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
著名诗人秋瑾人物简介
• 秋瑾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 秋瑾的诗歌注重音韵的和谐,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秋瑾诗歌的影响和地位
秋瑾诗歌的影响
• 秋瑾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辛亥革命时 期的重要文学遗产 • 秋瑾的诗歌激励了无数革命志士,为推翻清朝统治做出 了巨大贡献
秋瑾诗歌的地位
秋瑾在辛亥革命中的活动与贡献
秋瑾在辛亥革命中的活动
•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秋瑾积极参与革命活动,组 织浙江光复军 • 秋瑾带领浙江光复军攻克绍兴,为推翻清朝统治做出了 巨大贡献
秋瑾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
• 秋瑾的英勇斗争,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秋瑾的诗歌、文章等作品,为辛亥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理 论支持
秋瑾的诗歌遗产
• 秋瑾的诗歌作品被后人传颂,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 秋瑾的诗歌精神,激励着后人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 斗
秋瑾的书法遗产
• 秋瑾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诗书双 绝” • 秋瑾的书法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传承的重要财富
秋瑾对后世女性解放与革命事业的影响
秋瑾对后世女性解放的影响
秋瑾与女性解放运动的关系
秋瑾积极参与女性解放运动
• 秋瑾回国后,积极参加女性解放运动,为女性的平等权利而奋斗 • 秋瑾创办女子学校,提倡女性教育,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秋瑾在女性解放运动中的贡献
• 秋瑾的诗歌、文章等作品,为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 秋瑾的组织、领导才能,为女性解放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秋瑾被誉为“诗界女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 秋瑾的诗歌作品被后人传颂,成为永恒的经典
03
秋瑾的思想观念与女性解放运动
秋瑾的女性观念及其时代意义
秋瑾
在东京加入 了中国同盟 会。
同年12月,秋瑾的生前好友将其 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冷桥畔。因 清廷逼令迁移,又于1909年秋将 墓迁移湘潭韶山。后经湘、浙两 省商定,迎送秋瑾遗骨到浙江, 复葬西湖原墓地。
1912年12月,孙中山致祭秋瑾墓, 撰(zhuàn)挽联:“江户矢(shǐ ) 丹忱(chén ),重军首赞同盟会;轩 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秋瑾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痛恨自 己不能果断地去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两 年后,王廷钧买了一个官衔,与秋瑾来到 遭受浩劫的北京。望着国破山河碎的局面, 秋瑾难平心中的忧伤和愤慨。她开始广泛 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籍,交往了一批对祖 国命运忧心忡忡的朋友,一起探讨救国的 道路。
1904年,秋瑾终于冲破家人的百般阻挠, 来到日本。在东京,秋瑾在和进步人士的 密切接触中,学习了很多新知识,明白了 许多革命道理,思想更为成熟,性格更为 刚毅。第二年夏天,秋瑾回国加入了革命 组织光复会。1905年8月14日,秋瑾在东京 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此后秋瑾自号“鉴湖 女侠”,四处奔走,发展同盟会,积极做 好斗争准备。
梅(其二) 冰姿不怕雪侵, 羞傍琼楼傍古岑。 标格原因独好, 肯教福贵负初心。
梅(其一) 谪来尘世具芳姿。 如何不遇林靖? 本是瑶台第枝, 飘泊天涯更涯。
5、秋瑾葬 西湖原墓地。 在哪里?
1905年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4日
4、她在哪 里加入中 国同盟会?
2、秋瑾在什么 时候冲破家人的 阻挠到日本?
1904年。 王廷钧。
1907年,秋瑾被推举为绍兴大通学堂督 办。她以大通学堂为据点,积极联络金华、 处州各地会党群众和驻浙新军,组成“光 复军”,并与徐锡麟相约举行浙皖(wǎn) 起义。但是计划被泄露了,清政府大肆捕 杀革命志士,先是徐锡麟壮烈牺牲,之后 秋瑾也被捕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秋 瑾高昂着头,正义凛然地说:“革命党人 不怕死,要杀便杀!”7月15日,秋瑾在兴 轩亭口慷慨就义,她是中国第一个为推翻 清朝卖国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女英雄。
秋瑾的家庭与个人生活
秋瑾的家庭与个人生活秋瑾,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女性革命家之一,她的家庭与个人生活是我们探究她事业背后支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家庭背景、婚姻和子女、对家庭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1. 家庭背景秋瑾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她的父亲是湖南长沙人,母亲则是来自福建。
尽管秋瑾的家庭并不富裕,但她在家庭中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父亲秉承着先进的思想,鼓励女儿接受教育,并努力培养她的才智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家庭教育为秋瑾后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婚姻和子女秋瑾在18岁时与郭嵩焘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婚后不久,秋瑾就积极投身到民主革命运动中,对她的家庭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由于秋瑾经常外出参与革命活动,她的丈夫郭嵩焘负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支持妻子的事业并尽力维系家庭的稳定和支持。
3. 对家庭的影响秋瑾的革命事业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使得她的家庭成为了革命的坚实后方。
秋瑾在政治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通过她的努力,她开始了解并关注妇女权益,积极参与和倡导妇女教育和解放。
她对于家庭的牵挂并没有阻碍她为妇女事业奋斗的步伐,相反地,她的家庭成为了她坚持事业的精神支柱。
4. 个人生活尽管秋瑾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她的个人生活却并不顺遂。
她所热爱的事业带给她忧愁和痛苦,她屡屡被捕入狱,经历了数次困境。
这些挫折和磨难使得她的个人生活备受打击,但她从未放弃。
她的坚持和牺牲精神为后来的革命家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秋瑾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在她的革命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她的家庭背景为她的成长和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婚姻和子女的存在使得她对革命事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责任感。
虽然她的事业给她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冲击,但家庭也成为了她持之以恒的动力。
秋瑾的个人生活也经历了艰辛和打击,但她从未屈服,一直坚持战斗,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秋瑾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鉴湖女侠、革命党人——秋瑾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中文名:秋瑾别名:秋闺瑾(原名),鉴湖女侠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出生日期:1875年11月8日逝世日期:1907年7月15日职业:革命家毕业院校:青山实践女校主要成就:创办《中国女报》策划皖浙起义祖籍:浙江绍兴就义之地:浙江绍兴轩亭口参加组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丈夫:王廷钧子女:儿子王沅德,女儿王灿芝目录人物概述人物介绍投身革命从容就义后人评价生平年表生年新考秋瑾诗选月梅(其一)梅(其二)读书口号望乡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鹧鸪天赤壁怀古去常德州中感赋秋海棠杜鹃花残菊红毛刀歌满江红(小住京华)如此江山翠楼怨剑歌泛东海歌对酒宝刀歌(1907)题芝龛记满江红(肮脏尘寰)菊秋瑾精神纪念舞剧《秋瑾》基本信息剧情介绍编创演职人员影视剧《秋瑾》1、1984年版电视剧《秋瑾》2、1983年版电影《秋瑾》3、1953年版电影《秋瑾》2011年电影《竞雄女侠·秋瑾》越剧《秋瑾》1959年越剧《秋瑾》1995年越剧电视剧《秋瑾》秋瑾与婆家双峰秋瑾故居秋瑾墓在线观看人物概述人物介绍投身革命从容就义后人评价生平年表生年新考秋瑾诗选月梅(其一)梅(其二)读书口号望乡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鹧鸪天赤壁怀古去常德州中感赋秋海棠赋柳杜鹃花残菊红毛刀歌满江红(小住京华)如此江山翠楼怨剑歌泛东海歌对酒宝刀歌(1907)题芝龛记满江红(肮脏尘寰)菊秋瑾精神纪念舞剧《秋瑾》基本信息剧情介绍编创演职人员影视剧《秋瑾》1、1984年版电视剧《秋瑾》2、1983年版电影《秋瑾》3、1953年版电影《秋瑾》2011年电影《竞雄女侠·秋瑾》越剧《秋瑾》1959年越剧《秋瑾》1995年越剧电视剧《秋瑾》秋瑾与婆家双峰秋瑾故居秋瑾墓在线观看展开编辑本段人物概述秋家自曾祖起世代为官。
秋瑾
投身革命
秋瑾1907 年1月14日 创刊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 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 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 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 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1904年夏,她毅然冲破封建家 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 继入青山实践女校。并在横滨加入了冯自由等组织 的三合会。 在日本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办《白话 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 (军师)。
光绪三十一年,秋瑾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 绍加入光复会。徐锡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复会后,国内 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1]光绪三十一年七月,秋瑾 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 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 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 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 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 ‚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 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14日),《中国 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 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 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本剧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而创作演出的。
第一幕第二场【决裂】数日后王廷钧家。王廷钧借婴儿百 天,请来巡抚贵祺、洋人等宾客,一派花天酒地。秋瑾不满丈 夫醉生梦死的生活,思绪万千。被贵祺抢作丫头的秀容,乘机 潜逃,向秋瑾求助。秋瑾掩护她逃走,再次触怒王廷钧,夫妻 间发生激烈争执。秋瑾面对贵祺等人,吟《宝刀歌》怒斥群丑。 王廷钧大怒,打了秋瑾,秋瑾愤然离家,夫妻决裂。 第二幕【留日结社】1906年初,日本。富士山下,樱花烂 漫。日本青年来到秋瑾住地,把友谊的鲜花献给中国好友,互 祝花节。秋瑾与林发、伯俊等有志之士秘密结社,宣誓推翻清 王朝。但清学监颁布‚取缔留学生活动‛令。陈天华当众剪下 学监发辫,以示儆诫。 蒋纪盗取光复会人员名单未成,当即杀死同党以灭口,并 表示对清朝廷的忠诚,潜为奸细。陈天华因革命活动被监禁, 愤恨跳海自尽。他的悲壮行动激起林发、秋瑾等人的决心,他 们回国组织武装起义。
秋瑾
秋瑾精神
忧民忧国,为了祖国独立富强, 忧民忧国,为了祖国独立富强,不惜牺牲个 人生命, 人生命,用鲜血来唤醒民众 百年前旧中国, 百年前旧中国,封建礼教思想的黑暗统治是 那样顽固。她作为一个弱女子, 那样顽固。她作为一个弱女子,敢于如此冲 破思想牢笼,打碎封建精神枷锁, 破思想牢笼,打碎封建精神枷锁,去崇仰真 追求光明,主张共和,坚持男女平等。 理,追求光明,主张共和,坚持男女平等。 面对腐朽没落的社会,满腔热血,一身正气。 面对腐朽没落的社会,满腔热血,一身正气。 为求得社会正义而奔走呼号,直至从容就义。 为求得社会正义而奔走呼号,直至从容就义。 她的女侠气概,就是正义的化身。 她的女侠气概,就是正义的化身。
秋瑾与李清照
李清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像
李清照与秋瑾分别生活于宋、 李清照与秋瑾分别生活于宋、 清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 清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她们 都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和超 凡的才艺, 凡的才艺,都有着崇高的政治 理想和相似的审美情趣。 理想和相似的审美情趣。她 们的人生都是悲剧性的, 们的人生都是悲剧性的,有很 多相似的地方。 多相似的地方。
1.共同的悲剧之源 1.共同的悲剧之源—— 共同的悲剧之源 卑微的社会地位和至高的才艺 与品格修养。 与品格修养。 2.相似的悲剧人生命运 相似的悲剧人生命运——孤 2.相似的悲剧人生命运 孤 独、凄凉 3.共同的审美追求 共同的审美追求——偏爱残、 偏爱残、 3.共同的审美追求 偏爱残 瘦之美 4.相同的排忧方式 相同的排忧方式——以诗酒 4.相同的排忧方式 以诗酒 为媒介来排谴心中的悲愁
秋瑾卧室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 年 ),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 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 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 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 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 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 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 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 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 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 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 拟于7月 日在浙江 日在浙江、 拟于 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 时起义。因事泄, 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 月 日 在大通学堂被捕。 月 日 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 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 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 被捕后没有一句供词, 被捕后没有一句供词,只留下 一纸,上书“秋风秋雨愁煞人” 一纸,上书“秋风秋雨愁煞人” 七个字。 七个字。 更显其女英雄得气概(⊙ ⊙ 更显其女英雄得气概 ⊙v⊙)
秋谨
日本之旅
PS:瑾逃情往日本留学,金(金逸之)
遽失瑾,始顿悟爱瑾已深,乃抛却 一切,赴日寻瑾,两人共堕爱河。 及后,瑾发现金乃满州贵族后裔, 内心痛苦万分,后终毅然舍弃,回 国革命。
场进 故 主 秋 士 塔 故 所行 居 持 瑾 朱 山 居 。反 成 绍 留 赓 , 坐 清为兴学故原北 革她大日宅系朝 命联通本之明南 的络学归一代, 主会堂国部大背 要党时后分学依 , 。
日本之旅
1904年,秋瑾丈夫 与另一女子闹出不 寻常关系,瑾忍无 可忍,婚姻破裂。 于是她抛家离子, “束轻便之行装, 出幽密之闺房,乘 快乐之汽船,吸自 由之空气”东渡日 本留学。
日本之旅
7月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入 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 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 命救国和男女平权道理。在此期间,曾与陈撷芬发 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 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秋瑾最终打破了桎梏 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并 创办《白话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发表 《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 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
秋瑾英雄事迹
1904年秋瑾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 受封为“白纸扇”。1905年归国后,由徐锡 麟介绍参加光复会。1907年1月14日,在上 海创刊《中国女报》。号召女界为“醒狮之 前驱”,“文明之先导”。7月6日,徐锡麟 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 瑾。7月10日,她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 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毅 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秋瑾被捕。7 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的生平与事迹
秋瑾的生平与事迹秋瑾(1875年-1907年),字叔微,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革命家。
她勇敢地参与了中国晚清时期的革命运动,为争取民主与平等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将以时间线的方式,介绍秋瑾的生平及其重要事迹。
1. 秋瑾的早年生活(1875年-1896年)秋瑾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官宦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官员,家境并不富裕。
她从小聪慧好学,对社会的不公与贫困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
尤其是在她上学的时候,她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民在封建制度下的苦难生活,这使得她对社会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秋瑾的革命启蒙(1896年-1898年)1896年,秋瑾从无锡教会学校毕业后,她被派往日本留学。
在东京,她接触了许多进步思想,受到了思想启蒙。
她开始关注国家的政治状况,了解到中国正处于国家衰落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危机之中。
这让她意识到,为了挽救国家,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3. 秋瑾的反清起义(1898年-1900年)1898年,秋瑾回到中国后,积极参与了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
她组织并参与了许多示威游行,呼吁政府进行改革。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反动和封建势力的阻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秋瑾的家人也因参与运动被清政府逮捕,并遭受压迫。
4. 秋瑾的崛起与逝世(1901年-1907年)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但秋瑾没有放弃她的信念。
她积极投身于革命组织,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核心成员。
她利用自己的人脉和知识,为革命运动筹款,组织和宣传。
她也连续出版了许多揭示清政府罪行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人民的关注。
1907年,秋瑾因被叛徒出卖,遭到清政府的逮捕。
她经受了长时间的拷打和折磨,最终不幸牺牲,壮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的烈士。
5. 秋瑾的遗志与影响秋瑾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意志和勇气激励着后来的革命者,成为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先驱。
她的牺牲与付出也使人们对民主和平等的追求更加坚定。
总结:秋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革命家,她不畏艰险,为了争取中国的民主与平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秋瑾的生平与革命经历
秋瑾的生平与革命经历秋瑾,中国现代女性革命家,曾参与辛亥革命,为中国妇女争取平等权益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文将介绍秋瑾的生平以及她在革命事业中的经历。
一、早年生活秋瑾于187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村家庭。
尽管家境贫寒,但秋瑾一直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
她自幼聪明好学,尤其对于兄长的政治讨论和书信往来表现出浓厚兴趣。
这为她日后的革命思想埋下了伏笔。
二、求学经历秋瑾在十几岁时,经过家人努力争取,得以进入当地一所女子私塾学习。
她在学校表现出色,很快成为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
这段求学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知识,也增强了她对社会不公的反思和改变的渴望。
三、参与革命活动秋瑾在诗词中宣泄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她的作品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于是,她利用自己的文学才华,积极参与宣传革命思想的文学刊物。
此举让她成为了社会上备受瞩目的知识青年,也使她与其他志同道合的革命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四、与孙中山的相识与合作秋瑾在一次政治讨论会上结识了当时正在倡导革命的孙中山。
两人不仅一见如故,还发现彼此身上都具备着对革命的执着和献身精神。
秋瑾决定与孙中山一起投身到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中。
五、秋瑾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秋瑾积极参与了许多革命活动。
她用自己的文笔宣传革命思想,并且组织妇女们积极参加示威和抗议活动。
她坚信妇女应该与男性一样享有平等的权益,这种坚持也成为她一生追求平等的精神象征。
六、秋瑾的牺牲与影响秋瑾短暂的生命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和困难,但她从未放弃她的信念。
然而,命运对她并不宽容,她被清朝政府逮捕并处决。
尽管秋瑾在生命短暂的时间里无法亲眼目睹她所追求的平等社会的实现,但她的牺牲激励了许多人,继续为妇女权益和中国的独立与解放而奋斗。
七、秋瑾的遗产和纪念秋瑾的牺牲为中国妇女争取平等权益的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她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女杰”,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纪念她的贡献,许多学校、街道和公共建筑都以她的名字命名,让人们能够铭记她的革命事业和精神。
秋瑾中国近代女性解放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秋瑾中国近代女性解放运动的标志性人物秋瑾:中国近代女性解放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中国近代历史上,女性解放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一长期的历史中,有许多杰出的女性担任了关键角色,其中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就是秋瑾。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女权主义者,秋瑾为中国女性争取平等权益,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早年生活及教育背景秋瑾生于1875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她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母亲则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秋瑾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她自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和对社会不公的敏感。
二、参与维新运动19世纪末的中国正值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兴起时期。
秋瑾积极参与了这一运动,她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她追求知识,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并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
她经常参加各类维新团体的活动,与一些著名维新人士保持密切联系。
这些经历不仅扩展了她的眼界,更坚定了她为妇女争取平等权益的决心。
三、妇女解放思想的发展秋瑾在思想上的独立和开放,使她能够看到妇女问题的重要性。
她意识到,在一个传统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剥夺了许多权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各种限制。
为此,她开始撰写文章,开设演讲会,推动妇女解放的思想传播。
她提出了“男女平等,共同进步”的口号,呼吁妇女要勇敢地为自己的权益而斗争。
四、秋瑾与戊戌变法1898年,秋瑾参与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这次改革企图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使中国摆脱落后状态,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迎头赶上西方国家。
秋瑾作为戊戌变法的积极参与者,倡导妇女解放,主张给予女性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权利。
她写了许多文章,发表演讲,呼吁妇女加入到改革运动中来。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变法派遭受到康梁政权的迫害。
秋瑾也因为参与变法运动而受到迫害,流亡海外。
五、海外活动及早逝流亡期间,秋瑾坚持与同志们保持联系,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组织的支持,推动中国妇女争取权益的运动。
秋瑾
秋瑾图片
秋瑾手迹
经典名句
• • • • • • • • 芸芸众生,谁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浊酒难销忧国泪, 救时应仗出群才。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一腔热血勤珍重,死去犹能化碧涛 。 休言女子非英物, 夜夜龙泉壁上鸣。 无限伤心家国恨, 长歌慷慨莫徘徊。 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世方英杰。
纪念场所
• 绍兴大通学堂
纪念场所
• 绍兴风雨亭
秋瑾绝命书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 之陆沉谁挽? 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 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 净土; 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 仑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 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 回首肠堪断!
活动年谱
• 1906年 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先在绍 1906年 兴女学堂代课。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 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即浙 皖起义。 • 1907年 1月14日,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 1907年 以大通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 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 瑾。 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 一切劝告,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 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鉴湖女侠秋瑾
莫言女子非英物 始信英雄亦有雌
生平简介
秋瑾(1875—1907 1907) 秋瑾(1875 1907)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 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 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 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 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 的先驱。
秋瑾一位伟大的女性革命家
秋瑾一位伟大的女性革命家秋瑾(1875年-1907年),字秋菊,号秋瑾,江苏江阴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革命家。
她以不畏强权、勇于追求平等和公正的精神,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秋瑾在中国历史上被赞誉为“现代中国第一位女政客”。
一、早年经历秋瑾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一个贫苦家庭。
尽管家境拮据,但她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后来,她通过勤奋努力,成功考入南京女子师范学校。
在校期间,秋瑾接触到了一些进步思想,对于妇女的地位和社会不公感到愤懑。
二、投身革命事业秋瑾毕业后,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的行列中。
她加入了兴中会,并积极参与到反清复明的行动中去。
秋瑾深受孙中山等革命家的影响,认识到了国家独立和民主权利的重要性。
秋瑾意识到,为了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必须先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主。
在她看来,中国需要一个真正民主的政治制度,才能保障妇女的解放。
于是,秋瑾投身革命事业,呼吁妇女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
三、女子救亡会的创立秋瑾认为,妇女要参与革命,必须先脱离束缚妇女的枷锁,提升自己的地位。
为此,她创立了女子救亡会。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子政治团体,旨在组织妇女实现解放。
女子救亡会的成立对于当时社会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也让更多的妇女改变了对自己地位的认识。
会上,秋瑾组织了一系列的讲演和培训活动,为妇女们提供政治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
秋瑾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唤醒更多的妇女的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秋瑾的最后岁月然而,秋瑾的理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就临近破灭。
她因参与南社事变大量女革命同志被捕,被日本人强行流放到台湾。
在台湾,秋瑾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但她仍然坚忍不拔,奋斗不息。
她积极组织妇女工人,争取他们的合法权益。
然而,1907年秋瑾年仅32岁就英年早逝。
她的离世使全国哀悼,人们纷纷为她投来敬佩和崇敬的目光。
秋瑾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女性先驱者,她为后来的女性争取了平等和机会,为中国的革命铺平了道路。
五、秋瑾的影响秋瑾虽然逝去已久,但她的精神和事业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上。
近代史人物专题-秋瑾
• 秋瑾在庚子事变前即从事创作, 多以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抒写个 人幽怨。《梅》、《兰花》等诗, 托物抒怀,已经很见才情。而 《题芝龛记》八首通过对花木兰、 秦良玉的赞颂,抒发她精忠报国 的豪情壮志。《题郭□白湘上题 襟集即用集中杜公亭韵》之二, 也表达了她闻鸡起舞、立功边疆 的抱负。庚子事变时期的《杞人 忧》“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 易兜鍪”,《感事》“儒士思投笔, 闺人欲负戈”,已见诗人以天下 兴亡为己任的胸襟,也预示着她 即将冲破樊篱,走向革命。
秋瑾精神
• 忧国忧民,为祖国独立富强, 不惜牺牲个人性命,用鲜血 唤醒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
• 满腔热血,一身正气,敢于 冲破封建礼教思想的牢笼, 崇尚真理,追求光明,坚持 男女平等的革命精神。
• 1905年秋,陶成章和徐锡麟在绍 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借以召集 江南各府会党成员到校,进行军 事训练。后来,秋瑾在该校发展 了600多名会员。光绪三十三年 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 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 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 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 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 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 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 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 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
• 王廷钧(1987—1909), 原名昭兰,谱名廷钧, 字子芳,号纯馨。湖南 湘潭人。清廷户部郎中, 秋瑾丈夫。
•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 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 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 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 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 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 一同前往。1904年夏,她毅然冲破 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 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 践女校。并在横滨加入了冯自由等 组织的三合会。 在日本期间,秋瑾 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 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共 组十人会,并加入革命党人冯自由 等在日本横滨组织的洪门天地会, 受封为“白纸扇”(军师)。为了 唤醒民众,秋瑾还在日本创刊《白 话报》。
秋瑾的英雄事迹简短
秋瑾的英雄事迹简短(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秋瑾的英雄事迹简短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秋瑾
苦 八 将 年 侬 风 强 味 派 徒 作 思 蛾 眉 , 浙 。 楚 , 破 终 拭 。 残 如 花 开 遍 , 秋 佳 节 。 华 , 歌 容 黄 中 京 面 秋 下 是 住 满 江 红 篱 又 小 四 为 早
洒 去 日本为我国学士荟萃之场, 日本为我国学士荟萃之场,其中 必多豪杰,吾意欲往该处一游。 必多豪杰,吾意欲往该处一游。 觅 知 音 不 秋瑾决心步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志 秋瑾决心步章太炎、邹容、 士的后尘,忍痛抛下一双子女, 士的后尘,忍痛抛下一双子女,东渡日 本留学。 本留学。 碧 涛 犹 能 化
东 风 吹 绿 上 阶 除
欲望家乡何处似 乱峰深里翠如烟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 (1900), 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 ,随 资为户部主事, 即因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 即因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 家乡荷叶。 家乡荷叶。 光绪二十九年, 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 复职,秋瑾携儿女一同前往。 复职,秋瑾携儿女一同前往。 此时,秋瑾目睹侵略者之野蛮暴 此时, 义愤难已, 行,义愤难已,置身北京城之断壁 残垣,忧心填膺, 残垣,忧心填膺,决心投身革命事 业。 不过,在此期间,秋瑾同一位颇负文名且思想进步的 不过,在此期间,
并义结金兰,通过吴芝瑛, 妇女吴芝瑛为邻 ,并义结金兰,通过吴芝瑛,秋瑾经 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新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 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新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 眼界不断扩大,思想境界不断提高。 眼界不断扩大,思想境界不断提高。
莽 英 红 雄 尘 青 何 衫 处 湿 ! 当 觅 磨 知 音 折 。 我 识 谁 热 。 路 襟 人 肝 胆 , 末 胸 因 生 , 男 儿 烈 ! , 男 儿 列 未 屑 ! 子 不 平 比 得 殊 算 却 不 俗 心 身
秋瑾最著名的十首诗
秋瑾最著名的十首诗1、《对酒》清·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2、《满江红(小住京华)》清·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3、《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清·秋瑾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4、《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清·秋瑾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
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5、《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清·秋瑾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6、《残菊》清·秋瑾岭梅开后晓风寒,几度添衣怕倚栏。
残菊犹能傲霜雪,休将白眼向人看。
7、《秋海棠》清·秋瑾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8、《赤壁怀古·潼潼水势向》清·秋瑾潼潼水势向江东,此地曾闻用火攻。
怪道侬来凭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红。
9、《赋柳》清·秋瑾独向东风舞楚腰,为谁颦恨为谁娇?灞陵桥畔销魂处,临水傍堤万万条。
10、《杜鹃花·杜鹃花发杜》清·秋瑾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秋瑾生平简介
秋瑾生平简介想知道鉴湖女侠的故事吗?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秋瑾生平简介”,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秋瑾生平简介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卯时生于福建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人物生平秋瑾出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
秋瑾兄妹四人,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
在很小的时候就写下这样的诗句:“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
”她从小不仅仰慕英雄豪杰,而且还立志要做巾帼英雄那样的人。
1904年,她只身东渡日本求学。
在日本,秋瑾积极地投入了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斗争。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她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
秋瑾还联络当时留日的女同学,组织“共爱会”,自己任会长。
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压迫留日学生,秋瑾愤然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
1906年,她由徐锡麟介绍,加入了光复会。
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设立革命机关,并主持《中国女报》,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
1906年,秋瑾返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
大通学堂原为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
在大通学堂,秋瑾为了进一步训练革命力量,成立了“体育会”,招纳会党群众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操练,并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积极地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
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
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
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
秋瑾
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忿忿不平,表现她狭 义满胸怀、肝胆过于男子的气概。
二、忧心祖国危亡
表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忧心国家民族前途, 渴望戎装杀敌与难酬报国壮志的爱国情怀,是 秋瑾前期诗歌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整个前期 诗歌中思想性最强的部分。
杞人忧
幽燕烽火几时收, 闻道中洋战未休。 漆室空怀忧国恨, 难将巾帼易兜鍪(dōu móu)。
历朝历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记载
到列女传里,而秦良玉是历史上唯一一 位作为王朝名将被记载到史书将相列传
十葬秋瑾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
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 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 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 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 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 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 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 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 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被捕后 没有一句供词,只留下一纸, 上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 字。
后期创作
“责任上肩头”的女 国民意识,国破山河 在的民族忧患感,使 秋瑾的人格气质中喷 射出英风豪气。于是, 在她的后期诗文中, 表现的是刀光剑影、 金戈铁马等杀敌雪耻、 复兴中华、力挽乾坤、 气贯长虹的悲壮诗篇。
她这一时期的诗词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鼓吹革命,号召人们起来抗敌救国; 二是宣传用武力推翻清朝统治; 三是继续宣扬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权。 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奋力拯救祖国危亡的革 命英雄主义,是她后期作品中响遏行云的最强音。 《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宣扬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权。
秋瑾在去日前就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不满。她从来不甘心 做低人一等的女子,不甘心居于男子之后,认为女子一样能 掌管国家大事。因此对于封建的礼教,她藐视,她憎恨,从 不屈服。她希望妇女能和男子平等,为此她多次在诗歌中表 示女子有着超男子的智慧与勇力,英雄中也有女子。从事革 命后,她更加努力宣传妇女解放,而且把争取妇女解放和革 命救国事业联系起来,号召妇女起来,肩负起救国的重任。
近代爱国女英雄秋瑾的故事
近代爱国女英雄秋瑾的故事秋瑾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值得纪念以及缅怀的一位女英雄,女诗人,她用自己的血肉和牺牲来使民族觉醒,促进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近代爱国女英雄秋瑾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近代爱国女英雄秋瑾的故事1875年的时候,秋瑾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是清朝官吏,由于不满清朝政府的统治,其祖父也经常是忧国忧民,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秋瑾不同于平常女孩,虽然身为女子,但其与生俱来的英雄豪气让她从小习武,并且武艺超群,秋瑾从小就是聪明过人过目不忘,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双全之人才,当她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知道仰慕英雄豪杰,而她小小年纪就曾经写下“古今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等有胆有识有抱负的诗句,而这只是秋瑾的故事里的小小片段而已。
虽然秋瑾从小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家庭里面,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面,必定会有吃人的旧习俗伤害了她,也正是因为这些伤害,秋瑾明白女性更应该站起来反抗,向封建旧礼说不,而让秋瑾想清楚妇女更应该被解放的经历就和秋瑾的故事有关。
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孩子想要学习武枪弄剑是相当困难的,但是秋瑾的努力之下,她拥有了可以学习武艺的机会,然而即便是如此,她也和其他旧社会的女子一样裹了脚,小脚女人走路婀娜多姿,步态轻盈,举止温柔大方,然而没有人知道裹脚的背后是血流成河,疼痛难忍,在这些疼痛与伤害之下,坚定了秋瑾要和封建社会作斗争的决心,而这就是秋瑾的故事中的一部分了。
对秋瑾的历史评价秋瑾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然而她却藐视封建礼法,她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
她喜欢把自己比作花木兰,秦良玉,她是一介女流却热爱诗词歌赋,热爱武枪弄剑,她思想先进,情怀高尚,她忧国忧民,对国家和人民具有崇高的敬意之情,她愿意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换回国家的富强民主的决心,这是大多数人对秋瑾的评价。
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女士对秋瑾的评价都很高,尤其是孙中山先生在为既是秋瑾的时候,曾经撰写挽联轩“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自号鉴湖女侠。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积极投身革命。
《满江红小住京华》一词写于1903年,是秋瑾冲破封建礼教藩篱,走向革命的标志性作品。
词中,充分表现了她走向革命之前的些许苦闷、满腹激情和勇敢的抗争。
一、不再“强派作娥眉”。
秋瑾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就由父亲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均为妻。
但两人志趣并不相合,婚后情同冰炭。
就这样,他们在浙江一起熬过了将近八年,“八年风味徒思浙”,这“八年风味”,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但实际上“奴仆不如”。
因此词人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他们苦苦地想让词人做一个贵妇人,其实,词人是多么的不屑啊!词人需要的是自立,是自由,是像男儿一样的建功立业。
这“强派作娥眉”的八年,让词人是那么的不堪和痛苦!现在,即将将这“峨眉”的身份埋葬,心中是那样的澎湃!那样的激动!二、已经“四面歌残终破楚”。
如果说浙江“八年风味”期间,词人还抱有幻想的话,1903年“小住京华”期间的一件事,就让秋瑾不再彷徨。
是年中秋佳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丈夫用武力惊醒了秋瑾的痴梦,“四面歌残终破楚”,词人在四面楚歌中最终痛下决心,选择了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但,这份选择并非容易。
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是何其艰难!秋瑾最终选择冲破家庭牢笼,犹如一场战争的胜利,因此,词人才借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获得独立和自由。
也因此,词人也为自己冲破家庭藩篱,不再“强派作娥眉”而感到高兴——尽管在中秋佳节,尽管是亲人离散,尽管掩饰不了忧伤,词人还是写到“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词人用这样的美景,来表达自己重获新生的欢悦。
三、只是“何处觅知音”。
平日里,秋瑾常为他人怀着一颗热心,肝胆与共,“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可是,又有谁能理解她呢?可是,又不幸偏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俗夫胸襟谁识我”。
做一个家庭主妇,做一个普通人,就知音难求。
如今,一个女子,要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走出家庭,投身革命,会有多少人的理解和支持?这知音岂不更是难寻?词人深知其中的艰难,“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于是,发出了“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的感叹,不禁让泪水打湿了青衫。
四、“我”当“心却比,男儿烈”。
秋瑾就是秋瑾,犹豫和彷徨只是暂时的,不管有没有人理解和支持,她都将像男儿一样,投身革命,建功立业。
于是,她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却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词人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不同,来表达她的胸襟和志向。
词人也深知,这样的选择,做英雄的举动,并非易事,因此,词人写到:“英雄末路当折磨”,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词人做好了迎接艰难、面对孤独、遭遇不幸的准备。
于是,怀着“心却比,男儿烈”的壮志,秋瑾于1904年春,最终做出了冲破封建藩篱的决定,离开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儿女送回绍兴娘家母亲照养,自己独自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五、“鉴湖女侠”秋瑾,在封建家庭的藩篱前,在知音难寻时,在民族复兴大业需要时,以《满江红》一词为宣言,走出矛盾和彷徨,以满怀的激情、高昂的斗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踏上了新的人生征途,开始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新的革命事业。
此后,她在日本她结识了陈天华等进步人士,参加了同盟会,得到孙中山的器重,成为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死时年仅33岁。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作者简介: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二、问题导学1. 注意《满江红秋瑾》中的典故: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2、概括文章的内容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来前途3、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4、总结: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5、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中考链接: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中“终破楚”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6.诗词鉴赏: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
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
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7.作者简介: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号竞雄,华夏杰出女先烈,别署鉴湖女侠。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
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
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
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
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
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1897年6月生下儿子王沅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