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园绿地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多尺度研究解读
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研究
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远高于周边地区的现象。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人体健康等方面都有不利影响,因此研究和实施有效的缓解措施至关重要。
而城市绿地规划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本文中将探讨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的相关研究。
首先,城市绿地规划是促进生态平衡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城市绿地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提供新鲜空气、净化水源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研究表明,城市绿地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效果。
绿地能够吸收和阻挡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同时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提供自然降温效应。
因此,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应注重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地覆盖率,并合理布局绿地,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缓解热岛效应的效果。
其次,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需要考虑空间布局和植被选择。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规划绿地空间。
首先,要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资源,对已有的公园、绿地进行整合和优化。
其次,要在新的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的含量和分布均衡,将绿地融入到城市的各个部分,形成一个全面的绿色网络。
此外,植被选择也是城市绿地规划的重要环节。
选择适宜的树木和植物种类可以达到更好的降温效果。
常绿植物具有很好的保温效果,而树木可以提供阴凉的树荫和遮阳作用。
因此,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应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使城市的绿地具有更好的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
此外,城市绿地规划还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水是城市绿地涵养和调节温度的重要因素。
合理规划城市的水资源,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可以提供绿地所需的水源,并对城市的温度进行调节。
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水体的面积和建设水景等方式来增加绿地的降温效果。
水体的蒸发和回路效应可以起到很好的降温作用。
城市公园在城市热岛效应缓解中的作用及其优化策略
城市公园在城市热岛效应缓解中的作用及其优化策略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边乡村和郊区,其气温显著升高的现象。
城市热岛效应对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都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然而,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市公园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城市公园对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1. 绿地的蒸散作用城市公园中的植被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蒸气,使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
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因此,城市公园的绿地可以通过蒸散作用有效地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2. 形成自然通风通道城市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可以优化风道布局,形成自然通风通道,使空气流动畅通。
通过利用自然通风,城市公园能够有效降低炎热天气下的城市温度,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3. 阻隔和吸收太阳辐射城市公园中的树木和绿化植被能够有效地阻隔和吸收太阳辐射,减少了城市表面的热辐射。
这有助于降低周围地区的温度,并将城市热量转化为植物生态系统的生物热量。
二、城市公园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中的优化策略1. 增加绿地覆盖率通过增加城市公园的绿地覆盖率,可以提高城市的蒸发蒸散效能,降低地表温度。
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增加城市公园的数量和大小,将有助于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2. 合理规划城市公园布局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合理规划城市公园的布局。
形成绿色廊道和绿化带,使城市公园在城市中形成连片,以提供更大范围的绿地系统,进一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 树种选择和绿化配置在城市公园的绿化建设中,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如乔木和灌木,以提供更好的遮阳和降温效果。
合理配置不同高度和类型的植物,使城市公园形成多层次的绿化体系,优化缓解城市热岛的效果。
4. 增加水体和水景城市公园中的水体和水景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湿度和温度调节能力,还可以增加湿度和负氧离子,并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上海市热岛效应
1人类生活活动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传给城市大气空间。 2.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
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 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 此时下垫层的热量主要以湍流形式传导, 推动周围大气上升流动,形成"涌泉风",并使城区气温升高;在夜间城市下垫面层主要通过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 温度上升。
97年上海地 表分度空间 分布图
2004年上海 地表温度
上海人口密度与地表温度关系
97年—04年地表温度有向外扩张趋势。97年城市人口密度高值区主要在黄浦区。 从前面对上海的城区扩张和人口发展调查来看,上海人口呈现:从市中心向外, 从高级向低级的环状扩张模式。这跟上海城市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
热环境分布,植被分布,城镇发展空间分布三者关系
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是减轻热岛影响的关键措施。绿地能 吸收太阳辐射,而所吸收的辐射能量又有大部分用于植物蒸腾耗热和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化学能, 用于增加环境温度的热量大大减少。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绿化覆盖率越高,则热岛 强度越低,当覆盖率大于30%后,热岛效应得到明显的削弱;覆盖率大于50%,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 用极其明显。规模大于3公顷且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基本上与郊区自然下垫面的温 度相当,即消除了热岛现象,在城市中形成了以绿地为中心的低温区域,成为人们户外游憩活动的 优良环境。
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 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上海和广州10月最强。
地理环境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温度较周边乡村或自然环境明显升高的现象。
这一现象对城市生活和人们的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地理环境是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不同地理环境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1. 水体的影响水体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元素,对城市热岛效应有显著影响。
城市周边如果有湖泊、河流、海洋等水体,将减缓热岛效应的形成。
水体的蓄水能力和蒸发散发能力能够在夜间释放储存的热能,降低城市地区的温度。
水体还可以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减少热量的累积。
因此,城市规划中的合理利用水体资源,如建设人工湖泊和绿化河岸,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2. 地形的影响地形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地形的起伏和海拔高度对城市的热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山地和丘陵地区通常比平原地区具有更好的通风和冷却效果,能够降低城市热岛现象。
而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空气循环不畅,热量容易在城市中积聚,从而导致热岛效应的加剧。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地形因素,增加城市的绿地和公园,适当调整建筑高度和密度,以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3. 植被覆盖的影响植被覆盖是调节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植物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温度上升,同时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分,起到降温的效果。
大规模的绿化和植被覆盖能够降低城市地区的温度,改善城市的热环境。
在城市规划中,应增加绿化空间,建植草坪、花园、林地等,提供自然的遮阴和通风,减少热量的积聚。
4. 建筑物布局的影响城市的建筑物布局也对热岛效应有着重要影响。
高密度的建筑群和高楼大厦会阻碍空气流通,形成热岛效应。
而合理分散和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能够增加通风和散热,减轻热岛现象。
此外,建筑物的材料和颜色也会影响热量的吸收和反射。
选择适合的建筑材料和颜色,如使用高反射率的材料和淡色调的外墙涂料,有助于减少热能的吸收,从而减小城市热岛效应。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城市热岛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
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热环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和舒适度产生重要影响。
绿化作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手段,对改善城市环境和调节微气候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将探讨绿化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植被通过遮挡太阳辐射、增加表面蒸发等方式,可有效降低地表和空气温度。
研究表明,绿化覆盖率与当地温度呈负相关关系,植被越丰富,空气温度越低。
在夏季高温时段,绿地的气温比非绿地低5-6℃,使得城市环境更加宜人。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释放水分,使得周围空气湿度增加。
研究表明,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地高10-20%,有助于缓解炎热夏季的干燥感。
同时,湿度增加也有利于改善人体的热舒适感。
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等地表特征会改变风向和风速。
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可以引导风向、减少风速,从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绿地中的植被还能有效地降低地表的温度变化幅度,减缓热压,改善人体对高温的感知。
以某城市公园为例,该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绿化的作用。
公园内种植了大量的乔木、灌木和花卉等植被,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体系。
在夏季高温时段,公园内的温度比市区低3-5℃,湿度增加10-20%,风速减缓20-30%。
这表明绿化在改善城市热环境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绿化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对改善城市环境和调节微气候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降低空气温度、调节湿度、减缓风速等手段,绿化对室外热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合理规划和配置绿地,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居民的热舒适度。
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重视绿化的重要性,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绿化方案,以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湿热地区的气候条件变得更加复杂和恶劣。
建筑组团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室外热环境受到绿化体系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
城市绿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
城市绿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
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地区温度较周边农田或乡村地区显著升高的现象。
这一现象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绿化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旨在探讨城市绿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二、城市绿化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1.植被的蒸腾作用城市绿化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能够增强植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并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汽,降低空气温度。
这种作用可以有效减缓城市地区的热量积聚,从而降低热岛效应的程度。
2.绿色空间的遮阴效果城市中的公园、花坛、林荫道等绿色空间具有显著的遮阴效果。
这些绿色空间能够减少直接阳光的照射,降低地表温度。
同时,绿色空间也能吸收部分热量,起到缓冲热岛效应的作用。
3.减少热源排放城市绿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减少热源的排放。
绿植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同时释放氧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空气温度。
三、研究方法与进展1.用遥感技术研究城市绿化的空间分布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卫星图像的解析,评估城市中绿化覆盖的分布情况。
研究人员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精确测量城市中不同区域的绿化率,并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揭示城市绿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
2.模拟实验研究城市绿化的热效应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构建城市绿化模型,并对比不同绿化程度下的温度分布。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量化不同绿化方案对热岛效应的缓解效果,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实地调查与观测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观测,对城市中的绿化效应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设置观测点,记录不同地区的温度变化,并与绿化率进行对比,以验证城市绿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
四、城市绿化的实践意义与建议1.加强城市规划中的绿化要求城市绿化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已被广泛认可,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加强对绿化的要求。
政府和开发商应积极推动建设公园、绿地和城市森林等绿色空间,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舒适度。
城市绿化与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绿化与城市热岛效应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中,“热岛效应”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而城市绿化作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手段之一,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中的大量建筑物和道路等人工表面具有较高的吸热能力,在白天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辐射,到了晚上又缓慢地释放热量,使得城市的气温居高不下。
其次,城市中的人口密集,工业和交通活动频繁,产生了大量的热量。
此外,城市中的通风条件相对较差,热量难以迅速散发,也加剧了热岛效应的程度。
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炎热的夏季,高温会增加人们对空调等制冷设备的依赖,从而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和电力供应的压力。
同时,高温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如引发中暑、心血管疾病等。
此外,热岛效应还会影响城市的生态平衡,对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
城市绿化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从根部吸收并输送到叶片,然后通过气孔蒸发到空气中,这个过程会带走大量的热量,从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此外,树木和草地等植被能够遮挡阳光,减少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进一步降低温度。
而且,城市绿化还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微气候。
不同类型的绿化植物在缓解热岛效应方面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例如,乔木的树冠较大,能够提供更多的遮荫面积,对降低气温的作用较为明显。
而灌木和草地则可以在靠近地面的区域发挥降温作用,减少地面的热量反射。
在城市规划中,合理搭配不同类型的绿化植物,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绿化的降温效果。
城市绿化的布局和规模也对缓解热岛效应至关重要。
在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建筑密集,热量集中,应该增加绿化面积,建设公园、广场等绿地。
在城市的边缘和郊区,可以通过建设绿化带,将城市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连接,促进空气的流通和热量的散发。
城市绿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调控
城市绿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调控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力的集中体现,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热岛效应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地表温度普遍高于周边乡村地区的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而城市绿化作为调控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手段,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首先,城市绿化可以降低城市地表温度。
城市中高密度的建筑、大面积的人行道和道路,使得太阳辐射能量大量吸收,而绿化植物则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并将其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能量。
同时,树木的蒸腾作用也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通过绿化带来的阴凉,不仅能够为市民提供舒适的休闲环境,还能减少城市的空调能耗,减缓城市能源危机。
其次,城市绿化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
城市中机动车辆的增加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大量增加,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而绿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此外,绿化植物还能吸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提高空气质量。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公园、绿地和植物景观,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城市绿化能够减轻城市的水资源压力。
城市中的硬化面越来越多,导致降雨无法充分渗透进地下水,而是形成了城市内的积水或者随雨水流入排水系统,增加了雨污水的处理难度。
而绿化植物通过根系的吸水,可以将部分降雨滞留在土壤中,增加土壤的水分含量,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利用。
同时,绿化还能净化雨水,减少水体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健康。
此外,城市绿化还能够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
现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心理问题。
而绿色植物具有一定的舒缓和保健作用,接触绿色景观可以增加人体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并激发积极的情绪和心态。
国际上有许多城市已经将绿化纳入城市保健和治疗的手段之一,绿色景观围合的公园、花坛和人行道成为人们心灵净化的场所。
综上所述,城市绿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可以利用绿化带来的降温效应,改善城市的热环境;通过绿化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物的含量;通过绿化减少水资源的压力,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效率;通过绿色景观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乡村地区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微气候的改变和多种环境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并通过分析和研究为未来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及重要性城市热岛效应是一种由城市发展导致的局部气候现象,其特征为城市中心区域的气温显著高于其外围郊区。
这种气候差异对城市生态环境、能源消耗、人体健康等多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对于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环境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1. 建筑结构与材料:城市中大量使用的高楼大厦和人造材料,如混凝土、沥青等,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吸热性。
这些材料在吸收太阳辐射后,会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此外,高楼大厦阻碍了风的流通,减少了自然对流散热的效果。
2. 植被覆盖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绿地和自然植被被建筑物所取代。
绿地在调节气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降低地表温度。
而城市中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失能力降低,加剧了热岛效应。
3. 人工热源排放:城市中大量的人工设施,如工厂、车辆等,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排放。
这些人工热源的存在使得城市区域的温度进一步升高。
4. 城市大气污染: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会形成“热气团”,这些“热气团”在城区上空聚集,进一步加剧了热岛效应。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数据来源包括气象部门发布的城市气温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相关研究报告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和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建筑结构与材料、植被覆盖减少、人工热源排放以及城市大气污染是导致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减缓措施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减缓措施研究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边地区来说,温度较高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城市热岛效应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给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减缓措施。
首先,改善城市绿地覆盖率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关键措施之一、绿地具有良好的蓄水和散热能力,可以有效地调节城市温度。
通过增加城市内的公园、花坛和绿化带等绿地面积,可以提高城市的蒸发散热量,降低城市的表面温度,并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其次,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也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
由于城市建筑密度较高,大量的建筑物排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通过采用高效的建筑设计和材料,例如使用反射性材料和保温材料,可以减少建筑物的热量吸收和累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再次,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也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选择合适的建筑密度和布局,合理安排建筑物和道路的位置,以促进建筑物之间的通风和热量交换。
此外,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的位置和大小,可以形成通风廊道,增加城市的自然通风和冷却效果,从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合理利用水资源也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途径。
通过增加城市的水体面积,如水池、湖泊和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减少城市热量的累积和释放。
此外,利用水资源进行冷却和灌溉也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的表面温度,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最后,加强城市管理和监测也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必要手段。
通过建立完善的城市温度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城市温度数据,可以评估城市热岛效应的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
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城市发展的管理和规范,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从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总之,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市民共同努力。
通过改善城市绿地覆盖率、提高建筑能源效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及加强城市管理和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绿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
城市绿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中,热岛效应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这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而城市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对缓解热岛效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绿化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热岛效应。
首先,植物的蒸腾作用是一个关键因素。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叶片表面的气孔散失水分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带走大量的热量。
在城市中,大量的树木和植被进行蒸腾作用,就像一个个天然的“冷却器”,能够有效地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与没有植被覆盖的区域相比,绿化区域往往温度更低,湿度更高,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凉爽的小气候。
其次,城市绿化还能够改变城市的下垫面性质。
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等大多由混凝土、沥青等材料构成,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热导率,容易吸收和储存热量,并在夜间缓慢释放,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而植被覆盖的地面则具有更好的隔热性能,能够减少热量的吸收和传递。
此外,植物的枝叶还能够遮挡阳光直射地面,降低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进一步减少热量的积累。
再者,绿化植物可以增加空气流动,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
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和密集的建筑群往往会阻碍空气的流通,形成局部的静风区,使得热量难以散发。
而树木和植被能够打破这种阻碍,引导气流的流动,促进热量的扩散和交换。
特别是在道路两侧和公园等区域种植的行道树和成片的绿地,可以形成风道,加速空气的流通,将城市中心的热空气带到郊区,降低城市的整体温度。
另外,城市绿化还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从而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对缓解热岛效应也有一定的帮助。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城市绿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和研究数据来进行分析。
例如,在一些绿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区域,如公园周边和林荫道附近,通过温度监测可以发现,这些区域的温度在夏季通常比周边的商业区和工业区低 2-5 摄氏度。
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内部温度明显高于周围农村地区的现象。
由于城市中的建筑物和人口密度高,排放的废气和热量无法有效散发,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然而,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中的天然气调节器,具有显著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潜力。
首先,城市绿地系统通过蒸腾作用提供了自然的降温效果。
植被覆盖的土地表面温度通常比裸露的建筑物和道路表面温度更低,因为植被吸收了太阳辐射能量。
绿地中的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水分转化为气体形式释放到空气中,从而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减少了周围环境的温度。
其次,城市绿地系统能够降低城市的能量消耗。
在炎热的城市夏天,许多人会打开空调以获得舒适的室内温度。
然而,空调的使用会导致额外的能源消耗和高额的电费支出。
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担任被动冷却的角色,利用植物和水体来调节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减少人们对空调的依赖,从而降低城市的能源消耗。
第三,城市绿地系统提供了更好的空气质量。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些污染物不仅包括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还包括挥发性有机物和悬浮颗粒物。
城市绿地系统通过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吸收有害气体和尘埃、释放氧气等方式,有效净化了城市的空气,并提供了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
此外,城市绿地系统还提供了一个休闲和社交的空间。
人们可以在公园和花园中散步、跑步、举办野餐,并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
这种活动不仅能够减轻压力,还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增进邻里之间的互动。
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机会,让城市更加宜居。
最后,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水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被铺设了柏油和混凝土,导致大量的降水无法渗入地下,而是形成洪水导致城市内涝。
城市绿地系统通过广泛的绿地和湿地,可以吸收和保留降水,并通过蒸腾和地下水循环将其中一部分返回到大气中,通过植物的根系过滤和净化水质,提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
城市绿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
城市绿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在如今快速发展的城市中,热岛效应成为了一个日益显著且备受关注的问题。
当我们在炎炎夏日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时,常常能感受到那种比郊区更为酷热难耐的高温,这就是热岛效应在作祟。
而城市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对于缓解热岛效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热岛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中密集的建筑物、大量的人口活动以及工业生产所产生的热量积聚,同时城市的下垫面(如道路、建筑物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储存能力较强,散热又相对较慢。
而城市中的绿地和水体相对较少,无法有效地调节温度。
城市绿化对于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周围环境散发水分。
在这个过程中,水分从液态转变为气态,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这就好比我们在炎热的天气里出汗,汗水蒸发会带走身体的热量,让我们感到凉爽一样。
城市中的树木、草地等绿化植物大面积的蒸腾作用,可以显著降低局部区域的气温。
其次,绿化植物的树冠能够遮挡阳光直射,减少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量。
尤其是在夏季,茂密的树冠可以为道路和建筑物提供遮荫,避免它们直接暴露在烈日下,从而降低表面温度。
而且,植物的叶子和枝干本身也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将其转化为化学能用于生长和代谢,而不是转化为热能增加环境温度。
再者,城市绿化能够增加空气湿度。
在干燥的城市环境中,较高的空气湿度可以让人感觉更加舒适,同时也有助于减缓温度的上升。
绿化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的水汽增加了空气中的水分含量,使得城市的微气候更加宜人。
此外,城市中的绿地和公园还能形成风道,促进空气的流通和交换。
良好的通风条件可以将城市中的热空气带走,引入较为凉爽的空气,进一步降低城市的温度。
相比之下,缺乏绿化的城市区域往往空气流通不畅,热量容易积聚。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城市绿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研究案例来进行分析。
城市绿地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
城市绿地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热岛效应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区域相对较高的气温,由于城市中央区域的建筑物、路面等硬质表面反射和吸收太阳能量,形成了一个缓慢累积热量的环境。
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比如增加了城市能耗,加速了城市气候变化,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等。
因此,寻找有效的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变得格外重要。
在这方面,城市绿地被各大研究者寄予了厚望。
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中的公园、绿化带、花坛等绿化空间。
城市绿地在很多方面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好处,它们可以减少城市污染、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能通过一定的冷却效应来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绿地与城市热岛效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首先,城市绿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热量。
城市绿地可以通过蒸散作用(即水分从植物释放进入空气中的过程)带走周围的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例如,城市中的一个公园,在阳光照直肠道时可以形成一个比周围高出几度的微小气旋。
绿化带越宽、植物越密集,其对城市降温的效果也越好。
其次,城市绿地的影响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气温的上升。
城市中心区域的建筑物、道路等运用大量混凝土、石材等建材,具有较强的热惯性,夏季升温较快。
而城市绿地则具有较大的水分吸湿/蒸发能力,而且能量容量小。
因此在绿地与建筑物等硬质表面相交接的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热量的传递,从而减缓热岛效应的发生。
最后,城市绿地还能够通过吸收一部分城市中的CO₂并逐渐将其转化为氧气、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提升城市空气质量。
吸收二氧化碳的植物,也能够吸收一些有决定性地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有害气体,如天然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挥发性有机物。
因此,相比于硬质表面,城市绿地具有减少污染、优化微气候等优势,从而能很好地减缓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效应。
总的来说,城市绿地可以使建筑物周围气温下降、形成微风环流、降低城市污染物浓度,同时还能制造舒适的休闲景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
土地整治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土地整治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热岛效应”这个词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简单来说,城市热岛效应就是指城市地区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郊区和农村地区的现象。
而土地整治作为一种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的手段,它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复杂的联系。
土地整治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等。
在城市范围内,土地整治可能表现为对旧城区的改造、废弃工业用地的重新规划利用,或者是对城市周边未充分利用土地的开发。
当我们谈到土地整治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自然绿地、农田等被建设用地所取代。
原本能够吸收热量、调节气温的植被和土壤被混凝土、沥青等材料所覆盖,这无疑会增加地表的储热能力,导致城市温度上升。
而通过合理的土地整治,增加城市中的绿地面积,如建设公园、绿化带等,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绿地中的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大气中散发水分,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
同时,植被的覆盖也能减少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起到降温的作用。
除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土地整治还会影响城市的通风状况。
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和密集的建筑会阻碍空气的流通,使得热量在局部地区积聚。
通过土地整治,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增加通风廊道,可以促进空气的流动,将城市内部的热量带走,从而减轻热岛效应。
例如,在规划新的城市区域时,可以预留一定的风道,避免高楼大厦过于密集地排列,以保证空气能够顺畅地流动。
土地整治中的水资源管理也对城市热岛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城市中的水体,如河流、湖泊等,具有良好的吸热和散热能力,可以调节周边地区的温度。
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水体可能被填埋或污染,导致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
通过土地整治,恢复和保护城市中的水体,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如建设人工湖、湿地等,可以增加城市的水汽含量,降低气温。
此外,土地整治过程中的建筑材料和建筑设计也会对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影响。
园林绿化对缓解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机理和成效
白1 9 年开 始, 上海 园林绿 化建 设 94
黎 、伦敦 、东京 、新 加坡 、香港 等大 城 驶入 快车 道, 至 1 9 年 以后发展 更加 迅 98 市 的绿化做 了认 真 的调查 研究 和对 比分 猛 。1 9 年全市绿 地总数仅4 6 .9 3 9 5 4 1 平方 析 ,并结 合上海 的实 际情 况,从 宏观 到 米 ,到2 0 年达2 6 8 8 平方 米, 公共 04 6 8 .9 微观 提 出了一系 列 的城市 绿化措 施 并付 绿地 1 9 年是 I8 .7 93 8 5 公顷,到2 0 年时 1 04 诸实施 。 ( )高起点制定绿地系统规划 一 达 1 9 8 5 平方米 。如 以人 均公共 绿地 0 7 .7
.平方米,第二 年就测得 白 合措 施 多管 齐下 ,使 绿化建 设速 度 突飞 公 园刚建 成7 9
—8 99 从1 9 年7 1 日上 海市 中心热场等 与 ,提 高科 技含 量,依 靠法 制保 障 等综 区7 月份 的温差不再上升。19 年广场 90 月 3
.度,晚上下降 1 度以 但 由于动迁了30 户居 民,建设了面积达 猛 进 。在市 中心 结合 旧 区改造 大面积 拆 天该地区气温 下降06 50
必须采取断然措施加大 园林绿化的力度 。 绿 ,结 合污 染工 厂搬 迁添 绿 ,结 合 召开 所 以,上海要 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的目标 重大 会议 、重大活动 ( A E 、文体赛 如 P C
至 中 盏 地 虽市_比 l 地 , 言 差 心 却 0 处 但周 围
: ,这与该 区大搞屋 顶绿化及绿
增 加空 间、增 加绿地 并将 园林 绿地 科学 和严 格 执法 ,确 保 了各 类 绿地按 比例 建
4 .度。 ~3 2
地理环境因素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地理环境因素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
其中之一便是城市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相对于周围乡村地区温度更高的现象。
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和城市扩张的双重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变得越发严重。
本文将讨论地理环境因素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并探究可能的解决方法。
首先,地理形势是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而言,位于山谷或河流两岸的城市容易受到热岛效应的影响,原因是这些地区的地理条件导致热量在空气中难以扩散。
同时,缺乏大面积绿地的城市地理环境也是热岛效应的加重因素。
例如,在城市中心周围缺乏足够的植被覆盖的情况下,太阳辐射会直接照射到建筑物和道路上,导致热量在城市中滞留。
其次,城市的建筑布局也对热岛效应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人们对高楼大厦的追求,城市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
这些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热量的释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
此外,密集的建筑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有阻碍自然风的流通以及影响城市水体蒸发的过程。
这些因素使得城市居民更容易感受到炎热和闷热的气候。
除了地理形势和建筑布局,城市的水体分布也对热岛效应产生影响。
许多城市因为快速城市化的原因,河流和湖泊被填埋或染污。
这导致城市中缺少大面积的水体,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水体能够吸收和储存热量,并通过蒸发来降低温度。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增加湖泊和人工水体的布局,有助于减缓热岛效应的发生。
此外,好的水体管理也能够改善城市的微气候条件,提供更加宜人的环境。
在解决城市热岛效应方面,还可以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
例如,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园的面积,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来降低气温。
同时,建立屋顶花园和垂直绿化也能有效减少太阳直射建筑物表面的热量。
此外,通过使用反射率较高的材料覆盖道路和建筑物表面,减少热岛效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因素对城市热岛效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形势的因素、建筑布局以及水体的分布都会对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研究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城市热岛效应”这个名词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简单来说,城市热岛效应就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不是个小问题,它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舒适度。
在炎热的夏季,城市中心的高温让人感到闷热难耐。
相较于郊区,城市里的人们往往需要更多地依赖空调来降温,这不仅增加了能源的消耗,也加重了居民的经济负担。
而且,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还容易导致人们出现中暑、疲劳等健康问题,对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较弱的人群影响尤为明显。
从能源角度来看,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的能源需求大幅增加。
为了应对高温,建筑物需要消耗更多的电力来运行空调和通风系统。
这不仅导致了能源的紧张,也加大了发电厂的负担,进一步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时,大量的能源消耗也给城市的能源供应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高峰时段甚至可能出现电力短缺等问题。
在生态环境方面,城市热岛效应也有着不小的危害。
它会改变城市的局部气候,影响降水分布和风速风向。
原本可能降落在郊区的雨水,由于热岛效应的影响,可能会更多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导致城市内涝的风险增加。
而风速风向的改变,则可能影响污染物的扩散,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增多。
城市热岛效应还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城市中的高温和干燥环境不利于许多植物和动物的生存。
一些原本适应温和气候的物种可能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适应高温干旱的物种则可能大量繁衍,从而改变城市的生态平衡。
这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栖息地等,都带来了挑战。
对于城市的基础设施来说,热岛效应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高温会加速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老化和损坏,增加维护成本。
例如,高温下柏油路面容易变软、变形,影响交通安全和道路使用寿命。
同时,城市的供排水系统也面临着压力,高温使得用水量增加,而污水的处理难度也相应增大。
上海浦东新区绿地系统研究—分布格局、生态系统特征及服务功能
上海浦东新区绿地系统研究—分布格局、生态系统特征及服务功能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系统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海浦东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其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上海浦东新区的绿地系统,包括其分布格局、生态系统特征以及服务功能等方面,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上海浦东新区绿地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
通过对浦东新区绿地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探讨其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生态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和变化。
结合绿地系统的服务功能,评估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为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政策建议,推动城市绿地系统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可以为其他城市的绿地系统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收集本研究聚焦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这一区域位于上海市的东部,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和快速发展的地区之一。
浦东新区总面积约为1210平方公里,拥有多样化的绿地类型和复杂的城市生态环境。
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浦东新区的绿地系统,我们选择了该区域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在数据收集方面,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
我们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浦东新区的绿地分布进行了详细的空间分析,获取了高精度的绿地分布数据。
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和采样,对不同类型的绿地进行了生态系统特征的测量和分析,包括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等。
我们还结合了历史数据和文献资料,对浦东新区的绿地系统演变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我们得以全面了解浦东新区的绿地分布格局、生态系统特征以及服务功能,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公园绿地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多尺度研究
英文题名 Effects of Urban Park on Urban Heat Island: A Multi-scale Study in Shanghai 关键词城市公园; 热岛效应; 多尺度; 遥感; 流动观测; 英文关键词 Urban park; urban heat island; multi-scale; remote sensing; mobile observation; 中文摘要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简称UHI)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Oke,1987),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也是城市化的环境后果之一。
城市热岛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局部气候特征(气温、湿度、对流、降水格局),还有影响动植物生理、物候、生态系统功能、居民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加重污染,增加能耗等多种生态环境效应。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组分,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变城市热场分布。
但是城市公园如何在多个时空尺度上对城市热岛产生影响,却很少有系统的研究。
本文采用小气候定位观测、流动观测、遥感数据反演、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从植物群落、公园景观斑块、公园、社区(公园+周边复合商住区)、城乡样带多个尺度上,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如何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定量分析了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斑块属性)及其结构的热环境效应,探讨了公园绿地周边的景观格局变化对公园降温效应的影响。
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秋冬季的公园绿地的温度明显低于周围环境,作为较明显的“冷岛”,仍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2)城市公园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 英文摘要 Urban heat island (UHI) effect was defined as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Oke,1987). UHI is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urban climate research, and also one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urbanization. UHI not only
alters the local microclimate conditions in urban area,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physiological 摘要 9-11 Abstract 11-12 第一章绪论
13-21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4 1.2 城市绿地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基本概述 14-16 1.2.1 城市公园绿地 14-
15 1.2.2 城市热岛效应 15 1.2.3 城市热岛的主要形成机制和观测方法 15-16 1.3 研究背景和研究进展 16-
19 1.3.1 研究背景 16-17 1.3.2 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 17-18 1.3.3 城市公园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18-19 1.3.4 上海市城市热岛与绿地的相关研究19 1.4 研究内容 19-21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21-27 2.1 研究区概况 21-22 2.1.1 研究区范围 21 2.1.2 上海自然环境 21 2.1.3 上海城市发展概况 21-
22 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2-27 2.2.1 研究方法22-26 2.2.2 技术路线 26-27 第三章城市公园特征对其降温作用的影响 27-40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7 3.2 实验设计 27-29 3.2.1 实验样地的选择 27-28 3.2.2 实验观测 28 3.2.3 数据校正 28-29 3.3. 公园斑块特征与其内部气温的相关关系 29-32 3.3.1 公园面积与气温的关系 29-30 3.3.2 公园边界特征与气温的关系 30-
32 3.4 公园斑块特征与地表面温度的关系 32-
36 3.4.1 公园绿地信息及地表温度提取 32-
33 3.4.2 公园斑块特征与其地表面温度的关系分析 33-
36 3.5 公园斑块特征与其对环境降温作用的关系 36-
38 3.5.1 公园及其缓冲区温度提取 36-38 3.6 结果与讨论 38-40 第四章公园不同类型绿地的温度效应 40-45 4.1 研究方法 40 4.2 公园不同绿地类型的温度及湿度差异 40-
43 4.2.1 公园不同绿地类型环境温度变化 40-
42 4.2.2 公园不同绿地类型环境湿度变化 42-43 4.3 不同绿地类型改善小气候的差异 43-44 4.4 讨论 44-45 第五章城市公园绿地周边用地结构对其降温作用的影响 45-54 5.1 实验假说
45 5.2 实验设计 45-47 5.2.1 实验区域选择 45-
46 5.2.2 实验观测方法 46-47 5.3 结果与讨论 47-52 5.3.1 实验结果 47-51 5.3.2 讨论 51-52 5.4 公园周边用地类型地表温度分布格局 52-54 第六章城市公园绿地在城市化梯度上对热岛的影响 54-60 6.1 上海市城市化水平分析54-56 6.1.1 研究方法 54-55 6.1.2 研究结果 55-56 6.2 不同城市化水平下公园绿地温度环境分析 56-
58 6.2.1 公园绿地的温度环境梯度分析 56-
57 6.2.2 不同城市化背景下公园绿地的温度效应 57-
58 6.3 结果与讨论 58-60 第七章总结与存在的问题 60-
62 7.1 主要结论 60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60-
61 7.3 问题与展望 61-62 参考文献 62-67 附录 67-
68 3.3.1 公园面积与气温的关系 29-
30 3.3.2 公园边界特征与气温的关系 30-32 3.4 公园斑块特征与地表面温度的关系 32-36 3.4.1 公园绿地信息及地表温度提取 32-33 3.4.2 公园斑块特征与其地表面温度的关系分析 33-36 3.5 公园斑块特征与其对环境降温作用的关系 36-38 3.5.1 公园及其缓冲区温度提取 36-38 3.6 结果与讨论 38-40 第四章公园不同类型绿地的温度效应 40-45 4.1 研究方法 40 4.2 公园不同绿地类型的温度及湿度差异 40-
43 4.2.1 公园不同绿地类型环境温度变化 40-
42 4.2.2 公园不同绿地类型环境湿度变化 42-43 4.3 不同绿地类型改善小气候的差异 43-44 4.4 讨论 44-45 第五章城市公园绿地周边用地结构对其降温作用的影响 45-54 5.1 实验假说
45 5.2 实验设计 45-47 5.2.1 实验区域选择 45-
46 5.2.2 实验观测方法 46-47 5.3 结果与讨论 47-52 5.3.1 实验结果 47-51 5.3.2 讨论 51-52 5.4 公园周边用地类型地表温度分布格局 52-54 第六章城市公园绿地在城市化梯度上对热岛的影响 54-60 6.1 上海市城市化水平分析54-56 6.1.1 研究方法 54-55 6.1.2 研究结果 55-56 6.2 不同城市化水平下公园绿地温度环境分析 56-
58 6.2.1 公园绿地的温度环境梯度分析 56-
57 6.2.2 不同城市化背景下公园绿地的温度效应 57-
58 6.3 结果与讨论 58-60 第七章总结与存在的问题 60-
62 7.1 主要结论 60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60-
61 7.3 问题与展望 61-62 参考文献 62-67 附录 67-
68 3.3.1 公园面积与气温的关系 29-
30 3.3.2 公园边界特征与气温的关系 30-32 3.4 公园斑块特征与地表面温度的关系 32-36 3.4.1 公园绿地信息及地表温度提取 32-33 3.4.2 公园斑块特征与其地表面温度的关系分析 33-36 3.5 公园斑块特征与其对环境降温作用的关系 36-38 3.5.1 公园及其缓冲区温度提取 36-38 3.6 结果与讨论 38-40 第四章公园不同类型绿地的温度效应 40-45 4.1 研究方法 40 4.2 公园不同绿地类型的温度及湿度差异 40-
43 4.2.1 公园不同绿地类型环境温度变化 40-
42 4.2.2 公园不同绿地类型环境湿度变化 42-43 4.3 不同绿地类型改善小气候的差异 43-44 4.4 讨论 44-45 第五章城市公园绿地周边用地结构对其降温作用的影响 45-54 5.1 实验假说
45 5.2 实验设计 45-47 5.2.1 实验区域选择 45-
46 5.2.2 实验观测方法 46-47 5.3 结果与讨论 47-52 5.3.1 实验结果 47-51 5.3.2 讨论 51-52 5.4 公园周边用地类型地表温度分布格局 52-54 第六章城市公园绿地在城市化梯度上对热岛的影响 54-60 6.1 上海市城市化水平分析54-56 6.1.1 研究方法 54-55 6.1.2 研究结果 55-56 6.2 不同城市化水平下公园绿地温度环境分析 56-
58 6.2.1 公园绿地的温度环境梯度分析 56-
57 6.2.2 不同城市化背景下公园绿地的温度效应 57-
58 6.3 结果与讨论 58-60 第七章总结与存在的问题 60-
62 7.1 主要结论 60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60-
61 7.3 问题与展望 61-62 参考文献 62-67 附录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