬讨点心, 乱得人头昏。但连殳一见他们, 却再不像平时那样的冷冷的了, 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听说有一回,三良发了红斑疹,竟急得他脸上的黑气愈见其黑了;不料那病是轻的,于是后来便被孩子们的祖母传作笑柄”,这实际上是寄予了鲁迅的“进化论”的思想,认为孩子是未来,希望至少还存留在孩子身上。而彻底绝望后的连殳态度也有了彻底的改变,有东西摔在院子里,就称大良的祖母“老家伙,你去吃罢”,让孩子学狗叫,磕响头,才买东西,对他们恶意取乐。这样的改变,传达了这样了一个信息,就连魏连殳最后的寄予在孩子身上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进化论思想的支柱轰然倒塌。连殳通过这样一种对过去那个有意义的自我背弃,通过对自我精神的戕害,通过对周围人群的戏谑和蔑视,实现他对这个社会的报复。
小说的文眼,那封连殳寄给“我”的信道出了连殳真正的心迹。“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连殳如今所躬行的,比如上任杜师长的顾问,在报纸上发无意义的文章,蔑视孩子和老人,糟蹋钱财和身体,这一切都与曾经那个异端,那个有意义的自己的理想相背离;如今所拒斥的都是饱满的自己,鲜
活的希望,是生的所在,是生的意义。“我已经真的失败了”,过去那个追逐新思想的异端,饱含希望与理想的“我”已经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这个“风光”的我,是一个践行着过去有意义的我所唾弃的事情的我,是离绝望和死亡一步之遥的我,我真的失败了,过去的我无法超越现在的我,我的精神已经彻底失败和死亡。“——然而我胜利了”,我实现了报复,不愿意我活着人并未如愿,我胜利了,因为我打碎了那些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的企图,我向他们证明了我还可以在精神死亡的情况下“风光”,可以做顾问可以拿高薪。我胜利了,我在践踏生命之后的复仇中能感受到报复的快感。“失败”和“胜利”本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词,但是在连殳的那封信里,这两个词却深有意味,失败之后是胜利,胜利却走不出失败,失败是属于过去有意义的我的失败,胜利是属于现在这个玩世不恭、自暴自弃、及时行乐的我的胜利,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它们都属于“我”,属于魏连殳。死后“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连殳就连死后的“冷笑”也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有意自戕,和对社会、对不愿意他活下去的人的蔑视和报复。
有意义的魏连殳死了,无意义的魏连殳还活着。这就是自虐,活着的自己看着失败的自己慢慢死亡,渐渐消失。如前文所说,魏连殳成为假想的对象,是鲁迅对沉默着的自己人生最坏的预测。文章最后,“我快步走着,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但是不能够,耳朵中有什么东西挣扎着,久之,久之,终于挣扎出来……”,“我”终于走出了魏连殳的那一场噩梦,耳朵中要挣扎出来的应该鲁迅寄予在小说中的一种要冲破低潮,走出绝望的决心。虽然连殳在一场自虐性质的过程中死去了,虽然连殳的希望早已经被耗尽不复留存,但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连殳隐匿的挣扎和反抗。连殳为何要报复呢,正是因为他在彻底的失败绝望之后为自己保留有一份微小的希望,这希望被以报复和反抗的形式呈现,这希望虽然诞生不出自我生命的积极价值,但是它被剥碎在魏连殳整个的生命流程中,成为了一份警示。这警示给了鲁迅,以及世人提醒,要走出失败与死亡的局限。
魏连殳死后,生存有了重新的定义。什么是生存,生存就是跟旧我告别,生存就在现实生活中。这是1923年沉默的鲁迅觉醒的征兆,是鲁迅对生与死思考的结果,是沉默的鲁迅借魏连殳这样一个人物传达给人们的信念。
鲁迅笔下孤独者形象
1 幸运中的不幸
---浅析鲁迅笔下孤独者形象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彷徨》写于1924-1925年间。由于学生爱国运动的深入遭到了当权者的疯狂镇压,是思想界的保守势力抬头,形成了一股反动逆流,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开始分裂。一些曾觉醒的知识分子一面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一面又由于还没有与当时正在走向高潮的革命运动相结合,暂时还没有看清历史发展的路径和前景,“成了游勇,步不成阵”,陷入寂寞、孤独、苦闷、彷徨中。作品在反封建内容上与《呐喊》相承续,艺术上更加的成熟。作者的爱憎更深地埋藏在对现实的冷静客观的描写中。在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更加细致的揭露的同时,集中地描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动摇以及孤独、颓唐的思想性格特点。他们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首先觉醒,然而又从前进的道路上败退下来,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例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等。鲁迅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另一方面也着重揭示了他们的精神的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他们是幸运的却更是不幸的,本文主要以魏连殳为例,分析其幸运和不幸的原因。
《孤独者》写毕于1925年10月。这篇小说不仅具有象《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那样的较为单一集中的社会主题, 而且更多地蕴含着作家自己的精神探索, 内容复杂曲折, 气氛沉郁悲怆。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一个同大家异样的“外国人”,他接受了新思想,遵循新的社会规范,无视旧传统,对人爱理不理、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他也是一个令人害怕的“新党”,敢于发表一些没有顾忌的议论。他在世人的诽谤、侮辱中顽强地活着、然而他只是孤独地挣扎着,最终失去了理想、信念,采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向社会进行着盲目的报复,甚至躬行起他“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成了一个真正失败的“胜利者”。
特罗耶波尔斯基说“生活在前进,它之所以前进,是因为有希望在;没有了希望,绝望就会把生命毁掉”。魏连殳虽然是个悲剧人物,但与背着生活重担、忧郁、麻木的“苟活者”相比,他无疑是幸运的。中国遭受屈辱,民族危机、文化危机日益加重,“苟活者”无所谓变革,无所谓希望,麻木地、愚忠地维护着以纲常礼教为核心的封建传统文化。魏连殳之所以“同我们是异样的”: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倒中学去做教员;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是因为他接受了新思想,觉醒了人的意识:认清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