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

合集下载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诗词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常用的体裁,相比诗词的脍炙人口,现代人对赋的了解却相对较少,但是在古代,诗与赋可是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文学。

陆机曾在自己的著作《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观念,可见赋的兴盛,一篇优秀的赋论足以造成"洛阳纸贵"的盛况。

但相比贯穿整个历史,至今仍保持活力的诗歌,赋这一文学体裁在汉唐时期的辉煌之后,却逐渐开始衰退,至明清时期,几乎已经彻底被淘汰了。

这样一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学体裁,为何消失了呢?赋的推动者司马相如,使它成为汉朝主流文学"赋"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况著有《赋篇》一书,让"赋"这个称呼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在战国时期,赋并没有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当时主流文体是诗和文这两种,《赋篇》全文也并没有采用赋这一体裁。

真正开创了赋这一文体的是楚国诗人屈原。

屈原所创作的《天问》等一系列作品,风格介于与诗、文之间,语言充满诗意与浪漫,铺张恣意之风迎面而来,但这些文章又无法像诗歌那吟唱,只能诵读。

于是后世史学家司马迁选用了"辞"和"赋"这两个词来称呼屈原的作品,赋这一文体才真正出现。

不过屈原作品是后人为其命名为赋的,真正将自己的作品称为赋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也正是从司马相如开始,赋开始兴盛起来,成为主流文体。

赋代表汉唐文化的载体,反映出当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自汉唐以来,赋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优点,讲究文采和韵律,又吸收了纵横家善用铺张排比的特点,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酣畅淋漓感,当时的文人中,诗歌虽然兴盛,但只是用于陶冶情操。

真正判断一个人的才识学问则要看他写赋的能力,擅长写赋而不会诗歌的依然是文学大家,但却从未听闻文人有会写诗而不会赋论的。

赋也被称为"汉代五绝"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学符号,是最能代表汉文化的文体。

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流互动角度分析汉赋

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流互动角度分析汉赋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流互动角度分析汉赋王昕宇 南通大学摘 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汉赋与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之间的沿革深切地反映出南北方地域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

本文从汉赋源头讲起,进一步比较汉赋与楚文化形成的地理区位,再讨论二者内容形式方面的联系。

关键词:汉赋;楚辞;屈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111-01汉代,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处于领先发展的地位,与南方源远流长,富于活力和浪漫气息的楚文化发生碰撞和结合,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推动文学产生了新的景观,汉赋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对汉赋溯源,认为汉赋源于楚辞者甚多。

其理论来源于班固《离骚序》曰:“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王逸、刘熙载等皆主此说。

汉赋在吸收楚辞精华的同时也博采众长,将多种元素融为一体。

熔炼成汉代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文学形式。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

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最终成为南方文化的代表。

秦汉时期,都城咸阳,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汉代以来中原地区文人优势地位的形成,与中原深厚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西汉时,长安虽为首都,是政治中心,但文化中心却分散在地方的诸侯国,各路诸侯富甲一方。

他们聚揽宾客,大兴养士之风。

其宾客着力于文学创作,因此形成了多个以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梁孝王组织的梁园作家群体。

梁孝王筑有梁园(今河南商丘),其名望既高,又有意招揽士人,羊胜、公孙诡、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人皆归门下。

其中,羊胜、公孙诡和邹阳来自齐地,枚乘来自淮阴,严忌来自吴地,司马相如来自蜀地,他们超脱地理位置的局限纷纷投奔梁孝王门下,体现出当时土人流动频繁,且向中原地区流转的趋势。

这就表现出西汉时中原地区的文化吸引力。

汉赋简说

汉赋简说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 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 《天子游猎赋》、《大人赋》、《长门 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另有《梨赋》、《鱼葅赋》、《梓山 赋》3篇仅存篇名。《隋书·经籍志》有《司马相如集》 1卷,已散佚。明人张 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汉代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赋,而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和赋论大 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 司马相如赋才天纵,文思萧散,控引天地, 错综古今,旷世莫比。 他是汉赋的奠基人,扬雄欣赏他的赋作,赞叹说:“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 其神化所至邪!”被班固、刘勰称为“辞宗”,被林文轩、王应麟、王世贞等 学者称为“赋圣”。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将司马相如和司马迁放在一起 作专节介绍,并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鲁 迅说:“不思故辙,自摅妙才,广博闳丽,卓绝汉代„„其为历代评骘家所倾 倒,可谓至矣”。 司马相如还充分地掌握了辞赋创作的审美规律,并通过自己的辞赋创作实 践和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对辞赋创作的审美创作与表现过程进行了不少探索, 看似只言片语,但与其具体赋作中所表露出的美学思想相结合,仍可看出他对 赋的不少见解。他已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辞赋创作主张。从现代美学的 领域,对其辞赋美学思想进行阐释,无疑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骚体赋
汉赋
大赋
小赋
西汉前期
汉初之赋,据《汉书· 艺文志》著录有八家,即陆贾、朱建、赵幽王刘友、 贾谊、庄忌、枚乘、淮南王刘安以及未具名的淮南王门下群臣宾客,作品共一 百七十二篇。
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无论是精神上还是体制形式方面,贾谊赋都明显对屈原楚辞有所继承。他 们同有不世之才和为国尽忠报效之心,又同有不为所用、遭谗被放的悲愤之情, 因而辞情风貌多有相类。在体制上,则表现为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 用韵,形式整齐,富于抒情色彩。 枚乘《七发》:开创了汉代大赋体式 第一,《七发》是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展开的。 第二,《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 散文化的文体。 第三,《七发》所铺陈的内容,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的题材,这些题材在 后来的赋作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第四,《七发》已经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出现“劝百讽一” 的现象,这也成为后来汉赋的基本特征。 第五,以逐步盘升的手法表达讽喻意图。

楚辞与汉赋的联系

楚辞与汉赋的联系

楚辞与汉赋的联系楚辞与汉赋虽然产生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传承楚辞是南方文化的代表,它体现了楚地地域文化的特征。

而汉赋则是对楚辞的继承和发扬。

汉赋的作者多为北方人,他们通过对楚辞的学习和吸收,对楚地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传承。

因此,汉赋成为了楚地文化在中国北方的媒介,将楚地文化的特色传递了出去,对推动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语言表现楚辞和汉赋都是汉族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语言表现方面呈现出共同的特点。

首先,它们的语言表达都非常独特,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

楚辞中的语言优美、流畅、自然,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

而汉赋则更注重表现事物的富丽华丽和恢弘壮观,语言丰富多彩,堪称华丽之作。

此外,楚辞和汉赋都非常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情感,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这一特点不仅在楚辞和汉赋中常见,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

三、文学风格楚辞和汉赋在文学风格方面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以叙事为主,通过情感的抒发来表达对人生、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其次,它们的仿效和意蕴都非常深厚,无论是楚辞还是汉赋,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和民族感。

除此之外,楚辞和汉赋还有着强烈的实用性,它们往往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

因此,它们在风格上也常常表现出劝诫、启迪、激励的特征。

总之,楚辞和汉赋不论是在文化传承、语言表现还是文学风格方面,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们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传承和推广中国文化、丰富人类文化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思想内容到思维形成——论汉代赋家在思想上对楚辞的承继

从思想内容到思维形成——论汉代赋家在思想上对楚辞的承继

从思想内容到思维形成——论汉代赋家在思想上对楚辞的承

刘曼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辞与赋实则是两种文学体裁.辞,即楚辞.宋·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①至汉成帝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为一集,题名<楚辞>,故此后,楚辞既是一部诗歌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赋作为文体的名称始见于<荀子·赋篇>.至汉代却出现辞赋不分的倚况.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辞赋并称的提法,如<司马相如列传>称:"景帝不好辞赋."②盖因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相似度所致.而从汉代赋家们的创作作品中即可以看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本文拟从思想上来说明汉代赋家对楚辞的承继.
【总页数】2页(P211-212)
【作者】刘曼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2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论汉代骚体赋对楚辞文体的接受 [J], 王亚萍
2.汉代楚辞传播与拟骚诗传体性质的形成 [J], 王浩
3.汉代政制中的赋家身份辨析--以《两都赋序》“言语侍从之臣”为中心 [J], 李青
4.汉代纪行赋对《楚辞》的继承 [J], 白云鹏
5.楚辞与汉代骚体赋流变 [J], 易闻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文学的发展历史论文

汉文学的发展历史论文

汉文学的发展历史论文中国的文学发展历史悠久而丰富,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的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以诗歌、楚辞、唐诗等形式为主,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学逐渐发展壮大,出现了小说、散文等新的文学形式。

在汉代,兴起了散文的创作,这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的《楚辞》、《汉赋》等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世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汉代的诗歌也有很高的成就,诸如《古诗十九首》、《乐府诗集》等作品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达到了高峰。

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家,如欧阳修、苏轼等。

他们的散文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时期,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在主题、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和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发展和世界文学的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国文学在创作形式上独具特色,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文学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古代中国文学也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诗歌涵盖了田园牧歌、咏史怀古、抒情抒怀等多种题材,不同的题材形式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

散文则包括议论文、杂文、游记等多种类型,内容涉及政治、生活、风俗等方方面面。

至于小说,则涵盖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等各种题材,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是古代中国文学中的杰出代表作品。

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简述汉赋的发展历程

简述汉赋的发展历程

简述汉赋的发展历程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起源于汉代。

汉赋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楚辞》,但它在东汉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繁荣。

汉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在前期,汉赋的代表作品主要是《楚辞》,这是一部以辞章形式表达情感的诗歌集合。

楚辞的诗歌具有浓郁的个人色彩和激情澎湃的感情表达,它以独特的辞章技巧和艺术手法成为汉赋发展的奠基石。

中期的发展阶段是东汉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汉赋作品。

代表人物有刘向、班固、司马相如等。

东汉时期的汉赋开始注重文辞的华丽和修辞的巧妙,以及情感的细腻描写和类比比喻的运用。

这时期的作品多以咏史怀古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展现了汉代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特色。

后期是汉赋的成熟期,宋初的文赋被认为是此阶段的巅峰之作。

宋初汉赋以文辞的博大精深和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表达而被誉为华丽绮丽的古文体。

同时,这一时期的作家们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结构的变化,使作品表达更加细腻、生动。

宋儿时期的汉赋采用了更多的修辞和比喻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

这一时期的汉赋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汉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在历史
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楚辞》到东汉时期再到后期的逐渐发展和演变。

汉赋以其独特的文辞、瑰丽的修辞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汉代文人的情感和才华,同时也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珍贵的借鉴和启示。

楚辞汉赋

楚辞汉赋

文档信息
举报文档
孙军806贡献于2012-09-03
4.0分
我要评价
1/2
相关文档推荐
汉赋与楚辞源远探议
2页
5财富值
汉赋和楚辞
3页
8财富值
诗经 楚辞,汉赋 有关内容
4页
免费
江淹赋与楚辞、汉赋之关系
暂无评价
9页
|
登录注册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 帮助 全部 DOC P
文学
上传文档
支持以下设备:扫二维码下载
AndroidiPhoneiPad
.
? 2005-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豆瓣· 在豆瓣工作·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课程论文)哈~
2010-12-08 15:14:48
前言:汉赋作为一代文体有其特殊的文化历史和文学魅力,很多文章的和学者都提到汉赋是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汉赋从文体到内容,甚至是思想都与楚辞有很大的相似性。汉代有骚体赋之说,骚即代表《离骚》,《离骚》是楚辞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屈原是楚辞的宗师,看完《离骚》,再去阅读汉赋家的作品你就会有很深的感触。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认为汉赋来源于楚辞,其实汉赋对楚辞的继承是多方面。一、 思想上的继承思想的继承,也可以是说精神上的继承。汉赋于楚辞有相承相因的关系,以里《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主要抒发的是作者怀才不遇、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悲伤情怀,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谗臣进谗误国的愤慨和绝不与之同流合污的决心,对君主的讽谏。这里的情感有悲伤、缠绵、愤恨和坚决,屈原门生和后继的楚辞作家也没有跳出这些思想和情感,如《卜居》表现屈原内心的矛盾与困惑,《渔夫》则展现出屈原内心经历的混同世俗与正道直行的思想斗争及其抉择。这些思想被汉赋家继承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出来,例如贾谊,他与屈原产生共鸣,他被贬长沙,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感叹、愤恨之情,他的《吊屈原赋》控诉了“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不公平的社会,凭借吊屈原而抒发自己的忧愤。赵壹也同样如此,他在《刺世嫉邪赋》“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柂,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桡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表达了对黑白颠倒社会的的强烈不满,赵壹于屈原相较更直接。哀怨情节突出的还有司马迁,他的特殊经历与屈原有异曲同工之处,他的赋也愤世嫉俗,满腔愤慨。思想的继承还表现于对神鬼的敬重,有学者在《楚辞》和《汉赋》中做过统计,“神”出现的次数最多,89次占总数的49%;“灵”出现67次,占37%;而“鬼”出现14次,占8%,人死则为鬼。不难看出,“神”是楚巫首要崇拜对象,楚人对祖宗的鬼也很敬重,但与神不可同日而语。汉赋家的作品亦是如此,这是对楚辞从宗教思想上的继承,楚地思想开放,越人首要崇拜的是鬼,黄河的流域的中原地区在战国则是百家争鸣的战国士思想横行一时,在他们眼里巫术是蛮荒的象征。楚辞来源于流传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巫歌,这种巫歌孕育于原始宗教文化,带有强烈的宗教情感和楚地文化。《招魂》便是典型的代表,它以神灵之间的呃爱情生活为主题,把神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屈原流放其域,行文写作、抒发情感,借用芳草美人、问卜降神、天国神游等巫文化作比兴事物。这个宗教的思想的继承有其社会根源,其一汉代统治阶级多为楚国出生,这就造就大量汉赋家为了迎合统治阶级和贵族的喜好可以为之;其二赋得大量排铺,想象的丰富、自由无束的联想也是这一思想被保留集成的原因,;其三神鬼作比喻高尚情操,到了汉代已有定式,汉赋家很难跳出这个创作上的心理定势。桓谭的《仙赋》是奉汉成帝之旨而作,神灵巫仙的描写,有迎合汉成帝的长生享乐成仙的思想之意。楚辞有浓烈的讽谏意味,从《离骚》中思想可以解读出:希望君王从历史人物中吸取教训,这点汉赋虽然讽谏意味不足但还是有所保留,汉代赋家无论盛世还是乱世都有讽谏,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以夸耀的笔调描写了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及汉天子游猎的盛大规模,歌颂了统一王朝的声威和气势,即使这样也不枉讽谏,赋中他从一个理想的君主,写到“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亡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引出节俭,归结到讽谏上来;张衡的《二京赋》、《西京赋》、《东京赋》,从帝王的奢华无度到称颂节俭,弘扬礼仪,莫不是讽谏吗?二、 文体上的继承汉赋可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机构恢弘,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往往一篇赋成千上万言。汉代贾谊、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都是写大赋的高手。而小赋则摒弃了大赋的辞藻、篇幅等方面的缺陷,保留汉赋的基本文采,创造出篇幅脚下、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片小赋,赵壹、祢衡、蔡邕等是写小赋的高手在我们现在所认同的汉赋多是大赋。从巫歌到楚辞,从楚辞到散文化,再到骚体赋,最终汉赋的形成这是一条非常明显的继承变化的道路,汉赋的辞藻华丽是继承于楚辞的,楚辞特别强调明确的空间感,很多楚辞中可见作者在构筑一个宏大的空间,如《招魂》,这个空间的构造就需借助大量的铺排、辞藻来堆砌,汉代赋家受其影响,亦在作品中出现大量铺排、堆垛辞藻,以至到后来汉代赋家好用生僻字,受到后世学者很多诟病。汉赋多是四言,六言的赋体,这是继承诗骚的形式。此外汉赋中还常出现如楚辞的使用对话形式,《离骚》中有大量的对话形式,《卜居》《渔夫》则是整篇采用对话形式。汉赋亦有,如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难蜀父老》,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答客难》,杨雄的《长杨赋》、《逐贫赋》等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短小的抒情赋,可以从宋玉的《九辩》中找到点踪迹,《九辩》在楚辞和汉赋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思想境界不及《离骚》,但他提出了一个新的主题“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新主题,这个主题在汉代以及后代广大士林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便是汉代小赋主要的主题,这里没有国家命运,没有讽谏警醒,有的是个人悲情愤怨。三、 楚辞与汉赋,继承和创新的冲突从楚辞的特点来看,总结有四点:1. 表现纯洁美好的人格即不见溶于浊世而又难以改变初衷的失意、忠愤之情;2. 具有缠绵悱恻、哀怨伤感的情感基调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行文方式;3. 借用芳草美人、问卜降神、天国神游等巫文化作为比兴事物;4. 具备楚声、楚地、楚语、楚物的地方特色,运用带有“兮”字的回肠荡气的散文化句式。从汉赋的发展来看这些特点都有继承,也许会问为什么不直接沿用楚辞更简单,或是重新创造一种文体。从战国到秦,再到汉,汉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有其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历史必然性。屈原创作所代表的楚辞,是将战国士文化注入了楚辞创作中,战国士文化是以战国史林为历史创造主体,以品天下一统江山为目标、以思想解放自由创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思潮。屈原是出生于贵族,生长于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又曾一度位于统治决策曾,他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战国士林文化,同时又深受南楚文化的浸润,巫文化的熏陶,由于政治的挫折,他使两者结合创造了特有的楚辞,这极具楚地特色的文体。到了汉代,上层统治阶级和贵族多为楚人,对楚辞这一极具楚文化的文体的偏好是自然而然的,对其复兴也是尽心尽力;而从另一方面,汉代大一统,独尊儒术,对楚辞的发展又是有相当束缚的,统一和发展中的大帝国又需要一种文体去张扬统治阶级的和百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样汉赋在继承楚辞的基础上,又有了变化,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和政治需要。而汉赋夸饰之风背后又隐含着汉代赋家在社会政治生活地位中的下降,蕴含着在政治生活中被欺凌与侮辱的无可奈何,与只能依附于政治的愤慨,正是有这种情怀九接受和认同了屈原的精神,并把自己的苦难与屈原的破碎之心融为一体。这也是对楚辞精神继承的原因之一。继承楚辞却与楚辞不同的汉赋,仅仅是继承是不能成为一代文学的,汉赋必须有创新。创新一,多种句式的交错应用,这中创新源于枚乘的《七发》根据叙述和描写的不同学要采用不同的句式,韵散结合,极富文采。创新二,对楚辞中自然描写的超越,汉赋作家将自然景物之于客观地位,赋中也有出现对自然的征服,体现了积极向上的心态。总而言之,楚辞对汉赋的影响是直接的,没有楚辞就没有汉赋;汉赋是接受了楚辞的诸多因素形成的,汉赋的许多优点是对楚辞的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 陈桐生 《楚辞小史》论纲[J].云梦学刊,2001,4:5-8[2] 郑明璋 论汉赋对楚辞的接受与创新[J].山西师大学报,2004,3:61-66[3] 刘曼 从思想内容到思维形成陈科教文汇,2009,3:211-212[4] 陈金刚 李倩 楚辞、汉赋中巫之称谓及巫风盛行原因[J].江汉论坛2007,12:55-59[5] 李慧芳 论屈骚句式在汉赋中的流变[J].中南大学学报,2010,3:111-115[6] 吴淑玲 汉赋与楚辞[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57-58[7] 司马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M].中华书局,19599:2999为怕以后找不到 这样备用吧~ 写于2010年11月29日 古典文学欣赏

楚辞与汉赋的关系

楚辞与汉赋的关系

楚辞与汉赋的关系汉赋作为一代文体有其特殊的文化历史和文学魅力,很多文章的和学者都提到汉赋是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汉赋从文体到内容,甚至是思想都与楚辞有很大的相似性。

汉代有骚体赋之说,骚即代表《离骚》,《离骚》是楚辞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屈原是楚辞的宗师,看完《离骚》,再去阅读汉赋家的作品你就会有很深的感触。

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认为汉赋来源于楚辞,其实汉赋对楚辞的继承是多方面。

一、思想上的继承思想的继承,也可以是说精神上的继承。

汉赋于楚辞有相承相因的关系,以里《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主要抒发的是作者怀才不遇、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悲伤情怀,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谗臣进谗误国的愤慨和绝不与之同流合污的决心,对君主的讽谏。

这里的情感有悲伤、缠绵、愤恨和坚决,屈原门生和后继的楚辞作家也没有跳出这些思想和情感,如《卜居》表现屈原内心的矛盾与困惑,《渔夫》则展现出屈原内心经历的混同世俗与正道直行的思想斗争及其抉择。

这些思想被汉赋家继承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出来,例如贾谊,他与屈原产生共鸣,他被贬长沙,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感叹、愤恨之情,他的《吊屈原赋》控诉了“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不公平的社会,凭借吊屈原而抒发自己的忧愤。

赵壹也同样如此,他在《刺世嫉邪赋》“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

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

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

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

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

奚异涉海之失柂,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桡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

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

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表达了对黑白颠倒社会的的强烈不满,赵壹于屈原相较更直接。

哀怨情节突出的还有司马迁,他的特殊经历与屈原有异曲同工之处,他的赋也愤世嫉俗,满腔愤慨。

思想的继承还表现于对神鬼的敬重,有学者在《楚辞》和《汉赋》中做过统计,“神”出现的次数最多,89次占总数的49%;“灵”出现67次,占37%;而“鬼”出现14次,占8%,人死则为鬼。

北大古代文学考研真题(1997--2014)

北大古代文学考研真题(1997--2014)
一、名词解释(5×3=15分)
1、行卷2、叶燮3、爱美剧
二、论述题(85分)
1、论李斯(30分)
2、《沧浪诗话》的诗学理论述评。(30分)
3、论张恨水对古代章回体小说的继承与发展。(25分)
北京大学2008年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刘向龙朔体孟称舜《青楼集》文界革命《人境庐诗草》
二、论述:
1、试比较《诗经》中“风”诗、“雅”诗的异同。
北京大学2010年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一、词语解释
1、声无哀乐论2、端平更化
3、刘熙载4、《山洪》
二、论述
1、论稷下学宫的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
2、论明清小说理论中人物论。
3、论五四时期文学社团的兴起。
三、赏析题
1、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北京大学2002年古代文学专业基础考研试题
一、简答(10/30)
1、《文赋》中对灵感的论述(简述《文赋》关于创作灵感的观点)2、绍兴和议
3、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及文学主张(试述“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和文学观点)
二、论述题
1、论述金圣叹小说评点(试述金圣叹对于小说的评点)(20)
2、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政策及结果、意义(孝文帝迁洛和改革的措施、结果和意义)(25)
1以〈史记〉为中心论述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发展情况。
2试评述白居易和元稹为代表的诗歌运动的理论。
3谈谈陆游、范成大和杨万里的关于乡村题材诗歌的创作情况。
4关于〈三国演义〉的虚实之争,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北京大学2004年古代文学专业基础考研试题
1党锢之祸和东汉晚期的现实政治。(35分)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汉赋的起源、特点、流派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赋的起源汉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初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国力逐渐恢复,文化繁荣。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逐渐兴起。

它吸收了楚辞、乐府等古代文学的元素,形成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汉赋的特点1. 抒发情感:汉赋以抒发情感为主要特点,通过描写作者的内心感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思量和感慨。

2. 运用修辞:汉赋中往往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描写景物:汉赋重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描绘山水、花草等来烘托情感氛围。

4. 借古讽今:汉赋中往往以古代人物、事件为题材,通过借古讽今的方式来批评当时的社会现象。

三、汉赋的流派汉赋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为了多个流派,主要有两大流派:骚体赋和咏物赋。

1. 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为主要特点,往往借古讽今,批评时事。

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等。

2. 咏物赋:咏物赋是汉赋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要特点,通过描绘花草、山水等来烘托情感。

代表作品有贾谊的《谏逐客书》、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等。

四、汉赋的影响汉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创作:汉赋的发展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和范本,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文化传承: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影响外国文学: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对外国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日本的和歌就受到了汉赋的影响。

综上所述,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它以抒发情感、运用修辞、描写景物和借古讽今等特点而闻名,形成为了骚体赋和咏物赋等多个流派。

楚辞与汉赋的联系

楚辞与汉赋的联系

论汉赋对楚辞的改造与超越班固在《离骚序》中这样评论《离骚》:“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王逸的《楚辞章句序》则说:“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

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

”他们都看到了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汉赋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后来的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认为汉赋来源于楚辞。

但是不少研究者常常把目光集中在汉代辞赋作者对楚辞艺术形式的接受上,而忽视了楚辞的精神对汉赋的侵淫和滋润。

我们认为,汉代辞赋对楚辞的接受主要是精神上的,其对楚辞形式方面的接受也是为了表达精神服务的。

而且这种接受又常常与创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汉赋对楚辞的接受,与楚辞在汉代的流传密切相关。

汉起源于楚,刘邦对“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的楚地文化十分重视。

《汉书·礼乐志》云:“高祖乐楚声。

”他的《大风歌》在句式、节奏、文辞上都有明显的楚辞特色。

汉初几个皇帝也爱楚辞,都曾“征天下能为楚辞者”讲解楚辞。

统治者的爱好促成了楚辞在整个汉朝的流传。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论争也加速了楚辞的传播和对文人的影响。

在众多参与讨论的文人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班固和王逸。

王逸认为《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经序》和《九歌序》对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产生的愁思、愤懑之情予以突出的强调,正确指出了屈原创作的根本动因。

王逸将《离骚》中的词语与《诗》《易》《尚书》《禹贡》等一一比附,认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乃天地间之至文,是后世效法的楷模。

这是对《离骚》创作手法的总结,也是对其艺术风格的概括,更是对其在后世影响的肯定。

班固《离骚序》评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强调的是屈原眷恋君主怀不能己的纳忠之心。

汉朝的文学传统楚辞汉赋与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

汉朝的文学传统楚辞汉赋与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

汉朝的文学传统楚辞汉赋与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汉朝的文学传统:楚辞、汉赋与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文学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楚辞、汉赋和乐府诗成为了汉朝文学的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汉朝文学的这三个重要方面,包括其创作背景、特点以及流传情况。

一、楚辞的创作与流传楚辞,是指汉代楚国的各类文学作品。

楚辞以屈原为代表,其作品富有激情和独特的风格。

在创作背景上,楚辞反映了楚国的历史现实和民族思想。

屈原的《离骚》便是一部代表作,以描写楚国被秦国侵略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痛苦。

楚辞的流传并不顺利,直到汉代初年之后才逐渐成为文人研究的对象。

其中,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楚辞的引用为后来其它文学家重视楚辞作品的源头。

到了西汉中期,楚辞得到了更多的传扬和评论,文人陆续开始模仿楚辞的风格进行创作。

二、汉赋的创作与流传汉赋是汉代文人在楚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体。

汉赋以辞章华丽、气势磅礴为特点,常常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汉赋的创作背景与楚辞类似,也以国家兴亡、忧患与思乡之情为主题。

汉赋开始在汉代中期得到兴盛发展,并成为官方文学形式之一。

然而,汉赋并未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在汉代结束之后很快便衰落。

但汉赋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仍有重要影响,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对汉赋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赋作。

三、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乐府诗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民间诗歌形式,起初用于歌颂皇帝的功绩和颂扬国家的繁荣。

到了后来,乐府诗逐渐走向民间,成为记录社会风貌和民间情感的重要方式。

乐府诗内容广泛,既有忧国忧民的抒发,也有歌颂爱情和赞美自然的表达。

乐府诗的创作渊源较为复杂,既有宫廷文人的创作,也有民间文人的参与。

这使得乐府诗保留了较为真实的历史面貌和民间风情。

随着乐府诗流传的广泛,唐代时期乐府诗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许多杰出的唐诗即承袭和发扬了乐府诗的文学风格。

四、汉朝文学传统的影响楚辞、汉赋和乐府诗作为汉朝文学的代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汉代骚体赋对楚辞文体的接受

论汉代骚体赋对楚辞文体的接受

论汉代骚体赋对楚辞文体的接受作者:王亚萍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3期〔摘要〕骚体赋和散体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两种最重要体式,在汉代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骚体赋与散体赋、乐府五言诗又交互影响、互相浸染,形成骚散相兼体赋。

汉代骚体赋摒除其祭祀意味,继承其幽愤情怀,以悼念屈原和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悲慨为主,在文学发展史上第一次表现出赋与道家精神的结合,在深层次上实现道家思想在“独尊儒术”背景下的曲胜。

〔关键词〕骚体赋,楚辞,《九歌》体,《离骚》体〔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7)03-0083-07骚体赋和散体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两种最重要体式,在汉代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骚体赋与散体赋又交互影响、互相浸染。

《文心雕龙诠赋》:“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

”[1](77)骚体赋承楚辞而来,在多方面受到了楚辞的影响。

今人对二者之间研究是比较多的。

张啸龙先生《汉人骚赋与楚辞传统》、吴贤哲先生《楚辞文体在汉代的流变》可以看作是探讨二者关系的代表。

郭建勋先生《楚辞的文体学意义——兼论楚辞与几种主要的中国古代韵文》为骚体赋对楚辞的接受拓宽思路。

孙晶先生《汉代骚体赋文体功能的发展演变》中又提出骚体赋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文体——骚散相兼体赋。

李慧芳博士的《汉代骚体诗赋研究》从多方面探讨骚体赋与楚辞之关系以及在汉代特殊背景下骚体赋主旨的变化。

刘成敏博士《论汉赋在子学流变中之作用与影响》又给骚体赋寄寓道家精神从而使道家思想在经学大行于世的汉代得以曲胜这一事实提供研究思路。

楚辞文学的体式基本以《九歌》体和《离骚》体为主,本文在学术大家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汉代骚体赋和楚辞的句式进行数据分析,从句法演变、主旨转化等角度来探讨汉代骚体赋对楚辞的接受及变革。

一据赵敏俐《楚辞的文体区分与屈宋的文体意识》一文,楚辞从文体上大致可以分为六种情况,第一种是《九歌》体,第二种是《离骚》体,第三种是《招魂》体,第四种是《天问》体,第五种是对问体,第六种是宋玉赋体。

周邦彦2000字论文

周邦彦2000字论文

周邦彦2000字论文论宋词的发展历程提起中国文化,古今中外的学者都会倾服于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创新,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在的网络文学,就如百花齐放一般,各具魅力。

尤其是唐诗、宋词,这是绽放在中国文坛上的两朵奇葩,一个优美绝伦,一个豪迈大气,独具风骚的影响了一代代的文人学者。

因此,后人对唐诗宋词的研究也成了文人学者的爱好。

由此可知,每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其来源和逐步的发展历程。

作为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之中最为绚丽的华章之一的宋词也有其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让我们一起翻开这一页页篇章。

一、“词”的来源词,正如我们所知,兴盛于宋,所以后人提起词才会直接称为宋词。

但追述词的发展历史,可源自五代十国,甚至更早,不过真正作为一种文体出现则是形成于唐,据有关资料上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燕乐的广泛流传,使得人们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之后又出现了“敦煌曲子词”,这就是所考究来的最早的词了。

不得不提的是,词在唐代还衍生了几种别称,除了“曲子词”外,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等等,这些我相信我们都可以从词的特征得出一些命名的规律。

尽管我们对唐代的印象是停留在唐诗,但词作为唐代形成的一种新文体,虽然没有像诗歌那样得到文人的重视,但词在中晚唐时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那些我们广为熟悉的唐代诗人,诸如李白、白居易、温庭筠等,尽管他们中大部分的人的造诣主要在诗歌上,但对于词的创作,也都做了尝试,特别是白居易,虽然词量不多,但首首脍炙人口,比如《忆江南》三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尽管依然带有点诗歌的韵味,侧重于描述浪漫文风,但已渐接近民间口语。

简谈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和作用

简谈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和作用

简谈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和作用栾嘉惠[摘要]: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代表性文体,其特点是丰辞缛藻、文采华丽。

但谈起古代文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唐诗宋词”::“明元曲清小说”,少有人称赞汉赋,批其“华而不实,粉饰太平”,视汉赋为形式主义作品, 说它颂圣之词丰,谈美之意盛,对它不屑一顾。

这种态度其实并不妥,在文学史中许多方面都是继承和发展而来,继承和发展楚辞“放射性思维方式”,形成对世界成物的浓厚兴趣, 使汉赋简直成了世界万物的类书。

[关键词]:楚辞屈原汉赋继承发展首先,汉赋秉承了楚辞一大特点----放射性思维方式。

楚辞是在楚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文学体式,而楚国是一个地广人,不贾而足,地处饶食,并无饥懂之患的地域, 山上水中,田中树上,都能给楚人提供生存的所需,所以楚人与中原只有农业生产这条路可走的生活方式不同, 他们的思维更加的活跃也更加的开放,可能是这种生活方式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 所以楚人思维具有放射性,这一点在文学创作中亦有体现。

《离骚》里屈原陈述自己本身就是从不同方面谈的,写自己对黑暗政治的认识,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天问》里对历史的一些怀疑从夏商周三代的兴亡,一直问到春秋之时的吴楚之争,简直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无拘无束,纵横自由。

这种放射性思维方式往往是由一点即生发开去,逐渐扩大、再扩大,屈原在叙写任何一方面时能够放笔纵情,酣畅淋漓。

赋的形成,跟这种思维方式有很重要的关系,尤其是汉大赋的形成,如果没有这种放射性思维方式,就不能构筑汉大赋那样富丽堂皇的体制。

其次,汉赋拥有同楚辞一般对世界万物的浓厚兴趣,楚辞代表作家屈原开创了以鲜花香草美人来寄情言志的先例,故而楚辞作品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芳香,到处都有令人陶醉的美景。

随举一例,《湘夫人》中的“筑室”部分让大自然与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使作品中的格调显得高洁雅致。

过去人曾把楚辞的这特点归功于楚地的山川地理,但是汉人并不都生长在楚地,缘何他们的作品有更丰富多彩的世界?一是汉斌是从楚辞直接过渡而来的文体,不可避免地要受楚辞的影响;二是汉代新建的帝国经过建设和发展,经济发达了,物产丰富了;三是汉代帝国开放,开疆拓土的功业和外交方面的胜利,致使大批异物来臻,使汉人大开眼界,也使汉人的自尊和自信心大大加强。

评述汉赋的发展脉络演变和贡献

评述汉赋的发展脉络演变和贡献

评述汉赋的发展脉络演变和贡献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

(1)第一阶段,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①这一时期的辞赋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

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②贾谊、枚乘等的辞赋历史贡献a.贾谊辞赋的历史贡献贾谊的《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抒发愤慨,虽吊逝者,实为自喻。

此篇的形式与风格,是骚体的继承,但由于作品倾诉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和后来纯然出于模拟《楚辞》而为文造情的作品明显不同。

他的《鵩鸟赋》是一篇寓志遣怀之作,假设与鵩鸟对话而敷衍出一篇文字。

这篇赋一方面使用了主客问答体,同时也比较多地倾向于使用铺陈的手法,散文的气味浓厚预示了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

b.枚乘辞赋的历史贡献枚乘和他的《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是《七发》写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候,通过主客的问答,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说明贵族子弟的这种痼疾,唯有用“要言妙道”从思想上治疗。

赋中用了七大段文字,铺陈了音乐的美妙,饮食的甘美,车马的名贵,漫游的欢乐,田猎的盛况和江涛的壮观。

《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

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汉大赋,《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2)第二阶段,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①这一时期的赋作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

当时大赋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普遍特点是它们既歌颂夸耀于前,又讽谕劝戒于后,因而造成了这些汉代大赋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②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的辞赋历史贡献a.司马相如辞赋的历史贡献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

《文选》所载《子虚》、《上林》两赋是他的著名的代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汉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屈原对汉人的影响因汉代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特点和具体人物的不同情况而呈现出不同的倾向性:对西汉前期士人的影响主要在品格方面,如贾谊、司马迁所受的影响;西汉后期至东汉,士人由接受屈原品格方面的影响,逐渐转为对屈原进行政治伦理道德方面的评判,如扬雄、班固、王逸等人对屈原的评判。

楚辞对汉代文化的影响还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汉代的淮南、吴、梁诸藩国皆盛辞赋,原因即在于诸藩国或为故楚地,或与楚地接比,其文化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楚辞对汉代文化的影响还具有重在情感心理、深层意识、艺术情趣的特点。

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完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复归中又有扬弃的圆圈运动:由情到物,再回到情;由怨到颂,再回到怨;由真到假,再回到真。

这个圈圈运动明显表现在由骚体赋到汉大赋,再到抒情小赋的演变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