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旅游学的研究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古镇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关注。
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分析其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旨在为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国内古镇旅游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古镇的保护与利用、古镇的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等方面。
其中,古镇的保护与利用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学者们通过考古、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古镇的历史文化及其保护价值进行评估。
同时,他们也关注古镇的旅游开发和经营模式,提出了一系列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方法和措施。
此外,一些学者还对古镇旅游的效益与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古镇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旅游者的满意度与体验。
研究结果表明,古镇旅游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社会文化交流。
二、国外古镇旅游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国外的古镇旅游研究也较为活跃,学者们更多关注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保护。
对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一些学者提出了从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来评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性,并探讨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与此同时,古镇的文化保护也备受关注,学者们强调了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以文化保护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模式。
在古镇旅游的营销和体验方面,国外学者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研究。
他们关注旅游者在古镇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满意度,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揭示出旅游者对于自然景观、人文景点和当地文化的需求和偏好。
三、古镇旅游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古镇旅游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古镇旅游的规模和景区压力不断增大,传统保护与新建设的矛盾突出。
其次,部分古镇旅游还存在商业化过度、文化破坏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注重旅游业的规划与布局,合理划定古镇旅游发展的边界和限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行业管理,提高古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要注重古镇旅游的品牌建设,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提高古镇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国内外旅游研究现状
国内外旅游研究现状国内外旅游研究现状旅游是一种人类特定需求的满足方式,旅游行为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研究,国内外旅游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的领域。
下面将从国内外旅游市场研究、旅游消费行为研究和旅游目的地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国内外旅游市场研究方面,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为旅游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旅游市场调研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进行旅游市场的研究。
通过对旅游市场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旅游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为旅游企业提供更合理的决策依据。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旅游市场的特定群体,比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对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参与情况。
这些研究为政府和旅游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
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方面,旅游消费的特殊性使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到其个人特征、社会文化背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等因素的影响。
在国内外旅游研究中,已经涌现出一些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研究,比如探索旅游消费行为的决策过程、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消费者的出行动机等。
同时,还有一些研究关注不同类型的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感知和评价,以提供更个性化的旅游推荐和服务。
旅游目的地研究方面,将目的地的各类要素与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相结合,对目的地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评价,是旅游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的地作为旅游行为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影响旅游者的行为,而且与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
因此,一些研究注重从生态环境、文化遗产、旅游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对目的地进行评估和提升,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综上所述,国内外旅游研究在不同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如何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创新、如何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等。
未来,随着全球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还将涌现出更多的研究课题和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旅游研究的需求。
国内外旅游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旅游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1. 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和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学者们对旅游产业、旅游市场、旅游消费者以及旅游目的地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首先,学者们对旅游产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分析了旅游业的特点、规模、结构以及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通过对旅游供给和需求的研究,他们揭示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此外,学者们还研究了旅游业在经济增长、就业创造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参考和决策依据。
其次,学者们对旅游市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他们研究了旅游市场的组成、特点、运作机制和规律,并通过调查和分析旅游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来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明显。
因此,企业需要注重市场营销和创新,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学者们还对旅游消费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分析了旅游消费者的特点、行为和动机,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和群体消费者的分类方法。
研究表明,旅游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征、旅游目的和旅游产品的特性等。
对旅游消费者的研究有助于企业了解消费者需求,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
最后,学者们还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他们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品牌形象、宣传推广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揭示了旅游目的地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提升竞争力的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取决于资源独特性、市场定位和品牌策略等因素。
2. 发展趋势分析根据当前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可以预见未来旅游研究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首先,多学科交叉研究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旅游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其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古镇旅游作为一种兼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形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古镇旅游研究和提高古镇旅游的质量与水平提供参考。
一、研究热点1. 古镇旅游的社会经济影响古镇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不仅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如社会学、经济学等,对古镇旅游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揭示了古镇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2. 古镇旅游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古镇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许多研究关注古镇旅游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用,探讨古镇旅游如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统与创新,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3. 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探讨了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发展趋势1. 古镇旅游的品质与服务提升近年来,国内外古镇旅游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品质和服务不足的问题。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提升古镇旅游的品质与服务水平,通过改善旅游设施、培训从业人员、优化旅游体验等手段,提高游客满意度。
2. 古镇旅游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古镇旅游与创意产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结合点,二者的融合在国内外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未来,古镇旅游将进一步与创意产业融合,通过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提高古镇旅游的附加值和创造力。
3. 古镇旅游的数字化与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古镇旅游也将越来越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应用,通过建设智能化导览系统、打造VR体验等,提供更具科技感和互动性的旅游体验。
三、结论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古镇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影响、文化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比较与展望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比较与展望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比较与展望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旅游的兴盛不仅推动着各国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也带动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探索。
本文将比较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化旅游是指以游客对于文化和人文景观的关注和兴趣为基础,在游览、参观、研究、体验中实现对于文化的认识、领悟与实践的旅游活动。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研究内容的比较。
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外的文化旅游研究都关注了文化资产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化旅游的可持续性等问题。
然而,由于国内外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也存在差异。
国外研究更加关注旅游者的行为和体验,注重从文化视角去理解旅游现象;而国内的研究更注重政策制定、规划设计和市场运营等方面的研究。
其次,研究方法的比较。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的文化旅游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上。
国外研究更加注重借助大数据、网络调查和混合研究方法来获得更全面和精确的研究结果;而国内研究则偏重于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等传统研究方法。
另外,国外的研究还更加注重理论探索和创新,而国内的研究则更注重实践应用和政策建议。
再次,研究成果的比较。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成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国外的研究成果更多体现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书籍出版等形式上,对于推动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国内的研究成果更多体现在行业报告、政策建议和实践案例等形式上,对于指导实际工作和规划设计具有重要价值。
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内外的文化旅游研究都面临着以下挑战和机遇。
首先,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内文化旅游研究应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合作交流,借鉴国外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提升自身研究水平。
同时,还应加强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共同研究国际文化旅游发展的规律和问题。
其次,要提高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
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综述
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旅游形式的多元化,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融合了学习与旅行的教育模式,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能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界定研学旅行的概念,明确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旅游形式,所承载的教育功能与旅游体验的双重属性。
接着,我们将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背景进行梳理,包括教育改革的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综合素质教育的需求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概述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现状,包括研究的数量、研究的主题、研究的方法等,以揭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我们还将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的特点进行比较,以揭示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我们将概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明确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成果,分析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国内研学旅行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学旅行的概念界定与特点分析。
多数研究认为,研学旅行是一种结合学习和旅行的教育方式,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探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注重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
研学旅行的价值与意义探讨。
研究指出,研学旅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还能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与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提出了多种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如以学校为主导的研学旅行、以旅行社为载体的研学旅行等。
同时,针对不同学科和年级的研学旅行模式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历史文化研学、自然科学研学等。
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
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引言:旅游是一项多元化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休闲和娱乐,更是为了追求新的体验和文化交流。
近年来,旅游体验研究逐渐成为旅游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一、旅游体验定义与分类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各种情感、认知、行为和互动,它包括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社会互动和个人体验等方面。
根据体验的不同特点和动机,旅游体验可以分为审美体验、娱乐体验、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等。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在国内,旅游体验研究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他们侧重于不同旅游目的地的体验分析和旅游者行为的研究。
例如,有研究关注到了景区环境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发现景区环境的自然美景和文化氛围可以提升旅游者的体验满意度。
此外,还有研究将旅游体验与消费行为结合起来,发现旅游者的体验满意程度可以影响其反复购买行为和对目的地的推荐意愿。
三、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体验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体验经济学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了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此外,心理学和社会学也对旅游体验做出了重要贡献。
心理学家研究了旅游者的情感和认知,社会学家研究了旅游者与当地社区的互动。
四、旅游体验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旅游体验对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旅游体验能够提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满意度,增加其对旅游产品的忠诚度和再次购买的意愿。
其次,旅游体验可以激发旅游者的口碑传播,带动其他人的兴趣和消费行为。
最后,旅游体验的改进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升级和创新,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未来的研究趋势尽管旅游体验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例如,如何创造独特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如何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以及如何利用新兴科技来增强旅游体验等等。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审视旅游体验,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休闲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差异与内涵解析
休闲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差异与内涵解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生活品质、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休闲旅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差异与内涵解析。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休闲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揭示休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以期为我国休闲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外休闲旅游的研究历程和发展脉络,分析休闲旅游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休闲旅游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揭示国内外休闲旅游研究的差异与特点。
结合国内外休闲旅游的典型案例和实践经验,深入解析休闲旅游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提出休闲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本文还将对休闲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休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休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为推动休闲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休闲旅游的研究兴趣和热情,共同推动休闲旅游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国内外休闲旅游研究现状休闲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国外对于休闲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丰富多样,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休闲旅游的概念、动机、行为、影响等多个方面。
相比之下,国内对于休闲旅游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旅游研究体系。
在国外,休闲旅游研究多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休闲旅游动机、行为特征、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一些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法,深入分析了休闲旅游者的需求、偏好和消费行为,为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国外学者还关注休闲旅游对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策略。
在国内,休闲旅游研究则更多地结合了中国实际情况,对休闲旅游的概念、类型、特点和发展策略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休闲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差异与内涵解析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休闲旅游 的发展进行了研究(Ricketts,2014;Schmitt,2013)。
差异与内涵解析
国内外休闲旅游在研究现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在研究内容上,国 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旅游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而国外研究则更加注 重休闲旅游的需求和供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研 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而国外研究则更加注重定量研究和案例分析。此外,在学 术成果方面,国内休闲旅游研究虽然发展迅速,但相比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更好地推动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 闲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是指除去工作和必需的日常生活时间外,可用于自由支 配的时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休闲时 间逐渐增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我国居民的平均年休假时间为2.7 天,而2000年仅为1.0天。同时,周末休息时间的增加也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 进行旅游休闲。
在研究成果方面,国外休闲旅游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对于旅 游者行为特征的研究、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优化策略等。而国内研究成果则主要集 中在旅游规划和资源评价方面,对于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 少。
内涵解析
休闲旅游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休闲旅游是一种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形式,区别于以观光为目的的传统 旅游。
总之,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不断增加,旅游休闲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时间的主 要活动之一。同时,休闲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旅游的主要方式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已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休闲领域中,深度休闲逐渐成为人们的焦点,其独特的概念内涵、研 究现状及未来发展展望引发了广泛。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深度休闲的概念内涵、 研究现状及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观念的增强,康养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捧。
康养旅游不仅注重休闲度假,更强调在旅游过程中达到身心健康、精神愉悦的目的。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康养旅游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康养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康养旅游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康养旅游的资源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总结国内外在康养旅游领域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结合我国康养旅游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期推动康养旅游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康养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为我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国内外康养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内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康养旅游在国内迅速崛起,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康养旅游的发展。
例如,各地纷纷推出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康养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同时,随着旅游市场的细分,康养旅游产品也日益丰富多样,涵盖了温泉养生、森林康养、中医药康养等多个领域。
然而,国内康养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配置不均、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等问题。
相较于国内,国外的康养旅游发展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市场体系。
许多国家都拥有丰富的康养旅游资源,如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日本的温泉胜地等。
这些国家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康养旅游相结合,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康养体验。
国外康养旅游还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
然而,随着全球康养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外康养旅游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何保持自身优势、拓展新兴市场等。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
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
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
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一)旅游与文化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
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
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
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国内外对旅游学的学科认同度及研究差异
国内外对旅游学的学科认同度及研究差异旅游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在对旅游学的学科认同度上,还体现在研究的重点、方法和理论体系等方面。
在国外,旅游学的学科地位相对较为明确和稳固。
许多发达国家将旅游学纳入高等教育体系,设立了专门的旅游学院或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例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旅游学已经有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
这些地区的学术界和教育界普遍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
国外对旅游学的学科认同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其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
旅游业在许多国家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外汇收入。
因此,政府和企业对旅游研究的需求旺盛,为旅游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同时,国外的旅游研究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广泛借鉴了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
相比之下,国内对旅游学的学科认同度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确定性。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专业的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旅游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在一些高校中,旅游专业往往隶属于其他学科门类,缺乏独立的学科地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在产业规模、发展模式和市场成熟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导致旅游学的研究和教育相对滞后,对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探索还不够深入。
其次,国内的学科划分体系较为严格,新学科的设立和发展需要经历较长的审批和论证过程。
这使得旅游学在争取独立学科地位时面临较大的困难。
在研究重点方面,国外的旅游研究更加注重旅游对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例如,研究旅游如何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等。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古镇,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景观。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旅游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追寻历史记忆、体验地域文化的重要选择。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综述,全面梳理古镇旅游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以期为古镇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古镇旅游的发展历程,从国内外古镇旅游的兴起背景、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将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综述,包括古镇旅游资源评价、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古镇旅游市场与营销、古镇旅游影响与效应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领域的梳理和评价,可以深入了解古镇旅游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本文还将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分析古镇旅游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和新趋势。
通过对古镇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探讨,可以为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启示。
本文将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贡献与不足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可以为古镇旅游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在中国,古镇旅游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古镇资源的日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领域。
国内学者对古镇旅游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古镇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古镇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古镇旅游的市场营销策略等。
古镇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方面,国内学者运用多种方法对古镇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和分类,分析其空间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
一些研究指出,古镇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是推动古镇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同时,学者们也提出了在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保持古镇的原真性和历史风貌。
古镇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方面,国内研究强调了古镇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古镇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其建筑、民俗、手工艺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红色旅游国内外研究文献
红色旅游国内外研究文献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梳理红色旅游国内外研究文献,以期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红色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以革命历史、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形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红色旅游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
在国内,红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学者们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措施。
2. 红色旅游文化传承与创新:学者们认为红色旅游可以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创新红色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3. 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学者们认为红色旅游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动力,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国际上,红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红色旅游与国家形象塑造:学者们认为红色旅游可以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提高国家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2. 红色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学者们认为红色旅游可以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 红色旅游与国际交流合作:学者们认为红色旅游可以成为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综上所述,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露营旅游研究综述
# 国内外露营旅游研究综述摘要:露营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综合梳理,从露营旅游的定义与特点、发展历程、市场需求与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旨在深入了解露营旅游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推动露营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概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旅游体验。
露营旅游作为一种能够让人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旅游方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户外活动的需求,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对露营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露营旅游的定义与特点(一)定义目前,国内外对于露营旅游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
一般来说,露营旅游是指人们在户外自然环境中,通过搭建帐篷、房车等住宿设施,进行住宿、餐饮、娱乐等活动的旅游方式。
(二)特点1. 亲近自然露营旅游让人们能够远离城市的喧嚣,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增强与自然的亲近感。
2. 自主性强露营旅游具有较高的自主性,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活动内容和行程安排,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 体验性丰富露营旅游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如徒步、骑行、钓鱼、烧烤等,让游客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不同的乐趣和挑战。
4. 成本较低相比于传统的旅游方式,露营旅游的住宿和餐饮成本相对较低,适合不同消费水平的游客。
5. 社交性强露营旅游通常是团队或家庭出行,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交能力。
三、露营旅游的发展历程(一)国外发展历程露营旅游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 19 世纪末期,欧洲和美国就出现了露营活动。
随着汽车的普及和旅游业的发展,露营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旅游方式。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露营旅游在欧美国家达到了鼎盛时期,露营地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比较与展望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比较与展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方式。
国内外对文化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理论和实践上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比较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现状和展望,来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国内文化旅游研究的现状国内文化旅游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涉及的领域也日益广泛。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文化旅游市场和消费行为、文化旅游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等。
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国内研究者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推动了相关景区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工作。
例如,泰山、故宫、长城等著名景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成果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文化旅游市场和消费行为方面,国内研究者关注游客的需求和行为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深入挖掘游客对于文化旅游产品的认知、体验和满意度等。
这些研究为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提升和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文化旅游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国内研究者关注文化旅游对于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探讨文化旅游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些地方通过文化旅游的引进和发展,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然而,国内文化旅游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对于文化旅游的定义和范围的认识还不够统一,导致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还有待提高,很多研究只停留在学术论文的层面,难以为实际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的现状国外文化旅游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相对较早,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文化遗产旅游、文化旅游地管理和文化旅游产业等。
在文化遗产旅游方面,国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通过对各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经验。
例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法国的巴黎等世界知名的文化遗产城市的保护和开发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文化旅游地管理方面,国外研究者关注文化旅游地的规划、管理和运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和指导方法。
国内外文化旅游比较研究
一、“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在国内旅游学界、旅游业界以及大众传媒,经常会提到这样两个概念:“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我们也注意到,在一般性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存在相当的随意性,有时混淆难辨。
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是有区别的。
“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这种人类行为有关的文化现象的总和,主要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三个方面构成。
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旅游文化所探讨的主要包括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哲学、旅游美学等领域。
旅游文化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在如何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如何实现令旅游者满意的企业管理与服务,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如何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等方面,这样的研究有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理论界开始关注对旅游文化的研究。
主要原因是,八十年代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在开发、利用现有旅游资源的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全国各地纷纷建造一些新的旅游景点,由于强烈的功利目的和对旅游活动的偏狭理解,这一类新造景点往往粗制滥造,缺乏起码的文化含量和艺术底蕴,非但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而且某种程度上造成对中国整体旅游形象、文化形象的严重破坏。
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为旅游文化的研究创造了很好的契机。
“文化旅游”则是与旅游产品密切相关的观念意识,是旅游者体验与学习相结合的心理需求,是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旅游经营者设计旅游产品时的一种创意思维,开展文化旅游的目的在于为旅游者提供富含文化特色的观光、度假、休闲、商务等形式的旅游产品服务,使旅游者以文化审美、文化鉴赏的心理去从事旅游活动,从而获得一次更有意义的旅游经历。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旅游质量,增强旅游对旅游者的效用,而且有利于旅游业界形成一类以强化文化感受为特征的产品设计思路,从产品创意、设计到导游功能及其业务素质等方面形成一个以文化意识为基础的实践操作体系。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全面回顾杭州旅游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系统整理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树立杭州旅游文化发展的新理念,以创新性思维整合杭州丰富的文化要素,凝炼与营造杭州城市文化形象,使之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并在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国际格局中,确立自己独特的位置。
国外研学旅行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研学旅行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融合了学习与旅行的教育模式,逐渐在国内外教育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国外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研学旅行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国外研学旅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进行概述,阐述其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随后,通过对国外研学旅行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出其主要的理论研究方向,包括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实施策略、效果评估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外研学旅行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其对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推动研学旅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应用,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一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二、国外研学旅行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融合了学习和旅行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关注。
国外研学旅行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多个阶段,为现代研学旅行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研学旅行的萌芽阶段,主要聚焦于旅行中的教育价值探索。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国家开始兴起“教育旅行”的概念,强调通过旅行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对不同文化和社会的理解。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关注旅行的教育意义和可能性,为后续研学旅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实践的深入,研学旅行进入了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作为正式的教育课程。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开始关注研学旅行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以及评估机制等方面,力图构建完善的研学旅行理论体系。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研学旅行理论研究迎来了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继续关注研学旅行的具体实施策略,更加注重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一、国外旅游学术的研究历程
早期的旅游学术研究:在1899年,意大 利政府统计局的L.Bodio发表的《在意大 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及其消费的金钱》一 文,被认为是最早从学术角度研究旅游 的文献。
早期研究特点:主要关注旅游活动的外 部现象及其直观的经济效应的描述与认 知。采取的方法主要是统计方法。
12
20世纪西方旅游学术研究的 两个主要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以前---旅游学术研究主 要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表现出 一种明显的单科独进的集中研究态势。
13
主要观点来自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 他在1927年著述《旅游经济讲义》一书, 认为旅游是一种经济性质的社会现象。
变化的动因来自现代大众旅游(mass tourism)的兴起
16
现代旅游持续快速发展原因
---家庭或个人收入不断提高。 WTO 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 或区域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 旅游业就会兴旺发达起来,国人就会产 生旅游动机,就会形成旅游市场;当 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国人就有能 力到周边国家旅游;GDP达到5000美元 时,国人就有能力周游世界。
14
持不同观点者是:
---德国柏林大学的葛留克斯曼教授,在《旅游 总论》一书中指出:研究旅游现象就是研究旅 游活动的基础、发生的原因、运行的手段及其 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范围广泛,需要从不同 学科角度去研究而不能只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 察它。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在《旅游总
论概要》中指出:旅游现象本质上是具有众多
兴起原因:入境旅游迅猛发展
22
1978年 1980年 1990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19
Mass tourism 带来的两难问题
旅游与环境; 旅游与道德(the moralisation of tourism); 旅游与文化; 旅游与安全; 旅游与社区居民; ……
20
西方在旅游是否是一门学科上 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
关于学科成立的基本衡量标准:独立研 究对象,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
《辞海》对于学科的解释有两种: (1)学术的分类:简单的理解就是知识体系
或研究领域的划分。前者与“科学”一词同义。 中国学术的划分主要在近代,分为义理之学— 哲学;考据之学—历史学;词章之学—文学; 经世之学—经济学。 (2)教学的科目: 在此课程中,我们所讲的旅游学既是指学术分 类中的一个研究领域;同时也有一层意思是指 大学教育(含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学 科目。
第三节 怎样学好“旅游学概论”
3
第一节 国内外对旅游学 的学科认同度及研究差异
4
学科认同度差异: 在西方:对旅游是否是一门学科至今仍
存在较大的分歧意见,没有形成比较一 致的认同。 在中国:基本认同旅游是一门学科。 原因:旅游发展历程上的差异、使之引 起被关注的焦点、重视的程度不同
5
什么是学科?
17
续
---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更加迅猛。 1957—1999年,世界人口翻了1倍,净增3
1999年达到50%,发达国家超过70%。
18
续
---汽车的大发展与飞机的出现,大型油 轮的使用,铁路运输网的扩展,使民用 交通运输更加便利。
---各国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深度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
8
托马斯·库克(英国人 1808—1892)开创了近代 旅游业发展的先河。
9
与此同时,西方在经济学、统计学、心 理学等学科发展方面正处于兴旺发展阶 段,这些学科从理论、方法和手段上, 为旅游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
旅游学术研究始于近代的西方国家
10
在中国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比西方足足晚了一个 世纪。新中国建立以后,又很快步如闭 关自立的道路。
相互作用要素和方面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是
以旅游活动为中心,与经济、社会、政治、文
化、技术等社会中的各种要素和方面相互作用
的产物。因此需要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并得
出旅游现象更接近于社会学范畴,而不是经济
性质的结论。
15
2、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学术研究逐 步形成多学科渗透研究的基本格局,但 至今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或者 说,将旅游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观点还 未取得普遍认同。
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一直视旅游是一项 产业,而非一门学科;
研究视野开阔、分散,对一些基本概念 在认识上存在多种不同理解,尚难统一 认识;
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 长期存在重应用、轻理论的局面。
21
二、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 兴起与发展
中国旅游学术研究,是伴随着中国改革 开放的步伐,与中国旅游业的产生和发 展、旅游教育的创立和拓展同时起步的, 历时仅20多年的时间。
7
在西方
旅游活动发生深刻变化,引起人们开始关注的 时间大约在19世纪的中叶。
原因:产业革命的推动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刺激旅游活动的需要与
发展; ---改变了许多人的工作性质;劳资双方矛盾日
益彰显;工人获得在传统节假日带薪休假权利, 为旅游活动提供必要机会; ---富裕阶层发生变化,促成了旅游规模的扩大; ---交通运输方式变化,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国内外对旅游学的学科认同度 及研究差异
1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国内外关于旅游是一门学科的态度
及其研究上的差异; 2、了解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内外对旅游学的学科认同度及研
究差异
第二节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6
学科是怎样产生的?
一门学科的诞生不会是偶然的,总是遵循一定 的规律。综观许多学科产生的过程,一般来说 大致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被社会所关注、重视。即是说某一现象让 人们意识或认识到,它同自己的生存或命运紧 密关联,于是自觉、不自觉的都会去关注、了 解、研究它;
二是其它学科能从理论、方法、手段等方面为 它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具有学术研究的环 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