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5《华罗庚》课文精讲

合集下载

语文:2.5《华罗庚》第1课时课件(1)(粤教版必修1)

语文:2.5《华罗庚》第1课时课件(1)(粤教版必修1)

二、深层探究 3.文章中第一段文字有什么妙用?
答案 文章开头可视为一引子,堪称凤头。文章 开篇就写上海 《科学》 杂志(自然科学的权威组织) 第二期刊登了华罗庚(年方 19 岁,名不见经传的 后生)的 《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 理由》 , 引起了清华大学(最高学府)数学系主任熊 庆来(学界泰斗)的重视,要请他到清华去。这种 写法,奇崛不凡,先声夺人。
残酷 ,令人发指。 ③罪犯手段十分________
(2)商榷
商量
商榷:商量讨论,多用于庄重的场合。 商量:交换意见,口语化较重。 例句:
商量 。 ①工作中遇事要多和群众________ 商榷 ,以后再研究。 ②这个问题尚待________
文本互动 一、初步感知 1.文章的小标题有何好处?
答案 ①突出了华罗庚一生学习研究的主要事件。 ②遵循了时间顺序。③很好的统领了所辖部分的内 容。这样纲举目张,眉清目晰,使人一目了然。
追溯 朔方署名 暑假Fra bibliotek蜚声 斐然
3.词语释义 ①沧海不捐 一滴水: 捐,舍弃。 . 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比喻外地再好,也不
是适宜长期居住的地方。
③古稀之年:指人七十岁。源于杜甫诗:“人生
七十古来稀。” ④如获至宝: 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⑤置若罔闻: 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
指不予理睬。 ⑥出类拔萃: 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
第5课
华罗庚
第 1 课时
目标定位 1.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 值,学习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材的精神。 2.把握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3.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法。
基础精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署 名( shǔ ) . ③怠 慢( dài ) . ⑤蜚 声( fēi ) . ⑦追溯 ( sù ) . ⑨置若罔 闻(wǎnɡ) . ⑩出类拔萃 ( cuì ) .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华罗庚》优质课件 (共36张PPT)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华罗庚》优质课件 (共36张PPT)

2、释词义:
• • • • •
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作者等项的一页。 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 怠慢:冷淡。 蜚声:扬名。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比喻外地再好,也不是 适宜长期居住的地方。 • 备至:完全,到了极点。 • 古稀之年:指人七十岁。源于杜甫诗:“人生七十 古来稀。”
商榷:商讨。
时间 1910年11月 1930年 1932年秋 1937年夏天 1941年 1950年2月 1957年 1958年以后
主要事件 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 式的理由》 进入清华大学(4年) 由英国留学回国 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手稿 从美国动身回国 出版60万字的《数论导引》 开始把优选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突出华罗庚哪些 方面的特征?
写作特点
1、以时间为线索
传主的生命历程 完整的华罗庚形象 脉络清晰 材料多而不乱
2、嵌入多首华罗庚的诗词
使科学家的传记显出 古朴文雅的风格
1、文章用了三个小标题来概述华罗庚的 一生,这三个小标题有什么好处?
1、突出华罗庚一生学习研究的主要事件。
2、遵循了时间顺序。 3、很好地统领了所辖部分的内容。
一目了然 纲举目张
• 2、文章开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有何意 义? • 文章首先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的小故事: 1930 年,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通过一 篇论文看出华罗庚“真不简单”,建议“应该请 他到清华来”。 • 这个小故事具有多重意义。 • ( 1 )在描写传主形象方面,这个故事表明了 19 岁的华罗庚非同寻常的数学天分,这是他命运的 一个重要转折。 • ( 2 )华罗庚的数学才能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 生转变,后来他自己也成为新的“伯乐”,发现 和扶持了陈景润等年轻学者。这个故事为后文埋 下伏笔。

《华罗庚》PPT课件(30页)

《华罗庚》PPT课件(30页)
以“出名”为开始 倒叙 避免平 铺直叙
二、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1、“物不知其数”算题
数学才能初露端倪
2、“罗呆子”的绰号
痴迷数学、艰苦自学
3、可怕的伤寒症
生命的抉择, 令人感慨
三、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
1、清华四年,研究数论
(不拘学历用人,助理员----助教)
2、英国两年,得出“华氏定理” 3、抗日期间,艰辛中完成《堆 垒素数论》手稿
1985年6月12日,在东京一个国 际学术会议上,一位75岁的教授 用流利的英语,作了十分精彩的 报告。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人 们还在热烈鼓掌时,他的身子歪 倒了,也就在这一天,他去世了。 生前,有记者采访过他:“你最 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加思索 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 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到最后一 天,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这首诗强调了人生要埋头苦干的思想, 他认为“天才”是“辛苦”挣来的,“勤奋” 能够弥补先天的智力不足。
P33:“寄旅昆明日……”
这首诗鲜明地表达了华罗庚对国土受侵、 敌人横行霸道的满腔的愤恨,体现了他 爱国精神。
P36:“向在城市里……”
这首诗极好地表现了华罗庚深入生 产第一线的兴奋心情,表现了这位 科学家把为国为民服务当作乐事的 高尚情操。
• (1)、国家受辱的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华罗 庚对“金瓯半缺时”的国破家亡现状和“狐虎满街走, 鹰鸇铺地飞”现实的表现出愤慨和忧虑。
• (2)、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放弃美国大学终身教授的 职务,带领全家回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 人民服务、为了个人出路,“我们应当回去”。
• (3)数学下乡。1958年以后,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 法和运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空”:缺少坚实的基础和实践。 • “松”:松动,松懈,放松长期的努力。 • “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 “树老易空,人老易松”是古稀之年的华罗庚

语文:2.5《华罗庚》课件(1)(粤教版必修1)

语文:2.5《华罗庚》课件(1)(粤教版必修1)

1948年,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1949年3月,任美国依阿华州学院教授。 1951年,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 改进农业普查和农产统计;期间驻巴拿马两年, 厄瓜多尔尔三年,秘 鲁三年;后任拉丁美洲区 区域农业统计顾问七年; 1967年7月,在美国首都 华盛顿主持与美国农业部 合办的国际普查训练班; 1969年8月31日退休。
1、你认为本文突出传主的什么品质、 精神,它对我们的人生之旅有何启迪? 2、文中所引述的传主的诗文、言语颇 多,选取其中一两处你有感触的,写 个片段谈谈你的感触或联想。
下课啦!
一、注音 署(shǔ )名 苏家驹( jū ) 扉( fēi)页 怠( dài)慢 吴筱(xiǎo )元 怜悯( mǐn ) 一拐一瘸( qué) 停滞( zhì )不前 蜚( fēi)声 金瓯(ōu) 鹯( zhān ) 褒( bāo )奖 商榷( què ) 追溯( sù ) 置若罔( wǎng)闻 出类拔萃( cuì ) 二、释义 扉页: 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作者等项的一页。 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 怠慢: 冷淡。 蜚声: 扬名。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本文蕴含了哪些 思想意义? 1)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2)自学成才的模范作用。 3)爱国精神。 4)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方法。 2、怎样看待本文的选材角度? 本文是一篇很典型的以时间为顺序的人物 传记,课文始终贯穿华罗庚踏实、苦学的研 究态度来选材。
本文是科学家传记,作者通过对 “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研究数论得 出华氏定理”、“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 和教育事业”三部分的记叙,介绍了华罗 庚的生平事迹,表现了他执迷于数学事业、 刻苦自学的顽强毅力,更表现了他献身祖 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国家民族、 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爱国精神。

粤教版-语文-高一-2.5《华罗庚》教案 粤教版必修1

粤教版-语文-高一-2.5《华罗庚》教案 粤教版必修1

《华罗庚》教案一.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 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3.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二. 教学重、难点1. 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2. 难点:(1)本传记在组织材料上的特点(2)理解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的一些话语特别是诗句三.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讨论法四. 课时安排:2课时五.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感受其高尚品格,汲取人生的教益(二)教学过程1. 导入语:同学们,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最大的兴趣又是什么呢?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过:“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他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最大爱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

我国数学界的名人华罗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同学们知道华罗庚最敢兴趣的事物是什么?(数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华罗庚》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他的人生与数学的不解之缘。

(板书:华罗庚)2.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本文作者顾迈南,她是新华社女记者,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关于她的作品请大家看一下课件。

3. 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全文,留意一下: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否想象出华罗庚的具体肖像?能否了解到他家庭婚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4. 让生回答刚才的问题(不能),那我们主要了解到的是什么?(华罗庚的求学和事业)5.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大家看看:这是一个什么结构?重心在哪?(定中结构,重心在后)由此我们不仅了解到华罗庚的青年时代是艰辛的,而且还了解到他是自学成材的。

那么,他是否从小就自学呢?(不是)如以失学作为界限,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失学前和失学后两部分,失学后的他又遇到了更大的挫折:一场可怕的伤寒症使他双腿残疾了;所以失学后那部分的内容又可以分为残疾前和残疾后两部分。

〖2021年整理〗《华罗庚》课文解读完整教学课件PPT

〖2021年整理〗《华罗庚》课文解读完整教学课件PPT
水养活全家。 就是在这样艰苦,
从开头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
用? 提示:结构上是倒叙。作用是写华罗庚挑战权威,引起
读者的兴趣。选择华罗庚自学成材的标志,这是他人生的转 折点。同样的,对于这件事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前、之后的情节发展,读者 也有浓厚的兴趣。
作者举这个例子有何用意?
提示:例子说明华罗庚在数学上的天赋,是为了进而说 明他为什么那么聪明、勤奋。
1925 年,华罗庚在金坛中学毕业后,进了上海中华职业 学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后来由于交 不起学费,没有毕业就失学了。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 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 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 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 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 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
这里写生活的窘迫,在表现人物上用了什么手法?
提示:反衬,以物质的匮乏反衬精神的丰富。在昆明生 活环境的艰难,即表现其成绩出的不容易,表现他的刻苦, 也表现出爱国精神。
的环境中,华罗庚先后写出了二十多篇论文,并于 1941 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他在这本 书中讨论了华林问题、哥德巴赫问题和一些相关联的问题, 统一并改进了他以前论文里的结果。他把这本手稿交给了原 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但是没有出版。
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三十多年之后,他已是举世闻名 的大数学家,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这本书的扉页他 写过一首诗:“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神奇化 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 分开。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

高中语文必修一:2.5《华罗庚》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2.5《华罗庚》教案

《华罗庚》教案一.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 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3.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二. 教学重、难点1. 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2. 难点:(1)本传记在组织材料上的特点[来源:](2)理解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的一些话语特别是诗句三.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讨论法四. 课时安排:2课时五.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感受其高尚品格,汲取人生的教益(二)教学过程:[来源:]1. 导入语:同学们,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最大的兴趣又是什么呢?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过:“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他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最大爱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

我国数学界的名人华罗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同学们知道华罗庚最敢兴趣的事物是什么?(数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华罗庚》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他的人生与数学的不解之缘。

(板书:华罗庚)2.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本文作者顾迈南,她是新华社女记者,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关于她的作品请大家看一下课件。

3. 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全文,留意一下: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否想象出华罗庚的具体肖像?能否了解到他家庭婚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4. 让生回答刚才的问题(不能),那我们主要了解到的是什么?(华罗庚的求学和事业)[来源:]5.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板书:一.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大家看看:这是一个什么结构?重心在哪?(定中结构,重心在后)由此我们不仅了解到华罗庚的青年时代是艰辛的,而且还了解到他是自学成材的。

那么,他是否从小就自学呢?(不是)如以失学作为界限,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失学前和失学后两部分,失学后的他又遇到了更大的挫折:一场可怕的伤寒症使他双腿残疾了;所以失学后那部分的内容又可以分为残疾前和残疾后两部分。

《华罗庚》课文解读

《华罗庚》课文解读

华罗庚1 .课文解读⑴作者简介顾迈南,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如《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

⑵基本解读这篇传记作品的描述对象,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

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主要通过生活细节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精神特性的写法不同,这篇文章较为完整的介绍概括了传主华罗庚一生的生活经历。

但是,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有许多生活事实可能是芜杂的,要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物做传,也只能抓住最能凸现人物特征的某些材料,来为人物进行文字画像。

这篇文章突出了华罗庚三方面的特征:(1)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2)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杰出的成就;(3)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

文章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中,组合在华罗庚生命的转变中,所以,文章的脉络仍然非常清晰,材料多而不乱。

这种写法,是传记文最常用、同时也可以非常灵活变化着来运用的一种写作形式。

第二,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

第三,作者仍然有意识的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

文章首先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的小故事:1930 年,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通过一篇论文看出华罗庚“真不简单”,建议“应该请他到清华来”。

这个小故事具有多重意义。

(1)在描写传主形象方面,这个故事表明了19 岁的华罗庚非同寻常的数学才分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

(2)华罗庚的数学才能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也成为新的“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年轻学者。

这个故事为后文埋下伏笔。

文章的这种写法有内韵。

(3)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他已经走过了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

《华罗庚》ppt课件

《华罗庚》ppt课件
华罗庚
顾迈南
传主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 。1910年11月12日生于 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 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 初中毕业因家贫辍学,自 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 》上发表一文章,受到数 学家熊庆来重视,被邀请 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 数论研究。曾被授予法国 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 博士学位。
提示:
❖ 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先标出一些重要的时间。 填充课后表格。
❖ 前言有何叙事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在“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部分,传主经历了 哪些挫折以及对数学的态度变化?
❖ 在“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部分,请注意传主 主要去的地方及其成就。
❖ 从“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这个标 题中可以看出传主在哪些方面有所成就?
获得国家科学奖一等奖 并发表《数论导引》
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应用于工农 业生产
前言:
❖ 结构上是倒叙。 ❖ 选材上,选择华罗庚自学成材的标志,
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同样的,对于 这件事情之前、之后的情节发展,读 者也有浓厚的兴趣。 ❖ 作用:在内容上写华罗庚挑战权威, 引起读者的兴趣。
一、在“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部分,传主经历
表现了华罗庚赤诚的爱国心
华罗庚写诗形容自己深入生产第一线 的兴奋心情说:
❖向在城市里,今来大地边。东 风勤拂拭,绿满万顷田。规划 处处用,数学入田间。移植谁 之力,靠党非靠天。
形容了华罗庚将研究室里的数学运用于 工厂田间的喜悦心情。
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
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 ,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 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 “松”、“实”的理解。
❖ 留意文中引用华罗庚的话(诗句),选出你最喜 欢的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5《华罗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5《华罗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5《华罗庚》优化全解粤教版必修1一览众山小1.整体感知这篇传记作品的描述对象,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

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主要通过生活细节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精神特性的写法不同,这篇文章较为完整的介绍概括了传主华罗庚一生的生活经历。

但是,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有许多生活事实可能是芜杂的,要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物做传,也只能抓住最能凸现人物特征的某些材料,来为人物进行文字画像。

这篇文章突出了华罗庚三方面的特征:(1)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2)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杰出的成就;(3)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

第二,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

第三,作者仍然有意识的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

2.学法指导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领悟、学习他奋力拼搏、自学成才的毅力和献身科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还需要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及写法,学会把握细节,注意揣摩语言,同时要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掌握、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通过认识他人,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

庖丁巧解牛1.文题解读《华罗庚》是华罗庚先生的权威传记版本之一,书中对华老的生平和事迹进行了翔实的介绍。

该书对了解中国科学文化的演进、科学人才的成长以及当前的创新文化建设有重要启迪。

2.走近作者顾迈南,女,1931年11月29日生于山东章丘,1950年参加工作,1953年进入新华社,1962年起任专职科学记者,以大量新闻和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技界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

其中的长篇通讯和特写,新华社播发后被国内外报纸广泛采用。

在此期间,还与人合作写了6集电视连续剧《华罗庚》,出版了专著《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炎黄之光》、《华罗庚传》等。

高一语文同步课件:2.5华罗庚(粤教必修1)

高一语文同步课件:2.5华罗庚(粤教必修1)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5 华罗庚
2012 年 10 月 24 日,浙江省温岭市发生一起 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事发后不久,该教师虐待 班上幼儿全过程的视频在网上被曝光,一时间众 网友声讨不断。据了解,此事发生在浙江温岭城 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是一所民办学校。该校教师颜艳红因 “一时好玩”在该园活动室里强行揪住一名幼童双耳向上提 起,同时让另一名教师用手机拍下,之后该视频被上传到网 上。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舒曼认为,施虐者应该 存在心理上的问题。他分析说,第一种可能是施虐者平时自 己遭遇到挫折,从而去攻击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以释放自己 的坏情绪;第二种可能是这些施虐者有人格障碍,喜欢通过 强制手段来控制或者虐待他人;第三种可能是施虐者心理不 成熟,人格不健全,对孩子不懂得用正确方法与之交流。让 法律去矫正人性的阴暗面。
4.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赛后,东莞队主帅戈尔虽然对比赛结果不是很满意, 但他仍然高度赞扬了台湾后卫洪至善,他认为,得到洪至善 就像如.获.至.宝.。(√) 请说明理由: “如获至宝”指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用在此处合乎语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在这次“希望之星”中学生绘画比赛中,一幅名为 《扬帆》的作品以其独特而深.入.浅.出.的构思获得了一等奖。 (×)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一拐一瘸.(qué) 蜚.声(fēi) 扉.页(fēi) 金瓯.(ōu) 追溯.(sù)
怜悯.(mǐn) 署.名(shǔ) 怠.慢(dài) 鹯.(zhān) 商榷.(què)
停滞.不前(zhì) 苏家驹.(jū) 吴筱.元(xiǎo) 褒.奖(bāo) 出类拔萃.(cuì)

高一语文粤教必修1 2.5 华罗庚 课件(40张)

高一语文粤教必修1 2.5 华罗庚 课件(40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署.名(shǔ)
苏家驹.(jū)
扉.页(fēi)
勤能补拙.(zhuō) 怠.慢(dài) 一拐一瘸.(qué)
怜悯.(mǐn) 停滞.(zhì) 蜚.声(fēi)
金瓯.(ōu) 褒.奖(bāo) 追溯.(sù)
商榷.(què) 置若罔.闻(wǎnɡ) 出类拔萃.(cuì)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二单元 传 记
第5课 华罗庚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二单元 传 记
在中国,你可以不懂数学,但是你不可以不知道这个 人:他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南国小镇,后来成为国际数学舞 台的领袖人物;他20岁时左腿致残,一个偶然机遇改变了 他的命运;他培养了许多世界级的数学家,自己却只有初 中文凭。有传闻说,日军侵华时曾经下令,在中国有两件 宝物不能炸:一个是故宫,另一个就是华罗庚。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 背景呈现 ◆ 本文选自《中国当代科学家传(第一辑)》。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金坛 县,1985年6月12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于 日本东京病逝。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 院士。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 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 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被列为“ 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美 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 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钻.研 钻.床 埋.头 埋.怨 绰.号 绰.起
__z_u_ā_n__ __z_u_à_n__ __m_á_i___ __m_á_n___ __c_h_u_ò__ __c_h_ā_o__

小学二年级语文《华罗庚的故事》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华罗庚的故事》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华罗庚的故事》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华罗庚的故事》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二年级语文《华罗庚的故事》原文华罗庚上小学时非常喜欢数学。

他除了看课本外,还常常借老师的书看。

一次,他发现有位大教授写的有关数学的文章有些不对劲。

他看了又看,算了又算,最后,认为这位教授真的错了。

于是,他跑到老师那里,问:“老师,您告诉我,我可以给大教授指出错误吗?”老师笑着说:“当然可以了,谁都会有错儿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华罗庚很快写好了一篇文章,寄给了杂志社。

过了一段时间,邮递员给华罗庚送来了一个小邮包。

他拆开一看,里面是一本新的杂志,上面有他的那篇文章,还附有一封编辑写给他的表扬信。

华罗庚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从此,华罗庚对数学更有兴趣了。

后来,他成了一位世界的数学家。

小学二年级语文《华罗庚的故事》教案教学目标:1、写本课10个生字,会读文中1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对数学的严谨与执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对数学的严谨与执著。

教具准备:课件板书设计:华罗庚的故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一下华罗庚是什么人?2、过渡师:华罗庚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童年。

二、学文(一)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老师提示要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互读。

3、指名接段读文。

4、学生评价刚才那几个同学读书的情况。

(1)评价优点(2)提点意见5、出示生字,会读的字多读读,不会读的字到课文中找一找念什么,并想想怎样记住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华罗庚·课文精讲[自主研学平台]一、作家作品顾迈南,新华社女记者,主要作品有长篇通讯《死生甘愿同依——悼华罗庚教授》,传记著作《华罗庚传》等。

二、写作背景1.关于华罗庚从五四运动开始,古老的华夏大地就响起了要求科学、民主的呼声。

但在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发展。

华罗庚经过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数学名家时,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心怀惆怅地到了海外。

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按当时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币值的5倍),有小洋楼和汽车。

但他常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他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

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开始。

一名美国教授后来评论他:“华罗庚若留在美国,本可以对数学作出更多贡献。

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

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更难能可贵的是,华罗庚受毛泽东《实践论》的启发,坚持到群众中去,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际,在应用数学的推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他也因此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2.作者的有关自述“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日常首要的工作是采访报道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在完成新闻报道任务的同时,我很注意观察和记录科学家们的活动,并且除了发新闻外,尽量以通讯、特写一类的形式报道他们。

逐渐地,我在采访中发现,这些成功人物的背后都有一段非凡的、鲜为人知的动人经历。

于是,便抓紧一切机会深入地采访他们以及他们周围的人。

先是用新闻或通讯、特写,把采访所得写成文章,由新华社播发。

这中间,有的人物在国外讲学时猝然去世,噩耗传来,编辑部要我尽快拿出有关他们的身世文章——例如华罗庚,1985年在日本讲学时猝然倒在东京大学的讲台上,我用一天的时间写出了长篇通讯《死生甘愿同依——悼华罗庚教授》,这篇通讯播发后,国内外报纸广泛采用。

过后,编辑部的同志们问我何以用如此快的速度写出了这篇通讯,我笑而未答。

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经用18个月的时间写出了《华罗庚传》一书,正在出版社排印。

从中抽出几千字的东西当然十分容易。

”(摘自顾迈南《记者要当“两广总督”——关于科学家的采访写作和材料积累》)三、重点字词1.字音坎坷(kǎn kě)扉页(fēi)绰号(chuò)怜悯(lián mǐn)褒奖(bāo)矩形(jǔ)追溯(sù)蜚声(fēi)2.字形箩筐脱口而出莫名其妙瘟疫生涯有志者事竟成撰写赞赏备至出类拔萃3.词义惨淡经营:苦费心力。

蜚(fēi)声:扬名。

商榷(què):商讨。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

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金瓯(ōu):金属的盆盂之类,文中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

梁园:即梁苑。

园囿名,在今河南商丘东。

汉梁孝王(刘武)为宴饮宾客、游乐而建。

文中借指游聚的地方。

[教材优化全析]一、文脉梳理全文自然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9岁的华罗庚因一篇文章受到清华教授的重视。

第二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家境的贫寒、身体的残疾都不能阻止华罗庚对数学的痴迷,终于在19岁时发表著名论文。

第三部分: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

华罗庚年轻有为,一方面是他有天分,更重要的是他对数学的执著、对祖国的爱。

他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个爱国者。

第四部分: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华罗庚不仅是个数学家,还可以说是个教育家。

在数学领域,他卓有成就;在教育领域,他有自己培养数学人才的理论,并且培养出许多数学人才。

二、内容详解全文有三个小标题,加上一个开头,自然分成了四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没有按照顺序从华罗庚的小时候写起,而是从一篇文章写起,写这篇文章受到清华数学系主任的高度重视,从而引出了华罗庚。

这样写符合华罗庚成名的经历,表现了他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显示出出众的数学才华,而且行文有波澜,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第二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第1段,简单写了华罗庚的出生与家世。

写他的家世,突出的是他家境的贫寒,这就为下文作了铺垫;写他的出生,与他名字的由来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独特的地方民俗,读来很有趣味。

第2、3、4段,写华罗庚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数学才华,并因王老师的关系而对数学的兴趣格外的浓厚了。

这里首先写了华罗庚读初中时迅速解答《孙子算经》中“物不知其数”算题的事例,生动地表现了华罗庚的早慧。

这很容易给人造成华罗庚是天才的印象,所以作者接下来引用了华罗庚的一首诗,其中有“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名句,说明华罗庚成才更因为他的勤奋和刻苦。

王老师培养、鼓励华罗庚攀登数学高峰的事例,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成才是良好内因和必要外因相结合的结果。

第5、6段,写华罗庚无奈辍学工作后,依然对数学非常痴迷,在艰苦的条件下仍旧坚持自学数学。

文中通过引用华罗庚姐姐的话表现了华罗庚的刻苦,通过写他“罗呆子”的绰号反映了他的痴迷,通过写他与父亲的争执表现了他的执著。

第7~10段,华罗庚因瘟疫而左腿残疾之后,面对别人的议论,开始了自己的数学家生涯,年仅19岁时发表了那篇著名论文。

贫困、残疾、人们的议论,这一切不幸与坎坷反而促使华罗庚作出了一生的选择。

这种选择基于兴趣和条件,经过了认真的思索,反映了华罗庚执著而理智的性格。

第三部分: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

这一部分是华罗庚事业及思想的发展与成熟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第1~5段,年仅21岁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做了助理员后,边工作边学习、研究,并且得到熊庆来老师的鼓励,四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25岁时就已经蜚声国际。

他因此迅速由助理员提升为助教、教授。

后来留学英国,在剑桥得出著名的“华氏定理”,取得了很多成就。

在这几段中,作者插叙了我国数学研究由古到今的传统脉络,使读者在一个纵向的、更为深广的背景上理解华罗庚的数学研究。

华罗庚在剑桥的研究经历,显示了他卓越的数学才能,表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第6~8段,日军侵华,在英国的华罗庚毅然回国,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之下坚持研究。

这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他不只是一个学者,他首先是个中国人,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候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7段引用了华罗庚的几句诗,生动地表现了他对国事的愤慨与忧虑。

第8段描述了华罗庚在昆明时艰苦的研究环境,交代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未能出版的情况,说明华罗庚的数学研究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9段,写华罗庚的旅苏生活以及《堆垒素数论》。

苏联对华罗庚的褒奖,从侧面反映了华罗庚数学研究的卓越;《堆垒素数论》是华罗庚的成名代表作,也是他事业的一个高峰。

第10~12段,华罗庚怀着忧伤的心情,为了祖国的未来接受美国的邀请,访问美国。

文中引用他出访美国前的一席话,表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怀。

他在美国获得的崇高评价,再次从侧面表现了华罗庚的卓越。

第四部分: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第1、2段,得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华罗庚放弃国外无比优厚的生活与研究条件毅然回国,并号召留美学生回国建设社会主义。

这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回扣了上一部分他自己对出国的看法。

爱国不是喊口号,爱国是实实在在的,是对祖国血浓于水的一种情感,是任何条件都不能换走的一种情感。

文中引用了华罗庚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的公开信中的话,有情、有理,显示出一颗饱含殷殷爱国情的赤子之心。

第3~6段,写华罗庚回国后致力于数学研究,非常有成就。

他对发展数学的全国性规划的意见,他在典型域方面的研究,他关于数论的两本著作,他撰写的大量数学论文和科普著作……华罗庚的数学研究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为中国数学科学的研究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正是他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他对祖国沉甸甸的奉献。

第7~10段,写华罗庚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数学科学的青年人。

文章详细写了发现、培养陈景润的事例,略写了训练年轻人的步骤及对其他人的培养,既有点,又有面。

由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华罗庚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不仅自己在学术上卓有成就,还注意培养新人,使中国的数学研究事业具有自身造血功能,能够后继有人。

第11段,写华罗庚将数学应用于生产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数学应用于生产包括两方面,即优选法和运筹学。

数学的这两个方面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经传播与推广,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以说,华罗庚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文中引用了华罗庚写自己深入生产第一线的诗,反映了他看到数学应用于生产实际、直接产生效益时的兴奋、自豪之情。

第12~15段,写华罗庚在古稀之年仍然孜孜以求。

他出访讲学,介绍把数学方法教给群众的做法;他参加中国共产党,满怀献身“四化”建设的豪情;他求真务实,自强不息。

文章最后引用华罗庚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收束全文,突出了华罗庚求“实”的精神。

三、技巧鉴赏1.材料丰富,详略得当写传记切忌记流水账,如果事无巨细,平铺直叙,那样读来只能味同嚼蜡,甚至让人厌烦。

本文在写华罗庚的一生的事迹的时候,就不是事事都记,而是选取华罗庚一生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最能表现他的品格精神的事件来记,如华罗庚读初中时迅速解答出《孙子算经》中的算题,华罗庚刻苦痴迷地自学,他在昆明生活、工作的情景,等等。

而在写的时候,作者也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根据需要有详有略,点面结合,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如写华罗庚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数学科学的青年人,就详写了发现、培养陈景润的事例,而略写训练年轻人的步骤及对其他人的培养。

这是更高层次上的传记,不仅叙述了人物的经历,更传达了人物的精神和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2.恰当的引用,生动而“信而有征”文中有多处引用,主要是华罗庚的诗作及言论,也有他人的回忆、评论,等等。

这些材料使本已成为“历史”的人物经历变得鲜活起来,让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貌,从而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避免了平淡与枯燥。

特别突出的是文中多次引用华罗庚的诗作,不仅生动地表达了华罗庚的观点与心情,而且使华罗庚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饱满:他不仅是卓有成就的数学家,在数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而且能做诗填词,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非同一般的文学才能。

3.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这篇传记文中除用大量笔墨直接描述华罗庚的事迹外,还多次写到其他人对他的回忆、评价,等等,从侧面表现了华罗庚的成长经历及非凡成就,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如“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部分写到了美国数学家狄锐克·莱麦尔对华罗庚的评价,狄锐克·莱麦尔用极其赞赏的口吻和非常专业的术语评价了华罗庚的工作,使我们对华罗庚工作的卓越更加心悦诚服。

四、疑难探究疑难问题:华罗庚究竟是不是天才?探究思路:所谓“天才”是指有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有突出的聪明智慧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