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写作手法(学生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同步作文:_______即景-写作指导+范文赏析+病文升格(学生版)
习作:_______即景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审清要求朝阳喷薄而出,夕阳缓缓西沉;林中百鸟争鸣,园中鲜花怒放……大自然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
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如“雨中即景”“日落即景”“田野即景”“窗外即景”。
写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如,写窗外即景,可以按空间顺序,由近及远地写一写窗外的景物。
◇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如,写日落即景,可以写一写太阳落下时形状的变化及夕照下景物色彩的变化。
写好以后读一读,看看是不是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审清重点关键词:①景②即①写景的习作。
②眼前的,短时间内的。
“即景”指的是眼前的景象。
拟题思路本次习作是一篇写景的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
只要是自然现象、自然景观,都可以填写在题目的横线上,比如“海边即景”“山间即景”“日出即景”“竹林即景”等。
写作思路✒1.恰当选景,补全题目你可以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处景物,也可以选择一种神奇美妙的自然现象,作为本次的写景对象。
✒2.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可以按照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移步换景,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时过境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3.抓住景物的特点及动态变化过程首先,要抓住景物的外形、色彩、动作、声响、姿态等做细致地描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达到景物传神的效果。
其次,要重点写出在某一个时间段景物发生的变化,可以随时间的变化或者你观察角度的改变,写出景物先后呈现的不同状态,这样,既形象地表现了景物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景物描写重点突出。
✒4.写景要有感情描写时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情景相映。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课后基础训练(含答案和概念)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课后基础训练(含答案和概念)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黄河颂》中的是()A. 奔腾不息B. 惊涛骇浪C. 一泻千里D. 气壮山河2. 《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发出的誓言是()A. 要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B. 要为保卫土地而战斗C. 要为家乡的富强而奋斗D. 要为人民的幸福而拼搏3. 下列诗句中,出自《木兰诗》的是()A.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B.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 《邓稼先》一文中,下列关于邓稼先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他为我国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B. 他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C. 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D. 他热爱祖国,无私奉献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B.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C. 鸟儿在树上唱歌D. 阳光照耀着大地6. 《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主要性格特点是()A. 冷酷无情B. 热爱自由C. 狡猾多变D. 残忍凶狠7. 下列成语中,出自《卖油翁》的是()A. 推陈出新B. 破釜沉舟C. 磨杵成针D. 破镜重圆8. 《骆驼祥子》中,祥子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原因不包括()A. 生活所迫B. 社会黑暗C. 自身性格缺陷D. 朋友背叛9. 下列词语中,属于褒义词的是()A. 贪生怕死B. 勇往直前C. 胆小如鼠D. 狡兔三窟10. 《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对《山海经》的态度是()A. 厌恶B. 喜爱C. 无所谓D. 反感二、判断题:1. 《黄河颂》是一首赞美黄河的诗歌。
()2. 《土地的誓言》中,作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木兰诗》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4. 邓稼先是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5. 拟人修辞手法是将非人物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
()6.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
用好排例法,让你的议论文文采斐然(学生版)-高中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讲解课堂
用好排例法,让你的议论文文采斐然《考试大纲》写作部分发展等级中关于语言的表述为: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从高考满分作文中总结的几种排比举例的方法:1:事例论据排例法2:引用诗歌、名句论据排例法3:阐释思维论据排例法4:比喻式论据排例法5:假设论证排例法一、事例论据排例法典例1:人生的永恒就源于一次次选择。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苏轼徐行沙湖,放歌吟啸……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
议一议:这个语段好在哪里?类比训练:以“科技创新促中华复兴”为论点,仿照典例1写一个排比段。
典例2:人无责任,无以立。
当诸葛亮在出师前含泪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当范仲淹岳阳楼上,放声高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候,当杨利伟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遨游于浩渺的宇宙的时候,当任长霞巾帼不让须眉,纵横于穷凶极恶的匪徒之间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又鲜活的词语——“责任”在历史的词典里永生。
议一议:这个语段好在哪里?•类比训练:以“感动无处不在”为论点,仿照典例2写一个排比段。
典例3:为了尊严他们把生命托付于清流,“质本洁来还洁去”。
从面对尘秽鹊起,诸欲蜂扰,有高于一世之思想,却无高于一世之命运的绝望时,用沧浪之水浣濯自己精神之“缨”的屈子,到“卑鄙与高尚同在,清泉与污水混流。
义无再辱。
”选择葬身于昆明湖的王国维;从看到国家已堕落得毫无尊严可言,义无再辱,赴身日本海的革命家陈天华,到面对斯文扫地,面对“人民艺术家”转眼沦为牛鬼蛇神,义无再辱,自沉大明湖的老舍。
他们选择了死亡,而死亡让生命趋于完美,让生命更具尊严。
议一议:这个语段好在哪里?类比训练:以“报国”为论题,仿照典例3写一个排比段。
典例4:做人要有君子之风。
古人云:“宽以待人,严于律已。
新高考读后续写写作方法技巧指导 -学生版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读后续写写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词汇的高级替代和句式的升级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考纲解读考试说明》对读后续写题型的表述如下:提供一段350词以内的语言材料,要求考生依据该材料内容、所给段落开头语和所标示关键词进行续写(150词左右),将其发展成一篇与给定材料有逻辑衔接、情节和结构完整的短文。
因此,考生需要在达成限制性要求的前提下,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续写,创造性地完成一个故事。
高中英语高考《考试说明》给出的读后续写评分标准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1)所给短文及段落开头语的衔接程度;(2)内容的丰富性和对所给关键词语的覆盖情况;(3)应用语法结构和词汇的丰富性和准确性;(4)上下文的连贯性。
第五档:21-25第四档:16-20第三档:11-15第二档:6-10第一档:1-5知识精讲读后续写的阅读材料一般以350词以内的记叙文和夹叙夹议文为主,偶有少量议论文。
考生要在此文的后面续写约150词左右的文字与前文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般来说,记叙文浅显易懂,但故事情节多曲折动人,故事线索的逻辑性也较强。
要求考生续写的部分多是故事发展的高潮或结局。
情节曲折跌宕,线索性和逻辑性较强。
考生要抓住故事的叙事线索,依据原文的写作思路续写文章,并适当发散。
写作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在规定时间内展开合理的想象,并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完成一篇约150词左右的续写。
原文给出10处左右的标有下划线的关键词语,所续写短文应使用5个以上。
续写部分分为两段,每段开头语已经给出。
考生所续写的部分要有创新性,不是原文的抄写或胡编乱造,同时,还要带有原文色彩(必须使用原文5处以上的关键词语)。
初稿(分析原文写作风格,特殊语法结构有时间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宾语从句、现在分词作状语、直接引语、虚拟语气、倒装、疑问句、感叹句和介词短语等)。
步骤5核查字数、下划线标明原文给出的5个以上关键词语、连接词、标点、语法错误等。
第五单元同步作文:奇妙的想象-写作指导+范文赏析+病文升格(学生版)
写作:奇妙的想象在想象的世界里,什么都可能发生,一切都变得奇妙。
英英变成了一棵树,不结苹果不结梨,却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和妈妈住在鸟窝里,小真的长头发可以钓鱼,可以晾衣服,可以拴牛,可以当被子;一支铅笔有许多梦想……参考题目:躲在草丛里的星星,假如人类可以冬眠,最好玩的国王,一本有魔法的书,小树的心思,手罢工啦……在教材给出的题目中选一个,写一个想象故事,也可以写其他的想象故事。
要大胆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习作要求】1.写一个想象故事,表述要清晰有序、突出重点,体现想象的神奇。
2.可以从给出的七个题目中选一个写一个想象故事,也可以写其他的想象故事。
3.要大胆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寄托美好的愿望。
【拟题思路】一是可以直接从“习作内容”给的七个题目中选一个做题目,如《滚来滚去的小土豆》、《假如人类可以冬眠》等;二是可以根据自己写的想象故事的内容命题,如《标点符号吵架了》、《假如我是孙悟空》等。
【写作思路】我们先结合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精心安排主要内容的,然后再思考一下你将怎样构思本次的作文。
一、想象要合理想象不是妄想,想象是有依据的想象,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
想象合理指的是进行想象时要注意事物的特点,想象出的事物特点要与原事物一致。
自然合理的想象,合乎生活实际,合乎规律,读来才真实可信。
【示例一】第三个梦想,是躲到菜园里去。
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我要在青叶间,长成长长的豆角;或者,伪装成嫩嫩的丝瓜。
菜园里的派对马上开始!哈,多么好玩!多么开心!……第五个梦想,是跑到运动场上。
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我要当一会儿小松鼠的撑竿,当一阵儿小猴子的标枪。
挂在脖子上的奖牌一闪一闪的。
哈,多么好玩!多么开心!(节选自《一支铅笔的梦想》)二、想象要大胆在想象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大胆想象,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与众不同的事物或景象,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拥有奇特的经历。
(完整版)表达方式、描写方式、表现手法(含习题)【学生版】
第一讲一、表达方式(一)什么是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二)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具体在写作时时,时常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
①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②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③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作用是:①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②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③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贯通文章意脉。
④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作用是:①增强文章表达效果和说服力,提高战斗性;②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③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构。
⑤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一般说来,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当然,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不是绝对的,如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
第六单元同步作文:这儿真美 写作指导+范文赏析+病文升格(学生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习作:这儿真美1.观看一处景物,学会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如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围绕一个中心愿思,按肯定的挨次描写下来。
2.抓住这个地方风景的特点,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写具体。
3.能通过一些表达方法或修辞手法,主动运用平常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句,把这个地方的美景写生动,写具体,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4.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共享观看到的美景。
题目:这儿真美1.审清题材:本单元习作要求同学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自己身边的美景,该话题和要求和本单元课文联系紧密,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并尽可能用上最近学到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我们四周有很多秀丽的地方,你发觉了吗?认真观看,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吧!2.审清内容:本次作文也是在观看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的内容看到的美,不是环境被污染破坏等其它内容。
通过对一处地点的美的描述,表达自己的宠爱赞美之情。
写生疏的地方,可以是家乡,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你去过的任何一个秀丽的地方,把“美”写具体写生动。
3.审清重点:①抓住这个地方风景的特点,围绕一个中心愿思,用上积累的佳词佳句,按肯定的挨次描写下来。
②能通过一些表达方法,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写具体,能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语。
【拟题思路】本次作文并没有给出具体的题目,属于自由命题作文。
本次作文写的是一处景物的秀丽,可以用“这儿真美”为文题,也可以依据自己选定的描写地点自己拟定题。
例如写学校花坛旳秀丽,就可以用“秀丽的花坛”为题目。
留意本次作文的题目一般离不开描写地点。
我的魅力题目:可以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好玩的题目。
●秀丽的九寨沟●家乡的小河●秋天的欢快【写作思路】跟着课文学思路如《秀丽富有的西沙群岛》先总写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中间依据海水、海底、海岛地点转移的挨次进行描写向我们呈现了西沙群岛的美景,表现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美丽,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宠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部编版5年级重点知识汇总小五语文第11讲:理解托物言志手法(学生版)
第11讲理解托物言志手法托物言志的定义和作用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它与借物喻人相似,都是借别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鉴赏托物言志的步骤1、找出所托之物。
看题目、看主要描述对象。
2、找出所托之物的特点。
通过细节描写看特征、透过表现看本质。
3、推测所言之志。
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之物的相似点,尤其要注意点题段与议论、抒情句。
1、托物言志的作用2、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表达的志向和文章主旨秃梧桐①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②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③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依,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碑。
④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⑤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⑥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⑦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以前的美阴了。
⑧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
哦,可恶!⑨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⑩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忙了一个夏天。
(11)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uì( )了。
习作例文(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习作例文教学科目: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材:部编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例文,理解并掌握例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进行独立写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教学内容:1. 例文阅读与分析:通过阅读一篇五年级上册的语文习作例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例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2. 写作技巧讲解:讲解例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写作。
3. 独立写作:根据例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让学生进行独立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例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例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并进行独立写作。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进行创新性的独立写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2.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告知学生将通过阅读例文,学习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二、例文阅读与分析(15分钟)1. 发放例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例文的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例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如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
3. 教师讲解例文中的写作技巧,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写作。
三、写作技巧讲解(15分钟)1. 讲解例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写作。
2. 通过示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的应用。
四、独立写作(15分钟)1. 发放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例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进行独立写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完成一篇习作。
2.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
六上语文写作手法
六上语文写作手法
六上语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对比手法: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相同或者不同之处进行比较,来表达思想或者情感。
例如:“夏天的阳光明媚,而冬天的风雪凛冽,它们各有千秋。
”
2. 比喻手法:通过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来表达思想或者情感。
例如:“他的笑声如同春天的细雨,让人感到温暖而舒适。
”
3. 夸张手法: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渲染,来表达思想或者情感。
例如:“我家的狗狗,嗅觉特别灵敏,能够闻到一公里外的鸡蛋的味道。
”
4. 感叹手法:通过感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例如:“啊!太阳公公真是太温暖了,让人感到心里暖暖的。
”
5. 排比手法:通过重复相同的结构、词语或者句式来表达思想或者情感。
例如:“静静的夜,静静的人,静静的心,它们构成了一个宁静的世界。
”
6. 议论手法:通过对某个问题或者现象进行分析、评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情感。
例如:“网络游戏对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不要沉迷于游戏。
”
这些写作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情感化,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写作手法(学生版)
写作手法写作手法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有些同学的作文总是写得不丰满,让人觉得很单薄。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选取的材料不够分量,二是我们行文的方式太单调。
选材的问题多动脑筋会慢慢进步;但是要让行文方式变得丰满起来,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行文过程中的写作手法,例如铺垫、对比、照应、虚实、抑扬等。
下面我们就来讲解一下在行文过程中如何运用虚实、抑扬、衬托和铺垫这几种手法。
二、方法点拨(一)虚实手法我们将文章中内容和中心分别定义为“实”和“虚”,“实”包括事实、场面、环境、相关背景和人物行为,也就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叙写;“虚”包括思想情感(认识、看法、观点和情感)以及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想象。
下面我们来看如何运用虚实结合法。
1.通过人物的回忆,来再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实际上是现实的外貌在另一种情境下的重新出现。
这种方法,一般要通过联想来实现,其目的是表达思念之情,加深读者印象。
例如《背影》中对父亲的“背影”的描写就运用了这种技巧。
文章先实写,在车站上亲眼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写得很具体。
然后在结尾虚写:“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里只有一句话,通过读信,激发情感,热泪盈眶,联想外貌,再现形象,将远距离的人物拉至近前,既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再见父亲一面的思念之情,又强调了父亲外貌的个性特征,突出了人物形象。
2.通过观察者的心理作用,来感觉人物的形象特点,或夸大,或缩小,或褒赞,或贬损,外貌之中饱含着感情,读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例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一件小事鲁迅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小学生写作文常用7种修辞手法详解+例句(内附训练题)
小学生写作文常用7种修辞手法详解+例句!(内附训练题)修辞手法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会不会用修辞还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好坏,今天老师特别整理了小学生常用七种修辞手法详解: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一起来学习吧~1. 比喻o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o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o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o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2. 拟人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o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o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o拟人的作用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o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3. 排比o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o判断要点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五:生活万花筒》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五:生活万花筒》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习作五:生活万花筒》是四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习作,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用文字将其表达出来。
教材以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观察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部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还不够细致,写作时往往抓不住重点,表达也不够准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通过合适的写作技巧将其表达出来。
三. 教学目标1.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观察力。
3.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写作技巧,准确、生动地表达生活中的事物和感受。
四. 教学重难点1.观察生活的细致程度,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2.运用合适的写作技巧,准确、生动地表达生活中的事物和感受。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2.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合适的写作技巧。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图片或视频,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准备一些优秀范文,用于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篇优秀范文,让学生初步感知如何观察和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引导学生分析范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述方法、修辞手法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生活场景,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技巧进行表达。
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写作技巧。
5.拓展(10分钟)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篇关于生活中美好瞬间的习作。
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或场景供学生选择。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习作例文》 教案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例文,分析例文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过渡句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2.结合批注,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详写重点景物的方法,描写时注重遣词造句,突出景物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美,激发写作兴趣。
教学重点默读理解两篇例文的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核心。
习作例文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而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按游览顺序写景强调有顺序地写多处景物。
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聚焦文本的写作方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1.通过独立自学、合作研学等方式,找两篇例文的过渡句,体会如何按游览顺序写景;2.借助例文的批注,学习按顺序观察、描写某一处景物的特点,印象深刻的景物重点写。
3.注重遣词造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板块一回顾单元写作方法1.了解游记文体思考:什么是游记?游记就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
2.回顾游记写法(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两篇课文——《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作方法,明确如何写好游记。
(2)交流:①要按一定顺序来写。
②特别吸引自己的景物要重点写。
3.小结导入例文无数名作家用自己的如花妙笔写出一篇篇精彩的游记,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今天,让我们通过习作例文《颐和园》,进一步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了解游记文题,回顾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的写景方法,引出对本文的学习。
]板块二学习谋篇布局方法1.按照要求自学(1)导入:《颐和园》为著名作家袁鹰所写,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作家是如何写出颐和园的宜人风光的。
第2单元同步作文多彩的活动-写作指导范文赏析病文升格(学生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习作:多彩的活动1.明确活动目标,交代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2.写清活动经过,刻画具体画面,掌握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3.描写内心感受,升华主题。
审清要求“祖国在我心中”朗诵会、学校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演出,植树、端午节看赛龙舟、看望孤寡老人……这些校内外活动,你参加过哪些?选一次活动写下来,和同学分享你的经历。
◎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
◎写活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
◎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
写完后读给同学听,根据他们的建议,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审清重点关键词:过程、场面、体会①要写清楚活动的过程。
②写好活动场面一定要注意,点面结合。
③写出参加活动的体会。
拟题思路“多彩的活动”是一个话题,不适合直接作为作文题目,因此需要自拟题目。
1.以活动的名字来命名,如“辩论会”“歌咏会比赛”“接力跑比赛”“植树活动”“观看赛龙舟”“看望孤寡老人”等;2.以自己的感受为题,如“一次难忘的演出”“人间处处是真情”“令人激动的拔河比赛”“操场真热闹”“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等。
写作思路✒ 1.过程写完整写活动首先要叙述完整。
一般来说,一次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都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用一句简短的话做个交代。
这些基本的要素交代完以后,就要开始写活动的过程。
活动过程一般分三个部分,活动前、活动中、活动结束,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
✒ 2.按一定顺序写活动的内容很多,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可以按时间顺序,先进行的内容先写,后进行的内容后写。
有些活动还可以按地点的转换顺序来写。
✒ 3.要详略得当写活动的过程时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内容都非常具体地写下来,而是选择最精彩、感受最深的地方详写,其他的地方略写就可以了。
要把重点的地方写具体,就要把活动中人物都做了什么,是怎样做的,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写清楚。
✒ 4.要点面结合活动中光有对主要人物的描写还不够,还要写好集体活动,做到点面结合,对于一些比赛、表演性的活动,除了写好参加活动的人物外,还要写一写观众的反应。
第五单元同步作文:生活万花筒 写作指导+范文赏析+病文升格(学生版)
习作:生活万花筒1.通过审题、选材、立意、构思、例文借鉴、评价,进行习作练习。
2.能按一定顺序写事,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3.能结合例文进行读写联动,能把事件写具体。
题目:生活万花筒1.审清题材: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有些是我们看到的,还有些是我们听说的。
选一件你印象深刻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写之前,仔细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审清内容: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来写。
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可以写自己亲眼看到的,还可以写听别人讲述的……如:3.审清重点:如写出事件最重要的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人物的特点。
还可以运用一波三折的方法,引起读者对事件的阅读兴趣。
写出细节之处:把自己当成旁观者,亲历者,观察者。
写出人物或事件的细节。
通过细节来感染读者。
如:我下午在院子里玩,看见了邻居王爷爷。
他右肩挑着两个鸟笼子,左手拿着一个录音机,嘴里哼着小曲。
有了!我赶紧跑回家,拿出零花钱,骑着自行车就出发了。
我在新区的大街小巷跑遍了,也没找到卖鸟的。
正当我沮丧时,来了一位卖小鸡的。
一筐毛茸茸的小鸡叽叽地叫着,特别可爱。
于是,我买了5只小鸡带回家,又从王爷爷家找了一个破旧的笼子和一些小米。
解析:用动作描写,把邻居王爷爷的快乐写得很具体。
使文章叙述清楚,语言生动形象。
1.按一定顺序:最简单的方法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事件。
也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把事件写得一破三折,开头突出事件的矛盾点,结尾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也可以并用动作和语言描写把人物写的生动形象。
如:我虽然觉得小狗很可怜,但很怕小狗咬我,也不敢动手救它。
我准备离开时,过来了一位叔叔,他拨开人群,看了看小狗,俯下身子,从自己的钥匙串上取下指甲刀,一点一点剪着小狗脖子上的绳子。
终于,绳子被剪断了,但是小狗仍然躺在雪地上不动弹。
叔叔说:“它一定是太饿了。
小学生阅读理解之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阅读技巧】常用写作手法(技巧)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只有5种)二、表现手法:对比、类比、象征、衬托、烘托、反衬、比喻、幽默、讽刺、联想、想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巧设悬念、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虚实结合象征、托物言志的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三、修辞手法:【常考】【常考】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常考】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常考】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常考】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加强语气。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注: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名称上既有重合又有不同,要学会分清两者的差别四、结构方式:【常考】前后照应、【常考】铺垫,【常考】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常考】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14《穷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穷人》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学作品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穷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知识点梳理
1. 人物形象
《穷人》主要讲述了渔夫一家在贫困中的相互关爱、无私奉献。主人公桑娜是一个勤劳、善良、有责任心的渔妇。在桑娜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对家庭的热爱,对子女的关爱,以及对生活的坚韧。她不仅是一个好母亲,更是一个好妻子。她的善良和无私使她在贫困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对生活充满希望。
2. 情节概括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穷人》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穷人》,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 语言运用:通过阅读和分析《穷人》这篇短篇小说,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3. 审美鉴赏:通过感受主人公的善良和贫穷,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穷人》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穷人》内容,强调主人公的善良和贫穷,以及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第5单元《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评改指导(教案)
-学会运用恰当的词语、句式表达中心意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其在评改过程中学会欣赏和分析优秀作文,提高作文品质;
-感受优秀作文的语言美、结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从多角度评价文章,提高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作文的能力。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中心意思的基本概念。中心意思是文章的核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能够统帅全文,使文章内容紧密相连,避免偏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围绕中心意思进行选材和组织,以及这样写作如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中心意思的提炼与表达、选材和组织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
-结构:审视文章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
2.教学难点
-中心意思的深入挖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准确提炼和深入挖掘中心意思是一大难点。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分析、思维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范文,让学生了解如何从生活中提炼中心意思。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心意思的提炼与表达、选材和组织等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活动围绕《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这一主题展开,我深感学生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表达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授课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如何准确提炼和表达中心意思,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我意识到,这个知识点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个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手法写作手法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有些同学的作文总是写得不丰满,让人觉得很单薄。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选取的材料不够分量,二是我们行文的方式太单调。
选材的问题多动脑筋会慢慢进步;但是要让行文方式变得丰满起来,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行文过程中的写作手法,例如铺垫、对比、照应、虚实、抑扬等。
下面我们就来讲解一下在行文过程中如何运用虚实、抑扬、衬托和铺垫这几种手法。
二、方法点拨(一)虚实手法我们将文章中内容和中心分别定义为“实”和“虚”,“实”包括事实、场面、环境、相关背景和人物行为,也就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叙写;“虚”包括思想情感(认识、看法、观点和情感)以及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想象。
下面我们来看如何运用虚实结合法。
1.通过人物的回忆,来再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实际上是现实的外貌在另一种情境下的重新出现。
这种方法,一般要通过联想来实现,其目的是表达思念之情,加深读者印象。
例如《背影》中对父亲的“背影”的描写就运用了这种技巧。
文章先实写,在车站上亲眼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写得很具体。
然后在结尾虚写:“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里只有一句话,通过读信,激发情感,热泪盈眶,联想外貌,再现形象,将远距离的人物拉至近前,既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再见父亲一面的思念之情,又强调了父亲外貌的个性特征,突出了人物形象。
2.通过观察者的心理作用,来感觉人物的形象特点,或夸大,或缩小,或褒赞,或贬损,外貌之中饱含着感情,读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例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一件小事鲁迅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
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
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
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
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
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
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
走你的罢!”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你怎么啦?”“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
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
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
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想到自己。
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
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上文《一件小事》对“车夫”的描写:“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这里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它有五个小句子,第一句引渡,交代下文外貌描写产生的原因;第二句写实,写车夫的“后影”,写后影的特点“满身灰尘”;后三个小句则是虚写,写车夫“高大”的程度。
一般情况下,人越走越远,形象应该越小,而他却“愈走愈大”,大到“仰视才见”,宛如一座灯塔,一个巨人,超乎寻常,不同凡响,使人深受感染,把“我”放在陪衬的位置,突出了车夫形象的高大和品格的高尚。
3.虚实结合,既可以虚和实紧密联在一起,同出于一处,像上面《一件小事》的例子;也可以虚和实各自成段,甚至相距很远,如上面《背影》的例子。
但不管哪种情况,一般是先实后虚,因为实是基础,有了实,才可以有虚,失去了基础之实,虚也就无立足之地。
写作时,要注意一点,就是要确定以谁为主,要么以实为主,以虚补充;要么以虚为主,以实映衬铺垫。
以上即是虚实相生写作手法的三种表现形式。
(二)欲扬手法要想把事情叙述得引人入胜,就要有波澜、有起伏,也就是所谓“有抑有扬”。
记叙文中的“抑扬”有三种。
一是欲扬先抑,为了肯定某人或某物,先用曲解的态度贬抑它和否定它。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为扬而抑,先抑后扬。
抑的目的在于扬,暂时抑下是为了扬起得更高,以产生震撼力。
二是欲抑先扬,为了否定某人或某物,先用曲解的态度赞扬它和肯定它。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为抑而扬,先扬后抑。
扬的目的在于抑,暂时扬起是为了重重抑下,进而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三是抑扬综合,有四种形式:先扬后抑再扬,先扬后抑再扬终抑,先抑后扬再抑,先抑后扬再抑再扬。
这样通过多次“抑扬”,使作文“尺水兴波,曲折动人”。
其中,第一种欲扬先抑是我们在写作时经常可以用到的,而且这种写法难度不大,下面看具体的例子。
例如,某同学写的《我的伯父》一文:伯父从台湾归来前几天,爸爸收到远在台湾谋生的伯父寄来的信,说他要回乡探亲了。
我别提多高兴了,整天猜想着伯父回来时会给我带什么礼品。
记得前年,远房的叔叔从新加坡回来一趟,临走时送我一件高级的风雪衣。
我穿着它,人人注目,好几个同学向我打听,什么地方买来的?多少钱?我总是诡秘地一笑:大陆上买不到的。
我想,这次伯父回来,肯定会带给我更好的礼物。
哎,不知怎的,我眼前总浮现出想象中的伯父的模样。
高高的个儿,油光的头发,一身笔挺的西装,乌亮的皮鞋,也许还拎着大皮箱……一天,我放学回家,老远就看见家门口围着很多人。
我估计准是伯父回来了,便一口气奔到家门口,分开人群,挤进屋里。
只见奶奶旁边坐着一个老人,约摸六十来岁,黑瘦的脸上爬满了皱纹,两鬓斑白,穿一身朴素的中山装。
看那样子,比我爷爷还要老。
我愣住了,这哪是我想象中有风度的伯父呀!奶奶先开口:“这是我孙儿琼琼。
”伯父伸出粗糙温暖的大手把我拉过去,抚摩着我的脑袋说:“比相片中见到的大多了。
”我任他怎么说,也不回答。
伯父沉默了片刻,好像想到什么似的,站起来,抓过身边的旅行袋,从里面掏出糖果,对围着的亲友说:“谢谢大家来看我,请坐,请坐。
”说着,把糖果分发给大家。
不一会儿,乡亲们陆续走了,屋里只剩下我们一家人。
我趁这空隙,扫视了周围,并不见大箱小箱,只有那旅行袋静静地躺着。
我开始失望了。
以后几天,伯父总是出门,有时由我父亲陪着,晚上也常很晚到家。
有时见他与爷爷、我父亲谈笑风生,可我毫无兴趣去听,我关心的是礼物,而伯父从未提起过这类事,我不免又增加了抱怨。
我心想,伯父真是与众不同的“番客”。
四邻们从海外归来的亲人,总带着让人羡慕的礼物,而他竟这么吝啬!同学们有时问起伯父带给我什么,我哑口无言,脸热到耳根。
亲戚们按当地风俗送来猪腿、红蛋,为伯父“脱草鞋”(洗尘的意思),可他让奶奶一一退回,也没像其他番客一样回敬亲友,惹得亲友们背后数落。
十多天过去了;伯父要走了,我彻底失望了。
我勉强地随着爸爸到车站去送行。
在车站上,伯父再三叮嘱爸爸:“我走后,你赶紧把设备添置起来,有什么情况及时写信告诉我。
至于那小学校,应该多添点电化教具和运动器材。
”听到这些,我一下子呆住了,伯父的形象顿时在我眼前高大起来,回家的路上,爸爸告诉我,伯父这次带回一笔钱,想在村里办两个加工厂,还想资助一所小学。
他觉得别的番客为故乡做了不少事,而自己常常感到内疚。
啊,伯父,你给我,给乡亲们带来了最好的礼物。
我转身想再望一下伯父,可汽车已消失在大路尽头。
伯父,我等着你再回故乡。
【解析】本文赞扬“伯父”热爱故乡、渴望故乡亲人及后代过上幸福生活的高尚品质。
然而文章的前半部分处处在贬低“伯父”:他是那么“吝啬”,一点儿礼品也不给“我”带来,连远房的叔叔还不如;他是那么没风度,脸上爬满了皱纹,两鬓斑白,穿一身朴素的中山装;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人;他是那么不近义情,乡亲们送的猪腿、红蛋,一一被退回,也不回敬别人……一桩桩、一件件事,都在抑低“伯父”,可是文章最后,从“伯父”与“爸爸”的交谈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慷慨、重情的人,他的内在“风度”使人敬仰,令人钦佩。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三)铺垫写作中的铺垫是指对文章中故事发生的背景、缘由及故事发展情况所做的必要交待。
铺是指展开的意思,垫是指垫高使其显得突出的意思,铺垫的作用也是以此展开。
1.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对故事的发生发展做必要的情况介绍。
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才发生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的事。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对在场的人物和心理都做了必要的介绍,尽管后面出现了赤身的皇帝展示自己新装的荒诞举动,也让读者觉得故事情节是合理的,这要归功于文章中对相关情况进行说的铺垫性文字内容。
2.交代故事发生发展的相关情况,使故事情节发展更为自然平稳、内涵丰富。
(1)发生,是指介绍故事发生的相关事实,能够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突出。
例如一篇文章中写到,父亲为女儿花32块钱买了件衣服,紧跟着文章中交代相关情况——当时她父亲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40块钱。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发生背景的介绍,突出了父亲对女儿的疼爱。
(2)发展,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加以展开,或是加入一些故事情节,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能够使文章内容更加曲折生动、跌宕起伏;二是使得整个故事的发展更加自然平稳,自然。
为下文的情节做暗示。
这种铺垫形式主要是用次要情节去暗示主要情节的发生,为主要情节埋下一个伏笔。
例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