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2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孟子〉两章》课文概述《(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
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最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X。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学案2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活动:(一)研习课文一、扫除文言障碍(1)说明并记住下边加点词语。
①百里奚举于市.()②人恒过.然后能改()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④入.则无法家拂士(...).⑤出.则无敌国外祸者()⑥因此..动心忍性()(2)“必先苦其心志”中,“苦”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说明为“使……受苦”。
文中有多个如此的词,请全找出来并说明。
答:二、整体感知(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文章首段举了、、、、、六位古代名臣名相为例,引发议论,论述了孟子“”的人材观和治国道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什么?答:(3)人材要在窘境中造就,他们在承担起重任之前,必会受到上天的哪些考验或考验?考验或考验的结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答:3、出色文段阅读。
舜发于畎亩当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当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祸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中所提到的舜、傅说、胶鬲等人的一起点是什么?答:(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什么人?答:(3)找出文中三个通假字,并说明。
通说明:通说明:通说明:(4)文章最后一段采纳论证和论证来论证说理。
从人材的造就角度正面论述观点的句子是“”;从国家的治理角度反面论述观点的句子是“”;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一)一、(1)①集市②犯过失③了解,知晓。
那个地址指被他人知晓④在国内;辅佐君主的贤士⑤在国外⑥用这些方法来(2)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忍受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之苦;乱:使……倒置错乱;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二、(1)《孟子·告子下》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忧愁祸害令人一辈子存进展,安乐享受令人萎靡死亡。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word18 《孟子》两章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和《孟子》;理解重点词语,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重点)3.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说理方法。
(重点)4.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吗?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
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等,都来自这本书,那这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
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某某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称其为“亚圣”。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2.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亲戚..畔之(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3)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3.朗读课文,然后背诵课文。
三、合作探究(一)了解文章大意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主旨大意。
明确: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2)
18.《孟子》两章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论点后层层推进、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预习反馈,点拨质疑
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
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
者加以比较,
论据进一步论证。
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
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预习反馈,点拨质疑
阅读有关“提示”
)
段。
重点讲清“发”
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最后一句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如此。
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
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18(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X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X“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二章》教案
学科语文课题18、孟子二章课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积累古汉语知识。
2、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情感态度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出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链接诗词进入课堂情境学生交流有关孟子的故事、名言等相关资料,教师出示整理好的助读资料,学生自由阅读,整理笔记阅读多媒体出示的资料,了解《孟子》相关知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首诗词气势恢弘,磅礴,引出得人心者得天下,即自然,又吸引学生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 《<孟子>两章》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 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色。
3. 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了解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孟庙的图片,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测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孟子的情况。
三、有关孟子的情况介绍1.孟母教子孟子三岁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为孟子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
孟子自小受到严格管教,据说有一段时间他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告诉他若不勤奋读书,就会像这块麻布般半途而废。
“三迁”、“断机”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三字经》写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后来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的弟子,终成一代儒学大师。
2.孟子周游列国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却“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还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
3.孟子晚年著书立说孟子周游列国,但诸侯各国忙于战争,没有几个君主愿意采纳他的政策。
晚年的孟子带领他的亲密学生万章、公孙丑等“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整理阐发儒家典籍,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
4.关于《孟子》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多媒体显示:(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加点词重读)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
每小题赋5分。
以积分多少分出胜负。
多媒体显示:第一板块:文言知识(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3)一词多义。
①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② 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死于.安乐③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国恒亡.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近的名句有:(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
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
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
18《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这部书及孟子这个人。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
3、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4、掌握课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
2、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一、导入。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大家还记得三册时学过的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人民解放军由弱到强,用小米加步枪(即简陋的装备)战争了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八百万军队。
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谁来介绍一下《孟子》这部书及孟子这个人?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主X: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X。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孟子》: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
“畔”,通借字,通“叛”2、疏通文意。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
去,离开。
今义:往,到。
池非不深。
护城河。
今指水塘。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这是。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限制。
固:巩固。
威:威慑。
句子的翻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九年级语文下册《18 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在论证结构上,第一则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第二则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
作业: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试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课后记
课件; 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课文
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审美鉴赏
自学阶梯评估
布置作业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孟子 。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三、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第2课时)教案
孟子两章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时安排共( 1 )课时课程标准标注课程标准页码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挖掘“人和”渗透的圣人哲思和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1、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挖掘“人和”渗透的圣人哲思及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熟读精思;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课件课前作业通读课文,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课堂合作交流二次备课(修改人:)环节一导入新课以“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杼”引出孟子。
课中作业听故事,辨人物环节二自学和讨论,疏通文意1、学生展示搜集的作者和作品的有关材料,师作补充。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 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写作背景: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一统天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师范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来理解文章的内容。
3、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首先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然后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4、通过小测,反馈理解。
课中作业1、展示预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
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
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板书文题。
)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多媒体显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加点词重读)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
每小题赋5分。
以积分多少分出胜负。
多媒体显示:
第一板块:文言知识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3)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①②死于安乐
入则无法家拂士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③④
国恒亡死即举大名耳
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⑤⑥
发于声扶苏以数谏故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块: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
关于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
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
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
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
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
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
才能从磨炼中来。
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
才能从奋斗中来。
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
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
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