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课前播放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
)师:有这样几句诗,大家可能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出自哪一本书吗?生(齐):《诗经》。
师:没错,出自《诗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
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也出自《诗经》。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生1: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师:对这本诗集我们还有哪些了解?(屏显《诗经》简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这说明它来自于哪里?生(齐):民间。
师:对,来自于民间。
也就是说它是一首民歌,是最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的。
下面,我们就来听读一遍这首诗歌。
听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读音、感情,还要注意它结构上的规律,并看看我国古代的民歌都有些什么特点。
(师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诵读,学生聆听。
)师:老师发现你在听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非常陶醉。
对这首诗你一定很有感觉吧,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首诗开头所写的景物很美。
师:噢,景物之美。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诗的结构或是韵律方面谈谈。
生2:这首诗有三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押韵。
师:押的什么韵?举个例子。
生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押“ang”韵。
师:还有其他的韵吗?生3:还有“i”。
师:能把韵脚找出来吗?生3:“苍”“霜”“方”“央”押的是“ang”韵;“凄”“晞”“跻”“涘”“已”押的是“i”韵。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所有的韵脚都被你找出来了。
它是押韵的,景也很美,还有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生4:结构很整齐。
每个段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和事。
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结构很整齐,它一共有多少章?如果是现代诗,我们就会说它有多少节,古代就称为章。
也就说,这三章诗的结构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又押韵。
所以,读起来会给我们什么感觉?生(众):琅琅上口。
师:这就体现了《诗经》民歌的特色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蒹葭》教学实录
版权所有-
一、初遇《蒹葭》,一唱三叹。
版权所有-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xī méi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chí jī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yǐ sì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zhǐ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版权所有-
五、深思蒹葭, 领悟伊人意韵
版权所有-
遥望那些追寻的身影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 水一方。 所谓伊人,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版权所有-
三、品味《蒹葭》,领略朦胧之美
• 伊人何人? • 伊人何处?
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 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 其何所指也。
——朱熹
版权所有-
四、古墨流芳,让诗情在你的 笔下流淌
yǐ sì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zhǐ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版权所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版权所有-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chí jī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yǐ
xī
mé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zhǐ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蒹葭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蒹葭名师教学课堂实录蒹葭名师教学课堂实录《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蒹葭名师教学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蒹葭名师教学课堂实录师:老师喜欢诗,喜欢读诗,昨天晚上读到了这样一首: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郞,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知道这是谁的诗吗?生:是孟郊的《古别离》。
师:厉害,你能用一下成语说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情韵吗?生1:(语塞)生2:可望而不可即。
师:生活中渴望而不可即的事是常有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困惑呢?希望同学们能从本节的学习中有所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诗蒹葭(板题)。
师:《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想读吗?生:想。
师:想读就读吧。
(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圏画生词。
)师:板书,蒹葭、溯洄、未唏、湄、跻、坻、俟、址、后、正音释义。
师:谁来范读这首诗,请大家认真听,然后就他的朗读做一下点评。
生:范读。
师:请大家评述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1:我认为杨洋同学的语音、语速、节奏都比较好,但感情不到位。
生2:杨洋同学把这首诗读的比较流畅,虽说不上如盘上滚珠,行云流水但也能达到文从字。
顺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
但我认为读诗应该讲究朝起朝落,有抑扬有顿挫、有得意、有诗意,不应像一滩死水,拨澜不惊,因此她应在感情处理上多下功夫。
师:你能给点拨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呢?生:这首诗读的感情基调应是缠绵悱恻中略带惆怅。
师:请你给同学们示范读一下可以吗?生:感情朗读。
师:诗写的美,你读的更美,现在请同学互读、注意要读出感情。
生:同桌互读。
师:老师认真听了,大家读的都很投入,不过这次我想给大家增加点难度,口译朗读。
生:面露难色。
师:有困难,这样你们先来疏通诗意,这个任务同学们组内合作完成可以吗?本诗共三节,请你们任选一节组内合作学习。
生:小组合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
第一组:生1:我们组选的是第一节诗,我先来朗读。
《蒹葭》教学实录
前沿•专题专题透视•走进共生课堂栏目编辑常白如zhuanti52279@ 22走进共生课堂(九)【走进现场】《兼葭》教学实录刘杨(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广东深圳518000)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这是一首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朦胧的爱情诗,首先,大家先自由朗读这首诗。
(生不由自主地齐声朗读)师:好,显然大家对“自由”这两个字已经感到有点陌生了。
(众生笑)不过你们读的刘老师都听到了,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兼葭》,谁愿意?好,你来读。
(一生读《兼葭》)师:这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声音也相当响亮,但是有一个字,第二章当中的“宛在水中堆(chQ”,请大家标注到课文当中。
(师板书字音)师:“堆”的意思是,水中的高地。
现在让我们一起用正确的读音把《兼葭》朗读一遍,预备,读。
(生齐声朗读)师:同学们,既然是爱情诗,就一定和双方有关。
那么在这首诗里,爱情中的双方是谁?生:我认为是诗人和诗歌中的伊人。
师:好的,同意这种说法的同学谁能说说原因?生:“伊人”,就是“所爱的人”,所以应该是女主人公。
那么一直在呼喊她的,就是男主人公。
师:是的,“伊人”就是女主角。
但是我们要注意,《兼葭》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在民间口耳相传的经典,它的作者是难以判断的。
师:现在,请大家再读全诗,并找出每一章当中出现的景物或事物。
生:我找到了兼葭、白露。
生:还有水。
生:还有一条长长的道路。
文章编号:1002-2155(2019)10-0022-04生:还有一位伊人。
(师板书上述景物)师:非常好,请坐下。
这一次我们通过三位同学找到了很多的景物。
第二章当中又出现了哪些景物呢?生:第二章中出现了兼葭、白露、伊人、水。
生:还有长路。
生:湄,是水与草相接的地方,说明还有草。
(师板书上述景物)师: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细致。
第三章中又出现哪些景物呢?生:第三章有兼葭,还有白露,还有一位伊人。
生:还有一小块陆地,宛在水中ilk。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师:同学们好!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为了这美丽的缘分,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美丽的歌曲。
(播放《蒹葭》)这曲《蒹葭》是2500多年前秦地的民歌,《蒹葭》讲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一个深秋的清晨,芦苇青青,河水悠悠,一位痴情的人儿,百转千回的追寻心中的“伊人”,而“伊人”却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深秋的清晨,走进那片长满芦苇的河畔,走进《诗经》中的《蒹葭》,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题,读题)老师范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体会情感。
生自由读,齐读:师:读来有音乐美,这就是双声叠韵的魅力。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哪几句?生:蒹葭/苍-苍-师:一唱三叹,有音乐之美,这种反复的吟诵就是重章叠句。
在朗诵时,你体会出了诗歌怎样的感情基调?生:我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读出了凄凉、惆怅之感。
师:那我们带着惆怅之情,来读诗的第一小节.生:……师: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我们来“和诗”,请一位同学来配合老师。
(师生合作朗读,出示PPT)蒹葭/苍-苍-(师和)苍-苍-……师:请选你喜爱的一小节,找搭档合作朗读。
(生自由合作朗读)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请两组同学分别展示一下你们的风采,读得好,大家可要掌声鼓励哦!(请一组男同学配合朗读)生:……师:(掌声)真是声情并茂啊!再请一组女同学展示风采!生:……师:(掌声)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现在我们全班一起配合,男同学读,女同学“和”,老师也来当一会”女同学”。
师生配合朗诵:……师:真是一唱三叹,余音绕梁啊!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大家结合课文注解,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大家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讨论(如何说的更有诗意之美,学生之间展开了讨论)师:有不能理解的词语吗?生:白露未已。
师:谁来解答?生:意思是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可以和“白露未晞”对照,一起理解。
师:还有吗?(沉默)那我考考大家。
“溯洄”怎么理解?生:逆流而上师:“从之”呢?生:追寻那个人,“之”是代词。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蒹葭》优秀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蒹葭》优秀教案(精选8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蒹葭》优秀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蒹葭》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下册《蒹葭》优秀教案篇1教材分析:《<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诗经》,学生对其特点一知半解。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看似“不利”因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给学生自由呼吸的课堂。
一、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切忌太过概括。
)1、查阅资料,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形成过程、内容、以及与以前学过的诗歌相比的不同的特点(包括诗歌内容、诗歌风格、写作手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诗歌。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如形成原因,诗歌内容,诗歌特点,写作手法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两首诗中来讲。
)4、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1)2、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1)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老师提问:蒹葭是什么?有谁见过蒹葭?给我们讲讲吧!请同学讲讲。
老师播放蒹葭图片,师生交流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飘荡,柔美可爱给人宁静的感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会不会如蒹葭一样美呢?一起来看看吧!2)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所查的关于《诗经》的信息。
蒹葭获奖课堂实录
蒹葭获奖课堂实录课前播放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
师:有这样几句诗,大家可能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出自哪一本书吗?生齐:《诗经》。
师:没错,出自《诗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
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也出自《诗经》。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生1: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师:对这本诗集我们还有哪些了解?屏显《诗经》简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这说明它来自于哪里?生齐:民间。
师:对,来自于民间。
也就是说它是一首民歌,是最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的。
下面,我们就来听读一遍这首诗歌。
听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读音、感情,还要注意它结构上的规律,并看看我国古代的民歌都有些什么特点。
师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诵读,学生聆听。
师:老师发现你在听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非常陶醉。
对这首诗你一定很有感觉吧,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首诗开头所写的景物很美。
师:噢,景物之美。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诗的结构或是韵律方面谈谈。
生2:这首诗有三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押韵。
师:押的什么韵?举个例子。
生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押“ang ”韵。
师:还有其他的韵吗?生3:还有“i”。
师:能把韵脚找出来吗?生3:“苍”“霜”“方”“央”押的是“ang ”韵;“凄”“ 晞”“跻”“ 涘”“已”押的是“i”韵。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所有的韵脚都被你找出来了。
它是押韵的,景也很美,还有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生4:结构很整齐。
每个段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和事。
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结构很整齐,它一共有多少章?如果是现代诗,我们就会说它有多少节,古代就称为章。
也就说,这三章诗的结构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又押韵。
所以,读起来会给我们什么感觉?生众:琅琅上口。
师:这就体现了《诗经》民歌的特色了。
现在,请大家美美地自由朗读这首诗。
((蒹葭)教学实录.doc
((蒹葭)教学实录点击浏览该文件教学目:1、学会概括课文要点,品味优美语言。
2、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特征习惯。
3、激发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概括课文要点。
(2)难点:A、体会语言优美。
B、学会细致观察。
教学设想:(1)教学中贯彻湛江市教委提出“八字”要求。
(2)重难点突破中结合学法指(3)导进行教学。
(4)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夜莺歌声。
刚才大家听到是一段夜莺鸣叫声,好听吗?莺是一种什么样动物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它。
(板书课题)2、解题,作者介绍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
26岁入法国科学院。
1939年起担任皇家公园(植物园)主任。
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册《自然史》。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大百科全书中》是怎样介绍莺。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2页,看看“练习三”中有关说明。
(叫一个同学读一读,读完后引入课文学习目标。
)《大百科全书》中说明是纯粹知识介绍,语句精炼。
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来说明呢?学习这篇课文大家要注意体会课文语言特色,此外,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3、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要点。
4、指导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掌握词语,要字不离句,着重于运用。
)阴霾(MI):空气中因悬浮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混浊现象。
休眠:某些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生命活动几乎到了停止状态,如蛇到冬季就不吃不动,植物牙到冬季停止生长等。
欢畅(CHNG)高兴;痛快。
栖(Qī)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涵(HN)养:蓄积并保持。
恬(TIN)静:安静。
无忧无虑:形容没有什么顾虑,也没有什么悬挂。
千呵(Hē)万护:形容非常疼爱。
(2)速读,标出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注意圈画出生字词。
教师可让学生自问自答,理清阅读中文字障碍。
5、新课研习(1)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各段中关键语句,并据此概括各段大意,把握课文内容。
《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背景本教学案例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蒹葭》进行探讨与设计,旨在通过本文的阅读,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表现手法及作者的独特情感笔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尤其是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文化内涵,体会文学价值;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3. 掌握词汇及句型,为以后的文学阅读积累经验。
三、教学内容《蒹葭》四、教学过程1. 教材分析《蒹葭》的题材是爱情,主题是爱情的坚贞。
本文通过描写竹林中的蒹葭悠然自得,描绘出一个个春天爱情的场景,表现出爱情之间的坚定和忠诚,生动地反映出古人的爱情观念。
2. 教学过程(1)导入:师生互动,用“爱情”、“竹林”两个主题词来展开一个短暂的思考与交流,让学生了解此次阅读的主题。
(2)预读:让学生先自行阅读全文,划出生词、固定词组和重要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
使用诸如预设问题、前瞻性问题、主题问题等不同形式的提问方式,进行思考与交流,同学们依次分享自己的中文理解与英语翻译,同时进一步梳理文章的信息。
(3)讲解:以生词和重点句为主线,逐一讲解,配合语音、词汇表和短句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特点。
(4)朗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注重字符读法和语言语感的表达,在读中深入生词、短语和句型的记忆和学习。
(5)解析:通过单位式和篇章式的解析,让学生对文学形式、表现力和鉴赏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时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合,展开深度解析。
(6)作品欣赏:通过声音、形象、情感等多种途径触及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让他们理解世事变化、人情冷暖所营造的感人场景,增强审美情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情感和人文素养水平。
五、教学总结通过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蒹葭》。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2课《蒹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2课《蒹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2课《蒹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赏析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教法尝试: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诗歌的特点,扣住《关雎》的“景物、情感、技巧”三大要素,通过对学生各种形式“读”的指导,并辅之以恰当的点拨,在对优美的景物、传神的描写、感人的情节、鲜活的形象的品味中,来完成对《关雎》的鉴赏。
3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3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关雎
活动1【音乐导入】
(播放回族姑娘哈辉的歌曲《关雎》)播放【flash】
学生说感受。
师问:歌曲里的词是出自哪首诗的吗?
板书课题《关雎》
活动2【讲授】j教学过程
一、走进诗经快速记忆
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蒹葭》教学实录
《蒹葭》教学实录该课获海南省第三届“商务印书馆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课前播放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
)师:有这样几句诗,大家可能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出自哪一本书吗?生(齐):《诗经》。
师:没错,出自《诗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
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也出自《诗经》。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生1: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师:对这本诗集我们还有哪些了解?(屏显《诗经》简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这说明它来自于哪里?生(齐):民间。
师:对,来自于民间。
也就是说它是一首民歌,是最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的。
下面,我们就来听读一遍这首诗歌。
听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读音、感情,还要注意它结构上的规律,并看看我国古代的民歌都有些什么特点。
(师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诵读,学生聆听。
)师:老师发现你在听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非常陶醉。
对这首诗你一定很有感觉吧,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首诗开头所写的景物很美。
师:噢,景物之美。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诗的结构或是韵律方面谈谈。
生2:这首诗有三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押韵。
师:押的什么韵?举个例子。
生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押“ang ”韵。
师:还有其他的韵吗?生3:还有“i”。
师:能把韵脚找出来吗?生3:“苍”“霜”“方”“央”押的是“ang ”韵;“凄”“晞”“跻”“涘”“已”押的是“i”韵。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所有的韵脚都被你找出来了。
它是押韵的,景也很美,还有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生4:结构很整齐。
每个段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和事。
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结构很整齐,它一共有多少章?如果是现代诗,我们就会说它有多少节,古代就称为章。
也就说,这三章诗的结构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又押韵。
所以,读起来会给我们什么感觉?生(众):琅琅上口。
优质课《蒹葭》课堂实录
优质课《蒹葭》课堂实录师(满怀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全场默然,迅速被感染)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生:三句话好像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是改变了一些字词师:还有要说的吗生:都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师:也就是说句式相同,你们很敏感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来感受这艺术魅力学生齐读师: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屏幕显示:我们依稀听见了——)生;:我依稀看见了芦苇飘荡,尽头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对男子微笑师:这是怎样的芦苇?生:很浩荡,飘忽不定师:哪个词告诉你这些?生:是蒹葭苍苍的苍苍师:你读一下同时教师出示幻灯,屏幕上两句蒹葭苍苍,第二句后面加了一个破折号师:大家感受一下,这两句的不同之处,读一读生:第二句有停顿,有延长,可以体现出惆怅的感觉生:第二句拉长后有一种风吹过来芦苇在飘荡的感觉,芦苇的叶子上似乎有霜花师:读急了,感觉就消失了……拉长了读可以将惆怅凄美表达出来……我们再读生齐读“蒹葭苍——苍——”师:假如老师再改成蒹葭苍盛行不行?对,不行,味道没有了。
这就是诗经的叠词之美。
其实蒹葭两字本身就很有韵味——教师在屏幕上打出叠词二字,蒹葭两字已经拼音,说:这叫做双声……大家齐读包含蒹葭二字的句子师:是啊,这么美的画面,刚才有位同学说还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哪里?生:在芦苇的尽头师:还可能在哪里?生:在诗人的心中师:是啊,距离产生美,他们之间有距离,产生了朦胧之美……还有,他们的位置是固定的吗?生:是飘忽不定的'……师:从此你心中就走进了这样的一位女子——你们还看见了什么?生:看到了主人公追逐的步伐,也依稀浮现在我面前师:是啊,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幅画,它们都是朦胧的美丽的,其实这里还有一种声音,走近诗歌,你仿佛也听见了什么?生生交流,(屏幕显示:我们仿佛听见了——)生:我仿佛听见了水流的声音,带着主人公的心情师:你走近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们将写水的几句拿出来欣赏一下,……这两句诗中,主人公有怎样的心情?我们选读……在水一方……生齐读——师:此时……心情怎么样?生:悲伤,因为对面的伊人是可望不可即的师:我追问你一句,虽然在河对岸,但伊人在不在?生:在师:主人公就坚信他在对岸,虽然有一段距离,但他还悲伤吗?生:是激动,是兴奋师:是高兴的,满怀憧憬的……这种憧憬集中在哪个字上面?生:在师请同学读这句,读出这种憧憬,并板书憧憬二字生读一遍师:我们要关注这个“ 在”字,连读三遍,加强感觉。
《蒹葭》课堂实录教案
《蒹葭》课堂实录教案
1. 教学目标
•了解《蒹葭》的背景、作者和主旨
•掌握《蒹葭》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朗读技巧和表达方法
•难点:理解诗歌的主旨以及如何把握诗歌情感
3. 教学方法
•导入式启发式教学
•合作探究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
4. 教学步骤
4.1 导入(10分钟)
1.教师播放一段与《蒹葭》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联想。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并把学生的观点汇总,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4.2 学习《蒹葭》(25分钟)
1.教师介绍《蒹葭》的背景、作者和主旨。
2.分组朗读诗歌,注重情感表达和节奏感。
3.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理解诗歌的内涵。
4.3 运用技巧感受《蒹葭》(2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蒹葭》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感受。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分析诗歌,并准备小结报告。
3.分享学生的小结,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会。
4.4 总结(10分钟)
1.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2.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5.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诗歌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熟读诗歌本身,更是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态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运用导入式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探究、交流诗歌的内涵,并通过分享、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会,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
《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师: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请把导语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
“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
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
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
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评点:情景再现,诗意导入。
语言优美,营造氛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师: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
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
“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
“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
继续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评点:明确类型,指出风格,点明意境,分析结构。
宏观把握,提纲挈领。
(屏幕显示)诗歌吟读师:大家读一遍《蒹葭》,我听一下,“蒹葭”,读。
《蒹葭》课程教学实录
《蒹葭》课程教学实录《蒹葭》课程教学实录【课前营造气氛】多媒体展示古朴画面:“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教学实录】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我是第二次来到山东了。
山东人民热情淳朴,山东的同学聪慧纯洁。
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蒹葭》。
让我们合作愉快,好不好?生:好!师:谢谢!师导入: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秋水,伊人。
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
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你的悲伤,你的喜悦。
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
老师刚才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的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这节课,我和同学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师: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
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好,请大家做好准备,听我朗读。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师:老师读得不好,等一下同学们一定读得更好。
同学们刚才找到这首诗的韵脚了吗?哪位同学先说一说?(老师巡查)大家要在韵脚上注上拼音,就可以发现韵脚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蒹葭课堂教学实录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关雎、蒹葭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师:亲爱的同学们,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宽广,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有多么宽广。
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我们人类最高尚的情感有哪一些?生:我认为母爱、亲情、友情等都是。
师:很好,这些情感的核心内涵就是爱。
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小桥流水到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爱的赞歌,这些爱发自内心,出于真情,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许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写到男女主人公的感情,都会引用一句诗“关关雎鸠,在河之州,(故意停顿,学生齐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对!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走入古代文学经典------《诗经》。
请看大屏,关注学习目标。
(打开大屏,板书课题)学生一起关注目标。
师:今天,我们将在了解《诗经》的基础上,积累本课的字词,感悟《关雎》《蒹葭》之美,并争取可以记忆背诵,大家有信心么?生:(齐声)有。
师:昨天同学们预习自己搜集了有关诗经的资料,现在同桌两人稍加交流,互通有无,我们有个关于诗经知识的抢答题,一会看看哪位同学准备的更充分,表现得更精彩。
(生互相交流,互通有无。
)师:现在可以抢答问题么?生:可以。
回答问题:1、《诗经》在诗歌史上的地位?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师:地位崇高。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生:(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师:时间久远。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生:共收录了305篇.师:[共收录了311篇,但有六篇只有题目没有内容,因此是305篇,因此也叫《诗三百》。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成风雅颂。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皆出自“风”,多收录各地歌谣,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造。
师:大家的预习工作比较充分。
诗歌的学习诵读非常重要,美读吟诵会启迪诗心,培养诗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 湖州十一中葛玉兰一、入题。
《诗经》是从华夏先民内心里自然生长出来的。
课前放蒹葭音乐。
师:我国古代文化文化源远流长。
唐朝以前的诗歌是长出来的,唐朝的诗歌是养出来的。
诗经是我们诗歌的源头,今天我们就学习诗经中非常经典的一篇《蒹葭》。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请大家齐读诗歌。
师:读得不错,但是少了一点诗歌特有的韵味,注意停顿,语速放慢,语气舒缓。
(屏幕停顿、长音标记。
)师范读。
生齐读。
师:这首诗到底表达了怎么的感情呢?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轻声跟读,体会一下。
师:很投入,其中流露出怎么样的情思?生:凄婉;对心爱的人的喜爱。
生:还有思念;喜欢却见不到的惆怅。
三、理解诗歌的朦胧飘逸,体味追寻的真挚执着。
(一)理解伊人的飘渺。
师:非常好,这种思念惆怅是由谁引起的呢?伊人。
到诗中找找写伊人的句子,这是一位怎样的伊人?生:很近却够不到。
师:对,可望不可即。
生:是一个令诗人喜爱的人。
伊人和蒹葭、白鹭一样让诗人感到高兴。
生:美丽、让诗人喜爱值得为她穿越很长的路去追求的一个人。
师:另外的诗句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伊人。
生:飘渺的,一会在这,一会在那,四处飘荡。
师:无法捉摸无法把握。
诗经中有很多美人的形象,比如手如葇夷,肤如凝脂(出示)可以想像伊人也很美丽,可文中一句都没写她的漂亮,只写她在水中央,在水之秪,你认为这样写好在哪?生:用环境衬托,可以想象他的容貌。
师:能想到他有多美就有多美。
到诗中再去感受一下。
齐读。
(二)感受“我”的追寻。
师:这样的伊人让我们遐想翩翩,怎么能不让我们的主人公为之痴迷呢?我来读一下,大家再感受一下诗人的如痴如迷。
配乐师:古人说情动于中才能发之于外,你在哪些字眼中感受到诗人的如痴如醉的追寻?生:道阻且长,道阻且……中看出,道路这么艰难还要追寻。
师:很好,你也读一下这四句。
其他同学呢师:在水一方,在水之湄,永远都坚持着,虽然相隔很远。
师:的确,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就是这种感觉,你来把这四句读一下。
生读。
生:蒹葭苍苍,白露未霜,未息,这就表达诗人追求伊人的心一直未被磨灭。
师:好,你能读一下。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蒹葭就变成有感情的蒹葭,白霜也有感情了生:还有时间的流逝,未霜,未已。
生:在水一方这几句,一句句比一句调高,很执着,表示感情很强烈。
师:好,朗读一下。
生:还有一直都没有到达的惆怅也能表现追寻的执着。
师:从哪些字中读出来生:宛。
师;再读读,宛在水中央,还能读出什么?生:很近很惊喜,但是又渴望不可及。
V:这种惊喜、惆怅,都在这个宛字中读出来。
这种感情都在“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中体现出来。
师:反复吟咏、复沓,就把这种感情体现出来,这就是诗经中经常使用的重张叠句。
齐读感受一下。
(三)现代诗歌演绎,让《蒹葭》悄悄长在学生心上。
师:一首蒹葭,触动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
老师这有首诗请同学读一下。
这是读者在看了蒹葭后的感怀,他化用了蒹葭的诗句,再加入自己的感受,请大家动笔写写蒹葭,写出自己的感受。
(PPT)秋水渺远芦狄苍茫心中的人哟匿于何方。
若即若离的扑朔企慕中的情伤原却是一种无法走近的向往师:请同学读读自己的诗。
师:如果我现在说伊人指的就是喜欢的人,你还认同吗?举个例子。
生:梦想;机会;小时候的糖果;现在的向往的东西。
四、小结:对于美好家园的追寻。
师:文字的飘渺,让诗歌有了无限的意味。
明朝的朱熹《诗集传》都这样写过: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和所指也。
伊人就是你我心头一个不可言说的梦。
《蒹葭》出自诗经中的秦风,就在这个好战的地方竟有这样一首诗,这就告诉我们对美好的事物的追寻是永远都存在的。
让我们一起背诵一下诗歌,屏幕提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金华外国语郑月琴一、激趣导入:选择题庄子集大成者播放视频涸辙之鲋相忘于江湖庄周梦蝶二、有方法的译读。
师:我们看了非常可爱的庄子,今天学习了他的另外一个故事,也叫做濠梁之辨。
请大家自由的大声读课文。
请一同学读课文。
师:请来点评一下他的朗读,可从字音和节奏两方面来点评。
生略。
师:有三句话他读的不错。
是鱼之乐也。
请同学读什么意思。
判断句。
生略。
师:子不知鱼之乐全矣这个之字什么意思?全。
师:既已知吾知之而问吾,你觉得怎么停顿。
既,已经时间副词后一般要停顿。
齐读。
师:这篇课文总共106字,用于叙述的语言有哪句?师:对,其余都是对话。
请同学每人翻译一句话,另外同学听看看翻译有没有不恰当的地方或是有疑意的。
生:“是”这个字没有翻译出来。
固不知其乐。
固的字义没有翻译出来。
云者,等等师:很好,有个字也是庄子非常注意的。
生:安。
惠子的“安”和庄子的“安”不同。
师:惠子的安是什么句?生齐答:反问句。
屏幕出示安的意思区别。
三、有情味的演读。
师:当时的对话非常简单,现在我们可以为他们加上一些对话,重现一下2000年前的这段对话。
一个扮演庄子,一个扮演惠子,在读之后还可以加上一两个回合。
请同学来演读一下。
(学生表演加入很多现代语言。
)师:谁来点评。
生点评略。
师:我们请两男生继续表演。
师:我们看到非常可爱的庄子,非常相像的惠子。
那么我回到文章中去感受一下。
左边同学读庄子,右边读惠子。
生齐读。
四、知与不知的辩论。
师:同学们已经入情入境了,那么他们两个人辩论的是什么问题?生: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
师:从哪一句话作为由头开始?惠子的理由是什么?庄子的理由是什么?生略师:你觉得庄子和惠子的观点谁更有道理些?请四位同学讨论一下。
屏幕:知?不知?生:都有道理,惠子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庄子以赤子之心来看待万物,很浪漫可爱,像孩童一半天真浪漫。
师:是很浪漫。
生:惠子。
庄子以偷梁换柱来结束辩论,讨论的结果还是庄子不知道。
生:庄子。
他认为万物都有灵性,惠子过于科学死板,不太有乐趣。
师:从心态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庄子有道理。
生反驳:惠子有科学依据,到底是科学重要还是情趣重要。
生:感情有时能爆发出科学不能计算出的能量,所以感情更重要。
(全场鼓掌)师: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生:庄子认为人和万物相通,人和鱼都向往自由的。
师:人和万物相通,庄子他觉得自己快乐,所以鱼也快乐。
这让我想其一句话: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生;从理性上看惠子正确,从情感上看庄子正确。
五、感悟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师:庄子和惠子的立场和思想是不一样的。
庄子是道家,重欣赏,惠子是名家,重真知。
一个超然世外,一个固守现实。
有人读这段文字还有新的体会。
“我二三十岁读庄子这一段,认为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近几年再读我认为庄子的正确”(只录下大致的意思)产生这种观念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大家看下面这些图画,可能有所启发。
观看鱼乐图片题匾。
这些中国古典园林中这些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生:自然纯朴。
原始。
师:有很多还有题记。
你发现还有什么共同?生:出自这个典故。
师:老师搜索的都是与鱼乐或是知鱼乐有关联的,为什么都以此为题?他们想表达什么?生:想表达出恬淡。
生:很自然,帝王太多于繁忙,以此陶冶性情。
师:后人都很推崇庄子的灵性,希望与自然共鸣,与自然亲近,感受自然的情趣。
今天在濠水的边上立着庄子的雕塑。
假如我们有机会去濠水的边上,看到这样的情景,感受千年的情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请你用诗或对联来表述你的看法。
师:现在我们分享一下心中的感怀。
六:小结:师:我们现在肯定领悟了庄子的情怀。
濠梁之下一游鱼、天地之间一庄子,绝顶聪明的庄子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人与鱼的界限,庄子何尝不是一只鱼,一只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之鱼。
在今天高楼大厦林立,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离我们渐远的时代,我们呼唤庄子的精神的回归,让我们开启庄子之门,让生活中多一些意趣。
作业思维导图。
那树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胡新明师:课前读过课文吗,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挑出你喜欢的段落,自由朗读吧通过刚才的朗读,对本文进行了回顾,结合同学们的预习,按照故事的顺序说说那树的故事生:课文起先讲那树没有被砍之情的故事,后来将以此一个喝醉的驾驶者撞了树,树死了,被砍断了,师:树就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师:大家都能对课文有一点的了解,根据同学的提问,同学们的阅读有价值,这里打一部分同学的提问,可以吗?师:问题一:那到底是一颗怎样的树?生:老态,师:用了什么手法生:拟人的手法师:这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其他呢?生:是一颗坚韧的大树,许多树在台风来临时,依然坚固的立在原地师;除了坚固,还有什么特点?生:稳定。
生:屹立不动。
师:用文中的词语坚固不动,令人难以置信,除了难以置信,还有什么?生:很茂密,遮蔽了很多的光。
师:在这之前有这样的一段描绘,于是情侣止步,为什么?生,情侣喜欢幽暗的环境进行心对心的交流,树把光遮住了,更好的进行交流师:树给情侣带来快乐,说的真好。
生:第三段,感觉树是人们的守护神,保护人们。
师:是人民心中的神,树给人们带来了什么生:带来安全感,师:换句话说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
生:是无私奉献的大树,台风来时,人们插香;夏天人民在树荫下乘凉,一年四季给人们贡献师:文中用怎样的文字写“乘凉”请一学生读该段,通过这段朗读,你觉得人民对树荫享受吗?哪个动词?生:吸。
师:做一下动作。
看来大树给人们带来享受,真厉害,用一个字,给人们带来这样的感受生:那树是人们的朋友,第四段,鸟来了,鸟和孩子……师:你能把这段话用诗的语言来朗读吗?生读。
师:经过同学们分析,看来这棵树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为了更好的表达情感,可以在那树后面加个标点,加什么?生:加!用敬佩的感情,无私奉献,用此标点表达敬佩。
师:同学们带着敬佩的感情,来挑选一段来进行朗读,一生读。
师:用了排比句,排比句的作用增强语气,为什么要用排比句?生:树在很久以前就在这里,师:这样,我们读诗就要读出很久的味道,哪个字拉长?生:很久很久师:齐读这句话师:这样一颗立在那里很久的树令人敬佩,树的结局却很悲惨。
我们一起来看那树的最后命运,树直接死于什么?生:被车撞。
师:居然是一场交通事故?对于这样的原因你认同吗?生:不认同,树的大自然却被破坏了。
师: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借口,那是一个喝醉的驾驶者,不管是什么,都会装上去。
这里用两个“于是”,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问为什么交通专家将责任判给那树,而不是驾驶者?驾驶者明显的错误,超速,醉酒驾驶。
责任很明显不是那树,却判给那树,人站在谁的立场?人的立场?读这句话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生:气愤师:试着给大家读读。
生读。
师:后面两句话读来特别可笑,于是这一天就来了,树被砍倒了,砍伐的画面你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生:残忍师:老师觉得应该是相当残忍生:“搅碎”“骨粉”很恐怖。
师:说的很好,读的不太满意,既然残忍,就要把残忍读出来。
生再读。
师:重读了哪个词?生:白生生,把它形容成骨粉,更体现残忍。
师:谁也来读一下这句话,读出这种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