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用法用量确定的根据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b25696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a.png)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机构成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护理部等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监督、指导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二、基本原则1. 抗菌药物使用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2. 抗菌药物使用应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病原菌种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判断,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3. 抗菌药物使用应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疗程等,避免无指征用药、滥用、超范围使用。
4. 抗菌药物使用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药物代谢特点等因素调整剂量。
5. 抗菌药物使用应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6. 抗菌药物使用应遵循医院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三、管理制度1.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疗程、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2. 开展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能力。
3. 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制度,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和反馈。
4.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点评制度,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点评、分析和整改。
5.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奖惩制度,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务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务人员进行批评和处罚。
6.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7.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应急预案,应对抗菌药物耐药、不良反应等突发事件。
四、责任追究1. 医务人员违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警告、暂停执业资格等处分。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64a0c39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f.png)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然而其不当使用会引发抗药性细菌的繁殖和传播,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以下是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1. 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在选择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要确保感染是细菌引起的,而非病毒或其他病原体。
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应该明确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感染的部位、病原体的种类以及药物的耐药性情况,选择对该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医生应该根据指南和临床经验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3. 使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使用抗菌药物时,应该遵循药物说明书中建议的剂量和疗程,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延长治疗时间。
过量或不足的使用都会导致药物效果不佳或产生药物耐药性。
4.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双刃剑,滥用会引起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严重影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没有确切病原体信息或治疗必要时,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
5. 关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过敏、肝损伤等。
医生应在用药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结合患者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患者的年龄、性别、孕妇或哺乳期等特殊情况都会影响抗菌药物的使用和剂量选择,医生在进行抗菌药物治疗时应考虑患者的个体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是确保合理使用、选择适当药物、控制剂量疗程、避免滥用和关注不良反应,结合患者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利用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00c926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a.png)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第一条总则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抗菌药物的定义本制度所称抗菌药物,是指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第三条抗菌药物管理原则(一)合理使用: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二)严格审批: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经过医生处方,并经药师审核。
(三)监测耐药:定期监测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
(四)教育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第四条抗菌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疗效、安全性、细菌耐药性及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第五条抗菌药物采购(一)采购抗菌药物应遵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选择具有生产或经营资格的供应商。
(二)采购抗菌药物应严格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生产企业和产品规格进行。
(三)采购抗菌药物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药物质量。
第六条抗菌药物储存(一)抗菌药物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内。
(二)抗菌药物应按照有效期进行分类存放,确保药物质量。
(三)抗菌药物的储存应严格执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
第七条抗菌药物使用(一)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前,应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并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二)药师在审核抗菌药物处方时,应检查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给药途径等,确保处方合理。
(三)护士在执行抗菌药物注射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药物安全。
(四)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期间,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服药。
第八条抗菌药物监测(一)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病原菌耐药监测体系,定期监测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二)医疗机构应将病原菌耐药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医务人员,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三)医疗机构应将病原菌耐药监测结果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抗菌药物用法用量溶媒滴速、儿童、妊娠、哺乳用药
![抗菌药物用法用量溶媒滴速、儿童、妊娠、哺乳用药](https://img.taocdn.com/s3/m/2db1111c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c.png)
用量
溶媒
滴速
青霉素
1.成人:肌肉注射,一日80万~200万单位,分3~4次给药;静脉滴
肌内注射 或静脉滴
注给药
注:一日200万~2000万单位,分2~4次给药。 2.小儿:肌内注射:按每体重2.5万单位/kg,每12小时给药一次;静
脉滴注:每日按体重5万~20万单位/kg,分2~4次给药。 3.新生儿(足月产):每次按体重5万单位/k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给药,出生第一周12小时1次,2~4周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
50毫克/千克以 上时,婴儿以及 12岁以下儿童滴 注时间至少要30 分钟以上。新生 儿的静脉用量输 液时间应当超过 60分钟,以降低 发生胆红素脑病
糖、6-10%羟乙基淀粉静脉注射液、灭菌注射用水 的潜在风险。
。由于可能会产生药物间的不相容性,故不能将本
头孢噻肟
肌内注射 静脉注射 静脉滴注
配制肌内注射液时,0.5g,1.0g或2.0g的头孢噻肟
静脉缓慢 推注 静脉 滴注或肌
内注射
成人常用剂量:一次0.5g-1g,一日2-4次,严重感染可增加至一日 6g,分2-4次静脉给药。儿童常用剂量:一日50-100mg/kg,分2-3次 。本品用于预防外壳手术后感染时,一般为术前0.5-1小时肌注或静 脉给药1g,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者术中加用0.5-1g,术后每6-8小时
给药一次,总剂量为6g。3个月以上的患儿,每日每公斤体重50100mg,分3-4次给药。重症感染,每日每公斤体重,用量不低于 0.1g,但不能超过成人使用的最高剂量。骨和关节感染,每日每公斤
肌内注射给药时,每0.25g用1.0ml灭菌注射用水溶 解,缓慢摇匀得混悬液后,方可深部肌肉注射。
常见抗生素的用药剂量与给药途径
![常见抗生素的用药剂量与给药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6071116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de.png)
常见抗生素的用药剂量与给药途径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正确的抗生素剂量和给药途径的选择对于治疗效果和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抗生素的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药物。
一、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剂量和给药途径根据具体药物种类和感染病原体的敏感性进行选择。
1.头孢曲松头孢曲松是一种第三代头孢菌素,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疾病。
成人用药剂量通常为每次1-2g,每日2-3次分次口服。
儿童用药剂量则根据体重进行计算,通常为每日25-50mg/kg分次口服。
2.头孢呋辛头孢呋辛是一种第四代头孢菌素,适用于严重感染的治疗。
成人用药剂量为每次1-2g,每日2-4次分次静脉注射。
儿童用药剂量按照体重计算,通常为每日30-60mg/kg分次静脉注射。
二、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之一,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需要根据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进行选择。
1.青霉素G青霉素G常用于治疗链球菌感染、梅毒等疾病。
成人用药剂量为每次1-2百万单位,每日2-4次分次静脉注射。
儿童用药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2万单位,每日3-4次分次静脉注射。
2.苯唑西林苯唑西林适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成人用药剂量为每次1-2g,每日3-4次分次静脉注射。
儿童用药剂量按照体重计算,通常为每日25-50mg/kg分次静脉注射。
三、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广谱抗菌活性强,常用于治疗重症感染和耐药菌感染。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需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和药物排泄特性进行调整。
1.庆大霉素庆大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用于治疗严重感染。
成人用药剂量为每次2-3mg/kg,每日2-3次肌肉注射。
儿童用药剂量通常为每日6-7.5mg/kg分次静脉注射。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8e95b45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f.png)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其使用原则对于保护细菌
耐药性、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抗
菌药物使用的原则。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在合乎医学规范的前提下,正确选择药物种类、用药途径和剂量,并合理控制用药时间。
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遵
循医生的处方,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更不能随意中断或延长药
物疗程。
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在确定感染病原菌后,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使用对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的药物。
合适的抗菌药物应具有杀
菌活性,对病原菌有很好的疗效,并且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三、个体化用药
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不同,应根据患者的体重、
年龄、肾功能和肝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用药。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儿、老年人等,应特别谨慎选择抗菌药物。
四、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可能,应避免同时使用具
有相似药理作用的药物,避免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用药期间应定
期监测肝肾功能及相关生化指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五、遵医嘱服药
患者在服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避免漏服
或过量服用。
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告知医生,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换
其他药物。
总之,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非常重要,只有合理
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更好地保护人们免受感染疾病的侵害。
希望广大
医护人员和患者能够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共同维护公众健康。
简述抗菌药物的使用流程
![简述抗菌药物的使用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197b14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1.png)
简述抗菌药物的使用流程1. 开具处方在患者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下,医生首先需要开具相应的处方。
在开具处方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只有在医生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才会开具相关药物的处方。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选择抗菌药物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原体类型:根据病原体的类型来选择对应的抗菌药物。
例如,对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以选择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抗菌药物;对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以选择氨基糖苷类、抗假单胞菌药物等。
•药物耐药性:根据病原体的耐药性情况来选择抗菌药物。
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需要选择对应的特效抗菌药物。
•患者特殊情况: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特殊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给药剂型和用法用量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剂型和制定用法用量。
一般来说,抗菌药物可以分为口服药物、注射剂和外用药物等。
对于不同给药剂型,医生需要提供具体的用法用量说明。
•口服药物:一般需要在饭前或饭后服用,同时需要说明用药时间、剂量等信息。
•注射剂:需要说明具体的注射部位、注射方法和剂量等信息。
•外用药物:需要说明用药的部位、频率和剂量等信息。
4. 用药时间和疗程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嘱托坚持使用一定的时间。
一般来说,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需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的作用时间来确定。
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确定合适的用药时间和疗程。
患者需要按时按量使用药物,并且不得随意中止或延长使用时间。
5. 注意事项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遵守医生嘱咐: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嘱托使用药物,并遵循用药的时间和剂量要求。
•避免过量使用:不可随意增加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以免造成药物过量及其他副作用。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等,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c0000c5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0.png)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规定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其滥用与不合理使用也是存在的问题。
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减少药物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临床上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了规定和指导。
1. 适应症的明确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的病原体类型,抗菌药物的作用谱以及药敏试验结果。
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 合理的药物选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除了考虑病原体的敏感性外,还要考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用药。
3. 限制使用时间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反应随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可以根据病原体的培养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
4. 预防交叉感染在医院环境中,预防交叉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和剂量,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同时,对于存在传染风险的患者,及时隔离并进行相应的消毒措施,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5.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对于有严重过敏史的患者,应慎重选择抗菌药物,必要时进行过敏试验,避免严重的过敏反应的发生。
总的来说,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规定是为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和有效性,预防药物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
医护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守相关规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菌药物用法用量溶媒滴速
![抗菌药物用法用量溶媒滴速](https://img.taocdn.com/s3/m/b710139ced630b1c58eeb5a9.png)
临用前加灭菌注射用水或氯化钠注射液适量溶解。
静脉滴注0.5-1 小时
头孢替唑
静脉给药 或肌内注
射
静脉注射:溶于注射用水,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
射液,缓慢注射。 静脉点滴:溶于生理盐水或
成人:日用量为0.5g-4g,分1-2次静脉给药或肌内注射 儿童: 日用量为20-80mg/kg体重,分1-2次静脉给药或肌内注射
。对于生命受到威胁的感染或罕见敏感菌引起的感染,应每6小时使
可深部肌 用1.5g剂量。对于细菌性脑膜炎,使用剂量应每8小时不超过3.0g。
肉注射, 也可静脉 注射或静 脉滴注。 肌内注射 前,必须 回抽无血
对于单纯性淋病应肌注单剂量1.5g,可分注于二侧臀部,并同时口 服1g丙磺舒。预防手术感染:术前0.5-1.5小时静脉注射本品1.5g, 若手术时间过长,则应每隔8小时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0.75g剂量。 若为开胸手术,应随着麻醉剂的引入,静注1.5g,以后每隔12小时
0.5-1g,至手术后24小时止。
肌内注射:灭菌注射用水、0.9%氯化钠注 射液。 静脉注射:灭菌注射用水、0.9% 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 射液、5%-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稀释后 静脉滴注。
静脉注射:35min,静脉滴 注:0.5-1h。
头孢硫脒
肌内注射 静脉给药
肌内注射:一次0.5-1.0g,一日4次,小儿按体重一日50mg100mg/kg,分3-4次给药。静脉给药:一次2g,一日2-4次,小儿按
50毫克/千克以 上时,婴儿以及 12岁以下儿童滴 注时间至少要30 分钟以上。新生 儿的静脉用量输 液时间应当超过 60分钟,以降低 发生胆红素脑病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处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处方](https://img.taocdn.com/s3/m/86a99ff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a.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处方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过度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抗药性的增加,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合理规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处方的相关内容。
一、抗菌药物处方开具规定1.医师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情况进行严格判断和合理选择,不能随意滥用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依法用药、精确用药、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原则。
3.处方必须包括明确的病原学诊断和药物使用指导,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4.在处方中应注明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用量,以及使用期限和疗程,避免患者自行增减用药剂量或服用时间。
二、抗菌药物处方审核管理1.医务人员在审核抗菌药物处方时,应核对处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确保处方内容符合规定。
2.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前,应进行病原学诊断明确,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减少错误使用风险。
3.在审核抗菌药物处方时,医务人员应特别关注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等情况,避免潜在的危害。
三、抗菌药物处方使用监测1.对已开立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定期监测,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2.定期跟踪病原菌的敏感性变化,根据病原菌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式,确保疗效最大化。
四、抗菌药物处方管理宣教1.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进行药物管理宣教,告知患者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积极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提升患者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知,引导患者明确合理的用药观念。
结语以上就是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处方的相关内容进行的介绍。
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抗药性发展的关键。
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开具的管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
希望本文对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有所帮助。
文章结束。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7f62d6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e.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为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机构(一)成立医院抗菌药物管理领导小组抗菌药物管理领导小组是在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机构。
组长:院长、书记副组长:主管院长成员:医务处、感控处、门诊办公室、药学组、检验科负责人,医院专家代表。
(二)抗菌药物管理领导小组职责1、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审议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3、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4、定期组织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医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
5、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二、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一)医院抗菌药物由专职药品采购员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二)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苗药物品种。
(三)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
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
头孢呋辛钠用法用量是多少?
![头孢呋辛钠用法用量是多少?](https://img.taocdn.com/s3/m/316f859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e.png)
头孢呋辛钠用法用量是多少?头孢呋辛钠,又称头孢哌酮钠,是一种广谱的抗菌药物,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泛、渗透力强、耐药性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类感染的治疗。
头孢呋辛钠的用法用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来决定。
一般而言,下面是头孢呋辛钠常见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1.用法用量:头孢呋辛钠常见的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两种方式,具体的用法用量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感染的部位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定。
(1)成人用法用量:- 静脉注射: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给药剂量为1~2g,间隔时间为8~12小时,具体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需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肾功能来决定。
- 静脉滴注:成人每次给药剂量为1~2g,每次滴注时间为30~60分钟。
(2)儿童用法用量:- 静脉注射:头孢呋辛钠适用于新生儿、早产儿及婴儿等儿童群体,每次给药剂量根据儿童的体重来决定,通常为每千克体重10~15mg,每日给药量不得超过100mg/kg。
- 静脉滴注:儿童每次给药剂量根据儿童的体重来决定,通常为每千克体重15~20mg。
2.注意事项:(1)剂量的确定应根据感染的类型、严重程度和患者的肾功能状态来决定。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
(2)给药前应检查患者的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慎用。
(3)药物禁忌症:对前两代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哮喘患者及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头孢呋辛钠。
(4)头孢呋辛钠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可增加肾毒性,与利福平联用可增加出血倾向,与抗凝血药物合用可引起出血等。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不良的相互作用。
(5)头孢呋辛钠虽然为广谱抗菌药物,但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细菌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情况,以防治疗效果不佳。
总之,头孢呋辛钠作为抗菌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良好的疗效,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感染的治疗。
但在使用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合理确定用法用量,以获得最佳的疗效,并注意用药过程中的各项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ba69504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4.png)
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情时必不可少的药物之一,它们能够有效抑制和杀灭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
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使得很多抗生素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疗效。
为了更好地指导医生和患者正确使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健康,制定了一系列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选择原则和疗程原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1. 需要时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病情的有效手段,但并不是所有感染病情都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病原体类型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来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2. 合理使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该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并遵循药物的用法用量。
不可盲目自行购买和使用抗菌药物,更不能擅自中断治疗或随意改变用药方案。
3. 选择敏感性强的药物:根据临床试验和病原体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优先选择对病原微生物敏感的药物,以增加治疗效果。
4.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不同,抗菌药物的选择和用药方案也应该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 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药物:不同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根据具体病原体类型进行选择。
2. 根据药物特点选择药物: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史等因素来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
3.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药物:在制定用药方案时,医生应该结合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原体耐药性和用药经验等因素来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4. 注重疗效和安全性: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医生要平衡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更多的伤害。
1. 按时完成疗程: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患者应该按时按量完成整个疗程,不可随意中断治疗。
过早停药可能导致感染再次复发或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
2024版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新指南
![2024版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新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3819b67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3.png)
2024版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新指南前言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药物,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们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2024版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新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的选择、用法用量、疗程、联合用药等方面的建议,以期提高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
抗菌药物的选择1. 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2. 考虑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患者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3. 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如社区获得性肺炎、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
用法用量1. 根据药物半衰期和患者肝肾功能状况确定给药间隔。
2. 对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按照每日剂量分次给药,以达到最佳疗效。
3. 对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单次给药剂量需根据患者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
疗程1. 感染性疾病的疗程应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确定。
2. 一般而言,轻度感染疗程为7-10天,中度感染疗程为10-14天,重度感染疗程可延长至4-6周。
3.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疗程。
联合用药1. 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可采用联合用药方案。
2. 联合用药时,应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3. 针对不同病原菌,选择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
特殊人群1. 儿童:根据体重、年龄等因素调整剂量,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2. 老年人:注意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调整剂量。
3.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选择对胎儿及婴儿相对安全的抗菌药物。
4.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根据肝肾功能状况调整剂量,避免药物积累导致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及处理1. 监测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2.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对症处理。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9c4f50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1.png)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一、基本原则1.个体化用药: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和给药剂量、用法,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感染性疾病应根据药敏结合临床分析选择药物,避免滥用。
抗菌药物的选择结合临床诊断、感染部位,尽量选用有效、价廉、毒性小的药物,能用窄谱抗菌药物控制的感染,尽量不用广谱,以减少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发生.2.有样必采:在使用或更换抗菌药物治疗前应正确采集标本,做病原学及药敏试验,力求做到“有样必采”.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更换原来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3.分线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疗效和不良反应分为一、二、三线,并实施分线分级管理。
4.审批制度:使用三线抗菌药物或二联抗菌药物必须有微生物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无药敏试验的必须有科主任及医务科审批。
5.记录用药:所有使用、更换抗菌药物必须有病程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所用药物的通用名称、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次数、疗程等,必须有合理的病情分析.6.疗程用药:抗菌药物使用的疗程,一般感染的不超过5天,超过5天的必须有明确的感染证据并在病程录上具体分析记录7.换药有理: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8.联合有据: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适应症:对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或难治性感染,以及既需要长期用药而又使病人免于产生细菌耐药或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的产生,可采用联合用药。
9.拒绝滥用: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疾病,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10.预防用药:严格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原则和用药方案,不得无针对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预防感染手段。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仅限于外科围手术期及符合预防用药指征的非手术病人.11.越级用药:以下紧急或危重情况,可越级使用抗菌药物:(1)感染病情严重者,包括:①败血症、脓毒血症(Sepsis)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合并症;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④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⑤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⑥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者;⑦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886842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a.png)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分级管理规定,建立抗菌药物分线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一、抗菌药物分级原则(一)第一线药物:抗菌谱相对较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
(二)第二线药物:抗菌谱较广、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昂贵的药物,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应控制使用。
(三)第三线药物: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例如万古霉素、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两性霉素b、恶唑烷酮类等,应严格控制使用。
各医疗机构应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制订一、二、三线药物名录,并定期调整、更新。
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一)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般为一线药物,主治医师及以下专业职称可使用)。
(二)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二线药物治疗时,由药敏结果证实;若无,应由高级职称医师签名,无高级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生会诊记录。
(四)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一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若培养及药敏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应尽可能改为第一线药物。
1.感染病情严重如:①败血症、脓毒血症(sepisis)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合并症;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④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⑤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⑥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者;⑦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包括: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接受抗肿瘤化学疗法;③接受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④血wbc<1×109/l或中性粒细胞<0.5×109/l;⑤脾切除后不明原因的发热者;⑥艾滋病;⑦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症;⑧老年患者。
抗菌药物ddd计算公式
![抗菌药物ddd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8c3595e1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00.png)
抗菌药物ddd计算公式抗菌药物的使用在医疗领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准确计算抗菌药物的剂量则是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关键。
其中,抗菌药物 ddd 计算公式就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
先给大家讲讲啥是抗菌药物 ddd 吧。
ddd 呢,全称是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衡量药物使用情况,给每种抗菌药物设定的一个平均日剂量。
比如说阿莫西林,经过研究和统计,确定它的 ddd 值是 1 克。
那如果医生在一天内给患者用了 2 克阿莫西林,那用量就是 2 ddd。
接下来,咱说说这个 ddd 计算公式。
其实也不复杂,就是:抗菌药物的总消耗量÷相应抗菌药物的 ddd 值 = 用药频度(ddd s)。
给您举个例子啊,假如在某段时间内,医院一共用了 100 克阿莫西林,而阿莫西林的 ddd 值是 1 克,那用药频度(ddd s)就是 100÷1 = 100。
这就意味着,平均每天有 100 个标准剂量在被使用。
为啥要算这个 ddd 呢?这可太重要啦!通过计算 ddd,咱们能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看看是不是用得合理。
比如说,如果某种抗菌药物的 ddd s 特别高,那可能就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反过来,如果太低,也许是使用不足。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医院对一段时间内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评估。
当时发现一种新引进的抗菌药物,它的 ddd s 出奇地低。
大家一开始都觉得挺奇怪,后来仔细一查,原来是医生们对这个新药不太熟悉,剂量把握不准,导致用得太少。
经过组织培训和学习,医生们掌握了正确的用法和剂量,这个药的使用也变得更加合理了。
再比如说,对于一些常见的感染,像呼吸道感染,如果某种抗菌药物的 ddd s 一直居高不下,那就要考虑是不是存在不合理用药,比如没有根据药敏结果精准用药,或者用药疗程过长。
总之,抗菌药物 ddd 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它可是咱们合理用药的好帮手。
抗菌药物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000c5a46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a.png)
抗菌药物实施细则一、总则与依据本实施细则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少药物滥用现象,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抗菌药物分类根据抗菌作用机制,抗菌药物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及甲氧苄啶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及其他抗菌药物等。
根据临床应用的重要性,抗菌药物又可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
三、临床应用管理医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遵循“因病施治、合理用药”的原则。
严格控制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需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的医师开具处方。
门诊患者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上只能选择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如因病情需要使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经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签名。
四、药物供应目录医院应根据临床需要和抗菌药物特点,制定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并定期调整。
供应目录应包括药物的名称、剂型、规格、生产厂家、供应商等信息。
五、监测与评估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定期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医师个人绩效评价体系。
六、法律、法规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和能力。
七、患者教育宣传医院应通过多种形式向患者宣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合理使用意识。
医师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向患者说明药物名称、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并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
八、微生物培养与监测医院应建立微生物实验室,开展临床微生物标本的检测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临床医师应根据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结合患者临床情况,调整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1/2,定义为血液中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的时间。 • 误区:不是说超过了半衰期,药物就没有疗效了。关键 要看该药物在体内发挥生物效应的最低有效血药浓度是 多少。 • 时间依赖型:该类药物用药方案的目标是尽可能增加药 物和细菌的接触时间。如β-内酰胺类,T>MIC%至少需 要超过40%。临床应采用多次给药或持续静脉滴注方法 维持血药浓度高于MIC。对一些t1/2长或PAE比较长的β内酰胺类药物,可以减少给药次数,如头孢曲松t1/2为 8.5h、12~24h给药1次就可维持血浆药物浓度而不降低 疗效。
24h AUIC
24h AUIC or Cmax/MIC
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
①T>MIC%:药物浓度高于
MIC的时间占给药间期的百 分比。 24h AUIC 24h ②24h AUIC:指24h曲线 下面积(AUC)与MIC的 比率 ③Cmax/MIC:峰浓度 : (Peak)与MIC的比率。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相关性模式图
• 浓度依赖型:获取比较高的峰浓度可以更为迅速
彻底地杀灭病原菌。
• a、明确该细菌的MIC • b、将血药浓度维持在大于MIC8倍以上。氨基糖苷 类峰浓度Cmax/MIC最好在10以上。喹诺酮类则要 求24h AUIC/MIC高于125,但此类的不良反应也有 明显的浓度依赖性,限制了其临床使用较高剂量。 除tl/2较长者外,目前尚不建议日剂量集中使用, 多数为日剂量1-2次给药。
抗菌药物用法用量确定的根据
临床药学室 邓 娇
抗菌药物根据PK/PD分类
抗菌药分类 时间依赖型 (短PAE) 时间依赖型 (长PAE) 浓度依赖型 PK/PK 参数 T>MIC 相关药物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 曲南、碳青霉烯类、克林霉素、 恶唑烷酮类、氟胞嘧啶 链阳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 替考拉林、氟康唑、阿齐霉素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 内酯、甲硝唑、两性霉素B
?此种用法合理否
??头孢类安全性较好,若日剂量未明显超常规,时间依赖 性抗菌药物tid并无大不妥 以头孢氨苄缓释片为例,说明书剂量:成年人及体重20公 斤以上儿童,常用量每次0.5-1g,bid,或遵医嘱。若处方 剂量0.5g,tid,日剂量在说明书范围内,增加给药频次后 血药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时间(T>MIC)增加,对临床疗 效是有益的,理论上不存在用药风险。若处方1g,tid,日 剂量超过说明书常规剂量,则有一定风险,但由于头孢氨 苄安全范围大,临床的风险其实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