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界历史
中越
概述对越自卫反击战,又称中越战争,狭义上是指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国、越南两国在中越边境爆发的战争。
广义的中越战争,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
其中包括1979年中越边境中方自卫还击作战,1981年中国收复扣林山、法卡山之战,1984年中国收复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之战,中国对越拔点作战、两山轮战、对越坚守防御作战等。
原因:对于本次战争的起因,中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称:“越南政权三番四次挑起边界事端,严重地骚扰了中国边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
中方一再发出警告,越方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发动边界自卫反击战,对越南实行惩罚。
再则由于国内刚刚结束十年动乱,而且军队自1962年以来已经十多年没有打过大仗了(仅有1974年海军收复西沙群岛),中央军委决定以多击少,用牛刀杀鸡。
背景:(1)印度支那即指中南半岛,法属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越共作为最强势的一方一直有恢复大印支的想法(2)随着中苏交恶,越南在对华对苏关系上逐渐开始棘手, 1975年越南统一,越南开始决定与苏联发展更为亲密的外交关系——因为苏联比中国强大。
(3)越南在苏联的默许下,入侵了中国的盟友之一——柬埔寨民主共和国。
在国内开始疯狂排华,打压华侨的正常生活,导致大量越南华侨返回中国。
在中越边境则挑起武装冲突,派遣武装人员越界进行侵扰,打伤边民,推倒界碑,蚕食边境,制造了浦念岭、庭毫山等事件;越南方面还对中越边境的陆地、海洋提出主权要求,宣布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纳入其版图范围,出兵继承了越南共和国(南越)对南沙群岛部分岛屿的占领,并与中国发生了边境冲突,而此前越南(北越时期)则明确表示南海诸岛为中国领土。
过程: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日报发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评论文章,正式宣告将与越南方面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规模“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的战斗”。
中越边境战争20年大事记
中国正式停止援越项目。
1978年12月7日
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召开军队高级指挥员会议。
1978年12月9日
中央军委任命许世友将军为东线指挥。
同日,5艘越南武装船袭击了我在公海作业的2艘广西渔船。
1978年12月14日
广州军区和昆明军区开始向中越边境集结兵力。
1978年12月25日
越南入侵柬埔寨。
1994年1月17日
越共中央发出118号文件,正式批准越中双方边民自由入境互市。
1979年2月14日
中共中央正式下达对越自卫反击作战通知。
1979年2月16日夜
由于在京日本记者的泄露,部分西方记者得到准确开战消息。
1979年2月17日
拂晓6时25分,中国军队从1347公里的边防线上发起全线反击。同时,地处东北,华北,西北的三北地区边防部队进入特级战备状态,随时准备打击来自北方大国——苏联的挑衅和入侵。在东起广西龙州,西至云南金平的边界上,14路大军同时推进。开战后3个小时,我军突破越军第一道防线(中越边境中国军队共17个师,22.5万人,以12个师的兵力对越南6个省11个县开展进攻。高平正面6个师,谅山方向3个师,老街方向3个师)。
我军强渡奇穷河,完全攻克谅山市。全歼越军主力第3师。同日夜,越南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河内陷入一片混乱。
1979年3月5日
新华社奉我国政府之命,向全世界发表了撤军声明。越南政府发布全国总动员令。同日,我军全歼越军主力346师。师长黄扁山大校失踪,估计已被击毙。
1979年3月6日
我军撤回奇穷河以北。
1979年3月11日
1979年2月19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日
谅山和高平正面各加强了1个师和40辆坦克,老街正面加强了2个团和40辆坦克。
中越边境争端问题研究报告
中越边境争端问题研究报告中越边境争端问题研究报告一、概述中越边境争端是指中国与越南两国就边界线划定和领土所有权问题产生的争端。
该争端源自于两国在历史上的领土争夺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尤其是1979年中越战争的爆发。
本报告旨在对中越边境争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背景、原因和发展。
二、背景1.历史领土争端:中越两国在历史上曾有过领土争夺,尤其是对广南地区(现云南省勐腊县及附近地区)的争夺长期存在。
2.地缘政治因素:冷战时期,中越两国代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国际阵营,地缘政治因素对边境争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原因1.历史遗留问题:中越两国在历史上对边界线的划定存在争议,未能解决,导致争端问题的长期存在。
2.资源争夺:边境地区资源丰富,包括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两国均有争夺的动机。
3.民族关系:中越两国民族关系复杂,边境地区存在民族分布不均等社会问题,也导致了冲突的产生。
四、发展1.中越战争: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后,边境争端问题进一步升级,双方进行军事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和平解决:1988年中越双方签署了《中越边境问题边境管理协定》,重申和平解决边境争端的意愿,确立了停火和逐步撤军的方案。
3.维持稳定:双方继续进行谈判,并在边境地区建立了边境合作区等机制,以维持边境稳定。
4.合作发展:近年来,中越两国加强经贸合作,推动边境地区的互联互通,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为解决边境争端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五、结论中越边境争端问题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资源争夺、民族关系等因素造成的长期争端。
通过双方的努力和合作,争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并且互联互通、经济合作等方面的进展也为争端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希望。
需要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外交沟通和领导层的合作,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边境争端问题,促进中越两国的友好关系发展。
中越历史关系
中越历史关系近年来,中越关系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点。
一直都不被看好的中越关系,其中又会有什么深层的奥秘呢,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中越之间的历史吧。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公元前214年,派大军越过岭南占领今日的广西、广东、福建,征服当地的百越诸部族,秦朝在这一带大量移民,设立了三个郡,其中越南北部(即骆越)归属于象郡管理。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公元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改称“南越武帝”),首都在今广州。
越南中北部成为南越国的一部份。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在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今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国各朝代(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的直属领土,越南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北属时期”或“郡县时代”。
东汉末年(公元192年),今越南中部的占族人区连杀死汉朝的日南郡象林县令,占据了原日南郡的部分地区,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林邑国(后称占婆国),与东汉以顺化为界。
隋朝时被隋炀帝派兵灭国,置三郡,唐朝时复国,与中国以横山为界,此后一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
这里絮叨一句闲话,在三国的吴国、南北朝和隋朝统治交趾期间,越族人一再发生暴动,唐朝重新平定当地并改名“安南”,公元679年设安南都护府于河内,“安南”即由此而来。
唐末藩镇割据,政局混乱,出生安南鸿州的豪强曲承裕,趁着静海节度使独孤损被流放到海南岛的机会,自称了静海节度使,着手治理安南,唐朝被迫承认既成事实,在公元906年只能“任命”他为静海节度使。
越南史书上称曲承裕令越南摆脱了枷锁,因而是“民族独立的奠基人之一”。
唐朝灭亡后,是分裂战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安南节度使曲氏集团也割据当地,不过又一度被立都广州的南汉国控制。
不久,安南节度使吴权指挥当地军队在白藤江上打败了南汉国军队。
取得这个“白藤江大捷”后,938年,吴权废除了中原王朝任命的节度使职务,自称为王。
北宋开宝二年(968年),吴朝被丁部领建立的“大瞿越国”(故也称丁朝)取代。
中越战争的起因与历史回顾
中越战争的起因与历史回顾中越战争是指1979年发生在中国和越南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
虽然战争只持续了一个月,但它背后的起因是复杂而深远的。
本文将回顾中越战争的起因并对其历史进行回顾。
一、越南战争的结束中越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越南战争的结束。
越南战争于1975年结束,南越政权垮台,越南统一。
然而,南京中国和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共产党的政权合作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摩擦。
例如,中国曾以支持南越政权为由对越南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干预。
因此,越南共产党对中国表示了持怀疑态度。
二、领土争端与边境冲突中越边境的领土争端也是导致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中越两国在北部边界的土地归属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越南在南中国海的岛屿主权问题上与中国存在争议,而中国则主张对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拥有主权。
在这种背景下,边境冲突时有发生,局势经常紧张。
三、民族矛盾与越南对华侵略行为此外,中越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也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一个因素。
中国人和越南人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仇恨和文化矛盾。
越南历史上多次受到中国的侵略,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越南人民对中国持有强烈的抵制情绪。
在1978年底,越南政府更是实施了一系列对华侵略行为,包括对中国边境地区的破坏和军事侵略,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矛盾。
四、中国发动进攻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南中越边界干线,对越南发起了全面军事行动。
中国对越执行了空中轰炸和地面进攻,迅速占领了越南一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
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准备和缺乏有效的后勤供应,中国军队在越南南部遭遇了坚决的越南反击。
在此后的几个星期里,激烈的战斗继续进行,但最终中方决定结束这场战争。
五、战争的结果及影响中越战争在1979年3月结束,双方都宣布取得一定程度的胜利。
然而,这场战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据估计,越南死亡人数超过10万,中国死亡人数为数千人。
战争还导致了广泛的破坏和人员流离失所。
中越战争后,中越关系陷入了长期的冷淡期。
直到1991年,中越双方签署了两国边界问题的临时解决方案,才缓和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1886年到1979年中越关系
1886年到1897年,中国清朝政府同当时统治越南的法国政府划定了全长一千三百四十七公里的中越边界,并在1887年签订《中法续议界务专条》,在1895年签订了《中法续议界务专条附章》等界约。
双方在边界上树立了三百一十块界碑。
79年反击战打响时,中越间的这条边界,是经过正式的签约划定和会勘立碑的。
一、友好时期(50年1月18日-197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于1950年1月18日建交,到1974年之前的24年间,两国之间基本上没有发生边界争端。
“尽管双方对边界某些地段的位置认识不一致”,但争议面积不是很大(有资料显示当时争议面积72平方公里)。
1957年和1958年,中越两党中央曾经交换了信件,表示尊重根据中法界约划定的中越边界,确认了维持边界现状、边界问题应由两国政府解决、地方无权解决领土归属问题的原则。
24年间,“两国边民和边防人员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双方边境地方当局多次通过友好协商,就边境治安、管理、贸易、经济建设、边民往来等问题达成一系列协议,还解决了边民之间的一些纠纷。
当时,两国边境地区之间的关系,同整个国家关系一样,是亲密合作的。
”笔者手上的资料中,这个阶段两国边界争端仅有一个记载,还是在73年:73年9月,越方人员深入我境浦营丁地区挖矿井4口,并进行探矿活动,我方提出抗议。
二、争端初起、越方挑衅(1974年-1977年)“一九七三年越南停战后,特别是一九七四年以来,中越边境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按清朝政府和法国划的边界属于中国一侧多个地方,越南当局都先后提出了领土要求。
此后,越南就开始在中越边界上不断制造挑衅事件。
按后来我方的统计,74年到77年,越方在中国边境制造挑衅事件的次数:一九七四年一百二十一起一九七五年四百三十九起一九七六年九百八十六起一九七七年七百五十二起这个阶段,越方挑衅的主要形式是:武装人员和边民“越界到中国一侧巡逻、修路、开荒、植树等,干扰中国边防部队的正常巡逻,窜扰中国村寨,干涉中国边民生产,破坏中国边境的生产设施”等。
中越边界问题
• 一、中越边界问题的历史由来 • 二、中越关系恶化与边疆冲突 • 三、中越边界谈判
一、中越边界问题的历史由来
• (一)古代中越关系
• 越南古称交趾、安南、大瞿越、大越。 越南古称交趾 安南、大瞿越、大越。 交趾、 • 从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古代 从公元前 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 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 越南就是中国领土。 越南就是中国领土。 • 公元 世纪五代十国时,越南叛乱, 公元10世纪五代十国时 越南叛乱, 世纪五代十国时, 从中国分裂出去, 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国北宋政府无力 平叛,越南正式脱离中国。 平叛,越南正式脱离中国。 • 16世纪末,越南分为南北两国。 世纪末, 世纪末 越南分为南北两国。 • 1802年越南统一时,其领导人阮福映 年越南统一时, 年越南统一时 被中国清朝嘉庆帝册封为“ 被中国清朝嘉庆帝册封为“越南国 正式建立新国号为“越南” 王”,正式建立新国号为“越南” 。
• 1979年2月17日凌晨4时半, 集结在中越边境上的中国军队, 1979年 17日凌晨4时半, 集结在中越边境上的中国军队, 日凌晨 个军29个步兵师、 个炮兵师、两个高炮师,以及铁道兵、 29个步兵师 以9个军29个步兵师、2个炮兵师、两个高炮师,以及铁道兵、 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种部队近56万兵力,的兵力,从广西、 56万兵力 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种部队近56万兵力,的兵力,从广西、 云南两个方向对越南6个省11个县发起进攻。 11个县发起进攻 云南两个方向对越南6个省11个县发起进攻。
其一: 其一:1979年2月~3月(自卫反击作战) 年 月 月 自卫反击作战) 广西方向(东线): 广西方向(东线): 参战部队: 军 军 军 军 参战部队:41军 42军 43军 50军(欠149师) 师 54军 55军 军 军 作战过程:1978年2月16日完成作战准备。2月17日全线发起攻击。 作战过程: 年 月 日完成作战准备。 月 日全线发起攻击。 日完成作战准备 日全线发起攻击 至3月16日,参战部队全部撤回中国境内。历时 天,突进纵深 月 日 参战部队全部撤回中国境内。历时28天 直线距离约20~ 公里 攻占了谅山、高平、 公里, 直线距离约 ~40公里,攻占了谅山、高平、同登等城镇和战 略要地,基本歼灭了该地区的守军。 略要地,基本歼灭了该地区的守军。
【谈古通今】中越陆地边界谈判
【谈古通今】中越陆地边界谈判【编者按】从1977年第一次中越陆地边界谈判开始,历第二次、第三次中越陆地边界谈判,一直到1999年《中越陆地边界条约》和2009年《中越陆地边界议定书》签订,中越解决双边陆地边界问题的外交谈判持续了30余年,其过程异常曲折和复杂。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越最终以历史条约为基本依据,以“大局为重、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友好协商”为基本原则,正式划定了1347公里长的共同陆地边界,为中国和平外交尤其是睦邻外交开创了新的成功范例。
【故事回放】新中国成立时,中越两国间存在着一条由清王朝和越南的宗主国——法国通过签订双边条约而划定、勘定的陆地边界线。
对于这条中越陆地边界线,新中国是予以承认的,唯一需要中越进行协商或谈判加以解决的是双边条约线和实际控制线间有争议的部分。
对于中方的立场,越方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表示理解并不持异议。
1976年,越南实现全国统一,成立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此过程中,越南对华政策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一方面,越方开始谋求地区霸权;另一方面,越南利用60年代以来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形势,以求得苏联对它的支持。
为了达到目的,越南开始从各个方面向中国发起挑衅。
对于越南的挑衅,中国坚持从维护中越两党、两国之间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大局出发,从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的大局出发,主张通过两国政府间正常的友好协商与外交谈判加以和平解决。
1977年10月至1978年8月,第一次中越陆地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
谈判开始,中方首先提出了解决边界问题的五点原则建议。
但是,越方对中方的建议并不赞同,而是坚持把划分北部湾问题和陆地边界问题搅在一起,硬说中法界约“已划出一条贯穿越南和中国陆地和北部湾的边界线”,说“这是解决两国各种边界问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整个谈判的“基础”,要求双方优先讨论。
这实际是提出了一个先决条件,给谈判设置了巨大障碍。
为了推动谈判的进一步展开,在充分考虑了越方意见的基础上,中方在五点原则建议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九点原则建议,但越方仍持全面否定的态度,并指责中方要“修改历史边界线”。
历史上的中越战争
李朝与北宋之战
黎朝传三代,被权臣李公蕴推翻,建立李朝(1010-1225)。 1075年,李朝太尉李常杰率军分三路大举进攻两广。攻陷钦 州、廉州、邕州等地,死者几十万,破坏甚烈。次年(1076 年),北宋为报复,派郭逵领军10万来攻。两军隔裘江对峙, 宋军使用先进机具抛石如雨,大败李朝军,李朝军死伤众多, 士气低落。宋军趁势进攻、直逼李朝都城升龙(今河内), 这时宋军中却正好爆发瘟疫,民夫死亡大半,后勤供给中断; 但李朝也无力取胜。双方就此议和,李仁宗纳款投降,北宋 也就坡下驴承认了大越国。值得一提的是,宋军撤回国时, 只剩两万三千多人,因而称北宋此役为“惨胜”并不过分。
越南阮氏与清朝之战பைடு நூலகம்
后黎朝末年,南北分裂,北为后黎朝控制,南为阮氏控制。南方阮氏又爆发西山军阮 氏三兄弟起义。于是西山军阮氏又成为越南第三种势力,越南呈三国割据之势。后来 西山阮氏北伐后黎朝,后黎朝向清朝求救,1788年,清朝趁乱派两广总督孙士毅调广 西、广东、云南、贵州和四川兵,分三路进军,占领河内,大过新年。西山起义军趁 机突袭,清军大乱,抢渡红河浮桥逃命,人马拥挤,浮桥断。清兵溺毙者众。两军又 在玉洄村清军大营展开决战。清军先以满洲精锐骑兵出战,但是转眼间就被象队踩得 七零八落。清军退回营垒抵抗,弹矢如雨。西山军首领阮惠(已称帝,号光中)亲自 骑象冲战,连龙袍都被火药熏黑。又命敢死队以3块木板拼起,外裹湿泥草秸,腰插尖 刀架板冲锋。清军弹丸皆陷入泥板,无法杀伤后面人员。敢死队抵近营垒后放板抽刀, 逢人便砍,勇不可当。清兵不谙象战,又怕敢死队,顿时大溃,自相践踏,尸横遍野, 血流成河。提督许世亨阵亡,田州知府芩宜栋自缢。余部在逃跑时又误入河内青池附 近的“墨塘”,先后有上万人葬身于这片浩瀚泥泞的热带沼泽。各路清军闻讯皆撤, 西山阮氏怕清兵再来,上表臣服。清朝也顺势下台,封王安抚了事。
中越两国之间的历史渊源
中越两国之间的历史渊源说起中国和越南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而且极其复杂。
为了对时局的发展理解更深刻,有必要阐述一下中越两国之间的历史渊源。
传说中越南的第一个国家是文郎国,后改名为瓯雒国,实际是由秦国灭亡的古蜀国后裔、开明王朝王子开明泮(蜀泮)逃到越南北部时创建。
之后,秦征服百越,越南属象郡管辖之下。
秦末,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各地群雄并起,中原一片混乱。
此时,秦朝南海郡尉任嚣病重。
临死前,他召来时任龙川县令赵佗,向其阐述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建立国家、以此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对南海郡侵犯的设想。
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其代为行使南海郡尉的职务。
于是,拥兵数十万的秦朝龙川县尉河北正定人赵佗,看准时机,封关、绝道、筑起三道防线,聚兵自卫。
公元前207年,瓯雒国被赵佗所灭,赵佗于公元前205年完成对桂林、象郡的兼并,统一岭南地区。
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国,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
越南人认为南越国是越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称之为赵朝。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
在陆贾的劝说下,赵佗接受汉高祖赐给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南越国成为汉朝的藩属国。
公元前112年,南越国发生叛乱,汉武帝派兵征讨,于公元前111年平叛灭南越国,在其地设置九个郡县。
自此,越南再次被纳入中国郡县版图,中国王朝直接统治其长达1182年。
直到公元10世纪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乱,越南叛乱,再次建立国家。
但即使如此,越南也一直是中国的属国或藩属国。
越南曾用名大越国、安南、越南。
直到中国明朝明成祖时期,明朝趁越南王室内乱,出兵占领越南并在升龙(今河内)设立交趾布政司(行省,与如今的行政省基本等同),实行直接统治。
1802年,阮福映建立了阮朝,同年完成全国统一,取国号“南越”。
1803年,清朝政府(嘉庆8年)将安南国改为越南国,封阮福映为国王,越南由此得名。
直到沦为法国殖民地之前,越南与中国一直是藩属关系。
中越边界关系始末
中越边境问题解决始末与最新情况当代越南的主要民族称“越人”或“京人”,旧称“安南人”。
而据文献资料,其属古代生活在中国东南部的百越(同粤)族的一支──雒越人之后。
与古越人相关的记载有:“俗本裸,文身被发,不制衣裳。
”“禹之裸国,裸入衣出。
”“禹之裸国,解衣而入。
”“越人跣行(不履)。
”“俗无丝纩,跣履荆棘,不苦也。
”等等。
古代越南进入文明时代,始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出兵平岭南“百越人”居地,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其中象郡在今越南中部与北部。
秦末,秦将赵佗割据岭南,建“南越国”。
其中,越南中部与北部地区属“南越国”境。
赵佗治理越人的重要方法是实行“和绥百越”的政策,即一方面自称“蛮夷大长”,以示尊重越人风俗,另一方面接受汉朝册封“南越王”的名号,鼓励汉族与越族通婚。
越南风俗渐改。
总之,古代越南文明的产生,与古代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
越南最早出现独立的国家政权,始于939年(后晋天福四年)交趾人吴权趁中国处于五代乱世,割据交趾自立,称“交趾王”。
吴死后,交趾出现“十二使君”的割据混战政权。
963年,丁部平定“十二使君”之乱,称“万胜王”。
968年(宋太祖开宝元年),丁部称帝,建“大瞿越”政权。
973年,丁部遣使向北宋王朝请封,被封“交趾郡王”。
此后直至清光绪年间中法战争爆发(1884─1885年)、中国与法国在天津签约(1885年6月9日),承认越南属法国掌控之前,越南一直维持与中国的藩属关系。
以上为历史上中越关系的大致情况。
从法理上说,中越两国间原无领土争端,这一争端产生于1885年《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签订,改变了历史上形成的中越主藩国关系之后。
越南与中国存在的领土争端包括陆疆问题、北部湾划界问题、南海诸岛的主权归属问题。
一、中越陆疆争议历史上中越两国间,曾有过两次陆界勘查活动。
第一次是宋元丰六年(1083年),宋与交趾联合勘界,次年定界,这一边界线是历史上越南维持对于中国藩国地位地理基础。
论中越边界广西段的特征
M史地理[第十三辑;.■■■■'论中越边界广西段的特征〔萧德浩越南是中国的邻邦,越南的广宁省、谅山省、高平省、河宣省等与中国的广西、云南省接壤,山水相连,有一条20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
这条边界,经历了宋、元、明、清、民国等历史时期,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从前中越边界分为三段,一、粤越段,即由防城北仑河口至吞仓山。
解放前防城县属广东省,故有此称。
二、桂越段,即从吞仓山至那坡县各达村的岩銅桥头与云南省接界处。
三、滇越段(即云南省段)。
解放后,钦州、防城等划归广西,这段边界和桂越段连结起来,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广西段。
中越边界漫长,边界线经过了越南五个省17个县市,中国的二个省区15县市。
地域广袤,历史悠久,又有着它自己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
今天,我们对它进行科学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在近十多年来,对中越边界沿革史中越边界广西段的形成的研究中,发现它有着历史渊源长远,政治地缘密切,地理形势复杂,依边界线而建设的边防设施精密等特征。
我们透过这些特征,可以窥见中越边界的历史、地理的面貌,可以找到中越边界最本质的东西。
现将中越边界广西段的特征,分别论述如下,并就教于学者专家及读者诸君。
一、地理特征中越边界广西段,全长1000公里。
几乎全部划分在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深沟邃谷之间,有的地段还是荒芜的童山,有的地段是林幽篁密,有的是原始森林覆盖,山路纵横交错,人迹罕至。
这段边界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防城、宁明、凭祥这带地方靠近北部湾,地势偏低;大新、龙州、那坡等县处于云贵高原的边缘、地势就偏高。
特别是由大新的硕龙、下雷至那坡这一段,几乎全是处于重峦叠嶂、悬崖悄峰之间,地形较为复杂。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十月廿七日至廿九日,到中越边界的下雷、湖润寨、鹅槽隘等地考察。
在他的游记中,有对这段边界山川地形的描述。
他说:气下雷)州南城外,即崇峰攒立,一路西南转山峡,即三十里接高平界者.(即今越南高平省);东南转山峡,即随水下安平者,为十九岐故道”(载《徐霞客游记》卷四上,486页)「内有削壁而外悬枝,上倒崖而下绝壑,飞百尺之浮檸,俯千仞而无底,亦极奇极险矣!”(同上书卷,502页)「于是石山复离立,环绕夹中,陂陀高下,俱草茅充塞,无复旧腔”(同上书卷,492页)。
十年中越战争也许被大家忘的干干净净
1979——1989年,那年是中越战争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在中国的西南边疆上,曾经发生过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中越战争,这场战争也揭开了我军作战史上新的气势磅礴的一页。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恰恰也是我国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的年代,各种现代化思想和新的各式价值观蜂拥而来,皆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产生了不同的反响,经济发展已成为重中之重,赚钱似乎成为了中国许多年轻人新的价值目标,而同一期间在西南边疆那场持续10年之久的中越战争,反倒没有像当年抗美援朝那样能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反抗霸权主义和战争已经不在是官方宣传的主旋律口号,几十年前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思潮在改革开放的很多新现代人群面前,似乎早就已经成为了过去遥远的历史,但是,在那西南边疆上,在那十年的岁月里,还是有数以十万记的军人义无反顾的走向了战场,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去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为中国的南部安全而拼尽了一切。
当年这些坚毅的小伙子们,你们现在还好吗?这是一场气势磅礴的战争,这是一场新中国建国以来持续最久的战争,也是近几百年来中国持续时间最久的对外战争,这是一场促进我军现代化改革的战争,但是,这同样也是一场“奇怪”的战争,其奇怪性在于,与抗美援朝等其他战争不同,在中越战争结束之后,关于这场战争的历史就不断的在官方的宣传中淡化甚至是抹掉,在教育国民的相关书籍中,这段历史也记载得越来越飘渺、越来越隐晦。
以至于很多的新时代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曾经还有过这么一段血与火的历史。
记得在我90年代上小学的时候,在学校所发的教科书和课外读物中,可以经常见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解放战争的历史以及抗美援朝的历史,而关于那场十年中越战争的历史,却鲜见于校园书刊中,初高中相关的教科书籍中,也同样难以见到这段历史的影子,历史答卷上更是找不到有关于这段历史的任何内容。
我敢肯定,若不对历史感兴趣,若不到外面阅读课外历史书,或者没有身边的人经历过那段历史,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知晓这段历史,甚至连一个大致的轮廓都未必能了解。
中越战争是哪一年到哪一年结束
中越战争是哪一年到哪一年结束狭义上是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中国、越南两国在中越边境爆发的战争。
广义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
1、1989年1月21日,中越战争正式结束。
越南国防部向边境6省驻军发出通知:除老山防御部队外,其余主力部队于5月前全部撤回内地。
边境防务移交地方部队和公安部队。
越军士兵和公安人员严禁向中国边民开枪。
2、1991年11月5~10日,应中国党和政府的邀请,由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梅和部长会议主席武文杰率领的越南党和政府高级代表团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此次高级会晤标志着越南和中国关系正常化。
3、影响: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在国际上产生极大的影响。
为着全球战略的需要,战后我始终对越保持压力,又开辟了老山战场。
4、老山作战最伟大的意义在于:
第一,它对东南亚局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治影响胜于军事影响。
柬埔寨之所以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老山作战功不可没。
第二,中央决策英明,全军将士效命,彻底地粉碎了越军不败的神话。
老山战场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
中国的军人用鲜血在老山地区换来的胜利是永垂历史的。
第三,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这一点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无论怎样估价也不过分。
这是一场特殊战争,换句话说是政治战争。
它的目的不仅完全达到了而且超过了,政治上中国已大胜。
中越边界的变迁
中越边界的变迁摘要:本文回顾了宋朝以来中越边界变迁,重点阐述了1885年清法划界的情况,总结了宋朝以来中越边界线演变的历史规律,这对于未来我国解决和其他国家的边界争议有一定参考价值。
越南自秦朝并入中国版图以后,一直由中国直接治理长达1000多年。
根据《后汉书》记载“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于交州日南郡(郡所位于今越南广治省广治河与甘露河合流处)象林(位于今越南广南省维川南茶桥一带)立南铜柱,为汉之南疆”。
一.宋朝到清朝中期中越边界的变迁安南自宋朝从中国独立以来,与中国的边界曾经几度变动。
1.宋朝广西广源州的丢失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原为北宋的羁縻州,当地土酋侬智高不满安南的侵夺而叛乱,并请求宋朝帮助;宋朝不允,侬智高复叛宋,后被宋朝派狄青率军平定。
安南向宋朝提出了广源(今越南高平省)、勿阳峒、勿恶峒(广西靖西县)等一大片领土的要求。
宋朝以广源(今越南高平省)偏远难守,将广源州赐予安南;而坚持保留勿阳峒、勿恶峒地区为中国所有,并改名为顺安州、归化州。
宋神宗给安南李仁宗敕书曰“勿阳、勿恶二峒已降指挥(宋军),以庚俭、丘矩、叫岳、通旷、庚巖、顿利、多仁、勾难八××为界,其界外保乐(今越南保乐县)、练、绵、丁、放、近六界、宿、桑二峒,并赐卿主领”2.明初安南北侵元末明初,安南乘中国内乱之机,越过广西边界二百余里,于明洪武二十年,占领禄州(今越南禄平县)和西平州(今越南谅山)和永平寨,侵占元朝思明府之丘温(越南温州)、如嶅(越南禄平县大部)、庆远(越南恬霞县)、渊(越南同登县)、脱(越南脱浪县)五县,将国界从现越南谅山西南的鬼门关推进到今天的镇南关(友谊关)附近。
明永乐年间,明朝曾在安南恢复中国的直接治理。
但是,由于安南不断叛乱,明军被迫撤出安南。
安南趁中国从越南撤军,占领中国云南的宁远州(今越南莱州奠边府以北至中越边界地区)。
马援将军平定安南“二征”叛乱时,命令部将马留人黄氏子孙为钦州八峒峒长,为汉世守边疆。
《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出版
格周发生根本变动的程度。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魏蜀间沿分界线展开的较量以蜀汉最后农亡而告终,作为国界线划分的地理基础并未完全失去阻碍作用,这在西晋以后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中,还会看到它的影响再度增大。
《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出版
朱
黄巻和萧德浩主编的《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120万字),已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岀版社出版。
全书分为:一、中越边界形成的历史背景(秦汉〜隋唐);二、中越边界的形成、发展(宋、元、明、清〜中法鹤
战争前);三、中法勘定中越边界时期(此部分约有40万字法国档案资料);四、中越边界的管理、边贸;五、边界边防;六、历代边界纠纷、边界斗争史实.
2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越边界历史中越边界历史中越边界问题的由来和现状越南自秦朝并入中国版图以后,一直由中国直接治理长达1000多年。
根据《后汉书》记载“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于交州日南郡(郡所位于今越南广治省广治河与甘露河合流处)象林(位于今越南广南省维川南茶桥一带)立南铜柱,为汉之南疆”。
一.宋朝到清朝中期中越边界的变迁安南自宋朝从中国独立以来,与中国的边界曾经几度变动。
1.宋朝广西广源州的丢失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原为北宋的羁縻州,当地土酋侬智高(此人是壮族的祖先,也是越南侬族、岱依族的祖先,越南总书记侬德孟也自称是此人的子孙)不满安南的侵夺而叛乱,并请求宋朝帮助;宋朝不允,侬智高复叛宋,后被宋朝派狄青率军平定。
安南李公蕴向宋朝皇帝提出了广源(今越南高平省)、勿阳峒(广西那坡县)、勿恶峒(广西靖西县)等一大片领土的要求,这些土地都是侬智高管辖。
宋朝以广源(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偏远难守,将广源州赐予安南;而坚持保留勿阳峒、勿恶峒地区为中国所有,并改名为顺安州、归化州。
宋神宗给安南李仁宗敕书曰“勿阳、勿恶二峒已降指挥(宋军),以庚俭、丘矩、叫岳、通旷、庚巖、顿利、多仁、勾难八××为界,其界外保乐(今越南保乐县)、练、绵、丁、放、近六界、宿、桑二峒,并赐卿主领”2.明初安南北侵元末明初,安南乘中国内乱之机,越过广西边界二百余里,于明洪武二十年,占领禄州(今越南禄平县)和西平州(今越南谅山)和永平寨,侵占元朝思明府之丘温(越南温州)、如嶅(越南禄平县大部)、庆远(越南恬霞县)、渊(越南同登县)、脱(越南脱浪县)五县,将国界从现越南谅山西南的鬼门关推进到今天的镇南关(友谊关)附近。
明永乐年间,明朝曾在安南恢复中国的直接治理。
但是,由于安南不断叛乱,明军被迫撤出安南。
安南趁中国从越南撤军,占领中国云南的宁远州(今越南莱州及其莱州以北地区)。
马援将军平定安南“二征”叛乱时,命令部将马留人黄氏子孙为钦州八峒峒长,为汉世守边疆。
明宣德二年,因实行“改土归流”,触犯黄氏权益。
澌凛峒长黄金广以澌凛、罗浮、了葛、古森板,并胁思勒峒及佛淘径巡检司(位于今越南芒街以南)等九十九村,延褒二百余里投降安南,造成大片领土丢失。
嘉靖二年,越南发生内乱,安南英登庸向明请降,将四峒之地(今广西的北仑河以北一直到广西的江平)还给中国,其中,金勒以谭鳞河,了葛以芒溪河,澌凛以三歧河,古森以古森河为界,在云南方向,将蝴蝶、普园(中国云南麻栗坡以北)归还中国。
但是,江平、黄竹、白龙尾半岛并未归还中国,因此,成为越南在中国境内的飞地,直到清朝末年中法条约才收回。
明朝万历年间,广西被安南占去茶岭(今越南茶灵)、审慢、登埝峒、泡泵峒、喜峒。
明朝天启年间,又被占去音峒、剥埝峒(均位于今广西靖西县当面)。
明朝时期,由越南管辖的牛羊、蝴蝶、普园地区内附,这一地区位于广西麻栗坡县东北部。
3.清朝领土的得失(1)建水外六猛顺治、康熙年间,云南建水县外猛梭、猛喇、猛丁三猛(位于今云南金平县)内附;乾隆四十六年,猛弄、猛赖、猛蚌(位于今越南莱州、封土县)三猛内属。
建水县外六猛包括现今中国的金平县、越南的封土县一直到越南莱州黑河以北的地区,安南称这一地区为东郎、嵩陵、釀泉、黄岩、合肥,绥阜、谦州、莱州八州,这一地区历史上由明朝云南宁远州管辖。
(2)大小赌咒河之间的地区根据云南通志记载:“开化府南二百四十里至交趾赌咒河,今交趾之安边河(即为今越南黄树皮县内斋河)为中越之界,而安南指铅厂山下小溪,强名为赌咒河,已失去一百二十里”。
清朝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高其倬上奏:“都龙(云南都龙)厂内之对过铅厂山下一百二十里,又南狼(今麻栗坡南温河)、孟康(今越南黄树皮县孟康)、南丁等三、四十寨,皆被交趾占去”。
“聚龙斜路六村为开化府内地,斜路之马鞍山(今麻栗坡县马鞍山村)去赌咒河一百二十里,尤立界碑”安南向云南境内推进,从大赌咒河(今越南黄树皮县斋河)推进到小赌咒河(今云南马关城外小赌咒河),雍正皇帝以越南“累世恭顺”为由,将小赌咒河以外的中国领土赐予越南。
二.清朝后期中越边界的变迁法国侵略越南时期,清朝出兵抵抗法军,在黑旗军的帮助下,占领了越南北方。
但是,法国侵略军也占领台湾的澎湖地区,切断了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并重创了中国南洋水师。
李鸿章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条约规定中越边界在现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因为中越边界在历史上从没有全面勘定过,中国的勘界官员一边做好谈判的准备,一边派出清军占领边界附近的有利地形和越南界内对我国非常重要的地区。
中国的勘界官员在充分查阅历史档案和现地勘测地基础上,首先向法国提出了以谅山分水岭划界,将从谅山到高平一线全部划归中国的方案,这一方案可以收回从宋朝以来越南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
法国谈判官员认为这一方案不是以现界为基础,而是重新划一条新边界,因而没有同意。
随即,中国的勘界官员又提出了将越南的文渊县等三县(现在越南的同登县等三县)划归中国的方案,法国谈判官员开始口头表示同意,但是后来又否决这一方案,最后条约中还是不了了之。
在中法(越)边界条约中国方面的得失是:1.中越边界广东段在广东方向(建国后这部分边界全部划归广西省)上,越南的飞地江平、黄竹、石角、句冬(现在广西钦州的江平、黄竹和白龙尾半岛)划归中国。
根据清史记载:广东西南江平、黄竹一带,从思勒拓展边界到海,南北计四十里,东西共六十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地段的争夺是非常激烈的,法军曾在这一地段登陆,清军采取措施杀死部分法国军官。
最后,法方被迫做出妥协,妥协的条件是九头山划归越南,而九头山自古以来是华民居住,历来属中国,有案可据。
因此,法方的妥协,也是以中国放弃部分岛屿为代价的。
在十万大山中,有一块三不管地(即广东不要、广西不要、越南不要),条约规定这块地区划归中国,十万大山分茅岭、峒中(现广西峒中)都划归中国。
嘉隆河八庄等各处越民,因恐惧法国人,而华人有同文同族,所以纷纷向中国官员提出不愿意受法人统治,纷纷改换清朝服装,当中法勘界官员现地勘查边界时,越民均指认边界在南,而把自己村庄划在中国。
这种情况在边界沿线多次出现,使中国收回许多领土。
清史上说:广东钦州界之西境分茅岭、嘉隆、八庄一带,拓展边界到嘉隆河,南北计四十余里,东西计三百余里。
2.中越边界广西段广西省的镇南关附近都是险要的高山和边防重地。
在清朝谈判官员的努力下,镇南关东西数十公里内,中国边界向越方推进了二十到五十里,使很多险要的地段划归中国。
根据清史记载:镇南关东界原在米强山(现在的友谊关外米七村),现在拓展到派迁山,拓展领土五十里。
西界各口拓展二十里。
谈判在地图上划出向西北方向的斜线和云南边界相接,斜线比历史边界拓展二十到五十里,凡是线内的村庄不管中方还是越方,全部归中国。
广西龙州西侧金龙洞地区,位于丹桂山脉中,长60余里,包括九十个村庄,是一个非常险要的隘口。
该处历史上为中国管辖,为边防要地,但是当地土官借给越南高平下琅州抵债,在苏元春的坚持和努力下,该地全部收归中国。
但是,属于中国的里板三村确被放弃,划归越南。
3.中越边界云南段在云南方向上,中国收回了第二段的漫冲、董纽两寨,两寨已经被安南侵夺四十余年,纵横三十里;第三段从云南三文冲和越南高马白相对处到云南烂泥沟龙古寨之间,定界于绿水河,拓展边界四十余里;第四段,将苗塘、子龙谭、龙博河、田蓬街、沙人寨六个村庄划归中国,拓展边界三十多里。
以上共拓展边界一百多里,中国没有丢失土地。
中国还收回了麻栗坡的都龙、猛峒、南温河等地区。
从南丹山以北、西至越南狗头寨(位于小赌咒河)、东至越南清水河(现在老山下)一带地方,均归中国管辖。
这段边界位于大小赌咒河之间,这是中法两国谈判妥协的结果。
历史上属于中国的南狼,孟康等地还是没有收回,收回面积约为600平方公里,没有收回的地区为400平方公里。
(明朝大小赌咒河之间1000平方公里原属于中国,清初雍正皇帝赐予越南)。
在随后的领土交换中,中国放弃了富裕的老寨(位于扣林山南面),换取了八里河东山附近贫瘠的偏马(老山前线炮兵观察所的所在地)。
云南建水县外六猛(今中国的金平县、越南的封土县一直到越南莱州黑河以北地区)自乾隆年间内附以来,一直接受中国管辖。
但是,由于太平天国起义波及到云南,云南大理的杜文秀起义也使云南陷入严重内乱。
建外六猛失去与清朝政府的联系,接受了越南的官职,向越南进贡。
太平天国平息后,建外六猛又向清进贡,接受清朝的官职。
但是中国为了换取麻栗坡南面的都龙、猛峒、南温河地区,被迫在这段地区作出妥协,将六猛中的三猛(猛赖(越南莱州),猛梭(越南封土县)等)划归法国。
清朝政府认为,麻栗坡南这块领土较为肥沃,不仅收回了领土,而且可收地利。
而三猛土地,全为山地,不便于管辖,而且当时三猛的土酋在1840年时又向越南外附,并接收了越南的官职,同时也接收中国的官职,属于两国共管地。
总之,三猛的丢失使中国损失大量土地。
所以,总的来看,云南方向上不包括中国老挝边界,损失了大量的领土。
针对广东、广西方向来说,清朝没有损失领土,这次划界是对中国有利的。
因此,清法越南划界对中国来说,得失的土地面积大体相当,但是中国得到的均为靠近海岸和盆地的肥沃土地,而越南得到的是不易管辖的山地(当地傣人既对汉人,同事对越人反感)。
而且,在划界时,由于边界沿线越人恐惧法国人的统治,纷纷易服,要求接受中国的管辖,所以沿原界许多越南村庄都在划界时划归中国。
从中国的史书上看,清政府对这次划界是比较满意的,认为不包括勘界时法国作出的让步(实地勘查时,由于清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形且当地越民不愿意接受法国人统治,勘界时中国已经赚得部分土地),清朝收回的土地何止数百里。
法国人的史书上说:我们在划界时给予了中国以广泛的领土优惠。
实际是,得失土地大体相当,但中国得到的土地较优。
三、中越边界变迁的规律1.赐藩使中国损失不小的领土历史上,越南从秦朝起长期接受中国封建王朝的直接统治,自从安南从宋朝独立以来,越南又是中国历代朝廷的属国和藩篱,替中国封建王朝守卫边疆。
因此,中国封建王朝屡次将属于自己的土地赐予越南,如宋朝皇帝以广源(今越南高平省)偏远难守为由,将广源州赐予安南;雍正皇帝以越南“累世恭顺”为由,将小赌咒河以外的中国领土赐予越南,这些都造成了大量的领土丢失,其中大部分至今仍未收回。
2.越南趁中国内乱之机侵占大量中国领土安南乘中国改朝换代和内乱之机,占领禄州(今越南禄平县)和西平州(今越南谅山),还占领中国广西思明府所属的六县(今越南脱浪县等沿现中越边界各县)和云南的宁远州。
如果新建立的王朝不能及时收回这些领土,时间一久,就不得不承认边界现状。
实际上,近代以来的中越边界就在这一线反复进行变化。
3.土司在边界变迁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中越边界地区,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在这些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由于土司的叛复,造成大量的领土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