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概述

合集下载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概述生物药剂学是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开发和应用药物的原理和方法。

它结合了生物工程、制药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致力于生产高效、安全、低毒副作用的药物,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围绕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一、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生物药剂学是药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生物技术制备药物和药物传递系统(药剂)的原理和方法。

它通过发掘和改造生物资源,利用生物合成和重组工程等技术,生产具有特殊药理和治疗效果的药物。

生物药剂学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原创药物市场饱和和新的药物研发策略的提出,生物药剂学逐渐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领域。

现代生物药剂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70年代到80年代初,主要研究基因重组技术对药物生产的应用;第二阶段是80年代初到90年代,研究方向主要是生物技术在药物制剂和传递系统中的应用;第三阶段是90年代后至今,研究重点从基因重组技术扩展到基因表达调控以及药物输送系统等。

二、生物药剂学的应用领域1. 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药物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药物,包括重组蛋白药物、重组病毒疫苗和基因治疗等。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物药剂学研究人员可以将需要的基因导入细胞中,促使细胞表达出特定蛋白,从而产生具有治疗效果的药物。

2. 抗体药物抗体药物是现代生物制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药剂学通过对抗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探索抗体在治疗方面的潜力。

此外,利用重组技术和单克隆抗体等生物技术手段,生物药剂学还研发了一系列具有独特疗效和作用机制的抗体药物。

3. 微生物药物微生物药物是指利用微生物生产的药物,包括抗生素、酶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等。

利用生物药剂学方法,可以通过菌株筛选和发酵工艺优化,提高微生物药物的产量和纯度,为临床治疗提供高品质的药物。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药剂教研室
过去,人们认为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纯 粹是由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 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报道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胶囊中毒事件,原因是生产厂 家将赋形剂从原来的硫酸钙改为乳糖, 药物的吸收增加,导致血药浓度过高引 起中毒。 人们开始重视生物药剂学的重要性。
第一节 生物药剂学概述
• 促进扩散:药物在载体的作用下,由高 浓度区转运到低浓度区 特点:
需要载体,有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和饱和现象 不需要能量,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 主动转运:药物在载体和酶促系统的作 用下,由低浓度区到高浓度区的转运过 程。 特点:
• 逆浓度梯度转运
• 需要载体,有结构特异性,存在同类物竞争 现象和饱和现象 • 需要能量,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V无生理学意义
• 影响分布的因素 • 血液循环及血管通透性 •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 • 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 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
二、药物的代谢
• 概念 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过程。 场所:肝脏、血浆、胃肠道等 作用:激活、灭活、增强活性、降低活性、产生 毒性代谢物 过程:
小肠的结构与药物的吸收
• 上皮细胞(epithelial cells)
• 小肠约长5~7m,直径约4cm。小肠黏膜表面有环 状皱壁,黏膜上有大量的绒毛和微绒毛,故有效 吸收面积极大,可达100m2。其中绒毛和微绒毛最 多的是十二指肠,向下逐渐减少。
• 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以被动扩散为 主。由于小肠中(特别是十二指肠)存在着许多 特异性载体,所以小肠也是某些药物主动转运的 特异吸收部位(特别是十二指肠)。 • 肠液的pH约5-7,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

上皮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示意图
(二)生物膜性质
1.膜的流动性 具有流动性。 构成的脂质分子层是液态的,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膜的蛋白质、脂 类及糖类物质分布不对称。
3.膜结构的半透性
膜结构具有半透性, 某些药物能顺利通过,另一些药物则不能通过。
(三)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 (transcellular pathway):
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
载体: 离子泵: Na-K-ATP Ca2+泵 I 2泵
药物溢出泵”(drug flux pump),P-糖蛋 白(P-glycoprotein): 可能量依赖性的将细胞内药物泵出到细胞外。 PepT1、 PepT2
二、药物转运机制
药物跨膜转运机制示意图
(一)被动转运
定义: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是指药物的膜转运 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 的过程。
1.单纯扩散 单纯扩散是指药物的跨膜转运受膜两侧浓 度差限制过程。单纯扩散属于一级速率过程,服从Fick’s扩 散定律: dC/dt = -DAk(CGI - C)/h 当药物口服后,胃肠道中的浓度大于血中的药物浓度, P=DAk/h 。 则上式可简化为: dC/dt = PCGI
代 谢 产 物
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內转运的关系
溶解度、分配系数 -------------渗透速率
粒径、晶型、晶癖-------------溶出、释放
稳定性
-------------代谢
溶解度 好
不好 慢 溶出速率 快 不好
•筛选合适的盐 •筛选不同的晶型 •改善化合物结构 •微粉化 包合物 固体 分散体 无影响 相互作用 •增加脂溶性 •改善化合物结构 •加入P-糖蛋白抑制剂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知识点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知识点

生物药剂学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在体内转运和变化的基本过程包括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这一过程就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也即ADME过程。

3.ADME过程Absorption: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体液循环的过程。

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其中吸收、分布、排泄等三个过程统称为药物转运(transport),而药物在体内依靠酶的作用发生化学变化成为新物质的过程称为转化或代谢(biotransformationor metabolism)。

两种变化往往结合进行,即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同时发生转化。

药物的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disposi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药物一经服用,则吸收即开始,一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则分布、代谢和排泄即开始。

4.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剂型因素①物的某些化学性质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③制剂的剂型及用药方法④制剂处方组成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⑥制剂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等。

5.生物药剂学研究的生物因素①种族差异如兔、鼠、猫、狗和人的差异,及同一生物如人的种族差异;②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④遗传差异由遗传因素导致的个体差异;⑤生理与病理因素所引起的差异等。

6.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②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③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控释制剂④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⑤研究新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⑥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7.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①在新药的合成和筛选中,需要考虑体内的转运和转化因素②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动学研究可以为毒性实验设计提供依据③在新药的制剂研究中,剂型设计的合理性需要生物药剂学研究进行评价④在新药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需要进行动物或人体药动学研究第二章药物的口服吸收第一节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称为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口服药物的吸收再胃肠道粘膜的上皮细胞膜中进行。

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概述一、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关于药物制剂或剂型用于生命有机体(或组织)的科学。

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一)剂型因素1.药物的某些化学因素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

2.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度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二)生物因素主要包括:1.种属差异2.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新生儿因葡萄糖醛酸结合酶不足,加之肾功能发育不全,服用氯霉素后的消除过程受到影响,血药浓度升高,易蓄积中毒而致“灰婴综合征”。

又如肝脏对药物的生物转化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老年人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灭活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氨茶碱、三环类抗抑郁药,血药浓度可能增高1倍;同时半衰期往往延长作用时间延长。

4.不同生理病理状态导致的差异5.遗传因素(三)药物效应包括治疗效果、副作用和毒性,是药学学科与药学工作者关注的核心。

二、药物体内过程吸收(absorption)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群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metabolism)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excretion)。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transport),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disposi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elimination)。

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及其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一)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①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②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③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④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系统的命运;⑤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⑥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制剂的制备、分析和应用的
学科,它涉及到生物制剂的来源、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

生物制剂是由生物原料制成的,包括蛋白质、多肽、抗体、核酸等。

与传统药物相比,生物制剂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效性的优点,能够更精准地作用于靶标,减少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生物药剂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物制剂的制备工艺。


同的生物制剂具有不同的生产工艺,如蛋白质制剂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在细胞中表达和分泌,多肽制剂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合成来制备。

生物药剂学需要深入研究不同生产工艺的优势、缺点和应用范围,从而选择最合适的制备工艺。

生物药剂学还研究生物制剂的质量控制。

由于生物制剂
具有高度复杂性,质量控制是确保其安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生物药剂学需要建立适合的检测方法和标准,进行生物制剂的纯度、含量、稳定性等方面的测试,以确保其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

生物药剂学在临床应用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生物制
剂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效性,它们在治疗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生物药剂学需要深入研究生物制剂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疗效,并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推动生物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生物药剂学是一门具有广阔前景的学科。

随着生物技术
的快速发展,生物制剂的研究和应用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发
展。

生物药剂学将在药物研发、制造和临床应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生物药剂学 PPT

生物药剂学 PPT

生物药剂学 PPT生物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主要研究利用生物制剂治疗疾病的技术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生产与质量控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一、基本概念生物药剂学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并应用生物制剂治疗疾病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生物制剂的研发、生产工艺的改进、品质控制、安全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制剂是指使用生物技术生产的治疗性药物,通常由生命体系分离、培养、纯化或基因工程生产等过程得到。

二、分类生物制剂可以按照生产工艺、来源、治疗目的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来源可分为人源性生物制剂、动物源性生物制剂和微生物源性生物制剂,其中人源性生物制剂包括各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抗体、血液制剂等;动物源性生物制剂包括胰岛素、促性腺激素、肝素等;微生物源性生物制剂包括抗生素、疫苗等。

按照治疗目的可分为抗肿瘤生物制剂、免疫调节剂、神经系统药物、血液制剂等。

此外,也可以按照给药途径分为口服制剂、注射制剂、贴剂等。

三、生产与质量控制生物制剂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细胞培养、纯化、表征等多个环节,因此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来确保生产的药品质量和安全性。

生物制剂的生产通常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微生物或细胞的培养:生产生物制剂的第一步是筛选出专用的微生物或细胞,并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无菌培养,通过调节温度、氧气浓度、培养基组成等条件,使其合成所需要的目标分子。

2.产品的分离与纯化:在微生物或细胞培养过程中分泌出来的目标产物需要经过分离、纯化等多个步骤才能得到具有高纯度的产品。

这些步骤包括离心、过滤、柱层析、凝胶电泳等。

3.产品的表征与质量控制:生物制剂的生产需要对产品进行多种表征和质量控制,包括重组蛋白的活性、结构、可溶性、纯度等方面的测试,以保证药品的内在质量和安全性。

四、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研究的不断进步,生物药剂学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药剂的制备、性质、质量及其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的学科。

生物药剂是指采用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剂型,包括生物蛋白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细胞疗法等。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药剂的制备方法、递送系统、稳定性、制剂工艺及质量评价等。

生物药剂的制备方法是生物药剂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生物蛋白药物的制备通常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包括重组DNA技术、融合蛋白的表达、细胞培养和分离纯化等步骤。

基因工程药物的制备流程复杂,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条件,确保制备出纯度高、活性好的药物。

细胞疗法制备的细胞治疗药物,往往需要经过细胞的分离、培养、扩增和质量控制等步骤。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者通过优化制备方法,提高药物的制备效率和产量。

生物药剂的递送系统在药物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

生物蛋白药物的分子量较大,口服给药往往不易达到所需浓度,因此常常采用注射给药途径。

生物药剂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药物的递送效果,例如通过制备缓控释剂型,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存在时间;通过改变递送系统的性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通过改变递送系统的结构,增加药物对特定靶点的亲和力。

此外,生物药剂学还研究了药物递送系统对生物药剂生物利用度和毒性的影响。

生物药剂的稳定性是确保药物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药剂学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确定药物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最佳条件。

生物蛋白药物对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比较敏感,容易发生降解。

因此,生物药剂学研究者通过改进药物包装材料、添加稳定剂等方式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此外,生物药剂学还研究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过程,为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

生物药剂的制剂工艺是确保药物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生物药剂学研究者通过研究药物的制剂工艺,确定最佳的生产条件和工艺步骤。

制剂工艺涉及药物的配方设计、溶解、过滤、灭菌等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每个步骤的条件和操作。

生物药剂的制剂工艺不仅要满足药品质量管理的要求,还要满足生产的规模化需求,确保药物的产量和一致性。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引言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的学科。

生物制剂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药剂,如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药物、生物合成的抗体药物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制剂在药物研发和治疗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制备技术、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旨在让读者对生物药剂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制剂,即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药剂。

生物制剂与传统药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生物制剂是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如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制剂的制备过程依赖于复杂的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等;•生物制剂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生物药剂的制备技术生物药剂的制备技术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生物药剂制备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目标基因导入到宿主生物细胞中,实现大规模的蛋白质表达。

常用的基因工程技术包括:•载体构建:将目标基因与适当的表达载体进行重组,并通过转染等方式导入到宿主细胞中;•转染与表达:将重组的宿主细胞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中,利用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目标蛋白质的合成与表达;•蛋白质提取与纯化:通过离心、色谱分离等技术,将目标蛋白质从宿主细胞中提取出来,并进行纯化和加工。

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是生物制剂大规模生产的关键环节,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实现对目标蛋白质的大规模合成。

常用的细胞培养技术包括:•细胞株的选择:选择适合大规模培养的高表达细胞株,并进行培养条件的优化;•培养基的配方:根据细胞的生长需求,优化培养基的配方,提供细胞生长和蛋白质表达所需的营养物质;•培养条件的控制:控制培养过程中的温度、pH值、气体供应等参数,以及添加适当的培养辅助剂,如抗生素、增殖因子等。

药物的制剂与包装生物药剂不仅要保证药物的活性和稳定性,还要考虑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制剂和包装技术包括:•冻干技术:通过冷冻和干燥的方式将生物制剂转化为冻干粉末,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药物的活性和稳定性;•微球包埋技术:将生物制剂包埋在微球中,保护药物免受环境的影响,同时实现缓释效果;•合适的药物包装:选择适宜的药物包装材料,如玻璃瓶、注射器等,保护药物免受光照、氧化等有害因素的影响。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大规模作业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大规模作业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大规模作业答案1. 生物药剂学概述1.1 定义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以及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的学科。

1.2 目的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以便设计出更有效、更安全、更可口的药物。

1.3 主要研究内容- 药物的吸收:研究药物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 药物的分布: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 药物的代谢: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化学转化过程。

- 药物的排泄: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排出过程。

2. 药动学概述2.1 定义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2 目的药动学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以便确定合适的剂量、给药方式和给药频率,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3 主要研究内容- 吸收:研究药物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 分布: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 代谢: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化学转化过程。

- 排泄: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排出过程。

-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的应用3.1 药物设计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药物设计提供重要信息,如药物的分子结构、药物的剂型和给药方式等。

3.2 药物治疗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药物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如药物的剂量、给药方式和给药频率等。

3.3 药物安全性评价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重要信息,如药物的毒副作用、药物的代谢产物等。

3.4 药物研发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信息,如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药物的疗效评价等。

4. 总结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是药物研发和治疗的重要基础学科,它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药物的设计、治疗和评价提供重要信息。

1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概述

(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药剂学的关系
生物药剂学是药剂学的分支学科,二者互为关联。
2.与药物动力学的关系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类似,共同为药物 体内过程的规律揭示发挥着积极作用。 生物药剂学侧重于药物体内过程各环节的规律研究,重 点考察剂型因素、生物学因素对这些过程的影响及其与 药物效应间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侧重于药物体内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研究,重 点考察不同部位、不同时间药物的量变规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 pharmacokinetics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学科出现的背景
化学结构 剂型因素 生物因素
药物的疗效
学科出现的标志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一词最早见 于1961年Wagner的综述:
(Wagner JG. Biopharmacutics: Absorption aspects. J Pharm Sci, 1961,50:359.)
6.1-7.5
14-80h
5.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
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开展中药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阐明中药成分的体内 动态变化规律,筛选新药,改善剂型,控制质量, 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7.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溶出速率测定方法
如改进溶出测定装臵、溶出介质等实验条件
3.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
胃肠道定位给药系统的设计
1
部位

pH
1-4
长度(cm)
——
表面积

转运时间
0.5-3h
十二指肠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生物药剂学概述
药物对映体往往只用一种对映体有显著药理活性, 而另一对映体没有活性或活性较弱,加上在体内的 立体选择性结合,导致其体内过程的差异。
✓ 对映体之间的空间构型不同,造成口服吸收的差别。 ✓ 血浆蛋白的结合程度及代谢作用的不同。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四、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五)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不稳定
以处方保护药物
增加脂溶性 改善化合物结构
代谢稳定性
肝代谢
代谢稳定
生物利用度好
不稳定
研究代谢药物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 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 过程的影响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3.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
消化道pH值 药物转运时间 酶与细菌
疾病引起的病理因素。 遗传因素:人体内参与药物代谢的各种酶的活性
个体差异。
***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一、生物药剂学的定义
药剂学
给药剂型 药物制剂
无生理活性
药物
添加物
制剂设计
生物药剂学
投药 应用于人体
吸收
生物体内
代谢
各部位 的分布
到达作 用部位
排泄 (感受性) 药理效果
医药品制剂的制备及人体的应用、产生药效的过程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四、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五)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 微透析技术在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应用
以透析原理作为基础的载体取样技术。
灌注埋在组织中微透析探针,组织中待测化合物沿 浓度梯度逆向扩散进入透析液,被连续不断地带出, 从而达到从活体组织中取样。

生物药剂学 3篇

生物药剂学 3篇

生物药剂学第一篇:生物药剂学简介生物药剂学是指以生物制品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及生产工艺的一门学科。

生物制品包括蛋白质、抗体、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

由于这些制品的特殊性质,药物研发和生产较为繁琐和复杂,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生物药剂学包括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如蛋白质分析、表达及克隆技术、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培养及维护、纯化工艺等。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研究生物制品本身的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包括药物的组成、结构、功能等;另一个是研究生产工艺,包括培养条件、分离纯化、制剂工艺等。

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需要精密的仪器设备,例如具有恒温、搅拌、通气等功能的生物反应器,高效的蛋白质纯化柱等。

同时,由于生物制品的高度复杂性和可变性,药厂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所生产的药品具有高度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

因此,生物药剂学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基础理论层面,也需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不断的技术突破和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和药品质量。

总之,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对于现代医药工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制药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药物开发和生产技术,同时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得许多疾病得以得到有效治疗。

预计在未来,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和发展,生物药剂学将会更加深入人心,为药品的绿色生产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第二篇:蛋白质表达蛋白质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制备一定量的纯度高的蛋白质样品通常需要通过蛋白质表达和纯化来实现。

蛋白质表达主要是指利用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表达蛋白质,其中常用的宿主包括大肠杆菌、酵母菌、哺乳动物细胞等。

蛋白质表达的基本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选择适合的表达宿主、设计、合成外源蛋白基因、构建表达载体、转染宿主、诱导表达、蛋白分离和纯化等。

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设计合适的载体,并选定适合的诱导条件,确保目标蛋白在宿主细胞中得到高效率的表达。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制剂和药剂的科学领域,它一直在医药领域引起了广泛
的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药剂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什么是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是以生物学和药剂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生物制剂的制备、纯化、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科学问题。

生物制剂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生产的药物,例如基因工程制备的重组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等。

生物药剂学的意义
生物药剂学的发展对医学和药物产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物药剂的研
发和生产不仅扩大了新药的种类,也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次,生物药剂学的发展促进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医药产业的创新和进步。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制剂的制备和纯化:研究生物制剂的生产工艺和提纯技术,确
保生物制剂的纯度和效果。

2.质量控制: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生物制剂的质量和稳定
性,提高生产工艺的可操作性。

3.临床应用:研究生物制剂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副作用,推动
生物制剂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4.安全性评估:评估生物制剂在人体内的安全性和毒性,为药物的临
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药剂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药领域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药剂学领域的研究
和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生物药剂学将继续发展新的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标准,并探索更多生物制剂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

总之,生物药剂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学科,它将继续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生物药剂学3篇

生物药剂学3篇

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概述生物药剂学是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和生产生物药物的学科。

生物药物是指由生物制剂(如细胞、细胞器、细菌、真菌等)生产的药物,包括蛋白质、多肽、抗体、核酸等。

这些药物具有高效性、高靶向性和低毒副作用等特点,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药剂学包括生物制剂的生产、纯化与分析、制剂设计与优化、质量控制、药理学与临床应用等方面。

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生物制剂的纯度、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多个方面,从而确保生物药物品质一致性和稳定性,并确保质量、安全、有效地治疗患者。

生物药物的研发、生产和上市需要严格的监管和规范,包括药品注册、批准、上市等程序。

目前,生物药物研发和生产已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生物制剂的生产生物制剂的生产包括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构建和操作等方面。

生物反应器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生物反应器内需要满足细胞生长与繁殖所需的合适条件,如温度、pH值、氧气浓度、营养物质含量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生产过程中的生物防污染和生物安全等问题。

生物反应器的设计需要考虑产品和生产类别等方面因素。

例如,对于蛋白质生产,需要考虑质量和纯度,同时对细胞菌株的维护和处理也非常重要。

微生物的产物寿命很短,而细胞培养过程中的生长周期也很长,因此,为控制污染和提高生产效率,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如开发新的细胞培养方法、提高培养温度和代谢产物的处理等。

确定合适的生产条件是生物药物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生产水平、产品纯度、收率和安全性等多个因素,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确保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生物制剂的纯化和分析生物制剂的纯化和分析涉及到许多物理化学方法和分析技术。

纯化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目标物质从其它组分中分离出来,获得高纯度的目标物质的过程。

生物制剂的纯化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生产工艺、产物特征和客户需求等。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离子交换、亲和层析、凝胶渗透、逆相层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剂学概述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类③、蛋白质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2、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3、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被动转运膜孔扩散(memberane pore transport)①.单纯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质层的溶解愈大,就愈容易扩散。

特点(2)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于单纯扩散。

(3)符合一级速率过程单纯扩散速度公式:R=PA(c-c0)/hR为扩散速度;P为扩散常数;A为生物膜面积;(c-c0)为浓度梯度;h为生物膜厚度。

若(c-c0) ≈c,假设(PA/h)=K,上式简化为R=PAc/h=Kc 单纯扩散速度属于一级速度方程。

②、膜孔扩散(1)定义:膜孔扩散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0.4nm的水溶性或极性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的亲水膜孔扩散。

(2)特点:1)膜孔扩散的药物:水、乙醇、尿素等。

2)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

③、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①.定义: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②.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1) 定义: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药物也可以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且不消耗能量。

2) 特点:1) 促进扩散的药物: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季铵盐类药物。

2) 吸收位置:小肠上皮细胞、脂肪细胞、脑-血脊液屏障血液侧的细胞膜中。

单纯扩散与促进扩散的比较单纯扩散促进扩散脂溶性药物非脂溶性不需要载体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顺浓度梯度转运速度慢速度快③.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1).定义:主动转运是指借助载体或酶促进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

(2).主动转运的药物: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以及一些有机弱酸、弱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3)部位:药物的主动转运主要在神经元、肾小管及肝细胞中进行。

(4).主动转运的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需要消耗机体能量(3)需要载体参与(4)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5)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6)受代谢抑制剂影响(7)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三)、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膜动转运: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分类胞饮(pinocytosis) :溶解物、液体膜动转运吞噬(phagocytosis):大分子、颗粒状物膜动转运的药物:(1)入胞:蛋白质、多肽、脂溶性维生素、甘油三酯和重金属等,对一般药物吸收的意义不大。

(2)出胞: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膜转运特点:(1)不需要载体;(2)需要能量;(3)有部位特异性4、pH-分配假说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弱酸性药物:p K a-pH=lg(Cu/Ci)弱碱性药物:p K a-pH=lg(Ci/Cu)式中Cu,Ci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当酸性药物的pka值大于消化道体液pH值时(通常是酸性药物在胃中),则未解离型药物浓度Cu占有较大比例。

⏹当碱性药物pka值大于体液pH值时(通常是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则解离型药物浓度Ci所占比例较高1、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①、小肠是吸收药物的主要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殊部位。

小肠中各种吸收机制均存在。

②、一些弱酸性药物能在胃内吸收,尤其当给予溶液剂型时。

胃中吸收机制主要是被动扩散。

③、大部分运行至结肠的药物往往是缓释剂型、肠溶制剂或者高部位肠道中溶解不完全的残留部分。

直肠近肛门端是直肠给药剂型如栓剂和其它直肠给药剂型的良好吸收部位。

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为主,兼有胞饮作用。

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答:①、消化系统因素:酸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胃肠液成分的影响、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②、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③、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胃切除④药物转运糖蛋白7、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答:①、解离度和脂溶性;②、溶出速度:溶解度、粒子大小、多晶型、溶剂化物③、稳定性8、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答:①、剂型;②、处方(辅料、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相互作用);③、制备工艺9、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如何提高各类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答:1. Ⅰ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率均较大,药物的吸收通常很好,改善溶解度对药物吸收影响不大。

2. Ⅱ型药物溶解度较低,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如果药物的体内与体外溶出基本相似,且给药剂量较小时,可通过增加溶解度来改善药物的吸收;若给药剂量很大,存在体液量不足而溶出较慢的问题,仅可通过减少药物的粒径的手段来达到促进吸收的目的。

3. Ⅲ型药物有较低的渗透性,则生物膜是吸收的屏障,药物的跨膜转运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可通过改善药物的脂溶性来增加药物的吸收,可能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过程。

4. Ⅳ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药物的水溶性或脂溶性都是影响药物的透膜吸收的主要因素,药物溶解度或油/水分配系数的变化可改变药物的吸收特性,主动转运和P-gp药泵机制可能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10、简述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答: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1)制成盐类,弱酸性药物制成碱金属盐;弱碱性药物制成强酸盐(2)制成无定型药物(3)加入表面活性剂OCDDS的主要类型:pH敏感型、时控型、酶解型、压力控制型2、增加药物的表面积11、设计缓控释系统应考虑的因素?答:(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2)药物的稳定性(3)药物体内吸收特性(4)昼夜节律(5)药物的运行状态12、口服结肠迟释剂的几种类型及设计依据?答:类型——pH敏感型;时控型;酶解型;压力控制型设计依据——①、结肠液pH值最高(6.5-7.5或更高)②、胃排空1-4h,小肠转运3-5h,口服后到达结肠约在5h左右③、结肠中含有丰富的菌群④、结肠为水分吸收主要区域,内容物粘度增加而使肠腔压力较大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1、各种注射给药途径的特点?答:①. 静脉注射:注射容量一般小于50mL;药物直接进入血循环,注射结束时血药浓度最高;不存在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100%;存在“肺首过效应”。

②、肌内注射:注射容量2—5mL;有吸收过程,药物以扩散及滤过两种方式转运,存在“肺首过效应”。

③、皮下与皮内注射:吸收速度:大腿皮下﹥上臂﹥腹部。

皮内注射一般作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

④其他部位注射:动脉内注射、腹腔内注射、鞘内注射2、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答:(一)生理因素:吸收速度: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二)、药物理化性质(三)、剂型因素4、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答:(一)生理因素(二)、剂型因素5、药物经皮肤转运的途径?答: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1)表皮途径(主要途径)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2)皮肤附属器途径(非主要)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渗透速度比表皮途径快。

(离子型及水溶性大分子药物)药物扩散通过角质层的途径(1)通过细胞间隙扩散(主要)角质层细胞间隙是类脂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的烃链部分形成疏水区。

极性分子经角质层细胞间隙的水性区渗透,而非极性分子经由疏水区渗透。

(2)通过细胞膜扩散致密交联的蛋白网状结构和微丝角蛋白和丝蛋白的规整排列结构均不利于药物扩散3、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答:(一)生理因素(二)剂型因素(三)透皮吸收促进剂(四)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6、药物鼻黏膜吸收的途径答:吸收途径(1)经细胞的脂质通道(脂溶性药物)——主要途径(2)细胞间的水性孔道(亲水性或离子型药物)7、影响鼻腔吸收的因素答:一)生理因素(二)剂型因素: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粒子大小、吸收促进剂与多肽类药物的吸收8、影响直肠药物吸收的因素答:(一)生理因素(二)剂型因素①、药物的脂溶性与解离度②、药物的溶解度与粒度③、基质的影响(三)吸收促进剂9、药物经眼吸收的途径答:经角膜渗透、药物经结膜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