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63a5e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65.png)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
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将社会学观点和信息科学观点加以结合,我们可以为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下一个定义,即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基本特征:(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3c0164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e.png)
STEP1
STEP2
STEP3
经营目标
面对市场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商场上销售出去。
传媒的经济来源:广告收益(广告主的压力)和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发行量、收视率等,受众的压力)。
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②宣传目标
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力或社会影响力等。通过言论活动、报道活动及传播内容的选择和提供实现。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目 录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及讯息
媒介:人的延伸
意义
局限性
“热媒介”、 “冷媒介”
媒介及讯息
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这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三)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定义: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
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大大改善传统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互动性;
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媒介资源丰富化→改变少数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社会成员和群体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基础条件;
信息传播全球化→把人类传播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简言之,新媒介技术正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变革。
特点及其意义
“电子乌托邦”(Teletopia)思想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一——传播学基本理论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一——传播学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9d7f4aa71fe910ef12df8ed.png)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
(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任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
2、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
3、受众对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
4、我国目前基本传播制度。
三、论述1、试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一、名词解释1、受众2、“小众化”(00传名)3、能动的受众4、受众即市场(01新名)5、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6、“拷贝支配”7、知晓权(98名、03 传名)8、传播权9、传媒接近权10、“使用与满足”论二、简述1、谈谈对“使用与满足”的理解。
传播学教程 (9)[17页]
![传播学教程 (9)[17页]](https://img.taocdn.com/s3/m/47801e630b1c59eef8c7b4ab.png)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 中的作用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 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 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 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 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 想
“电子乌托邦”(Teletopia)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 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 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 平等的理想国。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 大众传媒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特点 1.地位稳固 2.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 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3.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 控制者和使用者。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 约因素
(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传媒必须面对市场,必须把自己的信息 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 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 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利或社会影 响力等等。
(三)公共性与公益性
一方面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 权利基础:大众传媒拥有最大限度的采 访权、言论权、编辑权和刊载权,并拥 有广泛的舆论监督的权利;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 与局限性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 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 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麦克卢汉毕竟不是一位辩证唯物论者, 而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因而他
(一)“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 林雄二郎 “电视人” 中野收 “容器人” “媒介依存症”
传播学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学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69728dfa300a6c30d229fc7.png)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 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2)是加拿大的著名文学 批评家,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麦克卢汉 的事业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是他的成长 期,热衷于文学批评,其重要成果是《机械的新娘》 (1951);50年代是他的转化期,他接受了英尼斯的学 说,沉浸于文化人类学之中,并编辑了《探索》杂 志;60年代是他的成熟期,致力于传播研究,相继 出版了《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 (1962)、 《人的延伸:媒介通论》(1964)①、《媒介即是讯息》 (1967,与昆廷·菲奥尔合著)和图画书籍《媒介是按 摩、是逆风》(1967)等书。 ·
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 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眼里,媒介 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 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但它不是 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 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返回
“热媒介”与“冷媒介”
返回
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 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媒介本身才是真 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 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 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 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 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 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返回
“容器人”的概念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58b456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f.png)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引言在信息时代,传播媒介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播媒介是指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和工具,可以是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形式。
本文将从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传播媒介的理解。
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媒介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性质:1. 中立性传播媒介应该保持中立,不受个人或组织的偏见和控制。
这是为了确保传递的信息是客观、真实和公正的。
只有中立的媒介才能提供可信的信息,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2. 多样性传播媒介具有多样性,包括文字媒介、音频媒介和视觉媒介等。
不同的媒介形式适合不同类型的信息传递。
文字媒介适合传递大量的信息和深度的思考,音频媒介适合传递声音和语言,视觉媒介适合传递图像和视频。
3. 可互动性传播媒介具有可互动性,人们可以通过媒介进行双向的沟通和交流。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发表评论、点赞和分享,这种互动增加了传播媒介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4. 可扩展性传播媒介具有可扩展性,可以传达信息到更多的受众。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传播媒介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信息,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传播媒介的作用传播媒介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作用:1. 传递信息传播媒介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通过传播媒介,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新闻、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动态等。
无论是报纸、电视、互联网还是社交媒体,都在不同程度上扮演着传递信息的角色。
2. 形塑公共舆论传播媒介对公共舆论有着重要影响。
媒体报道的方式和角度可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态度。
媒体报道的公正与否、偏见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公共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3. 增加社会参与度传播媒介的互动性可以增加人们的社会参与度。
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等平台,人们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和决策。
4. 交流文化和价值观传播媒介有助于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交流。
通过媒介,人们可以了解其他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b5599d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f.png)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信息: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传播学的任务8、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https://img.taocdn.com/s3/m/989752f043323968001c9226.png)
可编辑ppt
12
三、认识传播媒介的原则 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 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 2、反馈的机会 3、速度的控制 4、讯息代码
可编辑ppt
13
5、增殖的力量 6、保存信息的力量 7、克服弃取的力量 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可编辑ppt
27
适应用户多层级细分的需求,即用户对 手机媒体的需求从基本的通信联系、信 息获取逐步向信息共享、娱乐互动、电 子商务需求拓展;
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用户原创内容成为手机媒体的重要内容 来源;
内容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可编辑ppt
28
媒介的选择: 媒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取长补短。
——施拉姆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 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 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 互联网等。
可编辑ppt
4
媒介与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是人们的传播活动,如口头传 播、书信传播等。
同一传播形式可用不同传播媒介;一种 传播媒介也可服务于不同传播形式。
可编辑ppt
5
媒介与符号:
符号: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本身并非信息载体,而是传播内容的构 成物。
媒介:符号的载体。
可编辑ppt
6
媒介与媒体:
媒介:传播渠道,是一种物质实体、工 具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 门组织,如广播电台。
可编辑ppt
14
认识大众媒介的四个角度: 1、传播手段 2、时效性 3、持久性 4、受众参与的程度
可编辑ppt
15
认识媒介的两个基本观念:
1,大众传播媒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 短。一种新型媒介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介, 而是在互相竞争的格局中达成某种平衡 甚至融合。
传播学要点
![传播学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79a8faadd3383c4bb4cd2f8.png)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信息:信息就是可以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两次不确定性之差”)3.客观世界的三大组成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
4.传播的类型及其特点:5.传播学产生的外因:1、政治美国选举2、经济市场经济模式3、军事两次世界大战4、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引发的社会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6.传播学产生的内因:1、实证主义2、信息科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3、新闻学7.四大先驱与施拉姆8.两大学派:经验学派(资本主义社会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和平衡便能够消除社会矛盾,把传播看做是控制人的行为实现社会“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批判学派(资本主义制度连同其传播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大众传媒在本质上少数垄断资本对大多数人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符号的定义: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2.语言符号的特点:(1)语言是静态的,现实却是动态的——静止性(2)语言是有限的,而真实是无限的——有限性(3)语言是抽象的——概括性3.语言的误用:(1)语言概括层次的组合——死线上的抽绎(2)语言概括阶梯的差异——误认为同一(3)语言的渐变性——估计极端化(4)语言的主观倾向——潜意识的投射4.非语言符号的主要类型:A. 外貌与衣着B.表情与眼神C.姿态动作D.触摸行为E.空间和距离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传播过程中的意义还受这些影响:①传播者的意义;②受传者的意义;③情景意义。
第三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五次传播革命一、语言传播革命恩格斯:语言起源于共同劳动。
语言的特点:①人类语言有超载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②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③人类语言具有经济性;④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九章教材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九章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38ceedba0975f46527d3e1b7.png)
传播学理论
怀特的“把关”模式
怀特认为: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 “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新闻编辑形成一道 “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 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 数。
麦克卢汉过分强调了媒介本身的作用,过分强 调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 素,忽视了信息内容的作用。
传播学理论
返回
媒介:人的延伸
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 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 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 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
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
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
的把关人作用。
传播学理论
返回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新闻的选择受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 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的制约,如新闻价值和新闻 要素。
新闻价值,即对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所做的 价值判断。
传播学概论
主讲教师:卢明波 副教授 呼伦贝尔学院信息科学分院
参考书: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导论 邵培仁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 吴文虎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 [美]施拉姆、波特著 陈亮等译 新华出版社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
传播学理论
二、媒介的社会影响
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 为,它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还会改变人的个性或人 格。如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 症”: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 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 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 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考研《传播学总论》第九章技术与媒介
![考研《传播学总论》第九章技术与媒介](https://img.taocdn.com/s3/m/b32a7ac83968011ca2009110.png)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九章技术与媒介三、技术与媒介1、英尼斯:传播的偏向(1)主要观点①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
②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黏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
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
③近代印刷术诞生之后的各种媒介,如书籍、报纸、广播等都是空间性的,它们有助于领土的扩张,却有可能导致西方文明的崩溃。
(2)意义英尼斯最大的启发在于他把媒介的技术和物质特性作为整个文明构造的起点,这一点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学者。
麦克卢汉曾说:“英尼斯是第一个从技术形态发展出一套历史变迁理论的人。
和他相比,我的书不过是给他的著作写下注脚。
”2、麦克卢汉:媒介诸论他的理论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凡是延伸人体的东西,都属于媒介。
他认为,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因此,“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向公共领域的延伸。
”他进一步指出,“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不论是手、脚或皮肤的延伸都会影响整个心灵与社会。
”(2)媒介即讯息①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的特性,传播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而内容也就是一种媒介。
②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与按摩,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内容。
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一旦出现,这种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人类社会从口头传播时代、印刷媒介时代到电子媒介时代的发展变化,都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它的内容带来的。
因此,媒介本身就带来讯息,媒介本身就是讯息。
(3)冷媒介与热媒介①热媒介,是指能够“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某个感官的媒介,而冷媒介恰好相反。
“高清晰度”是指媒介所提供的讯息非常充分、完善,不需要人们调动更多的想象,对受众参与度的要求较低。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d82817dd36a32d7375819b.png)
电视人特征
生长环境 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
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 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 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 长大
特征 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 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 的对比。 个性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 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 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 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麦克卢汉一生勤于学问,拿了5个学位, 完成了几次重大的学术转向:
工科——文学——哲学——文学批评— —社会批评——大众文化研究——媒介研究
终于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 之—。麦克卢汉的著作如天书,文字艰涩难 懂,却又似乎寓意非凡。
麦克卢汉 沉浮
1964年, 《理解媒介》这本奇书横空 出世。
、“容器人” 这是日本学者 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 特点的概念。
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 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 成过程的影响。
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 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 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 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 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 孤立的、封闭的;
“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 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 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 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 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 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 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 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 系的最佳选择。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一、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 1、地位稳固 2、社会组织 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
构 3、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大众媒介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它所拥有的传 播能力和权利都远远超过其他团体和个人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7b6e30ced630b1c59eeb57a.png)
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二)媒介:人的延伸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 肯定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地球村”预言
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一)“电视人”和“容器人”的概念 “电视人” “容器人” “媒介依存症”【P152】
(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三)媒介的隐性功能与媒介环境
媒介无意中为人们建立起了一个由真真假假的影象所组成的虚 拟世界,并使人们把这一虚拟世界完全当作真实的生存环境, 而对影象所自出的实在世界反倒麻木不仁,一无所知。
(3)、社会、文化因素 (4)、信息自身的因素 (5)、组织的自身因素 (6)、受众因素 (7)、技术因素 (8)、传播者个人因素
世界观、价值观;个人的个性特征; 个人的传播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1.媒介的传播手段 2.媒介的时效性 3.媒介的持久性 4.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
一、印刷媒介
1.书籍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库尔特· 卢因于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首 先提出了“把关人”概念。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 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1)、政治、法律因素。 (2)、经济因素
2.报纸
报纸的历史 报纸的特点:第一,报纸是视觉媒介 第二,报
纸的保存性强。第三,报纸的选择权性强。第 四,报纸适合传达深度信息。 报纸传播的手段:报纸是以版面空间的 形式展示给读者的。作为视觉媒介,其传播手 段包括:版面部分(包括标题、栏、页等)、 图片部分和文字部分(包括各种文体)。
文化传播学 要点整理
![文化传播学 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4a3c25c804d2b160b4ec08a.png)
文化传播学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传播: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现象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强调信息的传递;从信息科学的观点来看,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结合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与物质、能量共同形成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广义的信息,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他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有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①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②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社会传播具有系统性,其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https://img.taocdn.com/s3/m/8f3ec1575acfa1c7aa00cc9c.png)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地位稳固 能力效率高 目标,结构 信息可信 生产资料的使用者 规范,机制 ↑ ↑ 特点 优势
公共性
公益性
麦克卢汉 ↓
←
工具和手段 ↓
←
↑ 定义 传播者与~ ~组织目标 “把关”过程的实质 ↑ ↑ ↑ ↑ 卢因 传播媒介 → 社会组织 → “把关人”理论 怀特
制约因素 ↑ 宣传 经营
组织内传播 上行 下行 纵向 横向 正式渠道 组织外传播 信息输入活动 信息输出活动 公关宣传 广告宣传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非正式渠道 ↓ 特点 形式 作用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媒介 → “便士报”特点;电视特性 ↑ 定义 ← 大众传播 → 社会影响 特点 ↓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现金技术,产业化手段 社会上一般大众 商品属性,文化属性 单向流,无反馈 制度化的传播 功能 ↓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贡献: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两种观点:乐观,怀疑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信息环境→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环境化
示现 再现 机器 信息社会 定义 特点 信息高速公路 体外化信息系统分化与统合 “媒介即人的延伸” 传播媒介 ↑ → 分类
其进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媒介即讯息”
经济主体、劳动力主体、交易结算、全球贸易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象征性互动理论 ↓ 象征性社会互动 ↓ 共同的意义空间 符号化 符号解读 客观,自然因果性 一对一 表述理解 传达 思考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九章媒介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媒介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df8eee219e8b8f67c1cb98d.png)
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在 内的大多数主要报纸都在19世纪末创建,经过报业家族三 代人的经营,它们以20-40%的高利润率滚动增值。到20世 纪60年代,已成长为巨大产业。 到1989年,80%的报纸都属于报业垄断集团。 由于不断兼并与集中,日报数量从1960年的1763家减 少至1989年的1643家,而同一时期全国日报发行量却保持 小幅上升,从6200万份到6290万份。
1870-1900,美国面向大众发行的英文报纸从489家到 1967家,总发行量从260万份到1500万份。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美国报业市场从一城一报 走向高度垄断化——迎来了报业历史的鼎盛时期。 1918-1928,赫斯特报团集中收购了16家报纸。 美国日报1910年2200家——1930年1942家。 1930年代,报业1/3员工失业。 1930年,人口超过10万而只剩一家报纸或一家报团旗下的 晨报和晚报的美国城市有8个,到1940年,这样的“一城一 报”城市达到25个。
以率先实行公共广播电视的英国为例,从1927年 到1955年间,BBC就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受众收 听收看的只有BBC,从1955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 代初,英国人的家里也只有四个电视频道,包括 BBC1,BBC2,独立电视台,第四频道。而这四 个频道被业界普遍统称为“大公共广播电视网”, 因为其中只有独立电视台播出广告,而由于没有 任何竞争对手,独立电视台垄断了电视广告市场, 广告价格由它控制,由此可想而知对它而言根本 不存在为了追逐广告收入而不择手段的情况,因 此它基本上全面继承了BBC制作节目的理念和宗 旨即担负起教育大众的公共责任感,因此被纳入 了不已追逐利润为目的而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主的 公共广播电视的范畴之内。
而这四个频道被业界普遍统称为大公共广播电视网因为其中只有独立电视台播出广告而由于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独立电视台垄断了电视广告市场广告价格由它控制由此可想而知对它而言根本不存在为了追逐广告收入而不择手段的情况因此它基本上全面继承了bbc制作节目的理念和宗旨即担负起教育大众的公共责任感因此被纳入了不已追逐利润为目的而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主的公共广播电视的范畴之内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bf0d5cdf524ccbff0218451.png)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两种含义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二)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一)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 (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三)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把关人理论第一节麦的理论很好掌握也很清晰,三个主要观点,三个意义,三个局限性。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baeec4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2.png)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9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9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71c0265561252d381eb6e01.png)
一、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制 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 威权主义理论属于一种绝对控制的传 播体制和观念。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 论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 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 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由authority( 权力,权威)一词而来。
–1910年12月,资政院把原有的《大清报律》修订为 《钦定报律》,由皇帝颁布实行。
• 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与大众传播
• 形成于20世纪初叶垄断资本的统治确立、工人 革命运动高涨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流行于 德国。 • 法西斯主义是极权主义传播制度中的重要实践 和表现,其宣传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方针是至高 无上的领袖与国家意志。它通过积极的强制改 造使传播媒介成为国家和战争的宣传机器。
–“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力图窒闭的意 见是一个谬误,即使我们确信,要窒闭 它也是一个罪恶。” –“凡是压毁人的个性的都是专制,不论 管它叫什么名字,也不论它自称是执行 上帝的意志或者自称是执行人们的命令 。”
–“国家机器的作用越强大,人们的自由 就越难保证。”
• 最早的两个宪法性文件是1789年的法国《人权 宣言》和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 对传播制度的研究(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1、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 响。(外因) –2、考察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 的制约。(内因)
本章主要涉及第一个方面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 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控制的部分。 传播制度是 社会制度的反映。 所有社会制度都要对它们的媒介进行控制, 这种控制体现在国家和政府的控制、利益集团 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舆论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它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媒介及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地球村。
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
局限性: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惟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作用;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这一观点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即我们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从事着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2.什么是“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当代社会的一种病理现象。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3.什么是“电子乌托邦”思想:内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无条件乐观,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评价: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
是不对的。
因为理想社会形态的出现并不由单纯的技术可能性得到必然保证,而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自身素质的提高等)
4.如何理解大众传播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力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大众传媒活动。
原因:作为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和公共财产的使用者,大众传媒满足社会信息需求、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5.试析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库尔特.卢因,“把关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社会上存在大量新闻素材,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有闻必录”,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一道关口,受众接受到得新闻知识少数。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盖尔顿和鲁治):事件跨度:强度或阀限价值(重要性)、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意料性、连续性、媒介内容的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
新闻筛选的三前提:附加性前提新闻要素多;补偿性前提某些要素较突出;排除性前提新闻要素含量偏低。
所以新闻价值或要素所体现的主要是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
把关的实质:“把关”是个复杂的过程,既要分析新闻价值,也要考虑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
原因:大众传媒依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加工活动;新闻选择受经营目标、受众需求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与媒介方针、利益一致的内容易入选题;“把关”是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