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唐三彩】
唐三彩资料
胎釉造型、色彩风格等基本常识,是所有论述唐三彩辨伪文章都重点涉及的问题。但从目前见到的高仿三彩来看,这几个方面是没有根本差别的,就连胎釉的各种化学元素和物理特征的百分比都基本一致,什么“光龄”、“釉的老化程度”等等,仿造高手照样信手拈来。所以,在高仿三彩器面前,再谈什么基本的胎釉特征、造型风格、“光龄釉龄”已毫无意义。故本文把重点放在说明目前高仿者还无法仿出或无法仿得逼真的几个特殊点上面。 1、苍老的千年陈旧感。真品出土前或置于潮湿的墓室,或埋于泥土中,受千年地气、水分、泥土的侵蚀,有的出土后长期置于室内,受空气和冷暖变化的影响,其胎表已毫无新意,陈旧自然。真品的旧感极其自然,富有层次并深入肌里,用硬物轻划,可见旧感渗入胎里,如有可能可在不显眼处轻轻敲击一两处胎表就可发现旧感是由胎表向里渗透的。高仿三彩的胎,经作旧处理虽有陈旧感,但绝无真品胎经岁月侵蚀而显露出来累累沧桑的自然感,旧仅在胎表不入肌里,新的感觉依稀可辨,不会出现旧感渗入胎里的现象。轻击胎表就见“旧”仅是胎表的一层,是胎的“衣服”,不像真品旧感与胎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2. 遇空气即变颜色的胎土新断面。真品三彩由于时间久远,部分胎土新断面遇空气后,胎土颜色会由白渐变到黑,这一过程一般约100天左右,有一部分真品三彩洗净后的胎表也会出现这一现象。笔者曾多次敲开几个真品罐的盖子进行观察,其结果都一致。高仿三彩胎的新断面或胎表就是三五年,其白色的胎土也不会有什么明显变化。这一现象还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研究。关于真假唐三彩胎的微妙之处,程进奎老师在《唐三彩辨伪新知》(见《中国收藏》总第13期)一文中还有这样的陈述:“把真品露胎部分放进水中,取出后会出现中度粉红状,仿品的露胎处放进水中则呈现土白色”,笔者曾多次试之,结果亦然。不过,这种中度粉红状是和仿品胎那种死灰白相比较而言,微微呈现的粉红色,而且似乎单就河南胎而言更为合适,陕西古胎和现胎有一种胎色微呈粉红,入水则更明显。如洛阳等地复制的仿品胎色是略呈粉红色的,放入水中呈现较醒目的粉红色。 3.部分真品三彩露胎处会生出极细小的如针尖大的暗红、浅褐、黑等色的土锈。或密或疏,或多或少地出现于露胎处的表面,有的出现在口沿,有的出现在踏板上,有的出现在器物内。土锈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生成的,千百年时光的孕育使得胎体内的某些元素分子由胎内溢于胎表,成为胎表的一个组成部分。高仿三彩的胎表绝不会出现土绣,仿造的土锈极不自然,仿品出窑之后再往露胎处“种”上的土锈和自然生长出来的真土锈颜色差别很大,生长出来的和强加上去的,一个自然,一个僵硬不自然。 土锈看似简单,却极难仿造,故大多数高仿三彩为了尽量减少人为的破绽,干脆就不做土锈。说到土锈,不少人把土锈理解成胎土表面用水可冲洗掉的脏土层。其实所谓锈,是物质化学变化的产物,如铁锈、铜锈等,它和原物不可分割,真品三彩的土锈不但洗不掉而且越洗越清楚。
唐三彩赏析
目录
引用及出处
• ① /subview/23831/5031836.htm?fr=aladdin • ② /content/11/0120/19/1256060_87915319.shtml • ③ /view/1473763.htm?fr=aladdin • ④ /view/1281606.htm?fr=aladdin#2 • ⑤ /view/8957745.htm?fr=aladdin#reference-[1]-8943576-wrap
目录
唐三彩代表作赏析
唐三彩骆驼俑
三彩双鱼壶
唐三彩梳妆女俑目录源自唐三彩骆驼“【名称】 唐三彩骆驼俑 【文物原属】 宫廷御用唐三彩,为清宫 旧藏。 【文物现状】 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这件唐三彩双峰骆驼俑,搭挂着兽面纹 饰的驮囊,丝绸和水壶也都安放就位, 它引颈张口,后肢直立,前腿略弯,仿 佛刚从卧姿直身而起,仰天长嘶,准备 踏上西归的征途。恍惚间,长安城里喧 闹的东、西市,驿站旁酒巷里巧笑的胡 姬在你身旁铺张开来,你就在大唐盛世 的气氛里,去感受异域与东方的传奇。” ③
目录
唐三彩发展历程
• “唐三彩从唐初开始制作,其间经历了初创走向成熟时期、高峰 时期和衰退时期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与通常划分的唐代三 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初唐、盛唐、晚唐大致相同。第一个阶段为公 元7世纪初到8世纪即武德年间至武则天执政以前,是唐三彩在唐 代漫长烧制过程中的初创时期。第二阶段为武则天上台到唐玄宗 统治时期,即公元8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这一阶段包括了开元天 宝和整个盛唐时代。第三个阶段为公元8世纪中叶到10世纪初, “安史之乱”的出现导致了唐王朝政权的动摇,政治经济严重衰 退,唐三彩的制作也随之进入了衰退期,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一 去不复返,唐三彩的烧制已成了强弓之末。” ②
唐三彩
摘要:唐三彩最能体现大唐的盛世风采以及大唐雄浑博大的气度,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在烧制工艺方面,都闪烁着中国古代社会鼎盛时期的艺术光辉。
关键词:唐三彩;特点;理由唐三彩一词,不见于古代文献,最早的记载是民国时期,而世人对唐三彩的重视大约是在本世纪初。
唐三彩实际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三”在古代汉语中又有“多”之意。
这批陶塑属于唐代制品,又因色彩丰富,有翠绿、浅绿、蓝、黄、褐、白等多种色彩,故其称为“唐三彩”。
也有学说认为早期出土的彩釉雕塑多呈红、绿、白三色,故有三彩之说。
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三彩达到极盛,开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
唐三彩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而且唐三彩最能体现大唐的盛世风采以及大唐雄浑博大的气度,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在烧制工艺方面,都闪烁着中国古代社会鼎盛时期的艺术光辉。
因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所以唐三彩多作为冥器用于随葬。
一、唐三彩的特点唐三彩是唐代无数不知名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唐三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造型。
唐三彩的造型舒张,线条自然流畅,风格古朴典雅,庄重丰满,具有一种内在的华丽的美学内涵。
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制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一般可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
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体现出生动逼真的形象,生活气息浓郁。
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和动物比例适度,形态生动自然,线条流畅。
在人物俑中,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等,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特点: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
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宫廷生活。
唐三彩讲义
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中国古代,“三”是“多”的意思。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
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一、历史背景唐三彩之所以在唐代产生,绝非偶然,它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与陶瓷手工业的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空前大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
618年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富强的政策,包括改革吏治,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轻赋及检括户口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适时地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国家政权日益强大,社会经济日益繁荣。
我们从唐代库存就可以看出唐代社会的富足。
据记载,仅粮食一项,天宝八年(749年)国家粮仓贮粮“几天下诸色米都九千六百六万二千二百二十石”。
从贞观以来,由于粮食库溢,又频岁丰稔,粮价低贱,“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
一斗粟米仅值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岁时有赠遗……”唐太宗贞观年到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了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面貌。
《通典·卷七·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记载:“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
至八年、九年(634、635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
至十五年(641年)米每斗值两钱……”,“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三彩
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三彩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唐三彩当属全国博物馆中的佼佼者,三彩器琳琅满目。
唐彩绘生肖俑2009年的6月3日,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在一座大型唐代墓葬中意外地发现了十二生肖俑。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证实,这是唐两京(长安、洛阳)地区墓葬中所见最早、最完整的一组十二生肖俑。
它们出土于西安南郊,是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兵部常选孙承嗣和夫人高氏合葬墓的随葬品。
俑高约25厘米,造型作人身兽首,人身均作文臣形象,再配以不同生肖的头像,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单体生肖塑像。
生肖的服饰鼠和狗相同,上穿圆领宽袖长袍,袍长至足面,前有蔽膝,双手执笏板拱于胸前,足登靴。
其他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猪, 只是上身在长袍外再著褙子(披风)及足登尖头靴外,其余则完全相同。
俑采用头、身分制,然后粘接成一体,再刻画衣纹,贴塑双手及笏板,经入窑烧成后,又施彩绘,现俑身红彩均已褪色或剥落。
俑体中空,胎体厚重,放置稳定。
十二生肖的身体部分虽大同小异,但头像塑造得生动有致,各有神采。
例如猴俑,双目圆瞪有神,嘴紧闭,两耳侧听,显出一副猴儿顽皮的灵气。
而猪俑突出的是大嘴,一双圆鼻孔和垂肩的大耳,特别有趣。
兔俑则有一双竖立的长长大耳。
牛、羊俑则从双角的内弯或侧伸以示区分,体现了雕塑工匠对各类动物形态观察的细微和准确。
陕西历史博物馆彩绘天王俑陕西历史博物馆唐麒德元年彩绘贴金文武官俑礼泉县唐郑仁泰墓出土郑仁泰墓发掘于20世纪70年代初,出土了大量罕见的精美文物,从内容到数量等方面都大大超越了有关规制,尤其是墓中随葬了石椁。
唐代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石质棺椁或石室。
《唐六典》载:“凡葬禁以石为棺椁者。
其棺椁禁雕镂、彩绘、施户牖栏槛者,棺内禁金玉而敛者。
”但考古发掘中有不少出土石椁的实例,这些墓主人的等级地位非常高,其使用应是皇帝的一种恩典,是“事出特制”。
唐三彩
SHARE
中亚撒马尔罕发现的唐代铜镜、铜钱、丝织品、三彩、伊拉克底格里斯河西岸的沙玛拉遗址出土的大批中国陶瓷,北非福 斯特(开罗古城)遗址中出土的唐代青瓷,就是丝绸之路上唐王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考古学证据,反映了当时中国商品远销 域外的盛况。
三彩骆驼
骆驼双峰,峰一左倾,一右倾。通体以褐色釉为主, 间施绿、白、黄诸色,深浅变化不同。三彩骆驼,唐, 高86厘米,宽61厘米。骆驼昂首,两峰之间搭挂驮囊, 上饰兽头,囊袋两侧挂有丝束、水壶、扁平壶、水囊 等物。从造型与装饰手法分析,可能为盛唐开元、天 宝年间洛阳地区的作品。
SHARE
SHARE
对外交流
骆驼是丝绸之路上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西 亚和中亚的珠宝、织毯、香料、葡萄、苜蓿、 石榴、蚕豆、胡桃等,在骆驼的背上经沙海 戈壁,被引进大唐中土。西域各民族的乐器 如琵琶、箜篌、五弦、横笛,舞蹈如胡旋舞、 胡腾舞、拓枝舞等亦传入内地,佛教、景教、 伊斯兰教文化也更广泛地传人。它们与汉民 族的文化互相融汇,使华夏文明在唐代呈现 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气。
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使唐王朝 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西亚、北非地区 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贵族、学者、艺 术家、僧侣经常入唐贸易和访问。和唐王朝通使的国家就有70多个,朝廷设置鸿 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设置商馆以 接 待外商,设置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 贸易。太学中有为数众多的外国遗唐使,官府亦有胡人供职。阿拉伯人、波斯人在唐 长安城长期经营职店、珠宝店、胡食店、酒店等。同时,中国发明的罗盘针、火药、造纸、印刷术、丝绸、瓷器、茶叶、闹钟 也在骆驼的背上被带到了西业。这些伟大的发明再经阿拉伯人的传播,至公元12至l 3世纪进入了欧洲,它们被欧洲人用于科技、 文化、航海、军事和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对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世界产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广泛影响。
洛阳唐三彩的发现、种类和造型特征
洛阳唐三彩的发现、种类和造型特征作者:韩建春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8期摘要:洛阳唐三彩是陶瓷史上的创举,是中国历史文化之瑰宝,在我国陶瓷发展史和雕塑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以及中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洛阳;唐三彩;发现;造型特征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8.037洛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据文献资料和考古证实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有超过1500年的建都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唐三彩便是众多艺术品中的一枝奇葩,不但在我国陶瓷发展史和雕塑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以及中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 唐三彩的发现洛阳北面的邙山,非常适宜土葬,加上这里的“风水”一直被人们看好,自汉代以来,帝王陵墓星罗棋布,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也多埋葬于此,民间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
历朝古墓更是重重叠叠,不计其数,“几无卧牛之地”,地下埋藏着数不清的宝物。
洛阳唐代墓葬常出土一些陶制的釉色不同的俑以及各式的生活器皿,这些明器上呈现出不同的釉色,有黄、绿、白、蓝、赭、黑等多种。
有的是单一釉色,有的是两种釉色,有的是多种釉色,常见的是一件器物上有三种釉色,民间约定俗成,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真正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清光绪年间修筑陇海铁路第一段汴洛铁路时,在邙山脚下发现大量唐代墓葬,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随葬品,包括各种釉色的人物、马、骆驼和壶、盘、碗、杯等生活用品,一些人将其运到北京贩卖。
这引起了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金石学家王国维、罗振玉的重视。
他们对这些被民间称为唐三彩的随葬品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研究,指出了他们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罗振玉在他的《古明器图录》序言中写道:“此为古明器见于人间之始,是时海内外好古之士尚无知之者。
探析丝绸之路上唐代艺术作品的特点——以唐三彩为例
艺术科技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34卷第4期2021年02月Vol.34 No.4February 2021探析丝绸之路上唐代艺术作品的特点——以唐三彩为例田心蕊,孟庆波(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00)摘要:在数千年的丝绸之路历史中,艺术作品作为贯穿始终的交流媒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风格是整个艺术作品体系的灵魂。
任何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对这一历史时期最具有发言权的见证 人、经历者。
因此,挖掘凝聚着前人智慧的唐代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对唐三彩的各类作品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了解 唐三彩的整体特征和文化价值,了解唐代社会风貌和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文化内涵。
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 期,其重要艺术作品唐三彩极具特色,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当时普罗大众的审美取向。
本文以 唐三彩为例,对丝绸之路上唐代艺术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丝绸之路;唐代;艺术作品;唐三彩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 (2021)04-0129-02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连接地中海各国的路上通道, 促进了亚欧大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更为唐代东西方的 思想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是汲取、借鉴、归纳总结、融合 美术风格的前提。
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作品多种多样,有 书法、工艺、雕塑、绘画等形式,以肉眼可见、易于理解的 方式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艺术作品不仅是丝 绸之路各沿线地点和各个时代艺术造诣的简单相加和叠 组,也不仅是沿线国家艺术风格表达与具体内容的呈现 和总结,而是人类在交往过程中创立、发展、融合生成的 一种崭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
任何历史 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对 这一历史时期最具有发言权的见证人、经历者”挖掘文 化宝藏能更好地体现国内艺术作品的魅力,从而规避国 内部分美术作品文化缺失的问题,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 软实力。
丝绸之路的唐三彩的简介
丝绸之路的唐三彩的简介唐三彩,哎,说起来,这东西可不简单!你要说它是不是艺术品,那是肯定的,别看它貌不惊人,确实有着一段不小的历史。
它的名字里就透露出一股“贵气”。
“唐”嘛,就是唐朝的意思,而“三彩”呢,就是指它的颜色,主要是黄、绿、白这三种。
你别看它颜色简单,真正的手艺可不简单!唐三彩不仅仅是陶器,它更像是一种古人的智慧结晶。
你瞧,那些栩栩如生的骑马将军、笑脸如花的宫女、抬头望天的小动物,每一件都精致得让人忍不住赞叹,仿佛一下子就能把你带回到千年前的盛唐。
当时的唐朝可是鼎盛时期,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丝绸之路也打得火热,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得更是相当密切。
唐三彩这东西,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诞生的。
它的出现,实际上也代表了唐代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
大家可别小看这几块陶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玩意,背后可是藏着一堆文化和历史呢!它不光是一个装饰品,还是一种地位、权力的象征。
尤其是那些带着马、车、宫女的陶器,没点身份可摆不出来,放到今天也得是“富二代”的座驾了。
咱们回到这三彩的制作上,哎哟,这真是个技术活儿!唐三彩的烧制可是个大工程,得先把泥土捏成你想要的形状,再涂上釉料,经过多次烧制,才能形成那种独特的光泽感。
别看它看起来质朴,实际上一点都不简单!你得控制好火候,稍微失误,颜色就会走样。
要是细心看,你会发现每个唐三彩的色彩都不太一样,像是人手一模一样,又各具特色。
尤其是马的雕刻,细腻得让你不禁怀疑,古人是不是早就掌握了现代的3D打印技术!说到这些,咱就不得不提到丝绸之路。
唐三彩可是和丝绸之路的交流紧密相关。
你想,古人通过丝绸之路把这些小陶艺带到各地,不光是给外国朋友带去了中国的文化,更是让唐朝的风采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那会儿,唐朝的文化和艺术可是风靡全球的,连外国人都纷纷争相收藏。
这不,唐三彩就成了“丝路上的明星”。
通过丝绸之路,它传到了中亚、波斯、甚至欧洲,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之一。
你别说,唐三彩也挺有个性,甚至给我们现在的考古学家带来了不少“麻烦”。
唐三彩的前世今生
丝稠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古道悠悠,驼铃漫漫,一位年轻乐伎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长安行。
他乘骑骆驼自西域远道而来,跟随主人到大唐参加年度最大的一次商品交易盛会。
当他们跋山涉水经过丝绸之路走进长安街头时,被这个世界性大都市的繁荣、文明和富裕惊得瞠目结舌,同时也被当地的文化艺术深深吸引。
交易会结束后,主人带他的随从游览长安各大街巷,参观大唐的各种工艺精品。
谁知这位乐伎竟对中国的唐三彩情有独钟,鉴于丝路交流日益繁盛,此行异常顺利,收获颇丰。
主人高兴之余,承诺请当地最有名的唐三彩艺人为年轻乐伎定制一尊肖像。
年轻乐伎听后欣喜若狂,抬脚跃上骆驼,摆出最潇洒的英姿,让这美好的时刻定格为永恒。
时光流转,世事变迁。
如今丝路文明再次成为人类瞩目的焦点。
盛唐时期流传下来的瑰宝,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洗礼,有幸回到祖国。
唐三彩艺术作为丝稠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将大力推进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再度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唐三彩是哪三彩
唐三彩是哪三彩唐三彩是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下面店铺分享了唐三彩,一起来看看吧。
唐三彩是哪三彩唐三彩的“三彩”则指的是唐三彩以某三种颜色为基本色。
其实,唐三彩中的“三彩”指的是绿、黄、白三色。
但唐三彩的三彩是一种通称,它有可能只有一种颜色,也可能具有超过三种颜色。
唐三彩独有的优势“唐三彩”并不是特指某件陶瓷物品,而是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铅釉陶器在中国是战国时代发明的,西汉后期至东汉十分兴旺,东汉末期开始衰落。
十六国时又重新出现,北朝后期出现了釉中挂彩新工艺,并转移到生产瓷器的手工业作坊中生产,即白胎釉陶。
唐代釉陶工艺来了一个大飞跃,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唐三彩”。
它雄浑绚烂,表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盛唐时期典型的艺术风格。
唐三彩是一种挂铅釉的陶器,它的胎质大多为白色黏土,即北方坩土作胎,也有少数红陶胎。
先入窑素烧至1000℃左右作出陶坯,然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烧至900℃即成,由于烧釉温度较低,所以不易变形,三彩铅釉一律用氧化焰烧成。
三彩釉是由坩土、石英、草木灰和铅的氧化物配成的一种透明釉。
这种铅料,不加呈色剂就是白釉,羼入适量的氧化铜就烧成绿色,羼入氧化铁就出现褐色、黄色,如果羼入氧化钴就呈现蓝色,这是三彩釉的基本色调。
在此基础上发挥工匠高度的智慧和技巧就配出了白色、浅黄、赭黄、褐红、翠绿、深绿、天蓝、藏蓝、茄紫等色彩。
一彩、二彩,或彩色缤纷的多彩,几乎做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
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泥料作出搅胎器皿,具有年轮、大理石纹理的艺术效果,在艺术陶器中别具一格。
关于唐三彩的用途,根据多年考古经验,唐三彩由墓葬出土占绝大多数。
唐朝文化遗址也有部分出土,这说明很大部分作品是为满足当时厚葬之风需要而生产的明器。
陆上丝绸之路对唐三彩设计的影响
16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美史话
互相浸润,呈现出一种千变万化、斑驳陆离、彼此交 融、没有明显界限的装饰艺术效果。正如杜甫所言“动 人春色不在多”,唐三彩中有限的釉色组合呈现出丰 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在制作过程中,所用黄色釉料可 以通过不同的比例配制出浅黄、深黄、蜡黄和栗黄等 多种独特的色调,同时,还能够制作出具有浅褐色调 的釉料。相对应的,绿色釉料的制备可以呈现出从淡 绿、翠绿到菠菜绿、深绿以及墨绿等丰富的色彩系列, 器型优美流畅,具有一种和谐的古朴之美。
作者简介:时星佳(1997—),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 通讯作者:张广超(1978—),女,达斡尔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品牌视觉传播设计。
丝路驼铃话三彩——唐三彩骆驼文化鉴赏
AppreciatION 鉴赏丝路驼铃话三彩——唐三彩骆驼文化鉴赏李国强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跨亚洲大陆的交通道路,以中国内地西安、洛阳为起点,经中亚、西亚直到地中海东岸,再转达北非、欧洲各地。
自公元前2世纪开通形成后,中国大量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西运。
东西方的其他商品贸易及经济、文化交流亦多经此路进行。
1877年,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先提出“丝绸之路”,沿用至今。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丝绸之路对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国境内,丝绸之路跨越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
洛阳曾经长期被定为国都,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对该路的形成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汉以洛阳为都城长达196年,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是丝绸之路西行的出发点,也是西方客商沿丝绸之路东来的终点。
公元64年,汉明帝派遣使者经丝绸之路赴西域拜佛取法,在洛阳创建“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公元73年,班超奉命由洛阳出使西域;公元97年,班超的属员甘英沿丝绸之路一直到达波斯湾边; 班超之子班勇,曾任西域长史,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西域记》。
与此同时,当时西域各国、各地的使者、僧人、商人来华,也都是以国都洛阳为目的地,中国是最早生产丝绸的国家。
据研究得知,自先秦迄宋、元的几千年间,河洛地区的桑蚕与丝织业一直十分发达繁荣,远远超过关中泾渭流域,而洛阳正是关东地区最大的丝绸集散地。
唐代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喧哗繁忙,千里荒漠上奔走着体力大、耐力足的骆驼,“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件件出土的大量神态各异的唐三彩骆驼为我们复述了当年的历史盛况。
高大又迟缓笨拙的骆驼,在唐朝制陶工匠的妙手中,塑造得健美强壮。
各式各样的造型,动感十足,或仰首嘶鸣,或曲颈敛声,柔厚的驼毛,骨肉匀称,饱满的肌肉,极度的精工制作,绚丽多姿,形象地刻画出骆驼的雄姿。
唐三彩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
唐三彩是一种珍贵的中国美术史上的低温铅质彩釉陶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采用优质的白粘土为原料,经过精心挑选和加工,再经过高温烧制陶胎,使其质地坚硬、细腻、透亮。
在陶胎上,挂上黄、绿、褐等色釉,再经过低温烧焙,形成色彩斑斓、纹饰斑驳淋漓的唐三彩。
唐三彩的产地以洛阳为代表,因此也被称为“洛阳唐三彩”。
这种彩釉陶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不易变形、无裂缝、无脱釉,每一件都是经过精心制作而成。
它的色彩丰富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唐三彩的艺术价值极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其历史价值也非常重要,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总之,唐三彩是一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彩釉陶器,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唐三彩的特点与鉴别
中国陶瓷珍品“唐三彩”唐三彩的特点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
盛唐时代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使当时的制陶业十分繁荣,唐三彩陶器是这种制陶工艺繁荣的重要标志。
各种各样的唐三彩有其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是以普通的黏土制成的,运用火的艺术使之成为不朽的艺术品,这是唐代无数不知名的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
唐三彩实际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三”在古汉语中又有“多”之意。
这批陶塑属唐代制品,又因色彩丰富,有翠绿、浅绿、蓝、黄、褐、白等多种色彩,故其称作“唐三彩”。
也有学说认为早期出土的彩釉雕塑多呈红、绿、白三色,而有“三彩”之名。
这种彩色釉陶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对含有有色金属元素的各种原料有了新的认识而制作成功的。
之间历经了一个由粗到精的缓慢烧造发展过程,到唐代时,终于烧成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
唐三彩一词,不见于古代文献,最早的记载是民国时期。
而世人对唐三彩的重视大约在20世纪初,1905~1909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损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了为数颇多的唐三彩作品。
这批唐三彩被运到了北京市场上,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的垂青,从此,世人皆知唐三彩之名。
建国以来,唐三彩之名长期沿用至今,当然,专业研究者则多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称呼。
唐三彩在唐代的盛行并予以大量制作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唐朝政治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昌盛,国家的强大促使了各方面的发展。
陶瓷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在唐代,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厚葬之风,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阶级乃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
厚葬之风使唐三彩的烧造数量及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大大刺激了唐三彩陶器的生产。
对外贸易的发达使唐三彩陶器有了十分广阔的海外市场。
至公元9世纪,唐三彩陶器开始向外输出。
由于政治经济的发达,致使各国商贾有的远涉重洋、有的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洛阳和扬州等地,把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商品运回自已国家。
丝绸之路中唐三彩的造型艺术研究
生活器皿也是折射唐朝人生活场景 的一面镜子 , 唐三彩 中 的器皿种类很多 , 有盘 , 碗, 陶枕等 , 在造 型上借鉴 了我 国唐代金 银器 、 铜器 、 漆器 、 藤编器 的式样 , 特别是参考了与我国邻 近的波 斯和阿拉伯 国家生活用具 的造型特点 以及宗教神器中的一些式 样 。如河南洛 阳出土的《 三彩 鸳鸯纹 枕》 , 四角 四枝小 花 , 上有 两朵浮云, 下方 中间有水纹 图案 , 两朵荷花上对站着 鸳鸯 , 即相 互对称 , 又生动 和谐 , 具有鲜活的民间艺术趣味 。以唐 三彩的经 典之作《 凤 首壶》 为例 , 此壶器 型夸 张 , 凤首刻 工粗 犷 , 嘴 中衔 珠, 欲咽欲吐 , 颈部线条柔钦 光素 , 腹部工艺复杂 与光素 的颈部 形成呼应。《 三彩鸳鸯枕》 和《 凤首壶 》 的出土可以看 出工 匠师 把唐文化 的特征与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 形成与以往不 同的风格 , 佐证了昔 日中西文化交流 的繁荣 。
2 . 3 唐 三彩 中的 人 物 造型
唐朝的长安与洛 阳, 是国际性 的大都会 。波斯 、 突厥等少数 民族 国家的胡 人云集于此 , “ 胡化 ” 也深深 地影响 了唐朝文 化 , 唐人生活胡人化 , 着胡装 、 行 胡俗 、 奏胡 乐、 胡气浓郁 , 将胡汉 融 合推到了极致 的境地。“ 胡人” 形 象也 频频出现在唐三彩 中, 以 《 胡人驯驼俑》 为例胡人造型深 目高鼻 , 头戴 毡帽 , 足蹬高靴 , 执 壶背囊 , 身穿窄袖长袍 , 下着裙 , 双手握拳 , 姿势呈拉缰绳状 。作 者细腻形象的把一个奔波于丝绸之路 中的外国商 客的辛苦塑造 的淋漓尽致 。随着唐代文化 、 经济 、 交通、 政治 的发展 , 女性对时 尚的追求 与以往各代不 同, 以追求遮蔽而趋暴露样 式 , 简单而趋 复杂花纹 、 妆饰简朴而趋奢华服装风格 , 清秀而趋丰腴身材和体 型为时 尚潮流。这里以西安市 中堡村唐墓 出土 的《 三彩陶女立 俑》 为例 , 女佣坦胸大袖 衫襦 , 衫腰 高至胸部 , 造型丰满 秀美 , 神 情 自若 , 姿势优雅端庄 , 身材 丰腴 但不臃肿 , 工匠师生 动完美 的 刻 画出那一时代的女性 的美 。 3 唐 三彩与传统瓷器造型的不 同 唐三彩器皿的造型摒 弃 了先 秦及汉 魏六朝 以来古拙 的特 色, 器形 皆浑圆饱满 , 丰腆 端庄而有气 魄 , 形体 比例 、 容 积大小 、 虚实空间的对照 、 细节的安排等工艺造型 因素 , 都更加体现 了审 美性与适用性 的统一 , 吸收 了中国绘画 、 石刻 、 雕塑等工 艺美术 品的优点 , 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 , 并确立了此期新 的艺术法则 与规范 , 显现出唐代艺术雍容典丽 的风范和盛唐 时期 的精神 面 貌 与艺术水平 。无论器皿还是俑类 , 造 型样式都代表 着唐代新 的审美趣味和标准 , 强烈地显现 出大唐帝 国 自信 、 乐观 、 开放 的 时代精神 , 此时唐三彩的形象塑造 也达到了前所未有 的成熟与 完美 , 可 以堪称是 中国古代艺 术史上 独树一 帜 、 独迈 千古 的佳 作, 在传统艺术的视觉领域中开辟 出清新 的意境 。
唐三彩与丝绸之路
唐三彩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文明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人用脚走出来的。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它向世界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由此打开了古代中国人认识外部世界的窗户。
丝绸之路最早由汉朝的张骞所开拓。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他带着价值巨大的金帛货物到了西域各国,开始了东西方最初的大型商贸交往。
从此,商品在丝绸之路上交流,文明在丝绸之路上交汇,民族在丝绸之路上交融,物种在丝绸之路上交合。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之路。
这条世界文明史上赫赫有名的交通要道,从长安出发,沿渭水西行,经黄土高原穿越河西走廊,到达敦煌。
在敦煌,丝绸之路又分成南北两路。
南路出阳关入新疆,经若羌、民丰、和田、叶城等地,登上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再经阿富汗、伊朗西去;北路出玉门关进入新疆,经吐鲁番、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再经费尔干纳等中亚地区到伊朗。
南北两路过伊朗后,又经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过地中海,到达终点站,意大利的罗马和威尼斯。
这条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和罗马的贸易之路,更是传播文明的文化之路。
在这条古代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上,最早运送的是中国的丝绸,因而就被称为丝绸之路。
其实,中国的其他商品比如陶瓷器以及工艺技术如烤烟技术、蚕桑技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也是从这里传向西方。
而西方及中亚各国的物产,如葡萄、黄瓜、胡椒、大蒜、玻璃、香料等也由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深入亚洲腹地,沿途不乏沙漠,雪山,只要想想,在现代社会,上海探险家余纯顺驾驶着摩托车,也命丧大漠,可想而知,在千年之前的汉唐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交流更是多么的艰险和困难。
“丝绸之路”的命名是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来的。
在古代史的研究中,有许多有关中国的学问,往往要借助于外人的研究才能形成共识,这应该引起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和古文化学者的深思。
我们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们尊重国外学者对我国古代史的研究和贡献,比如元青花的研究也是由外国人首先开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上的唐三彩
高顺旺
【发表于2013年第21期《大众文艺》】
唐三彩以其造型的丰腴端庄、釉色的绚丽灿烂、装饰的极妍尽美深受国内外广大爱好者的热捧和追逐,自唐代以来就沿着丝绸之路被运往世界各地,成为当时贸易往来、文化交融、加深友谊的“主人公”。
笔者带着大家透过唐三彩,重回大唐,去感受盛唐的风采、去感受沙漠的无垠。
关键词:唐三彩、丝绸之路、交融。
世界上有无数条路,却没有一条像丝绸之路一样,承载着千年古史,编制着四方文明。
丝绸之路是连接着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洛阳,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
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它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成为古代中国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传送到了世界各国,同时也将西方各国的特产带到了中国,你来我往之间,新鲜的血液相互交换,预示一个文化大交流的时代就此开始,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古文明连接在了一起。
丝绸之路最早由汉朝的张骞所开拓。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他带着价值巨大的金帛货物到了西域各国,开始了东西方
最初的大型商贸交往。
从此,商品在丝绸之路上交流,文明在丝绸之路上交汇,民族在丝绸之路上交融,物种在丝绸之路上交合。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之路。
在这条古代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上,最早运送的是中国的丝绸,因而就被称为丝绸之路。
此后,中国的陶瓷器以及工艺技术如烤烟技术、蚕桑技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也是从这里传向西方。
而西方及中亚各国的物产,如葡萄、黄瓜、胡椒、大蒜、玻璃、香料等也由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
茫茫数千里戈壁、沙漠,食物、饮水资源极其匮乏,环境恶劣堪称之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道尽了丝绸之路上苍凉;“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也说尽了丝绸之路上的战事、动乱和纷争,以及由此引起的艰难险阻。
然而就在这沙漠、草原、高山之间,在这说不尽的艰辛和酸楚之中,那些无名英雄往来于“丝绸之路”,或肩扛手提,或驼队成群,生生地走出了一条传载千年的文明之路。
唐三彩,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是“泥”与“火”淬炼的结晶,是我国古陶瓷艺术中,一朵富丽堂皇的奇葩。
大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灿烂的时期之一,以其造型多样、色彩绚烂、装饰华美而深受各国的热捧与喜爱;以其举世无双的东方智慧和五彩缤纷的形式美向全世界亮相,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量,成为“丝绸之路”上大唐帝国向西输出货品的主力军。
唐三彩,不仅作为商品在亚、非、欧三大洲交流,如今更作为发掘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还原再现了丝绸之路当时的历史场景与盛况。
作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沙漠之舟”,骆驼是唐三彩作品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或昂首嘶鸣,或漫步前行,或跪卧休息,或静立驻足,姿态各异,动感十足。
在呈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画面同时,还为我们描述了在沙漠中,骆驼与人的互动、协作。
1965年关林出土的三彩载人骆驼就将人与洛阳相互合作、和谐共处,共同抵御沙漠困苦的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
该作品通体施以白釉,头顶、颈下、
驼峰、尾部、四肢局部以及人物着装
用以黄釉,鞍毯施以黄绿白蓝等多色,
使作品色彩绚丽多姿。
骆驼昂首眺望,
四肢劲健;背垫彩毯,峰驮兽囊,载
有水壶、食品、丝绸等物,执着跋涉
于“丝绸之路”。
驼上人俑,手扶驼
峰,举眉放眼,跪姿悠闲。
据史书记载,唐代的洛阳长安两地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旅居于此的波斯人、突厥人、中亚人、日本人和非洲人数量很大。
深目高鼻多须,头戴翻沿帽的阿拉伯人、高目多须的中亚人、辫发无须的西域人、皮肤白皙面部轮廓清晰的欧洲人和皮肤黝黑的非洲人比比皆是,经商、贸易、传教、交流、戏耍等各行各业、五花八门。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不少洋玩意儿传进中国,唐都长安、洛阳荡漾着蕃语蕃音。
琵琶又称“批把”,汉代的刘熙在《释名. 释乐器》中就指出:“批
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可见琵琶是引进的西域乐器。
最早在我国出现的是直项琵琶,直到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才由波斯经现在的新疆传入我国。
直至盛唐,曲项琵琶已经成为宫廷乐队的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现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三彩载乐驼俑,不仅反映了胡人在大唐国土的生活状态,还真实地表述了唐帝国与西域在音乐上的紧密结合。
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
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
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是唐三彩的代表作。
此外,在洛阳唐墓出土的三彩胡人执事俑,就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在洛阳生活的胡人形象。
浓眉多须,头盘红巾,身着褐绿
色短袍,束腰坦胸,足穿黑褐色长
靴。
人物右手持汗巾披于肩,左手
持筋贴于腰。
整体造型憨厚恭谦,
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饮食业胡人的形
象。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兴盛,不仅
为大唐帝国带来丰富多样的物资,
促使了经济的高度繁荣,还将东西
方文化进行融合。
通过丝绸之路,印度的“佛教”文化走进了中国,千百年年来,诞生了无数典故、神话。
《玄奘取经》就是从丝绸之路上走过,带回佛教的经典,使佛教这种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佛教道路,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佛教有关的事物也在中国民众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中国原本是没有狮子这种动物的,但是,从汉开始,狮子这种动物就陆续传入中国,然而由于数量十分有限,一般的民众往往不能够见到这种稀有的动物。
所以,唐代以前的中国人几乎对狮子这种动物并不了解,因此在古汉语中,狮子就有着几种不同的称谓,民众只知道狮子是一种凶猛的动物,有百兽之王的称谓,狮子的神秘莫测,使得古时的中国人对狮子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狮子这种动物也被逐渐介绍到中国,而在佛教故事中,狮子已经成为菩萨的座骑,佛教这种将凶猛动物驯化的本领更增加了佛教在中国大地传播的可能性。
在唐代艺术品中,就出现了不少狮子的造型,比如
狮子背负莲花盘就是唐三彩常用的
一种装饰手法。
人们在感叹狮子的力
量和雄武之余,也被佛教对狮子的驯
服本领所折服,因此,唐三彩所塑造
的狮子,没有唐代以前的狮子造型那
样张扬。
1958年西安市郊区唐墓出土的唐三彩狮子就十分典型。
这是一个比较文静的狮子,它尽管依旧威猛雄健,眼凸鼻张,却以坐姿示人,静态中虽然有一股蓄势待发的英武之气,却分明是一头已被驯服的狮子。
狮子两耳直立,张口屈身;前腿直撑,后腿前曲,作啃痒状。
狮尾卷曲,狮毛细真,造型生动,灵巧逼真,釉色艳丽,精美珍贵。
唐三彩在通过丝绸之路也遍及了中亚、西亚、北非进入非洲和欧洲,目前在国外出土的唐三彩有前苏联、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约旦、埃及、苏丹、意大利、朝鲜和日本等,所到之处无不引起热捧,当地匠人争相模仿,先后有“新罗三彩”、“奈良三彩”和“波斯三彩”诞生,可以说,唐三彩在丝绸之路上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贸易的往来、友好的积淀。
丝绸之路,一条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交通要道,在这条南北交通要道上,我们发现了唐三彩,发现了骆驼,发现了西域胡人,发现了唐三彩所记载的千年以前的古代社会,发现了真实的物化的丝绸之路。
当我们在东西方古籍中探讨丝绸之路的线索时,唐三彩已经把历史的答案放在我们面前。