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鉴赏
《鹊华秋色图》鉴赏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于1295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周密所画。
1292-1295年赵孟頫曾任职“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熟知济南山川地貌,鹊、华二山是济南名山,为齐烟九景之冠,更其了然。
周密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不为官,他原籍山东济南,却出生在赵孟頫的家乡吴兴(今湖州),从未到过山东。
题跋写道,此幅画是赵孟頫在任满济南路总管府事、奉召进京,又称病辞官回到故乡吴兴。
赵在文人聚会时述说济南风光之美,应周密恳请子昂作此图相赠。
济南的湖光山色优美风光,在画作中比口头讲述更其直观,挥毫泼墨之际,赵孟頫凭记忆成就了这幅被誉为“思乡之画”的传世之作。
《鹊华秋色图》描绘了济南华不注山和鹊山的秋景,采用平远构图,虚实相生,画境清旷恬淡,呈现出恬静而悠闲的天然风味。
图中两座山峰颜色较为醒目,其他诸景如洲渚、树木等多施以深浅不一的青色,房屋、牛群和一些树叶则用红、黄、精等暖色系,色调冷暖交汇,既显示出秋的清旷高洁,亦呈现出人情的和乐安详。
《鹊华秋色图》画中是一片辽阔的泽地和河水,从近景直伸展到远处的地平线。
在这好像无际的平远景上,最重要的是两座山:右方突立的是三角形,双峰笔直的华不注山;盘踞在左面的是鹊山,形如面包,又如水牛的脊背。
画题就是由这两座山而起的。
鹊华二山与近景之间,树木紧多,疏落散布,有杨树、稚松及其他各类。
画的左方,可见山羊四五只,在几所简陋的茅舍简啮食。
水边轻舟数叶,舟中渔叟正安静地工作。
其时正是秋天——一片宁静,有的树叶已脱落了,有的亦赤黄相间。
然而村人对这些美景混然不觉,只埋头于他们日常的生计。
艺术鉴赏主题作者虽然受召于元朝,遭到众多宋氏遗臣的诟病,却终其一生都对隐而不仕的南宋遗臣表达出相当程度的理解和尊重。
从这个意义上说,《鹊华秋色图》也是在向那些对南宋一朝忠心耿耿而隐居不仕的士人传达作者自己的真实意图。
[8]构图《鹊华秋色图》局部图《鹊华秋色图》局部图(5张)作者把两座山分左右布局,右边是华不注山,左边是鹊山,均安排在远景位置。
初中学生美术素质学业指标测评中国美术-2(山水)
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 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最早)的画卷。
第一章 共6单元 第2单元
中国美 术
初中美术学业指标测评资料汇编
自然的意趣——中国山水画
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江帆楼阁图》
是唐代画家李思训所创作的一幅绢本设 色绘画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 物院。
该画描绘的是游春情景,是作者以“青 绿山水”与“金碧山水”创作的国画山 水作品,画中山、树、江水和游人融汇 一处,江上泛舟、山中树木茂盛,游人 穿梭其中。远处江水荡漾,几叶扁舟漂 浮,近处树木葱葱,楼阁庭院若隐若现, 坡岸上游人穿行。其意境隽永奇伟、用 笔遒劲、风骨峻峭、色泽匀净而典雅, 画风精密严整、意境高超、笔力刚劲、 色彩繁富,独树一帜。
元代山水画特点:注重画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理想意境的创造,追求“诗情 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是指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 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 “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 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鹊华秋色图》
元代画家赵孟頫于元贞元年(1295)回到故乡浙江为好友周密所作的纸本水墨设色山水画,现藏于台 北故宫博物院。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境清旷恬淡,表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 味。采用平远构图,以多种色彩调合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富有节奏感。
鹊华秋色图
书法
历史传承
《鹊华秋色图》由作者赠给周密后,周密又转送给一个名为君锡的人。到明代又 相继为文徴明、文彭父子收藏,后又转到明代书画收藏家项元汴手中。 项元汴之后,又为宜兴吴之矩收藏。据画上印章,可知此画落到山东胶州张若、 张应甲父子手里,不过很快又为书画收藏家宋荦所有;后又辗转为纳兰明珠所得, 传给其子纳兰性德;从纳兰性德手里,又落入收藏家梁青标之手。 康乾年间,皇室征集民间书画名迹,梁青标遂将此图献归御府收藏。 1949年,国民党撤离南京,退选台湾,将故宫等地文物也运往台湾,其中就包括
《鹊华秋色图》。《鹊华秋色图》被运到台湾后,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直到
今日。
后世影响
地位
在《鹊华秋色图》中,作者以深湛的笔墨功力诠释了即达放逸的山水意境,不仅丰富 了文人山水画的表现手段和内涵,更初步确立了元代山水画坛清远自然的整体风格和 蕴藉典雅的审美格调,为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奠定了基础。
衍生作品
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元 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 书法,精绘艺,通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 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 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 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 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 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1989年10月5日,中国台湾以横四连形式印制发行了《鹊华秋色图》邮票。
小朋友们有哪些独特的想法呢?一起动手设计一幅《鹊
华秋色图》吧!
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 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笔意,树干作 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 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可见赵氏笔法 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
论赵孟《鹊华秋色图》的笔墨语言与自然景物的关系
一、赵孟《鹊华秋色图》的艺术特色(一)赵孟的生平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
赵孟年幼时,随其父任官而迁移。
直至1276年,朝代更迭,元军占领临安,赵孟迁于湖州。
1286年,程钜夫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名,重启汉人为官的制度,赴江南网罗人才,赵孟就是其中之一。
因而赵孟北上为官,在济南任职3年。
(二)《鹊华秋色图》的艺术特色1.《鹊华秋色图》的创作背景北上为官的赵孟抱病南归回到吴兴,与号称“华不注山人”的故友周密相会,周密却从未回到故乡去领略鹊华之美。
周密曾在《齐东野语》中写道:“梦隔屏山飞不去,随夜鹊、绕疏桐。
故国山川,故园心眼。
”的眷恋之心,赵孟汇聚济南的美好风光,作《鹊华秋色图》(图1)赠予周密。
2.《鹊华秋色图》的内容及构图《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秋天苍茫的景象。
赵孟运用了“三远法”中平远法的构图方式将左侧园拱的鹊山、中间近景繁密的树木和右侧尖峭的华山组成了一个“V”字形结构。
画面中的树木亭亭玉立,疏密有致地排列在一起。
这样的布局配合平远法的视角,使画面有更强的纵深感,体现作品空灵清远的画面氛围,将人引向“远”和“淡”的超赵孟分明,用墨浓淡相宜。
用不同墨色的浓淡来表达树木的远近,拉开空间层次。
鹊山和华山作为点题之物,都是先以墨勾皴,而后用花青敷色,设色浓重,但色彩并未掩盖在水墨之上。
颜色的和谐在整幅画面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画家非常巧妙地将深浅不一的蓝色应用于叶子和汀渚上,形成具有丰富变化和统一的图像(图2)。
除了蓝色,红色、黄色和赭石色这种暖色从屋顶逐渐蔓延到树干和树枝,然后向外,注入汀渚之中。
在这幅画中,淡花青色和赭石色交替使用,相映成趣。
画面中虽然墨色变化和冷暖变化非常丰富,却并不会让人感觉眼花缭乱,而是在墨色和冷暖的协调下,将画面统一了起来。
二、《鹊华秋色图》与自然景物的关系(一)《鹊华秋色图》中山石与自然形象的关系赵孟在山石皴法上,赵孟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技法。
鹊华秋色图赏析
鹊华秋色图赏析一、作者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
汉族,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元代著名诗人、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二、时代背景有一次,两人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过的名山大川,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
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
听了赵孟頫的描述后,周密对济南更加产生向往之情,遂央求赵作幅画,以补其未曾涉足故土之憾。
赵遂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华不注山和附近鹊山的秋天景色,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并题上“鹊华秋色”四个字———《鹊华秋色图》这一国宝级的书画就这样诞生了。
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掩映,平原上两山突起,遥遥相对;林木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直攲变化丰富,疏朗有致;房舍人畜、芦荻舟网均精描细点,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匠心独具,毫无斧凿。
如今,《鹊华秋色图》上仍有赵孟頫的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
其东则鹊山也。
命之为《鹊华秋色图》。
”这段题跋说的就是这幅“思乡之画”的来历,文中的公谨即指周密。
三、作画技巧赵孟頫在《鹊华秋色图》中用“平远”的透视方法,给人精神带来以平和、淡定,在平和中把人引向“远”和“淡”的境界。
赵孟頫在朝为官,在元朝内部虽受到仁宗的礼遇却也遭到其他在朝大官的排挤,但赵孟頫一生都对隐而不仕的南宋遗臣表达出很大程度的理解和尊重。
《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图》《鹊华秋⾊图》是元代赵孟頫的代表作,本图采取平远法,画中长汀层叠,渔⾈出没,林⽊村舍互为掩映,平原上鹊华两⼭造形朴拙,遥遥相对。
整幅画⾯设⾊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创造性地将⽔墨⼭⽔与青绿⼭⽔融为⼀体。
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
赵孟頫的《鹊华秋⾊图》画的是北⽅之秋,初看甚是平淡、⼲淡之笔,简率的墨⾊,似乎是追求⼀种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表现⼀种淡泊与平淡的意趣,极富笔墨趣味。
明董其昌评此画说:“兼右丞、北苑⼆家画法。
”:此卷画的是齐州(今⼭东济南)名⼭华不注和鹊⼭的秋天景⾊,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出没,房舍隐现。
绿荫丛中,两⼭突起,⼭势峻峭,遥遥相对。
作者⽤写意笔法画⼭⽯树⽊,脱去精勾密皴之习,⽽参以董源笔意,树⼲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墨点草草⽽成。
⼭峦⽤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体的凹凸层次,然后⽤淡彩,⽔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华滋。
此画卷⼀向为画史上认定为⽂⼈画风式青绿设⾊⼭⽔。
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青,呈深蓝⾊。
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的青⾊,成同⾊调的变化;斜坡、近⽔边处,染赭,屋顶、树⼲、树叶⼜以红、黄、赭。
这些暖⾊系的颜⾊,与花青正形成⾊彩学上补⾊作⽤法。
辽阔的江⽔沼泽地上,极⽬远处,地平线上,矗⽴著两座⼭,右⽅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不注⼭”,左⽅圆平顶的是“鹊⼭”。
:《鹊华秋⾊图》是赵孟頫于⼀⼆九五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好友周密(字公谨,1232-1298)所画。
周⽒原籍⼭东,却⽣长在赵孟頫的家乡吴兴,从未到过⼭东。
赵孟頫既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此图相赠。
:华不注⼭现状:(图⽂均选编⾃⽹络)。
(完整word版)鹊华秋色图赏析
鹊华秋色图赏析一、作者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元代著名诗人、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二、时代背景有一次,两人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过的名山大川,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
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
听了赵孟頫的描述后,周密对济南更加产生向往之情,遂央求赵作幅画,以补其未曾涉足故土之憾.赵遂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华不注山和附近鹊山的秋天景色,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并题上“鹊华秋色"四个字—-—《鹊华秋色图》这一国宝级的书画就这样诞生了。
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掩映,平原上两山突起,遥遥相对;林木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直攲变化丰富,疏朗有致;房舍人畜、芦荻舟网均精描细点,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匠心独具,毫无斧凿。
如今,《鹊华秋色图》上仍有赵孟頫的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
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这段题跋说的就是这幅“思乡之画”的来历,文中的公谨即指周密.三、作画技巧赵孟頫在《鹊华秋色图》中用“平远”的透视方法,给人精神带来以平和、淡定,在平和中把人引向“远"和“淡”的境界。
赵孟頫在朝为官,在元朝内部虽受到仁宗的礼遇却也遭到其他在朝大官的排挤,但赵孟頫一生都对隐而不仕的南宋遗臣表达出很大程度的理解和尊重.所以这幅画也是作者向那些对南宋忠心高隐而不仕的人传达自己的真实意图。
《鹊华秋色图》传奇
《鹊华秋色图》传奇作者:李阳波来源:《当代人》2011年第09期台北故宫的国宝大部分来自北京故宫,在二、三层展厅中,展出的是一幅幅描绘和展示中国大好河山美景的山水名画,其中有一幅举世无双的名画,名叫《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是中国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兆+頁)的代表作,描绘的是山东济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
鹊山位于黄河以北,山体浑圃;华不注山位于黄河以南,山体尖耸。
画中,赵孟(兆+頁)将两座山分置于画面的一左一右,构图左右平衡,鹊山漫圆,华山高耸,树木茂盛,一派秋色美景,大气古远,被画界誉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鹊华秋色图》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而是赵孟(兆+頁)凭着记忆在异乡画就的,有着曲折动人的传奇故事,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
那么,《鹊华秋色图》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又被称为思乡之画呢?这还得从赵孟(兆+頁)和他的好友周密的一次聚会说起。
史书记载,赵孟擐是浙江湖州人,宋代皇窒后裔,他天资聪颖,才华出众,深得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赏识,享有元代第一大画家的盛誉,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曾在山东济南做官。
然而,他的这幅描绘济南的《鹊华秋色图》,却不是在山东画的,而是在他的家乡浙江的家中画就的。
赵孟(兆+頁)于公元1295年由济南辞官回到了浙江,之后结交了不少朋友,周密就是其中的一位。
周密是南宋文学家,与赵孟(兆+頁)以兄弟相称。
相传有一天,赵孟(兆+頁)、周密和几位好友喝酒做诗。
席问,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的名山大川,赵孟(兆+頁)更是向好友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八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俊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
可当时,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语,赵孟(兆+頁)很是纳闷,周密为什么不语呢?原来,周密原籍是山东,出生在济南,南宋末年曾任义乌令等职,宋朝灭亡后不再做官,便举家逃难来到浙江湖州,从此再也没回过自己的故乡,思乡之情与日俱增——晚上,周密回到家,想到好友对自己家乡山水的赞美,再联想到他也许今生今世再也回不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了,不禁暗自神伤起来。
美术鉴赏_第二单元_第五课审美自律_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五课审美自律教学目标1.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即美术风格发展的逻辑和艺术家对个人风格和形式美的追求;2.了解中国书法和文人画的一些主要观念和发展线索;3.了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主要观念和风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1.美术作品中的纯形式因素;2.美术风格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
教具与学具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教师可以参考前几课的内容,按照比较鉴赏法的思路来设计)、笔。
教学过程第1课时1.导入: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
(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和艺术特色。
《兰亭序》魏晋时期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山阴兰亭(故址在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流有司徒谢安、孙绰、名理精高僧支遁,以及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等41人,宾主兴致盎然,成诗37篇,众公推王羲之作序以存念。
这篇流传千古的美文妙墨,手稿共28行,324字,前松后紧,间有顺手涂改数处,极为自然随意,达到了“心手双畅”的圆融境界,加之酒后微醺,如有神助。
醒后曾再书,竟不能复得。
此帖传为唐代冯承素双钩廓填本,纸本,故宫博物院藏,素称“神龙本”。
千百年来,流传有绪的《兰亭序》已深入人心,并孕育了以“中和”为极则的书法审美观念。
其书势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用笔秾纤得体,遒丽天成;章法如斜反正,纵横自如。
文中“之”字重复达二十多次,然字字意殊,极尽和畅变化之美。
从书法美学上讲,表现为空灵、自然,以韵为尚;流露在笔尖墨端,则是任情适性,天真烂漫。
2.完成第一个“思考与交流”:教师总结: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他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中所写的一些“之”字。
不过他可不是刻意写出来的,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7页第二段的内容。
◆注意:教师提出要求:①能否找到每个“之”字的原始位置。
②如果把这些字在作品中的位置交换一下,会不会影响全篇的效果?3.学生思考并回答。
浅谈《鹊华秋色图》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谈《鹊华秋色图》任颖(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摘要:《鹊华秋色图》是元初画家赵孟頫作于“元贞二年十有二月”的作品,从题款中可知,这是他为友人周密所画。
周密的祖先从齐地也就是如今济南迁往吴兴,因不曾见过济南山水而心生向往,赵孟頫从齐地辞官回家时靠印象所作《鹊华秋色图》相赠。
《鹊华秋色图》创作时间约为一二九五年,此时与宋室具忘的1279年相距不远。
扔处于元朝初期,北方却早已于蒙古人统治下十载,宋人大多被逐往黄河以南。
此时南北方文化差异巨大,南方是以临安为中心,续南宋传统,理学院体画和词并存。
北方虽根基深厚,却在统治者的忽视下发展艰难。
自元一统南北,虽有融合之象,但帝王始终防备汉人,汉人在朝堂上举步维艰。
有很多的名士选择誓不出仕,归隐山林保持气节,将情感寄托于笔墨绘画。
入仕文人也大多不得重用只得在诗画中了以寄情。
之后的绘画大多向尚意发展,追求笔墨趣味和诗书画印相得益彰。
而在这时还是南方院体画盛行,歌舞升平粉饰太平,北方一片惨淡。
关键词:南方院派;北宋山水画;鹊华秋色图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157-01赵孟頫入仕前因生于吴兴多研习南方院体画派,在其入仕后就前往北方,他虽然是宋朝宗室后裔但是他在汉人官员中算是比较得重用的。
他在为官期间有大量机会接触北方绘画和前朝珍品。
他提出倡导“古意”学习唐和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法古”“复古”即技法和境界上师法唐人,追求“以书入道”将书法用笔进一步引入绘画。
世人多认为他尚古,我却觉他创新居多,且从他《鹊华秋色图》稍作一观。
《鹊华秋色图》上画的是济南的两座名山,右侧稍耸立的是华不注山,左侧较平和的是鹊山。
题款所云,此图是赵孟頫在浙江凭借印象所画,后人考证山形地貌相似但两山相距甚远,至今仍有许多人慕名而去观赏。
图中则是画家依照最佳观赏角度,人为的把两山排在一起。
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于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周密所画。
赵孟頫在一幅画上留下了这么一段话: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
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
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
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
乃为作此图。
其东则鹊山也。
命之为《鹊华秋色图》。
周公谨原籍山东,赵孟頫在山东待了三年回来,和他谈起山东的景胜里,数华不注山最出名,峻峭独立,令人称奇,但公谨从来没有去过山东,赵氏便画了华不注山和鹊山给他看,题为《鹊华秋色图》。
山东济南的北郊鹊山和华不(读夫)注山一带。
这一带有九座小山自成一景,唤作“齐烟九点”。
鹊华便是其中的两点。
华不注山,是一个圆锥形的小山,在黄河南岸。
因为山的周边全是水,山的样子又像是一朵在水洼中尖尖待开的莲花,所以叫“花骨朵(华不)开在水洼里(注)的山”。
山岩青灰,从平原上拔地而起,独成一丘,山下有泉,名曰华泉。
李白写过诗,说它“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鹊山在黄河北岸,据说扁鹊曾经在此间炼丹,又据说常有乌鹊从这里飞过,所以唤作鹊山。
鹊山山势圆缓,扁扁的,被赵孟頫画得像个馒头,和华山的峻峭相映成趣。
现实中的华不注山是在黄河以南,鹊山在黄河以北,且两山相隔数十里。
但赵孟頫的华不注山和鹊山是超现实的。
在这卷如梦中田园般宁静的长卷里,赵孟頫以他精妙的笔墨,将两座小山置于长卷的卷首和卷末,两山之间是一片疏阔的平原,有平川洲渚,红树芦荻,竹篱茅舍,远水秋波。
有农人安详地劳作,或撑篙,或打鱼,或倚门,或漫步,还有四五只羊随意溜达,不避生人。
杨载评价说,这幅画:“羲之摩诘,千载书画之绝,独兰亭叙(序)、辋川图尤得意之笔。
吴兴赵承旨以书画名当代,评者谓能兼美乎二公。
兹观鹊华秋色一图,自识其上,种种臻妙,清思可人,一洗工气,谓非得意之笔可乎?诚羲之之兰亭,摩诘之辋川也。
”他认为只有《兰亭序》和《辋川图》可以与之媲美。
董其昌则评价说:“余二十年前见此图于嘉兴项氏,以为文敏一生得意笔,不减伯时《莲社图》。
美术鉴赏 元代绘画欣赏
快雪时晴图赏析
《快雪时晴图》画面除 一轮寒冬红日外,该画 全以墨色画成,描绘雪 霁后的山中之景。通幅 用笔柔润如羽,令人称 奇的是黄公望竟能运用 这种极其柔润的线条建 构如此宏大的山石结构, 并且使之稳固清晰。
天 池 石 壁 图 轴
黄 公 望
《九峰雪霁图》
《九峰雪霁图》画面带来 的是一股股的深切寒意。黄公 望在这幅画中,依靠对于色彩 的高超把握,将整幅画面都笼 罩在凉凉的冰雪之中。传达出 了真切的阵阵浸人寒意。依靠 处理得当的颜色,传达出的依 依寒意,观之不由得你不会发 冷。甚至我们可以依稀感受到, 天晴后融化的浅浅雪水的流淌。 这样高妙的手法,显示了一股 令人畏惧的寒意。
云 横 秀 岭 图 高 克 恭
是高克恭山水画代表作, 画云山烟树,溪桥亭屋, 气韵流润,山顶作青绿 横点;坡脚勾皴染赭色, 用笔凝重苍浑,墨色淋 漓酣畅。 图绘山峦耸秀,白云缭 绕于山间,山脚坡边林 木茂盛,溪水萦回。画 家以乾笔皴山体,色墨 混染,用浓墨沿山的轮 廓作横点,山脚坡石用 笔勾皴,山体厚重且十 分见笔,画风苍秀。
秋郊饮马图
元
赵孟頫
红衣罗汉图 元
赵孟頫
赵孟頫的人物画大多出于想像,此《红衣罗汉图》堪称代表 作之一。 图中身着红色袈裟的罗汉盘腿坐于大树下面的青石之上,左 手前伸,神态安详坚毅,似在说法。 图中罗汉取梵相,人物的造型及表现手段取法唐代阎立本, 以铁线描勾勒,用笔凝重;设色浓丽,以赭石、土黄、石绿 与大红袈裟形成鲜明对比; 构图采用由左向右的开合形式,引人联想。历代许多画家将 罗汉的形像描绘为深目、隆准、浓髯、厚唇、体多汗毛的西 域人形象,赵孟頫的“红衣罗汉图”中的罗汉正是如此,
“元四家”的山水画艺术
浅谈鹊华秋色图
浅谈鹊华秋色图作者:程蕾蕾来源:《世界家苑》2020年第04期摘要:元代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高峰时期,虽然元代较为短暂但也是一个名家辈出的时代,赵孟頫(1254—1322)就是这一时代的关键人物,他不仅是元代画风的开创者更是显赫的书法家,在艺术上追求“古意”,提倡“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鹊华秋色图》从古至今都在画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此画是对济南郊外鹊、华不注两山的秋天景色进行描绘的,同时也是为解好友周密思乡之情所做的一幅画。
元代许多画家都受赵孟頫艺术风格的影响,借此开创了画坛的新风,也对我国绘画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选择了《鹊华秋色图》的艺术表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者、画卷内容、创作背景、形象的刻画进行分析,并加以自己的理解,来研究《鹊华秋色图》中出现的技法和独特的艺术表现。
关键词:赵孟頫;鹊华秋色;艺术表现1 作品简介1.1 作者简介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公元1254年生人,卒于公元1322年,元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赵孟頫乃宋宗室其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宋亡时,归隐田园不问世事。
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人,此时科举制已经被废除多年(《近代文化史》208页,赵孟頫亦曾参与修正考试制度事宜),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因忽必烈非常欣赏他的才能和书法上的造诣。
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
赵孟頫博学多才,精通音乐,书法绘画,成就最高的则是(书法绘画)。
他的山水画效仿董源、李成;人物、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其画鸟,树石,墨竹绘画特点,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
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开创元代新画风,被董其昌称为“元人冠冕”。
传世画作有《鹊华秋色图》、《幼舆邱壑图》等。
国画基础理论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国画基础理论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国画从题材上可分为()A. 人物、山水、花鸟B. 工笔、写意C. 水墨、重彩D. 青绿、金碧答案:A解析:国画从题材上通常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
2. 被称为“画圣”的唐代画家是()A. 顾恺之B. 吴道子C. 阎立本D. 张萱答案:B解析:吴道子被尊称为“画圣”。
3. 国画中的“墨分五色”指的是()A. 红、黄、蓝、白、黑B. 焦、浓、重、淡、清C. 干、湿、浓、淡、黑D. 黑、白、灰、褐、青答案:B解析:墨分五色指的是焦、浓、重、淡、清。
4. 以下哪位画家以画虾闻名?()A. 徐悲鸿B. 齐白石C. 张大千D. 黄宾虹答案:B解析:齐白石画虾堪称一绝。
5. 工笔画使用的主要技法是()A. 勾勒B. 泼墨C. 没骨D. 皴擦答案:A解析:工笔画主要通过勾勒线条来表现。
6. 国画中的“三远法”不包括()A. 高远B. 深远C. 平远D. 幽远答案:D解析:“三远法”包括高远、深远、平远。
7. 宣纸产于()A. 安徽B. 四川C. 浙江D. 江苏答案:A解析:宣纸产于安徽宣城。
8. 中国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是()A. 《人物龙凤图》B. 《步辇图》C. 《清明上河图》D. 《富春山居图》答案:A解析:《人物龙凤图》是中国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9. 以下哪种不是国画常用的颜料?()A. 花青B. 藤黄C. 丙烯D. 朱砂答案:C解析:丙烯不是国画常用颜料。
10. “吴带当风”形容的是哪位画家的画风?()A. 吴道子B. 顾恺之C. 张僧繇D. 曹仲达答案:A解析:“吴带当风”形容的是吴道子的画风。
11. 写意画注重()A. 形似B. 神似C. 色彩鲜艳D. 工整细致答案:B解析:写意画更注重神似。
12. 国画中的“皴法”主要用于表现()A. 人物B. 花鸟C. 山水D. 走兽答案:C解析:皴法主要用于表现山水的质感和纹理。
13. 《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A. 顾闳中B. 周昉C. 张萱D. 阎立本答案:A解析:《韩熙载夜宴图》作者为顾闳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鹊华秋色图》上半部中部靠左的空白处,赵孟頫以一笔圆转纤 丽的小楷写下了这样一段题款:“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 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 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 曰《鹊华秋色图》。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
四、结语:
• 明代后期的书画集大成者董其昌在《画旨》中也承认“赵集贤画 为元人冠冕”。《元史》甚至还提到:“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 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 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
• 1、前朝宗室之后,身份显贵。 • 2、即出仕当朝,被人看作叛徒, 又受当朝猜忌,身份尴尬,两边不讨好。 • 3、最终只能纵情山林,独善其身。 • 4、艺术成就高。
• 《鹊华秋色图》成于 1295 年冬的吴兴,就在当年的秋天,赵孟頫 以病辞归故里。宦游十载的赵孟頫终于归隐林泉,潜心吟诗作画。 他的那种“于山水独不能工”的现象也止于此,传世不朽的山水名 作相继问世,寄托着无限的隐逸情怀。
• 1、从题跋上看。 • 2、从比例和色彩上看。 • 3、从“书画合一、诗画合一”的角度上看。
• 《鹊华秋色图》中,赵孟頫以深湛的笔墨功力诠释了旷达放逸的山 水意境,不仅丰富了文人山水画的表现手段和内涵,更初步确立了 元代山水画坛清远自然的整体风格和蕴藉典雅的审美格调,为后世 的中国山水画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不妨以其晚年所作的一首 《自警》作结: • 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 • 唯馀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唯馀笔砚情犹在 留与人间作笑谈 ——赏析《鹊华秋色图》
孙 超 21440332
• • • •
一、作者简介 二、画面内容简述 三、《鹊华秋色图》中隐逸内涵的解读 四、结语
一、作者简介:
• 赵孟頫,宋太祖之子秦王德芳之后,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 曾为元朝翰林承旨,荣禄大夫,故人亦称赵承旨、赵荣禄。 • 元朝著名书画家柯九思有诗云: • 国朝名画谁第一,只数吴兴赵翰林。 • 高标雅韵化幽壤,断缣遗楮轻黄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画面内容简述:
• 《鹊华秋色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鹊华秋色图》所画的是齐州(今山东济南)华不注山和鹊山的秋 景。《鹊华秋色图》在构图上明显地分为三段。三段景物的构图呈 “V”字型,平衡了二山造成的威压,使画面远景近景浑然一体, 给人一种微妙的统一感。
3
2
1
三、《鹊华秋色图》中隐逸内涵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