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困境与出路_以石狮便民服务体系为例_陈天生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探究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探究打开文本图片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服务型政府的建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
对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和定位模糊我国“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已经明确公众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公众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在具体的社会管理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对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不准和忽视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能动作用的现象,在把握不同社会管理主体的角色、功能方面还有欠缺;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支持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等。
由此导致政府对公众意见的忽视,或对公众意见缺乏及时的、负责任的反馈和回应。
信息公开和透明化程度不高著名宪政专家蔡定剑曾指出,公众参与以有效的信息为基础。
没有充分透明的信息,公众只能是“盲参”,提出的意见就没有意义。
在绝对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知情权是参与权的前提,缺少充分准确的信息公众将失去参与能力。
有偏向的、被控制的信息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参与,甚至把公众参与当做实现政府不良目的的工具。
2022年5月,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发布的《政府信息公开年报研究报告》披露,经过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3年来各级行政機构400多份年报的检测研究发现,大部分年报公开内容仍然是粗线条的,存在“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的缺陷。
该《报告》指出,无论是省级行政单位,国务院机构还是较大的市,其年报的内容方面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主动公开(依职权)内容洋洋洒洒,依申请公开的内容寥寥数语。
对此,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主任王锡锌教授分析,“主动公开”是一种具有权力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满足方式;而在“依申请公开”环节,公民是权利主体,政府在其中承担着实实在在的义务。
“依申请公开”加入了公民的个人利益、兴趣与价值偏好,甚至与公共问题具有关联,往往是政府没有很好地制作保存、不愿提供或害怕提供的信息。
论我国社区公民参与的困境及其出路
论我国社区公民参与的困境及其出路张城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逐渐分化,多元化利益主体已然形成,公民参与社区建设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
但因为种种原因,现实却是目前我国社区普遍存在着公民参与程度低、参与主体结构不合理及参与无序等现象。
鉴于此,有必要去深入研究和分析该问题,以利于促进问题的早日解决。
关键词:我国社区;公民参与;困境;出路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5—0123—02而单位在职人员参与明显偏少;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的社区公民更加关注和投入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这与社区在生活中经常开展的计划生育、孩子户口登记和转移等活动有关。
从公民参与内容来看,我国社区公民参与以非政治性参与为主,参与程度较高的是比较具体的生活化的社区事务(如社区福利、物业管理、群防群治、计划生育等),但对于社区的政治性很强的社区事务,社区公民普遍兴趣不大,常常选择避而远之,更不用说对社区公共事务的整个运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了。
(三)我国社区公民参与的深度不够首先,在社区事务决策的酝酿和决定阶段,我国社区管理机构的人员往往未能充分的进行广泛性的民意调研,而主要是根据上级的规划和任务指示.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在经过管理机构人员小团体的讨论和商议后便基本上确定了最后的决策施行方案。
其次,在决策的执行阶段,多数情况下,因为社区公民没有得到参与决策酝酿和决定阶段的机会,所以不了解制定该决策的初衷、该决策制定的流程、参与制定该决策的人员等内容,因此对于制定出来的决策就不能形成很好的认同感,往往被淹没在“听取会议精神”中。
再次,在决策执行后的反馈阶段,社区公民也往往被告知不用参与或被告知“尽量说好话,不要太较真”、“走个过场就可以了”等,使社区公民缺乏了全方位监督社区公共权力运行的机会,让反馈环节流于形式,没能真正地做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一直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革,城市社区治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如何有效地引导和鼓励公民参与社区治理。
在过去的社会治理模式中,政府和管理部门往往是权力的核心,而公民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随着社会对民主、参与和透明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公民参与成为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公民参与不仅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还可以加强社会信任和社区安全感,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实现社会治理的民主化和规范化。
加强公民参与,促进城市社区治理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改革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探讨公民参与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本研究将重点关注公民参与的形式、影响因素及现有研究进展,以期为城市社区治理的改善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字数:214】1.2 研究意义城市社区治理是指城市居民在社区内的自我管理和公共事务处理过程。
公民参与是城市社区治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础,有助于促进社区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
研究公民参与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公民参与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当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时,他们会更加关心社区的发展和利益,从而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关系。
公民参与能够提高城市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让居民参与到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见,从而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和公众利益的政策。
公民参与有助于增强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和透明度。
通过公开的参与机制和程序,居民可以更加直接地参与到社区决策过程中,提升社区治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研究公民参与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意义,有助于深入探讨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和社区民主化的实践路径,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公民参与的形式以及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进一步总结和评估现有研究的进展情况。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与实践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与实践社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单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是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社区发展效能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探讨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与实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义公民参与社区治理首先有助于民主机制的建立。
社区治理的决策与问题解决应当广泛倾听和囊括居民的声音,只有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才能形成多元化的决策机制,体现人民的意志。
其次,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有助于解决社区问题。
在社区中,许多问题需要直接的经验性解决方案,居民了解自身的需求和问题最为深切。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发现并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最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有助于提升公众的责任感和社区归属感。
当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时,他们将意识到自己是社区发展的主体,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
这将激发公民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二、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1. 加强沟通与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电话、网络、家访等途径及时了解居民的需求和问题。
同时,加强社区内外信息的共享,让居民了解社区决策进程和政策动向。
2. 设立居民议事机构:开展居民议事会或代表大会的活动,为居民提供议题讨论和决策的平台。
居民通过代表选举等方式参与决策,实现民主决策的目标。
3. 制定居民自治章程:制定明确的居民自治章程,明确居民参与社区决策的权利和义务。
居民通过自治章程来管理和约束社区内的事务,增加居民的参与感。
4. 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居民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社区安全等。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居民可以深入了解社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
三、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1. 政府引导与支持: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和支持居民的参与社区治理,为公民参与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培训。
政府机构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协调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工作。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探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治理成为了社会治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而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公民参与,即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对社区事务进行监督和参与,是一种民主社会的表现。
目前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依然存在着诸多难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1.信息不对称在城市社区治理中,信息不对称是一大难题。
社区事务的决策和执行常常缺乏透明度,公民往往缺乏获得必要信息的途径,难以了解到社区事务的具体情况,无法有效参与社区治理。
2.参与渠道狭窄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渠道相对狭窄。
大多数公民只能通过居委会或者业委会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但这些组织往往缺乏民主性和透明度,难以真正代表广大居民的利益。
3.参与意识不强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社区治理普遍存在“城市管理者”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较为严重的代沟,城市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意识并不强烈,大多数居民对社区治理持漠视态度,导致公民参与度不高。
1.加强信息公开城市社区治理部门应当加强社区事务的信息公开,通过建设社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向居民全面公开社区事务的决策和执行情况,使居民能够及时了解到社区事务的具体情况。
城市社区治理部门应当拓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鼓励居民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例如成立社区议会、开展社区表决等方式,让更多居民能够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城市社区治理部门应当积极开展社区治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事务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增强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4.建立社会组织平台建立社会组织平台,鼓励居民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例如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组织,使社区治理更加民主化和透明化,真正实现居民的利益代表。
5.加强法治建设加强社区治理的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社区治理法律制度,规范社区治理部门的权力和责任,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社区治理的合法性和可信度。
浅谈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和对策公共危机是指由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引起的重大社会危机。
面对公共危机,公民参与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公共危机管理涉及政府、企业和公民等多方的责任和参与,而公民参与对于构建透明、高效、公正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公民参与能够有效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透明度。
公共危机管理涉及到数以万计的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公众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和决策有着合理的期待和要求。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使民众对公共危机的发展过程、管理措施和预案有所了解,进而增强公众的信任和对政府、企业的合理支持。
公民参与不仅可以提供信息透明度,也可以增加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民众对决策过程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的机会,提高矛盾处理的合理性和公众的满意度。
其次,公民参与可以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多元化决策。
公共危机涉及的领域广泛且复杂,需要多方的知识和智慧进行综合决策。
公民作为公共危机中直接受益和受害的主体,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能够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将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进行整合,形成多元化的决策体系,减少决策的盲点和失误,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效果。
再次,公民参与能够增强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责任感。
公共危机往往对社会和个体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而公民参与能够让公众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危机管理中来。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共同应对公共危机,减少损失和风险。
然而,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公民参与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让公众能够及时获得公共危机的信息和决策。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和企业在信息沟通上存在困难,导致公民参与的效果不佳。
因此,建立起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对于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公民参与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使公众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危机管理。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示威事件 的增多 ; 另一方 面 , 部分与普通 民众或某些利 益群体相关 的公共决策 引起各种 纠纷 。 ]
一
、
我 国公 共政 策 制 定 中公 民参与 的 困境
策 的认 同与忠诚 。因此 , 从 民意 出发 , 制 定 出符合社会 公众价值取 向 的公 共政 策成 为公 共政 策制定 过程 的最
终追求 。 【 4 因此 , 只有 当政府 制定公共政 策 的价值 取 向与公 民 的价值 取 向相 一致 时 , 公 共政 策才 具有 合理 性
与合法性 , 否则 制定 出来 的公共政策就 会面I 临合法性 危机 。当前 , 我 国社 会 已经 进入 一个结 构变革 的历史 时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第 3 7 卷
第 1 期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7 No . 1
2 0 1 5年 1 月
J a n . , 2 0 1 5
公 民参 与意识淡薄 的主要 原 因有 : ( 1 ) 封建残余 文化影 响了公 民参 与思想 。一个具 有几 千年封 建专 制统治 历 史 的国家 , 造就 了顺从 的臣 民文化 , 由于受 到封建 残余 文化 的影 响 , 致 使行政 领 导个人 专 断或家 长式 作风 等
情况在公共 政策制定领域 不 同程度 的存 在 , 不 少公 民受 “ 官本 位” 思 想 的影响 , 也 不愿 意介 入政 治 , 不 可避 免 地导致 了公 民参与 的主体意识淡薄 , 并对 公 民参与公 共政策制定 的积极性 造成 了消 极影 响。 ( 2 ) 民主意识 不 强制 约了公 民参与 文化 。我 国历史 上存 在 的传统 的“ 顺 民” 和“ 草 民” 思想 , 阻碍 了我 国公 民 民主意识 的形 成
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第一篇: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困境与对策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困境与对策1.公与参与观念上的误区。
首先,认为公民参与不重要。
尽管目前民众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热情不断高涨,但由于传统观念束缚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等因素,相当一部分民众对政治权力仍存有较高的依附、臣属、顺从心理,导致权威崇拜,缺乏自主评判的意识和通过参与改变现状的信心,对自身参与的权利并不看重。
同时,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权利过度集中而导致的官僚主义仍存现于一些官员的思想中,“官本位”意识造成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定势,这种定势理所当然地用在政策制定或是公共服务供给中,公民只需要被动地充当接受者。
其次,认为公民参与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率。
公民参与和效率的矛盾一直是公民参与的重要议题。
虽然广泛的公民参与有利于利益诉求的充分表达,但是参与程序、参与过程相对于其它制度的复杂和烦琐,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政治和行政的成本,复杂的民意需求与政府发展经济的单一愿望格格不入;再加上改革开放前“万民游行”时代的沉痛教训,都成为地方政府在公民参与问题上采取较为保守态度的一个衡量因素。
因此,在多数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的力度不大,甚至由于担心影响经济效率,参与流于形式。
再次,就是对公民参与内涵的片面理解。
我国的公民参与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公民社会发育尚不成熟,一些官员对公民参与的理解还停留在政治领域的选举或投票的范围内,仍然主张公共管理领域的事务应由政府掌控,公共服务的供给应由政府来安排,与一般的民众无关;认为参与就是选举和投票的民众不在少数。
这成为影响公民参与公共事务领域拓展的障碍性因素之一。
2.公民参与的整体水平不高。
一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有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公共政策或公共项目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增加了普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难度。
信息搜集的成本及尚待提高的信息透明度,使得公民很难获得参与公共事务所必需的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参与要不流于形式,要不质量不高。
公共性视域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公共性视域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作者:王敏王滨来源:《理论导刊》2020年第06期摘要:公共性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实然范畴与重要品質,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向。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本真在于具有公共价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并享有公共利益,这些均与以共在共享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公共性相契合。
当下社会治理面临着的治理立场分离、公共价值认同分化、治理主体碎片化等现实考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公共性增长。
为此,可从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公众的公共价值培育、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建构多元协同的社会治理机制等入手,增强并彰显现代社会治理的公共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关键词:社会治理;公共性;共建共治共享;公共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论断,其本真在于把共在共生、共建共享作为核心的治理价值,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作为重要的治理目标,而这些无不涉及到“公共性”这一现代社会治理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维度。
公共性既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内核,又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质言之,嵌入公共性并引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即是通过增强全民对共在共生、共建共享的公共性价值的共识度,来全面调动全体社会成员合智、合力地参与社会治理,进而使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得以彰显,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治理目标得以充分实现。
一、公共性: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必要维度系统梳理公共性与现代社会治理的内在耦合性,是建构新的社会治理分析框架、阐明公共性是否适用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基础。
公共性是充分生发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规范与核心价值,其核心内涵要求人们肯定并尊重共在他者、关心并维护公共利益,而这些恰恰与现代社会治理所蕴含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根本要求相契合、相适应。
(一)公共性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取向现代社会治理具有公共性的价值维度。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发布时间:2021-04-20T04:14:18.415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期作者:吴韬[导读] 为了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加深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程度成为了现代政府决策的迫切需要。
湘潭大学摘要:为了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加深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程度成为了现代政府决策的迫切需要。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不仅能够提高政策质量推动、政策执行,还大大锻炼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
值得注意得是,公民社会发展程度、价值观念、制度体制以及公民自身素质和能力也在限制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效果,所以应当从转变行政观念、培育公民社会、完善公民参与保障制度和落实政策主体决策责任入手,推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的程度。
关键词: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合作治理随着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我国行政体制也在朝着“服务型政府”、分权化、市场化等方向变革,以便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公共政策的质量。
同时,为适应不断扩大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政府缓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的公共政策必然要反映市场经济中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因此能否处理好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就成为了公共政策能否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如何保证公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得有效参与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价值(一)公民参与公民政策制定对政策本身的影响公共政策最本质的特征是公共性,它决定了政策受众的广泛性和影响的深远性,[1]因此政策内容应该充分体现民情民意,政策过程应提倡多元主体的平等对话协商,政策目标应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体现公共利益。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是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过程,也是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推进政策执行的过程。
1.体现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充分收集和正确处理好政策信息是政策制定的关键,信息量不足、信息质量差与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都可以导致政府决策失败。
然而,政府、公民个人、利益团体、大众传媒等多元主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相互交流信息、相互合作、彼此竞争,在集体选择的过程中为决策者突破信息孤岛,减少信息不完全带来的决策失败风险。
关于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调研报告——以福建省石狮市为例
2017 ,10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总第195期kOct2017 期关于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调研报告—以福建省石狮市为例陈伟峰(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摘要]志愿服务组织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一支有力补充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志愿服务组织在帮扶弱势群体、提升政治参与度和社会归属感等方面取得了较明显成效,但受限于自身经费保障不足、机制建设滞后、专业水平不高等方面原因,其效用发挥仍有可发掘 空间。
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志愿服务组织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激 励奖励机制,搭建管理平台,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关键词]志愿服务组织;社会矛盾;石狮市;社会管理;志愿服务平台[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7)10-0164-03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经验和成效表明,有效化解社会 矛盾,调控各方利益冲突,维护社会安定稳定,除了要充 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撑保障作用,也必须充分调 动社会组织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七届 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注重和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 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 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社会组织是联系执政党、政府与社会民众的中间载体,能够适应现代多元化的社会,发挥特殊的协调、沟通和 反映诉求、提供服务与规范行为的作用”。
加强和创新社 会管理,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化解社会矛盾,是包括高校在内各级共青团参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源头 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何进一步做 好这项工作,值得深人总结、推广。
本文以福建省石狮市 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石獅市志愿服务组织现状分析石狮市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7年8月,于2012年 3月更名为市志愿者联合会,共管理265支志愿服务队,年均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5千余人次,服务时间3万 多小时,志愿者人数累计占石狮市常住人口总数10.6%。
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价值诉求及平衡途径探究
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价值诉求及平衡途径探究作者:沈杰来源:《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7年第3期[内容提要]公民有序治理参与的价值诉求,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回应和平衡公民有序治理参与的价值诉求,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治理为民理念的具体实践,是符合现代社会治理规律、构建和谐社会、平安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对于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也需要通过加快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建设予以解决。
[关键词]社会治理公民参与价值诉求问题与途径[D OI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7.03.022[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7)03-0085-04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社会治理创新”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公民有序参与既是增强公民社区归属感、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实现现代社区治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居民自治有机统一的系统治理,实现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已然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议题。
一、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客观必然性1.构建和谐社会和平安社会的客观需要公民有序治理参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平安社会的重要任务,公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的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增加,就必须做到社会交流渠道畅通、公民治理参与有序。
公民在对现行国家和社会治理制度的认同基础上,通过依法、有序参与社会治理,使得自身利益需求得到表述、自身价值得到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得到维护,社会秩序得到稳定。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民主治理的重要内容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有序性和参与度是衡量社会治理民主化建设状况的重要标准。
一方面,公民有序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与对策探析
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与对策探析作者:高玉莹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公民参与已经成为地方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
公民在区域发展和管理中,大多都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参与到地方政府的治理中,以使其有利于实现自己的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
然而,在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活动仍然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公民在参与地方治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参与能力不足、参与动力单一、参与机制不完善、参与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
通过制造公民在参与地方治理中的良好社会环境;培育和塑造高素质的现代化公民,培养公民的参与责任感;完善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制度供给机制;健全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组织载体等对策来进一步提高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水平和效果,更好的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
【关键词】地方治理;公民参与;对策探析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ocal governance, it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democracy forms. Citizen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ostly are the way of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governance of local government, so that it is helpful to realize their own interests or social public interests. However,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t the same time, must recognize that citizens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of local governance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a developing stage, the proces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still exists a single ability insufficiency, the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on,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is imperfect, the low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ation. By creating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Cultivate and mould high-quality modern citizens, foste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mprove the system supply mechanism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Perfecting the organization carri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countermeasure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and effect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better improve the governance of local government.Key words: Local governance; Citizen participation; Countermeasure analysis一、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内涵及意义公民的政治参与本质上是公民参与政治的过程,是公民与国家政治机制进行沟通和对话并得到相应回馈和促进的过程。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必要性和方法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必要性和方法一、引言社区治理影响着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传统上,社区治理主要由政府和相关机构负责,而公民的参与往往被忽视。
然而,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讨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必要性以及一些方法。
二、必要性1. 强化民主意识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是民主的基石。
通过参与社区决策和事务的过程,公民可以增强对社区发展的理解和认同,培养民主意识,并形成共识和团结。
2. 提高决策质量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可以提供更全面、多元化的信息和观点。
不同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各不相同,通过广泛征求公民的意见,可以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进而提高决策的质量。
3. 促进社区发展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可以激发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参与决策和社区项目的实施,居民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为社区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提升社区发展的效率和品质。
三、方法1. 加强信息透明度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前提是信息透明。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主动向公众公开决策过程和信息,包括项目计划、预算、决策依据等,以保证公民能够了解社区事务,并参与决策和监督。
2. 广泛征求意见政府应该通过召开公民听证会、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公民的意见和建议。
公民参与的程度和方式可以因项目的性质和影响范围而异,但重要的是确保公民有平等的参与机会,并认真对待他们的意见。
3. 倡导社区自治社区自治是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体现。
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和推动居民组织的建立,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居民组织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活动、组织居民参与决策等方式,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实现民主决策和权力下放。
4. 建立反馈机制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及时向公民反馈决策执行情况,并接受公民的监督和评价。
公民有权了解决策的实施进展和结果,并能提出建议和批评,促进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四、结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是实现社区共建共享的重要途径。
加强公民参与,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合法性,促进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全力提升参与式乡村治理的途径
乡村振兴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第6期全力提升参与式乡村治理的途径蔡树响(石狮市宝盖镇人民政府,福建石狮 362700)摘要: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农村工作诸多方面深度挖掘和突破,而有效治理仍是根基。
从福建省石狮市这几年开展的村民参与式乡村治理来看,总体成效显著,各级的美丽乡村、乡村治理村、休闲旅游乡村、乡村振兴村等评选均有所斩获,取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但在参与式的乡村治理中,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问题,值得认真地思考与探讨。
着重从泉州地区的一些参与式乡村治理模式及存在的难点,提出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核心作用助推参与式乡村治理的一些工作思路,供大家共同研究。
关键词:乡村治理;现状;措施1 参与式治理在乡村发展的现状1.1 建设保障村民参与治理的制度落后参与式乡村治理要求建设公民制度化参与制度,在有关村民实际利益的各个方面,保证村民可以参与到治理农村过程当中,其中包含执行公共政策以及执行公共决策,能够合理分配农村公共资源,从而能够有效实现村民合作治理农村。
但是在实际农村治理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制度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比如村民自治制度,在选举村民委员的过程中,依旧具有程序混乱、人身威胁以及花钱拉票等情况。
村民自治权和村党组织之间的关系不顺畅,民主监督、管理以及决策依旧停在表面[1]。
1.2 基层组织重视不够一是主观重视不够。
有些地区乡镇政府对乡村的控制影响力较弱,没有从根本意义上引导村集体转变思想意识,有一部分实际管理核心和决策核心依旧是村委会,造成农村村民依旧认为基层政权组织就是村委会,村干部就像国家干部一样。
二是财政投入不足。
推动乡村治理参与式发展除了主观上重视,还需要财政投入资金支持。
由于地方政府财政侧重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对乡村投入财政资金有限,基层组织在面对乡村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而束手无策。
同时,乡村部分领导干部存在“不做不错,一做就错”的惰性思想,对乡村公共事宜没有参与意愿,这些问题决定乡村财政能投入乡村发展的资金相对有限,从而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推进速度。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丰富了人们实现权利、追求利益的手段与方式。
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结构出现分化,利益格局、价值体系、权利结构等呈现多元化趋势,而这些又影响并推动着制度体系的变迁和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
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张力,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多样化的人生预期都刺激了人们的参与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希望通过参与,达成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通过参与,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发展历程经济领域的发展刺激了公民权利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增加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信心,刺激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中国建立后的第四部宪法,简称“八二宪法”,不仅恢复了“五四宪法”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而且新增了许多内容,使公民权利重新得到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保障。
同时,国家还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公民“结社自由”的权利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公民参与权利的实现提供了组织保障。
从村委会、居委会和社团的成长历程来看,为方便起见,我们可以新世纪的开端(2000年)为界,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传统公民参与阶段和新公民参与阶段。
传统公民参与阶段是指2000年之前的以参与政治选举或决定政府人员组成为内容的公民参与阶段;而新公民参与阶段则是指2000年之后的以参与广大公共事务为内容的公民参与阶段。
当然,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方便,公民参与的实际的发展阶段间并无一个清晰的界限。
特别是鉴于政治与行政领域参与界限划分的模糊性和公民参与三大载体发展历程的不同,使得这种划分只是一种便于表达的笼统描述。
(一)传统公民参与阶段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之下,各级政府在公民参与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开展试点,以“试行”的方式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公民参与完善法律环境,提供法律保证。
公民参与:政策科学视角下的几点思考
公民参与:政策科学视角下的几点思考
廖华生
【期刊名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7()6
【摘要】文章对当前地方政府扩大公民参与的问题作了几点思考。
在分析公民参
与对于公共部门的作用时认为,公民参与有助于扩大政策制定主体的视野、有助于
促进政策的执行、有助于促进国家机构管理民主化、有助于推进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并提出了当前增进公民参与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以及改善公民参与的三条基本路径。
【总页数】3页(P6-8)
【关键词】公共部门;公民参与;基本路径
【作者】廖华生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1
【相关文献】
1.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城市治理机制研究--以青岛市公民参与城市治理为例 [J], 魏娜;王明军
2.社会管理下的公民权利保障——以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视阈下的公民权利保障为视角 [J], 张曦;李益明
3.利益视角下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模式的构建——以厦门PX项目事件中公民政
治参与为例 [J], 邓辉
4.公平公正视角下的公民参与——谈公民参与对促进依法行政的现实意义 [J], 徐莹欣
5.群体性事件频发背景下对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几点思考 [J], 苏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第17卷 总第80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rion)No.2 2015(Vol.17 Sum No.80)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以石狮便民服务体系为例*● 陈天生(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 要: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公民作为治理主体中的一员,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基层社会中,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是公民权利的一种表达和实现。
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存在公民自身参与水平不足以及来自政府行政环境的阻碍因素,为了提高公民参与的有效性,特以县级市中的石狮便民服务体系为例,分析体系中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困境,最后提出相应的出路。
关键词: 社会治理;公民参与;基层社会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5.02.007中图分类号: D0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5)02-0030-05“公民参与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下公民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行为。
”[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2]在基层社会中,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理,呼吁公民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来。
基层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权利中最广泛和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对基层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提出,“县域政府成为民主治理创新的主体,在当前基层民主治理创新的探索中,无论是温岭模式、青县模式、中牟模式还是蕉岭模式和邓州模式,县域政府都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3]因此,发挥利用好县域政府的功能,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保障。
石狮作为基层社会中的县级市,在社会管理方面有很多做法值得其他基层组织借鉴,同时其在探索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阻碍。
石狮领导重视社会的协调与发展,充分保障人民的权益,加强政民的互动,于2013年3月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便民服务中心。
中心整合了64个联动单位的参与,建立了一系列运行和保障机制,初步构成了一个集政务咨询、生活救助、事务投诉、建言献策等功能为一体的便民服务体系。
一、石狮便民服务体系中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石狮便民服务中心是石狮市市委、市政府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进服务型政府的重大举措;是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方便群众生活、工作、学习而设立的集政务咨询、生活求助、事务投诉、建言献策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
中心主要依托12345便民服务热线、便民服务网站、社会服务大厅三大服务平台,构建了完整的便民服务体系。
体系中整合社会、市场、政府各方的资源,同时整合了市、镇、村三级服务资源并形成数*收稿日期:2014-11-14基金项目:创新12345便民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石狮2014003)(石狮市政府2014年重点项目)的后期成果作者简介:陈天生(1990-),女,福建仙游人,福建师范大学2013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字知识库。
整个体系形成了有受理、有办理、有反馈的标准业务流程。
图1 石狮便民服务体系架构图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以前,市民很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一般都是自己切身利益受到侵犯时,公民才致电相关部门或到该单位投诉。
相关部门对公民反映的问题态度冷淡,公民的诉求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涉及职责交叉的群众诉求,单位能推则推,往往存在“踢皮球”现象。
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后,为百姓梳理常见民生问题的处理部门,理清职责交叉的民生问题,提供官方权威信息,提高便利的生活救助渠道。
便民服务体系闭环模式的形成,增加了公民参与的渠道,公民参与的范围及参与的热情都大大提高了。
石狮便民服务体系运行一年多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市民通过致电、登陆网站、到达便民服务大厅对在生活中遇到的非紧急事务进行咨询、投诉、建言、获取生活救助等。
便民服务中心作为第三方的存在,以解决百姓的困难和诉求为起点,以市民找政府办事的“三难问题”(“部门结构复杂,职能难判定”、“热线数量众多,号码难记忆”、“网站内容分散,信息难选择”)为突破。
比如,以前噪音问题分属不同的管辖机关,老百姓往往不知道该拨打哪个投诉电话。
现在,面对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噪音,群众只需拨打12345反映,便可寻得帮助。
还有,以前群众难以全面掌握各种社会救助机构和渠道的信息,面对困难急需救助,往往手足无措。
现在,公民通过致电好记好打的12345热线来咨询,找到最佳最便利的社会救助渠道,解决棘手问题。
当代社会,面对多而杂的各种信息,“可信度”无疑是广大群众最为忧虑的事。
百姓通过12345获得官方权威的便民资讯、民生政策等信息,解答困惑。
便民服务中心是百姓与政府互动的桥梁,起着“连心桥”的作用。
表1 截止2014年5月1日办件办结情况表组别数量总办件17140件总办结件17015件办结率99.27%由表1可以看到,截止到2014年5月1日,便民服务中心办件总数为17140件,办结数量为17015件,办结率高达99.27%。
百姓通过12345热线渠道参与社会的治理,并得到了政府的回应,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公民的参与意识。
由表2及图2可以看出,诉求件的主要类型是咨询类问题,占所有办件的51.2%。
市民及外来人员主要通过致电12345便民服务热线进行政务咨询,加深了对相关政策的了解,12345热线很好的充当了市民政务咨询的“百事通”。
投诉、举报类的诉求件占23.6%,诉求件主要包括反映井盖丢失、路面坑洼、排污沟渠、噪声污染、空气污染、乱堆垃圾、餐饮卫生、违规占道等影响日常生活的民生问题。
同时,可以看到建言献策类的办件只占5.3%,说明便民服务体系中百姓还未利用好民生建言这条渠道。
二、石狮便民服务体系中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困境便民服务体系整合了市场、政府、社会的各种资源,充分保证了公共服务的质量。
在一年多的运行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前进,公民的满意率比较高,当然,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与阻碍。
(一)公民参与表现为个体性和间断性便民服务体系中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主要是以个人的名义致电或在12345便民网站上填写建议意见。
公民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获得政务信息,进而对有关切身利益的公共问题进行建言献策,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或获得更好的公共服务。
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的形成过13●陈天生 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以石狮便民服务体系为例 管 理程,对石狮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民生保障、公共管理服务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批评和建议,让市、镇两级政府充分掌握社情民意。
但此过程中,突出的显示了公民参与的个体性,并非集体参与,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很小。
在政府信息零散、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公民自己去收集信息时的成本代价较高。
掌握信息的主体部门是政府,公民要深入政府内部收集完整的信息并非易事。
一个公共决策的形成,是在不断的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产出”信息的过程中完成的。
在石狮便民服务体系中,公民的建言献策表现出间断性,利益相关者的公共价值及需求不一,对同一个公共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之需。
在这个体系中,缺乏辩论商谈的机制,公民的意见不具有连续性。
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接收不同信息的基础上,要进行多次实地考察,降低了公共决策形成的效率。
(二)传统观念占上风,参与意识淡薄便民服务体系挑战了“干部讲,群众听”的传统思想,转变成“群众讲,干部听”的新理念,这是政府服务理念的重大转变,彰显了我国“民本思想”及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性。
但是,“干部讲,群众听”、“官本位”的传统观念深入民心,要使公民转变传统思想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在过去,政府行为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缺乏自下而上地征求百姓意愿,“这也是中国传统的行政方式”[1]。
由于受我国传统政治思想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民众对自身民主权利的行使缺乏信心。
有学者指出即使法律赋予了公民参与的权利,但公民也处于被动状态,若是不涉及公民切身利益,“公民不认为有必要、有权利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因而公民参与意识淡薄,目前的民主自治还处在一个以动员为主的“形式化”阶段[4]。
(三)自身素质不够高,参与能力有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公共问题日趋复杂化,公共决策的科技含量和要求也日趋提升,这给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首先,石狮市作为县级市,提供服务的客体是市、镇两级的公民,由于基层公民受教育程度有限,对相关政策的解读和对相同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面对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时,存在以个人利益为重而轻公共利益的风险。
其次,以前的公民参与是派代表或精英间接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定,如通过听证会、民主座谈会的形式开展。
现在市民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变动若有更好的建议都可以直接通过便民服务中心反应给相关决策部门,政策信息的专业性及公共决策制定的规范性给普通老百姓带来了考验。
表2 截止2014年5月1日办件类型统计表类别办件总数占比咨询8773件51.20%投诉、举报4040件23.60%建言905件5.30%其他3422件20.20%资料来源:石狮市12345便民服务热线运行通报(2013年3月-2014年5月)整理而成图2 截止2014年5月1日各类型办件分类占比(四)部分联动部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在便民服务体系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是解决公共事务的主体,它本该是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的主体,只是当今政府部门部分单位在执行公务时草草了事或不作为,才有了第三方的介入,对其提供的公共服务进行监督。
便民服务中心以第三方的眼光,落实政府的不足,弥补政府的不足(政府本该做而未做或本该做好而没有做好的非紧急服务事项上)。
中心通过三大便民服务平台收集社情民意,分类归纳政府各部门职责不到位问题,通过派单的方式让各联动单位及时处理。
但部分政府部门存在认知偏差,联动部门的服务意识没能转变过来,认为12345便民服务中心的公民参与增加了其单位的工作量。
(五)便民服务中心对公民参与认识不足由体系中便民服务中心收集而来的关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想法、批评和建议,中心能够认真倾听和记录,收集上报给决策部门做参考。
以及面对接线部收集的23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第17卷,总第80期)包罗万象的信息及形成的大量工单,执行部对事务投诉、生活救助类问题能够及时的派单及事后跟踪,回访百姓满意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