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源流与经典名篇
针刺术灸疗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针刺术/灸疗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一,针灸的起源(从远古到西周-?~公元前771年)(一)针术的起源——石器时代,不晚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1、针术起源于砭石。
砭,帛书《脉法》作“ ”,《五十二病方·穨》作“ ”,均是砭的古写字。
(1)何谓砭石?《素问·宝命全形论》载:“制砭石小大”。
南北朝·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
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
《汉书·艺文字》载:“医经者……用度箴石汤水所施”。
唐代·颜师古注:“石,谓砭石,即石箴也。
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
《说文解字》曰:“砭,以石制病也”。
清代·段玉裁注:“以石刺病曰砭,因之名其石曰砭石”。
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十八曰:“攻病曰药石,古人以石为针”。
可见,所谓砭石是用来治病的石头,古人并未规定非要磨制得十分光滑才配称作“砭石”不可!(2)砭石主要用于治疗什么病?《山海经·东山经》载:“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
晋代·郭璞注:“箴石,可以为砥针,治痈肿者”。
清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曰:“砥,当为砥字之误”。
《战国策·秦策》载:“扁鹊怒而投其石”,东汉高诱注:“石,砭石,所以砭弹臃肿也”。
《管子·法法》载有“痤眩(疽)之砭石”。
《灵枢·玉版》载:“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载,“东方之域,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唐代王冰注:“砭石,谓以石为针也”。
《难经·二十八难》载:“奇经八脉……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淮南子·说山训》载,“医之用针石”,高诱注:“针石所抵,弹入痈痤,出其恶血”。
可见贬石主要用于刺破痈肿及放血治疗。
(3)砭石产生的时期据上述含义,未曾加工过的原始自然尖锐石块同样可以刺破人体皮肤、弹入痈肿及放血治疗,更何况石器时代还会加工石器呢?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与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1千年前),二者石器的区别仅仅是创造工艺的粗劣程度而已,其发展变化过程是逐渐的相当缓慢的,以致于直到辽代,我国东北部仍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作特点的痕迹!赖以确定砭石出现时代的磨制技术也不是新石器时代所独有的产物,它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已出现!因此,所谓贬石的产生也不会晚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针灸方面的古书籍
针灸方面的古书籍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疗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在古代中国,许多重要的经典著作都包含了关于针灸的相关内容,这些古籍对于理解针灸的起源、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几本重要的古籍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巨著之一,共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灵枢》中有一篇专门介绍了针灸的知识,名为《九针十二原》。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针灸的起源、分类、选材、应用技巧等内容,对于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重要医学书籍,主要介绍了针灸治疗外感疾病的方法。
其中提到了许多与针灸相关的治疗原则和技巧,如“病在经络,治当刺之”、“经脉者,血气之分输也,急则调气,缓则调血”等。
通过阅读该书,可以了解到古代医生在针灸治疗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3.《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编著的一部重要医学书籍,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处方集之一。
该书中收录了大量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与针灸相关的内容。
比如,书中提到“人身有五十等之痛而可针也”,强调了针灸对疼痛和痛风等疾病的治疗效果。
4.《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唐代孙思邈整理并加注的一本专门介绍针灸知识的书籍。
该书通过对古代针灸书籍和经典著作的梳理和整理,提供了许多与针灸相关的重要信息和技术。
它详细介绍了针灸的历史、原理、方法和应用,还包括了针灸治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以上所提到的几本古籍只是中国古代关于针灸的经典著作的一部分,它们为我们理解针灸的起源、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研究这些古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生对于针灸治疗的理解和实践,为现代针灸医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针道源流流源清汇总
站
1127
南 宋
金
1206 1234 元
1279
1368
针灸学相对鼎盛阶段
江西针灸学派 《神应经》、《针灸大全》等 1368 明 高武《针灸聚英》 汪机《针6
清
李学川《针灸逢源》
考试相关
考试时间 成绩评定方案 按教务处通知 90分钟 期末考试:闭卷考,占最终成绩的80%;
/gejia/index.html
维基
国学 推 荐 网 国学字箪 字海 瀚典 超星 知网 维普
针灸著作列表
.tw/ftms-bin/ftmsw3
作业:1次,占最终成绩的20%;
维基:一次,为附加分,适用于最终成绩在 55~94.5之间者(最终成绩提升一档)。
(备注: 考勤3次,原则上不计入最终成绩;但对最终成绩 在55~59.5之间者,可视考勤情况酌情加分至及格。)
相关资源
教师 课程网站
办公室:9409 电话:51322641 电邮:acumox.gejia@
针灸学全面发展阶段
960 1115 席弘随龙南渡,江西针灸学派 庄绰(约1079~1149) 《灸膏肓俞穴法》 窦材《扁鹊心书》 金· 何若愚《流注指微赋》 金· 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窦汉卿(1196~1280)《针经指南》 王国瑞《针灸玉龙经》 滑寿(1304~1386,或1368)《十四经发挥》 北 宋 王怀隐(约925~997)等《太平圣惠方》 王惟一铸铜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220 265 317 420 479 南 北 朝 三国· 魏 皇甫谧(215~282)《针灸甲乙经》 西晋 葛洪(约281~341) 《肘后备急方》 东晋 宋 齐 陶弘景(456~536) 《肘后百一方》
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
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经》,《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
《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灵枢》与《素问》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
《灵枢》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全书共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
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
作者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
可谓是针灸学必读之书。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
所述内容十分广泛,堪称针灸学的集历代大成之作。
作者杨继洲,由于针法精妙,曾任明世宗侍医、太医院医官等职。
他总结了《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的精髓,又从《医经小学》、《针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医学入门》、《古今医统》等20余种医籍中,节录部分针灸资料予以编辑及注解,考绘“铜人明堂图”,并附以自己的针灸治疗病案,编撰成《针灸大成》。
卷1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灸直指》,包括选自《内经》、《难经》17篇有关针灸论述;卷2为周身经穴赋、百症赋、标幽赋等10篇针灸歌赋;卷3为五运、六气歌、百穴法歌等20篇歌赋及针灸问答;卷4为仰伏人尺寸图、背俞、腹部穴歌、中指取寸、九针论、针法补泻、针灸禁忌等;卷5为井荥俞原经合穴、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卷6、7为五脏六腑、十四经穴之主治、经穴歌、考证法、奇经八脉、经外奇穴等;卷8载《神应经》穴法及诸风、伤寒、痰喘咳嗽等临床各科疾病针灸取穴法;卷9选录各家针法及灸法,并附杨氏本人之针灸医案;卷10附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系现存最早之小儿按摩专书,赖此书之转载而得以流传)。
针灸的历史
针灸的历史针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
以下是针灸的历史概述:古代起源: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
根据考古学的证据,最早的针灸器具是由石头和骨头制成的。
据信,最早的针灸治疗方法可能是通过刺激或按压身体的特定点来缓解疼痛或疾病。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它包含了关于针灸理论和实践的详细描述,阐述了经络理论和穴位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针灸治疗的指导原则。
发展与系统化:在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期,针灸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被进一步扩展和细化,形成了经络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
此外,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针灸经典,如《灵枢》和《素问》,进一步推动了针灸疗法的发展。
宋朝至明清时期:在宋朝(960年-1279年)至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针灸继续得到发展和完善。
许多重要的针灸著作问世,包括《千金方》和《针灸甲乙经》等。
这些著作系统地总结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对经络、穴位、针灸技法等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现代发展:20世纪初,中国的医学界开始与西方医学接触,并受到其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影响。
这导致了一些对传统针灸的质疑和批评。
然而,在中医的推动下,针灸逐渐在现代医学中得到认可和研究。
中国成立了许多针灸研究机构和医学院,推动了针灸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国际传播:针灸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许多国家得到认可和采用。
随着针灸的国际传播,许多国家开始对针灸进行研究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国际上针灸的发展和应用情况:亚洲地区:针灸在亚洲地区有着广泛的传统和应用。
除了中国,针灸也在日本、韩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针灸学派和研究机构,并在针灸理论、临床应用和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欧洲地区:在欧洲,针灸在20世纪后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接受。
针灸的起源《黄帝内经》
针灸的起源《黄帝内经》针灸的起源《黄帝内经》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人类健康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国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第一经典,更是针灸理论的渊薮、临床运用的规范。
针灸的起源《黄帝内经》记载了针灸的起源,《素问·异法方宜论》云:“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毒药者,亦从西方来……灸者,亦从北方来……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指出灸法来源于北方,因“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即北方是自然界封闭固藏之气所在,也是阳气闭藏之处,地势较高,天气寒冷,人们因为游牧而常居住在野外,以乳制品为食,乳制品性凉易引起腹胀,所以北方宜用温暖的灸法来治疗寒性的疾病;九针来源于南方,因“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即南方属于火,通于夏季,是自然界长养之气所在的地方,也是阳气充盛的地方,天气较热,地势较低,水土较弱,雾露较多,水湿之气较盛,人们喜欢吃发酵类的东西,皮肤细腻而红,因天气闷热潮湿而容易阻滞经脉出现筋脉拘挛、骨节麻痹疼痛之类的疾病,所以南方宜用针刺。
针灸的作用针刺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经络,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故针刺可以治疗疼痛、麻木、肿胀等病证,因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有运行气血的功能,经络通则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器官、体表肌肤及四肢百骸得以濡养,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达到阴阳调和的状态,这也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灸,《说文》云:“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针灸的历史与沿革
针灸的历史与沿革针灸:中医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操作手法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利用热刺激来治病。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宝贵遗产。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
《黄帝内经》说《黄帝内经》:“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
【出处】:《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
”【示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或不当饮药,或不当针灸。
”晋葛洪《抱朴子·勤求》:“被疾病则遽针灸。
”唐吴兢《贞观政要·征伐》:“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持素毕》:“宗气营卫,有生之常,针灸之外,汤药至齐。
”中国古代医学产生的渊源:早在远古时代,距今约5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生产劳动的同时,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开始保健医疗活动,主要反映在通过改善衣、食、住的条件以及保障健康上,其中与火的发现和利用关系尤为密切。
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在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基础上,使用了最早的医疗器械,如砭石等。
“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同时也从饮食的经验中逐渐发展了药物疗法。
最早的砭石不过是利用石片磨削而成,以后逐渐有了较进步的石针、骨针、竹针等。
目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不锈钢针。
《帝王世纪》关于“伏羲制九针”的记载便是使用针具的最早传说。
古代神医扁(碥)鹊,因为善用砭针治病故冠以碥(碥,与砭通),因其为鸟身人面故附以鹊名,又带有传奇色彩。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
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某些部位点燃施灸,从而使灸法亦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
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千百年来,针灸对捍卫中华民族健康,有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其疗效已被世界认可。
提到学习针灸,阅读古籍是最好的途径,仿佛可以与先贤直接交流,下面就推荐7本针灸学必读的古籍。
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经》,《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
《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灵枢》与《素问》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
《灵枢》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全书共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
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
<inherit>作者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
可谓是针灸学必读之书。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
所述内容十分广泛,堪称针灸学的集历代大成之作。
<inherit>作者杨继洲,由于针法精妙,曾任明世宗侍医、太医院医官等职。
他总结了《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的精髓,又从《医经小学》、《针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医学入门》、《古今医统》等20余种医籍中,节录部分针灸资料予以编辑及注解,考绘“铜人明堂图”,并附以自己的针灸治疗病案,编撰成《针灸大成》。
《中医学》针灸 第一章 总论
针灸第一章总论针灸的起源和发展针灸是祖国医学里面最早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一种外治疗法,远在上古时代就已萌芽。
由于当时人们在工作中一时不慎,或为石块碰伤,或被火烫伤,使身体的某一部分在受伤之后,反而使原来的疾患得到好转,或全部消失,以后根据这些经验,逐步发展,才知道针灸可以为人治病,这就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开端。
用针灸治病,最初人们是以石磨尖作为治疗工具的,称为砭石。
“内经”异法方宜论说:“其治宜砭石,其治宜艾焫。
”这证明针与灸很早就开始应用了。
事物是发展的,人类是不断进步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石器时代到冶金时代之后,针灸便由暴烈火伤,进化为艾绒刺激,由砭石进化为九针,针与灸的治疗工具,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针灸由于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逐步形成有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这在“内经”中记载很详细。
“灵枢”论刺、灸、经、腧的篇幅占绝大的比重。
所以后人有称“灵枢”为针经之说,这是总结过去长期以来有关针灸的第一部著作。
继“内轻”之后的,便为“难经”,是根据“内经”理论发挥而来的,它主要说明经络、腧穴、刺法等等。
成为后世学者必读之书。
此外,历代足资参考者的著作很多。
如晋皇甫谧所薯的“甲乙经”,唐孙思邈著“千金方”中针灸篇;宋王维一撰著“腧穴灸图”,铸铜人模型两具,在直观教学上,提供了有利条件;王执中撰著“针灸资生经”七卷,取三百六十穴,分证论治,便于应用,是综合了隋唐以来的针灸巨著;元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三卷,将督任二脉并于十二经内,于是成了十四经的体系;明杨继州著“针灸大成”十卷,总结了明以前的针灸经验;清代“医宗金鉴”内面,有针灸新法及经穴图诀等法,等等,皆足说明历代钻研针灸的颇不乏人。
至清代中叶,针灸学术受到封建统治的摧残,他们认为针灸治疗时,脱衣解带,有伤大雅,于是下令太医院停止针灸治疗。
这样一来,便引起一些人对针灸的轻视,认为是小家伎俩,不足一谈,以致针灸学术,从此日衰落。
到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更是变本加厉,不独针灸学术,并对祖国整个医学,曾经明令废除。
中医医术渊源范文针灸
中医医术渊源范文针灸您要听我唠唠针灸啊,那可真是一门老祖宗传下来的神奇医术呢!咱先从针灸的起源说起。
传说那可是老早老早以前了,原始人生活的时候,不小心被一些尖锐的石头啊、树枝啥的弄伤了身体某个部位,结果呢,神奇的事儿发生了,本来身上有的病痛,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减轻或者好了。
您想啊,古人多聪明,就开始琢磨这里面的门道,慢慢就发现了人体上这些特殊的点,扎扎按按就能治病,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健康的神秘大门。
再后来啊,随着咱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医理论也越来越完善。
那些聪明的医家们就把针灸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了。
这就好比给针灸找到了一套超级系统的理论指导。
就说这阴阳吧,身体里有阴有阳,要是阴阳失衡了,人就生病。
那针灸呢,就像是一个调节阴阳的小能手。
通过扎不同的穴位,把阳气多的地方给泄一泄,阴气多的地方给补一补,让身体重新达到那个和谐的状态。
五行也是类似的道理,木火土金水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六腑,穴位也和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哪里出问题了,就在这个大框架里找对应的穴位来治疗。
在古代啊,针灸的应用范围可广了。
不管是头疼脑热这种小毛病,还是像风湿痹痛这种折磨人的慢性病,针灸都能发挥它的作用。
我就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得了多年的腰痛,那腰啊,疼起来就像被人拿锥子扎一样,看了好多大夫,吃了不少药都不见好。
后来遇到一个针灸高手,那大夫在他的腰上找了几个穴位,下针之后啊,那病人就感觉有一股热气在腰里流动,扎了几次之后,腰痛就大大减轻了。
您说神奇不神奇?而且啊,针灸这门手艺,传承也是很有趣的。
一般都是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
师傅带着徒弟在病人身上找穴位,手把手地教怎么进针,怎么行针,怎么得气。
这个得气啊,可是针灸里很关键的一点。
就是扎针的时候,病人会感觉到酸麻胀重的感觉,大夫也能感觉到针下有一股特殊的劲儿,就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针和穴位之间互动。
要是达到了得气的效果,那这个针灸的治疗效果往往就会特别好。
到了现代呢,针灸就更厉害了。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一、古代针灸的起源针灸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技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书记载,最早使用针灸的文化是中国,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
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有关于针灸的记载,这些记载成为了后来针灸学发展的基础。
二、古代针灸的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黄帝内经》中详细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方法,奠定了针灸学的基础。
同时,一些著名的医家如扁鹊、华佗等也对针灸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学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著名的针灸学家王冰创立了针灸学的经典著作《针灸甲乙经》,系统总结了当时的针灸理论和技术。
3. 唐宋元明清时期在唐宋元明清时期,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许多著名的医家如孙思邈、李时中、王清任等都对针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对针灸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同时,针灸学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方法。
三、现代针灸的发展1. 19世纪19世纪,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针灸学逐渐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一些西方医学家开始对针灸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针灸理论的质疑。
2. 20世纪20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灸学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一些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针灸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针灸理论。
3. 当代针灸的发展在当代,针灸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许多国家都将针灸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并将其纳入到医疗体系中。
同时,针灸学也得到了更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和创新。
四、针灸学的应用领域1. 临床医学针灸学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同时,针灸还可以用于辅助治疗一些慢性病和康复治疗。
2. 预防保健针灸学也可以用于预防保健。
通过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学科,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针灸学的发展历史,从其起源到现代的发展,带您了解这门古老而奇妙的学科。
1. 起源与初期发展(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据考古学的研究,最早的针灸实践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针灸针是由石头或者骨头制成的,后来逐渐演变为青铜制品。
传说中的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英雄,他被认为是针灸学的创始人。
《黄帝内经》是一部记载了神农氏的医疗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文献。
2. 经典时期的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在这个时期,针灸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成为了针灸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以及针灸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时期的针灸学家还发展了针灸的穴位学说,提出了经络系统和穴位的分布规律。
3. 隋唐时期的繁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在隋唐时期,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隋朝时期,杨上善编撰了《针灸甲乙经》,系统总结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唐朝时期,针灸学家王冰编纂了《千金方》,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针灸治疗方剂和经验。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专门的针灸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针灸医师。
4.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公元960年-1911年)在这个时期,针灸学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宋朝时期,针灸学家王清任编纂了《针灸大成》,系统总结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
元朝时期,华佗的弟子杨继洲编纂了《针灸正宗》,对针灸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清时期,针灸学逐渐与其他医学学科融合,形成为了中医学的整体体系。
5. 现代针灸学的发展(1911年至今)20世纪初,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针灸学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时期,针灸学开始引入西方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形成为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完整)针灸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一针灸的起源:从远古到公元前21世纪是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创造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原始的文化艺术。
针灸就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
1. 针法的原始工具——砭石1963年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枚砭石。
河南新郑县郑韩故城遗址出土了一枚砭石。
2.针法起源的记载公元3世纪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里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而针道生焉。
"公元7世纪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序》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
"公元12世纪罗泌编的《路史》中提到:太昊伏羲氏“尝草治砭,以制民疾。
”3.灸法的起源灸法的发现同寒冷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指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冷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以灸焫。
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第二部分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战国时代,我国医药学经历了一次大总结,奠定了中国医药学包括针灸学的理论基础。
汉代到三国时期,我国医药学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总结,理论体系日益完善.从战国时代到公元前1世纪逐渐成书的《黄帝内经》是第一次大总结的代表著作。
它用整体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人体与自然界相适应的观点,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诊断要领和防病治病原则,是针灸学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
皇甫谧在公元256~260年之间编纂的《针灸甲乙经》是对针灸学进行了第二次总结,成为体系比较完整的现存最古老的针灸专书。
1.针具发展:金属针具的推广使用是促使针灸学术从经验阶段向理论阶段飞跃的重要因素。
1978年内蒙达拉特旗树林召公社发现了一枚青铜器时代的青铜砭针。
《黄帝内经》记载了用于切割脓肿、泻热、放血、按摩、按压穴位和针刺的九种金属针具。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在一座公元前113年的古墓中发现了金针和银针。
2.经络学说:经络和穴位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的,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经络学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经脉》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著作,记载了十一条经脉的粗略循行路线和证候,反映了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1. 中国古代针灸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针灸技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商朝。
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和自然现象,探索出一些治疗疾病的方法,并将之应用于人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技术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针灸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经典文献为后世的针灸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 针灸学的传播与发展随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针灸学逐渐传入周边国家和地区。
在东亚地区,如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地,针灸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这些国家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文化背景,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针灸学派别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西方国家,针灸学的传播则相对较晚。
直到20世纪中叶,随着中医学的逐渐引入和推广,针灸学才开始在西方国家得到认可和研究。
目前,针灸学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一种常见的替代疗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3. 针灸学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针灸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经络学说、腧穴学说和病证学说等。
其中,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在特定的腧穴上施加刺激,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
针刺是指将细针插入人体特定的腧穴,通过刺激腧穴来调节人体的功能。
艾灸是指将艾草燃烧后,将烟灰或艾条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特定的腧穴,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4. 针灸学的现代应用与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除了传统的针刺和艾灸疗法外,针灸学还衍生出了一些新的疗法,如电针疗法、激光针灸和耳针疗法等。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中医学科,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起源、发展阶段和现代应用。
1. 起源针灸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实践经验。
相传,黄帝时代的神农氏是针灸学的创始人,他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和身体反应,探索发现了针灸的治疗效果。
这些经验被传承下来,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医学学科。
2. 发展阶段2.1 古代发展阶段在中国古代,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针灸学家扁鹊提出了“经络”理论,将针灸与经络系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方法。
同时,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等经典著作中也有大量关于针灸的论述,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中世纪发展阶段在中世纪,针灸学逐渐传播到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和越南等。
这些国家根据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对针灸学进行了吸收和发展,并加入了自己的特色。
同时,针灸学也在中国本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和学派。
2.3 现代发展阶段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学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20世纪,中国成立了专门的针灸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推动了针灸学的发展。
同时,西方国家也开始对针灸进行研究,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医疗体系中。
现代针灸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3. 现代应用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还可以与其他医学技术相结合。
以下是针灸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1 疼痛管理针灸可以有效缓解各种疼痛,如头痛、颈椎病、腰痛等。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从而减轻疼痛感。
3.2 内科疾病针灸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生理功能,针灸可以改善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效果。
3.3 妇科疾病针灸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
关于针灸的文献
关于针灸的文献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其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副作
用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关于针灸
疗法的文献。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领域的经典之一,其中也有对针灸的论述。
例如
在《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写道:“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荣华之所在,营卫之所行也。
凡刺阳明者,必知经脉所在,以调冲和为主。
”这
表明,针灸治疗需要精准地刺入经脉,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二、《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另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中也有针灸的记录。
在《伤寒论·本病论》中写到:“发汗已不愈,与桂枝汤或加芍药、芩连、生姜各一两半,麻黄、贝母、细辛、甘草各一两,汤以微温为度,服
2-3日,微发汗则止。
汗多者,酌加石膏、滑石、知母等以数分之。
”
这表明,针灸与中药可以结合使用,产生更好的疗效。
三、《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是明代针灸学家王一清所著的著名针灸学专著,详尽介
绍了针灸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
其中,王一清提出“刺入即出,
出气即止”等针灸原则,强调针灸的操作必须精准、医嘱必须明确。
四、针灸临床实践
随着社会对中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针灸的疗效和机制。
例如,一项刊发在《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上的针灸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对神经性压痛患者采取针灸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和其他症状,降低他们
使用药物的频率和剂量。
以上文献表明了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独特魅力,也为针灸的临床
研究提供了依据。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引言概述: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探讨针灸学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针灸学的起源1.1 《黄帝内经》的记载《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其中详细记载了针灸学的起源和基本理论。
它指出针灸学最初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医疗实践,是古代医生总结经验的产物。
1.2 《灵枢》的贡献《灵枢》是《黄帝内经》的一部份,是古代针灸学理论的重要来源。
它系统地阐述了针灸学的腧穴分布、针刺技法和治疗原则,为后世的针灸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古代医家的贡献在古代,许多医家如扁鹊、华佗等都对针灸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为针灸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针灸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2.1 传入日本和韩国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针灸学逐渐传入了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这些国家在吸收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结合本土医学特点,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针灸学体系。
2.2 针灸学的规范化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针灸学也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
各国纷纷成立针灸学会和研究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提高了针灸学的临床水平和治疗效果。
2.3 针灸学的国际影响现在,针灸学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医疗疗法,受到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重视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外国医生和患者前来中国学习和接受针灸治疗,推动了针灸学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三、现代针灸学的发展趋势3.1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现代针灸学正在积极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如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开展针灸学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了针灸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2 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针灸学在治疗慢性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3.3 加强规范化管理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现代针灸学加强了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建立了完善的针灸学教育体系和临床实践标准,提高了针灸学的整体水平。
针灸源流与经典名篇
第一阶段:初出茅庐,问道于古第一章:针灸源流及经典名篇目的要求:掌握历代重要针灸经典名篇及其贡献;熟悉针灸发展简史。
一、起始期—伏羲制九针根据《帝王世纪》的记载,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伏羲氏“尝百草而制九针”,是中医药学的鼻祖之一。
其中“九针”的发明不仅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针刺疗法起源的标志。
九针的形状不同,且功效各异,或圆钝,用于熨烫、按压止血;或尖锐,用于点刺放血;或带刃,用于切割排脓,这是在新石器时代先进的、令人惊讶的外科用具。
九针在医疗水平低下的新石器时代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医疗保障,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塑造了雏形。
二、创立期—理论初建经过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漫长的医学探索和经验积累,针灸学术思想开始初步形成。
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两本现存最早的与针灸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已经对经络的循行和灸法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经络系统的知识。
《黄帝内经》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中医学著作,也是针灸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
《内经》已经形成了以十二经脉为主干,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为分支的完整的经络系统,并对标本、根结、气街、四海做出了相关的论述,对腧穴、针灸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等做出了详细说明。
《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其中《灵枢》成书较早,主要论述针灸与经络系统,世称《针经》,而《素问》中的某些篇幅也有对《灵枢》作出了一定限度的补充说明。
《内经》的主要内容至今仍是学习针灸的核心。
而在此后出现的《难经》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对针灸经络系统的补充和发展。
《难经》全书八十一难,提出了八会穴的概念,详细阐述了各种针刺手法,对中医针法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作用。
三、发展期—名家辈出魏晋时期,皇甫谧在融合了《内经》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编撰而成《针灸甲乙经》,是现存第一部针灸学著作。
我国有些经典针灸著作?
我国有些经典针灸著作?最早的针灸专书继《十一脉灸经》后,较完整的是晋代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该书把《内经》有关的针灸部份加以系统整理,分类汇编,并参考《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依照部位记述腧穴,条理清晰。
统一了取穴方法,明确了腧穴部位。
确定了349个穴位,提出了不同疾病的选穴规律。
对于针灸手法、宜忌、顺逆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是继《内经》以后,针灸医学的再次大总结,为针灸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兴盛时期,太医院设针灸科、并有针师、针博士等职称。
孙思邈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绘制了三幅彩色针灸挂图,首创阿是穴,收集了187个奇穴。
在古代,反对针灸治病的人不多,王焘是其中一个。
他认为针杀人,他所著《外台秘要》中,重视灸法。
宋金元时代,是针灸的发展与争鸣时期。
北宋王惟一撰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354个腧穴,这部书当时曾刻在石碑上,供学习者拓印和阅读。
次年(公元1025年),王氏还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用铜人对医生进行了考试的方法一直沿袭到明代。
铜墙铁壁人作为直观针灸教具,促进了针灸的发展,是中外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
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取“资胃气以生”而命名,书中重视灸术和压痛点取穴。
窦汉卿的《标幽赋》是针灸歌赋中的名篇,七百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尤其对针刺“得气”的描述更为形象具体。
到了元代,滑寿著《十四经发挥》系统阐述了十四经循行及有关腧穴。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针灸的兴盛时期。
主要著作有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英》;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本时期的代表作是《针灸大成》,该书是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了历代诸家学说,并结合自己实践经验总结的。
该书的特点在于针灸辨证论治,把经穴发展到359个,附有针灸医案,名医治法,杨氏八法等内容。
该书在四十多种版本,译成多国文字。
针灸到位清代渐渐势微。
医药界出现了重药轻针时代,李学川认为针灸与方脉账款道理要,可以左右逢源,撰《针灸逢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阶段:初出茅庐,问道于古
第一章:针灸源流及经典名篇
目的要求:
掌握历代重要针灸经典名篇及其贡献;
熟悉针灸发展简史。
一、起始期—伏羲制九针
根据《帝王世纪》的记载,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伏羲氏“尝百草而制九针”,是中医药学的鼻祖之一。
其中“九针”的发明不仅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针刺疗法起源的标志。
九针的形状不同,且功效各异,或圆钝,用于熨烫、按压止血;或尖锐,用于点刺放血;或带刃,用于切割排脓,这是在新石器时代先进的、令人惊讶的外科用具。
九针在医疗水平低下的新石器时代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医疗保障,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塑造了雏形。
二、创立期—理论初建
经过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漫长的医学探索和经验积累,针灸学术思想开始初步形成。
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两本现存最早的与针灸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已经对经络的循行和灸法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经络系统的知识。
《黄帝内经》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中医学著作,也是针灸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
《内经》已经形成了以十二经脉为主干,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为分支的完整的经络系统,并对标本、根结、气街、四海做出了相关的论述,对腧穴、针灸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等做出了详细说明。
《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其中《灵枢》成书较早,主要论述针灸与经络系统,世称《针经》,而《素问》中的某些篇幅也有对《灵枢》作出了一定限度的补充说明。
《内经》的主要内容至今仍是学习针灸的核心。
而在此后出现的《难经》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对针灸经络系统的补充和发展。
《难经》全书八十一难,提出了八会穴的概念,详细阐述了各种针刺手法,对中医针法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作用。
三、发展期—名家辈出
魏晋时期,皇甫谧在融合了《内经》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编撰而成《针灸甲乙经》,是现存第一部针灸学著作。
《针灸甲乙经》发展和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针灸方法和宜忌等,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而且于公元6世纪传向日本、朝鲜等国,开创针灸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先河。
隋唐时期,对针灸学术更有发展,针灸学科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专科,唐太医署里也开始专门招收学习针灸的学生。
针灸名家辈出,如甄权、孙思邈、王焘等,这些针灸学家不断总结前人和自己的临证经验,著书立说。
甄权针技高超,著《明堂人形图》,从其书名来看,无疑是一部专述经脉孔穴,文图兼备而以图为主的著作。
药王孙思邈著《千金要方》,考证了明堂人形图——将人体腧穴用仰、伏、侧三人图表示,并将不同经脉用颜色来区分, 使人一目了然, 容易记忆,成为医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穴位图;孙思邈还发明了同身寸取穴法,提出和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丰富了“以痛为腧”的概念。
王焘的《外台秘要》则大量
辑录了诸家的灸法。
但他否定针法,认为“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这种观点有点片面。
四、普遍多样化期—流派纷呈,百家争鸣
针灸学在宋金元时期继续发展,北宋皇帝,尤其是宋太宗和宋仁宗都非常重视针灸等医疗事业,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宋元时期针灸名著不断问世,这些针灸医书反映了各针灸流派的特色。
北宋,医官王惟一奉宋仁宗之诏命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订了腧穴的主治,统一了腧穴的定位,是对经络腧穴一次规范化的总结。
此外,王惟一还设计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模型,用于学习和考核,从而使“观者烂而有第,疑者涣然冰释”。
南宋,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收集了大量民间治疗经验,并重视压痛点对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作用,极大的丰富了临床治疗的内容。
元代,针灸学者滑寿,把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合并为十四经,著《十四经发挥》,使经络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为人所熟知的金元四大家同样精于针灸,他们的学术争鸣,也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其著作中关于针灸学的论述也甚为精辟。
如张子和的泻血疗法,朱丹溪的阴虚用灸法、生阳以滋阴,李东垣的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疏导经气、调节阴阳,都给针灸学术发展增添了色彩。
五、集大成期—继承与创新
在经历了唐宋元等朝代的良好过渡之后,针灸学在明朝迎来了新的一波发展高峰,名家辈出,经典云集,期间为针灸学做出贡献的有高武和杨继洲。
高武在研究宋元两代的的针灸古籍时发现了所记载的穴位存在不少错误,并且认为男女小孩身上的穴位是有所差别的,于是重新设计铸造了男、女、儿童三座铜人,作教学定位之用。
高武还著有《针灸聚英》和《针灸节要》,其中《针灸聚英》记载收录了多首歌诀,对后世影响甚大。
《针灸大成》是杨继洲在其原著《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对已往针灸医籍进行广泛的收集整理,再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编著而成的。
书内论述了经络、穴位、针灸手法与适应症等,还介绍了针药结合综合治疗的病例与经验。
是明代众多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也成为后世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文献。
此外,李时珍著有《奇经八脉考》,对《十四经发挥》进行了补充。
在这个时期,针灸开始传播到欧洲,法国成为欧洲传播针灸学术的主要国家。
六、停滞期——逆境图存
与在明朝的蓬勃发展大相径庭的是,针灸的发展在清代却是举步维艰。
在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针灸还是比较受重视的,但十九世纪以后,朝统治者对针灸疗法进行了蛮横的排斥和打击,他们搬出“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谬论,在太医院取消了针灸科。
尽管如此,清朝依然有著作面世,其中《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
而之后的民国时期政府也曾下令废除中医。
针灸以其简便效廉的优势依然在民间得到了一定
的发展,其中,以承淡安先生为代表的著名学者通过办针灸学社、刊物和承办针灸学校等方式为振兴针灸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七、新生期——重获新生、备受瞩目
艰难地度过停滞期,针灸疗法获得了新生。
新中国诞生以后,针灸疗法获得飞跃发展。
不少古代针灸学著作得到校注再版, 同时还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新书。
各省陆续建立了针灸研究机构。
高等中医学院设置针灸学教研室或针灸系, 讲授针灸学课程, 培养针灸科的专门人才,不少西医类院校也设立了针灸专业。
我国广大的从事针灸治疗以及科研的人员, 遵循古为今用的方针, 应用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解剖学等现代科学方法, 对针灸学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使古老的针灸疗法得到了更好的继承与发扬,发展并创造了指针、鼻针、耳针、面针、火针、腕踝针、腹针、靳三针等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
在这期间,值得一提的是针刺麻醉的应用。
1959年以后, 针麻陆续成功地应用于胸壁、四肢、腹腔、心脏内直视手术以及脑瘤切除等许多大小手术,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它简便、安全、适应范围广,对人体的生理扰乱少、手术后恢复快, 避免了使用药物麻醉的副作用。
有些患者由于种种原因不适合使用药物麻醉,在针刺的麻醉下顺利完成了手术。
1979年12月,WTO向全世界推荐43种疾病应用针灸治疗。
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也先后兴起了针灸热,目前全世界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治疗疾病。
迄今, 我国的针灸疗法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是, 对于针灸学中穴位与经络的实质, 针灸治病与针刺麻醉的原理等,都还有待于从理论上给予科学的阐明。
2010年11月,针灸成为中医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标志着针灸作为我国具有独有知识产权的自然科学技术,已得到世界科学界的肯定,继承创新发展中医针灸技术对我国针灸学者来说也变得更为迫切。
总之,针灸医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如今正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有责任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使之不断地向前发展。
针灸学发展简史、历代针灸经典名篇及其贡献总结见表1、表2。
小结
一、针灸学发展简史——萌芽、肇始、建立、发展、低谷、繁荣
二、历代针灸经典名篇及其贡献:
《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内经》——针灸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
《难经》——《内经》针灸理论的充实与发展
《针灸甲乙经》——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络腧穴规范化总结
《针灸大成》——明代之前的针灸学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