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课件 新人教版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走近孟子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 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 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 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 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 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 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 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 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
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 限制。 以:凭,靠。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 寡助之至:之,到。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所以。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疆域 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 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 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 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 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 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走近孟子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 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 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 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 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 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 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 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 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
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 限制。 以:凭,靠。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 寡助之至:之,到。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所以。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疆域 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 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 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 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 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 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
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
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
导致灭亡。
H
22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词类活用 生: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使……生存发展
死: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使……萎靡死亡
译文: 这以后,(人们才)明白忧患可以使 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 孟 子 ︾ 两 章
H
1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
孟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 孟”,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 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 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
子 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 《孟子》 (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 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 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 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 反对战争。
H
2
<<孟子>>二章
得 道 多 助 失 道 寡 助
H
3
教学目标: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 文意,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 助、 失道寡助” 的含义
4 .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接着从 攻守 两 方面分两层进行论证,得出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结论,进而推出
“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的结语。
4、得“人和”的实质:得道 。
5、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受
磨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炼
的
论点:生于忧患, 益
死于安乐
处
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归纳推理论证
举例论证
舜 ------发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举
故 过渡
孙叔敖
(百个里别奚)
正反对比论证
人恒过……而后 (正)
喻
(反)
(入 亡推则论无到…治…国国)恒
思想磨练 生活磨练
行为磨练
成员。
古义:委而去之 放弃
今义:委任
古义:域民不以封疆之 界限,限制 域 今义:地域、区域
古义: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 是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3、虚词。 亲戚畔之代词 他
之 三里之城 助词 的 寡助之至 动词 到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 并且 而 夫环而攻之 表修饰 着、地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 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 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 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 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 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译文
(比如一座)方圆三 里的小城,(只有) 方圆七里的外城,包 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 胜。包围着攻打它, 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 战的天气、时令了,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 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比不上有利
原文
城非不高也,池非 不深也,兵革非不 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课件 人教新课标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72022/1/17January 17,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72022/1/172022/1/171/17/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72022/1/17
九年级语文下册 《《孟子》两章》优秀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H
1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 走进名人
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
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
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
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
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
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
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
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
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
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H
29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七里之郭 guō 2、米粟非不多也 sù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yù 4、亲戚畔之 pàn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 而 攻 之/而 不 胜 。
2、域 民/不 以/封 疆 之 界 。
3、城 非/ 不 高 也 。
4、故/君 子 有 不 战 ,战/必 胜 矣 。
H
6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H
12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H
13
课文分析
第一 层
1、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2、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H
14
第二层:
1、第二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
述的? 2、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
论点?怎样论述?
H
15
第三层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句式上有何特点? 其作用?
1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 走进名人
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
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
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
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
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
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
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
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
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
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H
29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七里之郭 guō 2、米粟非不多也 sù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yù 4、亲戚畔之 pàn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 而 攻 之/而 不 胜 。
2、域 民/不 以/封 疆 之 界 。
3、城 非/ 不 高 也 。
4、故/君 子 有 不 战 ,战/必 胜 矣 。
H
6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H
12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H
13
课文分析
第一 层
1、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2、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H
14
第二层:
1、第二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
述的? 2、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
论点?怎样论述?
H
15
第三层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句式上有何特点? 其作用?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孟子两章课件
• 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 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 3、两篇短文都使用了排比、对 照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 极强的说服力。
• 不同之处: • 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
同: •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
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 步的解释和阐述; • 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 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其文气势充分,感情充满, 逻辑周密;尤长于譬喻,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 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 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 轼等影响很大。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 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极言防备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
问题互研:【四】
文章第四段运用什么句式?有 什么效果?
答:运用排比句式,再次 强调“地利”不足恃。运 用对照手法把“得道者” 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 对照,点明文章主旨。
问题互研:五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的边疆的界限。
• 固国:巩固国防。 • 威:威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 亲戚畔之: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 畔,通“叛”,背今叛义。:因之婚:姻他联,成代的关词系。 •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 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 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 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 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 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 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 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
• 3、两篇短文都使用了排比、对 照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 极强的说服力。
• 不同之处: • 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
同: •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
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 步的解释和阐述; • 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 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其文气势充分,感情充满, 逻辑周密;尤长于譬喻,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 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 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 轼等影响很大。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 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极言防备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
问题互研:【四】
文章第四段运用什么句式?有 什么效果?
答:运用排比句式,再次 强调“地利”不足恃。运 用对照手法把“得道者” 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 对照,点明文章主旨。
问题互研:五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的边疆的界限。
• 固国:巩固国防。 • 威:威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 亲戚畔之: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 畔,通“叛”,背今叛义。:因之婚:姻他联,成代的关词系。 •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 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 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 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 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 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 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 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教学课件 (共43张PPT)
我来辩论
小组讨论,从文中找出一句话进行立论 或驳论,必须提出新的论据去支持自己 小组的观点。 评分标准共10分 1论点鲜明3分 2论据真实可靠3分 3论证方式丰富2分 4论证逻辑严密2分
中心论点:
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 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 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 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 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 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 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 严密,并使用举例论证、对比 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 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 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 的说服力、感召力。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 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 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 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 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 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 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 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 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 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 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 点。 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 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 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 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孟子》两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 (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 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 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 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 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 政治的根本。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8 《孟子》两章 课件 (共40张PPT)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限制 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威震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通叛,背叛 到 归顺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要么, 或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检测练习
•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时代人, 他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孟子》是一部 记录_________的书。
作品简介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 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 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 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 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 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释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 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3、用自己的话说出“天时、地利、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含义。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
类推
{ ↓ {
↓
结论
→
防御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 ——
进攻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战争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品味孟子语言特色
文章的第三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归纳;运用双重否定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 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
文章第4段Leabharlann 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 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 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拓展延伸
1、从古至今有哪些“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例子?举例反思。 2、结合《政治》,《历史》说说 如何保证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课件(共24张PPT)
第四段:译文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
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 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 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 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 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 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第一段:译文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第二段:译文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
译一译,积累知识
1.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2、古今异义: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 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主张(结论)
域民 战 争 治 国 固国 威天下
排比 (反面论证)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施 行 “ 仁 政 ”
(对比论证)
品一品,掌握方法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相结合。
2.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3.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
拓展思考,总结本课
1.综合全文,你认为其中的“道”指什 么?“君子”指什么? 2. 距今约两千多年前的“道”在今天 的社会中还需要吗?谈谈你的看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 5.18《孟子两章》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曾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 用他为令尹(宰相)。他辅佐楚庄王 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 绩赫然。
• 今湖北荆州有孙叔敖墓,安徽霍邱县有孙叔敖塑像。
10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 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孙叔敖 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奴隶市 场被买回登上了相位。
(f ú) (bì) (z ēn g)
4
注释 起用 田地
起用 举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 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市。
市场
5
知识补充:舜发于畎亩之中
• 舜,上古帝王。姓姚,名重华。曾在历 山(今济南历山县)耕田,以孝著名。 三十岁时,被尧看中起用,后来成了尧 的继承人,尧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黄 和女英嫁给他。舜在位48年,南巡时崩 于苍梧,传位于禹。
11
第一自然段问题设计: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 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 百里奚。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 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 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
12
故事一: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 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 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 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 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的水,不同 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 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 蛙熟了!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这就如现代汉语的“繁荣经济”“巩固国 防”,其意思是使经济繁荣,使国防巩固。
• 今湖北荆州有孙叔敖墓,安徽霍邱县有孙叔敖塑像。
10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 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孙叔敖 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奴隶市 场被买回登上了相位。
(f ú) (bì) (z ēn g)
4
注释 起用 田地
起用 举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 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市。
市场
5
知识补充:舜发于畎亩之中
• 舜,上古帝王。姓姚,名重华。曾在历 山(今济南历山县)耕田,以孝著名。 三十岁时,被尧看中起用,后来成了尧 的继承人,尧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黄 和女英嫁给他。舜在位48年,南巡时崩 于苍梧,传位于禹。
11
第一自然段问题设计: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 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 百里奚。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 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 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
12
故事一: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 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 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 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 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的水,不同 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 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 蛙熟了!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这就如现代汉语的“繁荣经济”“巩固国 防”,其意思是使经济繁荣,使国防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