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设计心理学有感《设计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是由唐纳德·A·诺曼所著,是一本介绍设计与心理学之间关系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设计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如何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设计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设计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强调了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存在的。

他提出了“情感设计”的概念,即设计应该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产生愉悦的感受。

这一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人们的情感需求。

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心理学原理,如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这些原理对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在面对复杂信息时会有信息过载的现象,因此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简化信息,让用户更容易理解和使用。

而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设计师需要了解这些因素,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除了介绍心理学原理,作者还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设计中。

比如,他通过分析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指出了苹果公司是如何利用情感设计来吸引用户的。

他还通过分析一些失败的设计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如果不考虑人们的情感需求会导致产品失败的例子。

这些案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设计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设计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如何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设计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仅适用于设计师,对于任何对设计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设计,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设计师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受益。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7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7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7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7篇》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录1:既然人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规律,那就尽量多使用规律,利用分组和间隔创造规律。

有规律的内容能够让人更快速的学习并了解,降低了人们的认知和学习成本,但是却可能因为缺少趣味点而不一定能记住。

从图形而言,人们会将看到的形状迅速与已知的几何图形配对,找出其中的规律掌握图形的信息。

从内容而言,人们希望从内容的分组和间隔上找到一定的逻辑规律,根据这些逻辑更快速掌握和学习内容。

以浏览信息为例,人们在浏览信息上消耗的精力都是恒定的,当我们在产品上的分组逻辑被用户所掌握,那么他们在浏览每一条信息时所消耗的精力就会减少,浏览信息的内容就会增加。

图形上,以logo为例,当logo的内容既有规律又有趣味点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个快速能被人们记住的好的logo。

摘录2:能把展示给用户的信息限制在4条固好,但也不必强求。

可以用归类或分组的方法展示更多信息。

每组展示不多于4条信息。

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各种的分组,结合上一条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学习及记忆。

比较典型的就是手机号码的分组。

甚至身份证号的分组也并没有背离这一点。

想想我们报手机号码的通用语言:XXX-XXXX-XXXX,当然喽,也会有XXXX-XXXX-XXX摘录3:注意,用户喜欢使用辅助的记忆手段,比如笔记、名单、日历、日程表,以减少对大脑记忆的依赖。

所以当我们需要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考虑到这一点:当我们需要用户去记忆某一内容的时候,是否有其他辅助的手段来帮助用户达到这一目的。

摘录4:尽量减轻记忆负担。

许多用户界面设计规范和界面功能都历经多年改善,以缓解与记忆相关的问题。

再认比回忆容易得多,所以重要的内容依靠重复出现来缓解用户的记忆的负担。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叫《设计心理学》。

这书可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

相反,它就像一个贴心的朋友,用简单易懂的话语,把设计中的那些门道儿,一点点地给你讲清楚。

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我们常常觉得有些产品用起来特别顺手,而有些则让人抓狂,这可不仅仅是运气的问题,而是背后有着一套精心设计的心理学原理。

就拿我家的那个老式微波炉来说吧。

每次想用它热个东西,都得面对那一排密密麻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按钮。

加热时间的设定也特别奇葩,不是以常见的分钟为单位,而是搞了个什么“秒/10”,这谁能一下子反应过来呀!所以每次用它,我都得在那儿琢磨半天,心里那个烦躁哟。

这就是典型的没有考虑到用户心理的设计。

还有一次,我去商场买洗发水。

那货架上的洗发水品牌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包装也是五花八门。

有的瓶子设计得特别花哨,字又小又难找,想看清楚成分和功效都费劲。

我在那儿站了半天,最后还是随便拿了一瓶,因为实在是被那些复杂的设计搞得没耐心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去朋友家做客的经历。

他家新装修的厨房简直太棒了!所有的橱柜把手设计得恰到好处,轻轻一拉就能打开柜门,而且不会撞到旁边的东西。

炉灶的控制按钮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怎么调节火候。

就连水槽的水龙头,也是那种可以轻松拉伸、转换出水模式的,用起来特别方便。

朋友跟我说,这些设计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充分考虑了使用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他说,以前他家的厨房可不是这样,各种东西用起来都不顺手,做饭都没心情。

现在好了,每次进厨房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好的设计真的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它不仅仅是让东西看起来好看,更重要的是要让人用起来舒服、方便。

就像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手机。

那些界面简洁、操作流畅的手机,总是能让我们更愿意去使用它们。

而那些设计复杂、反应迟钝的手机,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我们扔在一边。

再比如说,公园里的长椅。

有些长椅设计得特别贴心,椅背的角度刚刚好,坐上去能让人放松身心。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诺曼在书中指出,可视原则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产品的可操作部分应该显而易见,让用户能够轻松地发现和理解如何与之交互。

这一原则在 iOS 6 的解锁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屏幕下方的区域明确地指示了可操作的部分,同时,锁屏状态也清晰地传达给用户,让他们知道当前处于什么状态。

这种可视性使得用户能够迅速上手,无需过多的思考和猜测。

此外,预设用途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可操作部分的用途应该明确无误,与用户的预期相匹配。

在 iOS 6 的解锁设计中,“滑动来解锁”的文字提示明确了操作的目的,使用户能够迅速理解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这种预设用途的一致性提高了用户的操作效率和满意度。

限制因素也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们可以帮助用户在操作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并防止错误的发生。

在 iOS 6 的解锁设计中,文字提示“滑动来解锁”限制了操作方式为滑动,同时,凹槽的设计和滑块的形状也限制了用户只能向右滑动。

这种限制因素的存在增强了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匹配性原则强调了用户意图、操作动作、可见信息和系统状态之间的一致性。

在 iOS 6 的解锁设计中,用户的意图是解锁,操作动作是向右滑动滑块,可见信息是时间、水纹图片和凹槽滑块,系统状态是进入系统前的状态。

这种匹配性使得用户能够轻松地理解操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反馈性原则强调了操作结果的及时反馈。

在 iOS 6 的解锁设计中,结构上的反馈是进入了系统,状态上的反馈是系统桌面状态的呈现。

这种及时的反馈让用户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成功,增强了用户对产品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除了这些主要的理论,诺曼还在书中强调了设计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要考虑用户的需求、能力和局限性。

他提醒我们,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创造美丽的产品,更是为了创造有用、易用和令人愉悦的体验。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设计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技术和功能,还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心理和行为。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诺曼还深入探讨了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他指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设计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设计团队,确保设计项目的顺利进行。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设计管理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让我对自己的设计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此外,诺曼还探讨了技术和人类的关系。

他认为,技术的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也可能导致人类的某些能力逐渐弱化。

这引发了我对科技发展的深入思考。

比如,我们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获取各种信息,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记忆能力正在逐渐下降?我们是否会变得越来越依赖科技,而忽略了人类自身的思考和创造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即设计师需要具备“设计思维”。

优秀的设计师不会直接着手解决问题,而是会先理解真正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发散式思考,进行用户研究,产生新点子,然后确定根本问题,思考更充分的潜在方案,最后得出新的建议。

这种设计思维不仅适用于设计师,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创新者。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深入思考,全面分析,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此外,诺曼还强调了产品的可用性和易用性。

他认为,一个产品如果没有人使用,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的名言:“创造消费者想要的东西,而非制造消费者需要的东西。

”一个好的产品应该是满足消费者需求,解决消费者痛点的。

同时,产品的设计也应该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心理需求,让用户能够轻松、愉快地使用产品。

关于科技和人类的关系,我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科技的发展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但也让我们变得更加依赖科技,失去了一些生活中的乐趣和体验。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一些人失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在阅读《设计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时常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却又想不起是在哪里见过。

直到我去豆瓣上查找以前看过的书时,才发现原来我之前读过这本书的英文原版——《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当时我没有留下任何笔记,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英文书的理解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觉得用中文写英文书的笔记有些奇怪。

但既然现在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记,那么就补上这个缺憾,写下一些感想吧,哪怕冒着暴露自己内心虚弱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几天前,我看到一个报道称,Google 在Larry Page 担任产品总监兼CEO 后,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在公司中的地位。

这一举动对于一家以技术驱动的公司来说是不同寻常的。

但如果稍微了解一下 Google 在近些年的产品发展轨迹,就会发现这一做法其实是顺理成章的。

如今,Google 拥有了漫长的产品线,而不像十年前那样,只专注于搜索业务,有一个简单明了的搜索框即可。

现在,Google 的产品面向的是普通用户,要让这些用户感到产品好用,高明的技术只是基本要求,以一种自然、简单、美观、优雅的方式来包装技术,甚至将技术有意隐藏起来以迎合人的需求和欲望,可能更为重要。

而这正是设计的职责所在。

诺曼在书中提到,要实现良好的设计,需要考虑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可视性、正确的概念模型、正确的匹配以及有效的反馈。

用我不太严谨的话来说,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让使用者能够轻松理解其基本运作原理(概念模型),外观设计要让使用者清楚地知道如何操作(可视性),操作和实际影响之间要有简单易懂的对应关系(正确的匹配),并且能够及时提供操作后的实际效果以作进一步的改进(有效的反馈)。

我有一个亲身经历可以说明反馈的重要性。

Barclays 在伦敦推出了一项自行车公共租赁系统,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游客也经常使用。

这个系统很方便,但取车环节的设计一直存在问题。

用户需要到存车处的计算机终端获取一组 5 位密码,然后将其正确输入到要使用的自行车车桩上的面板上。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是一本由唐纳德·A·诺曼所著的书籍,从“人”与“物”的角度介绍了各自的特征,以及相互的媒介、分歧和关系;最后讲了设计的思维、工具和现实情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使用和理解产品。

书中的观点和案例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书中提到了设计的两个重要特征:可视性和易通性。

可视性是指物品如何操作,而易通性是指物品有什么用。

这两个特征对于设计一个好的产品至关重要。

如果物品的操作方式不明显,或者用户不明白物品的用途,那么用户就很难使用这个产品。

因此,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让物品的操作方式更加明显,让用户更容易理解物品的用途。

书中还介绍了设计的对象,包括人类和物品。

人类具有思考、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特征,而物品则具有不同的属性和表现。

设计师需要了解人类的特征和需求,以及物品的属性和表现,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交互设计的重要性,交互设计重点关注“人”与“机器”的互动。

再次,书中从“物”的角度展开,介绍了示能、意符、约束、映射、反馈和概念模型等概念。

示能是物品的特性与人类能力共同决定的,决定了两者如何互动。

意符是物品对人的一种沟通手段,告诉用户正确的操作方式。

约束是物的结构的一种限制,指导行动。

映射是两组事物要素之间的一种控制和结果关系。

反馈是物与人之间的沟通行为结果,让人了解物的状态。

概念模型是人类自发形成的关于事物如何工作的高度简化说明。

书中从“人”的角度展开,介绍了行动和思维两个方面。

行动是由目标、执行鸿沟和评估鸿沟等阶段组成的,思维则可以分为本能层次、反思层次和应用层次三个层次。

书中还介绍了差错的原因和分类,以及如何防止差错和为差错设计。

《设计心理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为设计师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实用的建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设计技巧和方法。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其次,我对书中分析的设计中的“误操作”和“不合理”之处感到兴趣。作者通过这些案例指出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这使我认识到,设计心理学不仅关注产品的功能性,还关注产品的可用性和人性化程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让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注重细节,避免出现类似的误操作和不合理设计。
此外,我对书中提到的设计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感到启发。作者通过实例展示了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界面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应用价值。这使我意识到,设计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运用设计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从人工智能助手的视角来看,《设计心理学》的意义和目的在于,它为我这样的AI助手提供了一个服务的标准和方向。通过理解和应用设计心理学的原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这也提醒了我,作为人工智能助手,我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适应人类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篇范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从读者的视角看
其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书中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人物角色,但通过对一系列设计案例的剖析,展示了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挑战。这些案例中的人物,尽管没有详细的个人背景描述,但他们的设计作品和思考过程,使我对于设计师的职责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通过作品来展示人物特点的方式,让我更加关注设计背后的故事和含义。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第一篇范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是美国设计师唐纳德·诺曼所著的经典之作,该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设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作为一名人工智能助手,我在阅读这本书后,对其中的观点和案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设计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设计心理学心得(精选5篇)

设计心理学心得(精选5篇)

设计心理学心得(精选5篇)第一篇:设计心理学心得通过绪论的学习我分别了解了设计和心理学的意义。

所谓设计就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是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是针对消费者的具有市场性,如:各种商标,装潢,壁纸,鞋的式样……而艺术:将事物、想象物经过主观处理表现出来的的行为。

表象的是作者的感受,并能让观者感受的东西。

例如:毕加索的自画像表现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悲痛,他的用笔用色内容都能使我们感受到这种感情。

开展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是企图沟通生产者。

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先从设计师说起,因为只有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产品才可以决定消费者的行为和市场情形。

一个成熟的设计师必须要有艺术家的素养、工程师的严谨思想、旅行家的丰富阅历和人生经验、经营者的经营理念、财务专家的成本意识。

一个人品艺德不高的设计师,他的设计品位也不会有高的境界。

做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仅要对家装基础知识,绘图和设计方案有深入的了解和很深的造诣,还必须学会和客户学会沟通,设计师必须学会谈客户。

由于家装行业设计师就是主要签单者,所以设计师必须掌握与客户沟通的技巧,主要是读懂客户的心理和需求。

与此同时我也对消费者心理学有了大致的了解,它是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企业必须注重分析中老年消费者的心理特征。

老年人富于理智,很少感情冲动不会像年轻人那样产生冲动的购买行为。

他们精打细算注意节俭,对商品的质量、价格、用途、品种等等都会作详细了解,很少盲目购买。

有时候他们会坚持主见不受外界影响中老年消费者在消费时,大多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且十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即使听到商家的广告宣传和别人介绍,也要先进行一番分析,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购买这种商品。

1《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1《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是一本将设计、消费者心理和人的行为紧密结合的书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设计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其背后所蕴含的心理学原理。

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外观或功能的呈现,更多的是如何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把握消费者的心理,使其所设计的产品能够真正地触动人的内心,达到心与物的和谐统一。

从书中所描述的各种设计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成功的设计,都是基于深入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动机和态度。

消费者的需求并不仅仅是表面的、直观的,更多的是隐藏在心底的、不易察觉的。

设计师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如市场调研、用户访谈、数据分析等,来深入挖掘这些潜在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消费者心理的产品。

动机,是驱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内在动力。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购买产品的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追求美感、满足功能、展示身份等。

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动机,才能设计出能够打动人心的产品。

态度,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评价或倾向。

消费者的态度对于产品的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设计师需要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从而调整设计策略,使其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除了上述的微观分析,书中还提到了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即如何从社会、文化、历史等更广阔的背景下来看待设计。

这一点对于设计师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更是与周围的环境、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感创新的重要性。

设计,作为一个充满创意的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尝试。

只有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在设计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突破。

总的来说,《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设计与消费者心理之间的关系。

我相信,在未来的设计道路上,这本书将是我宝贵的参考和指引。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是一本由唐纳德·A·诺曼所著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它以设计的角度探讨了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设计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对于如何利用设计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情绪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书中首先介绍了设计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作者指出设计不仅仅是外观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的影响。

例如,一些设计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比如在超市中放置商品时,摆放在眼睛的高度会更容易吸引顾客的注意,这就是设计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通过这些案例,我深刻地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和实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人们的行为和情感。

其次,书中介绍了设计对人们情感的影响。

设计可以通过颜色、形状、材质等因素来影响人们的情感,从而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

比如,柔和的色彩和圆润的形状可以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而尖锐的色彩和角度则会让人感到紧张和不安。

这些设计对情感的影响,让我对设计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设计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内心的影响。

最后,书中介绍了设计对人们认知的影响。

设计可以通过信息的呈现和组织来影响人们的认知,从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

比如,在网页设计中,信息的布局和排版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

通过这些案例,我对设计对认知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设计不仅仅是表面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认知的引导和影响。

通过对《设计心理学》的阅读,我对设计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和实用,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影响。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需要更加关注人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通过设计来引导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情感。

同时,我也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学知识,从而更好地运用设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对设计和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设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阅读《设计心理学》这本书后,我深感受益匪浅。

通过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我意识到设计不仅是外观和功能的堆积,更是在满足用户需求和引导用户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书中提到的用户中心设计理念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优化产品设计的方法让我受益良多。

我认为,在打造出色的产品和服务时,设计师们应该深入理解用户的需求,探究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并利用这些知识来精心设计用户体验。

通过细致入微的用户研究和设计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并最终创造出更出色的设计作品。

总的来说,《设计心理学》给予了我对设计的全新视角,让我更加关注用户的需求和心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如何创造具有影响力的设计作品。

这本书是我设计之旅中不可或缺的指南,希望我能够不断地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为用户创造出更好的体验。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是一本由唐纳德·A·诺曼撰写的心理学著作,它深入探讨了人类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设计对人类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设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

设计不仅仅是外观和形式的呈现,它更是一种能够引导人们行为和情感的力量。

在书中,作者详细分析了设计对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揭示了设计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例如,书中提到了关于产品设计的案例,说明了设计如何通过颜色、形状、布局等元素影响人们的购买决策和使用体验。

这让我对设计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装饰和美化,更是一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设计对人们情感和情绪的影响。

作者列举了一些关于环境设计的案例,说明了设计如何通过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情感。

这让我对设计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是为了创造舒适、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设计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也可以让人感到压抑和不安,因此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人类心理,以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设计作品。

通过阅读《设计心理学》,我对设计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艺术,更是一种能够影响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力量。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是为了创造愉悦、舒适和积极的体验。

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人类心理,以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设计作品。

同时,作为普通人,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设计对我们的影响,以更加理性地选择和使用设计作品。

综上所述,《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深入探讨设计与心理学关系的优秀著作,它让我对设计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设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对设计的新认识,以更加理性地选择和使用设计作品。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的一部心理学著作,自1988年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设计的分析,成为了世界设计学的经典之作。

读完《设计心理学》,我深感震撼。

这本书讲述了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设计的力量、心理的奥妙和社会的影响力。

首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设计的力量。

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分析,揭示了设计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设计如何通过创新和改进来提高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

这种对设计的力量的关注,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设计素养和创新能力。

其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心理的奥妙。

在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心理规律,如认知负荷、情感设计和直觉判断等。

这些心理规律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决策和行为,还决定了我们在设计领域的成就和地位。

这种对心理的奥妙的关注,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

此外,《设计心理学》还让我看到了社会的影响力。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设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消费行为、品牌形象和社会文化等领域。

这种对社会的影响力的关注,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总之,《设计心理学》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设计学著作,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设计的力量、心理的奥妙和社会的影响力。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陶醉在知识的海洋之中,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设计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

同时,它也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就一定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力量。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篇1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是我从大一下学期就买的一本书,本以为暑假可以读的,但因为自己偷懒,所以一直拖到了大二上学期才读,而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刚一开始读的时候确实很无聊,但迫于自己的信念,就一直读了下去。

可后来我发现越往后写的越有意思。

21世纪是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世纪,在这一进程中,工业设计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综合化国际已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业设计教育必须从亦可称为中心想以课题为中心转变,将涉及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全面提高设计的综合素质。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设计教育也必须面向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人才。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主要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人机工程学、信息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又往往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复杂的相关网络。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道“感觉”这个词,入“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

而“知觉”这一词,如我们看到的红色,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红色,而是红旗的红色,又或者红花、红衣、红车等的红色。

所以感知觉不仅使人们感知客观规律事物的基础,也是人们接触设计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

设计还要针对消费者的心理。

澳大利亚著名室内及产品设计师Josephlicciadi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艺术家总是以自我感受为中心,我,我,我,最后是你。

设计师则是相反,你,你,你,然后是我。

对于创作,艺术家始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在满足这样的前提下,再进行艺术创作。

因此,艺术家是感性的、自我的,而设计是理性的、开放的。

”满足人的需要是设计的根本目的,而了解和发现需要是满足需要的前提。

因此对于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消费非活动中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

所以消费者心里的研究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一: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这本设计心理学是结合了《艺术与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现代心理学》三本书来写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于一个学设计的人来说,当然设计师也不例外了。

我对设计心理学的感觉就是,分成了两部分了,一个是设计,另一个则就是心理学了,对于我自己也可以说是个设计类的人吧,对于设计要说我懂得很多呢,也不是很多,但是也不少,毕竟也学了那么多年,大概的要了解的还是知道一些的,但是要说我学的很精了呢,就还有好多等着我去学习的。

其实每人看事物的眼光,都有所不同,脑子里装的东西也不同,也只有个人的眼光的高低而已了,就好像一个懂设计的和一个不懂设计的人来说,这样的两个人是很难有共同的话题的,俗话说“当不同不相为谋”。

这也就是设计师与人得不同吧,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才会有设计师吧。

对于心理学,虽然我们一从小学就有学过心理学,但那只是交了我们一些皮毛的东西而已,而且对于以前都不是很在意这个心理学的,到现在老师也让我们如果选课的话就可以选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这样也会对我们的专业有所帮助的。

书中也讲到了计计心理学的概念,也就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

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

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

【篇二:设计心理学读后感】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是我从大一下学期就买的一本书,本以为暑假可以读的,但因为自己偷懒,所以一直拖到了大二上学期才读,而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刚一开始读的时候确实很无聊,但迫于自己的信念,就一直读了下去。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这是一本让人看后不由得发出赞叹的好书!虽然题目有些夸大其词,但阅读完后,确实能让人产生对作者的仰慕之情。

诺曼先生在新版序中提到了“诺曼门”,这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自嘲。

尽管被读者批评为华而不实的产品代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失落,反而更加积极地宣传自己的这本书。

这种“屡败屡战”的坚持和幽默的心境,实在令人欣赏。

对作者的第一印象就非常不错。

本书开篇就引用了一系列日常生活中令人困惑的失败产品,如专为受虐狂设计的卡洛曼咖啡壶、难以打开的塑料包装袋等,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产品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和不满?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巧妙地引导读者进入了设计心理学的世界。

全书的逻辑清晰明了,大致遵循“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提供解决方案”的模式。

在开篇的日用品设计问题之后,作者深入分析了设计原则,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还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其中,“犯错之道”这一章节尤为有趣,通过罗列错误的设计方法,采用反讽式幽默,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即使作为非设计专业人士,也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很多启发。

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犯一些错误,而这些错误可以用心理学原理来解释。

比如,从面包机中取面包时,我们明知很危险,但在面包即将烧焦的情况下,我们会“自认为很小心”地去抢救,而忽略了其他潜在的危险。

这就是选择性注意,我们只关注了眼前的问题,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危险。

类似的情况也会发生在机长身上,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而忽视飞机存在的问题,继续冒险飞行。

虽然这种情况在大多数时候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但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外,诺曼先生还将日常活动结构进行分层分析,结合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案例讲解,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

具体是如何讲解的呢?还是让诺曼先生自己来说吧。

作为设计师,最害怕的是自以为是,最大的误区是为了美观而忽视实用性。

这不仅适用于设计师,在许多行业中都是如此。

那么,设计师在设计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呢?只有自己看书才能找到答案。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设计类书籍,虽然有人觉得它有点拖沓,但我倒觉得它很平易近人,非专业人士也可以看的津津有味。

这本书如果换个别的潮一点的名字,绝对可以成为畅销书。

作者唐纳德·A·诺曼以生动的语言、详实的案例和深刻的见解,向读者阐述了设计的本质和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分析,指出了许多设计上的缺陷和不足,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提高用户的体验。

当作者批评那种不知道应该推还是拉的门,一排不知道控制哪个灯的开关,还有让人不知道怎么调节的水龙头时,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遇到的类似问题。

我一直以为是自己有点笨,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问题不在我这儿,是设计的人太笨。

以前遇到用户抱怨网站或者程序不好用,我就认为是用户太笨,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问题在我这儿,还是自己太笨。

诺曼在书中提到的三种概念模式,用户模式、设计模式和系统表象,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设计模式是设计人员头脑中对系统的概念,而用户模式则是用户认为的该系统的操作方法。

设计人员能理解系统内部原理,所以设计的时候往往从内部原理来设计系统的操作方法。

而用户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系统表象对产品进行理解。

就如作者举的那个空调的例子,大多数人都会在感觉热的时候把空调的温度调到最低点,想让室温快速降低,然后再把温度调到合适。

但其实这种用户模式是错误的,因为空调只有两种状态,工作或者不工作,那个温度阀值只是控制空调在当室内温度到多少度的时候停止工作。

设计人员明白这个道理,他设计空调的温度调节其实和定时功能一样,基本上属于一种智能开关,而用户却把它当作加速装置。

当然,这个例子里的用户模式并不会影响用户对系统的使用,否则,就说明设计有问题了。

看了这本书后,我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观察方式有了明显变化。

我开始关注那些看似简单的设计,思考为什么它们会这样设计,是否有更好的设计方式。

设计心理学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观后感看了设计心理学相关的东西之后,我就像突然被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那感觉就像是发现了隐藏在我们身边的魔法秘籍。

以前我看那些设计得超棒的东西,就只知道说“哇,好看”或者“真好用”,但看了这个才明白,这里头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比如说手机APP的界面设计吧,我之前从来没想过为啥有的APP我一打开就觉得特顺手,有的就感觉像在走迷宫一样迷糊。

原来是在设计心理学里,有关于用户习惯、视觉引导这些门道。

就像我们平常习惯从左到右看东西,那好的设计师就会把重要的信息按照这个顺序摆好,让我们像顺着水流划船一样自然地就看到关键内容。

还有产品的颜色选择,这可不是随便乱选的。

你看那些快餐店,好多都是用红色、黄色为主色调。

红色特别醒目,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就像在大声喊“看我看我”,黄色呢,给人一种欢快、充满活力的感觉。

这两种颜色一搭配,好家伙,就像在诱惑人们说“快来吃呀,这儿又热闹又好吃”。

而一些高端品牌就爱用黑色、白色或者低调的深色系,给人一种神秘、高端的感觉,就好像在说“我很贵,我很有档次,不是谁都能懂我的好”。

再说到产品的形状设计。

像那些圆润的东西,总会让人感觉很友好、很亲近。

就好比一个圆润的小杯子,握在手里就觉得很舒服,感觉这个杯子就像是你的小伙伴一样。

而那些棱角分明、线条刚硬的产品,往往就会给人一种很专业、很有力量的感觉。

比如说那些高级的机械手表,硬朗的线条就像是在展示它精密的内在结构,仿佛在告诉大家“我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我是很有内涵的”。

在用户体验这一块,也是满满的心理学套路。

那些能够给用户及时反馈的设计就特别贴心。

比如说你按了一个按钮,它马上给你一个小小的震动或者声音,告诉你“我收到你的指令啦”,这会让用户觉得很安心,感觉自己和这个产品是有互动的。

要是按了半天啥反应没有,就像你在和空气说话一样,那肯定会让人很不爽。

我还发现,好的设计其实是会“说话”的。

它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说明书,就能让你知道怎么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设计心理学》有感
唐纳德·A·诺曼在书中写道:“在本能层次的设计原则是固定的,在全人类和所有文化皆是一致的。

如果你是根据这些原则进行设计,那么你的设计会一直是引人注目的,即使他有些简单。


人们一向认为“设计”这个概念不易理解的困惑,然而在他笔下,通过与日常实际案例的结合,让我们可以更加通俗地理解。

设计心理学共有四册,这里主要谈谈对第一册的感悟。

在第一册中,介绍了在生活琐事中的观察和理解,从日常的事物中阐释怎么从认知角度帮助设计师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日常的设计,主要阐释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什么。

“你以你希望的方式为用户设计,而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设计”,诺曼认为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一种解决之道,将用户的需求、能力和行为方式先行分析,然后用设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能力和行为方式。

同时也是一种设计理念,设计以充分了解和满足设计的需求为基础,这种理解主要通过观察。

设计来源于生活,例如现在市面上很多的插座,两孔和三孔的距离很近,导致两孔和三孔不能同时使用,带来用户使用不便。

人和机器的区别,运作的特点,人灵活,变通,物体精细,精确。

工程师更针对的是机器如何运作,而设计师不仅仅要知道机器怎么运作,还要研究人和机器间的沟通行为。

设计关注物品如何运转,如何操控,以及人与技术之间互动的机理。

交互设计的五原则包括示能、意符、映射、反馈、概念原则。

示能是存在的,即使它们是不可见的。

指一个物理对象与人的关系(交
互作用),示能是物的特性与决定物品预设用途的主体能之间的关系。

而意符是可以蓄意的,故意而为之的,人们需要某种方式了解他们将要使用的产品和服务,某些标识表明的用途,会发生什么,有什么样的替代方案。

映射表示两组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对应关系。

沟通行为的结果是控制论、信息论的著名概念,在此基础上,反馈必须是即时的,合理的。

例如,现在人工智能的语音呼叫功能。

概念模型指高度简化的说明,告诉你事物是如何工作的。

(符合心理模式、标准、通识),良好的沟通要建立良好的概念模型,是产品让人愉悦的关键所在。

因为产品是为人们的使用而设计的,如果不能深入了解人,设计往往会失败,产品将难以使用,难以理解。

人的思想是以潜意识为主导的,潜意识控制着熟练地行动。

而当学习,碰到危险和出错时,对新状况产生反应属于意识。

大脑的三层次包括本能层、反思层和本能层。

本能的反应存在于最底层:控制简单的肌肉群,感知外在的世界和身体(潜意识主导)。

行为层和行为的三个阶段密切相关,行为层次与期望有关,所以对行动次序的意图敏感,然后才是对反馈的阐释(潜意识主导的)反思层,反思层是设定目标和计划行动的一部分,同样受到对实际发生的结果与期望比较的影响(意识主导)。

例如,纪念品的购买,不仅仅是因为这东西,更多的是这件纪念品背后的回忆,是这件产品给人带来的感受,是思维重新思考的对这件事的意义。

在此书中诺曼以一系列设计案例来体现一些深刻的设计思维,这
些思维贯穿于四部曲,值得我们逐渐深入地学习和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