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和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有感
情感化设计有感第一篇:情感化设计有感《情感化设计》是Norman的力作,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且不做设计的民工,应该先去看看Norman的《设计心理学》。
估计看完后者再看前者,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1.“美观的物品更好用”这是一句不那么好理解的大白话——一眼看过去好像没有办法反驳,但是一下子又想不清楚为什么。
Norman用了一章来解读。
“正面的情绪对学习、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都很关键。
”“人在焦虑时,思路变窄,仅集中于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方面,甚至会重复操作。
美观的物品使人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
”人的情感、行为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上面的两句话这应该是心理学领域一个很直白的观点吧,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新鲜的发现。
“负面情绪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细节方面。
正面情绪更容易让人注意整体而非局部。
”这个结论很有用。
不过,反之是否也成立?多注意整体而不是拘泥于细节是否更容易产生正面情绪?想起前几天看的一篇文章:幸运是一种很容易习得的技能,个性测验揭示不幸的人通常比幸运的人紧张,研究已经表明,焦虑会分散人们注意意外事情的能力,其实跟Norman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另一个角度想,容易紧张的人会不会更加喜欢美观的东西或更注重审美?因为这是他们减轻焦虑的一个好方法。
喜欢美观的东西--减少焦虑--更富创造力--审美能力提高--喜欢美观的东西……这似乎是一个正循环。
很多艺术家都有mental problem,是不是也跟这个有关?2.对产品和设计的启发扯了半天,回到产品和设计上来。
产品设计的易用、视觉设计的美观,肯定都是对用户的体验有很大帮助的。
如果是一个复杂的界面,广告、文字链满天乱飞,导航入口到处都是,只能让人在注意力支离破碎之余,产生焦虑和负面情绪,让本来就不佳的体验雪上加霜。
并不是说应该把功能和内容隐藏起来,而是在没有十足把握时,更应该考虑如何做减法,而不是加法,因为“过犹不及”,想一口塞成胖子的后果,很可能就是什么都没吃进去,活活饿死。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7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7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7篇》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录1:既然人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规律,那就尽量多使用规律,利用分组和间隔创造规律。
有规律的内容能够让人更快速的学习并了解,降低了人们的认知和学习成本,但是却可能因为缺少趣味点而不一定能记住。
从图形而言,人们会将看到的形状迅速与已知的几何图形配对,找出其中的规律掌握图形的信息。
从内容而言,人们希望从内容的分组和间隔上找到一定的逻辑规律,根据这些逻辑更快速掌握和学习内容。
以浏览信息为例,人们在浏览信息上消耗的精力都是恒定的,当我们在产品上的分组逻辑被用户所掌握,那么他们在浏览每一条信息时所消耗的精力就会减少,浏览信息的内容就会增加。
图形上,以logo为例,当logo的内容既有规律又有趣味点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个快速能被人们记住的好的logo。
摘录2:能把展示给用户的信息限制在4条固好,但也不必强求。
可以用归类或分组的方法展示更多信息。
每组展示不多于4条信息。
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各种的分组,结合上一条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学习及记忆。
比较典型的就是手机号码的分组。
甚至身份证号的分组也并没有背离这一点。
想想我们报手机号码的通用语言:XXX-XXXX-XXXX,当然喽,也会有XXXX-XXXX-XXX摘录3:注意,用户喜欢使用辅助的记忆手段,比如笔记、名单、日历、日程表,以减少对大脑记忆的依赖。
所以当我们需要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考虑到这一点:当我们需要用户去记忆某一内容的时候,是否有其他辅助的手段来帮助用户达到这一目的。
摘录4:尽量减轻记忆负担。
许多用户界面设计规范和界面功能都历经多年改善,以缓解与记忆相关的问题。
再认比回忆容易得多,所以重要的内容依靠重复出现来缓解用户的记忆的负担。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在观看《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的过程中,真的是收获满满。
看到里面对不同层次的设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的讲解时,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全新认识设计的大门。
之前我对设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让东西看起来漂亮或者好用,但这里面指出设计还能深层次地触动人们的情感。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列举了很多具体产品的例子,来解析各个层次的情感化设计如何在产品中体现。
比如说苹果产品,它的外观简洁流畅,看到这里我就想到,这就是在本能层上的设计迎合。
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它,就会被它精美的外形所吸引。
触摸它的时候,手感也非常舒适,这就是在本能层面很好地把握了人们对美的、对质感的追求。
在行为层的讲述中,拿一些软件界面设计来说。
那些操作简单、容易上手的软件让用户可以高效率地达成目标。
这就像我们在使用手机APP 时,如果一个功能隐藏得很深,操作很复杂,我们就会很烦躁。
一个设计良好的APP,哪怕对于新用户,也能让他们轻松地完成注册、登录、找到想要的功能。
这个场景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行为层设计在用户体验中的重要性。
而关于反思层,让我理解到一个产品还能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就像有的品牌会做一些有情怀的广告宣传,把产品和一些特殊的记忆、情感联系起来。
例如有的老字号食品品牌,会讲述自己的传承故事。
看到这样的故事就让人在回忆过往的同时,将感情投射到这个产品上,会更愿意购买这个产品,尽管可能市场上有其他性价比类似的产品。
看完后我明白了,好的设计不仅仅是创造出一个功能性的东西,还需要考虑到如何去唤起用户的情感。
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充分考虑这三个层次的情感化设计,这样才能让产品具有更高价值,在众多同类产品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设计得很不好的产品,一个电子词典。
它的外观毫无特色,按键布局很不合理,每次查找一个单词都手忙脚乱。
而且它也没有任何独特的情感联系或者故事,和市场上其他电子词典没有差异,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意识到它正是没有重视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是一本让人感触颇深的设计类书籍。
作者通过对情感和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情感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情感对于设计的影响,也对设计带来的情感体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书中对情感与设计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作者指出,情感是人类的本能和需求,而设计则是为了满足这种情感而存在的。
情感与设计是息息相关的,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使用产品或者感受空间的时候产生愉悦、舒适或者激动的情感。
这种情感共鸣是设计的核心所在,也是设计师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
其次,书中介绍了如何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情感化设计的理念。
比如,通过对色彩、形状、材质等元素的巧妙运用,可以让设计作品更加具有情感表达力;通过对用户需求和情感体验的深入了解,可以设计出更加贴近用户心理的产品。
这些方法和原则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情感化设计案例,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感化设计的魅力。
这些案例涵盖了产品设计、空间设计、视觉设计等多个领域,每一个案例都展现了设计师如何通过对情感的把握和表达,创造出了令人心动的设计作品。
这些案例不仅让我对情感化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设计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情感化设计》,我深刻地意识到情感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情感化设计所带来的巨大价值。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功能的表达,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共鸣。
只有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才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设计作品。
我相信,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情感化设计的理念,努力创造出更具有情感共鸣力的设计作品。
从设计心理学看情感化设计
从设计心理学看情感化设计情感化设计是一种设计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通过将情感因素纳入设计过程中,创造出具有情感共鸣的产品和体验。
所谓情感化设计,是指设计师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巧,将情感元素融入到产品的外观、功能和交互方式中,以增加用户的情感参与度和满意度。
在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中,情感化设计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能够提高用户体验和产品的吸引力。
在情感化设计中,色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设计元素。
色彩对人的情感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
例如,红色具有热情和活力的感觉,蓝色则具有冷静和安静的感觉。
设计师通过选择适合的色彩搭配,来传达产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引起用户的共鸣。
此外,形状、材质和布局等方面的设计也能够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来引发用户的情感反应。
交互过程中的声音、动作和反馈等方面的设计也是情感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师通过设计引人注目的声音效果、丰富多样的动作和及时的反馈等方式,来增加用户的情感参与度。
例如,在手机应用程序的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音效、动画和弹出通知等方式,增强用户的情感体验。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还能够增加用户的情感满意度,从而增加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和推荐度。
情感化设计还可以通过情感表达来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
情感表达是指设计师通过产品的外观、功能和交互方式等方面的设计来传递特定的情感信息。
例如,设计师可以通过产品的外观和交互方式来传达产品的稳定性、亲切性和可靠性等情感特征。
通过这样的设计,用户可以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产品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提高对产品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总之,情感化设计是一种设计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将情感因素纳入设计过程中,创造出具有情感共鸣的产品和体验。
情感化设计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巧,将情感元素融入到产品的外观、功能和交互方式中,以增加用户的情感参与度和满意度。
通过情感化设计,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用户体验。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看《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给我带来了不少不一样的感悟。
我刚看的时候就在想,原来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实用,情感这个元素在里面居然占了这么大的比重。
在看到书中提到的本能、行为和反思这三个层面的设计时,我感觉眼前一亮。
本能层面的设计是最直接的,就好比我们看到一个精美的花瓶,它那流畅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首先会在本能上吸引我们。
这就像我们逛街看到一家装修得特别有格调的店铺,外面摆放的那些造型独特的小摆件,在本能上就能把人吸引过去,当时我就想到很多商品靠这种本能层面的设计勾起顾客的兴趣,吸引大家去靠近去观察。
而行为层面的设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讲到日常用品的易用性。
比如对于手机,当手机的系统设计从那种复杂难操作变得简洁易懂时,这就是在行为层面上做出的优秀设计。
它考虑到人们的交互习惯,使得用户操作起来方便快捷。
看到这里我感觉设计其实就是要用心去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有很多老人们不会用智能产品,就是因为那些产品在行为层面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行动习惯。
特别提到反思层面的设计时,那种能勾起人们回忆或者引发深度思考的设计让人惊叹。
例如一些文创产品,把古老的文化元素和现代的设计结合起来。
像故宫文创的口红,那古典图案印在现代的口红管上,这个场景让我感觉到把文化底蕴融入到日常用品的设计中是多么神奇。
它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像是一个文化的载体。
当人们拿起这个口红时,会反思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看完后我明白了好的设计是必须要考虑情感因素的。
如果只注重实用而忽略了情感上的设计,产品就会缺少活力缺少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设计应该是全面的,三个层面相互交融,才能创造出真正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
在生活中,其实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理念,像布置自己的房间,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如果能加入一些有情感含义的元素,例如从旅行带回来的带有当地特色的小挂饰等,就能让房间富有独特的个人情感氛围。
整体上来说,这本书让我对设计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也让我学会从情感的角度去欣赏身边的各种设计。
设计心理学心得(精选5篇)
设计心理学心得(精选5篇)第一篇:设计心理学心得通过绪论的学习我分别了解了设计和心理学的意义。
所谓设计就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是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是针对消费者的具有市场性,如:各种商标,装潢,壁纸,鞋的式样……而艺术:将事物、想象物经过主观处理表现出来的的行为。
表象的是作者的感受,并能让观者感受的东西。
例如:毕加索的自画像表现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悲痛,他的用笔用色内容都能使我们感受到这种感情。
开展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是企图沟通生产者。
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先从设计师说起,因为只有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产品才可以决定消费者的行为和市场情形。
一个成熟的设计师必须要有艺术家的素养、工程师的严谨思想、旅行家的丰富阅历和人生经验、经营者的经营理念、财务专家的成本意识。
一个人品艺德不高的设计师,他的设计品位也不会有高的境界。
做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仅要对家装基础知识,绘图和设计方案有深入的了解和很深的造诣,还必须学会和客户学会沟通,设计师必须学会谈客户。
由于家装行业设计师就是主要签单者,所以设计师必须掌握与客户沟通的技巧,主要是读懂客户的心理和需求。
与此同时我也对消费者心理学有了大致的了解,它是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企业必须注重分析中老年消费者的心理特征。
老年人富于理智,很少感情冲动不会像年轻人那样产生冲动的购买行为。
他们精打细算注意节俭,对商品的质量、价格、用途、品种等等都会作详细了解,很少盲目购买。
有时候他们会坚持主见不受外界影响中老年消费者在消费时,大多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且十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即使听到商家的广告宣传和别人介绍,也要先进行一番分析,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购买这种商品。
1《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是一本将设计、消费者心理和人的行为紧密结合的书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设计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其背后所蕴含的心理学原理。
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外观或功能的呈现,更多的是如何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把握消费者的心理,使其所设计的产品能够真正地触动人的内心,达到心与物的和谐统一。
从书中所描述的各种设计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成功的设计,都是基于深入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动机和态度。
消费者的需求并不仅仅是表面的、直观的,更多的是隐藏在心底的、不易察觉的。
设计师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如市场调研、用户访谈、数据分析等,来深入挖掘这些潜在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消费者心理的产品。
动机,是驱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内在动力。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购买产品的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追求美感、满足功能、展示身份等。
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动机,才能设计出能够打动人心的产品。
态度,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评价或倾向。
消费者的态度对于产品的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设计师需要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从而调整设计策略,使其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除了上述的微观分析,书中还提到了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即如何从社会、文化、历史等更广阔的背景下来看待设计。
这一点对于设计师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更是与周围的环境、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感创新的重要性。
设计,作为一个充满创意的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尝试。
只有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在设计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突破。
总的来说,《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设计与消费者心理之间的关系。
我相信,在未来的设计道路上,这本书将是我宝贵的参考和指引。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是一本由唐纳德·诺曼(Donald A. Norman)所著的心理学著作,它深入探讨了情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产品、服务和环境的设计,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旨在让设计更加贴近人的情感和需求。
这本书让我对设计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情感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阅读《情感化设计》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情感对设计的影响。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向读者展示了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他提出了“情感化设计三原则”,即情感化设计应该关注用户的情感需求、提供愉悦的用户体验和激发用户的情感参与。
这些原则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产品和环境,发现了许多设计中忽视了情感因素的问题。
例如,有些产品虽然在功能上很强大,但却缺乏温暖和人性化的设计,让人感觉冷冰冰的。
而一些环境虽然布局合理,但却缺乏情感交流的氛围,让人感到孤独和压抑。
通过《情感化设计》的阅读,我开始思考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我的设计中,让它更加贴近人的情感和需求。
除了理论和方法,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一些成功的情感化设计案例,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
苹果公司一直以来都以其简洁、优雅的设计著称,而这种设计背后正是情感化设计的体现。
从产品外观到用户界面,苹果都将情感融入到了每一个细节中,让用户感受到了温暖和舒适。
这种情感化设计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品质,也赢得了用户的信赖和喜爱。
通过学习这些成功案例,我开始思考如何运用情感化设计的理念,提升我的设计水平,让我的作品更加贴近用户的情感和需求。
总的来说,《情感化设计》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设计的本质,也让我意识到情感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情感化设计的学习,我不仅获得了理论知识,也受益于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本书让我对设计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设计之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
我相信,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情感化设计,让我的作品更加温暖、人性化,让用户感受到真正的情感交流。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阅读《设计心理学》这本书后,我深感受益匪浅。
通过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我意识到设计不仅是外观和功能的堆积,更是在满足用户需求和引导用户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书中提到的用户中心设计理念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优化产品设计的方法让我受益良多。
我认为,在打造出色的产品和服务时,设计师们应该深入理解用户的需求,探究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并利用这些知识来精心设计用户体验。
通过细致入微的用户研究和设计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并最终创造出更出色的设计作品。
总的来说,《设计心理学》给予了我对设计的全新视角,让我更加关注用户的需求和心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如何创造具有影响力的设计作品。
这本书是我设计之旅中不可或缺的指南,希望我能够不断地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为用户创造出更好的体验。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程东升 乙班 3130200065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论情感的价值程东升工业乙班 3130200065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的消费行为并不是纯粹的满足功能上的需要,人是带着情感消费的,一些好看而不实用的东西有时更受消费者的青睐。
诺曼教授提出:情绪会改变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情感系统会改变认知系统的运行过程。
在《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一书中,其提出来本能上、行为上、反思上的三个层面的对人们消费心理的影响。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是这样理解这情感的三个层面的:1.在本能水平上(Visceral),具有美观外形的产品更能吸引消费者,引发消费欲望2.在行为水平上(Behavior),功能强大、好用的产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3.在反思水平上(Reflective),主要是产品所传达出的信息、产品背后的故事,其意义对消费者是深远长久的,其树立自我形象,让自我满足。
反思的价值往往会超越本能与行为上的困难。
日本文化和历史评论家,松冈正刚说过:“所有的工具、产品、商品都是原本潜伏在身体里的情感向外投影之后所形成的东西。
”故一个产品是否成功,情感因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人们感性购物的行为趋势决定了在今后的产品设计中情感因素将更多地为人们所重视。
以Philippe Starck的柠檬榨汁机为例,其足以说明情感能发挥多大的价值。
Juicy Salif柠檬榨汁机——情感的价值在大二第一学期的产品设计程序这门课中,我选择了Philippe Starck的柠檬榨汁机作为课题案例进行分析。
这产品可以说是说是情感化设计的经典之作,曾被评为20世纪末最出名的一项作品。
而我想以此案例的分析来谈谈我对情感化设计的理解。
1990-1991年,法国著名设计“鬼才” Philippe Starck为Alessi公司设计了一款柠檬榨汁机Juicy Salif,它后来成为成为Alessi公司最畅销的产品之一。
这也是Philippe Starck曝光率最高最受欢迎的工业设计作品。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篇1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是我从大一下学期就买的一本书,本以为暑假可以读的,但因为自己偷懒,所以一直拖到了大二上学期才读,而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刚一开始读的时候确实很无聊,但迫于自己的信念,就一直读了下去。
可后来我发现越往后写的越有意思。
21世纪是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世纪,在这一进程中,工业设计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综合化国际已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业设计教育必须从亦可称为中心想以课题为中心转变,将涉及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全面提高设计的综合素质。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设计教育也必须面向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人才。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主要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人机工程学、信息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又往往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复杂的相关网络。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道“感觉”这个词,入“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
而“知觉”这一词,如我们看到的红色,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红色,而是红旗的红色,又或者红花、红衣、红车等的红色。
所以感知觉不仅使人们感知客观规律事物的基础,也是人们接触设计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
设计还要针对消费者的心理。
澳大利亚著名室内及产品设计师Josephlicciadi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艺术家总是以自我感受为中心,我,我,我,最后是你。
设计师则是相反,你,你,你,然后是我。
对于创作,艺术家始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在满足这样的前提下,再进行艺术创作。
因此,艺术家是感性的、自我的,而设计是理性的、开放的。
”满足人的需要是设计的根本目的,而了解和发现需要是满足需要的前提。
因此对于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消费非活动中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
所以消费者心里的研究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一)在心理学上,人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包括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
本书的作者根据这三个层次,对情感化设计进行了阐述。
首先,人的大脑有三种加工水平,其中,本能水平是自动的预先设置层,行为水平支配日常行为中的脑部活动,反思水平则是脑思考的部分。
这是全书的核心观点的基础。
从上至下是知觉驱动,从下至上是思维驱动。
作者举了过山车的例子,坐过山车本身是会引起对害怕的本能感觉,但是过后又会因为是一种冒险刺激行为而感觉良好,还可以作为吹嘘的资本,所以坐过山车的行为是本能水平的焦虑与反思水平的快乐pk的结果。
针对这三种加工水平,设计也可以划分为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
本能水平的设计指的是产品的外形。
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
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行为水平的设计应该是我们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
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关键就要看两点: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快。
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
当物品的特殊品质使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我们就会对他产生爱。
举例说,我们购买外观可爱有趣的物品,出于我们的本能,哪怕很多东西将来我们用不着,甚至同其它物品并不相配(如房间的各种装饰),但为了“好看”,有时我们会甘心掏钱;我们购买方便使用的各种工具,出于行为水平的反应,“如果功能不足或者没有益处,那么产品几乎没什么价值”;我们购买一些旅游记念品,哪怕他们看上去很普通,又不精致,也没什么功能,但却满足了我们反思水平的需要,在回忆的时候,它们往往十分重要。
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的一些东西,真的是让我脑洞大开啊。
以前我看东西,就觉得东西能用就成。
比如说一个杯子,能装水不漏水,那就是个好杯子呗。
但看了这个情感化设计之后,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小物件,你看那些设计得特别成功的产品,它们好像都有自己的小“魔法”。
比如说苹果手机,它不仅仅是一个能打电话、发信息、上网的设备。
当你拿起它的时候,那精致的手感,简洁又时尚的外观,就像是握住了一个很有格调的小玩意儿。
这就是情感化设计在外观上的体现。
它能让你感觉自己拿着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电子产品,而是一个很有品味的东西,让你觉得自己也变得很潮很有范儿。
还有一些产品的声音设计,这个可太有趣了。
比如你开电脑的时候,那个开机的声音。
如果是那种很清脆、很有节奏感的声音,就会让你觉得这个电脑好像充满活力,像是在跟你说“嗨,欢迎使用我呀”。
相反,如果开机声音很嘈杂或者很沉闷,就会给人一种很糟糕的感觉,好像这个电脑都不太乐意被打开似的。
这小小的声音就能影响我们的情绪,是不是很神奇?在交互设计这一块也很有讲究。
比如说一些APP的界面,好的设计会让你操作起来特别顺手,就像你和这个APP是老朋友一样。
每一个按钮的位置、每一次滑动的反馈,都像是在跟你对话。
而那些不好的设计呢,就像是在跟你捉迷藏,你想找个功能都得找半天,搞得你心烦意乱的。
这就是情感化设计在交互上的影响,它要是做得好,能让你在使用产品的时候心情愉悦,要是做得不好,那就只剩下满满的吐槽了。
我感觉现在的设计师就像是一个个小魔法师,他们把情感注入到产品里,让这些产品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材料拼凑起来的东西,而是能够跟我们的内心产生共鸣的小伙伴。
看完这些,我再看周围的东西,就像是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镜,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那些设计背后的小心思了。
我想啊,要是所有的产品都能好好地进行情感化设计,那我们的生活肯定会充满更多的小确幸呢。
不过呢,我也在想,情感化设计虽然好,但也不能过度了。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第一篇设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如何影响产品设计的学科。
在阅读了关于设计心理学的书籍后,我深感这门学科对于提高我们生活品质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设计心理学的一些读后感。
首先,设计心理学让我认识到了人的需求和欲望在产品设计中的核心地位。
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期望和行为模式,以便创造出更符合人们使用习惯的产品。
例如,智能手机的设计就充分考虑了人们的沟通、娱乐和工作需求,使得手机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设计心理学强调了情感因素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产品不仅要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还要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
通过色彩、形状、材质等元素的巧妙运用,设计师可以创造出令人愉悦的产品体验。
例如,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以其简洁的设计、优雅的色彩和舒适的触感赢得了全球数亿用户的喜爱。
此外,设计心理学还关注到了人们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认知过程。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通过合理的界面设计和交互方式来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例如,许多软件产品都采用了直观的图标和简单的操作流程,使得用户能够快速上手并高效地完成任务。
最后,设计心理学还强调了可持续性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环境影响。
通过采用可再生材料、节能技术和循环利用方案,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既美观又环保的产品。
例如,特斯拉公司的电动汽车以其零排放、低能耗的特点成为了绿色出行的理想选择。
第二篇在阅读《设计心理学》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同时也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到设计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设计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
首先,书中提到的“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各种设计打交道,而这些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们的问题,满足我们的需求。
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观后感看了这个关于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的东西,真的是让我脑洞大开啊。
以前我就觉得设计嘛,不就是把东西弄得好看点呗。
但是看完这个,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深着呢。
情感化设计就像是给设计注入了灵魂,让那些冷冰冰的产品和界面都能跟人产生情感上的互动。
就拿我们日常用的手机APP来说吧。
那些做得好的APP,一打开就感觉特别亲切。
比如说界面的颜色搭配,暖色调的可能就会让人感觉很温馨,冷色调呢又会给人一种很专业、很冷静的感觉。
这就像我们走进不同的房间,暖色系的房间像是家里舒适的小窝,而冷色系的房间像是严肃的办公室。
这小小的颜色选择背后,原来藏着这么多的小心思,都是为了在我们打开APP的一瞬间就触动我们的情感神经。
再说说那些产品的形状和线条。
有些产品的线条圆润柔和,看着就很可爱,让人忍不住想要摸一摸,就像那些可爱的卡通小摆件一样。
而有些线条硬朗简洁的产品,就透露出一种高端大气的感觉,就像西装革履的精英人士。
这就好比是不同性格的人站在你面前,你一眼就能感受到他们的气场不一样。
设计师就像是产品的造型师,通过这些形状和线条给产品打造独特的“性格”。
还有那些交互设计,这可太有趣了。
比如说一个按钮的反馈,当你点击一个按钮,它不是干巴巴地就完成个功能,而是会有一些可爱的动画效果,或者是轻微的震动反馈,就好像这个按钮在跟你说:“我收到你的指令啦,马上就干活儿!”这种小小的交互细节真的能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种愉悦感,感觉自己不是在机械地操作一个东西,而是在跟一个有情感的小伙伴互动呢。
而且,情感化设计还能建立起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
你想啊,要是一个产品老是能让你在使用的时候感到开心、满足或者是有某种情感上的共鸣,你肯定就会越来越喜欢这个产品,下次还会继续用它。
这就像是交朋友一样,要是一个朋友老是能给你带来正能量,你肯定就想跟他一直玩下去。
不过呢,我也觉得这情感化设计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完美的。
毕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需求和喜好。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观看《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真的是一场很独特的体验。
开始看的时候,我就感觉它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设计这回事儿。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对比实例。
书中展示了普通设计和融入情感化设计的产品对比。
例如普通的闹钟,就是一个简单的计时工具,冰冷冷的数字显示,机械的闹铃声音。
但当看到那种情感化设计的闹钟时,我就被吸引住了。
那种闹钟从外形设计上就很有巧思,可能是圆润可爱的形状,有着柔和的线条,让人看到就觉得很亲切。
而且闹铃的声音可以选择那种模拟早晨鸟鸣或者舒缓音乐的,这就不是一种粗暴的叫醒方式,而是温柔地让你开启崭新的一天。
看到这里我感觉,原来一个小小的闹钟,经过情感化的设计,能给人的早晨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
还有讲到一些家居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就像一把椅子,不是仅仅追求能坐就好。
它的材质、颜色和视觉风格等都会影响使用者的情感。
那些具有柔软触感、温暖色彩的椅子,让人坐上去就感觉很舒适很放松。
当时我就想到我家那把硬邦邦的椅子,每次坐上去都没有那种温馨的感觉,现在才明白原来是缺乏情感化的考量。
书中对于产品三个层次的分析也让我收获颇丰。
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的设计概念一笔一笔在我脑海里勾勒出完整的设计框架。
在本能层次上,产品外观的吸引力就像人与人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好看的、独特的总是很吸引眼球。
行为层次让我明白了产品使用时的操作逻辑和用户的情感联系,比如一个操作很复杂的电子产品,会让人用起来很有挫败感。
而反思层次是那种使用后,产品给使用者在情感和记忆上留下的意义。
像我们有时候会对一些旧物件很有感情,哪怕它们破旧了,因为它们承载了回忆和故事。
对于有些专业的术语和深入的设计理论,说实话我一开始是不太理解的,比如说一些关于认知心理学如何与产品设计结合的部分,感觉有点抽象。
但通过里面列举的一些实例,像是看到那种有记忆功能、能与用户互动并根据用户习惯做出调整的智能产品设计,又慢慢有点开窍了。
情感化设计感悟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各种产品和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成为了连接用户与产品的重要桥梁。
情感化设计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逐渐成为设计领域的新趋势。
在我多年的设计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情感化设计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情感化设计的定义与内涵情感化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用户的心理需求、情感体验和行为特点,将情感元素融入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中,使产品和服务更具人性化、亲和力和吸引力。
情感化设计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用户体验:情感化设计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心理感受,通过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满意度。
2. 情感共鸣:设计应触动用户的情感,使产品和服务与用户产生共鸣,增强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3. 情感传递:设计应传递出品牌价值观,让用户在情感上认同品牌,从而形成品牌忠诚。
4. 情感表达:设计应尊重用户个性,为用户提供表达自我情感的平台,满足用户情感需求。
二、情感化设计的实践感悟1. 关注用户需求,挖掘情感痛点在情感化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用户需求,深入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情感痛点。
例如,在手机设计过程中,用户可能会因为电池续航不足、摄像头质量差等问题而产生负面情绪。
针对这些痛点,设计师可以通过优化电池续航、提升摄像头性能等方式,缓解用户的不满情绪。
2. 优化用户体验,提升情感价值情感化设计的关键在于优化用户体验。
设计师应从用户角度出发,关注产品细节,提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价值。
例如,在设计智能音箱时,可以通过优化语音识别技术、提供个性化音乐推荐等功能,提升用户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愉悦感。
3. 创新设计元素,传递情感共鸣情感化设计需要创新设计元素,以触动用户的情感。
设计师可以从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等元素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具有情感共鸣的设计。
例如,在设计儿童玩具时,可以借鉴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形象,让玩具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当我开始观看《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时,说实话,在最初我感觉有点像走进了一个学术的迷宫,有很多概念一下冲击过来。
但是随着影片慢慢展开,我开始被其中的一些内容深深吸引。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谈到产品设计中本能层次的设计案例。
比如说,一个造型精美华丽的古典花瓶。
看到这里我感觉,它就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能唤起人本能喜爱的产品。
花瓶精致的曲线,细腻的花纹,就像有一种魔力,哪怕不懂设计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这让我想到商场里那些精致的工艺品,纯粹凭借外观就吸引人们的目光,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解释。
在当下我就明白了,这种本能层次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最初接触一个产品的感觉,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全凭直观感受。
另一个令我感触很深的场景是关于行为层次设计的讲解。
里面举了手机APP界面设计的例子。
有的APP界面设计得非常混乱,操作逻辑复杂,让人使用起来异常烦躁。
而好的手机APP界面设计,则是简洁、直观且操作方便。
当时我就想到自己曾经下载过的一些小众APP,因为操作不人性化,可能只用一次就卸载了。
这真的充分体现了在行为层次上设计好坏的巨大差别,如果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一直能有一种舒适、顺畅的体验,那么这个产品就成功了一大截。
影片中对反思层次设计的阐述也很有意思。
那种能唤起人们回忆、情感共鸣或者传达出某种特殊文化寓意的设计让人惊叹。
例如某些复古风格的产品设计,带着怀旧色彩的收音机外观的蓝牙音箱。
这个场景让我陷入思考,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外观的模仿,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延续。
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有更深层次的感触,它就像是一个情感的纽带,连接着过去和现在。
看完这部影片,我明白了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要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需求,情感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它要像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有机体,在本能、行为和反思三个层次上都能深入触动使用者,无论是瞬间的吸引力,操作过程中的舒适便捷感,还是在更深层次唤起人们的情感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读完《设计心理学》和《情感化设计》这两本书,更加觉得学习设计就必须要懂得什么是设计心理,把握好设计的心理才能做出更好更完美的设计。
在《设计心理学》中讲到,人类思考和解释的本质--人倾向于只要能加以解释就满意。
但人的解释建立在与过去经验类比的基础上,那经验不一定能应用到目前的情况中。
遇到奇怪或令人费解的事情时,人一旦找到某种解释,不管是对是错,都会感到满足。
行动的结构——目标、对外部世界采取的行动、外部世界本身,以及查看行动在外部世界中所造成的后果。
现实生活中,想要采取行动,还需将目标转化成明确的行动步骤,即“意图”人类习惯对事物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针对事物作用方式,事件发生过程和人类行为方式的概念模式,即心理模式。
其有助于人理解自己的经历,预测行为结果,应对出乎意料的情况。
拥有什么样的心理模式取决于知识结构,不论这些知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
不论做什么事,人们都习惯建立心理模式,这就是为什么设计人员应该向用户提供正确的模式的原因。
设计人员若没有提供,用户就有可能自己编出一套不恰当的心理模式。
人的行动包括七个阶段--确定目标;确定意图;明确行动内容;执行;感知外部世界状况;解释外部世界状况;评估行动结果。
根据人的心理模式与行动的阶段发展进行研究设计,会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人并不总是思维慎密、讲究逻辑和道理的。
目标通常不完善,或者模糊。
采取的行动有时只是对外界事件做出的反应。
遇到合适的机会时,人才会为某种目标而行动。
只有当事情非常重要时,才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
当你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在设计产品上可以体现出来的契机时,使用者会心甘情愿的消费你的产品,并专研使用。
记忆的类别——记忆任意性信息;记忆相关联的信息;通过理解进行记忆。
识记材料如果有意义,符合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可对其进行理解、解释和整合。
一些规则和限制因素可以帮助我们将那些表面上杂乱无章、毫无关联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而这些限制因素包括物理结构、语意、文化和逻辑等,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中出现,足以用来明晰正确的操作方法有意识思维受到短时记忆的强烈制约,一次只能处理五六个信息条目。
有意识记忆一次不可能储存15个毫无关联的条目,但若把这15个条目加以组织,形成某种结构,就可以进入有意识记忆中。
人利用这种对信息进行重组的能力,借助理解和解释,克服了工作记忆容量小的问题,使储存在有意识记忆中的信息量激增。
有时人会注意或担心很多事情,到头来却发现这些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有时人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当情况出现明显异常时,人却给出一些无关痛痒的解释。
所以做设计必须要做到信息传达简单直接。
王柏寒
13级工业乙班
31200279
2015.6.18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诺曼在书中指出,人脑有三种不同的加工水平: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与其对应的设计水平也有三种水平: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
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应该综合运用这三种设计水平,设计出既美观有富有个性的产品。
创作一个产品时,设计师要考虑很多因素:材料的选择、加工的方法、产品的营销方式、设计的成本和实用性,以及理解和使用产品的难易程度等。
但是读完《情感化设计》后我意识到,在产品的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都会伴有很浓重的情感因素。
诺曼讲:“设计要把情感融入到产品之中。
”我体深深体会到,如果一个产品给人的感觉的机械的、冰冷冷的、毫无人性的,就是一个毫无生机的机器,那么会大大降低使用者的感受度。
但是当你把产品注入情感后,美化外观、还使用贴心、操作简单,自然而然人们对产品的喜爱就会与日俱增。
日本做过一个调查,设计者做了两个功能差不多的自动提款机,但是其中一台的操作界面和外观做了一些变动,放在市场上去运行,之后调查结果出来后,人们对做过改动的自动提款机的喜爱程度远远大于没有做过改动的,一个小小的变动却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一个体贴的设计足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情感!所以,设计师要在设计中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设计产品,这样才会设计出让用户喜欢的产品。
书中有很多见解都使我受益匪浅,如:在审美上令人感到快乐的东西能使人更好的工作;特别的东西都是能够唤起往事的,这种特别很少集中于东西本身,重要的是故事,是一个回忆的特殊时刻;不要通过询问潜在用户意见来评估一项创新;最好的设计始终遵从一个有凝聚力的主题,具有明确的视觉和重点。
通常,这样的设计是由一个人的想象力所驱动的,所以如果想要一个成功的产品,就测试和修改它;如果想要一个伟大的产品,就让它由某人的一个明确观点驱动;设计的精髓是把许多东西放入一个小的空间而且保持一种美感等等。
对于我而言,Don Norman在书中所讲述的一切,是具有显示意义的。
它带给我很多思考、很多新的想法和视角,这会改变我对设计的认识。
作为一个美院的学生,并且有意愿和设计相伴终生的人,这是一本启发性很大的书籍。
王柏寒
13级工业乙班
3120200279
201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