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心得体会

【篇一: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受】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与感受

经过近一学期对于针灸学的学习,我发现针灸学的内容很丰富,很

全面,我已经对针灸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

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学习针灸学,需要掌握的知

识繁多,我就对这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

一、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内经》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论述了奇经八脉、八会穴和五输

孙思邈只做了针灸中最早的彩色经络挂图,并创造了“阿是穴”和“指

寸法”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对针灸的第二次大

总结

明代针灸发展到高潮,朱权《寿域神方》最早记录艾条灸法。

《针灸大成》杨继洲是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

二、经络腧穴总论

1 十二经脉的组成名称、分布规律、属络表里、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

2 特定穴

①意义: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

②分类和特点: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称“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

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

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

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部。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

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共16个,除胃经的梁丘以外,都分布于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共12个。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共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

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

8个腧穴,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2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关

节的上下。

三、经络腧穴各论

1、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

的其他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足阳明胃经

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病、头面五官疾患、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

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足太阴脾经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手少阴心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

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

织器官病证。

8、足少阴肾经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9、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0、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1、足少阳胆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2、足厥阴肝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3、督脉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14、任脉

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四、针灸技术

1. 针刺的全过程:揣穴,消毒,进针:单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夹持进针法、针管进针法

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直刺、平刺、斜刺,根据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的不同

行针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患者: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等自觉反应。医者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意义:调气,与疗效相关,窥测病情进行预后,施行补泻操作的前提。不得气的原因:医生取穴不准,操作不当,患者久病正气不足促使得气的方法:催气,催促经气到来的方法,方法:辅助手法、循经取气法

候气:等候经气到来的方法,指下候气、留针候气

行气,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的手法,指压法,针芒法,针尖指向

针感传导方向

补泻手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

留针,静留针、动留针,出针:静留片刻,疾出,徐出,疾按针孔,摇大针孔

2. 灸法

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种类: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灯火灸,天灸

先后顺序: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五、治疗总论

1.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2. 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3. 针灸处方:

(1)穴位的选择——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辩证对症

选穴

(2)配穴方法:按经脉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

名经配穴

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八脉交汇八穴的配对应用属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胸腹部和背腰部腧穴配合;左右配穴法

针灸学根于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和腧穴理论,它着眼于人体的经

脉循行和腧穴分布。由于理论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

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不仅要熟记经络的循行规律及分布

特点,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和主治,而且要善于在自己或他人身

上点穴记忆。针灸学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和孙络等,这些都

需要我们了解和记忆。在整个学期的针灸学习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

经络循行、针灸歌诀的背诵了,那些拗口的古文实在让我们头疼,

好在在我们顽强的坚持下,这些难关都被攻克了。由于初学时的懵

懵懂懂,记忆古文最是困难,好不容易记下后,不久又都给忘了,

所以需要不断复习巩固,这一方面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督促下也最终

完成。我深深认识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持续的复习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