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课程结构的内涵
课程结构化实践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结构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在我国教育领域崭露头角。
我有幸参与了课程结构化的实践,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探索,我对课程结构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课程结构化的内涵课程结构化是指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有序、合理的组织,使其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具体来说,课程结构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内容的组织:将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分类、整合,形成有序的知识体系。
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4. 教学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
二、课程结构化实践过程中的收获1. 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在课程结构化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这使我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课程脉络,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 拓展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化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我在实践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使我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效果。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结构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我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提升评价水平课程结构化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使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5. 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课程结构化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我在实践中与同事共同研讨课程内容,分享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三、课程结构化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1.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整合在课程结构化实践中,我发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整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一)新课程结构特点第一,提出了课程的“综合性”。
首先,课程结构“综合性”的目的是,打破长期以来的学科本位,这既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当代世界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第二,提出了课程的“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第三,提出了课程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依据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思想而提出的,即我国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完整”的人。
课程结构“均衡性”的内涵主要从三个层面上体现出来:(1)对学习领域的规划和设计,或者对学科与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全面、均衡;(2)对各学习领域,或者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必须均衡;(3)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均衡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1☆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第六章课程类型与结构
• 结构是系统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系统性质与功能,结 构决定着功能,一定的功能必须有相应的结构。
• 学校教育中的课程从来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而 形成这一整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结构。各类课程如何结 合,每门课程内部如何结合这就是课程的组织结构问题。
• 课程的组织结构简称为课程结构,是一种人为结构,课 程结构的设计着眼于人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
第二部分 主要的课程类型
•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学科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
系统的总称。 • 学科课程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各门科
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 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在现代学校课程中占 优势的通常是学科课程。
• 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 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综合课程有着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原因。一是它反映了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二是它符合儿童认 知特点;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必修课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设定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必修课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类课程、政治理论、 体育、外语类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生产实习、实验、 社会调查等也应列为必修课程。
• 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是课程 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置方案中都占 有一定的课时比例,并通过具体的科目、门类落实到学校 的教育教学中去,发挥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
• 当然,两类课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 起的。相互之间也有彼此增进的关系。
• 5、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 所谓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亦称“正式课
•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 结合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宏观结构(体系结构);中观结 构(科目间的结构);微观结构(科目结构)
第六章 课程结构及课程类型
我国学者的研究探讨
❖1989年.钟启泉教授将西方迄今为止出 现的课程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结构 论、中观结构论、宏观结构论 ❖1991年廖哲勋教授在《课程学》一书中 设专章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 了课程结构“表层深层说” ❖国内还有学者将课程结构分为整体结构 和具体结构两个层次,它们的含义及其与 教育结构的关系如图
❖ 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 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社 区与学校的交往等;
❖ 在制度层面上,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 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
❖ 在观念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学 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
隐性课程的内容
隐性课程所涵盖的上述内容,有两种情形:
课程类型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是指学校教 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 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 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ial curriculum)。
❖ 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 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
学科课程的概念
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 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分别从各门 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照各门科 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织各种不 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 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
第五章:学校中的课程结构
实施]
(2)教学计划的内容 P241(理解) 学科设置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 10:教学大纲 P242-243 (1)概念:P242(理解)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 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 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 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2)教学大纲的结构 P242(识记) 说明部分[意义/目的/任务/指导思想];本文部分[中心部分或基本部 分];其他[参考书/课外活动/教具]
(2)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 的关系 P219-221(理解)
必修课: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识记) 选修课: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 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识记) 活动课: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第三 课程” 社会活动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 活动。
• 11:教材及编写原则 P243(理解) 教科书:课本。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 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组成。课文 是主要部分P243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P244 编写原则(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 效用性的统一;(2)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 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教科书 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P244
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1)幼儿园课程是幼儿通过活动来获得经验的过程。
(2)在幼儿园课程中幼儿所获得的经验不是随随便便的经验,而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幼儿获得的有益经验。
(3)经验获得的主要途径是活动或做事,包括正规和非正规的活动,也包括计划和非计划的活动。
幼儿园各类活动包括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如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教学活动等。
(4)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要根据各地各园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5)幼儿园课程强调整体结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园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幼儿园课程强调的是幼儿园教育的整体结构,即通盘考虑各领域内容以何种形式组织起来更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各种教育手段如何协调起来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等。
狭义的幼儿园课程则指某一领域的课程,如健康领域的课程、社会领域的课程等。
理解课程目标内涵 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理解课程目标内涵促进核心素养发展作者:李彦璇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2年第08期2022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开展教学,学生进行学习,以及开展学业评价,都要围绕着课程目标来进行,课程目标既是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也是教师实施数学教学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成“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的构成、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及其内涵)”“总目标”“学段目标”三个部分展开。
下面就对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部分尝试做一些简析。
一、核心素养体现育人价值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最大的一个改变那就是在总目标之前,加入了对核心素养内涵的阐述,数学核心素养被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明确了“三会”是数学教育对未来公民数学素养的期望,旨在通过不同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
1.核心素养构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三会”分别提出:“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
数学学科本身就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严谨性、广泛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意识等方面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特点,去实现它特有的育人功能。
此外,在核心素养构成的表述里面多次提到“培养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获得探索实践的经验,获得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对客观事物尊重的理性精神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态度。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内涵(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内涵丰富,涵盖了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内涵进行探讨。
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定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指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通过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合理安排,形成一套系统、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内涵1. 课程设置(1)课程类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验课、实习课、实训课、社会实践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多种类型。
这些课程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课程内容: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内容应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等。
(3)课程比例:实践教学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例应达到一定要求,一般应占总学时的30%以上。
2. 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实习、实训、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等,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评价体系(1)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
(2)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应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毕业资格等挂钩,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特点1. 实践性: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2. 整体性: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课程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功能
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功能
课程标准是制定和规范教育课程的重要依据,它包含着课程的内涵与功能。
下面将详细阐述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功能:
1. 内涵:
(1) 目标导向: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目标和学习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成预期的学习效果。
(2) 学科知识和能力: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包括知识体系、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等。
(3) 课程结构:课程标准确定了课程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包括课程的核心内容、重点和难点。
(4) 教学策略:课程标准给出了相应的教学指导和方法,帮助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 功能:
(1) 意义明确:课程标准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促进了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 教学指南: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参考和指导,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课程的要求和重点,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3) 学习导向:课程标准通过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教育评价:课程标准提供了教育评价的依据和参照,帮助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 教育改革:课程标准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和重要一环,通过课程标准的
制定和实施,可以推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总而言之,课程标准具有明确意义、引导教学、促进学习、支持评价和推动改革的作用,对于保证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 现代课程
2、活动课程论 儿童自己组织活动 活动课程出发点是儿童的四类动机,分 别是社会动机;建设动机;探索动机;表演 动机
表
星期 时间 一
9:00-9:15
1930年美国加州小学活动课程表一例
二 三 四 五
轻松的相见问好,观察、诗歌、音乐、时事,非正式的活动,以一种心境来获得愉快有效的 一天。
9:15-10:00
西方 curriculum 原义:跑道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博比特《课程》
有人说:“美国的课程与中国的课程恰好相反, 在中国,凡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都不能进入课程, 什么家庭财务、装修、购物等等;但是,在美国的 学校里,凡是儿童生活中有的事情,都能在课堂上 学到,包括吃喝玩,课程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说:美国哈佛大学有 8000门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中国很多大学只有 2000多门课程。他认为,学校要尽最大可能为学 生提供机会,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选择面小, 成材的机会就少。
2:50-3:00 3:00-3:50
自由活动及休息
社会研究活动 社会研究活动 自由创造活动 社会研究活动 工厂活动
3、课程结构论 布鲁纳
4、形式教育论 官能心理学 5、隐性课程 6、校本课程
第二节 现代课程的结构与资源开发
一、课程结构的内涵以及内在机制 课程结构是课程理念和目标制度化的存在 方式,是课程价值的物化形态。 课程结构的内在机制: 首先是取舍。 其次是先后。 最后是比例。
合唱口琴音乐欣赏 节奏联系管弦乐队 博物研究会学习博 物馆水族池动物园 陶瓷、编织、绘画 等创建性建设性的 活动 利用大礼堂的班级 性的音乐舞蹈戏剧 有关全校生活的各 种研究会和委员会 举行会议
简述课程内涵的理解
简述课程内涵的理解
摘要:
1.课程内涵的定义与重要性
2.课程内涵的构成要素
3.课程内涵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4.提升课程内涵的策略与方法
5.总结与展望
正文:
【1】课程内涵的定义与重要性
课程内涵,顾名思义,是指课程内部所包含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要素。
它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决定了课程的育人效果。
课程内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课程内涵的构成要素
课程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体系、技能训练、价值观引导、课程文化与课程伦理。
知识体系是课程内涵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学科知识;技能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文化与课程伦理则体现了课程的精神内涵,塑造学生的品格。
【3】课程内涵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在教育实践中,课程内涵贯穿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
课程设计师需根据课程内涵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课程内涵,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观引导;课程评价则要关注课程内涵的实现程度,以确保课程质量。
【4】提升课程内涵的策略与方法
要提高课程内涵,首先要加强课程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知识体系;其次,注重课程实践,强化技能训练,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再次,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强化课程评价,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5】总结与展望
课程内涵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关系到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从定义、构成要素、实践应用到提升策略,我们都应关注课程内涵的发展。
课程结构
三、课程结构的原理
1 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 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 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
2
3
课程结构原理
学科与心理逻辑
横向与纵向结构
形式与实质结构
• 主要制约因 素 • 学科知识的 内在逻辑 • 学习者的心 理逻辑
•内在关系 •水平维度
•表征性的 •实质性的
•垂直维度
•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
四、现代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
• 横向与纵向结构 • 形式与实质结构
四、现代课程结构的发 展趋势 •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年版。 • Marsh.C.J.,Planning,Management & Ideology: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2 .London:The Falmer Press. 1997. • 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 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 10期。 • Lewy,A.,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Oxford:Pergamon Press.1991. • 黄甫全:《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新世纪课程改革远景,载《超越与创新 ---比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台湾书店2000年版。 • 廖哲勋著:《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 郭晓明:《整体性课程结构观与优化课程结构的新思路》,《教育理 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 • 钟启泉、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杨明全:《课程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 •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6。 • 吴永军:《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
课程结构是课程标准的主题上联课程目标培养目标下列教学评价考试
课程结构是课程标准的主题上联课程目标培养目标下列教
学评价考试
摘要:
一、课程结构
二、课程标准与培养目标
三、教学评价
四、考试
正文:
一、课程结构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课程结构是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连接着课程标准、培养目标、教学评价和考试等多个环节。
课程结构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他们掌握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素质。
二、课程标准与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是课程结构的基础,它规定了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培养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具体明确了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
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方法多样,包括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
教学质量。
四、考试
考试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也是对课程结构的最终评价。
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考试主要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升学考试等。
考试结果可以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总之,课程结构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结构
关于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结构一、课程的定义和内涵研究课程改革,必须对课程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
据不完全统计,中外学者对“课程”有近百种定义,既有狭义的,也有广义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科学发展,课程的定义也不断趋于完善。
我国著名学者钟启泉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
(广义)课程是旨在保障青少年一代的健全发展,由学校所实施的施加教育影响的计划。
(狭义)近年来,课程理论发展迅猛,以上述定义为基础,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可将课程的定义归纳为:课程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广义)课程是学校或培训机构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
(狭义)下表可帮助我们加深对课程内涵的理解:在上述三个层次中,课程方案的规划和设计是“龙头”。
因为规划和设计必然要使用某种课程模式,体现其课程观念,并拉动另两个层次的编制和实施。
从课程的定义不难看出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是广义教学的一发展部分,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一个分支;课程又涵盖了狭义的教学,包含了大纲、教材、教学手段以及教法和学法。
——摘自蒋乃平:《职教课程探索的三个层级》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 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摘自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三、课程的类型及其演变课程类型又称课程形态、课程原型。
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两种最基本的课程类型。
相关课程 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 融合课程 课程 核心课程(以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中心) 广域课程活动课程(以儿童为中心)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科学发展,出现了一种介乎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课程类型——核心课程。
语文课程结构
语文课程结构一、引言语文课程结构是语文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了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方式。
一个合理的语文课程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语文课程结构的内涵、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二、语文课程结构的内涵语文课程结构是指语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组织形式和框架体系。
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
其中,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结构的核心,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并影响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三、语文课程结构的特点1.系统性:语文课程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了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语文课程的整体。
2.层次性:语文课程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从宏观到微观,语文课程结构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次。
3.发展性:语文课程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而不断调整和发展。
四、语文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1.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语文课程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语文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外,还包括了科普、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
2.综合性:语文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日益凸显,强调跨学科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语文课程中融入了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内容,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综合素质。
3.个性化:个性化是当前语文课程结构改革的关键词。
在强调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设置选修课、实施走班制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充分发展其个性特长。
4.实践性:语文课程结构越来越注重实践性,强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写作比赛、朗诵比赛、戏剧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5.技术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语文课程结构也呈现出技术性的发展趋势。
学校文化导论-课程文化的内涵和结构
课程文化的内涵和结构课程不能仅仅视为学科,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是一个辐射性的多维空间,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
课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课程的开发者、知识的建构者,在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指导,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自主地建构。
而课程文化好比纽带,它将学校课程、师资队伍、学校环境组合起来,共同为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办学思想的对象化而服务。
作为一种文化,课程文化本身也具有多维辐射性。
一、课程文化的理解课程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虽然对于课程和文化的解释和界定众说纷纭,但是传统上认为课程是传承文化的一种工具。
社会的变迁注定要以冲破昨日的合理性为契机,寻求新内涵、新意义。
同样教育改革带来的新理念也终结了课程工具化的命题,赋予课程自主的文化内涵与逻辑,试图使课程的自在的、自主的、自觉的文化主体重现。
而课程改革的根本性出路也在于改变课程的工具化角色。
由于课程和文化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对课程文化这一概念作出较为精确的表述、限定和解释是比较团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但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课程文化,即作为方法论意义的课程文化和作为对象化的课程文化。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课程文化就是课程对文化的选择。
作为对象化的课程文化就是视其为一种具有实体内容的对象化存在,即“课程是一种文化现象”。
裴娣娜教授的课程文化观点:作为现代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指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
现代社会,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的确立,从根本上影响一个国家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1.课程文化是学科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含量。
其外延包括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文化价值,以及学科课程知识体系在发生、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所涌现的科学、人文文化名家的故事和他们滋润人类精神发育的思想情感。
课程系统与课程结构
重视
知识传递、教法和 能力培养、学法和教学 学科结构、知觉思维
教学结果
过程;认知需要与情感 和发现学习
需要的整合
教师.学生.学科中心说的区别
启示
如何看待教育问题的不确定性? 如何看待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
课程结构
(课程组织的结果)
内涵:
✓课程的各个组成成分或组成要素及其 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 的总和。
共时态要素
课程研制者 课程学习者 课程内容 环境
构成性要素
运行性要素
课程设置
主体性要素(参与者)
课程计划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
决策人员、设计人员、 使用人员、管理人员
客体性要素(有关信息)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各类教材、反馈信息
……
条件要素(运行条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必需的空间、时间、教育 经费、设备
教师 学生 内容
关系 利弊 感悟
教师、学生与内容相互关系模式图
教师
反馈、调节
编制、学习
学习、内化
内容
加工
学生
了解、指导
教师中心说
学生中心说
学科中心说
代表人物 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
苏格拉底、杜威
教育目的观 教育价值观 儿童观 教育功能观 心理学依据 主张
职能主义 教育工具 小大人 选择传递文化 联想主义 教师是社会的代表
✓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 和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
✓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结构。
课程结构的属性
✓客观性 ✓有序性 ✓可转换性 ✓可度量性
课程结构的功能:解决课程内容的内部 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平衡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课程结构的内涵
(研修学习材料)
蔡英英
一、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
课程结构一旦确定,那么就基本框定了课程整体的发展方向,直接关系考察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影响深远。
二、课程结构体现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术性课程与非学术性课程、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等课程形态的组织与配合关系。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对不同的课程形态的规定体现出关照学生差异性、发展学生个性的课程理念。
三、课程结构的功能,从宏观上来讲在于规定课程门类的设置,微观上来讲是规定不同课程形态和学科的课时比例关系。
课程体系中的各个学科组成部分在课程结构中应有明确的体现。
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
综上分析,课程结构最终要解决的,就是对学生学习经验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