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课件(共41张PPT)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 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 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 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足以与之抗衡 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便常常会被消灭。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词小结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修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细读课文
理解、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 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检 3分钟
1.背诵全文。
2.预习第二章。
限时练
2019/2/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听读课文,积累词汇。 2·深入理解课文
2019/2/5
听文朗读 注意节奏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 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 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 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2019/2/5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3·翻译课文,理解段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词小结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修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细读课文
理解、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 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检 3分钟
1.背诵全文。
2.预习第二章。
限时练
2019/2/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听读课文,积累词汇。 2·深入理解课文
2019/2/5
听文朗读 注意节奏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 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 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 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2019/2/5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3·翻译课文,理解段落
《孟子》两章PPT课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 哪些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 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你有哪些启示?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朗读课文,并解释划线字词: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 )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 )举
起,被任用 被选拔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此,这
违背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è 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常常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
战争中需要“人 和”
类推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课堂反馈练习:
一、解释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以:凭 以:用 之:的 之:代词,它
了解 在国内 通“弼”,辅佐在国外
《孟子二章》课件(共37张PPT)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 兰。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 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 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 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 人。
富贵不能淫
第一章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 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
这样
因为、 由于
表并列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 安乐而死亡。
读准字音
n )发于畎( quǎn )亩之中 1、舜(shù 2、傅说( yuè)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 gé )举于鱼盐之中 n )性 4、动心忍( rè 5、曾(zēng )益其所不能 6、行拂( fú )乱其所为 7、入则无法家拂( bì )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 夫哉?一怒___,___而天下熄。"孟 子曰:"是焉得为大丈乎?_____ 乎?____,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 命之,____,戒之曰:'往之女家, _____,无违夫子!'以____者,妾 妇之道也。 居____,立天下之___, 行天下___。得志,____;不得志, ______。富贵不能淫,____,威武 ___,此之谓大丈夫。"
21课_《孟子二章》课件(共37张PPT)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 级展示
1、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
括其精髓?
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1. 孟子通过举“礼”的例子,说明女子出嫁时,母 亲教导她不能违背她的丈夫,得出以顺从为准则是 “妾妇之道”的结论,以此来说明公孙衍、张仪并 非是大丈夫。
,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练习
孟子认为景春的观点错在哪里? 从本文哪几个方面论述应该知礼这一
个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一
句有何现实意义? 景春认为大丈夫应该是:
(六)你评我评,总结提升
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 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理解文章的观点。
3.体会“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和“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而培养个人的道 德修养。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 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 级展示)
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 缺乏粮食呢?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 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强盗小偷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 孟子吓了一跳,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把子思当做
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 法则。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迷惑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孟子二章》课件
促进道德建设
通过学习《孟子二章》, 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 会责任感,推动社会道德 风尚的提升。
提供治理智慧
借鉴《孟子二章》等传统 文化中的治理理念和方法 ,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智 慧和启示。
THANKS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
孟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现代人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关注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和 使命。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05
《孟子二章》的实践应用
《孟子二章》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培养道德观念
传承文化底蕴
通过《孟子二章》的学习,家长可以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理解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 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习《孟子二章》,家长可以向 孩子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增强孩子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
塑造良好品行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孟子二章》中的教诲,培养孩子谦 逊、尊重长辈、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行 。
《孟子二章》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融入课程设置
学校可以将《孟子二章》作为语 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辅助教 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
孟子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孟子的思想在历史上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但其影响和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02
《孟子二章》的背景和意义
《孟子二章》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 争霸,人民生活困苦。孟子作为 儒家代表人物,致力于弘扬儒家 思想,解决社会问题。
内容。
开展主题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孟子二章》的朗诵 、解读、角色扮演等主题活动,提 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孟子》两章精品ppt课件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 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 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 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 哪些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 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你有哪些启示?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 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 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 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 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朗读课文、试译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阿萨·赫尔帕斯爵士] 115.旅行的精神在于其自由,完全能够随心所欲地去思考.去感觉.去行动的自由。――[威廉·海兹利特]
《孟子》两章PPT课件 (共19张PPT)
此,这
违背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è 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常常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之:到
利:有利 利:锐利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 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 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 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
课文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反 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违背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è 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常常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之:到
利:有利 利:锐利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 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 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 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
课文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反 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人教版17《孟子两章》课件(62张ppt)
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 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 “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 的“仁政”思想。
第一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听读课文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 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fù yuè
舜/发 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 于/
起,被 从 田间、田地 被举用, 从
任用
被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 gé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筑举墙的时候在两块夹
板中间放土,用杵捣
贩卖鱼和盐
土,使它坚实
xī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狱官
在海边隐居
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 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国防
不以 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
凭 险要 震慑
武力的强 施行仁政
大
的君主
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 , 亲戚畔
到 之。 代词,代“失道者”
极点 内外 通“叛” 亲属 背叛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 天下
归顺,服从
凭
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主谓间,取 消句子独立 性,无义
施行仁政的君主
人 教 版 1 7《 孟子两 章》课 件(62 张ppt)
《孟子两章》PPT课件
• 相同之处: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 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 则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 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 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 后推出结论。
• 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 文章开头点明,可谓开宗明义;第二则短文在文 章结尾处揭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治国道理
失道寡助。
判断题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 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 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 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 的说服力、感召力。
• 排比 •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劳累。 使……饥饿。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贫困。 违背、扰乱
用来(通过那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样的途径来……
使他的心惊动, 同“增”增加。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 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 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 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可见: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
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 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 环境,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 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 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 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
• 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 文章开头点明,可谓开宗明义;第二则短文在文 章结尾处揭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治国道理
失道寡助。
判断题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 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 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 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 的说服力、感召力。
• 排比 •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劳累。 使……饥饿。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贫困。 违背、扰乱
用来(通过那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样的途径来……
使他的心惊动, 同“增”增加。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 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 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 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可见: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
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 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 环境,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 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 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 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
21.《孟子》二章 (共33张PPT)
中心论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主旨探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 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 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 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 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推向 前进。文中处处运用了辩证思维,给我们分析问 题以有益的启示。
21《孟子》二章
知识梳理知 1.了识解梳有关理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
词汇。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懂得困境中造就
人才、国无忧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难
点)
课文导入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
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 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 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领国和外患 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 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 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 亡。
自主学习三 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中心思想
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 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 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 合乎礼仪,不失节操。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孟子》二章 (共33张PPT)
21《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 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难点)
孟子
•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 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尊称为“亚圣”,与孔子 并称“孔孟”。 • 主要思想: • 性本善 施仁政 • 行王道而死于安乐也。
主旨探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
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 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 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 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推向
练
习:
阅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是人”怎么解释?是指哪些人?
• 2.下面是上文中所写对“是人”进行磨练的几个方面,用原文填写几 • 方面的具体内容。 • ①思想方面: • ②生活方面: • ③行为方面: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通“横”,梗塞,不顺 常常犯错误 被难住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 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 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 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 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 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难点)
孟子
•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 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尊称为“亚圣”,与孔子 并称“孔孟”。 • 主要思想: • 性本善 施仁政 • 行王道而死于安乐也。
主旨探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
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 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 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 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推向
练
习:
阅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是人”怎么解释?是指哪些人?
• 2.下面是上文中所写对“是人”进行磨练的几个方面,用原文填写几 • 方面的具体内容。 • ①思想方面: • ②生活方面: • ③行为方面: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通“横”,梗塞,不顺 常常犯错误 被难住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 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 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 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 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代词,这(就是) 护城河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胄 4、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5、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域民 界限,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意思是限制 7、固国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国防) 8、威天下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9、寡助之至 极点 10、亲戚畔之 他,指寡助之君 11、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 3)空乏其身。 译: 使他受贫困之苦。 • 4)行拂乱其所为。 译: 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 5) 所以动心忍性。 使他的心惊动 • 译: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课外阅读《孟子》, 积累语句,体会特点。
有关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372—前 289)战国时思想家、 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县)人。他 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 师,被后人尊其为“亚 圣”。他主张仁政,王 道。《孟子》一书是孟 子及其门人所作,是记 录孟子言论、活动的书。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被扰 使……被违 用来(通过 使……贫困。 背、受阻挠 乱。 那样的途径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来……) 同“增”增加。 使他的心惊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 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 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 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 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 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 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 的说服力、感召力。
• 排比 •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对偶 •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顶真 •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母断机杼
1、背诵课文。 2、预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青蛙在Leabharlann 水里逃生•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 选自《孟子•告子下》
fù yuè quăn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被举用, 田间、田地 起,被任用 gé 被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xī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 今义: 地域 域: 古义: 以: 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人和: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 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摆出观点,提携全文。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方圆三里的内城。 三里之城: 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而:表修饰关系,着;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坚利:坚固锋利。 指粮食。 多: 充足 米粟(sù):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 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 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 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 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 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 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 字词小结 •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奋起,指有所作为。 bì 同“横”,梗塞,不顺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在外面, 同“弼”,辅佐。 被人了解 在里面,指国内。 指国外。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同的特点 推断 1、出身都卑微 归纳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结论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艰苦的磨练
第二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 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问 题 探 究
• 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 处? • 相同之处: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 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 则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 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 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 后推出结论。 • 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 文章开头点明,可谓开宗明义;第二则短文在文 章结尾处揭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可见: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
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 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 环境,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 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 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 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 的优越性。
经 受 磨 炼 的 益 处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方法:
• 类比论证 • 举例论证 • 对比论证 • 归纳推理论证
1、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拂、 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 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 要译成 “
使……”
2.通假字。
• 曾益其所不能。 • 曾同“增”,增加 • 衡于虑。 •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拂同“弼”,辅佐
达标测评
•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 确的一项是( D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 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 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 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 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 2、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色的 词。 例: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 1)劳其筋骨。 译:使他筋骨劳累。 • 2)饿其体肤。 译:使他身体饿瘦。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 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 固国:巩固国防。
•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 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之:
他,代词。
•畔: 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 故君子有不战: 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 2.通假字。 •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 3.虚词。 •之 •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你知道孟子的有 关故事或语录吗?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 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 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
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
司马迁受宫刑而 作《史记》。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 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 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 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 了相位。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指示代词,这。 使动用法, 使……痛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使……劳累。 使……饥饿。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 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 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 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 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 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 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 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 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 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 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 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