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企业战略理论发展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及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及发展趋势时间:2006-1-4 10:55:27 来源:中国企业战略网作者:才子阅读2800次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西方,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企业应连续不断地注视内部及外部的事件与趋势,以便必要时及时做出调整,因此它是研究企业如何动态地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阶段:以安德鲁斯和安索夫为代表人物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是建立在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的。
它分析了企业组织的优势、劣势和环境给企业所提供的机会、威胁(即SW0T分析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如何制定战略。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整套基本的思路和程序,特别是SWO T分析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战略形成的重要性。
此理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多元化的发展的高潮,但经典的战略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其重点是分析和推理,隐含的前提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对未来环境进行可靠的预测,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加以贯彻执行,这一前提与经营环境相对稳定的特点相适应。
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只运用该理论己很难随环境变化及时地做出战略决策。
其次,经典的战略理论只是方向性和框架性的,S WOT法也没有给出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具体方法,因此显得有些空洞、抽象,可操作性不强。
以定位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以定位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
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分析方法,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他认为,特定产业的竞争性质由五种力量决定:现有的竞争者,潜在的竞争者,替代产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力量,购买者的议价力量。
这五种力量的综合作用随产业的不同而不同,随产业的变化而变化,结果就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管理理论
1.资源学派与核心能力理论2.学习型组织理论3.有关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理论4.最新趋势1.资源学派(1)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变化频繁性和程度增加,行业的利润高低不再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学者们发现,即便是处于利润水平低的行业,也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而且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在经营绩效上也会存在很大差别。
因此,主张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为战略制定基础的理论迅速兴起。
密西根大学的普莱哈莱德( . Prahald) 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 Hamel)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1990年,他们分析了一些世界上的知名公司后,提出,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各种核心能力的集合。
从长期来看,企业的竞争力来自比对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建设核心能力的能力。
他们还指出核心能力具有延展性、对于顾客有潜在的巨大价值和难以模仿性等特点。
2.资源学派(2)资源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战略的基础。
另外,该学派假定各个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业中的公司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
这样,资源的差异性和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
因此,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培植独特的战略资源和对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一).基本概念: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
(二).观点基本:(1)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
(2)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珍贵、异质、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的标准之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2.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1990年的著作《第五项修炼》从组织的角度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阐释。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及主要流派
代表著作安索夫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提出战略应当包括四个构 成要素: (1)产品与市场范围;(2)增长向量;(3)协同效果; (4)竞争优势
计划学派的理论观点
(1)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地正规化的 过程。该过程可以分解成几个主要的步骤,每个步骤要考虑大量的因素和各 种技巧。 (2)原则上是由主要领导人承担整个过程的责任。在实践中,则由计划人 员承担实施的责任。 (3)需要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目标、预 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并加以实施。 在此观念指导下,计划学派在最大程度上追求战略决策过程的正规化,
穆尔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 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
“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
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 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 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 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
主要的战略研究流派
企业家学派 设计学派 计划学派 定位学派 认识学派 学习学派 权力学派 文化学派 环境学派 结构学派
一.设计学派
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认为战略制定是个确切定 义的过程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SWOT模型的
建立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制定战略的重要性。但 是,设计学派将战略管理静态地划分为两个阶段,从而割 裂了战略形成和实施间的动态联系,只能是对管理现实的 初步反映。
(四)90年代后期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90年代,出现战略联盟理论,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是构建 在自身优势与他人竞争优势结合的基础上的。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新趋势
第一作者简介: 刘 忠, 男, 1968 年 6 月生, 1990 年毕业于西北工 业
[ 2] 蒋云.ERP 实施 各 阶 段 的 风 险 分 析 及 对 策[ J] .市 场 周 刊·财 经 论 坛,
大学, 现为燕山大学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2005 级在职硕士研
2004( 4) :66- 67.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 其在 1971 发表的经典著作《公司 战 略 概 念》一 书 中 首 次 提 出 了 公 司 的 战 略 思 想 问 题 , 阐 明 了 制 订 与 实 施 公 司 战 略 的 两 阶 段 战 略 管 理 模 式 。安 德 鲁 斯 的 最 大 贡 献 是 提 出 了 战 略 制 定的 SWTO 分析框架。设计学派认为: 战略制定是一个有意识控制的思 想过程。企业的经理是企业战略的唯一制定者, 其战略制定过程是简单 而又非正式的一次成型过程, 成型之后即付诸实施。另外, 其认为最佳战 略应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摘 要: 介绍了企业战略的含义, 分析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论述了企业战
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关键词: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发展历程; 企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企业战略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着企 业的发展方向, 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 立 、基 本 发 展 方 针 和 竞 争 战 略 的 制 定 等 。
出组织要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这种关于组织与环境相“匹配”的主张成 为 现 代 战 略 分 析 方 法 的 基 础 ; 第 三 种 观 点 是 在 20 世 纪 60 年 代 初 , 安 德 鲁斯对战略进行了 4 个方面的界定, 将战略划分为 4 个构成要素, 即市 场 机 会 、公 司 实 力 、个 人 价 值 观 和 渴 望 、社 会 责 任 。 他 还 主 张 公 司 应 更 好 地配置自己的资源, 形成独特的能力, 以获取竞争优势。 2.2 传统战略管理理论发展阶段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摘要:本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对主要学派的理论进行了评述;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来把握企业战略思想演进的脉络及规律,并对国内外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战略管理;发展;趋势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
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
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
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德-博诺,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
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
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CV)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misableValue)。
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
博诺(E.de-Bono,1996)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zero),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
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
烈的影响 ,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模式 。波特认为 ,在 决定企业赢利性的因素中 ,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 用 ,企业如何在各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 ( Posi2 tion) ,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 。根据这一观点 ,波特提 出如下制定竞争战略的基本过程 :首先 ,分析有吸引力 的行业区割的各种竞争力量 ,基本分析工具是五种竞 争力量模型 ;然后识别 、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区 割的竞争战略 :低成本战略 、差别化战略或者集中一点 战略 ;最后 ,实施所选定的战略 。上述过程是以这样的 认识为基础的 ,即行业吸引力是赢利性的主要决定因 素 ,企业的恰当定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②。但是 80 年代末尤其是进入 90 年代以后 ,随着经营环境中不确 定性的增大 ,产业边界日益模糊 ,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 益下降 ,以企业恰当定位获得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难 以持续 ,相反却可能在产业竞争力量突变或产业转型 的过程中落伍 。事实也表明 ( Rumelt ,1991) ,行业内公 司之间的利润水平就象行业之间的利润水平那样 ,存 在着很大差异 。在这种严重的挑战面前 ,企业战略管 理的理论出现了两大新趋势 : 一是竞争优势理论重点 开始转 向 以 资 源 为 基 础 的 竞 争 优 势 观 ( Resource \ |
表的专著《铸造永存 : 愿景型企业的成功特性》为主进 行讨论 。在这本书里 ,作者认为 ,保持核心价值和核心 使命不变 ,同时又使经营目标 、战略与行动适应变化的 环境是企 业 不 断 自 我 革 新 并 取 得 长 期 优 秀 业 绩 的 原 因 ,而构建与贯彻有效的企业愿景 ( Company’s Vision) 则是成功的关键 。具体来说 ,该理论的要点如下 :
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理论
1、营销战略理论的发展——六十年代
企业战略有四个层次: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职能 层战略和操作层战略。
3、企业战略的层次和分类 —公司层战略
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总纲,是企业最高管理层 指导和控制整个企业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
组织竞争范围和部门(业务)间资源分配的决策是 公司层战略的核心内容。
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是公司层战略的重要类型, 多元化战略又可以细分为低层次多元化战略、中等 程度多元化战略(相关多元化)和高层次多元化战 略(不相关多元化);而国际化战略根据全球一体 化要求和当地反应灵敏程度可以细分为三种,
每一种战略都有五大要素:(1)组织战略意图;(2) 目标和目的;(3)资源配置:各业务、产品市场、职 能部门及其活动之间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分配;(4)确 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5)确定跨部门、跨业务 之间协同效应的潜在来源。
4、企业战略理论的总结二
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第三层职能战略中的一种,市场营销战略 是服务于第一层公司战略的,是实现公司战 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 剧,市场营销战略在现代公司战略中的地位 越来越突出,最终成为公司战略的中心环节 和核心部分。
企业制度出现后,制定企业战略逐渐成为企 业家的重要职责。1938年美国社会系统学 派巴纳德(C.I.Barnard)在《经理的职 能》一书中,在企业各种要素的分析中产生 了“战略”因素的构想,并认为管理工作的 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绩效,强调企业组织与环 境相适应。
1、理论发展简史:现代
企业战略研究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在这期间, 形成了战略构造中的基本学派——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其代表人物为安德鲁斯;同时产生的还有 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其代表人物为安索 夫。
分析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149高等教育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产生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后,当时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飞跃,产品逐渐丰富,同时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在此背景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和受到关注。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一)战略规划学派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战略规划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主要代表人物为安德鲁斯和安索夫。
该时期的理论可以系统的划分为两个学派,一个是设计学派,设计学派对于战略的结构问题研究比较重视,哈弗商学院的安德鲁斯是该学派理论的领军人物。
他认同钱德勒的思想,在1971年第一次发表了设计学院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著作--《公司战略概念》,该著作中提出了公司的战略思想,利用单向法构成了企业战略规划基本体系。
还通过分析独特竞争力的概念,着重指出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同时对外部市场环境展开理性和科学的分析,最终找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潜在有利因素,同时尽可能使企业与市场上的环境相适应。
另一个是计划学派,两个学派几乎同时产生,计划学派的领军人物为安索夫,他于1965年发表了计划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经典--《公司战略》。
该著作中提出了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四个要素。
而在1972年,安索夫又发表了《企业经营政策》一书,本书中正式对战略管理制定了概念。
(二)传统战略管理理论传统战略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环境为基础产生的传统战略管理理论。
当时西方的经济市场外部环境变化较快,环境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冲击逐渐增强,以往的战略规划学派逐渐无法适应时代发展。
因此以奎因、明茨伯格等数位学者为首的环境适应学派产生,奎因在1980年发表了《应变战略:逻辑渐进主义》该书中提出了逻辑改良思想,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需要不断适应新环境,同时企业战略制定者还需要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将既定思维突破。
总之该派系的思想主要是认为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互交融、市场环境在企业战略当中扮演中心角色,且处于何种市场环境是企业本身无法控制的,因此适应环境是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1]。
(新)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摘要:本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对主要学派的理论进行了评述;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来把握企业战略思想演进的脉络及规律,并对国内外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战略管理 ;发展;趋势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 2003)。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
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
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
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 ,德-博诺, 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
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
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CV)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misable Value)。
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
博诺(E. de - Bono , 1996)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 - zero) ,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理论学派
明茨伯格(2002) 明茨伯格(2002)在《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一 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 书中将战略的发展历程分为10个学派。 书中将战略的发展历程分为10个学派。 10个学派
设计学派
设计学派,象征动物是蜘蛛, 设计学派,象征动物是蜘蛛,象征意义是蜘蛛在专心致志地编 蜘蛛 织着自己的那张网。 织着自己的那张网。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做一个概念作用的过程,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做一个概念作用的过程,它重点探讨作 为非正式设计过程的战略形成。设计学派认为,战略形成应该是一 为非正式设计过程的战略形成。设计学派认为, 个有意识、深思熟虑的思维过程。 个有意识、深思熟虑的思维过程。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才能采取行 动,有效的战略产生于严密控制的人类思维过程。设计学派信奉的 有效的战略产生于严密控制的人类思维过程。 格言: 三思而后行” 关键词是吻合、适合、特色竞争力、 格言:“三思而后行”;关键词是吻合、适合、特色竞争力、竞争 吻合 优势、SWOT、明确阐述、执行。 优势、SWOT、明确阐述、执行。
权力学派
权力学派:象征动物是狮子, 权力学派:象征动物是狮子,象征意义是狮子紧紧地盯着一 狮子 群羚羊,寻找着准备追击的目标;小狮子们也互相打量着, 群羚羊,寻找着准备追击的目标;小狮子们也互相打量着,估摸 着谁能吃到第一口。 着谁能吃到第一口。 权力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协商的过程, 权力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协商的过程,包括组织内部各 个矛盾着的集团之间和互为外部环境的组织之间的协商。 个矛盾着的集团之间和互为外部环境的组织之间的协商。权力学 派信奉的格言: 当心第一” 权力学派的关键词是:契约、 派信奉的格言:“当心第一”。权力学派的关键词是:契约、冲 突、联合、利益相关者、政治游戏、集体战略、网络、联盟。 联合、利益相关者、政治游戏、集体战略、网络、联盟。
资源、能力与企业竞争力
资源、能力与企业竞争力从上世纪90年代,企业战略理论主要建立在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基础上,资源、能力、竞争力成为企业战略论的主要概念,但是,至今学术界对这几个概念及其关系阐述得不清楚,本文对此进行简要的分析。
资源和能力学术界一直没有明确界定资源和能力的概念。
或者故意回避这个问题,或者将资源混同于能力。
科利斯与蒙哥马利的《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与范围》直接把资源定义为资产、技能、和能力。
其实,资源与能力是一对不同的概念。
资源是企业赖以形成和运作的要素。
伊敬丹之将它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前者包括厂房、设备、人员、资金、原料等。
后者包括顾客信用、商标知名度、技术与知识、经营方式等。
能力是一个心理学范畴。
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能力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资源是可以在市场上获得的,而能力是在企业内部形成的。
资源可以独立于人,能力依附于人。
资源与财富联系在一起,能力与作用力联系在一起。
资源与能力是不可割裂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一方面,资源的取得依赖于企业的已有能力。
另一方面,有效的能力的应用依赖于企业资源。
资源是企业形成与运作的基础与前提,从而也是企业能力的基础与前提。
能力因为资源的拥有而提高。
但是,能力的提高往往需要通过多个资源的获取和相互作用来实现。
企业资源特性分类企业战略主要关注企业在目标市场中存在的三个维度:动态维度,即企业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横向维度,即企业相对于其他要素具有的竞争优势;纵向维度,即企业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中的发展。
从不同的维度,企业资源的分类不一样。
从企业行动的角度,可以把企业的资源分为决策性资源、操作性资源和辅助性资源。
企业战略的分析、制定、控制所需的人力、技术、信息、财务等均是决策性资源,操作性资源是执行战略决策所需要的资源,辅助性资源是为决策性资源和操作性资源的运作提供支持的资源。
从竞争优势的角度,企业资源可分为一般资源、价值资源、关键资源和战略性资源。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摘要: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本文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来把握企业战略思想演进的脉络和规律,并对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战略管理;演进;规律在变革的时代,企业面临着种种挑战,这势必会导致管理思想的变迁。
目前,管理学对这一变化比较一致的看法体现在四个方面:由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由内向管理向外向管理转变;由产品市场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由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
毫无疑问,企业战略管理将会是这场变革的中心,它将出现许多新动向,对这一趋势能前瞻性地把握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为更好地把握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必须首先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便把握其演进的脉络和规律。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企业战略理论研究时间并不长,自20 世纪60 年代到现在仅有半个世纪。
从时间跨度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 60 、70 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20 世纪60 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的出版,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
钱德勒在这本著作中,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论点。
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他被公认为,环境—战略—组织理论的第一位企业战略专家。
在此基础上,关于战略构造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两个相近的学派:“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
设计学派认为,首先,在制订战略的过程中要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环境所带来的机会与造成的威胁。
其次,高层经理人应是战略制订的设计师,并且还必须督导战略的实施。
再者,战略构造模式应是简单而又非正式的,关键在于指导原则,优良的战略应该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设计学派”以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教授为代表。
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及其新发展
四、结论
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 场环境和竞争压力。新发展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数字化、可持续发展、人才 资本、敏捷性和生态等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制定适合的 战略以实现长期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内容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自那时以来,战略 管理理论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本次演示将简要介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的演变过程及近年来的一些新发展。
谢谢观看
3、90年代:动态战略理论
90年代,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动态 和复杂。这个阶段的代表理论包括明茨伯格的动态战略理论、资源基础观和核心 能力理论。这些理论强调了企业在动态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培育。
4、21世纪:网络化战略理论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和市场格 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阶段的代表理论包括平台战略、网络效应战略和社交 媒体营销战略等。这些理论为企业利用新兴技术进行市场拓展提供了指导。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1、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战略 管理理论
在这个阶段,战略管理理论尚处于萌芽期。学者们开始探讨企业战略管理的 概念、方法和实践,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战略管理理念,如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 等。这些理念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80年代:竞争战略理论
8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学者们开始竞争战 略。这个阶段的代表理论包括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和竞争定位理论。这些理 论为企业制定竞争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及其 新发展
01 一、引言
目录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安索夫等学者 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亨利·明茨伯格等学者将其发展 至创立期,并提出了战略形成的五种基本模型;进入20世纪90年代,企业战略管 理开始进入发展期,出现了多种战略管理流派,如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 派等;进入21世纪,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逐渐成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 方法。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内涵和思想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内涵主要包括:明确企业的使命和愿景,分析外部环境 的机会和威胁,了解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并实施战略计划,同时对战略实施 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这些理论主要的问题包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制 定和实施有效的战略,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绩效,以及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 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未来的企业战 略管理理论将更加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4、创新与变革:在动态复杂的商业环境下,创新和变革已成为企业持续发 展的关键。未来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将更加注重研究如何推动企业的创新与变革。
5、人才与组织: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组织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未 来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将更加人才开发和组织设计,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 落实。
பைடு நூலகம்
2、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在经营管 理中开始如何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来获取竞争优势。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强调 企业需要在产品开发、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优化,同时还需要 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动向,以制定出更加有效的竞争策略。
参考内容
引言
企业战略管理是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下,为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而进行的 全局性谋划。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战略管理的 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次演示旨在回顾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内涵 与思想,分析实践应用,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 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战略管理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战略管理论文题目一、最新战略管理论文选题参考1、战略风险管理——战略管理研究的新前沿2、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网络--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3、战略管理理论的沿革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4、企业战略管理:“静态模式”与“动态模式”5、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6、大学校长与战略——我国大学战略管理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7、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战略--论我国高技求企业的战略管理基本模式8、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战略——论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战略管理基本模式9、试论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框架及发展趋势10、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11、战略管理新趋势: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12、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流派述评13、价值链战略管理模式研究14、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比较15、论创业研究与战略管理研究的相互关系16、浅议企业多项目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17、SWOT分析法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18、战略管理: 利益相关者方法19、以核心能力为主导逻辑的战略管理20、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及其发展方向二、战略管理论文题目大全1、我院药剂科发展的战略管理与思考2、论现代企业成本的战略管理3、动态环境下战略管理研究的新趋势4、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5、企业战略管理与竞争情报6、我院药剂科发展的战略管理与思考7、战略管理和作业基础预算研究8、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现状与趋势剖析9、医院战略管理新思维(续)10、医院战略管理新思维11、战略管理学前沿演进可视化研究12、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13、建筑施工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研究14、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高校管理发展的重要选择15、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战略管理框架16、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述评17、企业信息化中IS/IT战略管理研究剖析18、战略管理的实施与公共价值的创造——评穆尔的《创造公共价值:政府中的战略管理》19、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与战略风险思想探析20、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述评三、热门战略管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基于BSC和EVA整合战略管理的应用研究2、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战略管理研究3、战略管理、银行成长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4、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把危机意识融入战略管理过程5、西方学者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战略管理角色及其启示6、在图书馆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探析7、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8、应对国际化的挑战:大学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9、基于战略管理的图书馆战略研究10、论突发性企业危机及其战略管理11、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12、平衡计分卡在高校战略管理中的应用13、竞争情报与战略管理14、企业战略管理模型:战略—文化—结构15、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16、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新趋势17、大型工程的战略管理18、图书馆战略、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研究19、学校“战略管理”论20、平衡计分卡和关键成功要素在战略管理中的运用与整合四、关于战略管理毕业论文题目1、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2、企业柔性战略--跨世纪战略管理研究与实践的前沿3、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4、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5、战略管理研究现状与未来我国研究重要领域6、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7、试论企业增长盈利风险三维平衡战略管理8、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及新发展9、从系统论看企业战略管理10、情境理论化:基于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探讨11、企业战略管理若干问题试析12、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13、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14、平衡计分卡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15、中国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情景嵌入式研究16、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进与展望17、平衡计分卡(BSC)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18、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研究19、价值链管理:一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管理模式20、战略管理学前沿演进可视化研究五、比较好写的战略管理论文题目1、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是动态竞争管理2、大型工程的战略管理3、基于整合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思想与基本框架4、战略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创新:平衡计分法5、知识战略选择——战略管理的新命题6、战略管理:危机与挑战7、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述评8、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型9、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10、案例研究方法和战略管理研究11、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核心逻辑分析12、战略管理理论综述13、柔性战略思想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14、绘制战略管理研究的知识地图:作者共被引分析15、知识创新驱动的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研究16、我国研究型大学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初探17、从操作管理到战略管理——高校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18、浅议企业多项目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19、突破性创新的战略管理:框架、主题与问题20、波特竞争战略与现代医院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产生的背景战略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它萌芽于2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在70年代得到大发展,80年代受到冷落,90年代又重新受到重视。
从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冷热变化这个过程来看,人们对战略管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
其背景原因主要在于50、60年代,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随之而来的则是竞争的加剧。
到了70年代,国际上政治、经济又出现了动荡,企业生存和发展越来越艰难。
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深切地感到,以前那种低价格必胜的原则必须改变了,已经不适应新情况的发展了。
要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
随着部分企业多角化经营的成功(产品多样化,市场多样化,投资区域多样化等),一些企业家认为应该走向多角化经营这样的“战略之路”保护自己。
但是,到了80年代,“软化热”、“优势热”导致“战略热”降温,加之分析性战略方法使一些企业陷入财务型经营,部分企业战略应用不当导致失败等原因,战略管理理论一度受到冷落。
然而,到了90年代的时候,人们又开始反思战略管理理论,因为他们发现许多企业7到8年就倒闭了,许多产业都成了短命产业。
追其缘由,短命的根源在于缺乏战略管理,缺少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
[编辑]主要理论观点什么是战略管理呢?战略一词原来是军事术语。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英语中战略叫“strategy”,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
1965年,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安索夫在其著作《企业战略》一书中开始使用战略管理一词,将战略从军事领域拓展至经济管理活动。
对于战略管理的看法有两大学派,行业结构资源学派和内部资源学派。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划分为十个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
[原创]斯坦福案例分析 英国航空公司90年代的战略
[原创]斯坦福案例分析英国航空公司90年代的战略斯坦福案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实际公司的经营策略与决策,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英国航空公司在90年代的战略为例进行分析。
在90年代,英国航空公司面临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航空业竞争日趋激烈。
英国航空公司需要制定明确的战略来应对竞争对手。
其次,90年代是技术和信息革命的时代,航空公司需要利用新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
此外,全球经济的发展也给英国航空公司提供了扩展业务的机会。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英国航空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战略。
首先,他们致力于提高客户体验,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来吸引客户。
其次,他们注重运营效率,通过引入新技术和优化流程来降低成本。
此外,他们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以上战略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英国航空公司在90年代取得了可观的利润增长,并且在国际市场上有了更大的份额。
他们的客户满意度也得到了提升,成为业内的优秀示范。
然而,英国航空公司在实施战略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他们需要应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不断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他们需要应对技术革新的挑战,保持技术优势。
此外,他们还需要处理与员工和劳工组织的关系,确保员工支持战略的实施。
综上所述,英国航空公司在90年代的战略取得了成功,通过提高客户体验、提升运营效率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等措施,实现了利润增长和市场份额扩大。
然而,他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需要持续调整和优化战略。
这个案例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引发思考如何制定和执行有效的战略来应对市场变化。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新趋势
1、战略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 用
战略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五力模型可以帮助企 业分析行业竞争格局,从而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SWOT分析可以协助企业明确 自身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平衡计分卡等工具可以 帮助企业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绩效指标,从而更好地衡量和管理战略实施 效果。
这个时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已经相当成熟,开始形成了多个学派和多种理论体 系,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企业需要更加全面、系统地思考 和应对各种问题,战略管理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企业战略管理的新趋势
当前,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着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趋势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未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将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可以通过研究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实践,发掘更为普 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同时,可以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如经济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以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战略管理理论。 此外,将有更多的学者和企业实践者共同参与到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中 来,推动战略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 20世纪80年代):成熟期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科学等都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在这种 情况下,企业开始寻找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战略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核 心内容。
4、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 今):完善期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和新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武亚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摘要: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战略管理范式面临挑战。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重点开始由传统的经营宗旨制定转向愿景驱动型管理,由适应环境变化为主的竞争定位理论转向以创造未来为主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由战略制定与执行分离转向两者相关联的学习学派的战略形成观,由以竞争为主导转向竞争与合作并重,由高层管理者承担全部战略管理责任转向激发员工努力、上下层互动与组织学习。
一种新的“为未来而竞争”的战略管理范式正初显轮廓。
战略管理的研究也呈现出强调理论的动态化、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各学派进一步整合等特点。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研究趋势。
Key Words:Strategic Management,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Research trend.一、引言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五、六十年代,其中,6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成就主要有两个:一是钱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说(Chandler,1962),二是安东尼-安索夫-安德鲁斯范式(Anthony-Ansoff-Andrews Paradigm)。
钱得勒从案例研究入手,给出了企业战略的定义,分析了企业成长方式与结构变革的关系,得出了“结构跟随战略”假说,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安东尼(Anthony,1965)在法约尔管理职能划分的基础上,将计划和控制进一步细化为战略规划、管理控制和操作控制,并分别对应于组织的高、中、低三个层次。
安东尼认为,战略规划是组织高层管理的一项独特而重要的活动——这一重要认识在安索夫(Ansoff ,1965)和安德鲁斯(Andrews,1970)的著作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并在有关的概念发展和过程细化方面得到深化,从而形成所谓的安东尼-安索夫-安德鲁斯范式。
这一范式认为,战略管理就是高层管理者研究、制定、实施和控制组织的长期目标、成长方式与组织架构的过程。
到70 年代末这一范式被广泛传播和接受,至今仍然是接受程度和实施最广泛的一种观点。
这一范式的重点是分析和推理,隐含的前提是通过分析、经验和洞察力的结合,高层管理者可对未来进行可靠的预测,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加以贯彻执行。
环境是可预测的或基本可预测,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分离,战略形成是内容导向的。
这些特点与六、七十年代的经营环境相对稳定的特点相适应。
从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企业战略管理得到进一步发展与丰富,出现了多种理论学派,但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管理理论(Business Portfolio Management),80年的竞争定位理论(Porter,1980,1985)等基本属于该范式。
8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激烈。
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管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员工素质普遍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等,这些都使得传统的战略管理范式面临挑战。
这些挑战使得战略管理理论的重点开始由传统的经营宗旨制定转向愿景驱动型管理,由适应环境变化为主的竞争定位理论转向以创造未来为主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由战略制定与执行分离转向两者相关联的学习学派的战略形成观,由以竞争为主导转向竞争与合作并重,由高层管理者承担全部战略管理责任转向激发员工努力、上下层互动与组织学习。
战略管理的研究也呈现出强调理论的动态化、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各学派进一步整合等特点。
本文的目的就是介绍90年代以来上述各方面的理论进展,评述其特征与意义,并揭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所裨益。
文章的以下部分是这样安排的,第二节述评愿景驱动型管理(Vision-Driven Management)方面的理论进展,第三节述评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观(Resource-based View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与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模型,第四节述评学习学派的战略形成观与战略转折点管理,第五节述评有关超越竞争方面的理论进展,第六节述评企业战略管理的新范式和研究趋势,第七节是全文的小结。
二、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在70年代,管理学者就认识到企业使命(Purposes)或宗旨(Mission)的制定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就曾认为,提出“企业的业务是什么”就等价于提出了“企业的使命是什么”;管理学家阿贝尔提出用顾客需求、顾客群体和技术来定义业务。
到80年代,大部分战略管理著作都把定义企业使命或宗旨看作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并且认为,企业的宗旨说明书(Mission Statement)应包括更多的内容,比如有的管理学者认为应包括九个基本部分:顾客,产品或服务,市场,技术,生存、增长与盈利水平,经营哲学,自我概念,公众形象,对雇员的考虑等(David,1989);有的管理学者还把经营哲学和其他要素明确分开,并探讨其不同特点与作用。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宗旨或使命对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出现了所谓的愿景驱动式管理。
这其中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有哈梅尔与普拉哈拉德(Hamel,Prahalad,1989)提出的“战略意图”(Strategic Intent)、彼得圣吉(Senge,1990)提出的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1.、柯林斯和珀斯(Collins,Porras,1994)提出的“愿景型企业”(Visionary Company)。
为简便计,本文主要以柯林斯和珀斯1994年发表的专著《铸造永存:愿景型企业的成功特性》为主进行讨论。
在这本书里,作者认为,保持核心价值和核心使命不变,同时又使经营目标、战略与行动适应变化的环境是企业不断自我革新并取得长期优秀业绩的原因,而构建与贯彻有效的企业愿景(Company’s Vision)则是成功的关键。
具体来说,该理论的要点如下:1.一个好的公司愿景应包括两个部分:核心信仰(Core Ideology)与未来显像(Envisioned Future)。
前者包括核心价值(Core Value)和核心使命(Core Purpose),用以规定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存在的原因,是企业长久不变的的东西;后者包括要10到30年努力来实现的宏大远景目标(Big,Hairy,Audacious Goals,记作BHAG)和对它的鲜活描述(Vivid Descriptions),它们是企业期望去变成、创造、并需要重大改变和进步才能获取的东西,其作用是激发变革与进步。
2.核心信仰规定了组织的耐久性,它如同把组织黏结起来穿越时间的粘合1圣吉在其著名的《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将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与集体学习列为五项修炼,对管理理论与实践产生巨大影响,其范围并不仅限于此处讨论的共同愿景。
剂。
核心价值是一个组织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它具有内在性,被组织内的成员所看重,独立于环境、竞争要求或管理时尚,一般3-5条。
核心使命规定了组织存在的理由,她是组织努力的指明星,可以通过连续追问来理清。
核心信仰必须被组织成员共享,它的设定是一个组织自我发现的过程,是员工自我看重的价值而非别人强加。
3.未来显像的作用是激发变革与进步。
真正的宏大远景目标应明确和有力,成为人们努力的焦点,并且是团队精神的催化剂。
它应有明确的期限,并且容易理解。
对组织整体来讲,这个目标应该需要10-30年的努力来完成。
合适的宏大远景目标的设定要超出组织的现有能力和目前环境,并且是需要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它主要有四大类:目标式、共同敌人式、榜样式.、内部转型式,分别适合于不同环境和情况下的企业。
此外,需要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把宏大远景实现后的情景如图画般地描述出来。
对它的鲜活描述要展示出激情与坚定,以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动力。
4.愿景驱动式管理不仅要求建立一个符合要求的愿景,而且要求创造各种有形的机制,配合核心信仰的保持和激发实现未来显像的各种变革。
这些机制包括更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氛围、适合企业特性的员工磷选与培训、企业内部成长的领导人选择机制,以及永不满足的自我改善(自我超越)等。
这些机制相互配合并且紧密围绕企业愿景,这是愿景型企业持久而有活力的机制保障。
从理论本身看,该研究的最大贡献是把核心价值、使命、宏大远景目标等要素的不同特点和对企业长期发展的作用纳入了企业愿景的统一的概念框架中,并突出了愿景驱动式管理(Vision-Driven Management)在企业永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角度而言,它比90年代前的理论更强调确定使命、组织层次的宏大远景目标等对企业创新与长期发展的激励作用,同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提出的“战略意图”、圣吉的“共同愿景”等概念一样,它突破了传统的宗旨说明书较局限于中短期眼光、激励性不足等弊端,同时克服了传统的战略规划过于强调分析竞争者优劣势与公司资源等,却无法培育出长程的行动所需要的“值得全心追求的目标”的缺点。
与“战略意图”、“共同愿景”等概念相比,其框架更加完整统一,便于操作。
从理论倾向上看,它与80年代日本企业战略管理中注重价值观和远大目标的特征相一致,因此也可以视作日本式企业管理方法对美国企业管理影响的一种表现。
从学说发展史角度看,它继承了80年代中期麦肯锡7S模型强调企业共享价值观的特点和管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但在研究中采用更细致的实际公司分对比较的方法,因而结论更有说服力。
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的出现表明,9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注重强调核心价值、使命、组织层次的宏大远景目标等对企业变革与长期发展的激励作用,更加注重战略的未来导向和长期效果,这应被视作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三、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观与核心竞争力模型在整个80年代,波特的著作《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模式。
波特认为,在决定企业赢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各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Position),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
根据这一观点,波特提出如下制定竞争战略的基本过程:首先,分析有吸引力的行业区割的各种竞争力量,基本分析工具是五种竞争力量模型;然后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区割的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别化战略或者集中一点战略;最后,实施所选定的战略。
上述过程是以这样的认识为基础的,即行业吸引力是赢利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企业的恰当定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