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最全版)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更新(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更新(全文)本共识中的特殊人群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衰竭患者、肝移植以及肝细胞癌(HCC)患者;处于特殊年龄或生理阶段患者(包括老年患者、儿童患者与妊娠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状态的患者(包括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合并肾脏疾病、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异常以及需接受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患者);ALT ≤ 2 × ULN的患者(包括ALT正常且30岁以上与高HBV DNA 载量且ALT 在(1~2)× ULN的患者)。
其他特殊人群,如核苷(酸)类似物(NAs)耐药患者以及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已有相关共识发布;对此本共识不再展开论述。
本《共识》是基于目前该领域的最新成果,遵照循证医学原则编写,循证医学证据及推荐等级见表1。
《共识》经专家委员会讨论,可作为当前此类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指导。
但此类患者治疗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在规范化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随着相关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委员会将对《共识》内容进行持续更新。
1 HBV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HBV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是指Child-Pugh分级为B或C级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只要HBV DNA载量高于检测下限就应进行抗病毒治疗,疗程往往较长,大部分患者需终生治疗(A1)。
临床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干扰素(IFN)治疗可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肝炎发作或病情加重等不良反应。
出于治疗安全性考虑,一般不建议此类患者采用IFN进行抗病毒治疗。
一项恩替卡韦(ETV)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5年回顾-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患者(n = 69)相比,应用ETV治疗者(n = 482)出现肝脏不良事件(HR = 0.51,95%CI = 0.34~0.78,P = 0.002)、HCC (HR = 0.55,95%CI = 0.31~0.99,P = 0.049)、肝病相关死亡(HR = 0.26,95%CI = 0.13~0.55,P < 0.001)和全因死亡(HR = 0.34,95%CI = 0.18~0.62,P < 0.001)风险均显著降低[2]。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南不完全双链DNA组成,约3 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HR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2.3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
是HBV DNA复制的标志之一。
2.4乙肝病毒核心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ffBcAg),抗-HBc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其中抗-HBc IgM P6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 IgG阳性,但抗-HBc IgM 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
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人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3 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TA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共识
·指南·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共识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委员会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的核苷(酸)类似物有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和替比夫定(LdT)。
核苷(酸)类似物已成为继干扰素α(IFN α)之后的又一类用于抗HBV治疗的有效药物。
大多数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持久应答,必须接受长期治疗,这必将增加抗病毒耐药的发生风险,随着核苷(酸)类似物种类的增加,HBV耐药变异的复杂性也将大大增加。
因此,迫切需要对HBV耐药变异的相关概念和命名方法、耐药变异的检测方法以及耐药变异发生后的临床处理等问题进行规范化,以便于学术交流,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为此,《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组织全国感染病学及肝病学领域知名专家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对目前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一、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的病毒学基础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 kb,是部分双链环状DNA结构。
HBV 基因组含有4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框(ORF),即前-S/S区、前-C/C区、P区和X区。
前-S/S区编码大蛋白(前-S1 + 前-S2 + S)、中蛋白(前-S2 + S)、主蛋白(S),前-C/C区编码HBeAg和HBcAg,P区编码聚合酶/逆转录酶,X区编码HBxAg。
不同患者血清中的HBV基因序列存在差异,根据HBsAg蛋白质一级结构和抗原性的不同,HBV可分成不同的血清型,如ayw、ayr、adr和adw等;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差异≥ 8%或S区基因序列差异≥4%,HBV可分成A~H基因型,各基因型又可分成若干个基因亚型。
同一患者体内不同的HBV株基因序列之间也存在差别,但在遗传学上高度相关;因此,每一个患者体内的病毒都是由存在基因序列差异的病毒株组成的病毒群,优势和劣势群是相对的,并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HBV的病毒群符合准种(quasispecies)的特点。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乙肝作为一种全世界广泛传播的疾病,严重威胁人体的健康,愈来愈受到重视。
不少人士定期参加体检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早发现乙肝的存在。
乙肝的实验室检测作为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检验项目,主要涉及乙肝的生物化学检测、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和基因诊断。
第一节乙肝的生物化学检测一、乙肝生物化学检测的简介当患者感染乙肝病毒之后,一些生化指标会发生改变。
与病毒性肝炎密切相关的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胆红素、胆碱酯酶、甲胎蛋白以及凝血因子。
其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又最为重要,常与乙肝“两对半”和基因诊断联合检测,指导临床用药。
二、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测的临床意义丙氨酸转氨酶对于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不高,但却是反映肝损伤的灵敏指标。
当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发生急性肝损伤时,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升高,且急性肝炎时丙氨酸转氨酶的高低与病情状况平行,因此是病情恢复的较好指标。
通常,当急性肝炎时,AST/ALT<1;肝硬化时,AST/ALT≥2;肝癌时,AST/ALT≥3。
第二节乙肝“两对半”检测一、乙肝“两对半”的简介当生化检查肝功能指标异常,怀疑为乙肝病毒感染时,可以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查。
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以及乙肝核心抗体(HBcAb),因为乙肝核心抗原没有检验,所以叫做乙肝“两对半”。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原又称为“澳抗”,是“澳大利亚抗原”的简称,因为最早发现于澳大利亚,故以此命名。
它是患者血清中首先出现的血清标志物,可用于乙肝的早期诊断。
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表明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抵抗能力,是人体感染或者接种乙肝疫苗的标志。
该指标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后的恢复期。
2023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临床实践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主要用于诊断感染、监测疾病进展、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应答,以及在临床试验中评估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疗效。
结合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和临床诊治实际需求,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基础医学与实验诊断协作组制订此专家共识,对经典及新型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相关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进行证据总结和要点推荐,旨在指导其规范、合理的临床应用。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是我国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11u1arcarcinoma,HCC)的主要病因,科学、规范应用HBV标志物是提升其诊治水平的基石。
经典的病毒标志物包括血清学标志物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及其抗体(抗-HBs)、乙型月干炎e抗原(hepatitisBeantigen,HBeAg)及其抗体(抗-HBe)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以及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如HBVDNA,基因型及其突变检测等。
近年临床对血清学标志物定量检测和HBVDNA高敏检测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有关HBV全新标志物如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RNA,pgRNA)和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Bcore-re1atedantigen,HBcrAg)应用的报道也陆续出现。
HBV标志物主要用于临床实践中诊断HBV感染、监测疾病进展、评估治疗应答,以及在临床试验中评估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疗效。
本共识在新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3年版)》⑴基础上,对经典及新型HBV实验室检测相关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进行证据总结和要点推荐,旨在指导其规范、合理的临床应用。
循证医学证据的检索与评价和推荐意见的形成:首先,根据共识相关临床问题进行数据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文献种类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11edtria1,RCT)、观察性研究及病例系列研究等,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3月1日。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汇报人:xxx
2023-12-22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标准与评估 • 治疗方案选择与优化策略 • 患者管理与随访监测策略 • 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 总结与建议
01 引言
慢性乙型肝炎现状及危害
流行情况
全球范围内,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种广泛流行的疾病,尤其在亚洲地区 。我国是CHB的高流行区,患者数量众多。
多学科协作在推动临床治愈中作用
临床医学与基础医 学的紧密结合
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需要 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紧密结 合,通过深入研究病毒与宿主 相互作用机制、免疫应答机制 等,为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方 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多学科团队协作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涉及多个 学科领域,如感染科、肝病科 、免疫学、药理学等,多学科 团队协作能够充分发挥各专业 领域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和 治愈率。
制定目的
本专家共识旨在明确CHB临床治愈的定义、评估方法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导,促进 CHB治疗领域的规范化发展。同时,通过推广和应用本专家共识,提高CHB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02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标准与 评估
临床治愈标准定义及内涵
临床治愈定义
指患者经过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乙肝病毒DNA持续阴性,肝脏组 织学改善或恢复正常,且无明显临床 症状和体征的状态。
免疫治疗新策略
免疫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新的免疫治疗策略如治疗性疫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正在不断研发 中,有望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的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编辑患者基因组中 的病毒基因或宿主基因,有望达到治愈的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进一步揭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病毒 与宿主相互作用。
个体化精准治疗
根据患者基因型、病毒变异等因素,制定个 体化精准治疗方案。
新型治疗药物研发
探索新的治疗靶点,研发更高效、安全的治 疗药物。
肝移植与人工肝研究
对于终末期肝病患者,研究肝移植和人工肝 等替代治疗手段。
关键指标选取及权重分配
关键指标
选取能够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变化 和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如肝功能、 乙肝病毒DNA、肝脏超声等。
权重分配
根据各项指标在评价中的重要性,合 理分配权重,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和客观性。例如,肝功能指标在评价 中占据较大权重,而临床症状与体征 等指标则占据较小权重。
04 实现临床治愈关键因素分析
生活方式干预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运动等 ,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复发风 险。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 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树 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05 专家共识解读与指导意义
专家共识核心内容概述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定义
实现乙肝病毒持续抑制、肝功能持续正常、肝脏组织学改善或恢 复正常。
临床治愈意义
实现CHB的临床治愈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经济负担、降低传染风险 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共识背景与目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背景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CHB的治疗策略和方法不断更新。为了规范临床医生的诊疗行为,提高 CHB的治愈率,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目的
本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CHB临床治愈的标准化诊疗建议,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治疗策略和方法,提高患 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通过推广和应用本共识,促进CHB临床治愈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治疗性疫苗
免疫激活剂
免疫抑制剂
通过注射含有乙肝病毒抗原的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通过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增强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应答,如胸腺肽等。
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减轻过度免疫反应对肝脏的损伤,如糖皮质激素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个性化的中药治疗方案,以改善症状和肝功能。
THANKS
血清学指标
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等,通过定量或定性检测评估病毒复制情况和免疫状态。
影像学指标
采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和质地变化,评估肝脏病变程度和进展情况。
建议每1-3个月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包括血清学、生物学和影像学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5
特殊人群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探讨
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
孕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应选择对胎儿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药物。
1
2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时,如脂肪肝、糖尿病等,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需加强综合治疗。
合并疾病影响治疗效果
针对不同合并疾病的患者,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充分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患者的耐受性。
$number{0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专家共识解读
2023-12-22
汇报人:xxx
目录
引言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标准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治疗方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评估与监测特殊人群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探讨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流行情况
全球范围内,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种广泛流行的疾病,尤其在亚洲地区。我国是CHB的高发区,患者数量众多。
《乙型病毒性肝炎全人群管理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2
乙肝全人群管理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降 低乙肝相关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3
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和抗病毒治疗的进步,乙肝 全人群管理策略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编写目的和过程
旨在提供乙肝全人群管理的最新专家共识,指导 临床实践和政策制定。
通过系统回顾和分析国内外乙肝全人群管理的研 究和实践经验,结合专家意见形成共识。
THANKS
感谢观看
地域分布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但发病 率和流行程度因地区而异。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包 括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部分患 者可无明显症状。
诊断依据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 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 像学检查。其中,乙肝病毒标志物检 测是确诊的关键。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晓率
制定详细的宣传计划,利用多种渠道 进行广泛宣传。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提高宣传效 果和社会影响力。
针对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 育活动。
加强培训指导,提升服务能力
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提高其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制定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和服务规 范,确保服务质量。
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和指 导,提升其服务能力。
编写过程中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确保共识内容 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适用范围和对象
01
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研机构等从 事乙肝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
02
可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乙肝防治政策提供参考。
Hale Waihona Puke 适用于广大公众了解乙肝全人群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策略,提高
03
乙型病毒性肝炎常规检查及治疗预防范例ppt
乙肝的常规(Gui)检查
肝功能检查
总蛋白(TP为60-80克/L )、白蛋白(A,40-55克/L )、球蛋白(G, 0-30克/L )、A/G (1.5-2.5:1 )
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17.1umol/L )和(He)直接胆红素 (D-Bil< 3.4umol/L)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四页。
避免医源(Yuan)性传播
提倡使用一次性针具。 规范处理医疗废物。 禁止使用乙肝抗原阳性者血液制品。 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必须严格消毒。
对于表面抗原阳性者应进一步检测各项传染指标。
医务人员定(Ding)期检查乙肝五项,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及定 (Ding)期复种。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四页。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四页。
乙肝患者(Zhe)生活禁忌
绝对禁酒。
避免从事降低免疫力的活(Huo)动。 禁忌大怒和忧郁。
禁忌乱用药物。 禁忌过食,特别是过多食肉和糖类。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四页。
乙肝职业(Ye)暴漏处理流程
●医务人员与乙肝污染血后(Hou)→ 轻轻挤出伤口出的血液→ 流动水冲
娠期间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明显,肝功能检查异常,要警惕是否患有 肝炎,必须休息治疗,力争早期恢复,以免影响母儿健康。
第三十一页,共三十四页。
肝炎(Yan)产妇能否给婴儿喂奶
• 能否母乳喂养,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孕妇感染甲肝病毒后体内很 快产生甲肝抗体,至今没有发现在甲肝产妇乳汁中有甲肝病毒出
总胆固醇(Ch2.86~5.98mmol/L) 胆碱酯酶(CHE,4000~10000U/L)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5%~100%)
第七页,共三十四页。
第八页,共三十四页。
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全文)
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全文)本共识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临床治愈(或功能性治愈)的治疗策略和技术原则而制订。
本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提高慢乙肝临床治愈的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
本共识制订的循证医学证据主要来源于慢乙肝核苷类药物经治患者或核苷类药物先行治疗患者。
本共识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三个等级,推荐等级分为1和2两个级别(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
随着HBV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母婴阻断措施的普及和强效抗病毒药物的应用,HBV感染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慢性HBV感染仍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全世界约有2.4亿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超过65万人死于HBV相关终末期肝病,包括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慢乙肝的治疗目标是延缓或减少肝硬化失代偿、肝功能衰竭和HCC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HBsAg阴转与肝脏功能改善、组织病理改善以及长期预后改善相关,是目前国内外最新慢乙肝防治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即功能性治愈或称为临床治愈。
然而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如核苷(酸)类似物(NA)]或免疫调节剂[如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单独使用实现临床治愈的作用有限。
理论上,NA和PEG-IFN针对HBV发挥不同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合理联用能够产生协同和互补的效应。
临床实践证明,以NA和PEG-IFN序贯或联合治疗的优化方案针对部分优势人群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并积累了诸多成功实现HBsAg阴转的案例和经验,开展了系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本共识阐述了联合治疗方案的最新循证医学依据,总结了慢乙肝临床治愈路线图的专家共识,指导临床医师治疗决策的制订,以帮助慢乙肝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1 HBV感染的临床转归和临床治愈1.1 HBV感染的临床转归作为一种独特的嗜肝DNA病毒,HBV感染人体后通过肝细胞膜上受体,如钠离子-牛磺酸-协同转运蛋白(NTCP)侵入肝细胞内,其基因组部分双链的松弛环状DNA(rcDNA)进入细胞核并形成病毒复制的模板——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HBV cccDNA 与宿主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结合形成病毒微染色体,具有高度稳定性,cccDNA半衰期较长,无需新的病毒进入肝细胞即可自我补充,保持一定数量的转录模板。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治疗专家共识
( 慢性 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 一) 干扰素 O(F 一【、 tIN 0 核苷 ( ) ) 酸 类似物 ( U ) N C 抗病 毒单药 治疗是 目前 C B的主 要治疗 策略 , H 且经 抗病 毒治疗后 C B H 患者 的远期 预后 获得 了显著改善 。但单药 治疗应答率较 低( 1 , 表 ) 多数患者需长期用药 , 停药后维持 应答率较低 , 长 期 治疗 耐药 变异 率较 高 , 限制 了 C HB患者 单药 治疗 的 临床 应用 。在抗病毒单 药治疗 基 础上 , 为进 一 步优化 C HB抗病 毒治疗应答 , 同作用机制 、 药位点不 重叠 的 N C药 物之 不 耐 U
以下 ) 的患者 , 继续 应用原药物治疗 , 可延 长随访 间隔时间至 6个月 1 。 次 对 于部分病毒学应答 ( ol 贝/ l< HB N 3l 0 g拷 m V D A<4 l 拷贝/ ) o。 g m1的患者 , 应根 据初 始治疗药 物种类采 取不 同处 理策略 : 如果使用耐药变异发 生率较高 的药物 ( L M) 应 如 A , 考虑加用 另一 种无交叉 耐药 的药物 ( A V或 T F , 如 D D ) 以防
间 、U N C药物与 IN 间的联合抗病毒治疗是重要 的发 展方 F一 向。前 者主要是 基于两种 治疗 机制不 同 的药物联 合使用 可
能提高抗病 毒治疗的疗效 , 后者主要是利 用耐药位点不 重叠
联合治疗 或强效抗 病毒 药物 ( T E V或 T F 单 药治疗 。已进 D)
展为失代偿期 肝硬化的患者 , 需长期 应用 N C抗病 毒治疗 , U 为降低耐药 风险 , 推荐 E V、D T T F单药治疗 或无 交叉耐 药的 N C联合治疗策略 。 U
最新乙型肝炎病毒检验结果判断-精选PPT文档
Life cycle of the HBV
常用检查乙肝的血清标志物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乙肝表面抗体(HBsAb) 乙肝e抗原(HBeAg) 乙肝e抗体(HBeAb) 乙肝核心抗体(HBcAb)
常用检查乙肝的血清标志物意义
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 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 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它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汗液、泪水、 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在感染乙 肝病毒后2~6月,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 2~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急性乙 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
乙肝表面抗体: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常 在乙型肝炎恢复后期出现阳性。此时乙肝表面抗原已 转阴数月。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 强,持续时间也越长(3~5年以上)。再次感染乙肝病 毒后,乙肝表面抗体可在2周内滴度明显升高。但也有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而又发生乙型肝炎者,这种情况可能 为不同亚型感染。90%接受乙肝疫苗注射者的乙肝表 面抗体可转阳。极少数情况下表面抗原和抗体均为阳 性,• 常见于不同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 的患者,血液中的乙肝表面抗原;或是感染了S基因 发生了变异的乙肝病毒。
常用检查乙肝的血清标志物意义
乙肝e抗体:在乙肝e抗原转阴后数月出现乙肝 e抗体阳性。乙肝e抗体阳性预示患者的传染性 已显著或相对降低。病毒复制程度已降低或明 显缓解。近年发现个别乙肝e抗体阳性,但乙 肝病毒核糖核酸(HBVDNA) 亦为阳性者的病情 迁延不愈,这是感染了变异的乙肝病毒所致, 临床上不可忽视。
常用检查乙肝的血清标志物意义
乙肝e抗原:在乙肝病毒感染后表面抗原阳性同时或 其后数日可测得乙肝e抗原。乙肝表面抗原在血内高 峰期亦是乙肝e抗原的高峰期。在肝炎症状出现后10 周内逐渐下降,在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前可先转阴。如 果乙肝e抗原阳性,则可发展为慢性持续性感染。乙 肝e抗原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 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乙肝e抗原指标转阴而 乙肝e抗体转阳过程中临床上可出现明显的肝功能恶 化。极个别情况下可见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而乙肝e抗 原为阳性。
乙肝和丙肝的诊断与报告20160526
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
2.HBeAg阴性慢乙肝:血清HBsAg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
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 ◆临床诊断 • (三)乙型肝炎肝硬化
乙肝的诊断
•
▼血清HbsAg阳性,或有明确的慢性乙肝病史
• ◆诊断分类
•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
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 ◆临床诊断
乙肝的诊断
• (一)急性乙肝
•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HBsAg阳性。
3.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的HCV RNA阳 性。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丙肝的诊断
• (二)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
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均显示ALT和AST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
•
2.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
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
显示:Knodell 肝炎活动指数(HAI)< 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 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病毒性肝炎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最全版)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感染性疾病。
不同个体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易感性差异较大,病毒感染过程复杂。
乙肝,尤其是慢性乙肝,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乙肝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为临床免疫学检测、临床分子生物学检测和临床生物化学检测。
免疫学检测包括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酶免疫技术以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荧光定量PCR法和基因测序法等;临床生物化学检测包括光谱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干化学分析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等。
一、制定乙型病毒性肝炎检验诊断报告模式的目的
乙肝的确诊依赖于HBV血清标志物、病毒载量(HBV DNA)以及肝功能检测的结果。
准确了解体内HBV的复制水平、患者的免疫状态、肝脏损伤程度,对患者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评估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疾病谱和自然史多种多样,从低病毒携带者到进展性慢性肝炎,以及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的肝硬化和肝癌,疾病表现形式轻重不一,不同个体对病毒的反应性亦不相同。
HBV感染常见4个时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 复制期和再活动期[1],不同时期血清HBV标志物和病毒复制水平有一定的区别又有交叉,靠单一化验指标很难界定。
经典的酶免技术、化学发光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推广,极大地丰富了乙肝的检测手段。
如何从诸多的检测项目中为临床提供有针对性的、准确的、完善的诊断性报告,成为今后检验
医学发展的方向。
本共识旨在规范乙型病毒性肝炎检验诊断报告模式,提高检验科检验诊断报告水平。
二、检验诊断报告的类型
检验检测可为乙肝的诊断提供直接依据,为向临床提供全面的检测指标,确定HBV感染和肝脏疾病的因果关系,实验室对乙肝患者的检测可包括:(1)HBV感染相关指标:病毒血清标志物、病毒载量检测和病毒基因型。
(2)肝脏功能状态:血清酶学测定,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血清蛋白质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胆红素代谢检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凝血功能检测等。
(3)病毒的耐药基因检测等。
针对乙肝的检验报告包括一级检测报告、三级分项诊断报告、四级综合诊断报告、五级动态报告等。
三级分项诊断报告包括乙肝病毒的血清标志物检测、病毒载量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型检测等。
主要检测患者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以及所感染病毒的生物学特征(附件1)。
四级综合诊断报告包含了分项报告的所有内容,还包括了除病毒本身外患者对病毒的反应、机体的免疫学状态、肝功能受损的程度,以及病毒的分型、耐药性检测外,以及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其他信息,如肝功能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等(附件2,3)。
五级动态报告等即综合患者既往病毒活动水平、肝功能变化情况等,绘制乙肝疾病进展的动态监测报告(附件
4)。
三、乙肝检验诊断报告的模式
(一) 检验信息
1. 医嘱信息:
(1)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患者唯一编号(如患者身份证号);(2)申请科室;(3)申请检验项目;(4)样本信息:样本类型、采集时间;(5)临床诊断:例如慢性乙型肝炎;(6)申请医师。
2. 检测信息:
(1)样本:编号、收样时间、检测时间和报告时间;(2)检测方法:如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生化法等;(3)检验者和审核者;(4)检测实验室名称、地址、电话等。
(二) 检测结果
1. 检测结果的表达形式:
可以用表格或图表的形式列出。
应包括检测项目序号、检测项目名称、结果、报告单位、参考范围、异常结果提示(上下箭头)和检测方法等。
2. 文字描述:
以文字形式对检测结果进行解释,应明确、简洁。
必要时可以图和表的方式表达。
关于临床基因检验诊断报告部分应采用简洁清晰的报告方式,包含所采用的分析过程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准确客观地描述所检验的结果,避免引起歧义[2]。
还应告知患者基因检测的技术要求,例如HBV 病毒载量检测的检测限,基因分型检测的局限性、耐药基因检测明确说明所检验的突变位点,这一点在报告阴性结果时至关重要。
与乙肝相关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包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
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抗-HBc-IgM)。
每项应报告确切的阴性或阳性结果,使用定量方法进行检测的还应报告具体的检测数值,以及参考范围。
检测HBsAg定量的应报告滴度,检测抗-HBc-IgM应报告阴阳性结果和(或)滴度。
(2)乙肝病毒核酸定量检测:应报告具体数值,检测方法和检测下限。
建议使用U/ml作为结果单位。
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1×106 U/ml。
阴性结果应描述为"未检测到"或"低于检测下限"。
(3)乙肝病毒分型检测:检验结果需明确描述所检验的基因型,应至少包括国内最常见的B、C以及D基因型。
对于混合感染者报告所有检测到的病毒基因型。
(4)乙肝病毒耐药突变检测:基因变异的检验结果需明确描述所检验的基因位点和(或)变异位点,覆盖常用药物的耐药靶点。
在报告解释中说明检测位点对应的抗病毒药物。
(5)生物化学肝功能检测:血清酶学测定(ALT、AST、GGT、ALP等);血清蛋白质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胆红素代谢检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
(6)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等信息。
(7)肝癌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甲胎蛋白(AFP)、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PIVKA -Ⅱ),又称异常凝血酶原(DCP)等。
(三) 检验诊断/结论
检验诊断依据血清乙肝标志物、乙肝病毒载量检测结果等做出诊断或结论。
例如:乙肝病毒感染。
如果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则在报告结论中进行描述,或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等。
报告签发:应由具备资质的医师或者授权签字人审核后签发。
可明确诊断的,按照以下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性描述,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如下[3,4]。
1. 急性乙肝:
指近期感染乙肝病毒,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肝组织发炎的病变。
同时符合以下诊断标准中的(1)和(3),或同时符合(2)和(3)可诊断为疑似急性乙肝。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需满足: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或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或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或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诊断标准:(1)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巩膜黄染和皮肤黄疸;(2)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3) HBsAg阳性;(4)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5)抗-HBc-IgM阳性1∶1 000以上;(6)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7)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2. 慢性乙肝:
指临床诊断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者。
同时符合以下中的(1)和(3),或同时符合(2)和(3),或同时符合(2)和(4)可诊断为疑似慢性乙肝。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1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4)(6),同时符合(1)(5)(6),同时符合(2)(4)(6)、同时符合(2)(5)(6)。
诊断标准:(1)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 阳性超过6个月;(2)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IgM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4)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6)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项目主持者:
项目主持者:张曼,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
执笔者:张曼、谢清、娄金丽
本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全体委员审阅
附件1: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分项诊断报告模板
XXX医院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分项诊断报告
附件2:
乙型病毒性肝炎检测综合诊断报告模板
XXX医院乙型病毒性肝炎检测综合诊断报告(一)
附件3:
乙型病毒性肝炎检测综合诊断报告模板
XXX医院乙型病毒性肝炎检测综合诊断报告(二)
附件4:
乙型病毒性肝炎检测综合诊断报告模板
XXX医院乙型病毒性肝炎检测动态诊断报告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