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高考文化常识训练 (五至八)

合集下载

2020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00题

2020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00题

2020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00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晦朔,月亮的盈缺。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围郑”和“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侯”均指侯爵。

B.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音悲凉。

C.古代在人的称谓上,有尊称,如君、公、仆、足下、陛下等;有谦称,如寡人;有贱称,如“竖子”。

D.旧时兄弟按伯、仲、叔、季排列。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就是幺叔或幺爸。

3.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少年时代。

B.六合指古代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天干地支(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相适合。

C.人定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21时到23时。

D.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衿,古式的衣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古代君王、尊亲为显示威严,规定说话和、行文时避免直呼或直写其名,应代以它字。

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写作时改“民”为“人”,如《阿房宫赋》中的“剽掠其人”。

B.《滕王阁序》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C.丧服是居丧的衣服制度。

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不同。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言文知识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答案:A,股指的就是大腿。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答案:D 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3.下面关于文言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至德,唐肃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D.表: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用以陈说忠心和愿望。

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答案:C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2020年高考最新文化常识25题附答案

2020年高考最新文化常识25题附答案

2020 年高考最新文化常识 25 题编者:精选练习,巩固知识,学习有针对性。

1.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从四德。

“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

B. 谥号。

帝王与大臣的谥号都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

C. 宗法。

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统治社会的法则。

D. 庙号。

唐以前,对已死皇帝多称谥号;唐以后,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

2.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B. 太子。

皇帝所有的儿子都被称为太子。

C. 年号。

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 三从四德。

遵循 “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

3.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宗法制。

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即众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为法定继承人。

B. 社稷。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C. 年号。

历代帝王遇到 “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大事等都要改年号。

D.谥号。

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4.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

封建社会的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宗法制。

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

C. 五常。

仁,义,礼,智,信。

D.七庙。

用来供奉祖先,从右至左依次有太祖,二,三,四,五,六,七世庙排列。

二.古代官职5.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

秦朝时始设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错事。

B. “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逐渐成为虚职。

C. 里正。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D.判,守,意为兼任官职。

判,为高阶兼任低阶,守,为较低官职者兼任高阶官职。

6 .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致仕,告老,下车,乞身都指古代官员请求退职,退休养老。

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基础突破基础专项练8文化常识

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基础突破基础专项练8文化常识

基础专项练 8文化知识1.以下对于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先人所生之地或其伟绩而恩赐姓氏。

多指以国姓恩赐元勋,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常常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倘若节等称呼。

使持节得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近似用语现象有好多,比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

D.薨:先人对身死有多种方式的描绘,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逝世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许封王的贵族。

2.以下对于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古时削薄竹木成片,用以书写。

有误则刮去重写,谓之“削牍”。

后用以泛称书写、撰述。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汉武帝开创,以后每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主帅,是统率军队的最高将领,在其麾下辅助的副将称为“裨将”。

“三个臭皮匠”中的“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谣传。

D.休致,本意是将职位还给朝廷,在古代,官员可因年迈或身体原由主动请辞,休致后仍旧可能被朝廷从头起用。

3.以下对于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念书人。

古代荣华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平时起居注官”是清代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资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荣膺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华或有特别功绩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识渊博、文辞清丽、能起草朝廷平时文稿的人材。

4.以下对于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四海”在古代文籍中一般用来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B.先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2020年高考语文常考文化与文学常识(最新最全)

2020年高考语文常考文化与文学常识(最新最全)

.文化与文学常识。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B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答案】B学#科.网【解析】【考点定位】了解常见古代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10 分)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

冶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

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

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1)用斜线“/ 冶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 分)(2)除陈寿外,“前四史冶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3分)(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3分)【答案】(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2)司马迁、班固、范晔(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

2020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练习

2020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春》和《背影》均是他的作品。

C.普希金,俄国诗人、小说家,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著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D.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会试、乡试、殿试三级,会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

2.《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A.谥号、年号、年号B.庙号、谥号、年号C.年号、尊号、庙号D.尊号、谥号、庙号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

B.《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而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

C.“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大学》,指的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内在本质的探究来获得真知,开启智慧。

D.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新唐书》《明史》等,这些史书采用的是编年体体例。

4.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又题为《忠义水浒传》,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B.《滕王阁序》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一句,“请缨”指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后用以指投军报国;“弱冠”,古代以十八岁为弱年,行冠礼,以示成年。

C.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他在南下探亲时,路过南昌滕王阁在席间赋诗,并写下了此片序,是一篇骈体文。

D.《陈情表》中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制度的“秀才”含义不同。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1.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4.《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6.7.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7.“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8.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9.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10.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11.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2.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13.“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14.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2020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道

2020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道

2020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训练5类古文化常识

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训练5类古文化常识

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Βιβλιοθήκη 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
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
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二、科举制度
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
(1)征辟制 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
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5类古文化常识
古文化常识点多面广、零碎难记,且记后易忘。只有 广积累、勤巩固,才能拓展知识面。在识记上,不能仅仅 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理解基础上,巧记善记、记牢记 多,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串联整合记忆。当然了,记 忆的方法有很多种,考生可以自悟自得,多总结一些巧法 妙法,提高识记效率。
考核再任命官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科举制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 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 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 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 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 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 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 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 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 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 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 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 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2020高考语文最新模拟题文化常识检测练习(带答案)

2020高考语文最新模拟题文化常识检测练习(带答案)

此题考核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还应注意本题考点设误点常在比较熟悉的知识点上,越是常见的越应该记熟记准,不可似是而非!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生,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

B.明堂辟雍,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用以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祭天和配祀宗祖等。

(九服咸宁,四野无尘,然后明堂辟雍可光而修之”:天下都安定了,原野没有战火,然后可以大修明堂辟雍了。

)C.八坐即“八座”,是朝廷执事大臣的合称,晋代包括尚书令、左右仆射、诸曹尚书,但不管几人,皆用此称。

(时王国宝谄于会稽王道子,讽八坐启以道子为丞相,加殊礼: 当时王国宝奉承讨好会稽王司马道子,婉言劝说朝廷执事大臣上奏让司马道子做丞相,加以特殊的待遇。

)D.吏部尚书,古代六部中吏部的最高行政长官,吏部掌管官吏任免、升降、考核、封勋以及典礼等事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至正,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至正二年,登进士第)B.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休致”“致政”“乞骸骨”等。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考课,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是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

(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

) D.知府,别称“太守”、“府尹”,是中国古代地方官职名,是州府一级最高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00题附答案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00题附答案

20级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00题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依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镁)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镁,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

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

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耗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⑫(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⑭(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B.②④⑦⑧⑪⑬C.①②④⑧⑨⑭D.③⑤⑥⑩⑫⑭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8文学常识(含解析)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8文学常识(含解析)

文学常识(8)1、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韵文体裁,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传”是指人物传记。

C.《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尖锐复杂的兼并斗争和谋臣策士往来游说的言行。

D.《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所谓“年号”,即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的是有联系的,如杜甫,字子美,“甫”与“子美”的意思十分相近;而有的却毫无联系,如白居易,字乐天。

C.“江州司马青衫湿”中,“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有职无权;“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

D.“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中国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演出等事务。

3、下列诗句中的加粗词,表示“成年”意思的一项是( )A.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

(唐·陈陶)B.丈人博陵王名家,怜我总角称才华。

(唐·李商隐)C.束发名场历百艰,荷恩早许出清班。

(宋·曹勋)D.富家生女才及笄,阿官门前筑新堤。

(宋·林光朝)4、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位称呼。

B.“郎中”本是君王侍从官的通称。

战国始有,秦汉沿置。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言文知识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答案:A,股指的就是大腿。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 “权” 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答案:D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3.下面关于文言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至德,唐肃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D.表: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用以陈说忠心和愿望。

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答案:C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辽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和公羊传》《榖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 《楚辞》由刘向于西汉末年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而成,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C.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侯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 古代将一天时间划分为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来命名,“人定”指的是子时,“黄昏”指的是戌时。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胜,赵国的平原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B. “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C.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中的“节”是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D. “玦”是半环形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B. 《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

C. 《史记》的“纪传体”体例,是史学上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司马迁以人物传记再现历史的宏伟构思。

D.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4.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 惊蜇—谷雨—霜降—寒露B. 清明—小满—秋分—白露C. 雨水—芒种—小寒—大雪D. 春分—大暑—处暑—小雪5.下列哪一项不是南京的别称?()A. 临安B. 建康C. 金陵D. 江宁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共40道,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共40道,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皆是用爵称。

C.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

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专题08文化常识课内、课外积累训练100题-2025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答案版)

专题08文化常识课内、课外积累训练100题-2025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答案版)

专题08 文化常识课内、课外积累训练100题1.D【详解】A.“黄河以东”错误,“西河”指黄河以西地区。

B.“古人以西为左,以东为右,所以‘江左’指的是长江以西地区”错误,古人叙述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所以“江左”指的是长江以东地区。

C.“古文中常泛指两广一带”错误,古文中常泛指南方沿海地区。

故选D。

2.A【详解】A.“耍龙灯”错误,耍龙灯是元宵节的习俗。

故选A。

3.A【详解】A.“变羽”错误,应为“变徵”。

故选A。

4.B【详解】B.“在两汉诸子散文中”错误,应是先秦诸子散文。

故选B。

5.D【分析】【详解】A.“古代五百家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为党”说法错误,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B.“体全为‘牺’,色纯为‘牲’”说法错误,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C.“设网一面,留三面不设”说法错误,应该是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

故选D。

6.B【详解】B.“是说七月天气正炎热,好像下了火一样”错误,“七月流火”,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故选B。

7.D【详解】A.“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阳,以山南、水北为阴……汉阴指汉水的北面”错误,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汉阴指汉水的南面。

B.“指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错误,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C.“北岳衡山,南岳恒山”错误,应为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故选D。

8.A【详解】①“又称伶官”错。

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③“用牛、猪各一头称‘少牢’”错。

用羊、猪各一头称“少牢”。

④“五经”中没有《乐》,《乐》失传,应改为《春秋》。

⑦文章出处解释错误。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为了忘却的纪念》选自《南腔北调集》。

①③④⑦不正确。

故选A。

9.C【详解】C.“其中表提升官职的词有……左迁……等”错误,“左迁”是贬官。

故选C。

10.B【详解】①“只有开国的皇帝才能称‘祖’”错误,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

后继者称“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天文地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并不是出于繁荣科学、促进发展的目的,而是为了从天象中得知上天对帝王的警示,得出吉凶的变化,从而趋吉避凶。

地理,主要是我国古代历代的行政区划。

(一)天文历法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

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

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点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组成了古代纪年历法。

2.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

“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几天,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

(×)点拨 “既望”指阴历十六日。

苏轼《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七月既望”即农历七月十六。

3.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

(√)点拨 庄子《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句,就是说生命极短的朝菌不知道阴历三十到初一的时间变化。

4.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也就是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

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11点至1点。

(√)点拨 古代计算时辰、时刻主要是依据木表和滴漏。

木表又叫“圭表”,即在一个有刻度的圆盘中心竖一个标杆,根据太阳的投影确定时刻。

滴漏适用于夜间计时,用壶盛水,壶底有孔,壶中有一标杆,上有刻度,随着漏壶滴水,水位下降,即可以水位刻度计时。

5.古人认为恒星相互的位置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就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观测,选择了黄道和赤道,即地球上的“赤道”作为标志。

(×)点拨 这里的“赤道”不是指地球上的赤道,而是指天赤道。

(二)地理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6.古代文章中的“江河”多专指长江、黄河。

(√)点拨 如《史记·鸿门宴》中的“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此句中的“河”即专指黄河。

7.“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点拨 如《夏日绝句》中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8.关内,指山海关以西地区,四川康定以东地区,甘肃嘉峪关以东地区;关外,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

(×)点拨 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多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9.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四关之中取名为“关中”。

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点拨 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分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故关中也称“三秦”。

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0.“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

(√)点拨 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1.秦汉前古代越族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各部落各有名称,而统称“百粤”,也叫“百越”。

(√)点拨 如《过秦论》中的“南取百越之地”。

12.“九州”“海内”都是我国古代的旧称。

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点拨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3.“中原”即“中州、中土”,是区别于边疆地区的说法。

狭义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点拨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中原”特指当时沦陷于金人的淮河以北地区。

14.“塞外”又名塞北,古代指外长城以北,即今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及河北外长城以北等地。

(√)点拨 塞,指要塞,万里长城当然是最大的要塞。

所以“塞北”即指万里长城以北,也称“塞外”。

其中塞有边界之意,意指历史上汉族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部落的分界线。

不同时期的塞北位置也不一样。

15.“阳关”,一般指西汉所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的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

(√)点拨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指此。

16.“少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部。

汉宣帝许后葬于鸿固原,因其陵小于汉宣帝的杜陵,故称“少陵”。

(√)点拨 唐代诗人杜甫曾居于陵西,并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17.“长安”是我国古都之一。

汉高帝五年置县,七年定都于此。

汉城在今西安西北,周围二十五千米。

唐末迁都洛阳后,在长安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点拨 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和唐朝等均定都于长安。

六、传统节日(一)春节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年”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

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

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夏历把月亮的圆缺周期称为“月”,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

(√)点拨 中国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

在两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

这就是历法的雏形。

2.“二十四,扫房子”,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点拨 过年的习俗还有祭灶、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放鞭炮、吃饺子、拜年、给压岁钱等。

(二)元宵节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3.元宵节,为每年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

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求好的收成。

(√)点拨 元宵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佛事活动,东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活动,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后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另一种是道教活动,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节,把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把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此三者合称“三元”。

人们在正月十五日用燃灯来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

4.元宵节时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

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点拨 元宵节的习俗还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迎紫姑、走百病等。

元宵节让人产生家园之感,种种仪式和庆典中,体现了天人共舞、万物祥和的情景,让人感知宇宙一体、幸福快乐的情怀。

(三)清明节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5.清明节的得名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据传为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仿效。

(√)点拨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本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代表着春耕春种的时节,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节日,后来人们渐渐地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而寒食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6.清明节除了祭扫外,还有“插柳”的习俗。

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春季妇女戴柳,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留恋。

(√)点拨 清明还有荡秋千、蹴鞠、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清明节是一个今人与古人、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与人之间进行多重沟通与交流的特殊时刻,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以及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

(四)端午节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7.阴历五月初五为“端午”。

端午节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春秋时吴国被无辜杀害的功臣伍子胥的日子。

后来,经历代帝王出于宣扬忠君思想的目的而大力弘扬,大多数人都以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点拨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称“初五”。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习俗主要有赛龙舟与食粽子等。

8.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源于屈原投汨罗江后,人们纷纷划着龙舟,把糯米和面粉饼子投入江心,避免鱼虾咬吃屈原的尸体。

(√)点拨 端午节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龙舟竞渡形式敬龙神的习俗。

随着历史的演变,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端午节文化。

(五)中秋节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9.“中秋”,顾名思义,就是时值秋季的正中,指阴历八月十五日。

这一天晚上,月圆桂香,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祭月。

(√)点拨 中秋拜月、吃月饼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对祖先或身处远方亲人们的思念,感念天地对丰收的恩典和对生命的养育之恩。

(六)重阳节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0.《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点拨 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汉朝时期,民间广泛流行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唐朝时期,重阳节作为“三令节”之一被官方正式确定下来;明朝时期,每逢九九重阳,皇帝也开始加入登高览胜的行列;到了清代,重阳节的习俗更为丰富多彩,有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等。

七、古籍文化(一)史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记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的史书叫“正史”。

(√)点拨 正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大部分是官修的。

其他还有私史和野史。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翔实的编年体史书,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点拨 《左传》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也记叙了当时重要政治人物的活动和言论。

同时,《左传》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

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善于用简笔勾勒战争场面,生动畅达。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料汇编,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点拨 《国语》记载了上至周穆王,下迄鲁悼公的514年间的历史。

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历史人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的社会风貌,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

《史记》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典籍,也是我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

(√)点拨 《史记》中的文章对于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的影响。

《史记》是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

5.《汉书》又称《前汉书》,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研究西汉历史的基本文献。

(√)点拨 《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的先河,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