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源流与经典名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阶段:初出茅庐,问道于古

第一章:针灸源流及经典名篇

目的要求:

掌握历代重要针灸经典名篇及其贡献;

熟悉针灸发展简史。

一、起始期—伏羲制九针

根据《帝王世纪》的记载,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伏羲氏“尝百草而制九针”,是中医药学的鼻祖之一。其中“九针”的发明不仅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针刺疗法起源的标志。九针的形状不同,且功效各异,或圆钝,用于熨烫、按压止血;或尖锐,用于点刺放血;或带刃,用于切割排脓,这是在新石器时代先进的、令人惊讶的外科用具。九针在医疗水平低下的新石器时代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医疗保障,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塑造了雏形。

二、创立期—理论初建

经过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漫长的医学探索和经验积累,针灸学术思想开始初步形成。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两本现存最早的与针灸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已经对经络的循行和灸法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经络系统的知识。

《黄帝内经》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中医学著作,也是针灸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内经》已经形成了以十二经脉为主干,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为分支的完整的经络系统,并对标本、根结、气街、四海做出了相关的论述,对腧穴、针灸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等做出了详细说明。《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其中《灵枢》成书较早,主要论述针灸与经络系统,世称《针经》,而《素问》中的某些篇幅也有对《灵枢》作出了一定限度的补充说明。《内经》的主要内容至今仍是学习针灸的核心。而在此后出现的《难经》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对针灸经络系统的补充和发展。《难经》全书八十一难,提出了八会穴的概念,详细阐述了各种针刺手法,对中医针法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作用。

三、发展期—名家辈出

魏晋时期,皇甫谧在融合了《内经》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编撰而成《针灸甲乙经》,是现存第一部针灸学著作。《针灸甲乙经》发展和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针灸方法和宜忌等,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而且于公元6世纪传向日本、朝鲜等国,开创针灸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先河。

隋唐时期,对针灸学术更有发展,针灸学科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专科,唐太医署里也开始专门招收学习针灸的学生。针灸名家辈出,如甄权、孙思邈、王焘等,这些针灸学家不断总结前人和自己的临证经验,著书立说。甄权针技高超,著《明堂人形图》,从其书名来看,无疑是一部专述经脉孔穴,文图兼备而以图为主的著作。药王孙思邈著《千金要方》,考证了明堂人形图——将人体腧穴用仰、伏、侧三人图表示,并将不同经脉用颜色来区分, 使人一目了然, 容易记忆,成为医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穴位图;孙思邈还发明了同身寸取穴法,提出和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丰富了“以痛为腧”的概念。王焘的《外台秘要》则大量

辑录了诸家的灸法。但他否定针法,认为“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这种观点有点片面。

四、普遍多样化期—流派纷呈,百家争鸣

针灸学在宋金元时期继续发展,北宋皇帝,尤其是宋太宗和宋仁宗都非常重视针灸等医疗事业,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宋元时期针灸名著不断问世,这些针灸医书反映了各针灸流派的特色。

北宋,医官王惟一奉宋仁宗之诏命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订了腧穴的主治,统一了腧穴的定位,是对经络腧穴一次规范化的总结。此外,王惟一还设计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模型,用于学习和考核,从而使“观者烂而有第,疑者涣然冰释”。

南宋,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收集了大量民间治疗经验,并重视压痛点对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作用,极大的丰富了临床治疗的内容。

元代,针灸学者滑寿,把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合并为十四经,著《十四经发挥》,使经络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为人所熟知的金元四大家同样精于针灸,他们的学术争鸣,也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其著作中关于针灸学的论述也甚为精辟。如张子和的泻血疗法,朱丹溪的阴虚用灸法、生阳以滋阴,李东垣的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疏导经气、调节阴阳,都给针灸学术发展增添了色彩。

五、集大成期—继承与创新

在经历了唐宋元等朝代的良好过渡之后,针灸学在明朝迎来了新的一波发展高峰,名家辈出,经典云集,期间为针灸学做出贡献的有高武和杨继洲。

高武在研究宋元两代的的针灸古籍时发现了所记载的穴位存在不少错误,并且认为男女小孩身上的穴位是有所差别的,于是重新设计铸造了男、女、儿童三座铜人,作教学定位之用。高武还著有《针灸聚英》和《针灸节要》,其中《针灸聚英》记载收录了多首歌诀,对后世影响甚大。

《针灸大成》是杨继洲在其原著《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对已往针灸医籍进行广泛的收集整理,再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编著而成的。书内论述了经络、穴位、针灸手法与适应症等,还介绍了针药结合综合治疗的病例与经验。是明代众多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也成为后世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文献。

此外,李时珍著有《奇经八脉考》,对《十四经发挥》进行了补充。

在这个时期,针灸开始传播到欧洲,法国成为欧洲传播针灸学术的主要国家。

六、停滞期——逆境图存

与在明朝的蓬勃发展大相径庭的是,针灸的发展在清代却是举步维艰。在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针灸还是比较受重视的,但十九世纪以后,朝统治者对针灸疗法进行了蛮横的排斥和打击,他们搬出“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谬论,在太医院取消了针灸科。尽管如此,清朝依然有著作面世,其中《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而之后的民国时期政府也曾下令废除中医。针灸以其简便效廉的优势依然在民间得到了一定

的发展,其中,以承淡安先生为代表的著名学者通过办针灸学社、刊物和承办针灸学校等方式为振兴针灸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七、新生期——重获新生、备受瞩目

艰难地度过停滞期,针灸疗法获得了新生。新中国诞生以后,针灸疗法获得飞跃发展。不少古代针灸学著作得到校注再版, 同时还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新书。各省陆续建立了针灸研究机构。高等中医学院设置针灸学教研室或针灸系, 讲授针灸学课程, 培养针灸科的专门人才,不少西医类院校也设立了针灸专业。我国广大的从事针灸治疗以及科研的人员, 遵循古为今用的方针, 应用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解剖学等现代科学方法, 对针灸学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使古老的针灸疗法得到了更好的继承与发扬,发展并创造了指针、鼻针、耳针、面针、火针、腕踝针、腹针、靳三针等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

在这期间,值得一提的是针刺麻醉的应用。1959年以后, 针麻陆续成功地应用于胸壁、四肢、腹腔、心脏内直视手术以及脑瘤切除等许多大小手术,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它简便、安全、适应范围广,对人体的生理扰乱少、手术后恢复快, 避免了使用药物麻醉的副作用。有些患者由于种种原因不适合使用药物麻醉,在针刺的麻醉下顺利完成了手术。

1979年12月,WTO向全世界推荐43种疾病应用针灸治疗。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也先后兴起了针灸热,目前全世界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治疗疾病。

迄今, 我国的针灸疗法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 对于针灸学中穴位与经络的实质, 针灸治病与针刺麻醉的原理等,都还有待于从理论上给予科学的阐明。2010年11月,针灸成为中医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标志着针灸作为我国具有独有知识产权的自然科学技术,已得到世界科学界的肯定,继承创新发展中医针灸技术对我国针灸学者来说也变得更为迫切。

总之,针灸医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如今正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有责任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使之不断地向前发展。

针灸学发展简史、历代针灸经典名篇及其贡献总结见表1、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