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础知识--词、词性和结构

合集下载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首发2023-12-1806:19・论诗词格律一、平仄相对1、了解平仄:平、仄是指中国诗词曲赋中字的声调。

古代韵书中有四种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

平称为平声(粗分、用平或一、。

表示),其余上、去、入声调都有高低的变化,统称为仄声(用仄或X、黑点表示)。

现代汉语(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

阴平和阳平统称平声(粗分),去声和上声统称仄声。

2、平仄一致:平仄在对联的上、下联中是要一致的,上是平、下对仄,上是仄、下对平。

3、上联最后一字必须仄收,为仄声字。

下联最后一字必须要平收,为平声字。

上联出句禁止用三尾仄(上联最后三个字为仄声),对句禁止用三尾平(下联最后三个字为平声)。

4、平起、仄起:平起是指出句(上联)的第二个字的声调为平声,那么上联就按照平起: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绿水无弦万古琴如果出句(上联)的第二个字是仄声,那么上联就按照仄起: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对联的平仄规律,一副好的对联基本上要遵守平仄规律。

5、一般来说:上联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改动,改动后,请你在隔一个字的位置上换成相反的声调字,比如:平平仄仄,你把第一个平声字,改成了仄声,变成了仄平仄仄,那么就要隔一个字(第三个字)改为平声,成为仄平平仄。

古人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中间可拗救,不可犯孤平。

第一句是说:上联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改动。

第二句是说:上联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许动!这第三句是说你改动上联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那就把隔一个字的位置上的字平仄改过来,和你用的平或仄相反就成,这就是拗救。

第四句是说:不论你怎么改动平仄,一句中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

6、对联平仄规律(仅供参考)一字联:仄,平二字联:平仄,仄平三字联:平平仄,仄仄平四字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五字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六字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词性相当1、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性,要求词性相同、意义相同或相反。

对联入门基本知识

对联入门基本知识

对联⼊门基本知识【对联的定义】对联起源桃符,是⼀种对偶⽂学,⼤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对联,严格区分⼤⼩词类相对,可见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

传统的对联⼩类相对,对仗⽐所谓诗对联⼯整。

随着唐朝诗对联兴起,散⽂对联,排斥在外,称⾮主流对联。

(对联⼜称作楹联)⾮主流对联指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不失对仗的对联。

【对联之格律】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题桃符”(见《蜀梼杌》)。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副春联。

(见《应⽤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是我国特有的⼀种汉语⾔⽂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要素,⼜叫“六相”,分叙如下:⼀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讽袁世凯⼀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的修辞⼿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锡东林书院联: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个字在上下联同⼀个位置相对。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种⽐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先⽣联::⼀⼈千古;千古⼀⼈。

⼆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对联知识的基础知识

对联知识的基础知识

对联知识的基础知识: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有以下特点: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每句之内词与词之间,平仄尽量交替。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即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对联的分类: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

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

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

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

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

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

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

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

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

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

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

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

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

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

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

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

对联知识摘抄

对联知识摘抄

对联的基础知识摘抄:
一、起源与发展: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

明清时期,对联逐渐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建筑装饰等方面。

二、结构与要求:
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词性相对: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子结构要相似。

平仄相对:传统对联讲究平仄,一般要求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

三、分类:
按用途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门联、厅堂联、风景联等。

按内容分:抒情联、写景联、议论联、谐趣联等。

四、写作技巧:
选材:选取有意义的主题和素材。

立意:表达鲜明的观点和情感。

修辞:常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五、经典对联举例:
春联:上联“爆竹声声辞旧岁”,下联“红梅点点迎新春”,横批“辞旧迎新”。

寿联: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福寿双全”。

六、对联的文化意义:
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仪式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是一种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对联一般由前衬和后衬两个句子组成,前衬和后衬在意义上相互呼应,语言形式上相对称。

对联的创作要求用典、工整、完整。

用典是指对联中要用到典故、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文化积淀;工整是指对联的排比结构要求匀称平稳、字数相等,形式上要求和谐;完整是指对联要有内容,要有积淀,要有意义,不是空洞的、无聊的文字排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对联的类型对联可以分为诗对、散对、俚俗对等多种类型。

1、诗对诗对是使用诗体形式的对联。

因此,诗对的前衬和后衬都必须符合诗句的韵律和字数的要求,前后句还可以呼应联想。

诗对需要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用词需精练。

例如:“春水轻舟跨枝嫩,秋风嘹亮泊叶深。

”2、散对散对是使用散文形式的对联。

散对的排比结构更显灵活,没有严格的音律和字数要求,但前后句意义呼应,句式工整的特点依然需要遵循。

例如:“山高水长有彩虹,花暗莺喧竞蝶飞。

”3、俚俗对俚俗对是指内容多为儿歌、笑话、顺口溜等俚俗之文。

俚俗对是对联中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上更灵活,内容上富于幽默。

例如:“官有官言不算官,民有民气更难民。

”三、对联的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用典、排比、对仗、意境、清新、幽默。

1、用典对联的创作离不开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对联的用典要求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有所呈现,不但要求在句子中有典故的隐喻,还得结合上下文的含义,在短小的篇幅中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篙春水笑吟风。

”2、排比排比在对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排比是指在对联中,前后句之间在韵律上需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句式严整对称,套韵工整。

例如:“山寺钟声动地来,夜半猿啼影树花。

”3、对仗对仗是指对联中前衬和后衬的形式对称。

对仗一般可以从音韵上、意义上、句式上等多个方面呈现,对仗使得对联的前后句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基本知识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定义对联也叫楹联、楹贴、对子,由于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所以大家都有直观的基本认识,但要是谈到对它的全面而理性的把握,其情形就因人而异了。

它其实是一门内容较为丰富而细密的学问,真正要弄通,还是要付出大量劳动的。

《现代汉语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这一定义显然是有缺陷的。

首先,对联和它的载体没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可能的物体上,例如瓷器、石器、铜器、电脑上;甚至它可以不依赖物体而存在,例如你口头上说出个上联,他对出个下联,并没有经过记录,也必须说已经产生了一副对联。

其次,修辞学上关于“对偶”的规定是相对宽松的,尤其没有字音的讲究;而对联的要求则是“对仗”,其内容比“对偶”丰富而严格。

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个“对偶语句”,但它却并不能算是对联。

《汉语大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互相对偶的文句。

由上联和下联组成。

一般张贴、悬挂或镌刻在门、厅堂及柱子上。

讲究对仗工整贴切,上句末字声调必仄,下句末字声调必平。

根据位置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春联等。

也称‘对’、‘联’、‘对句’、‘对子’。

”这一介绍也是有缺陷的。

一些失误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的一样。

介绍了对联尾字的声调讲究而不介绍对联用字的其它声调讲究,就显得挂一漏万。

“楹联”在今天已经成了“对联”的同义词,其地位不能和“门联”等同。

例如“中国楹联学会”,其工作范围并不限于“柱子上的对联”,而是包括一切对联。

笔者斟酌情况,拟给“对联”下一个新的定义: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它形成于中古,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明清时期臻于全盛。

文人们大都参与对联的创作,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有其创作理论和技巧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完全可以和诗、词、赋、文并列的文学样式。

对联的基本知识点

对联的基本知识点

对联的基本知识点对联是一种文体,通过简短对偶句表达感悟。

其基本要素包括格律、结构和意境。

在六个要素中,字数相等且内容相关是基础要素,而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和节奏相应则是语法、声律要素。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要素的知识点。

格律相对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即上下联在相同位置平仄相反。

马蹄韵格律是其中的一种,指的是按照马蹄的形状来交替平仄。

单边五言、七言、十一言的格律各有两种,而长联则可以采用长联自对的方式。

在意节点定韵中,需要抓住意节点的最后一字来调节平仄,使其平仄基本上两两交替。

对联仄起平收,即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但不能出现三仄尾或三平尾。

失替和失对是对联中不符合格律要求的情况。

对联的结构要求相同,即对联的结构应该一致。

节奏相应则是指平仄相谐,即上下联的节奏应该相应平仄相谐,使得对联更加和谐美妙。

意境相谐是对联的重要要素之一,指的是上下联的内容应该相互呼应,产生共鸣。

对联应该即景即事,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所感所思,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的情感。

通过对对联的基本要素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联的规则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对联。

5、在使用格律韵时,有两种标准可供选择:平水韵(古韵)和中华新韵(今韵)。

如果使用古韵,需要进行注明。

如果没有注明,默认使用今韵。

为了确保准确性,最好无论使用今韵还是古韵,都进行标明。

6、入声字在古韵中存在,而在今派中则分为XXX和XXX。

如果使用中华新韵,就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使用古韵,需要记住这些入声字属于仄声。

掌握入声字的方法有规律可循:1.根据自己的地方口音读这个字,如果发音短促,一般就是入声字。

2.发音中韵母有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3.最快速、权威的方法是使用网络平仄古今韵查询。

4.经常吟诗填词作曲对联的朋友,建议使用古韵。

因为填词需要韵押,律依古韵;而且熟能生巧,惯了古韵后就不会惯使用今韵了。

同时,一副联不能混用韵,当对联出句是古韵时,必须律依古韵。

7、多音字在网络平仄查询时无法识别,会出现“通”字。

对联基础知识及实用对联

对联基础知识及实用对联

答案:“树一代新风”。“一代”对“千年”,词性相对极 了。
某班级教室墙上挂着一副对联: “有梦少年存志远,无声春雨润红花。” 从对联角度看还不够妥帖,请根据对联 相关知识对这副对联进行修改调整。(4 分) 修改: 将“志远”改为“远志” 理由:上下联相同位置结构相同
(09安徽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其 中一副春联,一副教师办公室对联。(4分)
树一代新风)
分析
第一题第 1联,上联 (出联)“扫千年旧习”,有些考生顺笔写 出“树时代新风”“做时代新人”自我感觉良好,粗略看前两个 联对的还可以,但以“最合适”的标准来看就发现了问题。“扫” 动词,可以对“树”“做”,“旧习”名词偏正短语,对“新 风”“新人”都可以,只是“千年”为数量词,对名词“时代” 不甚恰当。
芝兰绕阶 千里绿 黄牛耕地 春绣锦 翠柳迎春 座凝香 桃李满园 万山金
新春对联:
翠柳迎春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绣锦
芝兰绕阶座凝香
• 春节: 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 红。 •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舟十里 欢。
1:字数要相等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
2:用字不重复
和风吹柳绿,细雨润花红。
“和风”对“细雨”,“吹”对“润”,“柳绿”对“花红
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重复。
对联要求三:词性要相同
• 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
“拳”对“脚”, 拳——名词;脚——名词。 “打”对“踢”,
打——动词;踢——动词。
对联要求四:内容相关结构相当
• 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成佳偶—— 动宾结构
结良缘—— 动宾结构 停顿相同,结构相当

中考语文对联复习

中考语文对联复习

中考语文对联复习对联是中考语文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它不仅能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同学们来说,系统地复习对联知识,掌握解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联的基本特点1、字数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2、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同时,对应的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要相同。

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句式结构要一致,比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4、平仄相协一般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一声或二声)。

但在中考中,对平仄的要求相对较宽松。

5、内容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联,或相互映衬,或相互补充,或相互对立。

二、对联的常见类型1、正对上下联在内容上相近或相似,相互补充。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反对上下联在内容上相反或相对,形成对比。

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上下联在内容上存在因果、承接、递进等关系。

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中考对联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1、给出上联,对出下联这种题型要先分析上联的结构、词性、平仄和内容,然后按照对联的特点来对出下联。

例如,上联是“春风拂面心生暖”,我们可以先分析:“春风”是名词,“拂面”是动宾结构,“心生暖”是主谓结构。

那么下联可以是“秋月照人梦亦香”。

2、给出下联,对出上联解题方法与上一种类似,只不过顺序相反。

比如,下联是“红梅傲雪香满院”,上联可以是“绿柳扶风韵盈堤”。

3、给出语境,拟写对联这种题型需要结合给定的语境来构思对联。

比如,题目给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我们可以拟写“健将拼搏争榜首,同窗呐喊助声威”。

4、对联修改对于给出的对联,判断其是否符合对联的特点,如有不符合的地方进行修改。

例如,“勤奋学习知识天天长,努力工作幸福年年增”,这里“学习”和“工作”词性不同,可修改为“勤奋学习知识天天长,努力钻研技艺岁岁精”。

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

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

对联基础知识总结篇对联基础知识总结1 对联的起源?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考证。

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另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2 什么是对联?对联又叫做动人两行字,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文字的艺术,对联虽然多是短句,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东西。

对联不仅上下句要对仗,而且还要关联。

3 什么是汉字平仄?按照普通话来说,汉字发音是阴平或者阳平的为平,发音为上声或者去声为仄。

也就是普通话的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4 对联为什么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汉字的平仄和谐交替产生乐感效果。

5 平水韵中汉字是如何区分平仄?① 平水韵中读音为平的汉字分为上平、下平,这与我们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差不多,但也有区别② 平水韵中读音为仄的汉字分为上声、去声、入声。

上声、去声与我们普通话中三声、四声差不多,但也有区别③ 平水韵中多出一个“入声”,入声是平水韵字的一个声部的集合。

也就是说平水韵里有五个声部。

而平水韵中“入声”部的汉字现在已经被归入到今音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里了。

6 对联的平仄规律主要由几部分组成?三部分。

诗律马蹄律意节律7 诗律的正格是什么?1: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8 马蹄律正格马蹄律是把句子中每两字分为一个音节,叫做“二字而节”,每一节同是平声或同是仄声;相邻两节平仄交替,上下两句则是逐节平仄相反,叫马蹄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9 关于马蹄律变格没有严格遵循“平仄两两交替”规则即可视为马蹄韵的变格。

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都存在变格。

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变格都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10 意节律意节律是对诗律和马蹄韵的补充,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

11 怎样对待和使用三种平仄理论?应该以马蹄韵和诗律为基础,意节律为补充,具体而言诗律可以安排好由一个和两个分句组成的联句的格律问题;马蹄韵解决了多个分句的联句的韵脚安排问题;意节律则解决了含领字、衬字或多音节专用名词的句内平仄安排问题12 什么是失替?不管是5个字、7个字的句子,或者更多的字的句子,在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的平仄都是交替出现的。

〖楹联知识〗对联基础语法知识

〖楹联知识〗对联基础语法知识

〖楹联知识〗对联基础语法知识一、词类、词性和词类活用词类——词的语法分类。

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

现代汉语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现代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划分词类的根据(词的特点)。

在不作精确界定的非学术研究场合中,词类、词性可看作一个概念。

汉语绝大多数单字就是一个词。

例:一心同步青云路万众齐描大地春|||||||数名副动形名名汉语有不少词具有多种词性(称为“兼类”),如“红花”的“红”是形容词,“分红”的“红(红利)”是名词。

有时根据上下文语义不同而多解,如“红眼”的“红”通常理解为形容词,但在“动不动就红眼”中“红”又是动词。

在诗词对联中,词类活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词类活用不是词的兼类。

活用是指原属于甲类的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乙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

1.名词作动词面山而居——“面”作“面对”讲。

二月草已芽——“芽”意思为“发芽”2.名词作形容词岁去江山不老年来松柏长春“春”,名词,这里形容松柏的繁茂青葱,作形容词用,与上联形容词“老”相对。

3.形容词作动词物阜民康,风薰南面;鸢飞鱼跃,日丽中天。

(岳阳金鹗公园南大门联)“丽”意为灿烂地照射着,作动词用。

形容词作动词用,尚有“使动”、“意动”两种情况。

前者是“使它怎样”,如“匠人斫大木而小之”,匠人使木头变小。

后者是“感到它怎样”,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感到天下小。

松声竹韵清琴榻;云气岚光润笔床。

(康熙帝题苏州行宫联)上联说,四围传来松声竹韵,使人感到琴榻分外清凉、清雅:“清”是意动用法。

下联说,因云气岚光近在咫尺,令人感到笔床也是湿润的:“润”仍是意动用法。

4.形容词作名词邻碧上层楼,疏帘卷雨,曲槛临风,乐与良朋数晨夕;送青仰灵岫,幽涧闻莺,闲亭放鹤,莫教佳日负春秋。

九年级对联知识点

九年级对联知识点

九年级对联知识点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一种艺术形式,在文学创作和传承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九年级对联知识点是指九年级学生要学习的有关对联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下面将介绍一些九年级对联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对联艺术。

一、对联的定义对联是指通过对仗、对称的方式来表达文字,前后联结互为呼应,形成一种平衡、和谐的艺术形式。

对联通常由上下两行组成,每行由若干个字组成,字数要求一致。

二、对联的结构对联的结构通常包括对仗、平仄和平行结构。

对仗是指上下两行的字句在音韵、字义、词性等方面相呼应。

平仄是指上下两句的字句在平仄声调上保持一致或者形成和谐的互补。

平行结构是指上下两行的字句在用字上要保持一致或者形成一定的对称性。

三、对联的要求1. 简练明了:对联表达的内容要简洁明了,字数不宜过多,意义要鲜明。

2. 词句工整:对联的每个字句都要工整,字体要一致,字形不可有差错。

3. 格律协调:对联的平仄要协调,上下联的韵脚要相对应。

4. 内容典雅:对联的内容应典雅高尚,表达主题的同时要具备美感和哲思。

四、对联的分类1. 主题对联:表达某一主题或寄托某种愿望的对联,如春联、年联等。

2. 家庭对联:用于家庭装饰或庆祝家庭喜事的对联,如门联、屏联等。

3. 社会对联:用于社会活动或团体活动的对联,如悬挂在广场上的对联等。

五、对联的创作技巧1. 用字准确:对联的字句要表达准确,用词要得体,避免歧义。

2. 参差工整:对联的字句要参差有致,错落有致,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3. 朗朗上口:对联要有一定的韵律感,顺口易读,使人印象深刻。

4. 以意为主:对联的表达要注重意境和情感,突出主题。

六、对联的欣赏与评价对联欣赏是对对联艺术的欣赏与评价,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联的评价可以从朗朗上口、工整美观、寓意深刻等方面入手,同时也可以结合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对对联进行深入理解和评判。

通过学习以上九年级对联的知识点,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对联的定义、结构和要求,学习对联的分类和创作技巧,从而提升自己对对联艺术的欣赏与理解能力。

词性词性结构短语结构[终稿]

词性词性结构短语结构[终稿]

词性、词性结构和短语结构:我想,作对联时,除了平仄规则,还有上下联间相同位置也要词性相当、结构相同。

这应该是对联最基本的规则。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结构相同,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

如: 一心常忍辱;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遵守了以上规则:一心--万事,都是偏正式结构;常--且,是虚词相对;忍辱--随缘,是相同的动宾式结构。

一、词性分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A.实词——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

如:汽车、友谊、思想、现在、北京、前后。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如:旅游、增加、爱、能、进、是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

如:高、好、慢、碧绿。

名词、动词、形容词是句子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三类词。

这三类词配合使用,构成句子的主体。

4、数词::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数词可分为基数、序数、分数、小数、倍数和概数。

5、量词: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量的词。

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

6、代词:代词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它可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1)人称代词:我…你…他…它…咱…自己、别人、人家、大家、大伙儿、彼此2)疑问代词:谁、什么、哪(些)、哪儿、哪里、几时、怎样、怎么、多少、几多、多么3)指示代词:这(些、儿、样、里、么、会儿)、那(些儿、样、里、么、会儿)、B.虚词——1、副词:是表示动作或性状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态、肯定、否定、语气的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1)程度:很、挺、怪、更、最、太、极、非常、十分、特别、尤其、稍微、比较、格外2)范围:都、只、也、光、单、凡、净、一贯、一概、仅仅、大半、统统、通通、单单3)时间、频率:正、刚、才、就、常、便、曾、立刻、刚刚、常常、逐渐、终于、马上、已经4)重复、反复:又、还、再、一连、再三、连续、反复、不断、屡次、重新5)情貌:猛然、忽然、欣然、居然、贸然、默默6)肯定、否定:必、准、一定、必定、必然、的确、准保、不、没没有、别、甭7)估量:大概、大约、似乎、也许、恐怕、几乎8)语气:却、偏、岂、偏偏、难道、简直、反正、果真9)方式:悄悄、暗暗、亲自、一齐、互相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短语的前面,组成介宾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目的等。

对联的基本要求和禁忌

对联的基本要求和禁忌

对联的基本要求和禁忌对联的基本格律规则(一)对联有六大要素: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对应,节奏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一、字数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如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下联分句句数必须与上联相等,且对应分句句内字数也应相等。

二、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东、西、南、北、中等)、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红、黄、绿、紫等)、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有时候动词也可以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

三、结构对应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结构)应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等。

所谓偏正结构,前面的字往往是形容、修饰、限制后面的字的,如“春光”、“春风”、“秋雨”、“高山”等,并列结构就不同了,两个字是并列的,平等资格的,两者之间没有形容、修饰、限制的关系,如“风雨”、“江山”“日月”等,写联时常容易犯的毛病是用偏正结构与并列结构相对,如用“春风”对“日月”就不工整,“春风”对“秋雨”就可以,用“江山”对“日月”就可以。

四、节奏相同节奏是古代韵文的重要因素,借助正确的节奏,可以通过停顿和韵律变化造成和谐的音乐美,对联中的节奏也有这样的效力。

节奏对仗,即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这个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两个方面。

语意节奏是根据词语意义的停顿方式确定,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即第二个字,出现单字占一节,这个字即为节奏点。

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上下联在节奏点上的平仄须严格对仗。

声律节奏是利用和谐的音韵即平声和仄声交替与对立而产生的,一般以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每个声律结构的第二个字为节奏点,上下联在节奏点上的平仄须严格对仗。

对联基本知识

对联基本知识

示例
• 而另有些诗句是可以成对联的,比
如: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 又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内容相关
• 上下联的内容如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对
偶再工整,也是毫无意义的(另有一种无 情戏对除外)。内容相关就是要使联句置 于同一个特定的范围之中,在表达的主题 上要有必然的联系。
2、 递进关系
• 指上联叙说某一事物某时某刻的状态或人
物动作,下联则进一步说同一事物更深层 次的状态或人物更进一步的动作。
• 如有一古联说新婚夫妇进洞房时,新
郎出联“十八年来未谋面”,新娘对 说“三五朝后便知心”,这联从人类 婚姻发展变化的规律上,从不识到相 亲相爱的渐进过程进行了生动有趣的 描述。又如“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 明月送将来”, 则是从时间上对花影 这一事物的递进说明。
一活动的两个不同时间来叙述。
• 如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中贾府姐妹们以雪为题之所有联,都是就雪的 不同物性或不同人事对雪的不同感受来叙说的。 其中不少是并连关系。试看:香菱出联“入泥 怜洁白”,探春对“匝地惜琼瑶”。这联中在 情景上都是说雪从天落地时的形态,是典型的 并列关系。从天落地时,有两个意象:一是洁 白如玉二是清净如琼,又如宝琴出联“烹茶冰 渐沸”湘云对说“ 煮酒叶难烧”这联则从雪 的用途特性上连接。这种关系的联,往往说的 是同物同事或同人等,运用恰当,自是最高境 界,但运用不好,易有合掌之嫌。
联说的是坚贞不屈,慷慨就死的英雄 人物,下联对比说委曲求生,圆滑处 世的小人,一玉一瓦,褒贬分明。
然而,就对联意境而言,还有许多 相关联而并不是同类事物的联语, 不在上述关系之例,如反衬、比兴 等以视使用情况而定,

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对联的词类与词性第一篇:对联的词类与词性对联的词类与词性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

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

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

本篇主要谈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的问题。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

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

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

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

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

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

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

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

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

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

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基础知识--词、词性和结构对联的两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也就是词、词性和结构在对联中的应用。

这是对联格律的语法要素,而且是对联格律最关键的要素。

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对联的核心要素。

因为在网络上有2种门派,一是沿袭旧的词性分类,即古代的分类。

一种是按照现在新的也就是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我倾向于后者,因为根据《楹联通则》第五条规定: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

所以我们还是以了解现代汉语词性分类等有关的知识为基础。

这是需要相当的汉语词学基础。

而且由于中国的词汇词性在具体的句子里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应该是形容词,但在这句里却是动词,而且成了诗眼,很生动。

所以这第三个要素知识性很强。

一、词性相当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具体说来,就是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要对仗得好,就必须要明确以下几点,或者说具有以下的常识。

一、现代汉语词性分类:首先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1、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

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2、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

二、词组、句式结构对应规则。

词组按语法结构共分为五类:主谓、并列(也称联合)、偏正、动宾(也称述宾)、动补(也称述补)。

各类词组举例:主谓结构:前边词素或词如同主语,后边词素或词如同谓语;前者是被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的对象。

如 : 面熟、性急、地震、祖传、你来、我往、水流、虎啸、胆怯、年轻、春风得意、鸟兽飞腾等。

并列结构:一般是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素或词所构成。

如:声音、朋友、飞腾、歌唱、甘苦、好歹、土地、学习、攻击、贫穷、美丽、天地、恩怨、兴亡、难易、山欢水笑、山明水秀、红男绿女、沉浮高低等。

偏正结构:前一个词素或词修饰后一个词素或词。

前是偏义,后是正义。

前也叫修饰词、后也叫中心词。

如:铁路、春风、晴空、狂欢、微笑、雪白、桃红、炎黄子孙、艰苦创业、大江、佛门、疾弛等。

动宾结构:又称支配式。

前后词素或词组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宾语。

如:司令、革命、联系实际、治国、恨谁等等。

动补:又称补充式。

一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比较而言,也叫前正后偏式前后词素或词间有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经常以后者来补充说明前者。

如:鼓足、提高、好得很、交代清楚、看清、费尽、耗完等等此外,词组还可以按词性分类。

举例:名词性词组:地震(主谓)、声音(并列)、铁路(偏正)、红男绿女、炎黄子孙等。

动词性词组:祖传(主谓)、飞腾(并列)、歌唱(并列)等等。

形容词性词组:面熟(主谓)、性急(主谓)、山欢水笑、山明水秀等等。

三、结构对应规则:上下联每个词组的结构和整个联句的句式结构应相同,简称为“结构相称”。

这是词性相当要素扩展到词组、语句结构上的规则。

具体说就是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也即是说,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

也叫做句式失对。

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如:送祥和旧岁;迎幸福新春。

此联大结构属动宾结构。

又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

此联属并列结构。

又如:笔挥千古;文汇五洲。

上下联都是主谓补结构。

大家看看这联:春艳百花开满地;时祥万事喜盈门。

此联结构有问题。

问题主要出在后三个字上,“开”、“喜”两个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词性不类;在整个结构上,“开满地”是动宾结构,而“喜盈门”是属于主谓宾式短语,结构不一致。

再看:春回大地诗行绿;日耀长天九万里,问题也是后三字上,再看:春回大地诗行绿;彩笔喜描画卷红。

问题出在前四字上,春回大地,主谓宾结构,彩笔喜描,主谓结构。

现在用一名联分析一下它的结构,看是如何进行对仗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名方名名形名形名方形偏正偏正主谓主谓偏正形偏正结构联合结构主谓结构主语部分谓语部分它们的结构都是对称的我们可以看到:这副对联无论从词性和句式结构上来说,上下联都是对得非常工稳的。

四、对联中的词性变化引下面一副对联:春到草先绿;风来花已知。

乍一看,联中有形容词对动词情况,绿与知,这是不是“词性不对仗”呢? 我们说这是对仗的。

因为汉语中有很多词在使用中发生了“变性”。

如: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红、绿、黄、蓝、白等,后面加上一个“了”字,就成动词了,形容词作动词,“草原绿了”、“花红了”、“麦子黄了”等中的形容词都变成了动。

表示形状的形容词宽、长、短、高、肥、窄等,后面加“了”字也可变成动词。

另外,一些动词后面加了“的”字或“着的”字,也可以变成形容词。

如:断的、碎的、破的、裂的、开的、熟的、生的等,都成了形容词性的词了。

由于对联用语是很精炼的,往往省去了“了”、“的”、“着的”,然而,还是变了性的词。

如:新壶蒸绿片;破笔绘枯枝。

就是这样。

如空字,兼名动形的词性,也应注意运用恰当,这里不作叙述。

由上所述,在评价对联的词性对仗问题时,一定要弄清楚词的变性问题。

再就是要注意概念相当。

这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

这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

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

如: “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 “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 “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 “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

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 ,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 对仗就越工, 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

但必须注意:对联按其对仗的严格程度可分为两类:1、工对:指对仗严格的对联,也叫严式对。

2、宽对:宽就是不严的意思。

视宽对为不工的说法是欠准确的。

宽对只不过是比工对放宽一些尺度。

总之,工与宽是相对而言的,工对不一定都是好对,而宽对也不乏上乘之作。

但有些特殊的词,如:数目类、虚词类和表示动作的动词应是必须严格按照对仗要求,否则就叫失对。

特别是动词,必须与动词相对,否则就会使上下联的句子结构不同,其他词对的再好,也是失对了。

失对不是宽对!词应用意义相关的同一类的字词对应,而词性的分类古今大不相同。

今天的分类法更具严密性和科学性,更切合汉语言的实际。

五、词性对仗的通融词性对仗原则上必须是同类词相对应。

但由于汉语的词类有些是相近的,且语法功能又是一样的,所以在创作对联时,也允许一定的通融、灵活。

例如:叹词、语气词、象声词之间有时候可以相对仗。

名词与代词(代名词)完全可以相对仗。

如:山若有灵就识我;水如无意莫回头。

我与头有的形容词与动词可以相对仗。

如刚才举的知与绿又如:莺歌燕舞;海晏河清。

当然这还兼自对。

有时候形容词与数词可以相对仗。

如;百家纷踵迹;大隐始著书。

百与大都作形容修饰作用。

有的名词与量词可以相对仗。

如:万家灯火;百尺波涛。

这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了。

有的量词与数词可以相对仗。

如:七鸭浮塘,数数三双一只;尺鱼跃水,量量九寸十分。

每当我们写好了一副联,可以用上面所说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先竖着看一看,看词性句式结构是否对仗,然后横着看一看,看文字是否通顺、语意是否流畅。

然后再看看,平仄是否相谐。

同时,还要考虑炼炼字。

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

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

当然,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还是允许相对的, 如刚才所说的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甚至个别虚词和实词之间也可以通融。

对修饰词语的要求比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比较严格。

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这些都在楹联通则中有了明确的规定。

同时,我们在平时做联的时候,对仗可以放宽点。

但是如果是参加比赛,我们则尽量要按照一般的规则要求去属联。

作为联赛,应遵循定论的、主流的理论,参照正规考试的方式,而无法容纳各种学术流派。

入声字,对于填词对联写诗都很有好处,可以开阔我们的用词领域。

尽管在对联和写诗中可以古今韵通用(但不可混用),但是如果你是按词牌填词的,就一定要用古韵,因为“词循旧例”,不然会贻笑大方的。

结合实例分析来再谈词、词性及其结构。

1、关于词、词性语言学里,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如家、风、雨、云等。

也有两个字以上的,我们称之为连绵词,如:蘑菇、葡萄、蝌蚪、伎俩等。

所不同的是:连绵词是并列结构的词组。

所有的字最后都以词为最小单位。

所以现代汉语对词性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

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

2、关于词组和结构如果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就是词组。

词组的语法结构共分为五类:主谓、并列(联合)、偏正、动宾(述宾)、动补(述补)。

词组结构的具体理解:主谓结构:一般是名词+形容词或者动词为多。

前词是主语,后词是谓语;前者是被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的对象。

如 :面熟、性急、地震、祖传、你来、我往、水流、虎啸、胆怯、年轻、春风得意、鸟兽飞腾等。

并列结构:一般是同类词性组成。

或同是形容词,或同是名词等。

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所构成。

如:声音、朋友、飞腾、歌唱、甘苦、好歹、土地、学习、美丽、天地、恩怨、兴亡、难易等。

重要补充:玉箫老师来特意强调:联绵词和词的结构,不是同一的概念。

联绵词也是并列结构,是同声母或者是韵母的词叠连在一起。

偏正结构:一般是名词或形容词+名词或动词为多。

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

前是偏义(修饰词),后是正义(中心词)。

如:铁路、春风、晴空、狂欢、微笑、雪白、桃红、白云等。

动宾结构:一般是动词+名词为多。

前后词组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宾语。

如:游鱼、写字、看书、吟诗等。

动补结构:一般是动词+形容词为多。

就是将后词来补充前词。

如:鼓足、提高、答的好、交代清楚、看清、费尽、喝完等等。

3、关于词组分析如果词组多了,大家可以一层层地分析,具体参见紫雨词性练习作业,这就像数学推理一样,其实可以省略中间好多层次分析,但紫雨特意层层分析,就是让大家能够看得出词性机构在句子中的具体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